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8)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4

卯四、尸罗清净(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住法具尸罗,有惭言谛实,能保爱自身,亦令他所爱。

这是二十四科里边的第四科「尸罗清净」。「尸罗」,中国话就是戒,持戒清净。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颂言」。

「住法具尸罗」这两句话,后面有详细的解释;「有惭言谛实」也有解释;就是「能保爱自身,亦令他所爱」这两句,下面没有解释。就是如果你能够发心出家,持戒清净,有惭愧心,说话真实不虚。「能保爱自身」,这时候能保护你的安全,你能得到安乐。「亦令他所爱」,也会令别的贤善的人对你有所尊重,这样意思。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四科) 午一、住法

今此颂中云何住法?谓于如来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乐修梵行。

这以下是长行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别释颂」,分四科;第一科解释「住法」。

「今此颂中云何住法?」这「住法」是什么意思呢?「谓于如来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净信出家乐修梵行」,这就叫做「住法」。「谓于」,就是说一个发心的人,在佛陀所证悟的胜义谛;「善说」,又能够善巧方便地宣说出来。宣说什么呢?宣说他所证悟的正法和毗奈耶,这是一个法、一个律中。「净信出家」,能够对于佛所说的正法和毗奈耶有净清的信心,能够发心出家。「乐修梵行」,能欢喜地修学圣道,这就叫做「住法」。就是他安住在佛法里面,由凡而圣这样的用功修行,那就叫作「住法」。

 

午二、具尸罗

云何具尸罗?谓如是出家,如是爱乐故,于戒无缺,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于诸学处能受能学。

「云何具尸罗?」下面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具尸罗」。「谓如是出家,如是爱乐故,于戒无缺,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于诸学处能受、能学。」怎么叫做具足了戒?这戒具足了呢?「谓如是出家」,谓这个人他能够出了这个烦恼的家。「如是爱乐」,他能够在佛法里面生欢喜心。「故」,因此之故。「于戒无缺」,对于所受的戒法没有缺少。如果你破了一条戒,你破戒了就是缺了、就是不具足了;现在持戒清净就是「无缺」的意思。「乃至无杂」,中间还有些略去了的地方。这在〈声闻地〉里边说得很详细,就是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这是一个;第三个是轨则圆满,轨则圆满这里面说了很多事情;第四个是所行圆满;第五个是于微小罪见大怖畏,这些事情。是「乃至无杂,相续而作,相续而转」,能够有这样的功德。「于诸学处能受、能学」,「学处」就是戒,能够秉受,你能接受、能受这么多的戒,而且能够不断地学习,你知道怎么叫作持戒、怎么叫作犯、怎么叫轻、怎么叫重,这些事情。看这《披寻记》:

 

《披寻记》六六八页:

于戒无缺等者:戒无亏损,是名无缺。离见执取,是名无杂。无穿无穴,名相续作。若穿穴已,如法还净,名相续转。

「于戒无缺等者:戒无亏损」叫作「无缺」。「离见执取,是名无杂」,这个「离见执取」,你能持戒清净而还没有执着,没有这我、我所的执着:「我持戒清净。」轻视其他的人,没有这种执着心,没有我、我所的执着,是名叫作「无杂」,那么这里面有智慧的意思。这天台智者大师解释「无杂」,是定共戒的意思,因为你得到了四禅八定,你心里面清净,没有虚妄分别的夹杂,那么解释,这是这个「无杂」。「离见执取」,这里面有智慧的意思。这样说这「无杂」,也有定、也有慧的意思。

「无穿无穴,名相续作」,这个「相续作」,就是不间断地警觉自己持戒清净,这个「作」有警觉自己的意味。这个「无穿」,「穿」就是:譬如说你过海的时候有这个浮囊,乘这个浮囊可以过海。这个囊就是戒,你若是用一个器在浮囊上穿一个洞,它慢慢地、慢慢地,这个浮囊就不能好用了、就不能渡这个生死海了,所以,这个「穿」就是破戒的意思。但是,这个是破这个小小的穿洞、穿一个洞,那就是破轻微的戒,最后就是破重戒了。说「无穿无穴」,你不破戒、你持戒清净,「名相续作」,是这样意思。这个「穿」和「穴」,应该是一个意思,因穿而有穴,就是破了戒了的时候就不清净了、就是有了漏洞了。「若穿穴已,如法还净」,如果你破了轻微的戒,「如法还净」,依据佛所制定的律法,你能忏悔恢复清净,这叫作「相续转」。这个「无杂」和「相续而作」、「相续而转」,这么解释。这是「具尸罗」。

 

午三、有惭

云何有惭?谓惭于可惭,惭于能生恶不善法,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即不正相、不正寻思,若诸烦恼及随烦恼。

「云何有惭?」这是第三段解释「有惭」。「谓惭于可惭」,就是发惭愧心,自己没能断烦恼,时时地有烦恼的活动,或者是破戒了、有惭愧心。「惭于能生恶不善法」,这个「可惭」就是所惭愧的,什么呢?「惭于能生恶不善法」,就是自己的身口意上有因缘了,能发生有罪过的、无利益的事情这种活动,那这是可惭愧的地方。「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这个「能生恶不善法」是什么呢?「谓能顺恶戒、冗戒因缘」,就是说在你的身口意上能顺生恶戒的因缘。这「恶戒」,就是使令你的身口意有了恶心了、有了恶的行动了,这个戒就不清净了,就叫「恶戒」。可这个「冗戒」,应该是解释什么叫作「恶戒」呢?就是「冗戒」,「冗戒」就是不守戒的意思,就是不守戒叫作「冗戒」,不守戒就是破戒了;破戒了、戒不清净了,就是「恶戒」了。能顺生恶戒、冗戒的因缘,那就是你内心的烦恼,这是可惭愧的地方。

「即不正相、不正寻思,若诸烦恼及随烦恼」,这个顺生破戒的因缘是什么呢?「即不正相」,这个「相」就当观察讲,就是你心里面不合道理的观察;「不正寻思」,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这些事情。「若诸烦恼及随烦恼」,这还是解释这个「不正相、不正寻思」,是什么?就是你内心的贪瞋痴的烦恼。「及随烦恼」,「随烦恼」就是根本烦恼的等流,就是比根本烦恼轻微一点,譬如说昏沈、掉举、散乱、不正知,这些都是随烦恼了,这些就叫作「不正相、不正寻思」,这些都是破戒的因缘,这都是可惭愧的地方,这样意思。

 

午四、言谛实

云何言谛实?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

「云何言谛实?」这是第四科,他这语言是真实的。怎么叫做真实的呢?「谓发露诸恶,不藏诸恶;若有所犯,即于智者同梵行边,如实自举,如法对治」,这是说这位出家人,他若是内心里面、他的身口意上有些过失的时候,他能把它发露出来,就是坦白出来,把他这些过失能够发露出来。「不藏诸恶」,不隐藏在心里面。「若有所犯」,这个「发露诸恶、不藏诸恶」是什么事情呢?就是他若是犯戒了的话,「即于智者」、及同梵行那边,有大智慧的人的旁边、或者是同修圣道的人的旁边。「如实自举」,就如他真实的情况把它发露出来,叫「自举」。「如法对治」,这个犯戒有轻重,随其所宜去忏悔、对治来消除他的过失,这就叫做诚实(注:谛实)。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今当略辨上所说义」这是标,下边第二科是解释。

 

午二、释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谓能正受故,受已不冗故,远离冗因故,虽由无知放逸冗已,即便如法而对治故。

「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有这四个原因,你的尸罗就会清净了。「谓能正受故」,就是你最初出家,能够很如法的受戒了,这是一个原因。「受已不冗故」,就是受了戒以后而再不犯戒,戒清净。「远离冗因故」,为什么不犯戒呢?你知道什么是犯戒的因缘,你能够远离,那也戒律会清净。「虽由无知放逸冗已」,有的时候,有些事情自己无知,不明白这件事,由于你无知,你心里面就放逸了,就「冗已」,就是犯戒了。虽然是这样子,「即便如法而对治故」,那么立刻地就会依法忏悔,对治这个过失。那么这是这四个原因,你的戒律就会清净。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当知是名此中的要义、略义。

 

《披寻记》六六九页:

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等者:此中四因,如次配释初二句颂所说四义应知。言由无知放逸冗已等者,谓由无知犯所犯罪,或由放逸犯所犯罪,意显此所犯罪是不染污,尚能即便如法对治,何况染犯?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

「略显四因所摄尸罗清净等者:此中四因,如次配释初二句颂所说四义应知」,这初二句颂就是「住法」,这就是受戒了;「具尸罗」就是持戒;「有惭愧」;「言谛实」──这四个义,就是这里这四个因缘持戒清净了。

「言由无知放逸冗已等者,谓由无知犯所犯罪」之后,「或由放逸犯所犯罪,意显此所犯罪是不染污」,这上面说「虽由无知放逸冗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显此所犯的罪是不染污,就是不是由自己的染污心、或者高慢、或者瞋恨而犯戒的,这样子就是染污心犯戒了。现在由无知,就是不是染污心、不是(注:或是?语音模糊)懒惰懈怠这样子犯的,那就叫做不染污心的犯戒,不染污心的犯戒是轻戒。「尚能即便如法对治」,你这样子轻微的犯一条戒,你还能够立刻地忏悔对治,何况染污心犯戒呢?重的戒更是忏悔了。「义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六页)」,那里有解释这个道理。

 

卯五、恶业果报(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若见他恶业,能审谛思惟;自身终不为,由彼业能缚。

这是第五科「恶业果报」,分两科;第一科「举颂言」。下面第二科长行的解释。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二科) 午一、释初三句(分二科)

未一、初二句(分二科) 申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见他恶业,审谛思惟?

这是「别释颂」,分两科;第一科释颂的初三句,又分两科,先解释「初二句」;先「征」。怎么叫做「见他恶业审谛思惟」呢?见到别的人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见到了以后,自己能够深刻地、很认真地去思惟观察这件事。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见诸恶业(分二科) 戌一、由谛观法忍(分二科)

亥一、标能观

谓如有一,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成就如理谛观法忍。

这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见诸恶业」,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由谛观法忍」,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能观」。

「谓如有一」,就是有一个人,这个人或者是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为性聪慧」,这个人的心性特别地有智慧。「成就如理谛观法忍」,他成就了──如苦集灭道四谛理去观察,得到忍了。得到忍,就是决定无疑的境界了;诸行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空的,这样的智慧决定了,叫做「如理谛观法忍」,还没得圣道。

 

《披寻记》六六九页:

成就如理谛观法忍者:观察苦、集谛法所得胜解,是名谛观法忍。六现观中,此说思现观应知。

「成就如理谛观法忍者:观察苦集谛法」所得的胜解,这个很有力量的认识,「是名谛观法忍」。「六现观中,此说思现观」的意思,这是思现观。思现观就是还在凡夫位,没有入圣道。没入圣道,他现在有这样的程度。

 

亥二、辨所观(分七科) 天一、于违越(分二科) 地一、现见

现见他现行恶行因故,便遭种种挫辱楚挞,又为王人执至王所,广说如经,乃至断命。

这下面第二科「辨所观」,前面是说能观人的程度:由谛观法忍──这个人有这么好的程度。这下面「辨所观」的时候,分七科;第一科「于违越」,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见他现行恶行因故」,这个成就如理谛观法忍的人,见到其他的人现行他的身口,表现出来的行动是恶,做了很多罪过的事情。「因故」,以此为因的缘故。「便遭种种挫辱楚挞」,就会遭遇到很多的「挫辱」,受到人家的毁辱、受到很苦痛的责罚。这个「挞」就是的打人那个打,是相通的。「又为王人执至王所,广说如经」,说这个做了种种恶事的人,「又为王人」,就是政府的人捉去了、逮捕了,到了政府的地方去种种的处罚他。「广说如经,乃至断命」,把这个人的命断了。这是「现见」,下面第二科是「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这个修行人看见这个境界,他心里面就这样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观观」就是不只一次地去观察,观了又观察、观了又观察,观察这个人在现在的身口意里面,他造作了这样的恶事、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他还是在现在的生命中,就又遭受到这样辛苦的果报,受到法律的制裁。「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这位修行人观察了这件事以后,他心里面很有感觉。「乃至止止」,这里面有这么多的过患,乃至到自己若是有做这种事情能障圣道,种种的事情,「乃至止止」,就是不可以!就是停下来。前面这「观观」,或者毗钵舍那观;这个「止止」应该是奢摩他的止了,止而又止、止而又止,就是使令这个三业清净,不要有种种的烦恼的活动。「如是恶不善业」,要停下来这一切有罪过的事情。「终不应为」,始终──从开始乃至到最后都是不应该做这种事情。「终不应作」,也劝他人不要做这些恶事。「终不应行」,这个人他不受戒;你不受戒,你也不要做恶事。「终不应犯」,说受了戒,受了戒就不要犯戒、不要做恶事。

 

天二、于邪命(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屠羊、鸡、猪,广说一切不律仪众。不由如是作业技能活命方术,而乘象马车乘辇舆;又不因此能致广大财宝库藏,令不散失。然为世间之所诃毁,凡在庸俗,尚不以身暂相触受,而远避之,况余贤哲。

前面是违越,就是违越了善法,做种种恶事。现在这里面第二科「于邪命」,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即彼又见」,即彼成就如理谛观法忍的人,又见众生屠羊,去杀羊;杀鸡、杀猪,以杀生为职业,这就是邪命。「广说一切不律仪众」,广说所有的这些以杀生、以偷盗、以淫欲这些事情为职业的人,都叫「不律仪众」,就是不合乎法律的这些人。「不由如是作业技能活命方术,而乘象马车乘辇舆」,这底下就是说这个人──做这种邪命的人,不会由于他做这种职业、这种技能活命的方法,而能够有所得,他能够乘象、能够乘马、还能乘车,或者乘辇舆。这「辇」就是国王的车,叫「辇」;「舆」就是所有车的通名,这样子。

「又不因此能致广大财宝库藏」,又不会因此邪命的生活而能得到广大的财宝库藏,「令不散失」,不会这样子。「然为世间之所诃毁」,说是做这种、这样生活的人,为世间人所轻视、或诃责。「凡在庸俗尚不以身暂相触受」,所有的这些平常的人,都不会「以身暂相触受」,用他的身体暂时的去有这种行为、去做以杀生为职业的事情。「而远避之」,远离、远避这种事情。「况余贤哲」,况且其余的贤善有智慧的人,决定不会以杀生为职业的、不会有邪命的生活。这是「现见」,下面第二科「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就是「余如前说」,像前面说的:不会因此活命而能乘象、乘马,不会因此活命而能够集聚广大的财富;而会为世间所呵斥的这些思惟,这就是有这样的过失、这些事情。下面就是「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即于现法还受如是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就是如前所说。

 

天三、于放逸懈怠(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他人巨富,饶大财宝,然由懒惰多住纵逸,经过日夜,淹积岁月;所有珍财僮仆基业,及诸善法,渐渐衰退。

前面第二科「于邪命」;现在第三科「于放逸懈怠」的事情,分两科,第一科是「现见」。

即彼成就谛观法忍的人,「又见他人巨富」,有很大的财富的人。「饶大财宝」,很多财宝。「然由懒惰,多住纵逸」,然而这个人他不勤力,他懒惰,多数安住在放纵的境界里面。「经过日夜」,从日到夜、从夜到日。「淹积岁月」,久积啊──时间久了,经过很多的年月。所有的珍财和僮仆,「基业」,就是原来的财产。「及诸善法」,原来还有一点善法,或者是乐善好施这些事情。「渐渐衰退」,逐渐地因为他懈怠放逸的关系,它逐渐地衰退了,这个财宝也丧失了,他的内心的善法也失掉了。这是「现见」。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下边:「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这第二科是「思惟」。「余如前说」,像前面说的一样。

 

天四、于依身差别(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种种有情身相差别。或有生盲、生聋、生桼,或瞎、或跛、或癣、或癞,或复短寿,或恶形色,或多疾病,或贫贱家,或少支属,或弊恶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丑形类,余即不尔。

这是第四科于依身的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现见」。又见种种的众生身相有差别,不一样。什么样的差别?「或有生盲」,生来两个眼睛就盲了;生来就是聋了、生来是哑(注:哑通桼)、或者是瞎、或者是跛。「瞎」就是也是盲,但是有一个眼睛盲了叫「瞎」。「或跛」,就是这个足不良于行了。「或癣、或癞」,有这样的病。「或复短寿,或恶形色,或多疾病」,或者是「贫贱家」,或者「少支属」。「少支属」,应该说是身体的各部份有所缺少,或者是缺一个耳朵、或者是缺个鼻子这样子。「或弊恶慧」,或是这个人虽然是身体各部份都具足;但是智慧有问题,他执着善得恶报、作恶得善报,这些恶慧。「或扇宅迦,或半宅迦,或丑形类」,这个就是男根被损坏了,查查字典好了;或者丑陋的形貌的这一类的人。「余即不尔」,其他的人就不是这样子,这个身体不是这样。这是「现见」,这下面第二科是「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先作种种恶不善业,今受如是苦恶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余如前说。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察──「观观是人:先作种种恶不善业,今受如是苦恶果报」,说这个人前一生、前多生做了种种的罪过的事情,所以现在受到这样的苦恼的果报、恶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所以我不可以做这种事情。「余如前说」。

 

天五、于所作不遂(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他人黠慧,无有懒惰具足翘勇,所谓能作营农商贾行船等业,及能正作言论事业。彼虽具足如是翘勇,所作事业数渐衰损,终无成辨。

这是第五科「于所作不遂」,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即彼成就谛观法忍的人,「又见他人黠慧」,说这个人的智慧很高。「无有懒惰」,很勤力地做事情,不懒惰。「具足翘勇」,这个「翘勇」就是精进勇猛地做事情。「所谓能作营农」的事情;或者营商的事情;「贾」,行商作贾,作这些行业的;或者是行船,做这个事业的。「及能正作言论事业」,这可能是为人做老师的人。「彼虽具足如是翘勇」,这个人虽然是很肯勤力地做事情。「所作事业渐(注:原文为「数」)渐衰损」,他的事情逐渐逐渐地就做不来了。「终无成辨」,都失败了、都没有成就,一无所成。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这是第二科「思惟」。看见完了──看见这样的事情,他心里面就思惟,像前面说的。其实后面有解释这个事情。

 

天六、于所求不遂(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二人出家,趣于非家,同修梵行。一于衣服饮食等利有所匮乏,一则不尔。

这第六科「于所求不遂」,于所求、所希求的事情没有成功;分两科,第一科是「现见」。

即彼修行人又看见两个人都出家,「趣于非家」,来到寺院里面来。「同修梵行」,修学戒定慧的圣道。「一于衣服、饮食等利有所匮乏」,这个发心出家也是同的;「趣于非家,同修梵行」,也是相同的;但是一个人他的衣服、饮食等利养有所匮乏,就是不够用。「一则不尔」,另外一个人就是不是那样子,衣服、饮食都还是够用的,就有这样的差别,这是「现见」。下面「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余如前说。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也是这个样思惟这件事;余如面前说。

 

天七、于国王等(分二科) 地一、现见

即彼又见或有国王、或是王等,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坚着不舍。但为一身一具骸骨,唯为现在少小安乐,身语意门,现行无量广大恶行,损坏多生多身安乐,当受多生多身大苦。

这是第七科「于国王等」,分两科,第一科「现见」。

「即彼又见」或者有国王──国家的政府的领导人;或者是「王等」,就是同一类的这些有地位的人。「大地封疆,咸皆克伏」,广大的这个土地,封疆这些界限;「咸皆克伏」,他完全都克伏了、都归他统治了。「坚着不舍」,这个不得了!做一个大国王了,他爱着这件事情而不肯弃舍。「但为一身一具骸骨」,他所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他自己一个人,而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他一身的利益。他这一身是什么?就是一具的骸骨,就是一节节的骨头连接起来的这一个人。「唯为现在少小」的安乐,过去的时间也是无量劫、未来也无量劫,现在的生命那么短、那么少少的时间内的安乐,是小小的安乐,为这小小的安乐。「身语意门,现行无量广大恶行」,这个有权力的人造了很多罪过。「损坏多生多、身安乐」,他这样做就损坏了将来的多生──很多的生命、很多的身体的安乐,都被破坏了。「当受多生、多身」的大苦。这是「现见」,下面是「思惟」。

 

地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王,或是王等,甚为愚弊。唯知保爱一生一身,不知保爱多生多身;唯爱现在少时小乐,不爱当来多时大乐,亦非不受多生重苦;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王」,观而又观地观察这个王的事情,或者是王的同一类的这些政府的领导人。「甚为愚弊」,这些人真是太愚痴了!「唯知保爱一生一身,不知保爱多生多身」,他不知道保护很多的生命、很多的身体,或者是不能够对老百姓有爱心,也可以说是「不知保爱多生多身」;或者说自己将来的生命、很多很多的生命,他不知道保护。「唯爱现在少时小乐,不爱当来多时大乐,亦非不受多生重苦」,说这个人造了很多罪,他不是不受多生的重苦,不可能的!「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终不应为、终不应作、终不应行、终不应犯」。

这是前面由谛现观的法忍看见这么多的境界,做如是思惟。下面第二科「由获得天眼」,分两科,第一科是「现见」。

 

戌二、由获得天眼(分二科) 亥一、现见

复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获得天眼;用此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如经广说,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

「复有或善男子、或善女人,为性聪慧,获得天眼」,前面谛观法忍还没有得禅定,只是他有一点佛法的认识,他能从因果的道理能观察这么多的事情。现在这个人──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心性是聪慧的,得到禅定了,获得天眼通了。「用此天眼见诸有情」死的时候、投生的时候的相貌,「如经广说」。「乃至生在大那落迦中」,就是有的人做善、有的人做恶,做善的生到善处人天中受福乐,乃至做恶的生在大那落迦中、大地狱里面去了。这是「现见」,第二科是「思惟」。

 

亥二、思惟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令受后法辛楚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余如前说。

「见已便作如是思惟:观观是人,于现法中造作如是恶不善业,令受后法辛楚果报」,这个天眼通能看见地狱、饿鬼、畜生都能看见;所以看见在生的时候做恶、死了后受恶报,都能看见。「辛楚」就是辛苦的果报。「乃至止止如是恶不善业」,余如前面说。这是「见诸恶业」,下面是「思惟行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酉二、思惟行相(分三科) 戌一、标

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见他所作诸恶业已;由四种行,谛善思惟,谛善观察。

「如是或善男子、或善女人,见他所作诸恶业已;由四种行,谛善思惟」,由四种的心行、心里面的活动;「谛善思惟」,就是深刻地去好好地、善巧地思惟观察;「谛善观察」。「思惟」和「观察」也是意义是相同;或者说善思惟是粗略的,观察是深细的。

 

戌二、征

何等为四?

第二科是「征」。

 

戌三、辨(分四科) 亥一、现作现受

一者、观察或因违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于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即现法受非爱果报。

这下面第三科是辨别这四种,第一是「现作现受」。前边的观察,若是综合起来说就有四种不同。一者是「观察或因违越、或邪活命、或放逸懈怠,于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即现法受非爱果报」,这是在现在中你作了错误的事情,你现在受不可爱的果报,这是一种。

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六七一页:

或因违越等者:此中违越,配属前说现行恶行。由此恶行,违越世间,违越毗奈耶故。邪活命者,配属前说不律仪众。放逸懈怠者,配属前说多住纵逸。

「或因违越等者:此中违越,配属前说现行」的恶行,叫做「违越」。「由此恶行,违越世间,违越毗奈耶故」,世间上也不容许你做恶事的,也违犯了这个佛法的戒律。邪活命配属前说的不律仪众。「放逸懈怠者,配属前说多住纵逸」,就是这样意思。

 

亥二、先作现受

二者、观察或有有情依身差别,或有所作而不果遂,或有所求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恶不善业,故现法中各受如是非爱果报。

这是第二科「先作现受」。第一科是「现作现受」;现在第二科是过去生中造的罪,而现在受果报。

「二者、观察或有有情依身」相的「差别」,「或有所作而不果遂」,这个人很精进、没有犯什么错误;但是他就是不成功。「或有所求而不果遂」,「或有所作」是指你表现出来的行动;「或有所求」是内心里面、没有表现出来行动;「而不果遂」。「皆由先造恶不善业」,说这个人并不懈怠,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事情就是失败了。那是什么原因呢?「皆由先造」,先世造了恶不善业的关系,故于「现法中各受如是非爱果报」。现在《披寻记》:

 

《披寻记》六七一页:

或有有情依身差别等者:此中有情依身差别,配属前说种种有情身相差别。所作不遂,配属前说具足翘勇事无成办。所求不遂,配属前说趣于非家,有所匮乏。

「或有有情依身」体的「差别等者」,「此中有情依身差别,配属前说种种有情身相差别」,有的人身体生来就是有问题,那就是前生的罪业的果报。「所作不遂,配属前说具足翘勇事无成办」这个。「所求不遂,配属前说趣于非家」,出家了,但是有所匮乏,这一类。

 

亥三、现作当受

三者、 观察或有国王,或与王等,因现法中行诸恶业,比知当来定受种种非爱果报。

三是「现作当受」,他现在作种种恶业没受果报;没受果报,他将来的生命他还是会受的。「观察或有国王、或与王等」这一类的人。「因现法中行诸恶业」,造了很多的恶事,虐待老百姓的事情。「比知当来定受种种非爱果报」,现在他没有受果报,他有权利,没有人奈何──奈之何;但是有因就有果,所以,比量可以知道:他将来定受种种不可爱的果报,还是要受苦的呀!这是第三科。现在第四科「现作生受」。

 

亥四、现作生受

四者、观察诸有情类死时、生时,因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后法中受非爱果报。

「四者、观察诸有情类死」的时候,或者受生的时候。「因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后法中受非爱」的果报;这是「现作生受」,现在造罪,第二生要受苦了。「因现法中造作种种恶不善业,后法中受非爱」的果报。

这是颂的第二句。第一句是「若见他恶业,能审谛观察」(注:前原文为:能审谛思惟),这个「审谛观察」是第二句。

 

未二、第三句

彼由如是如实知故,终不自作。

若是第三句,第三句就是「自身终不为」。这个第三句:「彼由如是如实知故,终不自作」,他终究自己不敢作恶事了啊!

这是第三句;下面第四句,分三科,第一科「征」。

 

午二、释第四句(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业缚?

「云何业缚」呢?怎么叫作受到业力的系缚,怎么讲呢?这是第四句。

 

未二、列

谓乐诸业故,由业重故,于业果报不自在故。

「谓乐诸业故」;这是第二,是列出来;「由业重故」这第二句;「于业果报不自在故」,这是三句,列出来三句回答这个「业缚」的道理。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三科;第一科「乐诸业」,又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

 

 

未三、释(分三科) 申一、乐诸业(分二科) 酉一、释(分二科) 

戌一、辨相

乐诸业者,谓如有一串习恶故,爱乐诸恶。

「乐诸业者」,这个人欢喜做很多的事情,这句话怎么讲呢?「谓如有一串习恶故」,譬如有一个人「串习恶」,就是连续的、不间断的作很多的恶事。「爱乐诸恶」,他做这恶事做习惯了,他就欢喜这个恶事,这就叫做「乐诸业」。

 

戌二、明缚

由此因缘,于诸善法心不能入。

这是第二科,是明系缚。第一科是「辨相」,第二科是明作了这业,就为业所系缚。他作了很多的恶事,是「于诸善法心不能入」,那么你对于佛教里面说的这些戒定慧的善法,你心里面就不能契入。就是按我们平常生活你就知道,如果你发了很大的贪心,你静坐的时候就受影响;你发了很大的瞋心,你静坐的时候也受影响,他这个贪、瞋的烦恼常常的活动,能使令你的智慧低、渐渐地会减少,所以也就「于诸善法心不能入」,这就叫做系缚,也就是障碍了。这前面是解释,下面第二科是结束。

 

酉二、结

是初业缚。

这是「初业」──乐初业的系缚,就是这个「乐诸业」这个系縳。

 

申二、由业重(分二科) 酉一、释(分二科) 戌一、辨相

由业重者,谓如有一于无间业,或有具造,或不具造。

「由业重者」,这第二句。第二句这个分两科;第一科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辨相」,辨这个重业的相貌。「谓如有一于无间业,或有具造,或不具造」,对于这无间地狱──堕落无间地狱的这个罪业,就是五逆罪。「或有具造」,具足的造了五逆罪;或者不具足。这是「辨相」,下面明业缚。

 

戌二、明缚

由此因缘,虽有欣乐于佛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暂时出家尚不能得,况当能获沙门果证。

「由此因缘,虽有欣乐于佛所证善说正法毗奈耶中,暂时出家尚不能得」呀!这样人想要暂时出家都办不来的。「况当能获沙门果证」,更不可能得圣道了啊!

 

酉二、结

如是名为第二业缚。

这是「如是名为第二业缚」,结束这段文。

 

申三、于业果报不得自在(分二科) 酉一、释(分二科) 戌一、辨相

于业果报不自在者,谓如有一,由身语意恶行因缘,生诸恶趣。

「于业果报不自在者」,这是第三句。「于业果报不得自在」什么意思呢?分两科,第一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辨相」。

「谓如有一,由身语意恶行因缘,生诸恶趣」,就是有一个人,由于他身语意三业造了很多恶行、恶业的因缘。「生诸恶趣」,就死掉了以后,就生到三恶道去了。

这是「辨相」,下面明系缚。

 

戌二、明缚

生彼处已,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长夜受苦;或生边地,于彼绝无四贤善众,所谓苾刍,广说乃至邬波斯迦。

「生彼处已,不得自在」,你生到三恶道去受苦时候,你不能随意──不能随心所欲,所以「不得自在」。「不能自任长夜受苦」,你不能够、你受不了那种苦还非受不可的「长夜受苦」,没有间断的受苦啊!「或生边地,于彼绝无四贤善众,所谓苾刍,广说乃至邬波斯迦」,或者造了很多的罪过,没有到三恶道去,那么到那去了呢?生到边地,就是没有文化的地方,到那地方去了。「于彼绝无四贤善众」,在那个地区没有四种贤善的人。谁是贤善的人呢?所谓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种,没有,你就不能听闻佛法了啊!

 

酉二、结

如是名为第三业缚。

这是结束这一段。

 

巳二、略辨义(分三科) 午一、标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这下面第二科「略辨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略辨上所说义」。

 

午二、释

谓薄伽梵于此略示依诸有情恶业果报,如理思惟;及显如理思惟为先,法随法行。

「谓薄伽梵于此略示依诸有情恶业果报,如理思惟」,这是解释。「谓薄伽梵」于此颂中简要地开示我们:依诸有情的恶业的果报,你要如理的去思惟,思惟众生作恶事、受恶报这件事,你要去思惟观察。「及显如理思惟为先,法随法行」,一个是如理思惟;一个是显示如理思惟之后。「为先」,就是先要如理思惟。而后「法随法行」,就是修八正道;第一个「法」是涅槃,第二个「随法」是八正道,修八正道能得涅槃,所以叫「法随法行」。先是如理作意、思惟,而后修八正道。

 

午三、结

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这是这一个颂的一个要义,是这样。今天就讲到这里好吧!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八~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正确使用念珠[栏目:法鼓钟声]
 目犍连(神通第一) 谁是神通第一[栏目:佛陀十大弟子传·星云大师著]
 第一册 做人处事结缘~1[栏目:佛光菜根谭]
 神会拜见六祖[栏目:看开]
 相应21经 集法经[栏目:相应部 23.罗陀相应]
 41.杀蛇 Killing A Snake[栏目:放生故事 The Story About Free Captive Animals]
 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二九一)[栏目:杂阿含经]
 澳门「弥陀共修会」落成法语[栏目:慧净法师]
 The Listless Fool[栏目:The Gospel Of Buddha]
 普贤行愿品讲记 二、个别解释大愿 2、称赞如来[栏目:广超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