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百喻经 5 渴见水喻
 
{返回 百喻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0975

5渴见水喻

译文

过去有一个人,愚痴无智慧,渴极了须要饮水,见炎热时远处野地里腾升的水气,以为是水,即便追寻而去,直逐至印度河边。既已到了河边,却定定地看着不饮。傍人说道:「你这么渴,望着水气而奔逐,如今到了水边,为何不饮呢?」愚人答道:「倘若可以饮尽的话,我便饮了。而今这水极多,完全不可饮尽,所以就不饮了。」众人当时听了这话,都哄然地嗤笑他。

这就好比那些外道,执着于事理的某一端,认为自己不能完全受持佛法的戒律,于是便索性一戒也不受持了,致使将来毫无得道的缘分,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不得出离。就如那个愚人见了水,却不饮,为当时人所笑,道理正是一致的。

原典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头河①。既至河所,封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②可饮尽,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

譬如外道,僻取于③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将来无得道分,流转生死。若彼愚人见水不饮,为时所笑,亦复如是。

注释

①辛头河:即印度河,系俗语Simdhu的音译,玄奘《大唐西域记》作信度河,系梵文Sindhu的音译。

②「若」,《丽藏》作「君」,形似有误,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③「于」,《丽藏》作「其」,今从宋、元、明三藏改。

源流

《中阿含经》卷三十二:譬如有人以渴入池而反渴还。(见《中华大藏经》第三十一册第六八四页)

解说

佛经中多有受持一戒而得道的记载。世间众生于浩瀚之法海,取其一瓢而饮,受持而行,也可祛除生死烦恼。《法句譬喻经》卷二载:有位大商贾,名叫波利,与五百估客入海求宝。当时海神掬着一捧水问波利道:「海水多呢,还是这一掬水多?」他答道:「这一掬水为多。海水虽多,无益于应急时用,不能救那饥渴之人:这一掬水虽少,恰碰上渴者,便可持用与他,以救性命。」(可参见《大正藏》第四册第五八五页)


{返回 百喻经·白话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百喻经 6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下一篇:百喻经 4 妇诈称死喻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一(八九四)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九九五)
 唐高僧传 11 杂科声德
 贤愚经白话 沙弥守戒自杀品第十九
 杂宝藏经白话 天女以华鬘供养迦叶佛塔缘第四十
 杂阿含经卷第一(二四)
 波梨经
 俗、圣两种八正道
 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二八二)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九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慧灯之光之二 五加行开示录 金刚萨埵修法[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解脱之道讲记 c7 三、正语[栏目:体方法师]
 孝悌为传家之本[栏目:蔡礼旭老师]
 安般念业処诸源的比较[栏目:法增法师]
 修学禅定不可轻视方便教授[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学佛真好(胡蕴凡)[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