[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简论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与近代文化启蒙(王荣国)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4

简论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与近代文化启蒙

王荣国

内容提要:太虚主张佛教的教理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其人间佛教思想正是如此,既是近代文化启蒙思潮的产物,又是这一启蒙思潮的构成部分。太虚倡导的人间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表现出对“人”、“人生”的关切;人间佛教还佛、菩萨以“人”的本来面目,廓清了“佛”、“菩萨”与鬼神迷信的界限;人间佛教强调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佛教成为促使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助力;人间佛教强调在人间创造净土,无须在人间之外另求净土,这就使佛教真正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社会。这些主张体现了与文化启蒙思潮的一致性,是文化启蒙在佛教领域的延伸与拓展表征,同时也是太虚对传统佛教向(近)现代佛教的创造性转换所作的思考。

关 键 词:太虚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中国近代,文化启蒙

作 者:王荣国,男,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宗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

太虚法师是中国近代名僧,也是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社会活动家。处在整体性剧变的近代社会[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构成部分的佛教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冲击与挑战。面对佛教的这一困境,太虚法师反对一成不变,抱残守缺,反对“执死方以医变症”,主张“佛教的教理,是应该有适合现阶段思潮底新形态。”[2]文化启蒙是中国近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思潮。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是在近代文化启蒙思潮发展的背景下产生与出现的,也就必然与中国近代文化启蒙精神相契合。现谨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中国封建的专制集权制到了宋明时期已达到了巅峰造极的境地,而程朱理学则从思想文化领域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表现了对“人”的极大漠视,并造成对“人性”的抹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启蒙时,对此展开批判同时张扬“人”与“人性”。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就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太虚法师提出“人间佛教”思想之前,倡导的是“人生佛教”。太虚说:“‘人生佛学’者,……从‘人生’求其完成以至于发达为超人生、超超人生,洗除一切近于‘天教’、‘鬼教’等迷信;依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于此基础上建设趋向无上正遍觉之圆渐的大乘佛学。”[3]可见太虚主张的“人生佛教”,注重“人”,以“人生”为出发点,以“现代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础试图建设新的大乘佛学。太虚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也说:“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智生寂灭……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4]1934年,太虚法师发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一文明确提出“建设人间佛教”的主张。那么,“人生佛教”与“人间佛教”是怎样的关系呢?太虚的学生印顺说:“我们应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来发扬人间的佛教。”[5]说明“人间佛教”与“人生佛教”有着一以贯之的“真义”。笔者认为,其“真义”就是对“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注,可以说太虚的“人生佛教”是其“人间佛教”的思想基础。事实上,无论是“人生佛教”还是“人间佛教”从根本上说都是以“人”为本的佛教,诚如有的论者所说:人间佛教,顾名思义,便是要把佛教引向现实人生中来,倡导“人本佛教”,要佛教为现实服务。[6]因为封建时代的传统佛教关注人死后之事,忽视对现实中“人”、“人生”的关怀,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则相反,表现了对“人”、“人生”的关切。这与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启蒙对“人”的张扬是一致的。


清除封建蒙昧主义是近代文化启蒙的主要任务。封建鬼神迷信是封建蒙昧主义的主要表现。封建社会后期,由于中国佛教的民间化,造成佛教与民间诸神信仰相混相杂的现象,使佛教笼罩在鬼神的迷雾之中。与此针锋相对,太虚法师张扬人间佛教。他指出,“佛菩萨不是鬼神”。[7]太虚在《人生的佛教》中说:“以合理的思想,道德的行为,推动整个的人生向上进步、向上发达,就是菩萨,亦即一般所谓贤人君子;再向上进步到最高一层,就是佛,亦即一般所谓大圣人。故佛菩萨,并不是离奇古怪的、神秘的,而是人类生活向上进步的圣贤。”[8]其后,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说:“佛是天竺——印度——的话,此云觉者,与中国圣人的意义略同。故佛非宇宙万有的创造者,亦非宇宙万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万有实事真理的觉悟者”。就是说“佛”并不是宇宙主宰者与造物主,亦即神灵,而是觉悟了宇宙真理的圣人。太虚又说:“菩萨,……梵云菩提萨埵,此翻为求觉的有情众生,即随佛修学、立志成佛的佛弟子”。[9]就是说,菩萨是“求觉的有情众生”,是立志成佛的佛的弟子。显然,在太虚法师看来佛、菩萨都是人,只不过是比普通人富有智慧与觉悟。太虚说,如果信佛“不明佛之真相,虽信佛亦不是真信”,“佛是使人觉悟而趋向光明的指导者。”普通人以为菩萨就是偶像,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求觉的有情众生”,“皆与普通所谓鬼或神不同。”信佛、菩萨不是信鬼神。“普通人信佛菩萨,以为是同鬼神一样的,这是大大错误的!”[10]可见,太虚法师拨开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笼罩在佛、菩萨之上的鬼神迷信的迷雾并进行重新解释,还佛、菩萨以“人”的本来面目。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启蒙强调人道主义、人性,破除封建迷信,破除神性。而太虚法师的前述主张从佛教自身入手剖析鬼神,并廓清佛教的“佛”、“菩萨”与鬼神之间的界限,与近代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在文化启蒙中对封建鬼神迷信的剖析相比较,自其有深刻之处。


在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中,佛、菩萨都是“人”中有智能与觉悟者,与此相应,在他看来佛教不是神教也不是鬼教。太虚法师指出:“佛教到中国,虽近有二千年的历史,差不多穷乡僻野,都有佛教,而于佛教的真相,却犹不能明了”。[11]的确,在民间,人们既然将佛、菩萨视为鬼神,也就不可能真正明了佛教的真相。太虚说:“佛教,并不脱离世间一切因果法则及物质环境,所以不单是精神的;也不是专为念经拜忏超度鬼灵的,所以不单是死后的。在整个人类社会中,改善人生的生活行为,使合理化、道德化,不断的向上进步,这才是佛教的真相。”[12]他又说:“佛是圆满觉悟已远超于彼岸,即是已能自觉觉人”者,“将佛亲自所觉悟的道理,如实说出来,而使人也依之去行,便是佛教。”[13]显然,太虚法师认定佛在人间,佛法是佛在人间的教化,佛教是人间佛教。

太虚法师要建设的人间佛教极力排除后代佛教宗派法派的影响。他说:“吾不为一宗一派之徒裔”,主张力行菩萨道,直学佛陀,以佛陀为导师。[14]“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15]人类的思想文化史上,大凡处于文化变革时期,为了建构新的文化,往往要寻求原创性的思想家与思想资源。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文化轴心”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等。这些人被称为原创性的思想家,其著作被视为文化“元典”。释迦牟尼就是佛教原创性的思想家,其教义是佛教文化的元典。太虚法师追寻原始佛教的本来面目,破除将佛陀神灵化的迷信而崇拜佛陀人格教化,体现了对佛教原创性思想家及其思想的回归,在佛教领域表现出与近代文化启蒙思潮一致的思想内涵。


与关注“人”、“人生”相应,人间佛教也关注现实生活,这是对“人”的关切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太虚法师指出:“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的真义”。[16]他说:“今后佛教应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不应专向死后的问题上探讨。过去佛教曾被帝王以鬼神祸福作愚民的工具,今后则应该用为研究宇宙人生真相以指导世界人类向上发达而进步。”[17]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他先倡导人生佛教,后来又明确提出建设人间佛教。太虚说,人间佛教不是教人离开人类去做神做鬼,或者都出家到寺院山林里去做和尚的佛教。“人间佛教,并非人离去世界,或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人间佛教……乃是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把世界改善的佛教。”太虚指出,佛法并非教人隐遁现实社会,教人不做事,去享受清闲的生活,而是教人应该对于国家、社会知恩报恩,所以要每一个人都要谋正当职业,如农、工、商、学、政、法等。不应当谋不正当职业,“发生害命,败坏社会风俗等”之类的事是不可以做的。显然,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教人要对社会、国家有积极意义。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间佛教,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为现世界转变中的光明大道,领导世间的人类改善向上进步。”[18]


太虚法师还对“学佛”作了与前述思想相应的解释。他在《人生的佛教》中说:“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19]后来,他在《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中又说:“学佛不但不妨碍正当职业,而且得着精神上的安慰,做起事来,便有系统而不昏乱,在平常人做不了的事,若学佛就能做了。明白这种道理,佛法不离世间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能如此学佛,方称为真正学佛。”[20]太虚法师还发表《职业与志业》一文强调说,“一般广泛的佛教徒”不要存学了佛不做事的念头,“要一方面勤于职业,一方面研究佛法。”据说此文造成很大的反响,“当时有过一班职业青年组织了佛教利济会,曾作过热烈的运动。”[21]不仅如此,太虚法师还主张僧人可以适当参加工作。他在《海潮音》上发表《人工与佛学》一文说:“僧众对于资生事业,在不违背佛法原则上,都可以工作,不妨仿效半工半读的性质,并引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作精神,证明我们要以自己的劳力取得工资,把剩余的时间来研究实行高深的佛学。”[22]可见,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主张是试图将出世的传统佛教改造为积极入世的佛教,成为促使社会进步的一种助力。从事文化启蒙运动的进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关注现实生活,参与现实生活。应该说,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中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与的近代新文化启蒙所表现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致的!


“人间净土”是人间佛教思想中一种理想而美好的社会(或世界)蓝图。太虚法师批评那些为了逃避现实而修净土者。他指出:“近之修净土行者,多以此土非净,必须脱离此恶浊之世,而另求往生一良好之净土。然此为一部份人小乘自了之修行方法,非大乘的净土行。”[23]他说,这与有些人认为中国的环境不好而“艳羡美国之丰乐”要求脱离中国国籍欲加入美国籍没有什么两样。太虚法师认为,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意志薄弱,也可能与他们不明了佛教净土的所以然之理有关。然而,一切事物无不从众缘时时变化的,而推原事物的变化,其出发点都在人们“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然“人人皆有此心力,即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的因缘,逐步进行,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间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24]应该说,太虚法师这一“人间净土”社会思想的提出才真正使佛教贴近现实生活,贴近现实社会。佛教才真正有可能走出鬼教、神教迷雾的笼罩。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将佛教的终极关怀从彼岸搬回此岸的理论问题,使佛教在理论上实现了由传统向(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而这一转换与中国近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走向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既是近代文化启蒙思潮的产物,又是近代文化启蒙的构成部分,是文化启蒙在佛教领域的延伸与拓展表征,同时也是对传统佛教向(近)现代佛教的创造性转换所作的思考。尽管由于当时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未能得到充分的实践,但他为中国佛教变革确立了正确的走向,后人正是沿着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路线进行新佛教的建设,而太虚法师为建设“人间佛教”特别是“人间净土”所作的各种思考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原刊《闽南佛学》第1辑)

--------------------------------------------------------------------------------

[1] 本文的“近代”概念的内含是指1840—1949年。

[2]《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77页。台北:太虚大师全书影印委员会1970年11月再版。

[3]《人生佛学的说明——十七年夏在上海俭德储蓄会讲稿》《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09页。

[4]《人生佛教之目的》《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36页。

[5]印顺《佛在人間》《妙云集》下编之一第22页。台北:正闻出版社1991年4月第15版。

[6]郭朋《印顺思想研究》第28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

[7]《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第435页。

[8]《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39页。

[9]《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5页。

[10]《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5页。

[11]《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1页。

[12]《人生的佛教——三十五年八月在镇江欢迎大会上讲》《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39~240页。

[13]《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5页。

[14] 转引自幼生《记太虚法师上生四十周年纪念集会》《香港佛教》第355期<1989年12月>。

[15]《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第68页。

[16]《人生佛教开题》《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18页。

[17]《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77页。

[18] 以上均见《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1~456页。

[19]《人生的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5册第239页。

[20]《怎样来建设人间佛教》《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37页。

[21]《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88页。

[22]《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太虚大师全书》第57册第87~88页。

[23]《建设人间净土论·附录<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27页。

[24]《建设人间净土论·附录<创造人间净土>》《太虚大师全书》第47册第427页。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弘扬人间佛教应以青年为主(印顺法师)
下一篇:准提法门的人间佛教性格(普光)
 佛教慈善事业与“人间佛教”思想
 阿含经与人间佛教(宏印法师)
 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麻天祥)
 从“人间佛教”到“中道佛教”(何劲松)
 略论人间佛教与净土法门(贝叶堂)
 同体大悲及其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方用)
 佛陀本怀与人间佛教(金小方)
 《人间佛教的都市发展模式》序(潘德荣)
 研究净土文化 建设人间佛教——首届净土宗文化研讨会综述(张世辉)..
 关于“人间佛教”之思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祖故事 20、众坚请讲经一座,为生死闭关六年[栏目:常惭愧僧印光法师的故事]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六卷[栏目:梵网菩萨戒]
 金刚经说什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栏目:南怀瑾居士]
 宽容,给幸福一片容身之地[栏目:读懂人生·禅意智慧]
 36.法施女——佛特许音讯传戒,圆满受比丘尼戒[栏目:藏传百业经故事集]
 61 白鸽的恐惧[栏目:依空法师·人间巧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