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日经 基本教义
 
{返回 大日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8091

基本教义

《大日经》为与一般只讲仪轨的密教经典相区别,精心组织了它的教义,构建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所讲如实知自心,是它的本体论,回答修行什么的问题;所讲因根究竟三句,是它的实践论, 回答怎样修行的问题;所讲身语意三密,是它的方法论,回答用什么修行的问题。如果用传统的理论解释,如实知自心是体,三句是相,三密是用。

《大日经》的本体论是从心性论的角度讲缘起的,所以说如实知自心就是菩提、就是一切智智、就是诸法实相、就是心实相。《大日经》认为觉悟成佛就是完全真实地认识和证知众生自己的心,就是自心自觉、自心自证,就是心自证心、心自觉心,如实地证知自心,就是佛,不能如实地证知自心,就是众生,佛与众生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证知了自心。

《大日经》认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出人的认识之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罗在心之内,但这个认识、这个心并不完全是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和心,如果把本来无分别的心一分为二,那么人们一般的认识就是心之相,心的一种显现和表象。人们超越的认识,只有自己亲自体证、觉悟才能达到的认识,就是心之体、心之性,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心之体、心之性,是就与心之相的同一性、无分别性而说的, 并不是另有一种异己的、脱离心相的、玄之又玄的存在,否则强调自心就没有意义了。前者称之为心相,或者识心,后者可称之为心体、心性,或者净心、菩提心。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净心的总的特性(所谓特性是就识心而言,实际上是指事物的共性)是清净,而清净的含义,就事物的不同性和差别性来说, 一是无相,就是说净心没有任何可以让人的感官所能感知和认识的相状,也就是说不与任何一种事物和现象相同。包括能够感知和认识客观对象的感官,被感官所能感觉和认识的客观世界,以及二者之间发生作用而产生的感觉和认识,也包括这三者的形体、颜色、性质(一般所认为的性质,在佛教看来也不过是一种相状),以及存在的方式等等。如果为了使人明白而勉强作个比喻的话,就像空间一样,广大而没有边际,深厚而没有高下,普遍而无处所可言,寂静而无运动变化可言。故净心之无相是超越的、绝对的。

就事物的同一性和统一性来说,二是无分别,就是说二而不二,是唯一的存在,其中没有主体,也没有客体,没有规定之性,也没有显现之相,反言之,主客为一,性相为一,这个一就是最高的存在。如世界万物都有所依托而存在,人依托于地而存在,地依托于气和宇宙引力而存在,气和力依托于空间而存在,但空间依托谁呢?空间没有依托,所以净心是唯一的存在,是终极的存在。

然而除去宇宙万象,空间又何以成空间呢?当然没有脱离万象的空间,所以净心的存在是同识心的存在相一致,根本上来说二者无有分别,二而不二,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生死即是涅槃,涅槃即是生死,般若即是方便,方便即是般若,自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自心。

就事物的缘起或本原来说,三是本不生,就是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依一定的因缘条件而生成变灭,因而都没有自己的规定性,其存在是暂时的、相对的,受其它事物的规定和支配,而其它事物又由别的事物规定,别的事物又由另外的事物规定,如此展转相生,往复无穷,而究极之处即是不生之际,不生之际就是净心止住之地,所以本不生就是因缘而生之本、之原,净心是识心之本原。

由此三方面来看,净心不动不移,永恒常任,清净无为,它的存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与你同在,与你共住,只要如实地认识了自己,如实地证知了自心,就是证悟到了最高的存在,具有了最高的智慧,虽处生死即住涅槃,虽是众生而为佛陀。净心不是因缘所生之法,但要认识它是不能没有因缘的。净心是超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但要证知它必须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开始,所以认识了识心、证知了心相,就是最终认识和证知了净心。

净心的认识和证知,是与识心的认识和证知是一致的,说菩提就是如实知自心,其道理也在于此。

心相或识心包括人的感觉和认识,以及感知认识的对象、产生感知的感官本身等,因为在佛教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独立于人的认识范围之外的,凡是能够感触、觉知、认识、推测、想象、体验的东西都包括在人的认识范围之内,即众生自心之内,如果有一样东西不可推测想象,不可感觉体证,无法加以思惟和谈论,其存在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佛教不是取消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把它纳入人的认识,即心的范围之内,为精神现象中的一部分。

《大日经》中的心相,在广义上也是指认识及认识所及的一切存在,而认识佛心,正是认识心相,层层深入,直达源底,所以对心相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心性的认识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心相,层层深入而直达佛心源底呢?这就要首先知道人们对心相最初的认识是怎样发生的,由此懂得如何开发自己的善业种子,并使认识初步提高,其次不断排除各种错误的思想和不正确的心理,使自己的认识由浅入深,最后便推陈出新,得出正确的认识,明见净菩提心。

《大日经》认为人们最初不懂得事物的因果关系,相信万物都有灵魂,相信世界是由神或某一种物质和现象支配着,这种认识把一些子虚乌有,和有名无实的东西当作真实的存在,因而分别出种种之实在(我) ,他们不能观察认识各自所谓的实在的本性,于是就有了我、我所的分别,有了神和人的对立,实在和万物的对立,这种认识便是最愚昧无知的违理之心。

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因果关系,知道善恶受报的道理,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持斋修善,及至归依三宝,这是顺理之心,此心因认识深浅不同,善业增长之不同,而有次第八心。如同树木先由种子生芽,然后长茎、出叶、开花、结果,及至得受用种子,无畏依婴童心,称顺理八心,或顺世八心。要认识心相,证知自心, 首先就要从此开始,认识到善恶因果关系。

其次要对治由贪、瞋、痴、慢、疑五根本烦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六十种,及至一百六十种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和错误认识。认识到一切事物和现象只有假合的五蕴,而没有独立实在的主体,也认识到十二因缘的道理,这种认识就是出世间心。其中又因深浅之不同,而有唯蕴无我、根境界淹留修行、拔业烦恼株杌、无明种子、生十二因缘、离建立宗等八种不同的认识,称之为违世八心。

再次又摆脱违顺八心等肤浅的认识,更进一步认识到聚合成事物的五蕴等因缘,也都是由别的因缘聚合而成,不但人无自体,而且任何事物和现象,也都没有永恒实在的自体,知三界唯心, 心外更无一法,而心亦无自性,觉自心本不生,这就是无自性心。其后又进一步认识到自心本不生际的那个境界也是不实在的,不但认识到人们认为是实在的东西不实在,也认识人所认为的不实在的东西也不实在,双离有为无为界,总之要完全摆脱藉助感官和思惟而进行认识的范畴,这种认识称之为极无自性心。

最后更以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等十喻,直接观察一切事物和现象,知其无不从缘而起,认识到心之实性,没有一法可以显示,让人以思惟语言加以表达,亦不可传授于人,只能自证自悟,了了证悟到心相即是心性,自心即佛心,生死即是涅槃,诸法即是实相,二者之间并无界限, 这种认识称之为如实知自心。

所以如实知自心。完全彻底的证知菩提净心,要认识以上六大心相,而从认识因果规律开始,经过五种由浅入深的认识阶段。当然这六种心相或五种认识阶段,并不是必须要经过的,只要了解和认识了它,就可以十缘生句直接观察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从中自然证悟到自心实相。

因根究竟三句,即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这是《大日经》所说的修行理论,是它的实践论。菩提心为因,是讲修行成佛的可能性,亦即内在根据和外在原因。大悲为根,是讲修行成佛的条件和基础。方便为究竟,是讲修行成佛的方法和结果。这三句也称为因行果三句。

《大日经》认为众生与佛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众生自心即是佛心,因而每个众生都有着成佛的可能性,每个众生都可以成佛。凡是要修行成佛,获得最高智慧的众生,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个道理,上面所讲的如实知自心,可以说其中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能产生内在的动力,对自己的事业产生深信力,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心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是修行成佛的外在原因。

说菩提心为因,菩提心,一是指众生内在具有的净菩提心,二是指发意志求菩提的信心。

而此信心由认识到自己本来具有的净菩提心而产生,一旦产生了志求菩提的信心,也就有了可以生根发芽的菩提心种子。

然而怎样使菩提心种子生根发芽及至不断增长呢?这就是第二句要回答的问题,而主要指大慈大悲两方面。大悲为根,大悲即大悲万行,包括各方面的修行行为和活动,大慈犹如给种子及其植株以适宜的水份、温度、光照、空气、养分等,大悲犹如给种子及其植株,除去影响它生长的杂草、病虫之害,只有这两方便的条件才使种子正常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同样修行者一方面要积极进取,普为一切众生施善与乐,另一方面要以勇猛无畏的精神,拔除众生的一切苦难, 消灭一切烦恼障碍。大慈与大悲相辅而行,才能具足菩提种子逐渐增长及最终成就佛果的种种因缘条件。《大日经》所讲的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修行法,都包含在大悲句中。有了各方面的条件和基础,就等于有一条宽敞的大道到达终点,还不是终点本身,如何迅速地到达终点,是乘神通而达呢?还是乘羊乘马而达?这还需要选择。

所以第三句说方便为究竟,只有藉助高明的技巧和有效的方法,最终才能到达究竟之地,这里就需要权宜,应物之权才能究尽能事,开权才能显实,没有方便之船就不能越度心相大海、到达心性彼岸,有了方便就等于到达究竟之地。《大日经》所讲身语意三密就包含在方便这一句中,三密就是密教特有的神通方便,是如实证知自心的快捷方式。

因根究竟三句是个有机的整体,互相联系在一起,菩提净心犹如含藏在矿石中的真金,本性明洁,不被侵蚀损耗。大悲犹如以种种药物冶炼,除去矿石杂质,以至使真金明净柔软,伸屈自在,方便犹如巧艺成就,要想造成什么形状,就可以造出什么形状,随意皆成。

身语意三密是《大日经》所讲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故称所讲之法为身语意平等句法门,一行《疏》也认为身语意三密平等法门为该经之大意。但三密一语,并不见于《大日经》的文字中,始见于善无畏的《大日经供养法次第法》,而一行《疏》根据经意作了阐发,说:「入真言略有三事:一者身密门,二者语密门,三者意密门。」三密有众生修行之方便三密,有如来平等之三密,众生方便之三密,即是手结印契为身密,口诵真言为语密,心观本尊为意密。「身密者,即是诸印,如四重大漫荼罗一一本尊各有密印,若观此身印,即知此尊所表秘密之德,随类上中下差别有无量种也。语密者即是诸尊所有真言,闻此真言,即知此尊内证之德也。意密者即是本尊瑜伽之观,亦随四重方位各各不同。」(《疏》卷十四)

如来三密,即是如来清净三业,身等于语,语等于意,三无差别,这是如来平等三密。

如来又有加持三密,即身加持之密印,语加持之真言,意加持之妙观。但广而言之,如来所现一切威仪举止,都是密印,所闻一切音声语言,都是真言,所见一切本尊境界,都是瑜伽妙观。

按《疏》的阐发,众生如能以三密方便,于漫荼罗行中加以修行,自净三业,即为如来三密之所加持,乃至于此生中修满十地,相应成佛,不再经历劫数。众生在修行中以此三密为方便门径,如来即以身平等之密印、语平等之真言、心平等之妙观,可使众生远见如来加持受用身,而从此加持受用身即可证悟修行者自己平等智身,亦即证悟自身与佛身本尊一体无二,丝毫无别,故一行《疏》说住此密乘者,以不行而行,以不到而到,实无能入者,无所入处,以无所住而住其心。

《大日经》与其它密典相同,主要也是讲修行的密法,密法是经文的重心所在,其实这也是所有密教经典的特点,躬行实践、注重修行,是密教与其它各派相区别的一个地方。

密教经典各有自己的密法体系和密法理论,《大日经》的密法称之为胎藏界、胎藏界漫荼罗,全称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

大悲,即大悲万行、种种修行。胎藏,喻众生自心中含藏有菩提净心之种子,如同母胎中含藏之孕体,凡所发育成熟之胎儿肢体器官均于此中具备无遗。生,即发生。漫荼罗,有轮圆具足、万德聚集、醇净无上之义。王,即最高最上之义。

大悲胎藏生大漫荼罗王全句意思,即众生自心本具的菩提心种子,以大悲万行之所含藏养育,以三密方便之巧艺,终至发生圆满无上之菩提佛果。全句表示胎藏密法修行的原理。

胎藏漫荼罗的组织结构是中胎三重十二院,中胎为如来菩提自证之德所现之八叶中胎藏身(五佛四菩萨)。第一重为佛之金刚密印所现之金刚手等诸内眷属。第二重自佛大悲万行所现之大菩萨诸大眷属。第三重从佛普门方便所现之一切众生喜见随类之身。如衍略为广,从中胎一一门各流出第一重种种门,从第一重一一门,各流出第二重种种门,从第二重二门,各流出第三重种种门,如此旋转无穷,遍满宇宙。三重十二院摄广为略。

 


{返回 大日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日经 略评
下一篇:大日经 结构和大意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四六五)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六六)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7 卷七
 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三一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七(一二五九)
 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三八五)
 总序
 《正理经》简读之十八
 《集量论》略解 九 B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你自救都救不了,你怎么能救他人?[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汉文大藏经的编藏理路[栏目: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七菩提觉知[栏目:宣化上人]
 凡事顺其自然[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八)[栏目: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六十六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请问如何去修十善业道?如何落实发菩提心?听经八小时,请问可否自在往生?[栏目:答疑解惑·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