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读印顺导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86

读印顺导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
作者 : 菩提
书林漫步法音1997年第9期(总第157期)第21页

  今年三月,当我收到嵩寿九十又二的印公导师的来信,和《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书时,不禁为印公那人菩萨行的精神所感动。印公在来信中说:“《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这一本比较扼要表示我对佛法的判摄与重点。”遵循着印公的慈训,仔细地阅读《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深深地觉得印公所弘扬的佛法,“不是复古的,也决不是创新的,是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从适应现实中,振兴纯正的佛法”,是“有益人类身心的,‘人类为本’的佛法”,也就是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本文就我所读《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谈一些简单认识和体会。
  一
  佛教创始于印度,汉时传入中国,经过绵延一千余年的传播,到隋唐时代,形成最极隆盛辉煌的时期,宗派林立,思想各异。为了高推己宗,故产生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空前的判教高潮,或藏、通、别、圆;或小、始、终、顿、圆;或半满二教;或有相、无相、抑扬、同归、常住五时之教,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从如此众多的判摄中,唯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之思想体系,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到了近代,海阔天空地谈玄说妙那一套,已经不能再适应新时代了。所以,又有一些学者,从佛法在世间的流变,把佛教划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中期大乘佛教、后期大乘佛教的五个时期。太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则将佛教分为:初五百年的小行大隐时期、次五百年的大主小从时期、后五百年的密主显从时期。
  对于台贤大德所作的佛教思想史的判摄,印公导师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一文中说:“(我)依印度佛教史所作的分判,与我国古德的判教是不同的。古德的判教,以天台、贤首二家为最完善。但古德是以一切经为佛说,依佛说的先后而判的,如古代的五时教,《华严经》的三照,如作为历史的先后,那是不符实况的!然天台所判的化法四教,贤首所判的五教(十宗),从义理上说,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发展,倒是相当接近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印公对古代大德所做的判摄并不是彻底的否定,而是从客观的适应现代要求的立场,而做出纯正的抉择。印公说:“我是为佛法而学,为佛法适应现代而学的,所以在佛法的发展中,探索其发展的脉络,而了解不同时代佛法的多姿多态,而作更纯正的、更适应于现代的抉择。由于这一立场,三期、四期的分判,相当于古德的分判,而意见不同,主要的是由于纯正的、适应现代的要求。”
  印公导师对于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分判,以其极为精致周详的体认,缜密独到的观察,将印度千五百余年的佛教分为五个时期: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如来为本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佛梵一如。第五期的“佛梵一如”,印公在后来改正为“天佛一如”。因为“秘密大乘”所重的,并不是离欲的梵行,而是欲界诸天的“具贪行”。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自序中,又以“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三期来统摄印度佛教。之后,将“大乘佛法”又分为“初期大乘佛法”、“后期大乘佛法”,而成为四期说。五期说、三期说、四期说,只是开合的不同。印公导师的五期说,在他的巨著《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及论典之研究》、《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中,都有详尽的阐述。
  二
  《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四节“印度佛教嬗变的历程”中,印公说:“印度佛教的创始到衰灭,凡经五期之演变;若取喻人之一生,则如诞生、童年、少壮、渐衰而到老死也。”对于印度佛教的嬗变,印公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及论典之研究》的自序中更进一步地说:“印度佛教的兴起、发展又衰落,正如人的一生,自童真、少壮而衰老。童真,充满活力,是可称赞的,但童真而进入壮年,不是更有意义吗?壮年而不知珍摄,转眼衰老了。老年经验多,知识丰富,表示成熟吗?也可能表示接近衰亡。所以我不说愈古愈真,更不同情于愈后愈圆满、愈究竟的见解。”因此,印公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一节“探求佛法的信念与态度”中说:“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本着一项信念,不断的探究,从全体佛法中,抉择出我所要弘扬的法门”:“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
  “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是印公在阅读早期集成的圣典——《阿含》与《律》中形成的重要的思想内容。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在《阿含》与《律》中,佛、法、僧——三宝,是朴质而亲切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六节“契理而又适应世间的佛法”中,印公明确地指出:“《增一阿含经》说:‘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佛不是天神、天使,是在人间修行成佛的;也只有生在人间,才能受持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解脱,所以说‘人身难得’、‘佛出人间’,佛的教化,是现实人间自觉觉他的大道,所以佛法是‘人间佛教’,而不应该鬼化、神化的。”
  什么是“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印公说:“中期是‘大乘法’的兴起,是菩萨行为本而通于根本佛法。依涅槃而开展为‘一切法不生’、‘一切法空’说。”在佛法流传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成为中期佛教的主要思想特色。大乘法贯通了《阿含》的十二缘起,而说八不中道的缘起。涅槃是缘起的寂灭,是不离“此灭故彼灭”而契入涅槃的。“三法印即一实相印”,是依根性而有巧拙的差异。大乘佛法的修行则是依三心(菩提愿、大悲心、空性见)修六度,又依六度圆满三心。这就是印公所要宏传的中期佛教之行解。
  后期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佛性、如来藏。那么,怎样才是“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印公说:“‘后期大乘’的如来藏、佛性、我,经说还是修菩萨行的。如知道这是‘各各为人生善悉檀’,能顺应世间人心,激发人发菩提心,学修菩萨行,那就是方便了。”“只是信如来藏我的,随顺世俗心想,以为这才是究竟的,这可就失去‘方便’的妙用,而引起负面作用了!”“古代经论,解理明行,只要确立不神化的‘人间佛教’的原则,多有可以采用的。人的根性不一,如经说的‘异欲、异解、异忍’,佛法是以不同的方法——世间、对治、为人、第一义悉檀,而引向佛法,向声闻、向佛的解脱道而进修的。这是我所认为最能契合佛教、不违现代的佛法。”
  三
  印公倡导的“人间佛教”,是受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影响而产生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第七节“少壮的人间佛教”中,印公说:“(民国二十九年)虚大师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说到了‘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以为现在进入‘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应‘依著人乘正行,先修成完善的人格,……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这是能适应现代根机的。但末法时期,应该修依人乘而趣大乘行,没有经说的依据,不易为一般信徒所接受。反而有的正在宣扬:称名念佛,是末法时期唯一的法门呢!所以我要从佛教的思想演化中,探求人间佛教的依据。”印公为什么要推重人间的佛陀、人间的佛教呢?“少壮的人间佛教”一节中,印公说:“我初学佛法——三论与唯识,就感到与现实佛教界的距离。存在于内心的问题,经虚大师思想的启发,终于在‘佛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而得到新的启发。”佛教本来是在人间的,佛与弟子,经常的游化人间。住在山林,为了乞食,每天都要进入村落城邑,与人相接触而随缘弘化,这正是人间佛教的最佳写照。印公在《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等著作中,明确地讨论过人间佛教。论题核心是:“人、菩萨、佛——从人而发心修菩萨行,由学菩萨行圆满而成佛”。
  “人间佛教”是重于人菩萨行的,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应以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基本,广修十善、六度、四摄等菩萨行,在不离世事、不离众生的原则下,净化自己,觉悟自己,进而达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目的。印公说:“菩萨坚定菩提,长养慈悲心,胜解缘起空性的正见中,净化身心,日渐进步。这不是说要自己解脱了,成了大菩萨、成了佛时再来利他,而是在自身的进修中,‘随分随力’的从事利他,不断进修,自身的福德、智慧渐大,利他的力量也越大,这是初学菩萨行者应有的认识。”人间佛教的人菩萨行,是纯正的菩萨正常道。每一个“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大心佛弟子,都应依菩萨正常道而坦然直进。
  印公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最后一节“向正确的目标迈进”中,引用他著述的《自利与利他》一文说:“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学习。要有一套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菩萨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菩提心),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观一切法如幻如化,了无自性,得二谛无碍的正见,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杂阿含》)经上说:‘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惟有了达得生死与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这才能……在生死中浮沉,因信愿(菩提心),慈悲,特别是空胜解力,能逐渐的调伏烦恼,能做到烦恼虽小小现起而不会闯大乱子。不断烦恼(、忿、恨、恼、嫉、害等,与慈悲相违反的,一定要伏除不起),也不致做出重大恶业。时时以众生的苦痛为苦痛,众生的利乐为利乐;我见一天天的薄劣,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么堕落!惟有专为自己打算的,才随时有堕落的忧虑。发愿在生死中,常得见佛,常得闻法,世世常行菩萨道,这是初期大乘的共义,也是中观与瑜伽的共义。释尊在(《中阿含》)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师地论》解说为:‘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经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萨行成佛的大方便!”
  印公是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地从印度佛教思想的演变过程中,探求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的理论证明,从而积极地宣扬人菩萨行的“人间佛教”。《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末后一段话,流露出印公“人间佛教”思想的心声,读来不难发现人菩萨行的印公对“人间佛教”的热忱:“现在,我的身体衰老了,而我的心却永远不离(佛教)少壮时代佛法的喜悦!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


{返回 人间佛教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上)(游祥洲)
下一篇:人间佛教发微
 人间佛教禅观要义──谈印顺导师禅学思想的特色与贡献(性广法师)..
 出世与入世:人间佛教的分际——以太虚大师和蒋介石关系的个案研究为例(陈..
 人间佛教与社会
 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李虎群)
 被肤浅化和世俗化的人生佛教(济群法师)
 弥勒净土的人间佛教性格探微(依空法师 )
 赵朴初与中国的人间佛教(正澄法师)
 浅议“人间佛教”的成就次第——以印顺导师思想为中心(释法向)
 大乘人间佛教与经典文化教育(吕建福)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星云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戒杀放生[栏目:放生功德]
 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五讲[栏目: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大音希声 一、元音老人书信 答魏清宁居士[栏目:大音希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