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修持之道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82

修持之道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六祖坛经》

一、心平何劳持戒

一般人听到持戒,总是心生畏惧,觉得会给自己带来约束,其实持戒的人由于不侵犯别人,让自己得以获取真正的自由,像监狱里做奸犯科的人那一个不是因为犯了五戒而身陷囹圄。持戒最重要在摄心,如果我们能了悟生佛平等、凡圣不二、顺逆一如、事理无碍的道理,抱持一颗平等的慈悲心来看待世间万象,心里没有分别,没有大小,没有纠纷,没有瞋恼,行为自然就不会踰越规矩。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并不是教我们不必持守戒律,而是直指方寸,从根本的问题上解脱人类的苦恼。

二、行直何用参禅

行,指身、口、意三业。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神速,人类的六根门头不停向外攀缘,造成心灵的越发枯竭,现代人开始觉醒今是昨非,藉着参禅打坐来找回自性,已然蔚为风尚。但是磨砖不能成镜,枯坐也无法成佛,参禅是为了明心见性,惟有意不颠倒,身不妄动,口不乱说,不为富贵所淫,不为感情所惑,不为威武所屈,不为权位所诱,直道而行,才能做自己的主人,将“禅”真正落实在生活上,所以惠能大师说“行直何用参禅”。

三、恩则孝养父母

佛教强调报恩,尤其重视孝道,《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又说:“若有男子及女人,为报母恩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勤修于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与世间上仅报答此世父母的孝道比起来,佛教因为能洞察三世因缘,所以主张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无量无边的众生,以使累劫父母亲眷都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可以看出佛教所提倡的孝道最为究竟。

四、义则上下相怜

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因为尽忠守义而流芳百世的事迹不胜枚举,佛教则主张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别,以彼此怜恤体谅的精神来促进人我和谐,以互相尊重包容的雅量来增进社会团结,以四无量心来利济有情,以六度万行来造福大众。像佛陀在因地修行时为救五百位商人而宁犯杀戒,富楼那尊者的为法忘躯,摩诃男为救同族而舍身成仁,智实大师为佛教慧命而抗章不屈,法冲法师冒死护僧,印简法师虽遇兵难而不离常住,他们的伟大不仅在于布施一己之身命、财产,更重要的是,百姓的身家性命因他们的奉献而获得平安,乃至大众的法身慧命也因他们的牺牲而长存千古,可说将“义”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吉祥行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五种非人
 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人我是非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财富的处理法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信心
 人间佛教的经证 进德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人间佛教的经证 生命的维系
 人间佛教的经证 忍辱多力
 人间佛教的经证 戒杀得安隐
 人间佛教的经证 说话的艺术
 人间佛教的经证 常富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教育的几点意见[栏目:潘桂明教授]
 善用零碎时间[栏目:生命的密码·迷悟之间]
 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净慧)[栏目:禅定]
 授居士戒[栏目:索达吉堪布]
 第八回 留偈语暗藏后事 感死生了悟禅机[栏目:观世音菩萨传]
 保持一颗平常心、平等心[栏目:体慧法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Letting Go[栏目:The Four Noble Truths]
 唯识三字经释论 二、唯识三字经[栏目:唯识三字经释论]
 “ 无我”与“当下”的语境(张坚心)[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