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51

辰二、于恶取空者

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在前边宇一、宇二,宇一这一科是显示自家的宗旨,第二科宇二是斥他,诃斥他人错误的思想。这个斥他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斥四相违,第二科斥二失坏。斥四相违已经学习过了,现在是第二科斥二失坏里边的出彼过失,在释非理这一科里边,第一科是破斥,第二科是呵摈,现在就是第二科的呵摈里边分两科,第一科是出过,第二科是教证。在教证里边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于起我见者,第二科于恶取空者,现在就是第二科。

「恶取空者」,这个「取」就是认识;认识一切法空的道理,有善有恶的不同,现在这里说是恶,就是搞错了,对于空的认识有错误。「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就是这两种过失。「亦于所知境界迷惑」,「所知境界」就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能知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在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有所知,对于所知的境界迷惑,不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搞错了,叫做「迷惑」。

从前后文来看,怎么叫做「迷惑」呢?我们的第六意识通过前五识所接触到的一切境界,一到第六意识的时候就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了。因为我们前五识没有名字;我们的眼睛接触到一切境界的时候没有名字,我们看见这个光明的时候只是有个明了性,但是眼识还没有给它名字说这是光明,没有这个话;说这是青黄赤白、长短方圆,没有这个名字的,等到第六意识才开始有名字。有名字的时候,就是「缘名为境,取相执着」,有了名字以后,我们的第六意识就开始种种的虚妄分别,就执着了!执着的分别所知境界,就同那个不执着、不分别的境界就不一样。什么不一样呢?我们第六意识所知的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增加上去的,在那个所知境界本身没有这件事,所以叫做「迷惑」。明白一点说,就是认为有这件事,我们所分别的这件事、所分别的境界是真实的,这就是迷惑;如果是通达了诸法实相的人,「这是空的!」就是不迷惑。「亦于所知境界迷惑」,认为是真实的有这一件事,就叫做迷惑。如果你能明白这是假名安立,它本身是没有的、是空的,那就是觉悟了,这就叫做「空」。

我们在《中观论》上所学习的空和这里所说的空不同;《中观论》说一切法自性空,这里说的空也是自性空,但是那个自性可有一点不一样,不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这个方法有点不同,可是也说是空的,我们第六意识所分别的都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它本身是毕竟空的。

如果你不认为是空的就有四种相违,四种事不合道理,如果你通达这是空的、都是假名安立,那四种它就不相违了,是有这样的意味的。如果静坐的时候你能够深入地、很认真地去思惟这件事,假设你能过去了,这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如果你能这样通达了,你的内心心情会好一点。不管遇见什境界你都能够「哦~这是空的!」你就不会浮动,你的内心就不像以前那么动乱,就比较安闲自在了。

现在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前面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他也是迷惑,但是他不谤一切所知境界。这里的恶取空者对于所知境界是迷惑的「亦谤一切所知境界」,不但是迷惑于所知境界,同时他也毁谤所知境界,就是不承认依他起是有的,圆成实是有的。认为依他起的因缘生法那也是空的、都是没有的,也没有圆成实可得。前面的文已经解释过了,就是他阅读经里边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这样文句的时候,他没有善巧的智慧通达这一段文。就是如言执义、随文执义,就造成了这样的误会,就是「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前面文曾经解释过。

「由此因故堕诸恶趣」,因为他执着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又谤毁了依他起,依他起是什么?依他起就是因果: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这样子谤毁的关系,这个人就有问题了;谤毁了因果就是无因无果,做恶事没有恶报,做善事也没有善报,那么这个人就会做很多恶事,占人便宜而认为不会受恶报,所以有这个人就是「堕诸恶趣」。

「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为虚诳」,对于他人向他求法的时候,对他说『我感觉到生死很苦,希望解脱一切生死大苦』,那么这个恶取空者就会对他讲『你本来就是解脱的,一切诸法都是空无所有的,也无善也无恶,也没有生死这回事』。「能为虚诳」,他就说这些欺诳人的佛法,就是骗人了。「亦作稽留」,一个人在世间上能感觉到人生是苦,很不容易,而又能够希求解脱生死苦,这更是难得了。现在又感觉到苦又想解脱苦,来这儿求法,结果遇见一个恶取空者来欺诳他『没有善恶因果,你本来就是解脱的』,所以「亦作稽留」,对于解脱生死这件事就耽误,就不能解脱了。

「于法于谛不能建立」,对于世间的因果,世间上的事情有罪、有福,或者是超过欲界的禅定。超过欲界的禅定是清净的善法,欲界有罪、有福都是不清净,罪福就是善恶果报,那么出离欲界能够高升到色界、无色界天去是清净法,这样的「法」他不能建立了,他不能为人说这些事情。「于谛」,就是苦集灭道四谛,苦集灭道四谛就是诃斥世间的因果都是苦恼,出世间的因果才能得解脱,「不能建立」,他不能为人宣说这样的佛法。

「于诸学处极生慢缓」,有人来请求开示佛法这件事,就叫做「学处」,所应学习的地方。学习出离欲界,能达到禅定的境界、学习出离世间的生死大苦,能得涅槃这些事情,这是「学处」。「极生慢缓」,因为他恶取空的关系,有极大的力量能缓慢这件事,你想要求解脱这件事被他耽误了,而不能做成功这件事了。

前边说这个恶取空的相貌,这个依他起是指世间的因果说的,当然出世间的因果是清净的依他起,但是这里没说这件事。就是出世间清净的因果是把它包含在圆成实里边,你若能学习圆成实就能解脱生死大苦。学习无为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学习圆成实的无为法可以得圣道,那就解脱了依他起的染污的生死的因果。当然就是在依他起上消除遍计所执的虚妄,就在依他起上见圆成实,就得解脱了,是这么一个情形。「如是损减实有事者」,这位恶取空者不承认圆成实,也不承认有依他起,这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都不承认、都取消了。「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这个人对于佛陀所宣说的法毗奈耶,「甚为失坏」,有很大的破坏力量。「法毗奈耶」前面讲过,实在这个法也可以包括经律论、戒定慧这都是「法」;学习这样的法,就能消灭生死大苦所以叫做「毗奈耶」。对于佛的正法,他有很大的破坏力。

 

月三、料简(分二科)   盈一、恶取空者(分二科)  昃一、征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

前面是第二科呵摈,现在是第三科料简,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再想一想把它简别一下,叫做料简,就是重新地解释一下那个是对的、那个是错误的。分两科,第一科是说恶取空者,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名为恶取空者?」怎么样叫做恶取空呢?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出过,就是说出来它的过失。

 

昃二、释(分二科) 辰一、出过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

「谓有沙门或婆罗门」,这是举出来两种人。「沙门」,前面曾经说过,就是出家人,有四种沙门: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污道沙门。「胜道沙门」就是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他们把贪瞋痴的烦恼无余永断,没有剩余的全部地永久地消除了;佛、辟支佛、阿罗汉,三乘圣人都包括在内了。「说道沙门」,就是修学戒定慧调伏贪瞋痴的烦恼,为此而宣扬正法。第三个是「活道沙门」也名为「命道沙门」,就是他是为调伏贪瞋痴而修学圣道,那就叫做活道沙门。第四个「污道沙门」,就是凡夫的出家人,不能够受持净戒,破斋犯戒做诸恶事的这些人,也叫坏道沙门、也叫污道沙门。

「婆罗门」就是没有出家的修行人,这里面有三种婆罗门:一个是「种姓婆罗门」,他的父母就是婆罗门,他是由父母所生,所以叫作婆罗门。第二个是「名想婆罗门」,就是他的名字叫作婆罗门,他并不是婆罗门种姓。第三种「正行婆罗门」,就是佛教徒所作已办、修行成功了的人,也叫婆罗门。

这个「沙门」分成四种,这里说的是恶取空的沙门,他应该是属于第四种沙门;这个「婆罗门」应该不是最后修行成功的人,他或者是名想婆罗门或者是种姓婆罗门这种人。这是说出来这个恶取空者这个人,下边说出来这个恶取空的相貌。

「由彼故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亦不信受」。佛教不管是那一个学派都会说到「一切法空」这件事,现在唯识的经论所说的空和《中观论》所说的空不一样,它怎么说呢?「由彼故空」,由于那件事是有,才显示出来另一件事是无,这叫做「空」。我们头几天曾经解释过,就是光线不好,那里有一团绳子盘在那里,不看见是绳子,看见是蛇盘在那里。那么这种情形呢,看见是蛇,事实上那里没有蛇,只有绳子。由这个譬喻可以看出来啊,就是由于绳子的「有」,才知道蛇是空的,「由彼故空」,就是由彼绳子才误会有蛇,而蛇是没有的,所以「由彼故空」。【按:以下「彼」皆解为依他起…;请参辰二科、显理;188

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法,由于我们心里面有无明的关系,有无明烦恼、愚痴啊,我们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真的,都是真实有的;那么我们内心的执着就和那个依他起的法不相称,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认为我们所见到的是法的真实相,所以就是搞错了;我们所执着的一切法是空无所有的,是不同于这个依他起。依他起是有、这个有是如幻如化的,而我们假立名字,因有名字而起种种分别、有种种烦恼,就和依他起不一样了,所以我们所执着分别的都是毕竟空的。但是这件事是因为要有一个依他起,由彼依他起通过一切名言的力量,而衍生出来很多很多的问题,而这些都是毕竟空的,所以「由彼故空」。「亦不信受」,这个恶取空者不相信这件事。恶取空者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不管是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统统都是空无所有的。

我感觉到唯识说一切法空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曾经说过很多次,但是我认为应该不厌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再重新地说这件事。如果我们能够明白的话,对于我们内心的快乐有大帮助,我是这样想喔!譬如说啊,一个人他在另一个地方,不是当你的面说你的坏话,挖你的墙角,做种种的破坏,但是你不知道。但是中间有个「好心人」,「免费」地就来告诉你,说这个人怎么怎么地。这个人免费地对你报告的时候,都是名言,就是一句话一句话、就是名字;你原来心里面没有这些名字的时候,心里面很平静,无烦无恼、清净自在;等到有了名字的时候,你就认为这个名字是真的,于是乎你就是啊,贪心来了、瞋心来了,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来了,就是「由名势力」!

这个依他起是没有名字的,你安立了名字以后,我们内心里面就分别了:这是好的、这是坏的,各式各样的分别。这么一分别呢,心里面好的就生贪心,不好的就生瞋心,各式各样的烦恼就起来了。这样子表示什么呢?表示依他起的因缘生法是没有名字的,安立了名字以后就有很多问题,如果你不知道这件事,就是你心里面没有名字的时候,不分别的时候,没事。虽然那个人破坏你了,你心里面什么事也没有,一点分别都没有,这是一个事实。另外第二个事实呢,就是那个人没有破坏你,可能还是赞叹你的,但是中间这个人也是免费地来告诉你,说那个人破坏你了啊,怎么怎么地…你就执着是真实的,就起了烦恼。如果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的时候,这是中间人虚妄分别的这些名言嘛,那个人没有破坏我嘛!这是我搞错了嘛。这两个事实其实有同样的意思,就是内心里面没有名字的时候什么事也没有,所以我们内心里面分别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你不分别没有事。若是你明白这件事或说是有了名字的时候,知道这名字是假的、空的,心里面不动,就没有事了,这是一个解释喔!

第二个解释呢,我们头几天曾经说过,所缘缘有两种不同:疏所缘缘、所缘缘;如果没有疏所缘缘,亲所缘缘不能现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疏所缘缘的时候,第一剎那是没有名字的,第二剎那的第六意识,就出现一个亲所缘缘,在亲所缘缘上指东画西,东西南北,天下古今,各式各样的分别,就是这样子!这样说呢,其实这件事情本来也很容易明白,譬如说是:有人供斋吃饺子是昨天的事,今天没有吃饺子,但是想起来呢,心里面又出现这个饺子;昨天吃那个饺子是疏所缘缘,今天在心里现出来的饺子是亲所缘缘。在心里面想:「唉呀!这个人饺子做得不好,怎么怎么地…」「这个人饺子做得好!」各式各样的分别。你所分别的对象,虽然是要依凭疏所缘缘的饺子,但事实上饺子已经不存在了;你现在所分别的、所欢喜的,或者是所不欢喜的是这亲所缘缘,是指亲所缘缘说的。

这个亲所缘缘就是心里面的影像而已,实在是空的,是没有的。就是我们在无所有上生贪心、生瞋心,是这么回事。所以这恶取空者「由彼故空亦不信受」,「由彼故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由那个疏所缘缘出来一个亲所缘缘,这个亲所缘缘是空的,实在是没有的,完全是没有那么回事情,只是自己内心的虚妄分别。我们用这个意思来思惟这件事呢,在疏所缘缘的那时候是没有名字的,你心里面什么分别都没有;一有分别的时候就是从有名字的时候才开始有分别,从有名字的时候那都是亲所缘缘,而不是疏所缘缘。所以这个「由彼故空」,由彼疏所缘缘所以知道亲所缘缘是空的。

静坐的时候就把「由彼故空」这四个字记住!「由彼故空」,可以知道我们要通过前五识才能接触,这个疏所缘缘就变成亲所缘缘了。我们多数在亲所缘缘这个地方生起种种的烦恼,但是这个亲所缘缘是空的,没有这回事情。当然若没有疏所缘缘,亲所缘缘是没有的,没有这回事。当然这个事情呢,你在静坐的时候要有奢摩他修这个止,然后再「由彼故空」,这就是毗钵舍那观了。因为有奢摩他的力量啊,使令观就有力量,这个时候就是『一切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是毕竟空的』,就不是说空话了。因为有奢摩他的力量,毗钵舍那就有力量了,心就不动,也不会生贪心、也不会生瞋心,因为没有这回事情啊!这个生贪心、生瞋心的根据没有了,就是亲所缘缘是空无所有的,所以「由彼故空」。

现在这个恶取空者,他「亦不信受」,不相信「由彼故空」,还有一个彼,不相信这件事,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一切诸法皆自性空,亲所缘缘是自性空,疏所缘缘也是自性空,所以不相信依他起是有的,这样子和唯识的经论就有点冲突了。唯识经论的意思是你不可以观依他起是自性空,要观遍计执是自性空;就是通过了名言的时候,心里面种种分别的境界是毕竟空的、这是无所有的。这和《中观论》说一切法自性空不一样,但是我们通常讲解佛法的时候,有可能会提到《中观论》的自性空,但是唯识上说「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相空的」,说到这个空的时候不多,有点不一样的。

当然欢喜中论的人就批评唯识,对唯识不满意。但是我在想:人的根性不同,要承认这件事!我欢喜这个空『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相空』,如果你能契合的话呢,我认为很有力量!随时都是「我心一动都是假的」。《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都说:一切法都是如梦、依他起如梦,这依他起的因缘生法如梦中境、如水中月;就是水里的月亮不是真的,只是月亮的影像而已;如梦中境,梦里面的境界好像是有,但实在是什么也没有,你要仔细地思惟,这个梦中境和唯心所现的道理能契合。你若是在静坐的时候这么思惟,你可能会生欢喜心。譬如说做梦的时候,有人请我吃饭,我吃的很可口可乐,很欢喜,很合口味,等到梦醒了,肚子还是空的,这很有意思啊!那个「饱」,是你内心的分别。假设做梦的时候我很饿、很不舒服,醒了没有这回事,那个「饿」也是你心里的分别,并不是真有饥饿。

所有的苦乐、一切的事情是内心的分别,说我现在感觉腿痛,痛是你内心的分别,不是真有痛。我认为这件事很妙!但是我们从文字上、从譬喻上有可能会通过这个道理,但事实上你还是感觉痛,你不能说空的就不痛了,不能!那怎么回事呢?就是闻慧没有力量!闻思修三慧啊,闻慧是没有力量的,不能调伏烦恼;思慧就好一点,到修慧的时候有力量,修慧的时候就是有禅定;在禅定里面你用「由彼故空」的智慧的时候就有效,这个智慧一来的时候,禅定的力量加持啊,痛是假的、一切法都是假的,是毕竟空的,就没有事了,那和闻慧不同。

但是我们今天的佛教徒,我又是说这种话了,大家都没有学习这个方法,闻所成慧都可能没有认真地学习,那更没有思慧、没有修慧,那这个痛你就没有办法解决的,痛的时候就非要痛不可,苦恼来的时候没有办法用佛法来对治,不能对治,只好念阿弥陀佛了!只好这样做,所以念阿弥陀佛的确还是很重要。在今天的佛教来说念阿弥陀佛很重要,因为教义上说的这些,不管《中观论》说一切法空,或是唯识上说一切法空,你完全不能用!只有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就能够不痛了吗?我看还是痛,但是就会「哎呀!我到阿弥陀佛国去」;只有这么一个希望,当然这样也是好,能成功了到阿弥陀佛国,到阿弥陀佛国的时候还是给你讲「由彼故空」。

但是我在想,我们的身体不可能是完全没有病痛的,你希望身体一定是那么百分之百的健康,那是妄想!没有这回事情,总是有一点,但是不严重,不妨碍你静坐就是健康了啊。这时候你不妨修奢摩他、修毗钵舍那,观『一切法自性空 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就这样观察呢,我认为多少年就差不多,还是有希望的,是可以的!

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说我的烦恼为什么那么重呢?你常常烦恼,烦恼就重;说我现在修戒定慧──常常这样做、常常这样做,这个定慧就来了,也都是由修行而来的,由于不断的努力,今天也这样、明天也这样就成功了。那当然是要放下一点,你不可以做其它的杂事,其他的杂事不要做!所以我认为在佛学院里面当执事的人有功德,因为你去做杂事,别人就有时间用功修行,所以你当执事功德很大,这功德大就是这样意思;如果大家都不修学圣道,你当执事那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由彼故空」,这个恶取空者的人,他认为依他起也是自性空的,那「由彼故空」这句话不成立,所以他不相信了,「亦不信受」。

「于此而空亦不信受」,于此而空这个「此」就是名言安立的似义显现,《摄大乘论》上叫「似义显现」,「义」是境界,好像有一个境界出现,实在是没有,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个境界就是亲所缘缘。没有名字的时候,你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离言自性、都是疏所缘缘,等有了名字、也就是第六意识虚妄分别的时候,这都是亲所缘缘了,说空就是这个空。此空,此亲所缘缘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所以我们说那里有条蛇,那条蛇是没有体性的,不是真实有一条蛇在那里啊!说蛇是空的,这句话是可以成立的。而我们的问题就是:一切法都不是蛇,但是我们都把它变成蛇了,认为蛇是真的,问题就在这里。

「于此而空亦不信受」,这个亲所缘缘,就是通过了名字以后的一切法,它都是毕竟空的「亦不信受」,他也不相信,就是由此就有彼、有空就有不空,他不相信;认为都是无自性的:『一切诸法 皆无自性 无生无灭 本来寂静 自性涅槃』。「如是名为恶取空者」,这就叫做恶取空者,就是空过头了。

当然我们可能会误会到《中观论》是恶取空者,其实《中观论》并不是恶取空者。《中观论》的思想:观一切法是因缘有,因缘有就是自性空,但是同时还是因缘有,所以并没有恶取空的过失。若是你本身用功修行的时候,你偏于空了,久了就忘记假名有,只是认为「空」,那就有点问题。这里说「于此而空亦不信受,如是名为恶取空者」,这就叫恶取空。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是可以的,但是若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是毕竟空,对于因果的成立有问题、有点冲突,就是这个地方说是恶取空。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都是因缘生法,这都是依他起,这件事若不承认就是恶取空者,是这样意思。这前边是出过,说出来恶取空者的过失,下边再显示它的道理。

 

《披寻记》一二○二页:

沙门婆罗门者:沙门有四:谓圣道沙门等;婆罗门有三:谓种姓婆罗门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十七页)

 

辰二、显理

何以故?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

「何以故」,什么理由是这样呢?「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道理可说为空」。这个「此」和「彼」啊,「由彼故空」这个「彼」我刚才解释是依他起,看这后面这个文又不是这个意思。「由彼故空,彼实是无」,这个「彼」是指遍计执说的,前面改过来,改过来。「由彼故空,彼实是无」,由于那个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故说是空的,那就那个「彼」实在是没有的,就是那条蛇是没有的,是这么意思。

你记住这件事:就是一有了名言、名字的时候,这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我们第六识的虚妄分别。没有名字的时候,心里面没有办法动,不能分别,那个时候是离名言的境界;一有了名字就虚妄分别,虚妄分别这个是空的,「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于「此」依他起才知道彼是空的,所以这个「此」的依他起真实是有的。「于此而空,此实是有」。因为若没有疏所缘缘,不能有亲所缘缘,所以这个疏所缘缘是有,亲所缘缘是空的。「由此道理可说为空」,就是由这样的道理所以是空,这个空里面包括不空,这样子就是善取空者,如果把依他起也否认了,那就是恶取空者。

 

《披寻记》一二○一页:

由彼故空至可说为空者:由彼色等假说性法,但为名言之所取故,说之为空,彼假说法实无自性,是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彼假说法虽说为空,然此空言要观待有方可施设。何者为有?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色等想事。于此色等想事假说色等性法,当知其中有空不空:色等想事实有性故为所依故,不应说空;色等假说唯于色等想事增益相故应说为空,是名于此而空此实是有。由此观待道理,观待于此余实是有,故可于彼假说为空。

「由彼色等」,因为彼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涅槃的一切法。「假说性法」,那些法是假借种种的名字而宣说那件事的,因为没有名字你不能说话,你心里也不能想,那些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一切法,你要假借种种的名字才能言说,由名字言说一切法的体性的事情「但为名言之所取故」,它只是用名言来表示那件事,它本身是没有体性的。我心里面想饺子是这样子,但是只是这么想,是有那么一个相,但是事实上饺子是没有的啊!所以但有你内心的想而已,它本身是没有体的,「说之为空」,所以是空的。

「彼假说法实无自性」,只是用名字来表示那件事,当然也有一个行相,你心里面想饺子,那也是有相貌嘛!但是那个相是假的「彼假说法实无自性」,那个假相、假名字的法,实在是没有它的自性,它的体性是没有的。「是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由彼故空彼实是无」这句话就是这样意思。

这是闻所成慧,如果你能够常常地专精思惟的话,就由闻所成慧变成思所成慧,到了思慧的时候,就有多少力量,能多少地调伏烦恼。我们习惯了一听见什么心里面就动,现在你若专精思惟,能改变自己的思想。现在佛陀的大智慧,佛法的智慧,就是用闻思修的这个次第的方法来改变自己;表面上还是原来样,但是里面可是改变了!「实无自性,是名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你常常这样观察它是空的,是没有的!

「彼假说法」,那个假藉种种名字来宣说的一切的事情。「虽说为空」,虽然说它是没有体性的,不像依他起是有那么一件事,我们心里面妄想的境界都是没有的。「然此空言要观待有」,然而「空」的这句话说它没有,「要观待有」,要假藉那个「有」才能有这个「空」的,因为你一定要有个疏所缘缘,一定要有那条绳子然后才有蛇,若没有绳子在那里盘着,就不会看见有蛇的,所以蛇的出现要依凭、依据那个绳子,所以是「要观待有」,要看那个「有」才能有这个「空」的;「方可施设」,才能够施设这个「空」, 施设假名言、假名有的一切法。

「何者为有?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色等想事」,我们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那什么是有呢?问这句话。「谓即色等假说所依色等想事」,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法。这些「假说所依」的法呢,是我们假立的种种名字说一切法的依止处;我们立种种名字,不能凭空地就说出来名字的,一定要有种种的事,就是依他起这一切事。「假说所依色等想事」,你怎么会立种种名字的呢?就是你内心里面要有思想,要有「想」才能立出名字来。如果你心里面不会思想,名字是立不出来的,所以名字的存在和想有关系。原来没有名字的那些事情叫做「事」。原来有种种因缘所生法的「事」,加上你内心的「想」,就立出种种「名字」来,所以「假说所依色等想事」,要有这么多的凭据,有因缘所生的事、加上内心的想、然后才能立种种名字出来的。这些色等想、色等事是一切名字的依止处,这些都是依他起,色等想、色等事是依他起。以依他起为依止才能够立出来种种的名字,就是「假说」。

「于此色等想事假说色等性法」,色等想、色等事这是有,这是依他起的有,「于此色等想事」的有,「假说色等性法」,而假立种种的名字,说出来这是色、这是受想行识,这是眼耳鼻舌身意,说出来种种的名字。「当知其中有空、不空」,这样情形我们就会知道,这名言安立的一切法,去表达依他起的一切法,这里面有的是空的,有的是不空的: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所依止的色等想、色等事是不空的,它是有!

「色等想事实有性故为所依故」,这个色等想、色等事它是有体性的,就像水中月、梦中境那样的体性,是不真实,也就是《摄大乘论》上说的:以虚妄分别为它的体性、是如幻如化的。「为所依故」,就是为遍计执的依止处,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的依止处。「不应说空」,不应该说依他起的色等想、色等事是空无所有,不能这么说。

「色等假说唯于色等想事增益相故,应说为空」。「色等假说」,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切法,这些都是假名字安立的一切法。唯于色等想、色等事上「增益相故」,就是原来没有,现在把它增加出来;原来没有亲所缘缘,就是依疏所缘缘建立一个亲所缘缘;亲所缘缘要以疏所缘缘为依止。「增益相故」,是增加出来的,原来没有喔「应说为空」,这增加出来的这一部分应该说是没有的;所以说那个蛇是没有的,这句话是对的。「是名于此而空此实是有」,依他起的色等想、色等事是有的。

「由此观待道理」,就是彼此相对的道理。「观待于此」,这个「此」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的遍计执;「余实是有」,其剩余的,就是指依他起是有。「故可于彼假说为空」,所以就可以说彼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但有假名字、没有体性、没有自性的,所以它是空。这是解释这个道理。你若能忍可这样的道理,那么就是善取空;若不承认那就是恶取空。

 

若说一切都无所有,何处何者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是故名为恶取空者。

这是说恶取空者的相貌。「若说一切都无所有」,如果你这样子执着、这样子宣说,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和色等想、色等事的依他起完全都无所有了。若这样讲啊「何处名空?何者名空?何故名空?」没办法安立了啊!「亦不应言由此于此即说为空」,也就不能说『由此故说为空,于此故说为空』,这话都不能成立了啊!「是故名为恶取空者」,这是恶取空。

 

《披寻记》一二○一页:

何处何者何故名空至恶取空者者:此处若有,可于此处说彼为空,处既是无,依于何处名彼为空?是故说言何处名空。又所依处都无所有,彼能依法亦不可得,是故说言何者名空。说有说空,相待有别,若唯说空,应无所待,是故说言何故名空。亦不应言由此一切都无所有,于此一切都无所有,即说为空。何以故?如有颂言:要由余释余,非即此释此。如是说者,名顺正理。如先问言:云何有为?后答释言:所谓五蕴。若如是者,名顺正理。非先问言:云何有为?后答释言:所谓有为。今此中义,当知亦尔。一切都无,义即是空,不应即此都无,释此空义,若如是者,不顺正理。

「何处何者何故名空至恶取空者者:此处若有」,说这个地方若是有;「可于此处说彼为空」,就是色等想、色等事是有,那就根据此处说彼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依有而空。「处既是无」,若是色等想、色等事这个处、这个地方你不承认是有,说它是没有,「依于何处名彼为空」,要以何处为依止,说它是空呢,那就不能了;你若是没有疏所缘缘,这亲所缘缘不能建立了,那说谁是空呢?就不能说了。就是没有依他起也就不能够成立遍计执了,所以「是故说言何处名空」。

「又所依处」,就是遍计执的依止处,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的依止处是「都无所有」,所谓依止处就是依他起,这个依他起是没有的,你不承认它。「彼能依法亦不可得」,能依止的就是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也就没有办法成立,没有依他起也就没有遍计执了。「是故说言何者名空」,谁是空啊?就说不来了。

「说有说空」,说此法是有、说彼法是空,「相待有别」,就是空和有是互相对待才有差别的,若不对有则不能说空,不对空也不能说有,所以「说有说空」相待而有差别。「若唯说空」,若是大家都是空,依他起也空了、遍计执也空了。「应无所待」,就不能对待了,不能相对地去「说有说空」了。「是故说言何故名空」,什么理由说遍计执是空的?你不相待就不能说它是空,也不能说是有了,所以你不可以否认依他起。

「亦不应言由此一切都无所有,于此一切都无所有,即说为空」,由前面这样说做一个结论。「由此一切都无所有」,你不应该这么说一切都无所有;「于此一切都无所有,即说为空」,这都不能成立了。「何以故?如有颂言」,这里又再加以解释,什么理由有这样的结论呢?如有一个颂上说。「要由余释余,非即此释此」,「要由余」就是另外一个,彼此相对,彼对此是「余」、此对彼也说是「余」,各有各的体性,都是在自身之外另外有一个就可以名为「余」,彼此互相都是「余」。就是要由「余」来解释「余」,「非即此释此」,不是用此来解释此,不是这样的,这是个颂。「如是说者,名顺正理」,这样讲是合乎道理的。这底下再解释这句话。

「如先问言:云何有为…」,这是解释「要由余释余,非即此释此」这句话。「如先问言」,说是两个人有问答,那个人先问,提出个问题说:「云何有为」,这有为怎么讲?「后答释言:所谓五蕴」。对方就回答说:所说的五蕴就叫做有为,就这么回答。「若如是者,名顺正理」,这样子回答就是比较合道理。「非先问言:云何有为」,不是说最初提出个问题,什么叫做有为?「后答释言:所谓有为」,还是这样回答就不合道理了。「今此中义,当知亦尔」,现在说这个遍计执和依他起的情形也类似这样子。「一切都无,义即是空」,什么都没有那就是说空了。「不应即此都无,释此空义」,说一切都是空,不应该这么来解释这个空的,不应该这么讲话。「若如是者,不顺正理」,这么解释那就不合道理,说「遍计执是什么?是空的。」(为什么是空?)「遍计执是空的!」你这么解释不行,要由依他起说遍计执是空,这样子就合道理了,这段文是这个意思喔。

 

盈二、善取空者(分二科) 昃一、征

云何复名善取空者?

前边说出来恶取空是这样意思。恶取空第一层的意思是:遍计执的空要有依他起作依止处,所以你不可以否认依他起;依他起是有,然后才有遍计执空。如果你否认了依他起,这个遍计执不能成立了,所以叫做「恶取空」。现在这上面第二个是善取空者,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善取空者呢?就是他很好地去认识这个「空」,认识得很正确,「善取空」。这是征,下边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理。

 

昃二、释(分二科) 辰一、举理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那个人由于「此」依他起的有才知道「彼」遍计执是没有的;就是由有疏所缘缘就知道亲所缘缘是空的。因为疏所缘缘是有那么一件事,现在这个亲所缘缘只是心里面想出来的一个相而已,没有实体。由于「此」依他起,「彼」遍计执是无所有的,「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即由彼遍计执「正观为空」,空无所有,这遍计执是没有的。这样说呢,我们生欢喜心也是在遍计执上生欢喜心,生苦恼也是在遍计执上生苦恼,实在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我们就是有的时候流泪了、有的时候又笑了。

「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复由于此遍计执的观察,就知道那剩余的依他起真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就是由剩余的依他起,遍计执是没有的,除了这个没有就看出来依他起是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这样子你觉悟了、契入了空性,这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这样意思喔。

从这样的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没有争论了,自然的心情就平下来,而不是要求你一定要承认我是对的,不须要这样讲,自然没有烦恼,自然就是和平了。

 

《披寻记》一二○二页:

善取空者至如实无倒者:此中取言,谓无相取。胜义智见熏习成故,性无颠倒,故名为善。前恶取空,是有相取,世俗名言熏习成故,与此有别。谓由于此彼无所有者,简此说彼有空差别故;复由于此余实是有者,简彼名余,唯有非空故。

「善取空者至如实无倒者:此中取言,谓无相取」,善取空这个话就是「无相」,无相的道理就是『一切名言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没有体相的』,你这样子通达,这叫做「无相取」。「胜义智见熏习成故」,这个无相取是「胜义智见」熏习而成的。「胜义」就是观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就是自相空的;你通达胜义的智慧叫做「见」,就是有这个见地就像眼睛看见似的。这是「熏习成故」,就是你常常修奢摩他、也常常修毗钵舍那,不断地熏习,你心里面这样止、这样观,这个止观就熏习了你自己的心,使令心里面就有胜义的智慧、气氛,在那里储存起来了,你不断地熏习,那个智慧逐渐地增长,等到最后成功了就很自然的,这一切的名言是毕竟空的,心里就安忍不动了。「性无颠倒」,你心就不再犯错误,常乐我净的颠倒都没有了,「故名为善」,没有颠倒所以叫做善。

「前恶取空,是有相取」,这里说善取空,前面那段文是说恶取空。「恶取空是有相取」,这句话我不会讲,说「恶取空是有相取」,我不会讲这句话。我的意思是:恶取空也是取空,就是取得不善,叫做恶取空。他说是有相取,这个事我不懂,他是说把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空的、离名言的一切法也是空的,就是还是空,有什么相可取呢?但是这个《披寻记》的作者是这么讲的,说是有相取。我认为也是无相取,它不是用智慧取,是用无明取的,就是用无明烦恼、愚痴糊涂来取,所以就叫做恶取。

「世俗名言熏习成故,与此有别」,说这个有相取是世俗的名言熏习成的。什么叫「世俗的名言」?就是在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上虚妄分别,叫世俗名言。「熏习成故」,常常地这样子执着就有这个有相取。这个有相取不是恶取空者,就是「于恶取空者」这段文的前边,第一段文说的「于起我见者」,就是我们现在一般的人日常生活的这种境界,我们就是在名言上虚妄分别、在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上虚妄分别,对于依他起、圆成实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我们就是在名言上执着是真实的,起诸烦恼、造诸恶业,这是我们的境界,这是有相取。这个有相取的人,如果遇到『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你若不阅读经论,就直接地去读这段文,就可能变成恶取空者,就是一切都是空,没有依他起、没有圆成实,那么这是恶取空。所以这上面他说是有相取,「世俗名言熏习成故,与此有别」,和这里无相取是有差别,当然是有差别;但是我看,就是智慧和无明的差别,都是取空,但是用无明取那就叫做恶取空,用智慧取就叫做善取空。

「谓由于此彼无所有者,简此说彼有空差别故」,这一段文上说的话,「谓由于此彼无所有者」,这是这一段文的第一句话。「简此说彼有空差别故」,就是挑简、挑一挑,有好的有坏的,把坏的挑出去,就是叫做「简」;「简此」依他起,「说彼」遍计执;这样说呢,一样是有、一样是空;就是依他起是有、遍计执是空,这有点「差别故」。

「复由于此余实是有者」,这是另一句。「复由于此」遍计执是空的,剩「余」的依他起是真实有。「简彼名余,唯有非空故」,简那个「彼」,「余实是有」,「余」就是依他起;「唯有」,依他起是有,它不是遍计执那个空。用「此」和「彼」来表示依他起和遍计执。这是举理,举出来依他起的有、遍计执的空的道理。下边第二科是解释名字,分三科,第一科是释空。

 

辰二、释名(分三科) 宿一、释空

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还是解释前面这一句话,如前面所说的这一切色等想、色等事,这是依他起,「所说色等假说性法」,就是依止依他起而立出来名字,然后去讲说,这是色法、这是受想行识等,这些法都是以假说为体性的。「都无所有」,以假说为体性,只有一句空话并没有那件事;说「色」,就是这么一句话,实在没有色可得,这是受想行识,也只是一句话,没有它的体性的。「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所以「于此色等想事」的依他起,说「彼色等」假名字的这一切法都是空的。

 

宿二、释余

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

「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前面是解释空,现在解释这个「余」。于此一切色等想、色等事,什么叫做「余」呢?「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就是假名字的一切法的依止处那叫做「余」,就是依他起。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解释如实知。

 

宿三、释如实知

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

「如是二种皆如实知」,假名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离名言的依他起是有,这两种你能真实地认识到。「谓于此中实有唯事」,在依他起里边它是真实有体性的,但是离名言的,只是有这么一个因缘事,没有名言,所以叫「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在唯事里边,一假立名言,通过第六意识就变成假法了,就没有体性了。

「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你若通达这个道理,对于实无的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不会去认为它是真实的,不会这样子执着。「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依他起的一切法是真实有体性的,你不会去损减它,不会有这种执着,不会把它空掉了。「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也不增名言安立的一切法,也不减少离名言的一切法。「不取不舍」,不取名言的一切法,也不舍弃依他起离名言的法。

「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你能真实的觉悟,如实的依他起和真如都是离言的体性的。「如是名为善取空者,于空法性能以正慧妙善通达」,对于「空法性」,就是离言自性和圆成实自性这个真如,你能够有一个中正的智慧「妙善通达」,很好地通达它是有,不同于遍计执是空的,但是在依他起、圆成实又都是离言的,你不能有所分别,叫做「妙善通达」。

 

《披寻记》一二○二页:

谓于此中实有唯事至妙善通达者:于前所说假有法中实有唯事为所依因,非无实物假法成立,名于此中实有唯事。此谓遍计所执,实、谓依他起及圆成实。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是名于唯事中亦有唯假,名言熏习执着起故。于实无事离有相取,是名不取。于实有事成无相取,是名不舍。了知诸法如所有性,是名通达,通达一切所知境界故。

「谓于此中实有唯事至妙善通达者:于前所说假有法中实有唯事为所依因」,前文所说的「假有法中」,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里边,还有一个「余」剩下来的依他起的「实有唯事」。「为所依因」,是遍计执所依止的因,以它为因才有遍计执的。「非无实物假法成立」,不是说没有实物,假法能够成立;要有依他起才能成立遍计执的。「名于此中实有唯事」,此中实有唯事,这句话就是这么讲。「此谓遍计所执」,「此」是指遍计执说的。「实」这个字呢「谓依他起及圆成实」说的。

「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是名于唯事中亦有唯假」,这是解释这句话。「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依他起和圆成实都是实相。「一切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这个依他起是杂染、圆成实是清净,另外就是遍计所执,遍计所执本身是自性空的。杂染清净的依他起和圆成实是有体性的,遍计执无有体性的,你能这样认识它们的相貌,「是名于唯事中亦有唯假」,唯假就是遍计执。「名言熏习执着起故」,唯假的这个遍计执是要依据名言不断地虚妄分别,才能够生起来遍计执的。

「于实无事离有相取,是名不取」,「于实无事」,就是名言安立的一切法它是没有体性的,所以你不要执着它有相,「离有相取,是名不取」。就是要时时的观察名言相是毕竟空的,你常常地观,观而又观、观而又观,那么就是这样熏习,「是名不取」。「于实有事成无相取」,依他起和圆成实它们没有名言相,没有名言相的时候,你心里面就不能分别,那也叫做「无相取」。「是名不舍」,不弃舍依他起和圆成实。

「了知诸法如所有性,是名通达」,这样子讲呢,就是通达一切法的如所有性。你能够观察名言相是毕竟空的,依他起就不现前了;依他起实在就是内心的分别,这个虚妄分别是依他起。观察一切名言相的一切法是空的,你内心的分别就不动了,因为没有所分别的境界,所以能分别的心也就不动了,这个时候圆成实相就显现了,所以叫做「无相取」;「于实有事成无相取,是名不舍」,这叫做「不舍」,不舍这个离言自性。「了知诸法如所有性」,这样子就通达一切法的如所有性,就是离一切相的真如了。「是名通达」,这就叫做通达,也就叫做「取」。「通达一切所知境界故」,这一切的境界都是离言相的了。

 

黄三、结

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

这是第三科结,就是离言法性那一科;第一科是理成,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释、现在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

「如是随顺证成道理,应知诸法离言自性」,你随顺这样的言句的解释就能够证悟、能够成就离言法性的道理,你要「应知诸法离言自性」,前面这一大段文所说的,你应该这样认识这个离言法性的。

这个《摄大乘论》,我在香港曾经讲过,但是没有讲完;那么我来到美国在法王寺讲过一遍,在福严佛学院讲过一遍,在这个小的佛学院又讲一遍。我现在的心情对于这个多体相违故、杂体相违故、无体相违故、称体相违故,对于遍计执和依他起的认识比以前好一点。静坐的时候可以这样思惟,我感觉到这么多年没有白用功!我也希望各位同学静坐的时候也这样思惟,经行的时候也这样思惟,然后就把这个文多读几遍,要把重要的文句背下来;你把文句背下来在心里面想,就依据那个文句思惟。等到有一天「啊~是这样子!」你心情会快乐一点,不会老皱眉头、不高兴,人一看就知道他现在不高兴;不高兴就是「名言假立的一切法是空」你没过去,没有过去!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请问什么是谤法罪,怎样消除谤法罪?[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谛闲大师遗集 总目次[栏目:谛闲法师]
 心路(释昌法)[栏目:戒幢佛学研究所2002级学员文集]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四 5 不杀生的利益之断嗔恚[栏目:宽见法师]
 观想与观照[栏目:黄国达居士]
 佛教入门 五·印度佛教圣地[栏目:佛教入门]
 华严禅行法之《华严六科-华严禅行法》第四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身苦与心苦[栏目:明法尊者]
 口头禅[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一休晒经[栏目:禅是一枝花]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