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感通
唐升州庄严寺惠忠
译文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今江苏省江宁县)人。其母怀孕时,曾遇到一僧人,那个僧人对她说:「你所生贵子,日后必定成大法器。」惠忠出生以后,不食荤腥,秉性敦厚,与一般的儿童多有不同。二十三岁时,即神龙元年(公元七○五年)出家为僧,住庄严寺。他修习刻苦,志节高简,听说牛头山威禅师承达磨禅法,得佛法印,遂前往拜谒。威禅师见到惠忠后,就说:「山主来矣。」并为他说法,他顿悟上乘。威禅师既得传法之人,如老子之遇尹喜,就传灯授法,并把山门委托给他管理,自己则飘然而去。
惠忠住持牛头山寺后,兢兢于道业,常修头陀行,泉饮蔬食,寺中大众同吃一锅饭,用过之后就把锅吊在树上,自己才打坐禅修。终日如此,从不间断。他一年四季同穿一纳,四十年间不曾改易。当地的官员、学子,频频上山礼谒,参学问道,并经常请他至城里为大众讲法,普施教化。
天宝初年(公元七四二年),开始止住于庄严寺。惠忠认为,梁朝故都,庄严最盛,但因几经沧桑,当时该寺已经凋残颓废,他立志修整,遂于殿东修建法堂。那里原来有棵古木,有喜鹊在上面筑巢,在工人刚要砍树时,惠忠说:「且慢,等喜鹊把巢搬走后再砍。」说完就在树下默默地对喜鹊说:「因此地要造法堂,请速速移至别处栖息。」刚说完,那些喜鹊真的竞相把巢中之柴草衔至别的树上,一时僧俗二界,观者如潮,莫不叹为奇异。又,在地基尚未确定之时,忽然有两个神人示现,地基才定下来。奇迹连连,神异不断,四方学僧,纷纷而至。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山门石室前有惠忠之挂衣藤,那一年夏天,忽然枯萎,灵芝仙菌,均不复生。到九月,惠忠在高座说法,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曰,集众布萨,到那天晚上,令侍者剃发洗身。就在这天晚上,寺院上面瑞云朶朶,天上乐声连连,十六日早上怡然坐化。其时狂风大作,雷雨倾盆,花落树倒,和州延祚寺僧侣那天傍晚都看见有白虹由东向西,直贯山中,百鸟悲鸣,林壑岩间哭声不断。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派遣使者致意,并厚赠财物,并令上元令刘君以隆重之礼仪送其遗体归山。其时天气炎热,至七月七日,忽然下起雨来,顿时凉爽异常。八日出殡,一路上纤尘不飞,有群鹤徘徊于舆上,一直送至山门。埋葬之后,一连好几日坟里放光,直照山林。
大历五年春,依外国习惯,火化遗骨,得舍利无数,圆细如珠,闪闪发光。附近僧俗二界人士,有的因不曾分得舍利,就于灰烬中寻找,结果数百人都得到了舍利。是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建木塔以作纪念。世寿八十七。惠忠其人,身高超过七尺,仪容伟俊,神气挺拔,有若梵僧。所居之处,不持蚊帐,但蚊蝇无犯。曾在幽静处禅居,松竹深邃,曾有虎鹿在旁边产子,遇之毫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上元令长孙遂曾亲自上山探访,刚到半山时,有猛虎当路吼叫,遂大惊,不知如何是好。惠忠赶快出来,老虎一见惠忠,顿时十分温顺,伏于林中,长孙遂合掌礼拜致谢后,就回去了。又,惠忠尚未到吴郡时,该地具戒寺中有凌霄藤,盛夏枯萎,有人要砍掉它,威禅师曰:「不要砍,等惠忠来俊,此藤还生。」当时大家都不相信,待到那年秋天,惠忠抵此院后,该藤果然繁茂异常。……
惠忠也有不少著作传世,较著名的有《见性序》和《行路难》,皆旨意深邃,文字精炼,盛行于世。
原典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①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教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闻牛头山威禅师袭达磨踪,得佛法印,遂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顿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②,乃命入室付法传灯,并委山门之事,遂出鄽聚。
忠即继踵兹峯,夙夜精励。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复绳床晏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非一。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
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
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遶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剎,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和州廷祚寺僧徒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遣使赠赙,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于时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又有群鹤徘徊举上,送至山门。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
五年春,依外国法荼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圆细如珠,光彩莹彻。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克获,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颔龙腮,神气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润,若梵僧。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遶人室,曾无惧色。
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长孙遂初脱略异闻,躬造山询验。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遂乃惊怖,莫知所为。忠闻出林晓喻,虎因寝声,伏于林中。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师曰:「勿翦。惠忠还日,其藤更生。」人不之信,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夜有强盗来窃之,虎乃吼唤逐之。盗弃负器而逃。其类伙多,良难骤述。
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于世。
注释
①上元:在江苏省江宁县。
②尹喜:周代之关令。相传老子西游至函谷关,尹喜强留之,老子遂授以《道德经》五千文。
唐洪州黄檗山希运
译文
释希运,福州人。少年时,其聪明灵俐就颇受乡邻、老师之赞誉,长大后投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黄檗山寺出家。长大后,身量比王商少一尺,希运的额头上有一块肉隆起,号称「肉珠」,其人倜傥不羁,人莫测其深浅。后来游方弘化入于天台山,偶遇一僧,与之同行,言笑自若。希运就偷偷观察他,只见那僧双目时常闪烁,灼然有光。二人一路走去,忽遇前面有一条河挡住去路,那个僧人催希运渡过去,希运就用办法激他,曰:「师父要渡自己先渡过去。」话音刚落,只见那僧揭起衣裳,从河面上蹑波而过,如履平地,衣裳全然无湿,片刻间到了对岸。上岸后,回过头来向希运招手,喊道:「快渡过来啊!」希运用手指着他说:「自了汉,如果早知道你有这等能耐,应该把你的腿砍下来才对!」那个僧人叹道:「真是大乘法器,我辈所不及矣。即使能够伤害到我,也是自取其辱而已。」之后,就不见踪影了。希运顿时觉得不知如何是好。
待他到京城游访,到一户人家门口行乞时,开始时躲在一棵大树后,只听见里面有一老太太曰:「太过于贪心了吧!」希运道:「施主倘不曾施舍,何来贪求?」那老太太唤希运入内,施以食物,并对他说:「我曾拜谒过慧忠禅师,你可前往百丈山向怀海禅师参学,他乃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器。」希运听从那老太太的话,前去拜访了怀海禅师,大受教益,顿了本心,之后,声誉日隆。
后来居于黄檗精舍,相国裴休对他十分钦敬,曾亲自去向他求法请益,赠与诗偈。诗偈曰:「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此谓裴休得法,乃出自希运之门。
大中年间,终于住寺,皇上敕谥号曰「断际禅师」,塔号「广业」。其著述《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及《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等,广泛流传于世。
原典
释希运,闽人也。年及就傅①,乡校②推其慧利。乃割爱投高安③黄檗山寺出家。迨成长也,身量减王商裁一尺所,额问隆起,号为肉珠。然倜傥不羇,人莫轻测。而乃观方入天台,偶逢一僧偕行,言笑自若。运偷窥之,其目时闪烁,烂然射人。相比而行,截路巨磎,泛泛涌溢,如是捐笠倚杖而止。其僧督运渡去,乃强激发之曰:「师要渡自渡。」言讫,其僧褰衣④蹑波,若履平陆,曾无沾湿,已到他岸矣。回顾招手曰:「渡来!」运(卓+戈)手诃曰:「咄!自了漠,早知必斮⑤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纵能伤我,只取辱焉。」少顷不见。运(忄+敞)怳⑥自失。
及薄游京阙,分卫⑦及一家门,屏树之后闻一姥曰:「太无厌乎?」运曰:「主不慁宾,何无厌之有?」姥召入,施食讫。姥曰:「五障之身忝尝礼惠忠国师来。劝师可往寻百丈山禅师所,惜巍巍乎堂堂乎真大乘器也。」运念受二过,记莂攸同,乃还洪井见海禅师,开了心趣,声价弥高。
徇命居黄檗精舍,升平相裴公休钦重躬谒,有诗赠焉。「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钖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花结胜因。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则裴相得法,出运之门。
以大中中终于所住寺,勑谥断际禅师,塔名广业,语录而行于世。
注释
①就傅:指从师受学。
②乡校:指乡学、乡学教师。
③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
④褰衣:揭起衣裳。
⑤斮:「斫」的异体字。
⑥(忄+敞)怳:迷糊、恍惚之意。
⑦分卫:即托钵、乞食。
唐明州奉化县契此
译文
释契此,不详何方人氏,或云四明(今浙江宁波)人。肥头大耳,言语无常,随处寝卧,常以杖挑一布袋串街走巷,遇人则乞。所乞之物不拘鱼肉,刚要送入嘴,则分少量装入袋中,故号为长汀子布袋和尚。曾经卧于雪中,而身上无雪,人们以此对其人颇感奇异。当时曾流传「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偈句,人们都说这是慈氏(即弥勒佛)垂迹于世。
他曾站立于大桥上,有人问他:「和尚站在这里做什么?」他说:「我在这里找人。」他所带的袋中常装有许多供身之具,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征。炎阳高照时,他常穿一高跟木屐,在市桥上竖膝而眠:下雨时,他则脚穿一双湿草鞋,人们有时以此来预报天气。天复年间终于奉川,众乡邻把他埋葬起来。后来有人在外地也遇见此公,同样以杖挑一布袋四处游化。江浙一带有许多他的画像。
原典
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①人也。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以杖荷布囊入鄽肆,见物则乞,至于□酱鱼葅,纔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
又于大桥上立,或问:「和尚在此何为?」曰:「我在此觅人。」常就人乞啜②,其店则物售。袋囊中皆百一供身具也。示人吉凶,必现相表兆。亢阳③,即曳高齿木屐,市桥上竖膝而眠。水潦,则系湿草屦④。人以此验知。以天复中终于奉川,乡邑共埋之。后有他州见此公,亦荷布袋行。江浙之间多图画其像焉。
注释
①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南。
②啜:吃、喝之意。
③亢阳:日头高照、阳光炽盛之意。
④屦:麻、葛制成之单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