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8)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8

午十一、端严(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端严?

这个「沙门庄严」这一科,分十七科。现在是第十一科「端严」,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端严」,这个出家人,修学圣道的人,怎么叫做「端严」呢?

 

未二、释

谓能成就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持僧伽胝、持衣持钵、端严形相。

「谓能成就」,就是这位修行人,他能成就这样的事情;什么呢?就是「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屈若伸」这样的事情,「持僧伽胝」就是大衣,「持衣」就是其余的衣、「持钵」,「端严形相」,就是这些事情,都有端正庄严的形相。

 

未三、结

是名端严。

这就叫做「端严」。

这是第十一科。下面第十二科,叫做「知量」。

 

午十二、知量(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知量?

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知量呢?

 

未二、释

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知量而取。

「谓于净信诸婆罗门长者居士」,就是这位修学圣道的人,他对于佛法僧有清净信心的「婆罗门」、或者是「长者」、或者是「居士」。「极恣衣服饮食敷具病缘医药诸什物中」,这个「极恣」就是极大的这种布施的心情,随你意的去取、去拿去,你拿多少都可以,他能够随你意;是这么样发心的居士,他布施这个衣服、饮食、敷具、和这个病缘的医药,还有其它的一切的这些资生具。「知量而取」,你这位修行人需要这个,你要知道量。你用多少、你需要多少,你就拿多少;你不可以拿得太过,叫「知量」。

 

未三、结

是名知量。

「是名」叫做「知量」。

 

午十三、成就贤善士法(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成就贤善士法?

这是第十三科,也是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这位修行人「成就了贤善的法」?贤善的人的一种法。这是征。

下面解释。

 

未二、释

谓生高族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颜容姝妙喜见端严,具足多闻语具圆满,或随获得少智、少见、少安乐住。由是因缘,不自高举、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既了知己;精进修行法随法行。

「谓生高族」,说是这位修行人,他在家的时候他是生在「高族」,高贵的家族里边,家里边都是特别有权势的人。「净信出家」,因为对于佛法有清净的信心,所以他就抛弃了这个在家的欲,从这欲的家里边出来,这是一种人。「或生富族」,或者是这位出家人,他原来是生在大富的人家里边,有很多的财富,但是他也能够「净信出家」。

这种人「颜容姝妙」,他的面容特别的美妙。「喜见端严」,很多人都喜见他的端正的端严的相貌。「具足多闻」,这种人也是有学问的人,读了很多的书的。「语具圆满」,他说话也是非常美妙的,言辞美妙。

「或随获得少智少见少安乐住」,或者这二种人他出家以后,他能够在佛法里边努力的学习,随顺他的努力的程度,他得到了佛法里边多少的智慧,少少的有点智慧;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智慧,他知道苦、知道无常、知道无我,这些智慧。「少见」,就是有了见地,应该走那一条路,他有这样的见地的,其实也是智慧。「少安乐住」,少少的有点安乐住,就是静坐有点成就,可能得欲界定最后的等持、或者是未到地定的「安乐住」。

「由是因缘不自高举」,他的家族都是高贵而是大富的,还有学问,他在佛法里边还有这么多的成就,他应该高举了;但是他不高举,他不高慢。「不陵懱他」,不轻视任何人,对任何人不轻视。

「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这就是表示他的智见。这个「见」;成就了什么见?就是这个;他能知道世间上一切的事情,只有「法随法行」修学圣道这件事,是真实有义意的,其它都是虚妄,都是不真实的。「法随法行」;这个第一个「法」,这个「法」字就是涅槃;这个「随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不是涅槃;但是它能够随顺涅槃,向涅槃那里去,有这种作用。那么修行八正道,他能够学习八正道,这叫做「法随法行」。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有价值的。「是其谛实」,这是真实不虚的,「是其谛实」。这他能够出家原因也就应该是在这里。

「既了知已精进修行」,他了知了以后,他也能这样做,他就不懈怠,不怕困难精进地去修这个「法随法行」,修这个八正道,就是修戒定慧。

 

未三、结

是名成就贤善士法

这个「成就贤善士法」是这么回事情,就是能放得下,还是有见地,能修学圣道,知道「唯有圣道」是最重要的事情,其它都是不值得,没有价值的。

 

午十四、成就聪慧者相(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成就聪慧者相?

这是第十四科「成就聪慧者相」,也是先是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成就聪慧者相」呢?这个沙门的庄严,其中有一个叫做「成就聪慧者相」,什么叫做「聪慧者相」呢?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解释,先是「标」。

 

未二、释(分三科) 申一、标

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由作业相表知聪慧。

「谓由作业相表知愚夫」,说这个人笨、这个人糊涂、愚痴,从什么地方知道呢?就是从「作业」,从他的行动上看;从他行动相看,就表示这个人是糊涂。你不须要用语言来告诉谁,你是糊涂、你是聪明,不须要用语言,就是你的行动就表示这件事了。

「由作业相表知聪慧」,由于你的行动,你的身口意表现出来的行动,就知道你这个人聪明,就是这样子。从这个地方来看你的聪慧者相,或者是愚痴相。这是「标」。

 

申二、征

其事云何?

这第二科是「征」。

说是这个「作业相」是怎么回事情呢?那个事情是怎么样呢?

下边第三科解释。

 

申三、释

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诸聪慧者,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

「谓诸愚夫,恶思所思、恶说所说、恶作所作」,怎么叫做「愚夫」呢?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你怎么样有智慧;但是你的内心你的意业,身口意这个意业「恶思所思」,那些有罪过的那些思惟,你就这样思惟;那些有罪过的思惟,是你所思惟的。「恶说所说」,他说的话都是有罪过的语言,是他所说的话。「恶作所作」,就是那有罪过的行动,是他作的事情,这就叫做「愚夫」,这「愚夫」就这么讲。

「诸聪慧者」,说是从他的行动上就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善思所思、善说所说、善作所作」,就是他的身口意都是有功德而没有过失的;他修学八正道,能够修学十善法,而能够出离世间,有出离的愿望,修学戒定慧。

 

未三、结

是名成就聪慧者相。

这是沙门庄严。

下面第十五科就是「堪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午十五、堪忍(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堪忍?

这个沙门的庄严还有一条就是「堪忍」,能够容忍、能够忍耐。怎么叫做他的忍耐呢?这是征。

下边就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事」分二科,第一科「不反报他」。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事(分二科) 酉一、不反报他

谓如有一、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

「谓如有一」,谓如有这么一个人,就是这么一个修行人。「骂不报骂」,你骂他,他不回答你,不报之以骂。「瞋」的时候,你对他愤怒了,他不报之以愤怒。「打」他呢他不报、他不打你,你打他他不打你。你骂他,他不骂你。「弄不报弄」,你讥弄他、讥笑他、轻视他,他并不回报之以「弄」,这样子。

按我们一般人的见解,你骂我,我骂你,这样才是英雄。但是现在这个修行人,不是这个态度。你对他这样子,他无动于衷,这就是忍的关系,这叫做「忍」。这是举出来这个事,忍辱的这个忍受的事相,「不反报他」。

下面第二科,「能自忍受」。

 

酉二、能自忍受

又彼尊者、堪能忍受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毒触;又能忍受他所干犯粗恶语言;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

「又彼尊者」,又那位可尊重的那个人,「堪能忍受」他还能够忍受什么?「忍受」这个「寒热」、大寒大热他能忍受,「饥渴」的事情,「蚊虻风日蛇蝎毒触」的事情他都能忍受。「又能忍受他所干犯粗恶」的语言,别人去触恼他,触犯他干扰他,他也能忍受。「又能忍受身中」所有的、猛利的、坚劲的、「辛楚切心夺命」的苦受,他也能忍受。

 

申二、释义 

为性堪忍、有所容受。

这是第二科「释义」。前面是「举事」,举这个忍的事项;这第二科解释它这个义。

「为性堪忍」,说这个修行人他的心性,就是能够「堪忍」。怎么叫做「堪忍」呢?「有所容受」,这些事情能容得下,他不介意。

 

未三、结

是名堪忍。

「是名」叫做「堪忍」。这的确是…这些事情他都能容忍,也是不得了。

 

午十六、柔和(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柔和?

这是第十六科叫做「柔和」。

怎么叫做「柔和」呢?分三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柔和」?

下边就解释,分二科,第一科「举成就法」,他成就的这个柔和的相貌。

 

未二、释(分二科) 申一、举成就法

谓如有一、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具足成就慈愍语业,具足成就慈愍意业。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应所受用,凡所饮食无有私密。如法所获如法所得、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

「谓如有一」,就是这个修行人。「于大师等具足成就慈愍身业」,这个「大师」当然是佛,这个「等」就是其余的同梵行者,和尚、阿阇黎乃至同学,这一切同梵行者。「具足成就」慈愍的身业,这个慈能与乐,就是欢喜他好,这样的心情,对任何人都有这种心情;我不愿意你有不如意的事情,希望你心情快乐身体健康,希望你善根增长,这一般的这些情形;对于佛当然是特别恭敬。「具足成就」慈愍的语业,这语言也表示慈愍的这种语业。「具足成就」慈愍的意业。这个身口意都是慈愍的,都是特别的良好,这是身口意这三种。

「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同受用应所受用」,这个「所受用」的、那么就是这些利,利和同均的这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这些事情。「与诸」有智慧的「同梵行者」,这个「有智」也就是有出离的愿望,而能修学圣道的人。「和同受用应所受用」,大家和合共同的受用「应所受用」的事情。是什么呢?下面说「凡所饮食」,这一切所饮食的事情,这个饮食。「无有私密」,他没有说自己偷偷地吃什么东西,没有这回事情。「如法所获如法所得」,依法得到的这些财、这些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这些事情,「如法」所得到的。如果说是在施主那一方面,他的财都是如法所得,这是一方面;而我们修行人去得这个财的时候,也是如法所得,没有非法得来的东西,这就是两方面说。「堕在钵中为钵所摄而为受用」,那么这就是利和同均的意思。

 

《披寻记》八八四页:

如法所获如法所得等者:〈摄事分〉说:若物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此物名为如法所得。若物已置在于钵内,当知此物名堕钵中。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当知此物名钵所摄。(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此应准知。

「如法所获如法所得等者」:〈摄事分〉说:「若物不依邪命」,这个衣服、饮食、卧具这些物,不是依这个邪命而来的,譬如说你有欺骗性得来的东西那就是邪命了。就是出家人也是这样子,在家人也是,在家人你去得这个财,你也要合法,你有欺骗性也就是邪命了。「不依邪命非法方便获得」,不是那个「非法」,不合法的方法得到的东西。「此物名为如法所得」,这就是「如法所得」。

「若物已置在于钵内」,若是这个东西放在你的钵内了。「当知此物名堕钵中」,就是堕在钵中。「若物虽未置于钵中而将欲置」,但是他想要放在你的钵中。「当知此物名钵所摄」,「为钵所摄」是这样意思;就是那个施主想要把这个东西放在你的钵里面,那叫「钵所摄」。这是(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此应准知」,这个(陵本九十九卷)上这么解释,这一段文应该按照那一段文就可以知道了。

 

同戒同见。

这个「同梵行者」大家同受一样的戒法,都是这样的戒,没有说特别不同的地方。「同见」,在佛法的真理上同一个见地,都是诸法无常、是无我的,都有这种思想。

 

申二、释柔和义

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性不恼他;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

「成就如是六种可乐可爱可重无违诤法」,前面这一共是六种身口意。通常这个六种和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身口意是这样子。这上面都说是「慈愍」当然就是可以同住,大家的语言上也没有冲突,心情都是快乐的,身口意这是三个。「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和合受用」,这个就是利和同均。「戒、见」那么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加在一起就是六种。这六种都是「可乐」、可欢喜、可爱乐、可尊重「无违诤法」。「易可共住」,你成就了这六种功德,人与人彼此之间就容易共住。「性不恼他」,你都是慈愍的,身口意都是慈愍的,就是你有这样的心肠,你当然不会去恼乱那一个人。「与诸有智同梵行者」共住在一处,「常令欢喜」,大家都欢喜,你有这个慈愍心,我令你欢喜,你也令我欢喜,大家这样子。

 

未三、结

是名柔和。

「是名」叫做「柔和」。

 

《披寻记》八八五页:

成就如是六种可爱可乐可重无违诤法者:慈愍三业,是谓前三。同受财物,是为第四。同戒、同见,是为第五、第六。言可乐者,即是可爱可重总名。〈摄事分〉说:由二种相成可乐性: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陵本九十九卷二十页)此中可爱,即彼慰意增上。可重、即彼尊重增上。言无违者,谓离贪等所有扰恼故。言无诤者,和合方便共为一事故。

「成就如是六种可爱可乐可重无违诤法者:慈愍三业,是谓前三」,这六种和合法,就是最前三个。「同受财物」是为第四个。「同戒、同见」是为第五、第六,这加起就是六个。「言可乐者,即是可爱可重总名」,这「可乐」是总说的,下边那个「爱」和「重」、「无违诤」是别说的;这是「可爱可重」的总名。

「〈摄事分〉说:由二种相成可乐性」,你有二种良好的相貌就叫做「可乐」。「一、体彼有德而尊重故」,第一个,这个「体」者就是明白的意思;我知道那个人有修行,他有戒定慧的功德,这个人止观修得很好,就是有这种功德的人就值得尊重,这叫做「可重」。「二、荷彼有恩而慰意故」,那这就是「可爱」。这个「荷」就是感谢的意思;感谢他有恩,他对我有恩。说我去看医生,他开车送我去看医生,那么这就是有恩。或者我有错误的地方,他肯告诉我:「这个地方不对」,这就是有恩了。就是种种的,他有慈愍心来照顾我,他就是对我有恩了。荷彼有恩「而慰意故」,这是令我心情得安慰的,这叫做「可爱」。「此中可爱,即彼慰意增上」,这里面说这个「可爱」,就是那个〈摄事分〉说的那个「慰意增上」这一方面的事情,「可重」即彼「尊重增上」。

「言无违者」,就是那个「无违诤」这个什么意思呢?「谓离贪等所有扰恼故」。「违诤」,我说东你偏说西,大家有冲突,那就是…不是贪的原因就是瞋的原因,就是贪、瞋、痴的原因才有冲突。现在「无违诤」就表示这个人没有这个,贪瞋痴不动,这个意思;没有这些贪瞋痴的扰恼的事情。「言无诤者和合方法共为一事故」,彼此和合共为一事而没有冲突,那就是因为有前面这六种功德的关系。

这就叫做「柔和」,这「柔和」的内容是这样子。

 

午十七、贤善(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贤善?

这「贤善」怎么讲呢?这是第十七科,最后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征」。

怎么叫做「贤善」?下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如有一、远离颦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身心澄清。

「谓如有一、远离颦蹙,舒颜平视」,说这个人「远离」了「颦蹙」;「颦蹙」就是皱眉头,就是心里面有事情。「舒颜平视」,他这个容颜非常的愉悦,这个「舒」就是开朗的意思,就是有一点愉悦、喜悦的面貌。「平视」,不向高看,不向高也不向低,平平这样向前看。

「含笑先言」,他说话,他的面容是含笑,就是「舒颜」叫含笑。彼此间见面有事情的时候他先发言,这表示他谦让谦虚的意思;并不是自己很高慢的时候,要你和他说,他才向你说;不是。「常为爱语」,他心里面有慈悲心,发出来的语言都是爱语;说你不对、那也是爱语;说你对、也是爱语,都是慈悲心、慈愍心发出的爱语。当然说这种话…,当然也就在对方的感觉,你用好心肠,彼此都有好心肠,互相都是爱语。你若有智慧,听什么话、所有的语言都是爱语,「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如果你用是非烦恼去体会,什么是爱语?都是不可爱的了。所以这个「常为爱语」。

「性多摄受善法朋侣」,说这个修行人他的心性就是欢喜;这个「多」实在就是欢喜。「摄受善法朋侣」,就是欢喜去连络这种人,同这个有「善法」的「朋侣」,就是有功德的人,他欢喜同这种人来往。这个「朋」这个字,司马迁讲的好,「同明相照」叫做「朋」,这司马迁他知道怎么讲这一句话;这是两个月就是两个光明,你也发出光明给他,他也发出光明给你,这叫做「朋」。欢喜同这样的人建立关系。「身心澄净」,身也清净,心也清净。

 

未三、结

是名贤善。

「是名」叫做「贤善」。

 

《披寻记》八八五页:

身心澄净者:谓由修习胜奢摩他毗钵舍那,远离身心粗重,获得身心轻安,由是调伏一切世间贪忧,是名身心澄净。

「身心澄净者:谓由修习胜奢摩他毗婆舍那」,你修这个止和观,其实就是四念处。「远离身心粗重」,修行有了成就了,就是这个粗重远离了。这个「粗重」;一种是烦恼的粗重,若远离了烦恼的粗重,那就是圣人了;现在说这个四大有「粗重」,由于你静坐的功夫高了的时候,这个四大的粗重远离了,你就得轻安乐了。那么「获得身心轻安」,先得到心轻安,然后得到身轻安,这个身心都有轻安。「由是调伏一切世间」的贪忧,这些贪爱的烦恼,「是名」叫做「身心澄净」。

这叫做「贤善」,这里面的内容也是很高贵的境界,高尚的境界,这叫做「贤善」。

一共十七科,就这个「沙门的庄严」分十七科,这十七科讲完了。

 

巳二、辨住学(分十六科) 午一、不乐利敬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爱乐功德。

这是第二科。这个「沙门」的「庄严」是分二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辨成就」十七种庄严。现在是第二科「辨住学」,它分十六科,第一科是「不乐利敬」。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假设这个沙门,这个出家人成就了前面这个十七种庄严的功德,「成就如是诸法」。「爱乐正法」,这个人当然他是欢喜正法,就是欢喜这个十二分教,长行重颂并授记……就这十二分教。「爱乐功德」,爱乐由十二分教,其实十二分教就是经律论,从这里成就的功德,也就是圣道这些事情,对于这个有欢喜心,对于法有欢喜心、对于功德有欢喜;那就表示不是法、不是功德的事情,他不欢喜这个。

 

《披寻记》八八五页: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等者:自下别显增上戒学清净殊胜及与清净因缘。应依〈思所成地〉配释其相。(陵本十七卷一页)至下当述,由是此说正法及与功德唯说于戒应知。

「若有成就如是诸法等者:自下别显增上戒学」,下边的文是特别的显示出来这个增上戒。「清净殊胜」,这个「增上戒」是清净的、而特别是殊胜的事情。「及与清净因缘」,它是清净法成就的因缘,就是定慧成就的因缘,就是戒了。「应依」〈思所成地〉来「配释其相」,这个〈思所成地〉就是(十七卷一页)那里。「至下当述,由是此说正法及与功德唯说于戒」,这是指戒说的。

 

不乐利养恭敬称誉。

说这位修行人,他「爱乐正法爱乐功德」,这是他欢喜的。他不欢喜什么呢?不欢喜「利养」,这个名闻利养的事情,还有「恭敬」他、「称誉」他的事情,他心里面并不是那么喜欢。这是一样。

 

午二、不执邪见

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减。

「亦不成就增益损减二种邪见」,这是第二科。分十六科,现在是第二科「不执邪见」。说这个修行人,他不成就「增益」的邪知邪见,也不成就「损减」的邪见。这「增益、损减」;就是不增加上去,它没有、不要增加;它有的,不要损减,不要减少;就是非常的诚实,也可以这么解释。说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这就是增加上去;本来没有我,你执着有我,这就是「增益」。这一切法都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你执着真实,那就是「增益」了。也不损减,这如幻如化的事情还是有,你不要减少,不要减去。这个修行人,不成就这二种邪见。

「于非有法未尝增益,于实有法未尝损灭」,就是解释前面这句话的。这二句话实在也就是包括了这个人的修行,你心里面一有执着,这里面就有增减了。

 

午三、不着世论

于诸世间事文绮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相应诗论、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远避弃舍,不习不爱,亦不流传。

这是第三科叫做「不着世论」。「于诸世间事文绮者」,对于世间上作这种「文绮」的事情的人。这个「文绮」,在这个辞海上的确有这么一句话叫「文绮」,「文绮」指什么说的呢?是华美的丝织品叫「文绮」;但是在这里又不像是这个意思。在这里这段文的意思,应该说是就是他欢喜好的文章,应该是这样意思,就是认为作好的文章这是一个重要的事情。「所造顺世种种字相绮饰文句」,世间上就是有智慧的人,古代的有智慧的人,他造的这个随顺世间人的思想的种种的「字相」,就是种种的文字,每一个字都有它的体相,造出来很多字。用这很多字组织成一种华丽的文章,就是「绮饰文句」。「相应诗论」,用种种的文字作成很多的诗词,这样的事情。

「能正了知无义无利」,这个修行人能知道,这件事不是真实有义有利的;对于现在也没有义,对于将来也没有利。因为这个…写文章也是不错,写诗也是不错;但是对于圣道来说,有什么意思呢?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你文章怎么写得好,诗怎么作得好,临命终的时候一点用也没有。若是你静坐、修学戒定慧有成就的时候,八苦交煎也无妨,这才有作用。你来生的时候,有了圣道你就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可以在人间天上,也可到佛世界去继续的修学圣道,得无生法忍、得三明六通、有种种圣德,这个事情才是有用的;到那时候还不会写文章吗?还不会作诗吗?所以这个修行人对于文章的事情,对于诗词歌赋的事情,他不注意这个事情。「远避弃舍」,远远地躲开这件事、弃舍这件事。「不习、不爱」,不欢喜这个事情,也不去学习,也不爱着这个事情,也「不流传」这个事情。

这是「不着世论」。

 

午四、不畜长物

不乐贮蓄余长衣钵。

这是第四个。说这个修行人,他不欢喜积蓄很多的衣服、积蓄很多的钵,他不欢喜作这个事情。

这是「不蓄长物」。下面第五科「不习居家」。

 

午五、不习居家

远离在家共喧杂住,增烦恼故。

这个「在家共喧杂住」这句话,不能离欲的人,对于圣道没有什么欢喜心;不能离欲的人,自然就是「喧杂住」,自然就是「喧」,就是欢喜谈论这个世间的杂事,就是「杂住」。这个初出家的人,也是因为有道心,对于佛法有欢喜心所以肯出家。但是对圣道还没能深入的时候,也自然还有这个习气,自然就是欢喜谈这些话。当然这个是初开始、还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这位修行人,他是「远离」这个「在家共喧杂住」,就是远离这个「喧杂住」;其实这种意思,就是出了家以后,你剃光了头穿了出家衣服,你一直的不能学习佛法,你还是不能远离这件事的;你的道心发不起来的时候,你还是要「喧杂住」,还是这样境界。但是这个修行人,他是有程度的,他远离这件事。为什么要远离呢?「增烦恼故」,这些事情都是令你烦恼增长的,增长你的烦恼的,所以他愿意远离。

 

午六、乐近贤圣

乐与圣众和合居止,净修智故。

那么他欢喜什么呢?他欢喜和圣人同住,和圣人是和合的,没有冲突在一起同住。为什么和圣人在一起住呢?「净修智故」,能够清净你所修习的智慧,使令你这个暖、顶、忍、世第一,这苦、空、无常、无我这个圣道的智慧增长,清净的成份继续的增上,能帮助你的道业,所以要和这些人同住。这个「在家共喧杂住」,是增长烦恼的事情,所以要远离。

这是第五科和第六科,下边是第七科「不乐摄受」。

 

午七、不乐摄受

不乐摄受亲里朋友,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

「不乐摄受」,他不欢喜去连络这个「亲里」的这些事情,以前大家有亲爱的关系;「里」就是同乡,我们同在一起住、常常见面也是有感情,和在家时候的朋友,我不要和他们连络;这个「摄受」就是同他连络。不欢喜同这些人连络,什么理由呢?「勿我由此亲友因缘当招无量扰乱事务」,我不要因为这个亲友的关系,我招感来很多扰乱我修学圣道的事情,这一切一切就是为了修学圣道。

当然这样说,这个人一点人情都没有了,不讲人情了。那这件事对不对呢?说:好!讲人情;我同这个亲戚朋友打打电话,同那个亲戚通一封信,这个感情愈来愈多,他也给你回封信,他今天也送你东西,这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你的用功修行时间能有多少呢?结果你的圣道没有修成功还是随业流转,谁也不能照顾谁,谁也不能帮助谁,都是要随业受报。他随业受报的时候很苦,你为之奈何?无可奈何啊!若是你不讲这个人情,你的光阴,你的时间都用在修学圣道上成功了。喔!这个人有困难你有能力去帮助他;那个人有苦恼你也能帮助他。这是我的什么人,这个什么人…,现在正是你可以同他摄受了,这时候你有能力去摄受他,去救护他。所以说讲人情对不对?这个地方就是「不要讲人情」,这个地方就是这个意思,不要讲人情。当然这是…人总是讲人情心情顺点,不讲人情就有问题了。但这地方明白地说「不要摄受」,不要同这人拉关系。

「彼或变坏,当生种种愁戚伤叹悲苦忧恼」,你和这些人拉关系;你和他拉关系,他也和你拉关系。这样子大家有了感情的时候,他若是「变坏」,他若倒楣的时候你心里面就痛,心里面就难过了。就「当生种种」的「愁戚」就忧愁,「伤叹悲苦忧恼」,就会有这种事情。这事你看……就和在家人、一般人一样,一点的道的气氛没有,就是这样子。

 

午八、不着烦恼

随所生起本随二惑不坚执着,寻即弃舍除遣变吐,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

这是第八科「不着烦恼」。说这修行人,他虽然很重视圣道的修行,不重视人情。但是你若圣道没有成功的时候,你心里还是有烦恼的。虽然是这样子,「随所生起」,随种种因缘所生起的「本随二惑」,一个根本的烦恼和随顺恼;根本烦恼就是重烦恼,随顺恼就是轻微的烦恼。「不坚执着」,有了烦恼的时候,他「不坚执着」这件事。比如说我们若是贪心来了、瞋心来了的时候,自己感觉到这是不对吗?有没有感觉不对?他这「不坚执着」,就是感觉到错误,我不应该有烦恼,这叫「不坚执着」的意思。「寻即弃舍」,他立刻地;这「寻」就是立刻地;不要是等到三年以后我再修止观吧!他不是;立刻地弃舍,就是修止观了,修止观就把这烦恼弃舍了。「除遣变吐」,而且把烦恼的种子也消灭了它,叫「除遣变吐」。

「勿由我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我不要因为这二种烦恼的因缘,「当生现法」的「众苦」,「当生后法」的「众苦」。你有了烦恼的时候,你现在的时候就会有苦恼。原来这个苦恼是…;说是外边的人不讲道理,使令我苦恼;其实在佛法的道理上不是这样子。你本身若是没有烦恼的时候,任何人不能令你苦恼,因为你那个心随时与圣道相应的时候,这苦恼都不能干扰你。我们从表面上看,说那个人病得很苦恼,病得很厉害;但是那若是得圣道的人他不苦,他心里面能离一切相。所以你看那个空、无愿、无相三昧,心能离一切相,心里面没有病,没有老病死这回事情,没有这个相。心能够在这个离一切相的境界上安住,他就是没有苦了。

所以如果我们不去进一步的思惟;这「心离一切相」作什么呢?「离一切相」是干什么呢?「离一切相」干什么?这地方不可思议;这个佛菩萨这种圣人的境界不可思议。但是「离一切相」这件事,非要离烦恼才可以,你若离烦恼的时候,你就能「离一切相」。「离一切相」也就不贪不瞋不痴了,就远离了一切的苦恼。你现在这样子离开一切苦恼,将来也是,一切苦恼也是不会干扰你,一切苦恼都不能干扰你。说「勿我由此二惑因缘当生现法后法众苦」,是这样子。

 

午九、不坏信施

终不虚损所有信施,终不毁犯清净禁戒受用信施,终不毁呰他人信施。

这是第九科「不坏信施」。「终不虚损所有信施」,说是这个修行人,从早晨到晚间,从今天到明天,从这一个月到下一个月,从今年到明年。「终不虚损所有信施」,不会使令那个「信施」白布施你了;他布施你一碗饭给你吃了的时候,你吃了这碗饭呢、修学戒定慧,就使令他这碗饭有功德。如果你若是人家布施你这一碗饭,你吃了以后你就是散心杂话,那他那一碗饭就白布施给你了;你不能为他作良福田,不能为他生福,那么那一碗饭就白吃了,使令那布施的人没有功德。

我看那一个经论上有一句话,说是那个人并不是财富很多的,他不是有很多财富,但是他欢喜布施,他是这样子,那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欢喜布施,就是因为这就是等流果,他以前、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也常作这种事情,所以他心里面作这个事情很容易就作。那么为什么他还是…?布施应该得大富嘛!为什么他没有、还是贫苦呢?说是他没有遇见「良福田」;他布施那个人,那个人是很平常的人,没有令他生福。说是那个人大富贵,那么当然是因果上,就是他作过布施,他才得到这个富贵,得到大财富;但是他现在很悭吝,他不愿意布施,那怎么回事呢?就是他遇见良福田了,那个人是个阿罗汉,他供养他了,所以他才会得大富。虽然得大富,但是他只是…虽然得大富,但是还不是愿意布施;他这个道理这么讲法。

所以这上面说「终不虚损所有信施」,所以这件事…,所以这个出家这件事可是的确是…,你不要「虚损」了「信施」,有信心而施舍你的这些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那怎么样才能「不虚损」呢?你就要多用功,时时要用功修学戒定慧;那么施主给你一杯水,他也会得福,不管是多少都能得福,这就是「终不虚损所有信施」。这可见我们出家人,自己不生产,唉呀!这件事很好,我出家好了;「终不虚损所有信施」。

「终不毁犯清净禁戒」,他很尊重这个戒法,他不毁犯。「受用信施」,不能够毁犯了戒,用这样的身份「受用信施」,不可以这样子。这样子就自己也有过失,而令那个信施没有功德了。「终不毁咨他人信施」,那个居士供养那个出家人,你不要破坏,不要破坏!「唉呀!你供养那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没有什么修行啊!」你不可以这样破坏人家的;「终不毁咨他人信施」。

 

午十、不舍学处

终不弃舍所受学处。

这第十科。说是:「这样子啊,唉呀!修行这么难,我不能修行。我若不能修行受人信施很苦,我还俗了!我弃舍!我舍了戒,我还俗好了。」不;不弃舍!继续努力修行。

我看是《未曾有经》,说罗亩罗尊者听佛一说这些事情,就是将才说的这个,罗亩罗说:「出家若这样子!我不出家,我还俗了」,罗亩罗曾经提过这个事情。佛就呵斥他,又勉励他,有这个事情。

 

午十一、不伺他犯

常乐省察己之过失;不喜伺求他所愆犯。

这是第十一科「不伺他犯」。说这个修行人常欢喜、常注意「省察己之过失」,反省观察自己的过失,我自己的三业是不是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注意观察。「不喜伺求他所愆犯」,我不欢喜、总是注意别人不对的地方;不!他不这样。

 

午十二、发露己恶

隐覆自善;发露己恶。

这是第十二科「发露己恶」。「隐覆自善」,自己有功德地方隐藏起来,我有错误的地方,有过失地方,有罪过地方,发露出来忏悔。要这样,不隐藏!不隐藏自己的过失,要这样子。

 

午十三、出离所犯

命难因缘亦不故思毁犯众罪,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

这十三科「出离所犯」。「命难因缘」,就会失掉了我的生命的因缘,我也「不故思毁犯众罪」,也不故意的,我犯这条戒保护我的生命,都不这样。「设由忘念少有所犯」,假设我这时候「忘念」、忘记了,少少有一点违犯,「即便速疾如法悔除」很快的,就要忏悔,把这个罪过灭出去。

 

午十四、自作应作

于应作事翘勤无惰,凡百所为自能成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

这第十四科「自作应作」。「于应」该作的事情「翘勤无惰」,就是精进而不懈怠去作这件事。「凡百所为自能成办,终不求他为己给使」,「凡百所为」就是很多很多我所作的事情,我自己努力的去把这件事作好。「终不求他」求别人,「为己」就是「你给我作!」,叫别人来作;不应该这样子的。

 

午十五、不谤甚深

于佛世尊及佛弟子不可思议威德神力甚深法教、深生信解,终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

「于佛世尊,及佛弟子」这是第十五科「不谤甚深」。对于佛的境界,及佛的弟子,有「不可思议」的「威德神力」,这种种的神通作用。「甚深」的「法教」,佛和佛弟子所演说的特别深奥的佛法。「深生信解」,一个神通,一个妙法,都深深的生起信解心。「终不毁谤」,虽然说我还不懂、不明白;不明白也不毁谤。「能正了知唯是如来所知所见,非我境界」,这种甚深的不可思议神力,这种甚深的法教,这是佛、佛及弟子他们的「所知所见」的境界,不是我这个人的境界,不是我这个凡夫能明了的,要这样观想。

 

午十六、不着见取

终不乐住自妄见取非理僻执、恶见所生言论咒术。

这是第十六科「不着见取」。「终不乐住自妄见取」,自己不愿意,不愿意安住在自己的虚妄分别「妄见取」。「非理僻执」,不合道理的偏邪的执着。「恶见所生」的「言论」,我不安住在这里。这就是要深入地、要精进地学习佛法,慢慢的才能得到正见。「言论咒术」,这些不合道理的咒术,有这些恶咒术,是对人有伤害的这些咒术、不要,不要学习这些咒术。

 

辰二、释庄严义(分三科) 巳一、标相

若与如是功德相应、如是安住、如是修学、以正沙门诸庄严具而自庄严,甚为微妙。

这是第二科「释庄严义」。前边辨这个「沙门庄严」分两大科,一个是「辨成就」十七,一个是「辨住学」,这两大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解释庄严义」,那么一个十七、一个十六加起来就是三十三种庄严,这个「沙门庄严」。现在怎么叫作「庄严」?解释这个,分三科,第一科「标相」。

「若与如是功德相应、如是安住、如是修学」,「若与如是」像前面说的这个;一个十七、一个十六是三十三种「功德相应」。「如是安住」,也这样的修学,安住在这个功德里面,而这样继续努力的修学。「以正沙门诸庄严具而自庄严」,就是前面说的这么多的庄严,用这样的庄严来庄严自己,这就叫「庄严」;不是说是把头发剃了,把胡子剃一剃,穿上好的衣服,叫庄严,不是这个意思。这样的庄严具,前面这是三十三种庄严具,是「甚为微妙」的庄严具。

这是「标相」,下面举一个譬喻。

 

巳二、举喻

譬如有人盛壮端正、好自庄严乐受诸欲;沐浴身首涂以妙香、服鲜白衣,饰以种种妙庄严具、所谓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诸妙宝印、并金银等种种花鬘,如是庄严极为奇妙。

「譬如有人盛壮端正」,这个人正在盛年、正在壮年的时候,相貌很端正。「好自庄严」,就欢喜自己庄严。怎么庄严呢?「好自庄严、乐受诸欲」,欢喜色声香味触,欢喜这些诸欲。「沐浴」他的「身首」,「涂以妙香」,服这个鲜白的衣服,「服鲜白衣」。「饰以种种妙庄严具」,什么「妙庄严具」呢?「所谓璎珞、耳环指环、腕钏臂钏、诸妙宝印、并金银等种种花鬘,如是庄严极为奇妙」,这个「盛壮端正」的这个人,有这么多的庄严具,这是譬喻。

 

巳三、合法

如是行者以正沙门种种功德妙庄严具、而自庄严,其德炽然威光遍照。是故说为沙门庄严,是名沙门庄严具义。

现在第三科「合法」。「如是行者」,说是现在出了家作沙门的这个修行人,他用什么作庄严呢?「以正沙门种种功德妙庄严具、而自庄严」,就是前面说这三十三种庄严,用这个来庄严。「其德炽然」,说这个人的功德特别殊胜。「威光遍照」,他这个功德的光明,能普遍的照耀到十方世界去了,这佛菩萨都悉见悉知。「是故说为沙门庄严,是名沙门庄严具义」,这「沙门庄严具义」是这样子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2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二届:铸造菩萨的人格 做生活的大丈夫(明尧居士)[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贫女宝藏[栏目:禅的智慧与心灵修炼]
 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伍先林)[栏目:禅宗文集]
 修行重在精神境界[栏目:传喜法师]
 鸠摩罗什答慧远大师问[栏目:慧远大师作品解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七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方位之标准[栏目:太阳我的心]
 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二、漏无漏种三性分别[栏目:韩镜清教授]
 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来——楼宇烈教授访谈录[栏目:佛教人物访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