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5

昃二.例悭行等

如于乐行恶行有情,为欲令断诸恶行故;如是于行悭行有情,为欲令彼断悭行故,于现法中求财宝者,

这一段是为说正法,分二科,第一科于乐恶行,现在是第二科例悭行等。「如于乐行恶行」,前边说乐行恶行的有情,菩萨为欲令彼断诸恶行故,为说正法。这下边呢,「如是于行悭行有情,为欲令彼断悭行故,于现法中求财宝者」,这个悭行有情于现法中希求财富,他希求财富;菩萨

 

为欲令彼正少功力,集多财宝,守护无失;

这个菩萨怎么样帮助这个众生呢?「为欲令彼」菩萨想要令他「正少功力」,这个「正」这个字当作只是讲,只是用微少的功力就能够集聚多财宝,又能够守护无失,菩萨这样慈悲帮助他。

 

于佛圣教怀憎嫉者,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超诸恶趣,尽一切结,越一切苦,应知亦尔。

这前面说悭行,这下边说到于佛法怀憎嫉心的众生。菩萨为欲令彼对于佛法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能成就清净的见地,就是大智慧,从佛法中得到智慧。「得清净信」这个信也是从智慧建立的,没有智慧是不能于佛法有信心的,当然这个智慧是属于闻思的智慧,由这样的智慧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那么这个信心有多少牢固的力量。但是「证清净见」呢,那就是又进一步地有大智慧了,应该是有修所成慧有禅定的力量,能调伏烦恼了。那么再进一步就是得无生法忍了,那样能断烦恼了,他在佛法中成就的智慧,是更是清净了。「超诸恶趣」若能够得无生法忍,断除分别我执,分别法执,达到这个程度就能超越诸恶趣,超越恶趣的。如果是在忍位,暖顶忍世第一,到了忍位的时候也可以说超诸恶趣,他决定不会失掉正念,超诸恶趣。「尽一切结」就是灭除去了一切的烦恼,那当然是得无生法忍以后;小乘佛法来说,那应该是得初果了。超越恶趣,恶趣是果报,尽一切结是因,无因没有恶因也就没有恶果。「越一切苦」就是超越了三恶道的苦,内心里面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当然也是越一切苦。「应知亦尔」这也是这样意思,菩萨也为他宣说正法,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证清净见,当然要菩萨为他宣说佛法才能够成就的。

 

看《披寻记》的文:

「如于乐行恶行有情至应知亦尔者:令断恶行,谓由戒论」。「令断恶行」,    就是菩萨为他开示戒的波罗密,戒法,戒的议论,戒的论说,戒的论议;他若能够随顺学习戒,那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令断恶行」。现在这说「令断悭行,谓由施论」,前面说令断恶行,为他开示戒法,若「令断悭行」呢?「谓由施论」,就开示他布施波罗密,开示布施的道理,那么他就会不悭吝了。

「令彼正少功力招集守护财宝,谓由开显工巧业处,所作成办种种异相所有言论。」这个他仅是微少的功力就能发财,这件事那么好吗?这个地方什么道理呢?「谓由开显工巧业处」,就是菩萨要开示这个工巧业处。工巧业处前面的文上说,是已经讲过,这个「营农」就是农业,种田的这些事情也能够发财,工商业也是发财,还有书算这些事情,或者营造,造房子造机器这些事情,那上面说到音乐,音乐也算是工巧处,菩萨为开显这工巧业这里面的道理这里面的事情。「所作成办」你根据工巧业你去作这件事能够作成功的话当然就是能发财了。「种种异相所有言论」这工巧业里边很多的境界很多不同的事情,菩萨为他开示这些异相所有的言论,那么就能够完成了他的愿望。

「令彼得清净信乃至越一切苦」这一段文啊,「谓由宣说超胜四种圣谛相应言论」,这一段文说是「得清净信,证清净见超诸恶趣,尽一切结越一切苦。」这个事情,这是由于菩萨为这个众生宣说超越世间最殊胜的四圣谛的道理,与四圣谛相应的言论,这样子呢就能成功了。「如是一切名善说法」,前面这一段就叫做善说法。

「于所说法随顺理门,忍可胜解是名得清净信」,现在解释这个清净信,「于所说法」,那个听法的人啊对于菩萨所说的佛法,能够随顺理门,对于所说的道理,他内心里面能够随顺,他不违逆;他内心里面能忍可,他认为这是真理,而且得到很有力量的认识,不是很浮泛的,所以叫做胜解。「是名得清净信」这就叫得清净信。这个清净信,没有疑惑,疑是污浊的,没有疑这个信就叫做清净信。又成就了这样的信,逐渐的会成就更多的功德,所以叫做清净信。

「即由如是增上力故,身毛为竖悲泣堕泪」,说那个听法的人,「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就由于菩萨说这个增上的佛法,加上他自己对于佛法的真理有胜解的关系,这就叫做增上力。「身毛为竖」,他全身的汗毛都竖起来了,「悲泣堕泪」他会悲泣会流泪了。「如是等事,是清净相」,这都是清净信的相貌。

「从是以后,于所说法证谛现观」,说这个人啊,他听闻了菩萨所宣说苦集灭道的道理,他很深深的受到感动,那么从这个以后呢,「于所说法证谛现观」他就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了,所以证谛现观。这个「于所说法证谛现观」,这个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这个闻思修,闻思还是散乱的境界,修就是禅定的境界了,有止也有观。

有止也有观,我现在又打妄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个妄想来了就非要说不可。这个寂是无分别的境界,心里面寂静。这个寂静这个寂是心说的,不是指地水火风说的,心是了别性,你修行不修行它都是了别性,但是这个了别呢,它不去虚妄分别,它寂静住所以叫做寂;就是止的意思,初开始修行的时候止的方法。这个照这个字,就是明了,对于所缘境明了的显现,所缘境明了的显现在心里面,心对于所缘境很明了。这里边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呢,明了是明了,但是没有分别。譬如说我们的眼识看见光也是明了,但是眼识没有分别。我们这个第六意识动了的时候,这个是光不是黑暗,第六意识就会有名字了,就会分别,这是光这不是黑暗,我们可以读书,在这里可以拜佛,第六意识会分别光的事情。眼识也是见到光,但眼识无分别。眼识无分别,而还是明了是名为照。这样讲照,照也是无分别,寂也是无分别,寂而常照,无分别而还是明了的,所以寂而常照;明了而无分别是照而常寂。寂照是同时的,这样正好说明是止的意思,奢摩他的止,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这个照,如果你要解释这个照是有分别的,观察这个所缘境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样思惟分别,那就和这个寂不同时了,不能同时。我们初开始修学止观的人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有分别无分别是同时的,做不到这个,你做不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句话呢,你自己想一想怎么样去解释。初开始用功修行的人,这个止和观不能同时,到了什么时候可以同时呢?这个如果有人问,你怎么知道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怎么知道你得初禅了,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有一次有一个居土问我,说怎么分别这件事,我说从《俱舍论》上看出来,你若得到初禅的时候,就超越欲界,这个时候你的前五识不动了,第六意识在那里活动,这时候就是得了初禅。那怎么知道前五识不动呢?我若一静坐我眼睛一闭,眼识就不动嘛,耳识你没有办法观察,你很难把耳识关住,有声音的时候我听不见,除非你耳根坏了,不然的话你会听见。你耳根是正常的,但是静坐的时候耳识就不动,有声音听不见。若是你静坐的时候达到这个程度,就是谁说什么声音说什么理由出了什么声音没听到,你心里面寂静住。不过这里还有分别,比如说是我没有得禅定,人家念「所作皆办」的时候声音很高我怎么没听到,那什么意思?就是孔夫子说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孔夫子也是对于心里上的活动也注意过,但是不能和佛法相比,那这不表示你得禅定。要奢摩他的时候,我们若是心里面专注的思惟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专注的思惟,但是你并没得定啊,那也可以听见声音,从这里发现这件事,那不表示你得初禅。你没有去思惟,不是修毗婆舍那观,你修奢摩他的止的时候,心里面只是在那裹明静而住,这个时候你听不见声音,就是表示你得初禅了。得到初禅,当然二禅三禅四禅都是这样子,前五识是不动,第六识还是动的;乃至到你得非非想定那么高的禅定还是第六识的境界。

现在我还没有忘,我要说什么事情呢?就是「止观双运」这件事,什么叫止观双运?你得到了禅定,你修止的时候,然后也修观,在这个地方呢,我修观的时候,止还没失掉。我们现在用心的修奢摩他的止,都是欲界定,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这统统都是欲界定;在欲界定的时候,就是你心要止只是止,你若一观,止就没有了,这个欲界定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读《分别瑜伽品》,我有心有机会把《分别瑜伽品》再学习一遍,这话一说就麻烦,这样子不是止观双运。你在欲界定里面,你一观心里面就是散乱的,你若是止如果是合适了的话,那就是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心里面是感觉寂静住了。但是你若一修观呢,就没有了,所以止和观不同时的,不能同时。但是到了未到地定的时候,情形和欲界定不同,不一样。这个我们读《分别瑜伽品》就是弥勒菩萨请问的,佛回答弥勒菩萨的问题,他说奢摩他什么时候才算成就了奢摩他呢?佛回答从未到地定开始到非非想这都是算奢摩他的止,都算止成就了。止成就,本来一般说由初禅到非非想定这八个,八个地方而非非想定不算数,只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这三个再加上色界四禅的七个叫做七依止。可以这个做依止而修毗婆舍那观,可以得圣道,非非想定不算数,它不行,它不及格。那么在初禅前边的未到地定,未到地定不在七依止之内,若算未到地定就是八个了。

但是佛在《分别瑜伽品》说它也算是止,你若成就了未到地定就算止成就。因为在这个里边有什么道理把它也算在里边呢?因为你在未到地定里边修观也能得圣道,因为它有这个能力,它有这个堪能性了,所以它也算是个依止处,是毗婆舍那的依止处,所以这样讲。这样讲,我们说止观双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这算什么呢?我们照那个字只是明了而无分别的话,那还是属于止,而不是观。那这句话不能说是止观双运,止观双运还谈不到。现在是说你在未到地定里面,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里面也好,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这都是止;在止里面你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毗婆舍那观是分别,心里面观察思惟,但是那个止还在,不失掉,你看这事情有这样事情。那么这看出来,未到地定应该也是这样。就是你在未到地定里面你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这个定地奢摩他止它不失掉,这样子止才有力量帮助你的观断惑证真。不然的话说欲界定,欲界定就没这个力量,没这个力量的原因就是失掉了。你心里面一观察,这止的力量就失掉了,所以不能说定内修观,这句话不成立。但是未到地定以上不是,你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这个止的力量不失掉,它不失掉,不失掉叫「定内修观」。若是在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禅定里边,这时很明显的你会知道,你在修毗婆舍那观的时候,这个止没失掉。但未到地定可是不同,未到地定能听见声音,你在那里修观也好不修观也好,外边声音能听到。这个和四禅不同,因为它的定力浅,它有这个问题。虽然是这样呢,但是他能得圣道,就表示他虽然能听见声音,但那个寂静的力量没失掉,它还是能帮助你的观去断惑证真。这样说呢,不只是在初禅以上叫止观双运,在未到地定也有这个力量。刚才说为什么说四禅以上叫做止观双运?为什么说未到地定也可以说止观双运,我刚才说出个理由来的,这是说这一段。

现在我说这一段,这里面说是「从是以后,于所说法证谛现观」,那当然这一定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证谛现观就是证初果须陀洹。这个止观双运是什么意思?就是得圣道的时候。你修止观能达到双运的时候,你要知道你那时候就要得圣道了。虽然我的止也成就了,我也能修观,但是还没达到止观双运啊,那还不能得无生法忍,有这件事。这上面说「谛现观」,这个「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这「现观」这话,明白一点说,就是无分别智现前了。现就是现前观察,就是无分别智现前了,他与苦集灭道四谛相应叫做「谛现观」,但这时候是无分别的境界。这一念无分别境界呢,你这个地方呢,在天台智者大师《摩诃止观》上说出来,说出一件事来。我们有的时候修止,有的时候修观,你止观双运也是,你止现前了,同时也修观;也可能修一会观又不修观,而只是修止,还是有这个问题,有这样的差别相的。而在这个时候呢,天台智者大师的大智慧说出这句话来,就是在止的时候,你这时候没修观,在止的时候,无漏的智慧忽然间出现了,那么这是一个情形。有的时候不是,是在你修观的时候,无漏的智慧忽然间出现了。你像那个钻木取火,忽然间出火了。就是你在修止观的时候是钻木,忽然间出火了,这个圣慧,菩提的清净智慧出现了,那就叫做谛现观。这就是得了圣道了。这个时候的慧和你原先修那个观不同的,你原先修观你怎么样修好,没断烦恼还是有漏法的,这时候忽然间出来智慧这是清净的菩提智,叫做菩提,清净的智慧,是无漏的智慧,那叫做「谛现观」。

「离邪分别不生恶趣」,得了谛现观的圣者,他没有邪分别,因为这个时候他这个正念坚定有力量,他不会像以前在凡夫的时候种种邪分别。我现在再重复一句,在声闻地的时候,得初果须陀洹的时候,他得到无我的智慧,还要得于诸法如幻的智慧,这句话我们在别的地方很难看见。初果圣人他看见一切世界都是如幻如化的,他不执着这是真实的,他有这个智慧了。那么得诸法如幻智离邪分别,就没有我们原来的贪瞋痴的分别,都没有。不过这里边也还是有点事情,他是断了见烦恼,爱烦恼还在,那也不能说他完全是清净。他有的时候心是清净,有的时候也有事情,但是他有事情的时候,这个正念一提起来,这个烦恼就没有了,他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所以说「于所说法证谛现观」,这个证者悟也,这个悟是证悟,如实的觉知了,不是从文字上我明白这件事,那不算数;他是经过闻思修,经过长期止观的力量他觉悟了,证谛现观。「离邪分别不生恶趣」为什么不生恶趣?离邪分别,他没有这些虚妄的分别,他是无我无我所的智慧很强。「是名证清净见」,这个清净见,的确是指无漏的智慧说。「超诸恶趣」,就是这样这么解释。

「乃至最后证阿罗汉,于有余依永断下分上分诸结」,你得了初果须陀洹,初证谛现观是初果须陀洹,你还要继续的修止观;继续的修止观,在《阿含经》上有一句话叫「重虑缘真」,你以前在暖顶忍的时候,你在观察四真谛理,观察苦集灭道。得了初果以后你继续的要观,在奢摩他里面观察苦集灭道,这个真是四真谛,苦集灭道都是真谛。由这样子呢,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最后得阿罗汉。「重虑缘真」观苦谛里面也有不净观,初果也修不净观的,乃至到已得阿罗汉他还修不净观。如果住无分别住呢,那当然就是定,在三昧,他有的时候在三昧里面也修观,他也思惟苦空无常无我,世界上是苦是无常是不净是无我这样思惟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凡夫的心虚妄分别,得了圣道的时候他的心怎么样呢?你若读《阿含经》,阿难尊者请问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说,你在初果以后,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道以后,都是这样分别,他要分别的时候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世间都是不净,生厌离心,还是这样,他的心也是这样子。但是若是你学习《般若经》,学习大乘佛法的般若波罗密那就不一样,他可能不修这个不净观,也可能是这样。他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内心里面这样分别。

所以「乃至最后证阿罗汉,于有余依永断下分上分诸结。」有余依,有剩余的依,这个依是什么?就是色受想行识,他证阿罗汉道以后,他见烦恼爱烦恼都没有了,也不再造生死业了。但是他还剩下来原来的果报还在,这个色受想行识还在,这个色受想行识叫做依,为什么它叫做依呢?「善不善孰为本?身为本。」就是这个意思。就是你做善也好,你做恶也好,你修出世间的圣道也好,要靠你这个身体,没有这个身体你什么也做不来。你没有色受想行识你什么能行啊,什么都做不来,所以这个身体是一切善法,一切恶法出世间的圣道的依止处,要靠它才能成就的,所以称之为依。但是现在是爱烦恼见烦恼完全消灭了,这个身体还是存在的,身体为什么还会存在呢?因为这个身体啊,这也是个问题啊,因为这个身体是生死的果报,它是果报,它由什么来的呢?就是由你的爱烦恼见烦恼来的。你的爱烦恼见烦恼得的这个果报,爱烦恼见烦恼没有了,这个因没有了,为什么果没有消灭呢?它还存在。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寿命的关系,你以前造那个业力,那个业力那个寿命它支持你活两百岁,你一百岁时候得阿罗汉,你还要一百年存在。只是断了烦恼,这个业力还是没受影响,还是继续存在的,所以他有余依。

在有余依的时候,永断上分下分诸结。这个上分下分我们在声闻地也是讲过了,我现在再重讲。下分呢,就是指欲界说的,上边呢,就是色界无色界是上,欲界是下,下分这是这样意思。修道无学道是上,见道是下,这也是上下。这个下分结也是有五个,身见戒取疑,还有贪瞋这五种烦恼。你有这五种烦恼,你不能离开欲界,说我得禅定我到色界天上去,那这五种烦恼还把你转下来,把你拉下来的,还回到欲界来。这五种烦恼这个身见戒取疑是见烦恼,另外贪瞋呢,是欲界的思惑,这里面也包括愚痴在内,那么这是五下分结。你在有余依的这个时候,这阿罗汉,他已经永断了下分五种烦恼。五上分结就是色界无色界是在欲界以上,修道是在见道以上,也有五种。五种是什么呢?色染无色染,掉举慢无明。

我们静坐的时候,你若得未到地定的时候,心里面也是寂静住。这地方说是色染无色染,掉举慢无明;色界定无色界定,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有掉举?我以前听老师讲的时候,老师这么讲我就这么听,我没有这个心念,我现在忽然间想色界天的人有掉举,怎么没有说有昏沈。他有掉举,这怎么讲这句话?色界天的人在禅定里面有掉举,怎么讲这句话怎么讲?怎么解释这句色界天上的人无色界天上的人有掉举,在禅定里边有掉举,这怎么讲?你应该要注意这个事情。别人没有人问没有事,若有人问,我们欲界的人修禅定成功了,心里面不昏沈也不掉举,为什么色界天上的人有掉举,这问题怎么解答?不是在声闻地,在三摩哂多地,还是《瑜伽师地论》三摩哂多地里面,还有那个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地那里边的文,我查到一点,你看我说这几句话,顶多两句话说完了,但是这两句话你要用时间去查,要多少时间啊。查这上面解释啊,什么叫做掉举?爱上静虑,就是你得了色界定,得了无色界定,你对那个三昧的境界有爱是名为掉举,这样解释,这个掉举这么讲。当然这样讲呢,就和我们人像我们初开始静坐的内心的掉举不一样,不一样的。比如说第七识,第七识有我痴我爱我慢我见有四个烦恼,四个烦恼,第七识是非常微细的,所以它那个烦恼也微细。不像第六识这个烦恼粗重,第七识它就微细。那么色界天无色界天,它那个掉举也是微细了一点,只是有爱,当然这就是佛菩萨的慧眼法眼的看,它里边有爱,它就是掉举,给它个名字叫做掉举。所以色染、无色染、掉举、慢、无明,这是上五分结。这个你说这段文不容易解释,但是学习佛法几十年了,忽然间出来一个问题怎么解释,不容易。你看我现在就算是勉强的把这问题回答了,但是还要再学习啊。所以「于有余依永断下分上分诸结」,就是三界的烦恼完全消除了。

「于无余依永灭三界生死诸苦」,那么寿命到了的时候,把这个身体这个有余依,寿命到了的时候,一剎那间就失掉了,一剎那间就灭坏了。那么第二剎那不生起,不生;前一剎那灭,后一剎不生,这时候叫做无余依。色受想行识没有了,这个时候永灭三界的生,永灭三界的死,再也不生也不死了。「诸苦」一切生死的苦也都没有了。「是名尽一切结越一切苦」,这是《披寻记》解释这一段文。

 

盈三.了知恩报(分二科)

                 昃一.标义

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常思酬报。

那么这是第三科了知恩报,前边第二科为说正法,第一科是与作助伴,第二科为说正法,现在第三科是了知恩报。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义。「又诸菩萨于其有恩诸有情所」这个菩萨对于有恩的诸有情的地方,就是那些对于菩萨有恩的这些诸有情,那这个恩是太多了。看那个文我们现在明白,菩萨不可以完全只是在佛学院学了十年就做菩萨,是不及格的,不要说五年,也不要说三年。这个菩萨是达到了什么程度啊,他不但是出世间的佛法,世间的事情他也知道。工巧明那么简单的事,工巧明他也知道,那就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他都毕业了,是这么样的一个人。那么他在初开始用功修行的时候他也是一定有施主,也要乞食,衣食住都是别人供给的。说是「于其有恩诸有情所深知恩惠」,他深深知道以前人家给我个红封的呀,就是这些事情。凡夫有可能还忘记了,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但是得了无生法忍,得了圣道,得了甚深三昧,得了圣智慧的时候,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我看这样境界,最少要到第八地菩萨才能好一点啊。要到第九地才得四无碍辩,一切众生的语言三昧都毕业了,这可以作菩萨,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成阿罗汉还比较简单。所以这个有恩的人太多了。「深知恩惠」到那个时候完全知道,以前是对他怎么怎么的他都知道。「常思酬报」他常心里想啊要报恩。这一段文是标义,下边是释类,解释它的差别。

 

                 昃二.释类(分三科)

                      辰一.恭敬

暂见申敬,赞言善来;

分三科,第一科是恭敬。「暂见申敬,赞言善来」这是表示恭敬的意思,「暂见」就是初开始一见面他就向他致敬,实在也就是致谢。「赞言善来」就是非常好,你来得好。

怡颜欢悦,

菩萨对那个有恩的众生,面容是非常欢悦的。

 

吐诚谈谑,

就是很诚恳的同他谈话,非常的喜乐。

 

祥处设座,

他在吉祥的地方,就是好的地方准备个座位。

 

正筵令坐。

正者善也,这个正者当善字讲,一个好的席,在那个座位放上一个好的席请他坐,那么这是表示恭敬。下边第二科是供养。

 

                      辰二.供养

若等若增,财利供养,现前酬答,

若等,说以前你受过他的恩惠,现在酬报「若等」相等,其实那个数量是相等的;「若增」或者是再加多,等利的财利供养,或者增多的财利供养。「现前酬答」不是托一个人去酬谢他,他当面来酬谢你。

 

非以下劣。

酬谢的这些恭敬的,不是由下劣的东西酬谢的。

 

                      辰三.伴助(分二科)

                            宿一.举于事业

于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

这个是第三科叫做伴助,分两科,第一科举于事业。「于彼事业,虽不求请,尚应伴助」,说是那个有恩的人他有经营的事业,「虽不求请」,那有恩的人并没有向菩萨请求援助,没有;「尚应助伴」而菩萨知道了,他也去帮助他经营那个事业的。这里边可以有一样事,就是父母的问题。我们出了家,把父母都抛弃了,是很感觉到抱歉,现在报恩,现在是报恩的时候。「尚应伴助,况乎有命。」

 

况乎有命。

何况他现在下了命令请你来帮帮忙,更应该去帮助了。

 

                            宿二.随应例余

如于事业,如是于苦,于如理说,于方便说

这是第二科,前面举于事业,下边第二科随应例余,随其所应,其余的也都是这样子。「如于事业,如是于苦」说对有恩的人他有事业的经营,菩萨就要去助理。其它的事情呢,「如是于苦」我有恩的人现在苦难中,他现在有痛苦,那当然菩萨也去「于如理说,于方便说」,菩萨这时候也修行成功的人,也会为他开解,来解决他的苦难,解决他的那些问题,如理的为他宣说佛法,或者方便的为他宣说佛法,解除他的痛苦。

 

于济怖畏,于衰恼处,开解愁忧,于惠资具,于与依止,于随心转,于显实德,令深欢悦。于怀亲爱,方便调伏,于现神通,惊恐引摄,如应广说当知亦尔。

这一段文唉呀我不知道怎么讲才对,后来我继续看下去,下边有解释,下边统统每一句有详细解释,所以我们这里不必解释了。

 

看《披寻记》:

「如于事业至当知亦尔者:此中事业至方便说,皆如前解」,这就可以解释,可以懂了。「于济怖畏至现神通,如下当释」,下面有解释,这里不解释了。

 

           盈四.救护怖畏(分两科)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能为救护。

这就是要开始解释于济怖畏这个地方这句话,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了知恩报,这是第四科救护怖畏。分两科,第一科总标。「又诸菩萨于遭怖畏诸有情类」对于遇见了恐怖的事情这些诸有情,「能为救护」菩萨能救护,令他远离怖畏。这是总标,下边释类。

 

                 昃二.释类

谓于种种禽兽水火,王贼怨敌,家主宰官,不活恶名,大众威德。

各式各样禽兽的怖畏,或者水,大水漂荡的怖畏,或者火的怖畏,王的怖畏,贼的怖畏,怨敌的怖畏,家主的怖畏,还有宰官的怖畏,不活的怖畏。不活就是生活困难,活不下去了。还有恶名,有不好的名誉,还有大众威德的怖畏。

 

非人起尸,魍魉等畏,

「非人」就是鬼神,本来这个死尸,这个人死了这个尸体它是不会动作了,但是这个鬼神呢,入到这个尸体里面,能把这个身体起来,有这种事情,用这个来害人,这些事情。「魍魉等畏」还是魍魉鬼的这些怖畏。

 

皆能救护令得安隐。

众生有这个怖畏的时候,菩萨都能救护,使令他内心得到安隐。这可见菩萨有这样的能力还是不简单。

 

看《披寻记》:

「不活恶名大众威德者:谓由匮乏资具因缘,起不活畏」,这个生活的资具缺乏因此起不活畏。「若于他所深生希望,有所求觅」,对于别的人希望那个人帮助我,有所「求觅」,我对他有所求,想要取得什么。「由是因缘,起恶名畏」,你向人有所求,就会引起很多问题。「处大众中其心下劣,起大众畏」,就有这个大众的威德畏,所以要精进的不懈怠的栽培善根,就是这么回事,不栽培善根有所不足,你善根有所不足,你就会有这样的问题。

「威德炽盛,为所制伏,起威德畏」,人家那个对方的威德殊胜,你就被他制伏了,就是这个世界上,世间出世间都是力量强弱的问题。世间上的事情,你的福德大了,那自然权力就在你手里头。所以想要做皇帝,不和人争,我不竞选,你就努力的多做善法,做到功德特别多的时候,自然人家双手让给你。不需要开火不需要开枪,你一开枪就是苦恼了,所以这地方就是「威德炽盛,为所制伏,起威德畏」,就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告诉我们这些事情,世界上的强人,非法的人,他不明白因果的道理,就是勉强的我要这样做,勉强这样做,多诸苦恼。

 

           盈五.开解愁忧(分三科)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

这个事情不只这一样事,很多的事情都是一样,没有一样是能超越这个范围的,世间上所有的事情完全都是这样子。你的福德智慧大不用争,一切都是如意的。这个四王天,忉利天,忉利天他有很多苦恼,有什么苦恼?和阿修罗战争。我这说话就说他的苦恼境界,忉利天福报很大了嘛,但是还不知足,要到阿修罗宫去抢阿修罗女,这造成一个苦恼,你这样子阿修罗不同意就发生战争。阿修罗没有酒,他的世界没有酒,也就是没有甘露,要到诸天去抢,也是就是纠纷,有这个苦恼。若空居天就没有这件事了,因为他们的福德更大;若色界天以上更没这些问题。而出世间的圣道,我们多少有一点善根,肯努力的学习佛法,我能讲经,我能写文章,怎么怎么的感觉到满意了。其实你若得无生法忍的时候反感觉到不足,反感觉到为人说法条件不够,那个时候是圣人了,但是他感觉到不足,你看这事情就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在凡位,自己感觉到很满意,实在是无知。若得无生法忍为什么感觉到不足呢?因为他的智慧更高,他知道的事情更多,你没有天眼通没有,神足通,宿命通,天耳通都没有。你想要说法的时候,和圣人,后面也有提到,力种姓品也有提到,为人说法的时候要观机,初得无生法忍的人有可能是在未到地定得无生法忍,但也可能是在初禅得无生法忍,但这时候不行,你的神通不够,所以他感觉到很不足啊。那怎么办?他愿意到佛国去,愿意到佛世界,到佛世界去听佛说法,在那里继续用功,他欢喜这样,和我们凡夫不同,不一样。「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这是第二句,前面那个「于济怖畏」这句话解释完了。下面「于处衰恼,开解愁忧」这句话,这是第五科,开解愁忧,分三科,第一科是总标。「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这也要辩才智慧,在那个不如意的境界里面很苦恼,菩萨能够善于开解,为他说法,使令他的忧愁没有了,那也不简单,不是容易的事情。这是总标,下边是释类,分二科,第一科依亲属衰亡来说,衰恼诸有情。

 

                 昃二.释类(分二科)

                      辰一.依亲属衰亡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

这个「依」当因为讲,他因为亲属有所衰亡,什么亲属呢?

 

所谓父母兄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朋友内外族因,

所谓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奴婢,僮仆宗长,他这个族姓里边的一个最尊贵有德性的人是宗长。或者是朋友,或者内外诸因,这「因」也当作亲字讲,就是内外亲族,父亲这个族里的人就是内族,母亲嘛就是外族。

 

亲教轨范及余尊重,

或者在佛法里面有亲教师,有轨范师,其余的尊重,其余的有志同梵行者,都是应该尊重的。这样的人,

 

时有丧亡,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菩萨也会做这件事。

 

看这个《披寻记》:

「或依亲属有所衰亡等者:亲品眷属,名为亲属」,眷属这个字怎么讲?我这个查字典,但不是今天。眷者爱也,属者随也,亲爱互相随顺的人就叫做眷属,名为亲属。「略摄有二」,这个亲属很多,但可以分两类。「一:自所摄受。所谓父母乃至内外族因」,这是我自己我要和他们有亲爱,我关心这些人。这个摄受就当关心讲,我所关心的人,我所亲爱的人。「二:为他摄受」,别的人关心我,那是谁呢?「谓亲教轨范及余尊重」,这些人都关心我,那么这是亲教师,和轨范师及余尊重。我现在又有个分别,我想我们这些人可能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弟子,也可能是文殊菩萨弟子,也可能是普贤菩萨的弟子,但我们不知道,他给我们做师长的时候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做过他的弟子,他关心我们,但是他关心我们还是不知道。我这么想,我们佛教里面的情形应该是这样意思。有的人是地藏菩萨弟子,这是不一样。我们表面上说,我初出家的时候我学的天台教,那你和天台智者大师有关系,就是有关系。我们学习《瑜伽师地论》呢,那和弥勒菩萨,无著菩萨天亲菩萨就有关系,就是和这些大菩萨有实质关系。他们对我们都有关系,都关注我们,就是这样子。谁能够在这个五浊恶世宏扬佛法?就是这些大菩萨呀,是这么回事。所以这是亲教轨范及余尊重。

「如诸有智同梵行者,是名为余」,这个「余」字是,及余尊重,「余尊重」是谁呢?就是其余的有智慧的同梵行者,这都是可以尊重的。这个当然我这还是有所分别,有智同梵行者,就是有戒定慧的人。戒定慧里面以智为首,有志同梵行的人也是我们所应该尊重的。「如是等类,皆约增上亲品为论,故有衰亡而起愁忧。」这下面第二科,前面是依亲属衰亡来说,现在是第二科,依财宝丧失来说。

 

                      辰二.依财宝丧失

或依财宝有所丧失。

什么财宝呢?

 

谓或王贼之所侵夺,

他侵犯你,把你的财产夺去了。

 

或火所烧,或水所溺,

你的财产火烧了,或者水所溺,漂溺。

 

或为矫诈之所诳惑,

这都可能不是阿飞,就是那些大老千,他是欺骗你,矫诈,说出几句欺骗你的话,欺骗你,就把你的财产夺去了,就是说几句话。

 

或由事业无方损失,

前边是说外边的力量把你的财产夺去了,「或由事业无方损失」或者是你自己经营的事业的财产,你这时候没有智慧,处理错误了,没有方法,也就是没有智慧,失掉了,把财富失掉了。

 

或为恶亲非理横取,

或者是你的恶知识,不是善亲是恶亲,不讲道理强迫,「非理而取」就叫做横取,不讲道理。

 

或家生火之所耗费。

你家里面败家子把你毁坏了。

 

于如是等财宝的丧失,善为开解,令离忧恼。

这是第二科,下边第三科总结。

 

                 昃三.总结

由是因缘,诸有情类生软中上三品愁忧,

软品愁忧,中品上品是三品的苦恼。

 

菩萨皆能正为开解。

开解使令愁忧都可以开解。这三品愁忧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或者说是容易消除去的愁忧叫做软品,不容易消除他的忧愁就是上品的愁忧,中间性嘛叫做中品愁忧,或是这么解释。

 

           盈六.施与资具(分二科)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备资生具,随有来求,即皆施与。

这是第六科施与资具,和前面那个文是一个次第。「于济怖畏,于衰恼处开解愁忧,于惠资具」,就是现在解释这句话。先总标。「又诸菩萨备资生具」这个菩萨有大福德,他具足了很多的资生资具,生活所需的这些因缘,很多财富就是了。「随有来求,即皆施与」,随什么因缘什么情况,各式各样的人来到他这里有所求,菩萨就完全能布施,能满愿,能满他所愿。这是总标,下边释类。

 

                 昃二.释类

谓诸有情求食与食,求饮与饮,求乘与乘,

乘就是车。

 

求衣与衣,求庄严具施庄严具,

那么佛教徒想要造个佛堂要庄严具,向他求,他也是给你。

 

求诸什物,施以什物,

前面列出来个别的名字,这里就是其它一切的杂物,菩萨都能施以什物。

 

求鬘涂香施鬘涂香,

鬘,花鬘,花织成的鬘,或者是涂香,他就施鬘涂香。

 

求止憩处,施止憩处。

休息的地方,那么菩萨就施止憩处。

 

求诸光明,施以光明。

你求光明他也就能给你光明,那当然这就是灯了。

 

           盈七.如法御众(分两科)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

这是第七科如法御众,前面那句话呢,就是于与依止就是这句话。先总标。「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菩萨的心性他欢喜摄受诸有情类,这个摄受怎么讲呢?就是饶益,当饶益讲,他欢喜用佛法来利益众生,引导他。这个摄受还是当引导讲好一点。这个「摄」就是手把它拿过来,叫做摄受;那么就是引导他来到佛教里边,引导诸有情。「如法御众,方便饶益」引导来以后呢,要如法的来教导他,御就是教导的意思,要如法的教导。「方便饶益」菩萨有各式各样的善巧方便来利益这些众生。这是一个大总标。

 

看《披寻记》:

「如法御众方便饶益者:众有五类:一、在家众,二、出家众,三、净信众,四、邪恶众,五、处中众。」就是净信和邪恶之间的人,他也不是净信佛法,但是可也不是邪恶,所以叫做处中众。那么这一共是分成这五种。这五种我在看,这个在家众这个地方呢,在家众和出家众,出家众应该说是就是净信众,在家众里边也可能有净信众。这个邪恶众也应该是属于在家众,出家众也有邪恶众吗?这不知道,这是一个事,处中众。下边解释。

「于五众中处在家众」,他是归属于在家众的人,这种人啊菩萨怎么样来教导他呢?「应依毁诸恶行,赞诸善行,现说正法」,菩萨应该是依据佛的法语,依据佛法的道理,「毁诸恶行」呵斥做恶事的行为,「恶行」不应该做,呵斥这件事。「赞诸善行」赞扬做种种善法,是有功德的。这个善行的范围是很宽,当然应该说是做一些慈善事业是很好,很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你做一般的善业,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赞诸善行」。「现说正法」这句话可以做两个解释,就是「毁诸恶行,赞诸善行」这就是正法,这也可以这么解释。或者是先为众生毁诸恶行,赞诸善行,然后为他宣说出世间的圣道,那么叫做「现说正法」,或者这么解释。因为菩萨的如理说一定是出世间的圣道,这个毁诸恶行,赞诸世间善法,这是个方便,是个前方便,这不是菩萨的本意,因为一般的事情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令其止息及进修故」,使令这个众生开点智慧,来停止恶行而能够进修善法。

「处出家众,应依增上戒等三学」,如果是属于出了家,来到寺庙佛法的团体里边出家众,受了出家戒的这些人,「应依」菩萨应该是依据佛的法语,为他开示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出世间的圣道,三无漏学。「现说正法」,现前为他宣扬佛法。「令速欣乐故」,人命无常,你要赶快的发欢喜心啊,你对佛法发欢喜心修学圣道,宝贵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所以要赶快的啊。

「处净信等众,应依圣教,广大威德,现说正法」。「处净信等众」,属于这个众生,也可能是在家的,也可能是出家的,他现在他是对于佛法修学过了一个时期了,他对佛法有清净的信心的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菩萨怎么样同他结缘呢?「应依圣教,广大威德」应依佛经律论里边赞叹佛菩萨的广大威德,现说正法,那就是宣扬圣义谛了,「现说正法」。「如其次第,令倍增长」,「如其次第」如他原来学习佛法的次第,使令他在原来的基础上,让他向前进步,可能他已经信解行证,他已经是在那一个阶段在那继续进步,「如其次第,令倍增长」。「令处中信」,前面那个净信众是邪恶众和处中众这两类的人,菩萨为他说法呢,「令处中信」,这个不是深奥的,是初一步的信心,进一步的信心,再进一步的信心。总而言之,使令他没有相信佛法的让他相信,没有栽培善根的令他栽培善根。「令生净信故」,就是使令邪恶众和处中众这两类众生能有净信故。「如摄事分说」,摄事分里有说这件事。(陵本八十一卷十七页),「是名如法御众」,这个「如法御众」可不简单,那可见这个菩萨是博学多闻,是通达佛法的人。不是说是光是有小小的信心,就在佛法里面能行菩萨道,我看是不可能的。就是在家居士也是一样,出家的法师也应该是一样,你完全你都不及格你能做菩萨?我看不行。这是如摄事分说,是名如法御众。

「菩萨所有四种摄事,是名方便」,力种姓品也有说四种摄事,是名随摄的方便。这个方便饶益这就说那四种方便。四种摄事,是名方便。「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或者财布施,或者法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

「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用财物布施利益众生。「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目的是令他听闻佛法,他能依教奉行,能够修行。不是解决了那个生活上的问题,就停在那里,没有进一步的栽培,不是这个意思。你有了财的布施,同他结成了一个好的友谊,你利用这个友谊令他栽培善根,那这是菩萨道。如果说是只是解决了他的衣食住的问题,身体健康的问题,就结束了,这不是菩萨道,那是人天的善法。就是你没有发无上菩提心,你不知道这个菩萨道怎么做的。「如力种姓品说」,如力种姓品说这件事。「(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二页)是名方便饶益。」

前面是总标,「又诸菩萨性好摄受诸有情类,如法御众,方便饶益。」这是一个总标,下边是释类。分两科,第一科是财摄受。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正摄受;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由自施。

 

 

                 昃二.释类(分二科)

                      辰一.财摄受(分二科)

                            宿一.正摄受(分二科)

                                  列一.由自施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悯心现作饶益,

这是由自施,就是这位菩萨来摄受这个众生,他心里面是清净的,没有染污心。那么这说动机是清净的,怎么样来饶益他呢?「先与依止」先给他作依止,这句话怎么讲?我看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给他一个住处,先与依止,给他一个住处,先要给他一层楼吧,给他一个住处。「以怜悯心现作饶益」,而做这件事是用怜悯心做的,不是只是心,不只是有个空愿,而是表现在事实上,对于他有所利益,使令他身心安下来。

 

看那个《披寻记》:

「以无染心先与依止,以怜悯心现作饶益者:」这话怎么讲呢?「若以贪他作己僮仆为驱使故」,若是这位菩萨他内心里面的动机是贪,是贪心,贪求他作自己的僮仆,就是廉价的劳工,是这个意思。「为驱使故」我叫他做这个事叫他做那个事这样子。「而与依止」,这时候我给他地方住,给他作个依止,解决生活的问题叫做依止吧。「当知此心名为有染」,我们在律上,在我们出家人的戒律上,你收徒弟,人家同样也是这样讲,「当知此心名为有染。」

「菩萨不尔」,发菩提心的人不是这样子。「如法御众,不以非法」,你把他摄受过来之后,你还要合法的教导他的,如法御众。「不以非法」不能用非法来教导他,这还是有问题。「故说以无染心先与依止」,所以这句话就是表示这个意思,菩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心要清净。

「又若矫设方便,拔济有情,令于他所,免为僮仆」,又这个菩萨假设「矫设方便」,虚伪地表现出来一个方便,安排一个圈套,安排一个骗人的方法,用这个方法表面上是救济有情,方便拔济有情。「令于他所,免为僮仆」欺骗这个人,他原来是在另外一个人那里作僮仆的,现在用这个方法引诱他,你不要在他那儿作僮仆,就这样子。「还自摄受为己僮仆」,不叫他在别地方作僮仆,还是叫他作僮仆,但是到我这儿来作僮仆,「还自摄受为己僮仆」。「如是等类,义如自他利品中说」,我们已经学过那一品了。「(陵本三十五卷十七页)」

「当知如是拔济有情,于彼有情,心非怜愍,亦无饶益」,你也没有怜愍心,而对他也不能说有所利益,也没有佛法的利益的。「菩萨不尔」,菩萨不这样作。「方便随摄,非为矫设」,用善巧方便来利益他啊,但是是诚实的,没有欺骗的性质。「故说以怜愍心现作饶益。」

 

然后给施如法衣服,

给他一个住处之后呢,然后给他如法的衣服,合法的衣服。

 

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

维持生命所需一切的杂物。

 

看这文《披寻记》:

「给施如法衣服等者:此中衣服乃至资身什物,皆利养摄」,都是属于财物来资养生命这一类的东西。「若物可令清净受用,此物名为如法利养」,若这个东西可以「令他清净的受用」,受用的很清净,没有非法的性质,这个物呢就叫做「如法利养」。「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此中如法应依彼释。」

我去读了那一段文,我还是不太明白,这句话「清净受用」,「若物可令清净受用」,在那个九十九卷二十页上,还没有明白它那句话的解释,那地方只是说菩萨呢,不以非法取得的财物,是合法的取得的财物,来受用这个财物。或者这个地方「如法衣物」,就是如法取得的财物,同这些众生来享受,那么就叫做「如法衣服,饮食卧具,病缘医药,资身什物」或者就这么解释吧。

这个下边的文啊,现在是本地分,本地分一共是,到五十卷止,从三十五卷到五十卷止,十六卷菩萨地,有些地方很容易讲,很容易学习,费解的地方不多。但是到了抉择分的时候可是有问题,抉择分的时候可是难了一点。这个我们学习佛法也和做事一样,有的时候很顺,有的时候难了一点。我们容易的地方也要细心的去思惟,难的地方你更是要用点心,不然的话就不知道它说什么。其中就是说到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这是唯识重要的名相。其中又说到真实义品有四寻思,四如实智,到抉择分的时候也有解释,也有很多的问题。我们修唯识观,就是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而你这个似懂非懂的,那唯识观怎么修啊,那是不能修的。但是到抉择分的时候,它有很微细的解释。所以那个时候可能要辛苦一点,现在的文不是难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0)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仁炟的功课[栏目:仁达法师]
 和春天相约 看一路花开[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