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经证 生命的维系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08

生命的维系

田宅众生有,贤妻第一伴,

饮食以存命,业为众生依。

--《杂阿含经》

一、田宅众生有

凡人生活在世间上,必须要有良田以资生,因为色身必须依靠粮食的滋养才能生存下去;要有舍宅以安住,因为没有遮风蔽雨的房舍,就要露宿街头。所以,田宅为众生所拥有。

有人良田非万顷不能为足,舍宅非高楼洋房不能为屋,因此而迷失于物质的诱惑,为物欲所束缚,不得自在。所以,资生、安住当以方便为宜,不应尽贪求享受,如此才能适当安排自己的身心,过着安乐自在的生活。

二、贤妻第一伴

娑婆世界人类种族的繁衍是靠着家庭的组织,男女的结合生儿育女。所以夫妻是五伦之一,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始。一个家庭要获得幸福美满,一个男人要成就伟大的事业,这里面必定有一个很贤慧的家庭主妇,也就是所谓“贤内助”。如何是贤妻呢?春秋时代齐国黔娄的妻子主张“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坚持丈夫的矢志,名留千古;东汉乐羊子的妻子引刀趋机,劝夫努力向学;这些都是贤妻的典范。

在《玉耶女经》里,佛陀说,为人妻者,应奉行五道:1要做母妇;2要做臣妇;3要做妹妇;4要做婢妇;5要做夫妇。《善生经》里,佛陀也说,妻子应以五事爱敬其夫:1早晨先起,打扫家内;2请夫先坐,然后入席;3和言爱语,不谈粗言;4敬顺其意,不可违背;5先承意旨,而后作为,这都是夫妻相处和睦融洽的美德。而如此贤慧的妻子,必能使先生无后顾之忧,是帮助丈夫成就事业,建立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好伴侣。所以说“贤妻第一伴”。

三、饮食以存命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我们基本生存的条件。佛教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也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吃得健康。如何能吃得健康长寿呢?即少肉多菜、少盐多淡、少糖多果、少食多嚼。也就是要饮食知节量,如《大萨遮尼干子经》说:“噉食太过人,身重多懈怠,现在未来世,于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恼于他人,迷闷难觉寤,应时筹量食。”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想,更是一种健康饮食法。即: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2忖己德性,全缺应供;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四、业为众生依

业,是行为的意思,其定义有四:1自力创造,不由神力;2机会均等,绝无特殊;3前途光明,希望无穷;4善恶因果,必定有报。

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因,就收什么果,这种因果循环相报可说毫厘不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为善为恶,完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正法念处经.地狱品》说:“火刀怨毒等,虽害犹可忍,若自造恶业,后苦过于是。亲眷皆分离,唯业不相舍,善恶未来世,一切时随逐。随花何处去,其香亦随逐,若作善恶业,随逐亦如是。众鸟依树林,旦去暮还集,众生亦如是,后时还合会。”业维系着我们三世的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的在六道里轮回不已。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有田宅、妻子、饮食等种种的需求,这是现世生活的依据;而此生中所造的善恶业,就是我们未来的依据,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此,积聚善业是很重要的。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常富之道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惭愧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五种非人
 人间佛教的经证 端正的真义
 人间佛教的经证 治身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信心
 人间佛教的经证 救护众生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修行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修持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精进
 人间佛教的经证 惭愧
 人间佛教的经证 离人我是非之道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开示答疑[栏目: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切]
 珍惜短暂的暇满人身[栏目:妙离世间·嘎玛仁波切]
 净宗大德讲现在一万人只能一两人往生,很多人不爱听...大德说的是真的,对吗?[栏目:开愿法师答疑]
 杂阿含经卷第二(三四)[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徒的财富观[栏目:普献法师]
 四、政府官员在此出家[栏目:走近当代觉囊的法王]
 可以给已往生的人做三时系念吗?[栏目:道场法会·净空法师问答]
 何谓六大宗旨[栏目:宣化上人]
 珍惜生命每时刻[栏目:净慧禅语]
 前行讲记 第二百三十二讲 祈祷-前行备忘录-发心-方法-四无量心-正行-舍心2[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