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
未详作者
译文
拘夷国的佛教寺院很多,修建装饰得非常华丽。国王宫殿的雕刻、设立的佛像,与寺院没有差别。有寺院名达慕蓝(住一百七十僧人),北山寺名致隶蓝(住五十僧人),剑慕王新蓝(住六十僧人),温宿王蓝(住七十僧人)。
上述四所寺院皆由佛图舌弥管理,寺院的僧人每三个月更换一次房间、床铺和座位,或者是换到别的寺院去。出家受戒未足五年者,每宿须依止安住于有德的道场中。王新僧伽蓝(住九十僧人,其中有一青年僧人,名鸠摩罗,才智高明,修习大乘佛教。他与佛图舌弥是师徒,而佛图舌弥是修习阿含的学者。)阿丽蓝(住一百八十名比丘尼),输若干蓝(住五十名比丘尼),阿丽跋蓝(住三十名比丘尼)。
上述三个寺院中的比丘尼,都是依佛图舌弥受戒。依照佛制,比丘尼不能单独一人生活。这三个寺院的比丘尼,大多是葱岭以东王侯的妇女,为了修道而从远方集中到这里的。她们用佛法整肃自己,行为检点有规制,也是三个月更换一次房间或寺院。外出行走,必须是三位年长的比丘尼同行,否则不能外出。她们大都是修持五百戒法。若无依止师而自行投宿者,则立即受到斥责。现在译出的《比丘尼大戒》本,就是这里的寺院所修持的。起初,佛图舌弥还不肯让此戒律传到东土来,由于僧纯等人的多次恳求,常常叹息此戒律传出太晚,唯有此戒律译出,佛法才算完整。最后方得到此戒本。
此戒本是通过对形色的解析,达到止息淫欲的目的,而不在于消除艳丽美色。通过息灭欲望以防止盗窃行为,而不在于把财货严密收藏起来。解析形色,就不会对娇颜美色产生情欲,还计较什么打扮得漂亮不漂亮呢?没有欲望,就不会对珠宝产生贪恋之心,还在乎什么密藏或不密藏呢?这就是没有开关,也就没有所谓的开关可开,心中没有约束,也就没有所谓的约束可解除。内心既已坚固,外部又不打扮,穿粗布麻衣,进退都合乎规范,不合乎佛法的不看,不是吃饭的时间不进餐,形体如同枯朽的柱子,心如冷灰,这就是所谓「戒」。这难道不是圣人善于救助众生,所以不抛弃任何一个人的表现吗?
然而女人的心,柔弱而多放逸。佛陀知道女人的这种细微的特征,防范也应该细密,所以设立的戒条,往往是男人戒行的数倍。佛法流传到此地已五百余年,才了解《比丘尼大戒》的条文。以此推理,在外国僧人中,亦难得弘扬此戒本的人。法汰法师当年鄙视当世为人之师者,坐视广阔中土没有一部僧尼戒法,搜寻传译,结果也不完整。
我从前得到大露精比丘尼戒,而误得其药方一箧,随身携带二十余年,没有人传译。最近检查译出,完全不是比丘尼戒,方知闭塞到如此地步。靠僧纯从拘夷国带来《比丘尼戒》本,令竺佛念、昙摩侍、慧常译传,才得到此一部津法。然而佛法要靠人来弘扬,而不知这些人能否遵照修行。
(此戒文与现今的戒文往往不同,尼众学犹作尸叉吉利。)
原典
拘夷国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有寺名达慕蓝①(百七十僧),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剑慕王新蓝(六十僧),温宿王蓝(七十僧)。
右四寺,佛图舌弥所统。寺僧皆三月一易屋床座,或易蓝者。未满五腊②,一宿不得无依止③。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阿丽蓝(百八十比丘尼),输若干蓝(五十比丘尼),阿丽跋蓝(三十尼道)。
右三寺,比丘尼统依舌弥受法戒。比丘尼,外国法,不得独立也。此三寺尼,多是葱岭④以东王侯妇女,为道远集斯寺。用法自整,大有检制,亦三月一易房或易寺。出行,非大尼三人不行,多持五百戒。亦无师一宿者,辄弹之。今所出《比丘尼大戒》本,此寺常所用者也。舌弥乃不肯令此戒来东,僧纯等求之至勤,每嗟此后出。法整,唯之斯戒。末乃得之⑤。
其解色以息淫,不在止冶容⑥也。不欲以止窃,不在谨封藏⑦也。解色则无情于外形,何计饰容与不饰乎?不欲则无心于珠玉,何须慢藏与缄縢⑧乎?所谓无关而不可开,无约而不可解也。内揵⑨既尔,外又毁容粗服,进退中规,非法不视,非食不餐,形如朽柱,心若漯(湿)灰,斯戒之谓也。岂非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也哉!
然女人之心,弱而多放。佛达其微,防之宜密。是故立戒,每倍于男也。大法流此五百余年,《比丘尼大戒》了于其文。以此推之,外国道士,亦难斯人也。法汰⑩顷年鄙当世为人师,处一大域而坐视,令无一部僧法,推求出之,竟不能具。
吾昔得大露精比丘尼戒,而错得其药方一柙⑾,持之自随二十余年,无人传译,近欲参出,殊非尼戒,方知不相开通至于此也。赖僧纯于拘夷国来,得此戒本。令佛念、昙摩持(侍)、慧常传⑿,始得具斯一部法矣。然弘之由人,不知斯人等能尊行之耳。(此戒文与今戒往往不同,尼众学犹作尸叉吉利)
注释
①蓝:即伽蓝,僧伽蓝摩的略称。意为僧众的园林,一般为国王或大富长者布施房舍,以供各处僧众居住。
②腊:即法腊,指僧人出家受戒后的年数。
③依止:依从止住于有德之处。按佛教戒律规定,佛教徒要求出家,可以到寺院向一名比丘(或比丘尼)请求作为自己的「依止师」。「依止师」近似于教养人。
④葱岭:古代对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天山西段的统称。汉代属西域管辖,唐代属西安统辖。
⑤末乃得之:据僧佑在本卷所收〈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载,秦建元十五年(公元三七九年)十一月五日,比丘僧纯、昙充,从龟兹国高德沙门佛图舌弥许,得此《比丘尼大戒》本。
⑥冶容:艳丽的容貌。
⑦谨封藏:小心谨慎地封存密藏起来。
⑧缄縢:紧紧地捆起来或封闭起来。
⑨揵:固持、坚固意。
⑩法汰:竺法汰。据《高僧传》卷五载,竺法汰,东莞(山东沂水)人。少年时与道安同学,同师佛图澄。因避难与道安分手,弘教江南,住建康(江苏南京)瓦官寺。讲《放光般若经》,持「本无义」。时沙门道恒常执「心无义」,法汰斥之为邪说,乃集名僧辩难,「心无义」因此而息。晋太元十二年(公元三八七年)卒,终年六十八岁。
⑾柙:同箧。
⑿令佛念、昙摩持、慧常传:据僧佑在本卷所收的〈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载:《比丘尼大戒》于公元三七九年十一月十一日,在长安出之,其月二十六日完毕,昙摩持传,佛念执胡本,慧常笔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