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心与物的调和
 
{返回 找回自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14
找回自己 
圣严法师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心与物的调和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心与物的调和
  
  哲学上有所谓的「唯物论」和「唯心论」,但是心和物其实是分不开的。人的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人的身体、所处的生活环境,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人在环境的互动,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人不能够离开物质,无形的「心」如果离开了有形的物质,就不能具体表现;同样的,在物质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心做为主宰,就容易为物所迷,失去自我。
  
  我们不但不能把心和物质分开来看,也不能单只偏重某一方;如果只偏重某一方,生命一定会出问题,最常见的就是偏重物质的层面。譬如很多人常常将自己的价值等同于外在物质的好坏,以为穿漂亮的衣服、坐豪华的车子,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就会提高一些;银行里存的钱够多,就认为自己的未来更安全、更有保障,这就是完全把自己依托在物质之上。
  
  事实上,物质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可是我们却常用物质来衡量自己,用物质的价值来判断一个人的高低。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可是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
  
  一个人如果太偏重物质,放弃内在「心」的功能,放弃了用「心」去体验,而只知道追求物质、依赖物质,甚至把所拥有的物质当成自己,很容易就会变成物质的奴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认贼做父」,偏重钱的就成了守财奴,偏重享受的就养成了虚荣心,对于自己的人格成长或心灵升华毫无助益,这就是所谓的「役于物」。
  
  虽然我们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但也不能完全偏于心理。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对「心」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不论是儒家或是道家,都对「心」有很丰富的阐释。佛教从印度传来之后,与「心」有关的观念,也有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的理解中,儒家是人文主义者,道家是自然主义者,而佛教则是因缘主义者。人文主义的儒家所主张的心,其内涵是「仁」,仁爱的仁;道家的心指的就是「道」,透过心来发挥、发扬道。
  
  就佛教而言,心也是「因缘」所成,它具备一种实践的力量,称之为「业」。可是如果能转变凡夫的烦恼心为圣人的智慧心,那就不是「业」了,而称之为「道」,又叫作「菩提」。可是佛家的「道」跟道家的道不一样,道家的道是自然,而佛教的道则是「智慧」,是「解脱」。
  
  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于「心」的看法虽然不尽相同,可是他们的目标或出发点,则都是希望能转变人的气质,把人从物性转为人性,然后超越物性与人性的对立。这种超凡入圣的过程,佛教称之为「解脱」,道家叫作「回归于自然」,于儒家就叫作「成圣成仁」。由此看来,各家虽然名称不一,终极目标不同,但对心的重视却是相同的。

{返回 找回自己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不再执着七情六欲
下一篇: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心安理得就是成功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 - 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 - 找回真正的自我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自知之明的自信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活在当下的积极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积极的人生
 第四篇 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 - 忏悔与负责任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再论积极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放下真理,真自由
 第三篇 回归内在的声音 - 这愚蠢的我是真的吗?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 - 圆满的生涯规画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然上人文钞 书简篇 一、复光明书[栏目: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
 庐山行·32首[栏目:成峰法师]
 Good Medicine For This World[栏目:Pema Chodron]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九)~C 1083经:本经以大象小象之别,来比喻新耆比丘的之间的差别。[栏目:界定法师]
 以心传心的禅宗[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新唯识论》研究(陈强)[栏目:唯识学研究]
 与情欲有关的戒律[栏目:明法尊者]
 超晔上师:学法次第[栏目:唐密文集]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栏目:妙祥法师]
 专修专弘净土法门[栏目:大安法师·微教言]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