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返回 格西索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20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学习十二缘起之前,应扎实修学苦谛和集谛。若没有苦谛集谛的基础直接思惟十二缘起,我们心中不会有感受,对于生起厌离轮回的出离心,也没有什么帮助。若能先思惟苦谛、集谛,再思惟十二缘起,这个思惟对出离心的生起,帮助很大。

再者,苦谛集谛与十二缘起,有粗、细之别,粗的部分还没开始,就直接进入细的话,内心会有距离,不是那么恰当。

十二缘起与四圣谛之关系

十二缘起,分为杂染的十二缘起及清净的十二缘起。杂染的十二缘起,又分为顺生十二缘起及还转十二缘起。

缘起本身,是一种“依赖关系”。十二缘起,有四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与情形,见上图。因此,十二缘起,不可只看杂染的部分,清净的,也要看才行。杂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顺生的部分,还转的也要理解。

十二缘起,缘起意指“关系”。因此,无明与行,有什么样的关系?行跟识,有什么关系?…………一个一个的关系,此与彼的关系,共有十二种关系。这些缘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十二缘起的意义。

思惟十二缘起,能增长智能。

佛经中说,菩萨们为了增长智能、锻炼智能,会依靠思惟修习十二缘起。六地菩萨,在智慧度上是特别殊胜的修行。为何殊胜?六地菩萨于十二缘起的思惟,已臻极高境界,《入中论》第六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时,“所缘”有四,即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净行所缘,指的是过去若贪心比较重,要修不净观;若嗔心比较重,应修慈心;若过去无明、痴比较重,就应思惟缘起。因此,修十二缘起,能帮助去除痴的障碍或烦恼。正面来说,十二缘起能增长智能。

欲脱离轮回、欲修大乘法,都须十二缘起。

《广论》云:“…………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每一位众生心中都有如来藏,一定都有将来能解脱的“习气”。什么是让这种习气“能醒觉”的最殊胜方法?即思惟十二缘起!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方便了,我们应生希求。事实上,不仅能成熟习气而已,真正实修解脱时,十二缘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生起出离心,亦靠十二缘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缘起,内心能生起非常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有了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我们的一切善根,也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此一来,脱离轮回,才是有希望的。否则,我们的善根,只能让我们继续轮回。

出离心、希求解脱之心,此意乐的强度,要很强很强,不能淡淡的、轻轻的。如《广论》云:“若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出离心的意乐,一定要强烈生起。要能生起强大的意乐,得靠增长十二缘起的思惟。

总之,没有出离心,心中的如来藏,或能解脱的习气,无法醒觉成熟,而且,我们所有的善根,都只是轮回的因,无法成为解脱的因。不仅如此,修大悲心及菩提心时,如果没有出离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将只是一种世间的善行,轻轻淡淡而虚假,没有能力去思惟众生真正究竟的利益是什么,力量薄弱的很。因此,修大乘法,增长出离心,十分重要。

生命中,名色、处、触、受,都是以前“行”的果报,即业的果报,也可说它们都是无明、行、识之果报。所以,无明、行、识,我们称之为“能引”,而名色、处、触、受,即称为“所引”。

所引:名色、处、触、受

感受之前,必须有境;要遇到境,必须有六根;六根的基础,即五蕴,没有五蕴的基础,六根不可能存在;六根的所依,即“名色”。

基础的五蕴,是名色;具有五蕴基础的补特伽罗,他有六根,此即六处;接着,六根接触各种各的境,此即六触;有了六触,就有六种受。受分三,共十八种受。这些都是我们每天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整个生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这些。

若问:“这些,如何开始的?”打从我们的心识进入母胎开始渐渐形成了我们的身体。表面看起来,一开头,的确有先后次第,先有名色再处再触再受,但后来,就不再有这些区分了,因为直到死亡之前,这些都会一直存在。因此,实际上,没有次第。

所引,即“能引”之果报。例如,今天大家相遇。遇到了,就是触;遇到之后,也许觉得怪怪的、不舒服,或很欢喜,这就是受;遇到的这个五蕴,就是名色,而所用的六根,即是处。这些名色处触受,是谁安排的?以前的“行”安排的。

能引:无明、行、识

何谓能引?无明、行、识三者,是能引。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无明及识,则扮演协助角色。无明,是行的因,协助“行”开展形成。行生起之后,它的效果或能力,不会消失,百年千万年好好地保护在识上。吸收、保存“行”的力量,乃识为行所提供的服务。简言之,无明帮助行生起,而识则帮助保存行的能力。无明与识是协助的角色,而真正的主角是“行”。

所生:生、老、死

名色处触受是一种果报,而名色处触受有各别的元素、材质,即五蕴、六根、六触、六受。另一种果报,则是“生老死”。

生老死,不是材料、不是元素,它们是“过程”!什么过程呢?从名色开始,不断变化,由生到坏到结束,这种过程,即称之为生老死。此过程本身,也属果报,只不过,它不像名色等可以一一指得出来,生老死,指不出来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只是一种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这就像,身体本身,与身体的生老病死的过程,不一样。

总之,何谓“所引”?即名色处触受四个。它们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即“所生”。为什么有这些过程?这是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身体?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二个问题,代表不同的意义。一个讲的是过程,一个讲的是这个东西本身。二者不同。

能生:爱、取、有

生老死这个过程,谁给它的?爱取有给的。“爱取有”生出来的果,就是“生老死”。此处要区分喔。爱取有,生什么?生这个身体吗?不是,身体的“生老病死”,才是爱取有生的。

例如,我丢一样东西,用的是“手的力量”去丢。丢出去的过程中,这个东西会停留在空中,一段时间后,它就会掉下来,是吧?手的力量有多强,东西就会被丢到多远去。一旦丢出去的力量结束了,东西就会掉下来。

同样的道理,爱取有,是“能引”给的,而爱取有所带来的东西(能引业),就丢到我们身上。我们的身体五蕴这些,“能引”早决定了。

爱取有,将能引业“运送”到我们身上。它们会在身上存在多久?也许六十年,也许八十、九十年……,终有一天会消失。谁的力量决定时间的长短?是爱取有的力量。爱取有运来之后,力量决定时间长短,但力量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此过程即“所生”。爱取有只有“运送”的作用,即能生,而能生,是指“运来给我们”的意思。而所运的东西本身,是能引的东西。

简言之,无明行识之“能引”业,藉由“能生”爱取有运送过来,而产生名色处触受“所引”这个果报,此果报从开始到结束的一个过程,即“所生”生老死。


{返回 格西索南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什么是“入大乘门”
下一篇:远离八大怖畏烦恼
 修行的意义
 闻思空性的意义
 什么是自他相换?
 坏人求佛菩萨,佛菩萨会不会给他们加持?
 一个人在一位上师前皈依,又见到了一位上师...可以做很多次这样的皈依?..
 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皈依三宝的对象里面的僧宝有没有受皈依戒?
 慈悲心——其他宗教也讲慈悲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有什么区别?
 当“我执”披上“成佛”的外衣
 我的十五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庙产兴学中的吴越佛教[栏目:麻天祥教授]
 佛戒[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中国藏传因明之术语[栏目:因明简介]
 想说一声感谢[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四共加行 连载三[栏目:狮吼音·开示集]
 南传法句经 第十七:忿怒品[栏目:南传法句经[白话版]]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七章 唯识精义 11 六种无为[栏目:元音老人]
 药师法门在日本的弘传(蓝吉富)[栏目:药师佛·文集]
 欧阳竟无与“人间佛教”之比较——从佛教与政治、佛教研究法两方面看(龚隽)[栏目:人间佛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三十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一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