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圆瑛大师文集—宗述 (圆瑛大师讲述)
 
{返回 基础佛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237

圆瑛大师文集—宗述
圆瑛大师讲述

洪启嵩、黄启霖主编

念佛法门

佛教禅宗

佛教大乘真宗

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无有何等巧妙奇特,只要深信、切愿、实行,三种资粮具足,临命终时,即得弥陀现身接引,往生西方,可以了脱生死,出离三界,乃至速成佛道。吾人既然发心念佛,果能具足三资粮,就可清净三业。念佛时,念念执持一句佛号,念兹在兹,以一念而止一切妄念,即意业清净;身口二业,皆随意业所驱使,意业清净,则身无妄行,即身业清净;口称佛名,即口业清净。你我既已发心出家,专修念佛法门,欲了生死,必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如鼎三足,阙一不可。非信无以立愿,非愿无以导行,非行不能证所信,而满所愿也。

我佛释迦说一卷阿弥陀经,就说此信愿行三字。经中正宗分,初广说依正庄严以启信;经云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七宝楼阁,四色莲华,天乐鸣空,众鸟说法,微风吹动宝树罗网,皆演法音,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此乃依报庄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下,说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罗汉菩萨,其数甚多,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地),即初生彼国者,亦得圆证三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其中补处菩萨甚多,此乃正报庄严。广赞依正庄严者,是欲令众生信有西方极乐弥陀慈父也。

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经云:‘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特劝发愿者,以信无愿为虚信,既信西方弥陀,现在说法,必须发愿求生,亲觐慈尊,亲闻妙法也。

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念佛即是净行):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此乃正示持名念佛也。具此三种资粮,往生西方,如操左券。当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持名之勤惰,故信须深信,愿当切愿,行贵实行也。

倘修其他法门,难免退堕,因为但仗自力故,若经过时间长远,环境恶劣,即便退堕娑婆世界。要修到信心满足,善根成熟,得决定信,方能不退。而念佛法门,自力之外,更仗佛力加被,佛光时时照烛,又蒙诸佛护念,故得不退。若生极乐,圆证三不退,则永无退缘,任运进修,自可速成佛道。诸位能到此地来住,当然有信心,既具信心,必须发愿,欣厌恳切,不可随随便便,因循过日;既信娑婆是苦,就要心心厌恶,愿速脱离;既信西方是乐,就要念念欣慕,愿早往生。信愿既具,就要起行,发起持名念佛之行,一心专持六字洪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声佛号,提起能念心光,照著所念佛号,心佛相应,心中惟有佛,佛外更无心,如是念去,自可成事一心不乱。

若能不住有念,进一步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念到境寂心空,亦不住无念。更进一步,无念而念,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念而无念;能念之心,心即是佛,不存心相;所念之佛,佛即是心,不存佛相;能所双忘,心佛一体,此则由持名而达实相,得成理一心不乱。

念佛之法,当以意根念,莫用意识念。这句说话,只怕有许多怀疑,岂不闻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得入念佛三昧)看都摄六根一句,就可证明念佛是意根念。意根属心法,以意根之心,系缘于佛,则诸根悉皆不动,故得都摄,其念乃净。以净念为因,得生净土为果,故称为净土法门。

诸位不要以聪明自命,好高骛远,把念佛法门,认为愚夫愚妇之事,或去参禅,或修其他法门。要知禅宗,虽是最上乘,只能独被上根,中下无分,收机不广。你我自思,是否上根利智;且参禅要破三关,全仗自力,断惑方得出离三界,三关未破,不能了脱生死,若隔生再来,只怕不能继续参禅,则前功尽废。以罗汉尚有隔胎之迷,若一生富贵之家,被境所迷,恐造业更多更大;即不造大恶业,未必还能出家修行。如宋之草堂青禅师,是宗门尊宿,一日见宰相告老回乡,有种种荣耀,忽起一念羡慕之心,来生即托生曾氏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为曾鲁公,以一生之禅功,换了一个宰相。因官高势大,容易造业,一言一行,因果攸关,宰相后身,未知轮回何道,欲了生死,实为不易也。

修行要求一生办到疾出生死者,惟念佛一法门耳。因念佛仗自己信力、愿力、净行之力,更加弥陀愿力,既有自他二力,纵然自力不足,还有佛力可靠,故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永明大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念佛并无别法,只要死心去念,即便成功。死心者,要将世间一切心都死得干干净净,惟有一念念佛心,更无余心,一心执持弥陀佛号,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如鸡抱卵,饮食俱废,若人把母鸡拿出,即刻又走进,专望雏鸡出壳,时刻不肯放松。

又念佛之法,以心光照著佛号,佛号是境,心光是智,以智照境,以境对智,提起全副精神。如猫捕鼠相似,一心专注于鼠,毫无少懈,若能如此,了生脱死必矣。

一切法门,欲了生死,须断惑业。惟念佛法门,不断惑业,亦可了脱生死,是为带业往生,此乃念佛法门之特色,以全仗佛力之故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但带业往生一事,有许多怀疑者,未断苦因,安得脱离苦果?昔有国王问那先和尚云:‘念佛可以带业往生,是事人所难信。’那先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那先曰:‘要他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那先曰:‘若以大石置大船上,何难渡海直达彼岸!’王便领悟。此即仗佛力,故有殊胜之用。世间复有念佛行人,以为自己业障深重,不能往生极乐,但求修修来世,此乃自暴自弃,立错了愿头也。又汝我念佛,不可以为可以带业往生,就肆无忌惮,随便作业,千万不可存此心,此心即是堕落之因,自当随缘消旧业,更莫作新愆。

念佛一法,无论上智下愚,乃至劳动工作之人,都可修得,并不妨碍,可谓极方便之法门。昔湖南有一黄打铁者,心想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如若不修,来生更苦,遂请求一僧,教以方便修行之法,可以不碍工作者,方能办到,否则无暇。其僧即教以念佛法门,掣风箱时,可以念佛,打铁时,亦可念佛,乃至吃饭睡眠,未睡著时皆可念佛。黄打铁一一依教,念过数日,心大欢喜,觉得念佛之法甚善。平日站在火炉边觉得热,打铁时觉得辛苦,一自念佛以来,不知热,不觉苦,由是更加精进。念了三年,世缘已毕,净业成就,预知临终时至,乃剃头沐浴更衣,依旧打铁,时至说偈语:‘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遂念佛一声,打铁一槌,即时立亡,异香满室,天乐鸣空,弥陀接引往生矣。

汝我既已出家,不事农工各业,每日清闲无事,又已闻悉念佛法门,是具有大善根者。苟不趁此生,发心念佛,求出生死,诚不若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得生净土;汝我岂可甘心,令此特殊法门,无上妙宝,为一般愚夫愚妇之所独得耶?应当大家发起深信,切愿实行,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极乐,早成佛道,广度众生,方不负居住念佛门庭,亦不负自己出家一场,望祈垂听,则幸甚矣!

佛教禅宗

禅宗乃是佛教最上乘之法,释迦牟尼佛十九出家,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乃谓之教,是传有言之道。末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乃谓之宗,是传无言之道。惟有摩诃(译为大)迦叶尊者,默契心宗,破颜含笑,佛印证之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迦叶是禅宗第一代祖,由是心心相印,灯灯相传,传至二十八代,菩提达摩大师,航海西来,传佛心印,不立语言文字,教外别传,即传此禅宗。

宗教二门,即佛教中之差别,教有五乘,宗惟一心,教是有言,宗是无言,如儒书所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可得而闻,即无言之道也。

佛教即云:‘大道本无言’。禅宗,即无言之大道也。达摩初至中华,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二祖神光求法,达摩不发一言,神光跪地,积雪齐腰,尚不起立,仍不得初祖一言开示,于是取出戒刀断臂求法,以示诚恳。

初祖问曰:‘仁者断臂何为?’求大师与我安心。初祖伸手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即时回光返照,豁然大悟,乃曰:‘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竟!’由是递代相传,皆是以心印心,传至六祖惠能,遂传(青原、南岳)二支,后则禅分五派(曹洞宗、沩仰宗、法眼宗、临济宗、云门宗。),此叙述禅宗之源流也。

禅宗之奥妙,就是不立语言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谓顿教法门;顿悟、顿修、顿证,不落窠臼,单提一句话头,要离心意识参,参到山穷水尽时,自有出身之路。

佛教大乘真宗

佛教者,释迦牟尼佛开示众生之言教也;又名佛学,即佛氏度生之学说,对治贪嗔痴三毒,而得解脱众生生死轮回之苦。其学说判为大小两乘,小乘但话三界无常苦空无我,小机之人闻之,愿断三毒,愿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但求自利,独善其身,此等之人,不负社会国家种种责任,而于群众,亦不妨碍。

大乘,则说万法唯心,众生即佛,大根之人闻之,誓修六度,自离三毒,志在利他,不舍众生。此等之人,而于社会国家,大有关系,能为群众,作大导师。以上二种学说,对今日之时代,现前之社会,应阐大乘之真宗,方足以挽人海之思潮,而作中流之砥柱。惟是大乘之理,本极高深,初机闻之,殊难信受,必宜细心研究,当有可信之处,经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佛教大乘真宗,不外唯心二字,故先说万法唯心。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心为诸法之体,诸法是心之用,从体起用用不离体。喻如世间种种金器,依金所成,金是众器之体,众器是金之用,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心生万法,法法唯心,亦复如是。

即今世界,竞尚物质之文明,不假精神之救济,所以日入旋涡,日形险恶,果欲改造此险恶世界,必以挽救人心为前提。楞严经云:心平,则世界地一切皆平,即心能改造世界之意。孔教亦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只此数语,足见儒释救世之旨,在正人心,若合符节,所以佛教立唯心为宗。

世有一种唯物派之哲学家,与佛教唯心敌体反对。然佛教宗旨纯粹,范围广大,哲学科学,无所不具。说唯心者穷源彻底之谈,非不说唯物,如说由于四大(地、水、火、风)和合、发明世间种种诸相,此即说明唯物乃浅近之谈,不可认为究竟。如指一把茶壶,佛浅说之,则四大所成,原料是地大之土,和水大之水,用火大之火,烧之必假风大之风,其火始炽,方能烧成茶壶。此即唯物之学说,非唯心穷源之论,若追本源,没有人起一念心要做茶壶,则虽有四大,亦断不能成茶壶。即此观之,唯物是第二义,唯心方为第一义。

民国九年,圆瑛在北京讲经,参众两院及国务诸人发起,听众数百,皆上流人物,一日有一大学教员,系唯物派,立一难题,谓佛教唯心之理,的确不能成立,我问何以见得?彼云:法堂之前,现今没有马,请法师心想一马,能现马,则唯心之理方可成立。我问:阁下知赵子昂善画马乎?曰知。又问:岂不闻子昂一日卧在床上,心想马之状态,不觉精神所注,居然变作一马,适其家人入室,见一马在床,于是惊唤,子昂问何故?家人即以其事告之,子昂忽然豁悟,一心想马,居然变马,如果一心想佛,岂不成佛?从此不画马而画佛,请道子昂所现之马,是唯心现耶?唯物现耶?这段事实,可作万法唯心之铁证。

次说众生即佛,众生乃动物之总名,凡有情识者,皆名众生。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因一切众生,莫不有心,既是有心,则是心本来是佛,是心皆可作佛。何以故?佛者,觉也,一切众生,个个俱有本觉之佛性,故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或问:众生既本是佛,何以现有种种烦恼?而无智慧光明。答云:众生虽具本觉之性,而今迷而不觉,将本觉佛性,埋没于妄想烦恼之中,虽在烦恼之中,其性不变,与佛无二。故华严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若不加修证,则但名素法身,而无福慧种种庄严,譬如金在矿中,本来是金,若不加以假炼之功,渣滓未净,精金未纯,则终名为矿,不名为金,而无光明,亦无价值。众生亦复如是,虽本是佛,妄想烦恼未除,佛性不显,则终名众生,不名为佛,若肯修炼,则大地众生,皆当作佛,亦如矿沙,一经煆炼,皆可成金。

又如国民,个个具有大总统之资格,若不注重道德,研究学问,则终不能被举为大总统。虽然心即是佛,尚待修成。各各从此应生觉悟,佛心本来清净,当除三毒诸恶浊心,当发六度之菩提心。何谓六度?佛说六种法门,能度六种蔽恶之心:甲、布施度悭贪;乙、持戒度毁犯;丙、忍辱度嗔恨;丁、精进度懈怠;戊、禅定度散乱;己、智慧度愚痴,六度具合万行。佛教大乘修行,一定要修六度,六度满足,方证佛果菩提。印度语菩提,汉文译为觉道,即佛道也。能发修行六度之心,是为发菩提心。

布施有三种:一、施财:非独钱施,凡资生之物,皆名外财,本人身命身力为内财。六度以布施为第二者,因众生个个厌苦求乐,欲修大乘之行,必先以内财外财,布施众生,拔其苦恼,与以安乐,令得利益。释迦过去劫中,修六度行,有一世为须大拏太子,以财宝物件,种种布施,乃至以妻子施。又一世为尸毗王,割肉喂鹰,乃至以全身布施一切众生。悭贪心最重者,莫过于贪己身,此身可舍,则根本我爱之贪心破除矣,故得度悭贪;一切众生见闻感化,亦得度他悭贪。

二、法施:自己所觉悟之法,或有益于人生,或有裨于世道,自觉觉他,尽力宣传,随机劝化,必令众生均沾法益,不存丝毫吝法之心。

三、无畏施:能以无畏施众生,如众生经过险道,心畏抢劫,能为拥护,令其安然得过;又如众生忽染疾病,心畏死亡,能为医治,令其即日痊愈等,皆无畏施也。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布施之度,则一切慈善公益,教育善举,自可日见发达,社会中全无失教失养之人,而一切诈欺取财,侵占田产,掳人劫财,争权夺地,种种恶风,自可殄息矣。何以故?人修布施而度悭贪故。

持戒亦有三种:一、摄律仪戒:摄持戒律,具足威仪,即无恶不断也。非但大恶不为,即小恶亦复杜绝,恐防引蔓牵延,如一星之火,能烧大山。二、摄善法戒:修行善法,不起分别,即无善不修也,非但上善力行,即小善亦复不舍,以期渐积功德,如滴沥之水,终盈大器。三、饶益有情戒:有情即动物之总称,个个皆具有情识,故奉行众善,普度一切,即无众生不度也。非但亲属度脱,即冤家亦复救济,所谓冤亲平等,如一雨所滋,普润万物。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持戒之度,则人人身不行恶事,口不道恶言,意不起恶念,群趋道德之正轨,共享和平之幸福,自可化干戈为玉帛矣。何以故?人修持戒而度毁犯故。

忍辱亦有三种:一、事忍:忍字工夫,本是难做的,即看字样,便知是难。上是一个刃,刃者,尖刀也;下是一个心,以尖刀挥在心上,试问难过不难过,此过得去,忍得住,便是工夫。辱有多种:侮辱、凌辱、打辱、骂辱,乃至杀辱,总而言之,是为逆境。

事忍者:但凡辱境之来,必定不可与其计较,总要退一步,让三分,持起忍力而忍之,此名力忍。若忍力不足,忍不住心中嗔怒勃起,当更作一反忍,不要嗔恨于人、自当反责诸己,定是我之不好,所以受辱,若细思自己,的确无有不好处。乃他无故加辱,又当反想,或是我前世辱他,今生应当还报,不然,何以他不辱余人,独辱于我?如是反责、反想,是名反忍。此两者虽能忍之于心,不与计较,不图报复,然心中犹记得受辱之事,未及于忘;再当进一层,并将辱事不怀于心,如镜照像,过而不留,是名忘忍。伯夷叔齐不念旧恶,即此忍之工夫,所以称为古之贤人。此三者,虽工夫渐次增进皆属事忍。

二、理忍者:依理观察,本来无我,此身四大假合,妄有功用,众生妄执实我,我见既存,人见斯立,人我对待,顺逆境起,凡拂逆之来,亦执实有受辱之我,加辱之人,中间辱境,不了一切,皆如梦幻,无有真实。佛教人忍辱之法,即观此身,梦幻本非实我,我见既泯,人见亦亡,人我两空,辱境何在?不但无辱可忍,即能忍之我,亦不可得,此亦名观忍。

三、慈忍:慈者慈愍,既受其辱,不但不图报、不嗔恨,更生慈愍之心,愍其愚痴,妄行加辱于人。若遇不忍之人,或力量比其较大者,即当受报复之苦,又造加辱之恶因,纵使人人不与计较,依因感果,必招恶报。如是愍其受苦,多方劝谕,种种教化,而度其心,令得改恶从善。此即佛教冤亲平等,虽是冤家也要度他。如释迦如来,过去劫中,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节节支解,不生嗔恨,还要发愿,将来成佛先行度他,佛先度脱陈如,即歌利王后身是也。世界之人,能行佛教大乘忍辱之度,则人人处辱如无,待冤如亲,又何有争论杀伐之事,则法庭军队,皆成虚设矣。何以故?人修忍辱而度嗔恨故。此忍辱度工夫,世人持身涉世,逆境居多,最要学的。

精进亦有三种:一、庄严精进:誓成无上佛道,勤修福慧庄严佛果,经三大阿僧祇(译无数)劫,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一心精进,皆不退转。二、摄善精进:誓断无尽烦恼,誓修一切善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至不惜穿针之福,一心精进,全不放逸。三、度生精进:誓学无量法门,誓度无边众生,如地藏菩萨发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经恒沙劫,一心精进,全无疲倦。世界之人,能修佛教大乘精进之度,则人人见善如不及,利生为己任,广行方便,庄严佛土,世界自呈一种好现象矣。何以故?人修精进而度懈怠故。

禅定亦有三种:一、凡夫禅:三界之内,有情众生,厌下(指欲界六天,及余五趣)苦粗障,欣上(指上色界、无色界、二十二天)净妙离,乃修四禅天、四空天、八种世间禅定,虽然渐次增进,总属有漏,未出三界,不成圣果。二、二乘禅:即阿罗汉,辟支佛二种人修证,视三界如火宅,见生死如冤家,乃抱厌世主义,以求独善其身,趣向偏空,耽著寂定。三、大乘禅:即大心菩萨发大愿、修大行,不舍尘劳,而作佛事,终日对境,不被境转。如云:长安虽闹,我国(指自心)安然,又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世界之人能修佛教大乘禅定之度,则人人摄心在定,不为财色所动,虽处尘劳,不被尘劳所染矣。何以故?人修禅定而度散乱故。

智慧亦有三种:一、我空智:大根众生,了知诸法本来无我,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犹如幻人,无有真实,而能破除我执,名我空智。二、法空智,了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因众生真心随缘之所显现,如梦中境,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不可得。一切诸法,迷时观之似有,悟后观之?其性本来自空,不执实有,而能破除法执,名法空智。三、俱空智:了知我法皆空,若住于空,亦属执空之病,是为空结未除,并空亦空,即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得俱空智。世界之人,能修佛教大乘智慧,则人人了知我法皆空,不起执著,不生憎爱,贪嗔痴等诸恶浊心,一切皆除,自可转黑暗世界而成光明世界矣。何以故?人修智慧而度愚痴故。

总上六度妙行,大乘真宗与人生社会均有莫大裨益,可以维持国民道德,日进于至善之地,可以补助国家政治法律之不逮。果地球上各国政府而能崇尚佛教,以此化世,则民奚患不良,国何忧不治,安用汲汲然筹战备、练队伍;独不思军事愈进步,则世界愈纷扰矣。

 


{返回 基础佛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认识佛教—幸福美满的教育 (净空法师主讲)
下一篇:圆瑛大师文集—法义 (圆瑛大师讲述)
 中科院院士 朱清时 佛法解释物理学 语惊四座——《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
 信愿行证 ──修行成佛的四个指针 (耕云先生讲述)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陈柏达居士著)
 歧路指归 (战德克居士)
 佛门礼仪
 向智识份子介绍佛教 (于凌波居士著)
 八苦 (斌宗法师讲述)
 认识佛陀教育 (净空法师讲述)
 三皈五戒的意义 (文珠法师讲述)
 佛教入门(圣严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八届:宗性法师行脚开示(宗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金刚经》系列开示 38[栏目:常福法师]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五)第五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相应171-173经 苦-欲等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从佛法的教育中得到健康与和平[栏目:佛海启航·达真堪布]
 《蜀中净土》文选 往生启示录[栏目:净土宗文集]
 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白话文参考)[栏目:白话佛经]
 无功德[栏目:圣严说禅]
 坐一日胜千年忙[栏目:佛网文摘]
 妙法莲华经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栏目:白话佛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