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40

未七、具摄大乘(分三科)  申一、标

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

有八种事情,能圆满地含摄一切大乘佛法。前面说七种大性,这里说有八种法,具足摄一切大乘。它的不同在那里呢?前面的七种法,它的重点是说「大」的意思;这里八种法是说「乘」的意思。

 

申二、列

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

「一者、菩萨藏教」八种法,第一种就是菩萨藏教。佛大慈大悲,为发菩提心的菩萨所宣说的佛法,这就是菩萨藏教。

「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前面是说能诠显的文字、语言,叫做教;第二就是它所诠显的。「即于如是菩萨藏中」,语言、文字的佛法,它显示诸法的真实义,就是所诠显的真实义。所诠显的真实义,若据唯识的经论来说,就是三种: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是所显示的诸法真实义。若学习中观论,那就是二谛:世俗谛、第一义谛。

「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第三种法是什么呢?「即于如是」,这如是就是前面的一个教、一个义;这是菩萨藏里面所显示出来的;这是谁呢?是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所显示的;这是说出来显示这样教义的人。而这样的佛法││法有这样的威力、佛菩萨也是有这样的威力。不可思议的最殊胜广大威力之教,是由佛菩萨宣扬的啊,所以特别有广大的威力,而所宣说的法里面呢,也有最胜广大的威力之教;所以称之为法光明。就是佛说这个法就是光明,佛说布施波罗蜜就是光明,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光明;有大威力的境界,能令你转凡成圣、能令你发无上菩提心,得无上菩提,这样的教义有这么大的威力。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显示诸法真实义教者:如〈真实义品〉广说应知。」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者:如〈威力品〉广说应知。」

〈威力品〉说一共有三种威力:圣威力、法威力、俱生的威力。圣威力就是佛菩萨的六种神通,那是圣人的威力;那是说得到了色界四禅,在四禅里面成就了六波罗蜜,那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也能有威力,但是那是有漏的,那不在此例。这是圣人的威力!

第二种就是法威力,法威力就是佛所宣说的六波罗蜜、这一切佛法也有威力。这上面说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这是圣威力。佛菩萨所宣说的最胜广大威力之教,那就是法威力!

第三个俱生的威力,就是佛在前若干多少劫,所修的无量无边的福德,今生得了果报的时候,那就是俱生威力、不可思议境界。

 

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

「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第四个法是什么呢?于上就是前面说的这三种,简单说还就是佛所说的││这样广大、威力的教义;如理听闻,你非常地幸运,如佛所说的教义能够听闻、你能听到这样的教法。这是非常有善根!众生在佛法里面的善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栽培的。

「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第五个法是什么呢?就是你听闻了佛所宣说的威力之教,你能够随顺、不违背那个教义去专精思惟(如是随顺不违背的意思)。前面如理听闻是闻所成慧,这里如理思,就包括了思所成慧,也应该有修所成慧在内。如理思有二种情况:第一个你没得奢摩他,你如理作意;第二个是已经成就奢摩他,在奢摩他里边如理作意,那就是修慧了!

「为先」就是你先要做好这件事,成就了闻所成慧之后,你再做好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两件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趣胜意乐」,向前进叫做趣,趣者往也;就是到那个地方去。到什么地方去呢?就是胜意乐;前面讲过增上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你目的为得无生法忍而专精思惟、如理作意。这个趣胜意乐,就是向那个地方去,实在也就是愿、你有这样的愿力。看《瑜伽师地论》的文,时常的有这种启示、告诉我们:要有愿!我们学习佛法的出家人,我欢喜学习佛法,经律论打开了,心里就欢喜;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愿的意思,但是不明显。应该明白地发无上菩提心;「我想要得无生法忍」,应该这样子,明白地做这件事,要有愿!明白的有这样的愿:「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这个愿要很有力量,在佛前磕头啊;要把这个愿建立起来,这样会好得多!

你学习佛法、修止观的时候,有个很明白的方向,它会有力量,如果你没有这个意愿,只是欢喜学,就好了!那么就是学学就完了,那你不可能会去修止观的,因为「我不想得无生法忍」,修止观干什么呢?所以这「趣」有愿的意思,希望能得殊胜的意乐。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趣胜意乐者:增上意乐,名胜意乐。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十页)

「趣胜意乐者:增上意乐,名胜意乐」论文是胜意乐,《披寻记》的文是增上意乐,增上就是胜的意思;就是很殊胜的、很有力量的意乐,所以叫做胜意乐。究竟「胜意乐」是什么意思呢?「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这几句话,就把胜意乐的内容说出来了。当知此中,你应该明白,这里面所说的意乐是净信为先,你先要有清净的信心;为先,就是先要具足清净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净是指什么说的呢?浅白的说就是没有疑惑││你说的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疑惑,这也不容易!对佛法完全没有疑惑,那这件事可不简单。

有的人,笨!像我这种人,分别心少,不会去想,所以你这么说,我就这么相信,也没有什么疑惑;这个不能称之为净信的,因为你那里头有个笨,那就不算数。什么样的人会有问题呢?分别心多!你说,我还不一定相信,我需要想一想,观察一下;观察,哦!就出来问题了,「我不相信!」。那样子,你有疑惑,所以不能算是净信。这样子讲呢,心里面没有疑、没有犹豫叫做净信;这是浅白的讲、很肤浅的解释。什么叫做深刻的信心呢?就是对于言说建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对于这个法有深入的观察、思惟,你证悟了!「是的,是毕竟空!」那叫做净信,这是断烦恼了,所以这个是净信。「择法为先」,择法是什么呢?择法是清净无漏的智慧、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前面说:「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你要有这样的智慧证悟了这件事,那叫做择法;「择」是智慧。

那这净信和择法有什么不同呢?净信就是忍可这件事:「这件事,是的!是这样。」这应该是:你最初由暖、顶、忍、世第一的学习,你忍可「是的!是毕竟空的。」你有这个信心,继续地修止观;这一天证悟了,那就是「择法」。择法就是有了无分别、清净无漏的智慧,见到这个道理,而能够忍可。那就是「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你要具足这两个条件。譬如说世间上的学者,他也不断地学习佛法,但是没有信心;他不相信这些事情;所以那就是不具足,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了。

「于诸佛法」就是对于佛法,佛法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一切种智是名为佛法,还有一切种智的方便,这两种法「所有胜解」,当然这也就是第一义谛。对于这个佛法的第一义谛,成就了胜解,就是有力量的觉悟、有力量的智慧通达了。就是你有净信、还有择法,然后对于第一义谛有胜解。「印解决定」印这个字,是个信的意思;像负责人盖图章,就可信、这文件是真实的。这个信不是糊糊涂涂地信,是明白了,「解」是通达了,通达而信,而且是决定的、不可动摇的、就是没有犹豫,若有犹豫就是不决定了。但是这里面是指无漏的境界││「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这菩萨增上意乐的内容就是这样子!意乐有胜解的意思;胜解里面有净信、决择的意思。「如〈增上意乐品〉说」前面这几句话,净信为先、择法为先就是〈增上意乐品〉的话。(陵本四十七卷十页)我们就要学习到了!

如理思为先,刚才说分两种,一个是没得奢摩他的如理思、一个已经成就奢摩他的如理思;那就是一个思慧、一个修慧;加上前面的如理听闻,就是闻、思、修三慧。这个还是在胜意乐之前、增上意乐之前,还没得增上意乐。但是是由你的闻思修而得增上意乐的。就是你有闻思修为先,就到增上意乐那里去。

 

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就是已经到了增上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初欢喜地了。「入修行相」,到了增上意乐,这时候就初欢喜地了;就是在第一义谛那里修行││无相修;不是有相修。这有相修和无相修,这句话它有意思。说我们现在肯发心、也不怕高寒、也不怕冷,我是来修学圣道;但是你心里面有我执、也有法执,这是有相。但是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通达补特迦罗我不可得,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法也不可得,没有我相也没有法相了││无相修,就是入于无相修行的程度了,这是得无生法忍以后。「趣」等于是个愿的意思,我有愿:我常常在闻思修用功,心里面就是愿到增上意乐那里去;愿意到增上意乐去,但还没去,若「入修行相」这时候就到胜意乐这里来了;就是能够悟入了第一义谛了。

「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你悟入了第一义谛、悟了圆成实性,这时候能够无相修了,一直地由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到了十法云地了,叫修果成满。你由于闻思修的努力,这时候你所得到的果圆满了。

「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第八法是什么呢?即由如是由修而得果,到了第十地圆满了,究竟出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究竟出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解脱了。

  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列。下面第三科就结束了。

 

申三、结

如是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能这样子,像前面说的八法,你能这样努力地修学,能放下障道因缘,就能证悟无上菩提、得一切种智了。

 

《披寻记》一五四六页:

「入修行相等者:〈住品〉中说: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发趣。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第二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清净。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于菩萨无相修果,当知领受。(陵本四十七卷十七页)当知此中从初发趣乃至清净,是名入修行相。最后领受,是名修果成满。」

「入修行相等者:〈住品〉中说: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发趣;」胜解行住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即资粮位过去了,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境界。这时候是胜解行住。有了殊胜的智慧,能这样修止观;「当知发趣」这样闻、思、修的有相修,当知是向菩萨的无相修那里去了││向无生法忍那里去了。

「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极欢喜住就是初欢喜地;增上戒住,就是第二地││离垢地;增上心住,就是第三地││发光地;增上慧住,就是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加起来就是六地。「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菩萨能够断除去执着、断除去有所得的分别,于我不可得、于一切法也不可得,那就是真如。菩萨证悟真如的时候,那个真如就是无相修,没有我执的相、也没有法执的相。

说我没得无生法忍以前,我也用功修行,但是佛菩萨看啊,你还有我执、法执,那就是相。现在证悟无生法忍以后,即欢喜地以后,开始证悟了无相的境界,当知己经成就了无相修。从初欢喜地到第六现前地,这六位菩萨成就无相修了;「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

「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前边是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是四个住;这四个住对于无相修已经获得了。这个无相住,应该是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看这文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分的位次,从第七地以后都是无相住,第七地是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无相修是修什么?就是修我相不可得、法相不可得,就是我空观和法空观;当知是圆满的证得了。这是第七远行地!

「第二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清净」第二无相住,就是第八地。这个时候,这个无相修,也无加行、也无功用;所以他这个无相修是清净了。前面那个初无相住,还有加行有功用,所以它不算是极清净。

「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是第九地和第十地菩萨。「于菩萨无相修果,当知领受」他领受了无相果!这样子说呢,前六地菩萨对于无相修圆证,但是没有圆证无相住;到了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时候于无相住圆满地成就了,所以称之为果。「(陵本四十七卷十七页)」

「当知此中从初发趣乃至清净」从初发趣那应该是胜解行位,那是第八地以上是清净,「是名入修行相」。「最后领受」那就是第九地和第十地,是无相修的果,最后圆满的境界,叫做「修果成满」。

 

未八、十种菩萨 (分五科)  申一、征

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第八科「十种菩萨」。一共九科,现在第八科「十种菩萨」,分五科,第一科「征」。「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呢?这是征问,下面第二科「标」。

 

申二、标

当知菩萨略有十种。

能证无上菩提的菩萨,一共有十种不同。下面第三科是「列」。

 

申三、列

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

「一、住种性」,就是他现在可能都不信佛,但是他的身口意里面,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佛性,这就叫做「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这是列出来这十种菩萨,下面第四科解释这十种菩萨。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已趣入」。

 

申四、释 (分九科)  酉一、已趣入

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

「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住种性和已趣入这两位菩萨的名称怎么样解释呢?「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住种性有佛性的这位菩萨,他遇见佛法僧了,他就相信佛法了。他也一方面学习,一方面修行。「发心修学,名已趣入」,他发无上菩提心了,然后也就学习佛法,也修止观,这时候叫做「已趣入」,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叫做「已趣入」。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未净意乐」。

 

酉二、未净意乐

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

「即已趣入」,就是那位菩萨已经发无上菩提心,肯学习佛法,也可能修学止观了,叫「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但是那位菩萨修行的功夫,修行的程度还没能够达到净意乐地,就是胜意乐,还没有得无生法忍,「名未净意乐」,这位菩萨就叫做未净意乐。若得无生法忍了,可以称之为净意乐。

 

酉三、已净意乐

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

这是第三科「已净意乐」。若这位菩萨他修学止观,已经悟入第一义谛了,那叫做「已净意乐」,有清净的意愿。

 

酉四、未成熟

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

这第四科是「未成熟」。「即净意乐」这位菩萨,他虽然是得无生法忍了,但是还没到究竟地,就是第十地,所以名字叫做「未成熟」。这样讲,那个「未成熟」的范围也很广。

 

酉五、已成熟

若已得入:名已成熟。

若已经到了究竟地,名叫做「已成熟」,就是到了第十地,他的善根成熟了。

 

酉六、未堕决定

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

这是第六科,「未成熟」,他的善根,他还没到第十地。没到第十地,那应该从初地开始都没到第十地嘛!「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地就是第八地,他能够证悟了言说法性是毕竟空,悟入了圆成实,悟入圆成实的时候,再不会退了,所以叫做「决定地」,第八地是决定地,第九地是「决定行地」,就是善慧地。名叫「未决定」,这「未决定」是这个意思,没到第八地、第九地。

 

酉七、已堕决定

若已得入:名已决定。

若是他已经入了第八地、第九地呢,那名字叫做「决定地」。这个不是在表现于外的行为上说的,是在内心说。他内心与第一义谛相应了,他就安住不动,那叫做「已决定」。

 

酉八、一生所系

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已成熟中,复有二种」,还有两种不同。「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位菩萨到了第十地了,他再进一步就是善根成熟,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这个时候还没得无上菩提,所以「一生所系」,这一生把你绑住了。再过了一生,就可以成佛,这一生不行,所以「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这一生与下一生,他们是紧连结的,中间没有间隔,第二生一定得无上菩提的。

 

酉九、住最后有

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第九科「住最后有」,「住最后有」其实就是等觉菩萨。「谓即住此生」,就是这一生,他「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即此生就是住最后有。

「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这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天上叫一生所系,「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就是弥勒菩萨来到人间了。来到人间这个时候,这一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申五、结

如是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

第五科,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像前面说的十种菩萨,「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他对于菩萨所应该学习的,他能正行,能努力地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在这个菩萨之上更没有能正修学的菩萨了。「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非如一般人所说,「诸菩萨上」,在菩萨上面还有菩萨,「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没有这件事,这位菩萨就是最高的菩萨了。

 

《披寻记》一五四七页:

「若于中学若如是学者:自他利等七所学处,名于中学。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最初定应具多胜解,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名如是学。如〈力种性品〉说应知。(陵本三十八卷六页)」

「若于中学若如是学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自他利等七所学处」,有七个所学处,「名于中学」,就是在那里面学。「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这七个所学处,第一个是自利处、第二个是利他处、第三是真实义处、第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就是这七种处,「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最初定应具多胜解,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名如是学。」,「最初定应具多胜解」,菩萨学习佛法的时候,当他最初发心的时候,他应该具足了很多的胜解,这个我们讲过了!「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乃至到你这位菩萨,你应该安住在无倒教授、无倒的教诫那里,「方便所摄身语意业」,这「方便所摄」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方便所摄」。你行这四种方便去引导众生的时候,你会有身业、有语业、有意业,有这样的功德,这就叫做「如是学」,「如〈力种性品〉说应知。(陵本三十八卷六页)」。

未九、建立名号 (分二科)  申一、明建立 (分二科)  酉一、举无别名 (分二科)

戌一、标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

一共是九科,现在是最后一科「建立名号」,分两科,第一科「明建立」,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无别名」,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列出来。

 

戌二、列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住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是通称,通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这四个字,我们汉人略去两个,保存两个,就是名为菩萨,应该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现在就保留「菩萨」,保留两个音。「菩提萨埵」就是希望能够得菩提的有情,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二乘菩提也在内。「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是菩萨的名字,所有的菩萨都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第二「成就觉慧」,这位菩萨修行得无生法忍了,他就会成就觉慧,觉悟诸法实相的智慧,觉悟真如的智慧、空性的智慧,觉悟众生的智慧。「最上照明」,他这智慧是最殊胜,就是你这个「明」,你这个智慧能够证悟甚深空性,叫「最上照明」。你若照见空性,也就能照破三界的无明,所以叫做「最上照明」。

「最胜真子」,又名为最胜真子,「最胜」就是佛,菩萨是最胜的佛的弟子,他学习佛法现在能够破无明,见法性了,他是真实是佛的弟子,这么讲也可以,但实际上就是他照见甚深空性,所以这个清净的智慧才现起,所以叫做「最胜真子」。「子」是所生的意思;诸法如是佛,「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如的真子,你照见了诸法如,你这个无生法忍的智慧才现起,不是我看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你就是「最胜真子」,也不是的!

「最胜住持」,你能够住持你自己成就的功德,无漏的戒定慧不失掉,那是最殊胜的。他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有能力弘扬佛法,住持言说的佛法,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其他的没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可能不容易。「普能降伏」菩萨普能降伏,就是他能够降伏他的烦恼,初得无生法忍只是断掉了一部份的分别烦恼,那俱生的烦恼他还没断,但是他能够降伏,能降伏一切的烦恼。「最胜萌芽」就是他成就了无分别智,对无上菩提来说就是萌芽,这个萌芽是最殊胜的,所以叫「最胜萌芽」;他也能教化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也叫做「最胜萌芽」。

「亦名勇健」,这「勇健」就是他成就的最胜的法性的菩提心,是勇健,是不可屈服的,是不退转的,这「勇健」和那「住持」的意思有相同的意思。我们也可能有的时候也能发菩提心,我们有的时候也能够修止观,但是不是「勇健」,有的时候烦恼来了,这个止观不现前了!他会为烦恼所屈服,那不算「勇健」,现在这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烦恼不可以屈服他的,他能够住持而不失掉的,所以叫做「勇健」,烦恼不能屈服他,他能屈服一切烦恼,所以他是「勇健」。

「亦名最圣」,这个菩萨也可以称之为圣,就是他由凡位达到圣位了,就是最好的,最吉祥的圣者。「亦名商主」,「商主」就是他能在十方诸佛那里学习佛法,获得很多的法财,佛法的智慧他能成就,他也能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叫做「商主」。「商主」是做生意赚钱的意思,但是现在菩萨他能在十方诸佛那里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他能为一切众生去宣扬,就是从那里得到了,到这边来输出;有输入,也有输出,所以叫做「商主」。

「亦名大称」,这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学习佛法,他的名称也是广大的。「亦名怜愍」,菩萨对于众生的苦恼有怜愍心。「亦名大福」菩萨有广大的福德,因为他的慈悲心广大,所以福德也大。「亦名自在」,他学习佛法,成就了般若的智慧,他心里面不为这些烦恼所迷惑,所以叫做自在。「亦名法师」,他是自己以法为师,学习圣道的,他不是听别人说才去修学圣道。

 

酉二、例广别号

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无边菩萨,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假立想号。

这是第二科「例广别号」,前面这一段文,菩萨都有这种名字,所以是无差别的。「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这样的名字在十方没有边际的诸世界里边,「无边菩萨」,有这么多的名字。「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内指心说,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各式各样的功德,这是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乃至很多很多的功德,内德各别是无量无边的,随德就是立出来种种名号,各别的名号。

 

《披寻记》一五四七页:

「无有差别随德假名等者:此中种种假名,通说一切等类菩萨,随彼彼德立彼彼名,非依内德各别建立,由是说言无有差别。」

「无有差别随德假名等者:此中种种假名,通说一切等类菩萨」,这里头这么多的名字,是通说一切菩萨都有这个名字,都可以这么讲。「随彼彼德立彼彼名」,随那位菩萨有那样的功德,就立那样的名字。「非依内德各别建立」,内德里边是各别的,说这个人以戒德立名,那个人以慧德立名字。现在不是以内德差别的功德建立名字的,「由是说言无有差别」,立出这个名字,哪一位菩萨都可以这么称呼的,所以没有差别。

 

申二、辨真似 (分二科)  酉一、相似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前面第一科「明建立」,下面第二科「辨真似」。「辨真似」分两科,第一科是「相似」。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若是有的菩萨他就在大众的面前,「现前」是大众的面前,「自称我是菩萨」,自己就这么说:「我是菩萨摩诃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虽然当着大众自己说自己是菩萨,但是他对于菩萨应该学习的佛法,他不努力地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这个菩萨就是与菩萨相似而已,因为你若不修行,你内心的烦恼不能调伏,不能调伏,你的大悲心就不见了!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功德都不见了!你还号名为菩萨?这不都是假名字吗?不真实了!「非真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你的六波罗蜜不现前,你的烦恼你不能调伏,你怎么能自称菩萨呢?

 

酉二、真实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假设这一类菩萨也是对大众说:「我是菩萨否?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这位菩萨他对菩萨所应学习的圣教,有教法、有行法,教、行、理。教法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我可以学习;行法是六波罗蜜,或者是止观,你也能这样修行;理法,你能证悟第一义谛,能这样的话呢?就是「于菩萨学能正修行」了,努力地就这样做,「当知是名真实菩萨」,这个菩萨不是说大话,他是有真实义的,他是真实菩萨。前面的不正修行,教、行、理都不能努力地修行,那就不算数了!可能一时地,我这个时候只是学习教法,对于行我没做,理也没做,那么你少分是真实菩萨,你多分是相似菩萨。教、行你都能学习,就多分的真实菩萨,少分的相似菩萨。如果说是教、行、理,我都能够成就了,那你是真实菩萨。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0)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百喻经 12 煮黑石蜜浆喻 The Boiled Black Rock - Honey Syrup[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心的动向[栏目:佛网文摘]
 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工作顺利?[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内外同体[栏目:万行法师]
 缘簿[栏目:无声息的歌唱]
 第二十七 象迹喻小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六祖坛经讲记 第29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达观法师]
 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六六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抬头就是天空[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为什么停不下来(陈国开)[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