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3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096
但是其中这个地方,在戒定慧之前,我们要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学习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毕业呢?其实要说毕业的话呢,要到佛才能毕业,你没到那个时候,要继续地学。一般的在家人学,学无止尽,那么这句话也适用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也是学无止尽。但是其中有一个阶段,什么阶段呢?你若经过那么多的时间的学习,你能得到正见,这时候是一个阶段。说我没有得到正见的时候,你一定是要继续学习,要得到正见。
 
这个我说一句话,各位也可能会不同意我的说法;但是你们不同意,我也要说。这件事怎么说呢?就是已经发表,公开发表过的事情,按道理你们都应该知道。什么事情呢?就是现在台湾,我们这里是美国,这里不是中国大陆、也不是台湾,但我现在说台湾的事情。就是这个慈济,台湾的慈济,叫证严法师。有一个在家居士去请问她一件事,什么事情呢?说你最初要发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有没有请问过你师父?我要做这件事情,请师父,希望师父同意,或者希望师父来开示她,你有没有请问过?她说请问过。那么他怎么回答的?他有回答,他回答。他怎么回答的?他不同意!我们说出名字来,就是印顺老法师,她请问印顺老法师,印顺老法师不同意。那么,就算是发表出来了,不然我不知道这件事,这是公开发表的。
 
我们现在,说我要学习佛法,要到正见的程度。这个地方,这句话是正见?是邪见?我相信你们也知道这件事。这个正见和邪见有什么关系呢?正见,我们应该这样学习,应该这样做。如果邪见,我们不要这样做,就不应该做这件事,就是这样子。这什么叫做正见?正见有什么关系,正见我们应该这样做,应该依教奉行。邪见,我们应该拒绝这件事,是这样意思,就这样意思。
 
我刚才说,出家的佛教徒也好,在家佛教徒也好,在学习佛法这一方面无差别,应该达到正见,达到这个程度的。达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应该是多数的佛教徒不会做错事,这错误的事情不要做,应该是这样。若是我们不学习佛法,出家以后,我们还是和在家差不多,就是为吃饭;你不学习佛法,你不可能会有正见的,不可能有正见。那么你这样的佛教徒,你做出来的事情,多数都是不对的。
 
譬如说,我们就是再明白一点说吧,我们出家这件事,不是为了吃饭才出家的,不是,不是为这件事出家的,不是。我们是为得圣道而出家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不愿意做生死凡夫了,我想要得圣道,为这件事出家的。为这件事出家,那你出家你应该就是修学圣道,做这件事。但是出家以后,不修学圣道,我不学习佛法,我不管什么叫戒定慧,不管这件事,我每天还是这个饭、这个馒头要怎么做,把这个饭做得好吃,完了!大事已毕!吃完饭了就大事已毕了!出家人不应该是这样子!其实,我现在说的是简单地说,说太明白了就不好听了,不好听啊。这是不对的!应该这样说。
 
但是我们,我看我们出家人,多数还是为吃饭啊!多数还做这件事。做这件事,那你能得圣道吗?不但是不能得圣道,正见都得不到啊!这样的佛法,我昨天说,佛法是已经开始灭亡了;佛法开始灭亡,在家居士责任少,是我们出家人的责任,我们出家人做这个事情,是那么回事啊。
 
现在,我们还是讲这句话,什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呢?「不生不可得故」。你要有这样的智慧。你若布施的时候,你不管是供佛也好,我拿这一块钱饶益一切众生也好,你心里面要有「不生不可得」的智慧,要这样。
 
但是这「不生不可得」的智慧,要有戒定慧的这个历程,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才能可以达到这里。不是说,我也不修定、也不持戒、也不修慧,我就能明白不生、不可得,不是的。佛菩萨告诉我们,我们读《大般若经》也好,或者是读这个《维摩经》也好,读这个《大智度论》也好、读《瑜伽师地论》也好,它详细地告诉你得圣道的次第,要这样子,你才能够,我现在听你讲,什么叫做「不生不可得」,这还不够,一定前面还要有戒、还有定;戒、定、慧,这就是圣人成就的,才能成就。
 
佛菩萨说这句话,那是真实不虚的,你的因缘不具足,他就不能得圣道。你要不断地栽培自己,栽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说是这个「自净其意」这个话,啊!我就清净我的心,我就可以得圣道;你前面还有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这个地方要做的,你还要做这个。这两件事你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自净其意」才能成功的,它是有次第的,是这样子。说「不生不可得故」。
 
「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什么叫做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以不生不可得故」。你就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自性空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也不可得。这个人,什么叫做人;我们这个人呢,就是前生有一点良心,做一点利益人的事情,有这个功德,现在做了人,得了人的果报。得人的果报,其实里面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我们这个生命体就这五样组成的;这五样组织成的,你观察它是不生、不可得,你的生命体是因缘有的,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呢,无有少法可得。色,我们身体这个地水火风就是色,这个色是因缘有的,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色不可得。受,色、「受」这个受,我们心里面和种种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心里面有感觉,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不苦不乐受,有这个感觉;有这感觉,它也是自性空,自性空中受不可得。色、受、「想」,我们心里面会东想、西想,想各式各样的事情,这个想也是因缘有;因缘有也是自性空,自性空中想不可得。想、行、识,都不可得;这时候就是不生,不生就是不可得,就是无色受想行识可得。没有这个色受想行识可得,我们说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我们的六根;这六根,任何人都有六根。有六根呢,也是因缘有,我们的眼睛也是因缘有,因缘有也是自性空,自性空里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都是这样子,在自性空里面眼耳鼻舌身意不可得,就是犹如虚空啊!我们看见这个人的时候,你若做如是观的时候,就不见有眼耳鼻舌身意、不见有色受想行识。这个时候,我们心里面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愚痴、高慢、疑惑,我、我所的分别;没有这些,心就清净了。心里清净,心里没有贪瞋痴的时候,没有我、我所的执着,这时候叫做心清净。不然的话,我们没有办法能够不贪瞋痴的,没有办法;只有这样观一切法空的时候,就是没有贪瞋痴;没有贪瞋痴的生起,我们心就清净。譬如说:这时候有人骂我,我心里就没有什么事,也没有人对我怎么好,我心里也没有什么事;若是有人对你好,你心就有问题了;若是来折磨你、来苦恼你的时候,心里就不高兴了。所以我们心里的贪心、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生起,也是因缘有的;因缘有的也就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没有贪瞋痴可得,这个时候才能够清净。
 
这个地方,在家人和出家,无差别。我不高兴有烦恼,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够不烦恼,没有办法。你不学习般若波罗蜜;我们现在学习这个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尊导品〉。不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你不学习这个法门,你想要断烦恼,不可能的;一定是有烦恼的。要学习这个法门,当然,它又是说要有戒、定、慧,要在这里常常地学习;常常地学习,要很多的时间,要有时间的时候,你常常地学习戒定慧,慢慢就可以成功了;成功了的时候,你就是圣人,你就没那么多烦恼了。没那么多烦恼,就是在烦恼的境界里面,也没有烦恼,因为心里面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光明,它就没有烦恼的黑暗,这时候你就是清净。
 
但是你学习戒定慧的时候,你修学禅定的时候,要寂静的地方,在寂静的地方去学习,才可以。你在大众里,也和这些很多都是用功修行的人在一起,可以;你如果与那么多的烦恼人,普通的放逸的人在一起,那不行,那是不可以的,不能够得圣道的。
 
所以这个地方「佛告阿难:以无二法布施,回向萨婆若,是名檀波罗蜜」:「无二」,什么叫做「无二」呢?「以不生不可得故」,若「生」的时候呢,因缘所生法,各式各样的差别,就是有二了。若能观察一切因缘生法的差别相,都是无生的,是不可得的,这时候就是无二了,「无二法」。用这样的智慧,「回向萨婆若」,就叫做回向萨婆若。你布施的时候,你能做如是观,那也叫做回向萨婆若的布施,这里就叫做「檀波罗蜜」。我们做功德的时候,还有我、我所,有这样的执着,有执着那就不行;你有这样执着的时候,它就是有二,就是有生、有可得,有可得就容易有烦恼。做功德,你本来是好意做功德,但是因做功德而引起很多烦恼;那为什么做功德会引起烦恼呢?就是你没能够以无二法做功德,你没能以不生不可得的智慧做功德,所以你还是有烦恼。
 
「乃至以无二法智慧,回向萨婆若」,有了智慧的时候,我们若没有这个不生不可得的智慧,我们一般的这个智慧,也还照样是有烦恼的。现在观察智慧也是因缘所生的,是自性空的,自性空里面智慧不可得;这样呢,就是无二法就是智慧,也就是要回向萨婆若,所以叫做「般若波罗蜜」。
 
「以不生不可得故,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你要观察你这个智慧,也是毕竟空、不生,不生也就不灭,有生才有灭,不生也就不灭,不可得。「是名」叫做「般若波罗蜜」。我们能这样学习,再加上戒、定,我们有希望可以得圣道,可以成为圣人,而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的。
 
佛在世的时候,就是有那么多的比丘来出家呢,很多人都得圣道,就是有了智慧,就是学习这般若波罗蜜,所以很多人都得圣道。若是我们,我们若读了经以后,我们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比丘很多都得圣道;我们今天的出家人,谁得圣道了?为什么没得圣道呢?因为你没有学习这件事,你没有学习得圣道这件事,天天在那里要吃饭,为了吃饭这些事,那不行。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布施,是名檀波罗蜜;乃至以不二法回向萨婆若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前面是讲过了,这阿难还要再问,还再问,再给我解释解释。这下面就解释呢,和前面说的也是一样,但是有点不同。
 
「佛告阿难:以色不二法故,受想行识不二法故,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我刚才是说多了,应该在这里讲,这里说「以色不二法故」。我们现在日常生活,我们一睁开眼睛就看见这些有形相的这些东西;看见有形相的东西,我们就在这里就去虚妄分别,哎呀!这个是很美,这个不美、很丑陋,就是有这些分别。如果是丑陋嘛,心里就不欢喜;不欢喜又为之奈何呢?无可奈何。这是前生做的业,今生的果报,你不能转变的。但是现在佛菩萨告诉我们这个智慧,你不要担心这个事,这个色,不管是美也好、是丑陋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都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美也不可得、丑也是不可得,这就是不二法,没有差别相。
 
我们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年轻的时候,年轻力壮,感觉很欢喜;等到年老了,这个身体气力不强了、衰弱,心里面不欢喜。其实呢,你不欢喜又怎么地呢?没办法啊!老病死来了,无可奈何啊!但是我们学习般若波罗蜜呢,超越这件事,能超越这件事。就是「以色不二法故」,你观察这个年轻的色、年老的色,没有差别,都是自性空的。说是年轻人自己很欢喜,转眼间就老了,转眼间就老了,时间很快的,转眼就老。现在我们学习佛法,以不二法故,观察色无差别,是自性空的,它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毕竟空。空里面色不可得,年轻的时候也不可得,年老的时候也是不可得;在不可得里面,无喜亦无忧,你要这样子做。常常地,不要随顺例来的旧习惯,旧习惯没有用,你想要都没有用,没办法改变的。只有学习般若波罗蜜,能超越这些虚妄分别,心才能自在,心里才自在的。
 
我们心里面想我要去多赚钱,多赚钱、然后心情能快乐,不一定;那是个智慧问题。如果你智慧不够,但是前生可能有一点栽培,今生赚了很多钱;赚了很多钱,你智慧不够,因钱而会引起很多很多的烦恼,很多很多的苦恼,并不是决定快乐的。但是你若学习这个般若波罗蜜,心情快乐,没有这些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消化了,我们能到达那个和平的世界那里去。
 
所以「以色不二法故」,观察色也是无差别的。「受想行识不二法故」,观察这个受也不受,苦恼的感觉、乐的感觉,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和这个思想,和我们的行动;先有受、想,而后有行动。这就是也是智慧问题,你的智慧高明一点,你的行也会高明一点。何谓高明?指什么高明呢?就是没有烦恼。我们说是,头几天我说,我们说孔明,《三国志演义》,《三国志》说孔明很有智慧,是的;但是孔明怎么样呢?最后,什么事也没做成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句话说的是对了。其实「死而后已」这句话不对!没有完,他还有帐在那里,还有下文的。他是很高明,结果按佛法来看呢,他还是有问题,还有问题。
 
所以是「受想行识不二法故」,我们学习佛的方法,佛法是叫我们开智慧,就是学习这个不二法门。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故」,佛所证悟的无上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佛的大智慧。佛的大智慧也是缘起的,它也是自性空;自性空里面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可得,就是这样子。「世尊!云何色不二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二法?」
 
现在是打引磬了?若是打引磬,我心里面,我今天早晨起来,准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还要讲,这个故事讲完我们就结束。
 
佛在世的时候,是在舍卫国,我们读这个《金刚经》,《金刚经》是在舍卫国讲的。这个故事也发生在舍卫国,在舍卫国什么…这一天佛出来,出来的时候就看见一个挑大粪的人,做清洁的工人。这个人挑着大粪从这儿走过来,佛就是迎面走过去,去见这个…有话要同这个挑大粪的讲。这个人一看见佛来了,他就回头避开佛;那么佛就从另外又去迎面走过来,这样走了多少地方,那么这个挑大粪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尼提」,翻到中国话不知道应该怎么翻。他就看,哦!佛有意要和我说话,我是一个有很多罪过的人,周身都是污秽的,为什么要和我见面、要和我说话呢?佛就回答他,佛说:我想要度你出家!度你出家!像我这么样污秽的人,还可以出家吗?佛说:可以!可以出家。但是这个时候,他就不走了、不跑了,佛就是把他抓住,抓住他飞到虚空里去,由虚空就飞到恒河那里去,就叫他在恒河里洗澡,把衣服、什么都洗一洗。然后就带他到祗树给孤独园,他就是对徒弟说:给他剃度,叫他出家。当然诸比丘听佛的话,就把这件事做好了。佛就给他说法,说法呢,他七天以内,七天!一、二、三、四、五、六、七,得须陀洹果,就不是凡夫了啊!
 
我们出家,一百年了,怎么样能得须陀洹果都不知道!怎么叫做圣道,都不知道啊!但是佛在世的时候那个比丘,是一个挑粪的,挑大粪的工人啊。佛给他剃度了以后,七天以内得须陀洹果,就是圣人了!得了须陀洹果以后,佛又继续为他说法,没有说是多少天,也不是很久,不是很多天,就得阿罗汉道。这件事出现了以后,当然诸比丘也出去乞食也说这件事,在家人听见了也就互相,这些在家居士,不信佛的可能我们不说了,但是相信佛法的也就互相传;说以前常到我们家挑大粪的这个人,现在已经出家了,做了比丘了,互相传,一直传到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王。
 
舍卫国王听见这件事,心里面可是有点意见;佛是太子,王族,是太子成佛了,又很多的比丘,是婆罗门也都是贵族,都是读书人,就是这样的人来出家做比丘,得阿罗汉,我去请佛来吃饭,请这些阿罗汉来吃饭,我很恭敬地可以顶礼啊!若是这个尼提出家,我能给他顶礼吗?就是心里…波斯匿王就想这个事,心里是越想越不舒服,这回决定要来见佛,要来问这个事情。那么他就到了祗树给孤独园的门口的时候,就看见有个比丘,门口有个大方石,石头是方的,很大。那么这个比丘在那儿坐着补衣服,周围有天人,不是人间的人,天上的人拿花来供养这位比丘;佛在世的人能看见天上的人,我们现在的人看不见!所以佛在世的人,真是有福报!能看见天上的人。
 
但是波斯匿王目的是要来见佛嘛!就是对这个比丘说:麻烦你去通知佛陀,波斯匿王要来拜见佛。那个比丘就看了波斯匿王,然后忽然间就不见了,就看见这个比丘入到这个石头里面去了,就不见了。等了一会儿呢,这个比丘就是到里面去,就是拜佛,说波斯匿王要来拜佛,要来见佛。佛说:你还从原道路,从原来来的这个道路回去告诉他,佛知道了。那么这时候波斯匿王在这儿等着呢,这时候忽然间,这个人又从石头里出来了,就告诉波斯匿王说:佛知道了。波斯匿王看见这一件事啊,以前听说比丘有神通,但是没看见过,今天看见这个,石头是一个很坚硬的东西,怎么可以从那里无障碍的,就是这个人进去了,石头还是原来样;又出来以后,石头还是原来样,这事真是不可思议,心里面感觉到非常奇怪,心里想:我见佛,我要来问佛的事情先不要问,先问这个比丘怎么回事。
 
那么就是到里面,就拜佛。拜佛以后,就向佛就问了,说这个比丘怎么这样子啊?从这石头里能出能入,这石头还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原来样,这怎么回事啊?佛说:那位比丘就是你现在要见我这个原因,就是他。说这个挑大粪的出家了,你心里不欢喜,他就是出家了,他出家没有多久,现在得了阿罗汉道了,就是这件事情。
 
这个是出现在《贤愚因缘经》,这个故事在那里,出现在那里。这个尼提,是在家的时候叫尼提,是做清洁的工人。但是,佛陀这一天要去见他,为什么要见他,就是这个人有善根,有得圣道的善根,以前栽培过,以前栽培过善根,所以现在一出了家以后,佛再为他说这三十七道品,这个圣道,他就很容易就接受,然后用功修行,就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阿罗汉道。那么这个人就是把波斯匿王感动了。再也不提,根本不提了,这个人是清洁的工人,出家有很多问题,再不提这个问题了;反倒是在佛前发愿,我尽形寿供养尼提比丘,就是这样子。
 
我们在经论上看见,佛在世的这些大阿罗汉,得圣道的这些事情很多。佛在世的时候,不但是出家人得圣道,在家居士也有得圣道的,在家居士能够得初果;这个波斯匿王得了初果了,得了初果,在家居士很多人,男的女的都有得圣道的;出家人得圣道的更多。
 
刚才我也说过,为什么呢?就是这些人相信佛法以后,在家居士也好、出家的法师也好,一相信佛法以后,佛就为他说圣道;说这圣道,他也肯用功修行,就是得圣道了。我们今天的在家居士也好,我们出家的法师也好,要我看,一个得圣道也没有,一个也没有。为什么?根本不学习这件事,不学习得圣道。就算是学习啊,学习一点点,以少为足,学不到全部的圣道,学不到。学了以后也未必能修行,所以没有人得圣道。
 
但是现在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得圣道的法门,是可以得圣道的,但是要自己要多努力才可以,不努力,不行;没有说是不劳而获,没这个事,一定要努力。而得圣道这件事,还不在乎你年轻、年纪大,不在乎这件事;也不在乎是男女,没有这个事;也不在乎你读书多少,也不在乎的。就是你要努力,努力地学习才可以。
 
如果你得了圣道的时候,你想要弘扬佛法,和凡夫一样吗?我看,不同,他不一样。他不用说话,就现一点神通,就把你度化了。得了圣道有大智慧,他不是嘴巴皮讲,他已经证悟了那件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用嘴巴皮讲啊,你讲老半天,人家也不相信你;你若能得了圣道,就是几句话,就把你度化了。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不高兴这样;我就把经论学一学,我就能够做大法师,那能度化几个人?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4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2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阿难称誉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1 (2002年于波乐兰妙法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劝持品、遣异品 11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4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尊导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道树品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僧宝论45、守培法师《告国人书》 (第七章 禅人眼看世界 之四)[栏目:僧宝论·明贤法师]
 佛教圣众因缘集 十九、毁谤恶报 如影随形[栏目:佛教圣众因缘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六四0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七集]
 台宗初祖 北齐慧文尊者[栏目:佛祖道影·再增订版]
 丛林生活的现代意义[栏目:铃木大拙教授]
 《成唯识论》的物质观与量子力学的物质观(林国良)[栏目:唯识学研究]
 俱舍论颂讲记 下册(演培法师)[栏目:俱舍论讲记]
 青山遮不住[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栏目: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五百罗汉 326、自在王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