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70

《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三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静虑品第十三

持这个字前面有解释,就是有功能的意思。是说修止观所得的静虑有这功能,能令你得无上菩提。得无上菩提是很远的事情,但在最近,能令你得无生法忍、得圣道,所以叫做「持」。

 

酉五、定度(即静虑品)(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这是第五「定度」。有六波罗蜜,第一是施度,这是第五定度。分四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列。「云何菩萨静虑波罗蜜多」?这是征问。下面是列,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戌二、列(分二科)

亥一、嗢柁南

嗢柁南曰: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名略说静虑。

这是颂文。列出来静虑波罗蜜多的差别,下面是长行。

 

亥二、长行

谓九种相静虑,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

「谓九种相静虑」,静虑有九个相貌,「名为菩萨静虑波罗蜜多」,那九种呢?

 

一者、自性静虑。二者、一切静虑。三者、难行静虑。四者、一切门静虑。五者、善士静虑。六者、一切种静虑。七者、遂求静虑。八者、此世他世乐静虑。九者、清净静虑。

这六波罗蜜都有这九个名称,名称是相同的,但是里面的含意不一样。这是用颂和长行,列出九种静虑波罗蜜多的名称,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自性静虑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戌三、释(分九科)

亥一、自性静虑(分三科)

天一、征

云何菩萨自性静虑?

菩萨的自性静虑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释。自性实在就是「别」,特别的别,就是静虑波罗蜜多本身不同于其他波罗蜜多,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自性,他自己的体性、相貌不同于其他波罗蜜多。那么这是征,下面是解释。 

 

天二、释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

  「谓诸菩萨于菩萨藏闻思为先」你想要得静虑波罗蜜多,对于菩萨藏要「闻思为先」,就是先要闻思,然后才可以成就静虑波罗蜜多。如果不闻不思,想成就静虑波罗蜜多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闻思是道前方便。「所有妙善世出世间心一境性」,你有了闻思的成就以后,还要成就所有妙善的世间心一境性,所有妙善的出世间心一境性。妙善是赞叹心一境性是非常好的,非常微妙,世间的一切法所不能及。《金刚经》上常说: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不如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大。我们读这篇文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忘记了这件事。求世间的名利,比修学佛法重要,看我们佛教徒的行为是这样。这出世间的圣道非常重要,但是我不知道,我做世间上名利的事情,我感觉欢喜,我契机,契理这件事我不知道,我欢喜这样做,就这样做。现在说「妙善」,世间的心一境性是妙善,出世间的心一境性更是妙善,比其他的事情重要。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出家人,应该说所有的佛教徒都在内,现在我们一分为二,说出家人,但在家居士我们不说,「妙善」这句话,就是我们要有愿,愿意成就静虑波罗蜜多,要有这个愿。我没有这个愿,那就没有这件事,我不想得禅定,我不想修学圣道。我想写一篇博士论文,我要做总统,那就是你有这个愿。你若有什么愿就做什么事,没有这个愿就不会做这件事,而这里说的「妙善」就是我们要发动这个愿,这件事最好。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劝你发愿,你要有这个愿。我感觉我们现在的出家人,他是已经出家了,但是又好像没有愿,不像有圣道的愿。既然没有圣道的愿又何必出家呢!但是他还是出家了,我不明白应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怎么解释。「所有妙善世间的心一境性,出世间的心一境性。出世间的「出」就是超越的意思,出世间的静虑是超越世间静虑,世间的静虑是不能够和出世间的静虑相比。

 

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或双运道俱通二品。

「心正安住」你能安住于心一境性这里,「正」是好的意思,能好好的努力安住在心一境性这里,就成功了。「或奢摩他品,或毗钵舍那品」,心一境性有两种,一类属于奢摩他,另一类属于毗钵舍那,「或双运道俱通二品」,而止观双运这一部分是通于止也通于观。这样分共有三种。

 

天三、结

当知即是菩萨所有静虑自性。

结束这段文,菩萨的静虑自性就是这些。妙善的心一境性,或者属于奢摩他品、毗钵舍那品,或是属于双运道俱通二品。这就是菩萨静虑波罗蜜多的自性。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10)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二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迷著法相 障道因缘[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三十六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佛教戒律与公民道德(王殿卿)[栏目:戒律学研究]
 Technology of Breathing In & Out[栏目:Santikaro Bhikkhu]
 我时常为了别人的一句话而不开心,该怎么改变呢?[栏目:问星云大师]
 梦中梦因果问答 129 什么业力使我父亲体内有胀气,有痰塞住了气管往生?[栏目:梦中梦因果问答-泰国高僧]
 不怕烦恼起 只怕觉照迟[栏目:慧光法师]
 人的“注意力”属于哪一识?[栏目:空谷回音·达照法师]
 诵咒的时候观想不到位怎么办?[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业障重的人,如何开悟[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