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修行之道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0

修行之道

恒思得慧根,恭敬得义理,

无贪作事成,不悭财物长。

--《宝行王正论》

一、恒思得慧根

般若是诸佛之母,《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云:“如来则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所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智慧。怎么样才能有智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智慧的特性在于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因此,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真理的法海里,多思惟,多考虑。以恒心愿力,锲而不舍地从听闻、思考、修证中求智慧,如经云:“以闻思修而入三摩地。”

二、恭敬得义理

恭敬,是自谦而尊重礼敬于他人的意思。通于身口意三业。《十住毘婆沙论》说:“恭敬,名念其功德,尊重其人。”此就意业而言;“恭敬,名尊重礼拜,迎来送去,合掌亲侍。”乃指身业而言;“以大乘法教化众生,名为恭敬。”此以口业之说法教化而名恭敬。

《西方要决》主张净土之行人须修五种恭敬:恭敬有缘之圣人;恭敬有缘之像教;恭敬有缘之善知识;恭敬同缘之伴;恭敬三宝。《优婆塞戒经》载,听法之人须具十六事,其中之一即是要“恭敬听”。又修行佛道有四种方法,即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此中恭敬修,谓恭敬所学,无所顾惜,亦不憍慢。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能以虔诚恭敬的心修行,自然能与佛法相应,故云“恭敬得义理”。

三、无贪作事成

无贪,又名不贪、不贪欲。为心所之名。谓于诸境界无爱染,能对治贪烦恼的精神作用。此心所恒与一切善心相应,为十善地法之一。又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与无瞋、无痴共称为三善根。

贪,往往使人昧于事理,感情用事,甚至为了个人的私欲而伤害别人,牺牲大众的利益,使善事不能成就。《萨遮尼揵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无贪,欢欢喜喜帮助他人,没有目的,没有企图,给人利益,广结善缘,因此所作一切事必能圆满完成,所以说“无贪作事成”。

四、不悭财物长

不悭,为无贪之一分。悭是对财施、法施悭吝之心理。《摄论》说:“悭惜是多财障。”《萨遮尼揵子经》说:“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饥渴寒热等,忧悲常煎煮。智者不积聚,为破悭贪故。”不悭,是心不贪着,能随人所须,一切给予。如此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摩诃迦叶度贫母经》说:“施如芥子,获报如山。”又《大庄严论》说:“布施得财富。”所以说“不悭财物长”。


{返回 人间佛教的经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已经没有了
下一篇:人间佛教的经证 说话的艺术
 人间佛教的经证 利益和快乐
 人间佛教的经证 善护口过
 人间佛教的经证 修行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财富的处理法
 人间佛教的经证 五种非人
 人间佛教的经证 第一福田
 人间佛教的经证 救护众生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布施的方法
 人间佛教的经证 常富之道
 人间佛教的经证 治身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常的脚步[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八六五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九集]
 佛教的物质生活(星云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第五篇 生命的智慧 - 理直气「和」[栏目:人间世]
 法王为祈雨撰写的烟供文--烟供天戏[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第二十七天[栏目: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
 发挥生命[栏目:仁焕法师]
 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栏目:济群法师问答]
 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栏目:藏传佛教疑问解答300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