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0)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02

宙二、胜义有性(分三科) 洪一、标

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

这一大段文是解释什么叫做离言法性;第一段是理成,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显自,就是显示自家的宗旨,就是显示离言法性的正义;第二科是斥他,诃斥他人的错误。显自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相非有性,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没有体性的、都是毕竟空的,这一科已经讲过了。现在是第二科胜义有性,也就是离言法性它是有的;但是离言的法性也就是胜义的法性,被这个假名的法性所障碍、被假名法性所覆蔽,你就看不见、不感觉到有胜义的法性,所以这里面说「胜义有性」同时也要开示我们「假名法性」是无所有的;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标,标这个胜义是有的。

「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像前边说的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虚妄分别的这一切境界;这一切的文字一切的语言一切的分别,所诠显的这一切事情都是空无所有的,都是没有体性的。「非有自性如言所说」,不是有体性,像你说的那样。你说有一棵树、有一个房子、有个禅堂,就是用语言表达的这些都是没有自性、没有体性的。

「亦非一切都无所有」,这句话就表示胜义是有的;亦非一切就是:言说法性是空无所有的,可是另外的离言说法性还是有,不是说言说法性没有了就一切都没有了,不是!这一部份没有,另一部分还是有的,那就是胜义法性。

「如是非有」,就是说这个言说法性;言说法性就是说用这一切的名言、语言、文字去表达一切法,你在表达在说的时候,说这是色、这是声香味触法,这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名言、都是空的,但是在说的时候,内心里面一定有思惟,不然你不会说这句话,那个还是有的,就是指依他起了,所以「亦非一切都无所有」,就在我们虚妄分别假名法性的时候,那里边也不是完全没有的,这就是胜义有性。

 

《披寻记》一一九四页:

如是诸法至都无所有者:谓彼诸法非如言说有其自性,亦非假说所依一切都无,及依彼想皆无所有,理如前释。

「如是诸法至都无所有者:谓彼诸法非如言说有其自性」,这是牒这个文。「如是诸法非有自性如言所说」这是第一句,「亦非假说所依一切都无」,这是第二句;第二句这句话呢,加了一个所依,亦非假说所依的一切都无所有;它要有所依止,不然它不能建立。我们之前说的譬喻,说有一条绳子盘在那里,我们认为是蛇,蛇是没有的,是对的;但是不能什么都没有,那绳子是有嘛!那么绳子是譬喻什么?就是依他起法,这一切的因缘所生法还是有的,这就叫做胜义有性。

「及依彼想,皆无所有」,你说这一切法,说这是树、这是房子、这是花、这是草…,但是说这件事的,就是你内心的思想,那个还是有的,就是「及依彼想」那是有的,你不能说「及依彼想,皆无所有」,你不可以这样说。「理如前释」,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就是在解释「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那附近有解释。

 

洪二、征

(如是非有,亦非一切都无所有)云何而有?

前面是标,现在第二科是征,就是问。你标出胜义法性是有,我还不太明白的呀!「云何而有」,怎么叫做有呢?

 

洪三、释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

第三科就是解释那个「有」。「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实在这件事是没有的叫「实无」,但是你认为是有,就是增益,加上去的;没有蛇你认为有蛇,那是增加上去了,就是增益实无。而且你认为的「有」还特别的执着,但这个执着是错误的叫做「妄执」;妄执实无为有。现在再加上一个「离」,要远「离增益实无妄执」,不要认为它是有,这是一个智慧、你要明白,你要有这个智慧知道这件事,就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你不要执着它是有的,这是一个。

「及离损减实有妄执」,这个它是真实有,就是圆成实和依他起这两部分的事情是真实有的,但是你没有看见、你没有无分别的智慧,就否认这件事,那就叫做「损减实有」;而你这个损减的力量很强,特别执着这件事,「没有这件事!」现在若想要明白离言法性,你要「离损减实有妄执」,要放弃它、要远离这样的执着。这样,前面是远离增益实无妄执;现在是远离损减实有妄执,这两句话合起来,「如是而有」,这个离言法性、胜义法性就是这样有的。

这个话说得使令我们不容易明白、就是难、不容易懂。我们凡夫的境界是错误的,在生活习惯上这一切名言安立的一切事情,我们习惯上是执着是有,而现在说那都是假立的、空的、没有体性的。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没有发现的事情──依他起、圆成实那个是有的;那个是有,但不是用我们现在的虚妄分别所能知道的,要用无分别智才能知道。这样子呢,就是从佛法上得到的智慧,能通达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依他起、圆成实是真实有,就是「如是而有」;这个离言法性就是这样有,当然这要得到无分别智才能见到离言法性。

「即是诸法胜义自性」,如是而有的这个,就是一切法的胜义自性,这是有殊胜的道理的,这是清净的智慧的境界。这样的胜义法性、胜义的有性,「当知唯是无分别智所行境界」,我们凡夫的虚妄分别心不知道,要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才能行于这个境界。

 

《披寻记》一一九四页: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者:如言自性实非有故,但由妄执增益为有;假说所依实非无故,但由妄执损减为无。如是二执证圣智已方得远离,远离此故能会所证,义显非无故说名有。

「谓离增益实无妄执及离损减实有妄执如是而有者:如言自性实非有故,但由妄执增益为有」,如言自性就是例如我们说话,由语言文字所说的法的体性「实非有故」,按圣人的智慧来看,实在没有那回事,我们就在这样的境界上活动的。「但由妄执增益为有」,就是我们糊涂啊!没有智慧啊!就是无明啊!就错误的执着认为是有,本来没有的,我们增加上去的。

前面增益实无妄执这句话解释完了;现在说损减实有妄执这句话。「假说所依,实非无故」,不符合真实体性的、我们语言文字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假说;这个假说也不是凭空的突然间就出来的,它也是有个依止的,就是依止依他起,以依他起为依止处。这个所依呢「实非无」,实在是有,我们说蛇没有,但绳子真实是有的,所以这个蛇以绳为所依止,这个所依止的依他起是有的。「但由妄执损减为无」,但是由于我们凡夫啊!没有智慧但是还非常的果断,我没看见的事就没有;但由我们的妄执损减为无,本来是有我们说没有,那么这就叫做损减实有妄执。

「如是二执」,这两种执着,一个是执着有、 一个是执着无。这两种执着呢,若我们「证圣智已」,那要从闻思修得无生忍法得到圣人无分别智的时候「方得远离」,才能远离这两种执着、才能弃舍的。

「远离此故能会所证」,远离这两种执着之后呢!我们才能够契会所证悟的离言法性。「义显非无」,这样讲呢,这个道理就显示出来胜义法性不是没有、是有的「故说名有」,所以叫做胜义有性。这一段文就是说出来胜义的有,我们现在反省我们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没有无分别智,我们现在就在妄执有、妄执无这个地方;本来是没有我们执着有,本来是有我们执着没有,我们在颠倒执着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呢,我们若在佛法里面从闻思修就是超越了假名诸法,到了离言说相、胜义谛那里,那时候得到无分别智,就见到胜义法性,是这么一个境界。显自这一段讲完了。

下面是第二段是斥他,就是诃斥他人的错误,「你搞错了」。分二科,第一科斥四相违,有四种不合道理的事情加以诃斥。这里这个科有点问题,按这个文我说一下,宙一是斥四相违,分二科,第一科是洪一出四种,然后又分四科,第一科是荒一多体相违失,荒二杂体相违失,荒三无体相违失,荒四称体相违失。下面就是宙二斥二失坏,宙二斥二失坏是对第一科宙一斥四相违;第一科斥四相违,第二科就是斥二失坏。

这样子「洪一出四种」这句话就是多余的了,把这句话取消,就是应该是这样说:宙一斥四相违分四科,洪一多体相违失…,就这样下来了,这样子前后它相合;那么现在是第一科洪一多体相违失。

 

宇二、斥他(分二科)  宙一、斥四相违(分四科) 洪一、多体相违失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

这一段文斥他,究竟是说什么呢?就是说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的,但是我们认为:「不是空的,是有!」现在就解释这个问题。「多体相违失」,你要是认为有呢,就有多体相违失,这句话就是这么意思啊!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若是我们的习惯,对于法、对于事就是随顺这个法和事建立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有种种的言说。这个「诸法诸事」怎么讲呢?《披寻记》上是有解释;但是我现在有一个解释:这个诸法是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境界,意识所分别的境界叫做法;诸事是前五识所接触的一切境界。其实法就是事、事就是法,都是因缘所生法。「随起言说」,我们不管遇见什么事,总是会说出种种的语言,这样随起言说。

「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现在佛法的意见呢,我们用语言、用文字表达一切的法、表达一切的事,我们的思想就认为是真的,说有老虎,老虎有四条腿、有头、有尾巴……是怎么怎么的;老虎,这是个语言也就是文字,表示有一只老虎,那个老虎就是法和事。就是我说出老虎这句话是真的,在佛法的意见说:只是有一个语言而已,没有老虎,是空的!我说有老虎,你说没有老虎,我反对你说没有,是有的!就是「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者」,是有体性的,我说「有棵树」,就真实有那棵树、这树是真实有体性的;我不同意你说这树是空的,这句话是这样意思!

「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若是这样子说「有!」你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义就有真实性的话呢,从你这个思想延续下来就会有这种过失。如是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就是这一切法和事会有很多的体性。「何以故?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因为这一件事可以立出很多的名字,只要是一个语言文字它都有它的体性的话,那么很多的名字就有很多的体性了!

譬如说这一个人,他有父亲,对他父亲来说他是「儿子」;他还有儿子来说,他就是「父亲」了;说是他现在做大学校长,他又名之为「校长」;同时他又上课可能名之为「教授」;一个人可以有很多的名字、很多的名称,那么你说名称都是语言文字,都是有自性的,这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名字就应该有很多的人,并不是一个妙境了啊!如果每一句话、每一个语言文字,它表达的意义都是有自性的;名言多了,就应该有很多的体性!所以你说言说有自性「即于彼法彼事有自性」这句话不能成立,所以叫做「多体相违失」,多体就不对了,事实只是一个人嘛!你若那样说就有这种过失。

 

《披寻记》一一九四页: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者:轨持于心,想所取相,是名为法,境界现前,现量可得,是名为事。此法及事为所依因,能起众多言说差别,随自乐欲而施设故,是名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

「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者:轨持于心想所取相,是名为法」,这个‘法’字解释的非常好!「轨持于心」,就是这个境界,能够轨范你,你不能超越它,像火车在铁轨上走不可以越轨,要越轨就危险了,不可以越轨。我们的心也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你不能越色声香味触法;我们的眼识不能超越色,超越色眼识就没有作用了,眼识不能听声音的,超过了色的境界,这眼识就不行、不能发生作用。耳识,你说看颜色,看这灯是白的、是光的,耳识不行!它只能听声音。色声…是法,它就是轨持你的心,把你的心约束住,不能超越这个境界,我们的心,眼识、耳识、鼻识乃至意识,不能超越色声香味触法,不能超越、轨持于心。

「想所取相」,我们的心接触这个法和事的时候,心里面就想这是青的、这是黄的…;这个声音是有音阶的,悠扬好听,各式各样的就去取相。「是名为法」,这就是叫做法,其实这就是事,但是想所取相应该说它是第六识。「境界现前」,事是境界现前,境界就是色声香味触,前五境界现前了。「现量可得」,我们眼看见色,耳听声音,鼻、舌、身,就是感觉色声香味触这个境界;现量可得,不用特别分别就知道了、听见声音了、感觉冷就得到了,不须要特别去深入的思惟、观察,这个境界就出现了,那就叫做事。其实我在想「事」就是前五识的境界,「法」就是第六意识的境界;这两个字这么解释。

「此法及事为所依因,能起众多言说差别」,这个法和事自然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为所依止的因;因为它就能够建立众多的言说差别,我们接触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从这里得到资料,然后我们就会说话、就会写文章;「能起众多言说差别」。

「随自乐欲而施设故」,因为言说的差别、文字的不同,随你内心的欢喜,你就会安立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在学校里面读书,老师就出一个题目,一班六十个人写的文章都不一样;随各人的思想就会写出来不同的文章,说话也是,每个人说话都不一样,随自己的欢喜、智慧,就会有不同的说法,「是名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这是解释「若于诸法诸事随起言说」这句话。这一段可以说是标,标出来多体。

 

何以故?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

「何以故?」再问一句话;怎么叫做一法一事有众多自性呢?下面就解释,「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因为我们人的分别心多。像弘一律师,你看弘一大师年谱上,他起的名字很多,一大篇的名字,不只是弘一这个名字还有很多很多;这是人的名字很多。事物也是很多名字,说飞机,也是有很多种各式各样的飞机;车也是各式各样的;房子,这画宅师建筑出来的房子也是各式各样很多很多的。

「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对一法一事我们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名字,你说起随言说那就会有很多的体性的话,现在是制立众多假说的名字、假说的语言文句,就是以假说之名来表达那件事;那么那件事名言多了,它的自性就多了嘛,但是自性只有一个,只有一件事嘛!只有一件事但是你制立了很多的假说,就有很多的自性,那么与事实相违、相冲突,所以有多体相违失。你若执着言说一定有体性的就会有这么多问题,所以你不要执着言说是有真实的体性。

譬如说我听说有一个关心我的朋友来告诉我说:「某某人在赞叹你,说你怎么怎么好」,这些都是语言文字、都是名句嘛!隔了一会儿有一个关心我的朋友说是「那个人在骂你啊!在陷害你啊…」又说好,又说坏,那你究竟怎么办呢?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传来不同的名句,你心里面种种的分别。如果说这个人骂你、那个人赞叹你,没有中间人来做名句的介绍,你看见这个人,你不知道!那个人骂你,但是你不知道,你心情还是很平静;那个人赞叹你,但是你不知道呢,你看见那个人也是很平静的。你因为语言文句的刺激生出来种种的分别啊,那时候若完全不动就没有这回事,一点事也没有!「名事互为客」;你若是不专精思惟,名事互为客你没办法讲,这就是名事互为客啊!这样子呢,你不分别就没事,我们知道和不知道是两种情形:我们不知道,在心里面就没有这些名言,他在做种种破坏我的事情我不知道,心里面还是平静的;知道以后就不同了,心里面就是动乱。

从这里看出来呢,种种动乱、种种苦恼的境界、种种欢喜的境界都是假的,都是因为名言引起的。这样子说呢,你若知道了的话,你有止观(力量)的时候就知道:我若做如是分别就是这样子;做那样的分别就是那样子;我若不分别就什么事都没有,它不是决定的啊!所以你若常常静坐的时候,就会达到这个境界,不在乎!不在乎这件事!由种种分别引起种种烦恼,若我不分别什么事儿也没有。当然你可能想:「你怎么知道我的境界?」「不行!你说我这个我受不了。我要告假!」其实呢,还是分别啊。你就不想这件事,什么事儿也没有。说「我办不到!」多静坐!多静坐增长定慧,定、慧成功了,这些事都没有。

琉璃大王去灭释种这件事:琉璃大王调动军队从舍卫国到迦毗罗卫国去,那么佛就在军队经过的地方预先坐在那里,琉璃大王的军队接近的时候,就有人报告琉璃大王说佛陀在那里坐着。琉璃大王就很恭敬下车到佛这里来,说「佛陀啊!世尊啊!天气很热你在树下坐,应该在有枝叶繁茂的树下坐嘛,在那里比较清凉一点,这个树都秃了叶都落了,在这坐不舒服嘛!这个阳光晒着。」佛就说:我的家族就是我的荫凉。佛是释种姓,琉璃大王来灭释种;释种姓都是我的亲族啊,我的亲族都安乐地生活,我就感觉到清凉了啊!这个大王一听是这样,就下令「撤退!」把这个军队调回去了。

过几天他底下有大臣(好苦梵志子)说以前释种姓毁辱你啊,你这个仇恨不可以不报,大王一听见这句话,「好!」又调动军队,又来了。这一天走到那里佛又在那儿坐,琉璃大王又来问佛,佛又是这样说。琉璃大王又下令撤退回去了,过了多少天,他那个大臣又说:这个仇不可以不报。又调动军队!这时候,佛不来了。军队到迦毗罗卫国把释种姓杀死很多很多,这件事情哪!阿难尊者就来向佛诉苦,阿难尊者心里面忧愁、痛苦,这个阿难尊者就对佛说:「我们的亲族都被人家杀死了,我心里面痛,佛怎么还是很正常?」佛说:「我心里面不取于相,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心里面不执着这件事,所以心里面不动还是很正常的境界」。阿难尊者说「我不行啊!」,他才得初果,得初果我见是消灭但爱还在,所以对这个亲族被人家杀害了,痛啊!当然,阿难尊者他要一入定的话,他这个正观现起来,问题也是没有的,他不入定不行。

我们学习佛法这件事你就是得要用功、自己要知道轻重,我出家为的什么到这个地方住?在这个地方住不是说你天天要赞叹我,我不希求这件事;你骂我,我不在乎。我的目的是学习圣道,以涅槃为上首,我求的是这件事、我要努力做这件事;旁边有人忽然赞叹我,忽然轻视我,不要管这件事,我不在乎!应该是这样才对。如果你介意这件事「啊!我不学习佛法、我走了!」到别的地方都完全如你意啊?老是赞叹你啊?也是一样的!还是有人轻视你,也有人恭敬你,到处的乌鸦都是黑的!所以你只有怎么办呢?不介意!这就是轻重,这件事是大事是我所注意、我愿意学习的;其余的事不要管它。当然你自己也要有规矩,我不触恼人,问题都不会严重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你触恼我,我还利益安乐于你,那个人自然也就不触恼了,就没有事了;你本身对佛法一定要这样做,要有宗旨的,不要忘掉了你的宗旨,这个事情慢慢就会有成就了。

现在这段文的意思就是:我们执着一切言说都是真实的!佛法说:言说都是假的,都是空的。这也就是你要这样观察:别人赞叹我是空的,诽谤我也是空的。但是呢,你要静坐、常常思惟;常常思惟有什么好处呢?就是智慧增长、定力也增长,所以你就有道力来对付这件事,不为所动!你不静坐、或静坐时候也没有正意念、修止修观;定慧不增长就和在家时一样,小小一点事就受不了,这个树枝一掉下来,「唉呀!砸我的头」,不得了!你永久也不会有进步的!

这个文,我讲的只是开个荒而已,你自己读的时候要在心里思惟,怎么思惟呢?可以举出一件事,用这个事、这个佛法,在那件事上思惟,这样子思惟就可以。你读这个韩信传,韩信受这个胯下之辱,他心不介意,我认为韩信还是了不起的。后来他做了准阴侯的时候,他找到以前毁辱他的那个少年,还给他个官做。你看这个人的确是了不起,他不在乎:「你还是有点勇气,给你个小官做吧!」韩信的确是了不起啊!以前有个漂母也是诃斥他,但是他送给她很多的黄金,韩信以前在没有起来的时候很苦啊!常到漂母那里去吃饭,所以他做了准阴侯的时候送给她很多的黄金,但是韩信等到官更高的时候,他开始心里面不忍,就倒霉、垮台了。先前忍的时候,地位就一直地升高,一直一直地走运气;等到不忍的时候就走下坡了。所以人有智慧也不一定永久有智慧啊!说是这个人糊涂,可能有时候又有智慧了,都是变动的,唯有佛法,你要是得了不退转,永久不再糊涂,所以佛法应该学习的。

「何以故?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这样子呢就有众多的体性,但是与事实不符合嘛!说这一个人很多的名字,还是一个人嘛!不能说每一个言说都有自性嘛!这样子说呢,言说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并不是有真实性的。

 

《披寻记》一一九四页:

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者:如说种姓,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如无明,亦名无知,亦名为痴,亦名为暗,如是等类,皆于一法一事假想安立,若执如名有自性者,是则一法一事应有众多自性,多体相违,不应道理。

「以于一法一事制立众多假说而诠表故者」,这是把这段文重说一下。「如说种姓,亦名种子」,本论在〈种姓品〉解说种姓这句话,种姓又有名字叫做「种子」;说种子我们就容易明白,说种姓我们就不大懂。「亦名为界」,种子在文学的名词上也叫做「界」,界就是种子的意思,说十八界就有十八种种子。眼有眼的种子、耳有耳的种子,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乃至意识都有它的种子;所以叫做界。

譬如说这个法界,法是圣道之因,叫做法界。说三十七道品是圣道之因;说真如,一真法界,真如是圣道之因,你常能够观察诸法就是真如,这个圣道就现起来、逐渐就成就了,这是成就圣道之因。种姓也名为种子,种子也名为界。「亦名为性」,性也是因的意思。就是说这一个义有很多的名字,你要执着「随起言说都有众多自体」那么就会有很多的自体、很多的体性了,那就不对了!

「又如无明」这个名词,「亦名」叫做「无知」,「亦名为痴」,愚痴!「亦名为暗」,为黑暗。无明有这么多的名字,「如是等类」,种子是一类;愚痴、无明是一类。「皆于一法一事假想安立」,都是在一件的事上、在一个法上假想安立,假借你内心的思想安立出来不同的名字。

「若执如名有自性者」,你要是执着如这个名字就有一个自性、如这个名字又有个自性、如这个名字又有个自性;这样的话呢,「是则一法一事应有众多」的体性、众多的「自性」。「多体相违,不应道理」,只是一件事,就造出来很多的事,这就是不对了嘛!就是一个人有五十个名字,他只是一个人,你说每一个名字都有体性,那就成了五十个人了!这就是多体,是不对的。从这方面看出来,言说都是假立而已,并不是有真实体性;这就是你若执着有自性,就是不对的,它是无自性的!言说是空,假名字而已,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这是第一个相违的过失;下边第二个杂体相违失。

 

洪二、杂体相违失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谓随一假说于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其自性,非余假说;是故一切假说若具不具,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决定可得」,这话也是和前面相连接,就是一件事安立了很多的假名字,因为有了名字,我们就可以说话了。我们一定要有名字才能说话,不然不会说话,所以「说」就是「名」,假说就是名字。众多的假说名字来诠表那件事「决定可得」,我们习惯用这句话来表示那件事,就决定有那件事的体性,我们的习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智慧是这样执着的!现在说不是,假说可以是很多,但不是决定有体性可得的。

怎么知道没有体性可得呢?「谓随一假说」,随你内心的分别,就立出来一个假名字。「于彼法彼事」,在那件法上、在那件事就立出来一个名字,比如说这个人的名字叫做阿牛,阿牛是这个人的名字嘛。我们的想法是:这个人叫做阿牛,但是你要知道「牛」又表达另一个意义,牛有四条腿,还有尾巴、有头、有两个角,那就是畜生、是动物了。一个假名字有多种意义,能表达很多意思的。比如说孔夫子的「子」我们听见这句话就表示尊敬,孔夫子是圣人、天子是天上的人;如果说那是我儿子,这又是一个意思;说那是一个女子;同样叫「子」,但是意义不同,同样的名字表达不同的意义。

这样都是指这件事,这件事就杂乱,杂体相违失;不同的意义都混合在一起就杂乱了。这个人叫做阿牛,他是人不是牛,你要执着「牛」一定是它有它的自性,那这个人又是人、又是牛了,是不对嘛!所以你不要因为名字决定执着有它的体性。「随一假说于彼法彼事有体有分有其自性」,你的执着就是那件事上有它的体性;「有分」,有不同的体性,又叫人又叫牛,就不同了,总而言之是有其自性的,名字是表达它的,它是有体性的,但是这一个名字又表达不同的意义,就乱了。究竟这个人是牛呢?是人呢?就乱了,所以你若执着这件事,它的体性就会相违、就不对了。「非余假说」,这一个假说是这样子,不是另外的假说;一个名字有不同的意义,这个意义也是假说,另外一个意义又是假说,这不同意义的假说混合在一起就是乱了,就叫做杂体相违失;与事实不符合嘛。

「是故一切假说」,所以我们安立很多的假名字,「若具」,若是具足很多的名字,这一个人有很多的名字;又叫做龙、又叫做虎,各式各样的名字。「不具」,或者这一个人或这一件事只有一个名字。所以这些不同的情形,「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它们都不是有决定体性的,也不是决定有差别体性的,没有它的自性的,但是假名字而已。你若是执着名字一定有它的自性就会有这个过失;你若不执着它有自性就无障碍,你立很多的名,也没关系,它不是有自性的,不会互相冲突。所以这个地方说:名字不是真实的。你静坐的时候要做如实观,从过失的方面观察、从功德方面观察,从凡人方面的观察、从圣人方面的观察。你这样观察智慧就提高了,加上奢摩他的定力,你就变了、你把自己的品德提高了,就和一般人不同了。我的解释和《披寻记》的解释不一样,《披寻记》的解释我不太同意,不过我们念一念。

 

《披寻记》一一九五页: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至有其自性者:此中假说,义显不遍一切言论,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如于舍宅舍宅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于村聚落亭逻国等即便旋还,于盆瓮等言论,于盆瓮等处处随转,于瓶器等即便旋还,于军军言,随诸军转,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如〈闻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四页)如是不遍一切言论,非一众多,或于是处随转,或于是处退还,是故名非决定可得,当知唯是假相说有,非于彼法彼事实有其体实有其分实有自性,体谓体相,分谓差别,性谓依因,随一假说舍宅盆瓮军林种种言论非决定有体分自性可得。何以故?即于彼法彼事亦余假说所诠表故,此中一切假说有总有别,是故说言若具不具,由是当知众多假说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若许实有,便成离体相违过失。

「亦非众多假说诠表至有其自性者:此中假说,义显不遍一切言论」,什么叫做不遍一切言论呢?「谓诸言论,有处随转,有处旋还」,怎么叫做随转?怎么叫做旋还?「如于舍宅舍宅言论」,前面的舍宅是那件事,后边舍宅言论是那件事的名称,用假说表示那件事,所以一个事、一个言论。「于诸舍宅处处随转」,这个舍宅的言论、这种言说,在「舍宅处」,这也是舍宅、那也是舍宅,这个城市有舍宅、那个城市也是很多的房子,你用这个舍宅的言论处处都可以用。

「于村聚落亭逻国等」,这个地方不叫房子,叫做「村」,一个村;或一个「聚落」,就是很多人积聚在这里住,叫做聚落、也就是村。「亭」,说这个地方造一个亭子。「逻」,是山边、山的周围叫做逻;或者是这个地方有一条溪、有个湖的周围叫做逻,就是个地区。「国」,这个广大地方有省、有县、有市、有政府统治就是一个国。这些就是另一个言论,和舍宅的言论不同,舍宅就不能用了。「即便旋还」,这舍宅的名字要收回来了,不用了。

「于盆瓮等言论」,盆是我们厨房里所用的盆;这个瓮是口小肚子大,或者是铁做的、或者是陶瓷做的这种东西叫做瓮;这些言论「于盆瓮等处处随转」,哦!这是盆、这是瓮、这是盘子、这是碗,统统都是这样用。「于瓶器等即便旋还」,说这个不叫盆,叫做瓶子了;这一类的器,那就不能用盆、用瓮来说了。

「于军军言,随诸军转」,第一个「军」是军队的人,第二个言语也叫做「军」,能诠的言说叫做军,有所诠的军队。「随诸军转」只要是军就可以用这个话,这是军队,这是什么什么…。「于别男女幼少等类即便旋还」,这个不是军队但也是人,这是男、这是女、这是幼、少等类,你就不能说这是军,这个军的言语就得收回来了。   「于林林言,随诸林转,于别树根茎枝条叶华果等类即便旋还」,也是这样子。「如〈闻所成地〉说,(陵本十六卷四页)」,前面这一段文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在陵本十六卷四页。

「如是不遍一切言论」,言论都有它的范围,不是普遍都可以使用的。「非一众多」,不是就只有一样,是很多啊!「或于是处随转,或于是处退还」,就都是这样子。「是故名非决定可得」,本论的作者「非决定可得」这么讲;这个言论有的地方用,有的地方不可以用,不是决定可以使用的。「当知唯是假相说有」,说军也好,说林也好,都是假相的。

「非于彼法彼事实有其体,实有其分,实有自性,体谓体相,分谓差别」,我们就是这么说,这个灯的体相这样子,但是也有差别,这个灯是这个形相,那个灯是另一个形相,说是有差别。「性谓依因」,前面解释「性」也当作因字讲。「随一假说舍宅盆瓮军林种种言论非决定有体分自性可得」,当然也可这样讲所有的言论都不是决定有体性可得的。

「何以故?即于彼法彼事亦余假说所诠表故」,这句话是对的。譬如我们中国人管这个东西叫这个名字,外国人又另出了一个言句,虽然都是指这个物说的,但是那个言就不一样,所以「亦余假说所诠表故」。人也的确有这种情形:我对这个人很恭敬或者我们有感情,我要对他说话的时候就是用一些恭敬的名句来讲这句话;若对他不高兴就用一个坏的名句、一个污秽的言句来讲,同是指这个人说话就不同了。

「此中一切假说有总有别,是故说言若具不具」,就是有总说的、有别说的,所以叫做具不具。这是用总别来解释这个具和不具,具就是它完全都包括在内了叫做总;不具呢,只是一部分、不具足叫做别。 「由是当知众多假说于一切法于一切事,皆非有体有分有其自性,若许实有便成离体相违过失」。前面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无体相违失。

 

洪三、无体相违失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先未制立彼假说时,彼法彼事应无自性。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又如前面说的色等诸法,前面说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涅槃那一段文。「若随假说有自性者」,要随顺世间上人的思想,假立种种的名句来言说,它就有自性的话,这句话前面也说过了。「要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思惟一件事应该是先有这件事;譬如说是先有这棵树,然后随你的欢喜、随你的思想,给它安立个名字叫做树;那件事先是有,制立假名字是后,有先后的差别,应该这样!「先未制立彼假说时」,说树是很久就有了,但是在还没有安立树的假名字那时候「彼法彼事应无自性」,那这棵树就应该没有树的体性。

「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这个地方应该加上一句「因为你执着若制立假说就是有自性的;若随假说就有自性」。没有制立假说的名字的时候,那么就是没有自性了,这个事情是应该这样说!所以「若无自性无事制立假说诠表,不应道理」,没有自性也就等于没有那件事;没有那件事,而你安立一个树的名字来诠表这里有棵树,这不合道理,等于骗人了嘛!那里没有树,你说有棵树,不是骗人吗!这是不合道理。「假说诠表既无所有,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不应道理」,原来没有这个事情,你制立一个「假说诠表」也还不能有嘛、还是没有这件事啊!那这样的时候「彼法彼事随其假说而有自性」,你给安立个名字就说有自性,这不合道理;就是无体相违失。没有这件事,你安立了个名字,来表示有这件事,这不是虚诳了的吗?

 

《披寻记》一一九五页:

又如前说色等诸法至不应道理者:谓先有事然后随欲制立假说,此应道理。若许尔者,便不应言随假言说有其自性;若不许者,无事为先而有所说,不应道理;随其假说谓有自性无体相违,故不应理。

 

洪四、称体相违失(分二科) 荒一、举诸色

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

第四科称体相违失,分两科,第一科是举诸色。前一段是说:先有这件事然后制立假说才有自性,若不制立假说就没有自性;我们不同意这种说法所以就有这个──「又若诸色未立假说诠表已前先有色性」,先有那个树,树是地水火风是物质成就的,它有它的体性。「后依色性制立假说摄取色者」,后来这里有一棵树,我们就安立一个假名字叫做树「摄取色者」,来表示这棵树,我们一说树不会想到水的,也不会想到蛇;我们就想:哦有这么一棵树,有根梗枝叶,或者是松树、或者是柏树,来表达这件事,而不会搞错了表达其它的事情。

「是则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说假设「离色假说」,说有一棵树在这里,但是我们从来也没有安立这个名字叫做树;没有用这个名字来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因为那个事也是要经过想去表达、那个色也要经过想才表达是色,所以色也是由想,事也是由想的。「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这个地方还有点事情;比如说这里有棵树,但是从来也没有安立这个树的名字,那么我们今天看见这个树的时候呢,我们就应该:「哦!这是树!」是这样吧?会不会这样子?这是举这么一个事实来证明这件事不像我们凡夫讲的那样子,是这个意思。「应起色觉,而实不起」,应该是起色的感觉,而实在我们不能生起这种感觉,没有安立名字的时候,说我看见了,但是你心里面不能够说这是什么说不上来,原来没有安立名字,你不能说这是树,事实是这样子嘛!但这地方,我们若单独就这样看这段文,我看我们很难懂,很难明白。

 

《披寻记》一一九六页:

又若诸色至而实不起者:依诸色名起诸色觉,名摄取色,由名令意作种种相,成所摄受及所执取,是故名言说能摄取。言色觉者:谓于诸色起自思惟,称量观察,如是色觉要待名言方可得生,非率尔起,是故此说离色假说,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应起色觉而实不起,意显色觉能摄取色,然不称彼实有法性,是故成过。

「又若诸色至而实不起者:依诸色名起诸色觉」,这是合道理的,这是树,也有树的名字,我们看见这棵树,你心里想:哦,这是松树、这是柏树,就会有这种分别,事实是这样子!「名摄取色」,摄取色这么讲。「由名令意作种种相」,有了名字的话呢,当然你要有记忆力记住这个名字,遇见这件事的时候,你就能把名字现出来,出来的时候呢,你的心就利用这个名字作种种的形象,就是思惟种种的形象:这是树的枝叶、树的干、树的根梗枝叶花果,作种种的分别,都是有名字的,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分别。有各式各样的分别也就有各式各样的相貌,根梗枝叶花果…都不同的相貌,也有不同的名字,有这么多的名字,就会使令你的心作种种的分别。「成所摄受及所执取」,就能令你内心去分别它、去执着它,就是要有名字,没有名字的话这些事情都办不到。「是故名言说能摄取」,所以有了名字的时候,你就能去认识它,就会「摄取」它,就是认识它的意思。

「言色觉者:谓于诸色起自思惟」,色觉这句话怎么讲呢?各式各样的色,树的色法就起树的思惟。「称量观察」,就是作种种的思量、种种的观察。「如是色觉」,这样作种种的观察、种种的思量,「要待名言方可得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你一定要假借名言,如果没有名言就不会想,你想不上来,什么话都不能讲,你心里面也不能动,嘴也不会讲;口也不能言,心不能思惟。你心能够思惟口能说,一定要有名言,要有各式各样的名字,通常说就是要有学问,所以读书多的人他的名言多,他能写文章;没有读过书的人,简单的几个话可以讲,微细的就说不上来了。所以「要待名言方可得生」,要待名言,这个色觉才能出现。

「非率尔起」,不是忽然间你就会起「这是树!」、不会忽然间就出来一大堆思惟的。「是故此说离色假说」,这里说离开了色的假说之名,假立的这些种种名字;「离色假说」等于说没有各式各样的名字的时候,「诠表于色想法于色想事」,假说的诠表,表示什么呢?表示色想法色想事,没有名言来诠表这些想法想事的话呢,「应起色觉而实不起」,应该生起那个色的分别,但是不能生起。

「意显色觉能摄取色」,意显色的这个分别是能认识色的,「然不称彼实有法性」,可是这个色的种种的分别,不能称、不能合那个实有法性的离言相;色受想行识是离分别的,你怎么怎么分别,就和那个离言相就不相合了。「是故成过」,所以叫做过。

这一段文啊,就这么讲,我看是不能懂,你懂这个意思吗?就是依他起和遍计执这两件事来对论;对论的意思呢,佛法的态度:凡夫的遍计执和依他起是不同的、不一样,但是我们凡夫不同意这说法,我认识的名言安立的一切法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我们凡夫的想法是这样子。我说「这是树」,说这句话表示那是树,是真实的有一棵树,这叫做遍计执;但是我们认为这遍计执就是符合法的真实性的。若用这个论上的本文说:遍计执和依他起没有矛盾、是相契合的。遍计执和依他起是相契合的没有矛盾;就是刚才说,我说这句话,说这里有一棵树,我眼看见有一棵树,是真实是有一棵树的!是符合这件事的,就是遍计执和依他起是相契合的;我们凡夫的想法是这样子。现在佛法里说「不对!」这个依据名言所表达的一切事是不符合依他起;就是以佛法和我们的分别心来对论。

那么究竟怎么知道遍计执是错误的呢?我认为:我的思想所说的话和事物的真实相是合的,我这样的思想是错了?怎么知道是错呢?这一段文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文的意思是说:依他起的法性,如果和我们的遍计执是相契合的,没有不符合的地方;那就是应该这样。比如说拿树这件事来思惟,不是凭空说,就是举这么一个例子:说现在这棵树没有安立名字,只是有这么一个东西,说我看见的时候,你就会生起树名的感觉吗?你能生能吗?你不能!那么从这件事看出来呢,你的遍计执和依他起就不相合了嘛!这段文的意思是这样子。

但是我们这么说你会懂吗?你会明白这意思吗?譬如说我们不知道这名字的时候,我们只是看见这件事,你心里面就没有这些分别,因为没有这些名字的时候,你什么话也不能说、心里也不能想的。若有了名字的时候,哦!这叫做树,这是松树,这是根梗枝叶花果,这棵树很好可以做栋梁,可以做地板,我可以发财,我可以做什么什么的…,种种的虚妄分别、烦恼都来了。若是没有名字的时候,这些事都没有,所以我们假借名字起种种分别,这是遍计执。若是离一切名言相的依他起就没有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假借名言起种种分别的遍计执不同于依他起,如果和依他起是相同的,那么没有名字的时候,你看见这个树的时候,能有那么多的分别吗?所以「称体相违失」,说遍计执与依他起是相合的──不对!不一样,不相合的。

依他起是阿赖耶识的种子所生,是不带名言;不需要用种种的名言然后才有这件事,它是假借阿赖耶识种子所生,现量所得,你的眼睛一看立刻就知道的。若是遍计执,不是现量所得,你要加以分别:哦!这样子、那样子…就会有很多很多事情出来了,所以遍计执和依他起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执着要待名言去思惟观察,当然是搞错了;要待名言去思惟观察这里面有无明,无明假借名言的时候,就作出种种错误的分别,就是遍计执,但是依他起没有名言;没有名言的时候,你不能做这种种的虚妄分别。所以这个依他起是离言法性和我们的言说自性不一样,它们不相称,但是我们的想法:「我是对的!我看这是树就真实有这棵树,你不能否认的!」我们就会有种种各式各样的分别,当然后面还有说到:依他起是如幻如化的、是阿赖耶识种子所变现的这一切法;这一切依他起法是如幻如化、是不真实的,我们遍计执认为是真实而执着!加上执着,就是增益而有,不称真实、与真实相不相合。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9)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有情有义 满树桃花一棵根[栏目:往事百语]
 密宗之即身成佛是什么意思?[栏目:印光法师·问答汇编]
 佛法不离生活[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八]
 断除淫欲的方法(法增比丘)[栏目:对治方法]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一)[栏目:唯识学研究]
 创立黄羊山养道法会弘常住永明宗普照大师传[栏目:巨赞法师]
 “三生石”给人的启迪[栏目:邹相美文]
 《因明正理门论》讲记十四[栏目:因明学讲记]
 前行讲记 第六十四讲 前行备忘录-暂生缘八无暇[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慧灯之光八 饶益有情戒[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