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惠能(638~713)
 
{返回 汉传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840

Huineng

惠能(638~713)

唐代僧人。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一作慧能。俗姓卢,范阳(今北京大兴)人。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随母移居南海,艰辛贫困,以卖柴为生。24岁时,得人资助,北上参学。唐龙朔元年(661)在黄梅谒见禅宗五祖弘忍。五祖乃令其随从作务,劈柴踏碓八个多月。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命弟子作偈以呈。时神秀呈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口诵一偈,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此,唤惠能到堂内为其讲《金刚经》,并传以顿教衣钵,命即南归。

惠能南归广东后,于仪凤元年(676)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据《瘗发塔记》载,当印宗法师在该寺讲《涅槃经》之际,“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即于正月十五日为他落发,二月初八受具足戒,因而有瘗发塔的遗迹。

惠能说法,“以定慧为本”,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定偈语,不但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而且为禅宗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后来各派禅师们的建立门庭,影响极大。

开元二年(713),惠能卒于新州国恩寺。韶、广二州门人,迎惠能遗体至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巨赞)


{返回 汉传佛教人物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慧远(334~416)
下一篇:惠果(?~805)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慧远(334~416)
 善导(613~681)
 惠能(638~713)
 延寿(904~975)
 太虚(1890~1947)
 惠果(?~805)
 道济(1150?~1209)
 湛然(711-782)
 不空(Amoghavajra 705-77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 不肯承担[栏目:石头路滑]
 相应111经 舍断欲经[栏目:相应部 22.蕴相应]
 中国佛教史概说 第十一章 五代的佛教 第五节 禅宗的五派分张[栏目:中国佛教史概说]
 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栏目:善导大师]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到底是一种信仰,还是一个真理?[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大智度论 解题[栏目:佛书解题]
 在家居士为了节约时间,边听经边拜佛,请问是否如法?[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4[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八戒[栏目:佛教徒信仰的是什么]
 十随念[栏目:法增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