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超越心智思维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4

超越心智思维—一海涛辑

1.现今人类的现状是:迷失在思考之中。

2.多数人一辈子被囚禁在自我设限的思维之中,他们从未跨越那狭隘的、由心智所打造、个人化的自我认知——这被过去制约的自我认知。

3.在你身上,一如在每个人身上,有个远比思维更为深邃的觉识层面。那就是真正的你的核心本质,我们可称之为「临在」、「觉性」,或「不受制约的觉识」。在古老的教义之中,它就是你心中的上帝或佛性。

4.找到那觉识层面,将使你和整个世界从受苦中解脱。那痛苦是你强加于自己和他人身上的,因为心智所造的「小我」,是你唯一认知的,并掌控了你的生命。爱、喜悦、创意的延伸,以及心中长久的平静,都必须透过那不受过去制约的觉识层面,才能进入你的生命。

5.如果你能认出,自己心头一闪而过的念头纯粹就只是念头,如果你能在自己情绪反应的当下,认出它发生的惯性模式,那即使只是偶然做到,那个有觉识的层面已然在你内在以觉性浮现了,念头与情绪就是从觉性中生起的——在这个没有时间性的内在空间里,你生命的种种内容就是在这里展现。

6.思绪之流拥有极大的动能,可以轻易地拖着你与它同行。每个思绪都假装自己是如此重要,这样才可获得你全部的注意。

7.提供你一个新的禅修练习——对你的思绪别太认真。因为人们容易轻易地掉入自己的概念牢笼之中。由于想知道、明白与想控制的种种欲望,心智把自己的意见与观点误为是真相。

8.心智说:事情是这样、这样的;所以,你得比你的心智所想的更为宏观才能明白,无论你如何诠释「你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行为,你对任何情况的意见或看法,也都不过就是一种见解,是诸多可能的看法之一,最多也不过就是一堆思绪。

超越心智思维—二海涛辑

9.但「真实」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这里面所有事物是交织的,没有一件可以独自存在。思考碎裂了「真实」,将它切成了无数的概念碎片。

10.会思考的心智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工具,但是当你没有认识到它只是觉识的一小部份,而让它完全掌控你的生命时,它反而会是局限的。

11.智慧并非思考下的产物。智慧是深刻的「了知」,你只要单纯地做一件事——全心注意着某人或某事——「了知」就会生起。

12.专注是本初的智性,是觉识本身。它消除了概念化思维所形成的阻碍,于是你认清了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独立存在。在觉性之中,专注让感知者与被感知对象合而为一,专注是你我分别的疗愈师。

13.每当你沉溺在强迫性思维里,你便是在回避事情的实际情况,你不想处于你所在之处——此地、此刻。

14.宗教、政治或科学上的教徒,皆源于人们的错误信念——相信思想可以涵括真理或事实。这些教条就像集合式的观念牢笼,奇怪的是,人们却喜爱这些囚室,只因它们带来安全感,以及一种假象的「我知道」。

15.没有任何东西比教条在人类身上所造成的痛苦更多。事实上,每个教条早晚都会崩解,因为「真实」最后一定会揭穿它虚假的面目;然而除非人们看穿教条虚妄的本质,否则旧教条将只是被另一个新教条取代罢了。

16.何谓教条虚妄的本质呢?——那就是认同于思维。灵性的觉醒,指的是从思维之梦中醒来。

17.觉识所能觉察的范围,远比思维所能理解的更为浩瀚广阔。当你不再相信你所想的每件事,你便跨出了思维,并清楚知道那位「思考者」并非是真正的你。

超越心智思维—三海涛辑

18.心智常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之中,因此它总是贪得无厌。当你认同于心智时,你很容易觉得无聊与不安,无聊代表着心智渴求更多的刺激,更多填饱思考欲求的粮食,它的饥渴还没被满足。

19.当你觉得无聊时,可以随手拿起一本杂志,打通电话、转换电视频道、漫游网路、逛逛街或者,更常见的方法是大吃一顿,暂时以身体上的口欲,来满足精神上的匮乏欲求。

20.然而,你也可以保持无聊与不安,并观察这无聊与不安是什么样的感受。当你带着觉性去观察感受时,剎那间,某些空间与寂照会在感受四周生起。它一直都在那儿,起初并不明显,但随着心中空间感的不断增长,无聊的感受将开始消失,并不再那么明显与强烈。

21.所以,即使只是无聊,都可以教导你认识「你是谁」与「你不是谁」。你将发现,「无聊的人」并非是,「你」。无聊仅只是你体内一般受限的能量流动。相同的,你也不是一个爱生气、悲伤或满怀恐惧的人。

22.无聊、生气、悲伤或恐惧,既不属于你,也不是你个人所特有。它们是人类的心智状态,总是来来去去、变化不断。那些来去的,都不是你。

23.比如:「我很无聊。」谁是那个知道「无聊」的人?或是「我很生气、悲伤、害怕。」谁是那个知道「生气」、「悲伤」、「害怕」的人?其实你就是那个「知道」,而不是那些被知道的情绪状态。

24.任何偏见,皆意味着你认同于思考的心智。这也意味着在你眼中,不再看不见其他人,但只有概念认知上所谓的「人」。将活生生的人简化为一个概念,已经是某种形式的暴力了。

25.思考若非植基于觉性,将变得自私与功能障碍。没有智慧的聪明是非常危险,且具有毁灭性的,然而,这却是目前大多数人类的状态。

超越心智思维—四海涛辑

26.思维会以科学与科技的形式不断地扩大,本质上这无所谓好坏,然而,当有太多是出于缺乏觉性的思考时,也可以变得具有毁灭性。

27.人类进化的下一步,将是超越思维的局限,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但这不是说人类不再去思考,而只是希望人类不要全然认同于思维,而被思维所掌控。

28.感受你内在的能量,脑中的杂音便会立刻慢下来或停止。在你的双手、双脚、腹部与胸部上去感受它,感受你本然的生命,那让肉体活起来的生命。

29.身体于是变成了一扇门,通过它你可以更深刻地去感受,那潜藏于你不安的情绪与思维底下活着的感觉。

30.你的内在,有种可以以你全然的本体(而非只是头脑)去感受的活泼生命。「临在」的当下,身体的每个细胞都是活的,你不需要思考。然而,在此状态中,如果为了某些实际的需要你必须思考,心智就在那儿,仍可运作,而且可以完美地运作,因为更大的本初智性——真正的你——在启用着心智,并透过心智来表现其自身。

31.你也许忽略了在你生命里,曾经瞬间闪过一些「不思而察」的片刻,当时你也许正从事着某种体能活动,或是走过房间,由于你全然地「临在」,平日纷起的思绪沉淀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有觉知的「临在」。

32.也许你曾经发现自己正凝视天空或倾听他人说话,但脑中不起一丝意见,你的感知如水晶般清澈,不为念头之云所遮蔽。

33.对大脑而言,这些片刻并不重要,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得去思考,它们是如此的短暂且无从记忆,以致虽然已发生,你却没觉察。

34.事实是,这些短暂片刻才是你生命中能发生的最有意义的事。它们是从思考转化到有觉知「临在」的开端。

超越心智思维—五海涛辑

35.面对「无知」要处之泰然,这会带领你超越心智的局限。因为心智总喜欢推断与诠释,它害怕「无知」,所以,当你可以宽心面对「无知」,你就已然超越心智,而一种更深沉、非概念化的「了知」,也将从这里面生起。

36.想要在艺术创作、运动、舞蹈、教学、谘商的领域中有所专精,需要的是努力,这也意味着思考的心智完全不需要介入,或至少是次要的。当一切皆由一个远超过你,但本质上与你合一的力量与本智接掌时,就再也没有什么决定要做了,但你却可以临场适恰地随机反应,这都不是「你」在做。

37.掌握生命与控制它是对立的,你要与更广阔的觉识合而为一,让「它」采取行动、发表言论、完成工作。

38.危险出现时,思维之流会短暂中止,在此间隙中,你将品尝到何谓「临在」、「警觉」与「觉知」。

39.真理远比心智所能理解的更为全面。思维是无法涵盖真理的,最多只能指向真理。譬如思维可以说「万物在本质上是一体的」,但它只是指标,并非一个明白的解释,想要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得在内心真正「感受」这句话所指涉的真理。

40.然而忆起真理,回归本性是多么容易:我不是我的想法、情绪、感觉或种种经验,我也不是我的生命内容,我就是生命。我就是万事万物发生的所在空间,我就是那觉识,我就是当下,我本是。

41.再来,我们要认识的是「谁是真正的你」?当下与最深层的「你」是密不可分的。

42.当你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你会有一种持续的、活生生的平静感。你可以称之为「喜悦」,因为喜悦就是充满生气的平静。

43.这个喜悦是来自于,你认识到了自己正是那个尚未披上形相的外衣,无形无相的生命本质,这是本体的喜悦——是做真正的自己的喜悦。

 


{返回 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11年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饮食与修行
下一篇:佛说朝圣功德
 《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
 菩提心为一切行为的动机
 生活与修行
 我们跟「三宝」的关系
 佛法妙锦囊
 莲师心要建言
 二十五弟子之歌
 修行的伦常
 弘一大师律学要略
 佛说朝圣功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011年6月22日隆波通尊者关于手部动作的特别开示[栏目:隆波通禅师]
 教言精髓[栏目:索达吉堪布]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译注说明 论序[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达摩大师血脉论[栏目:达摩祖师]
 弟子是编剧。怎样才能确保往生西方?[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首楞严经》讲解第八讲[栏目:慧祥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四三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五集]
 二○ 第十九佛 毘婆尸品[栏目:佛种姓经]
 模块四:灭谛--在团队中超越自我(2)[栏目:佛是一棵树 第二部分:四圣谛-企业精神之所在]
 事师五十颂[栏目:戒律辑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