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33

卯三、爱缚(分二科) 辰一、举颂言

众生寻思所钻摇,猛利贪欲随观妙;倍增染爱而流转,便能自为坚固缚。

现在这一大段文共分二十七科,现在是第三科,是「爱缚」,是爱的系缚,分二科;第一科是「举颂言」,这四句是颂。下边是长行的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释颂」,分五科;第一科「寻思之所钻摇」,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辰二、长行释(分二科) 巳一、别释颂(分五科) 

午一、寻思之所钻摇(分二科)  未一、征

今此颂中,云何寻思之所钻摇?

这四句颂里面,第一句:「众生寻思之所钻摇」,就是众生的心为寻思所动摇。「寻思」,前面讲过,就是: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就是很多的分别心。这个寻思来动摇他的心,究竟指什么说的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是解释,也就是回答了。

 

未二、释

谓如有一,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发生不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 

「谓如有一」,就是说有一个补特伽罗、有一个人。「于先所得」,对于他以前所得到的欲。「先所受用」,这个「所得」是属于他的了;「先所受用」,那就是他享受这个欲。就像你买了很多面包,但是你还没有吃,那叫做「所得」;等到你吃这面包的时候,就叫做「受用」。「诸欲境界」,就是很多的色声香味触的、所欢喜的境界。「不正作意」,就是不如理作意,你不知道这是因缘生法,它都是无常、无我的,是有过患的。「发生不善」,因为不正作意、不如理作意,所以就发出来无利益的、无饶益的。「依于耽嗜,诸恶寻思」,总而言之就是依于耽嗜,「耽嗜」就是爱着,就是以爱着为基础,就是发出来种种的恶寻思:这些对于自己、对于他人有伤害的这种分别心,这就叫做「寻思之所钻摇」,就是欲的寻思。

 

午二、猛利贪欲(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猛利贪欲?

前边是第一科「寻思之所钻摇」。现在第二科猛利的贪欲,分二科;第一科是「征」。这个颂的第二句「猛利贪欲随观妙」,现在说这个「猛利贪欲」。「云何猛利贪欲?」怎么叫作猛利的贪欲呢?

 

未二、释

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

「谓如有一,于昔余生修习贪欲,亦多修习」,就是说这个人在过去多生中,他曾经他的身口意修习过这个贪欲,就是熏习过这个贪欲──贪着五欲的事情。「亦多修习」,是他过去生中修习贪欲,修习多少呢?修习很多,他对这个欲的事情,他很多很多。

「由是因缘令此生中,于先所得、先所受用诸欲境界,不正作意」。「由是因缘」,就是由于过去熏习过很多的贪欲的事情,所以使令现在生中在「先所得」到的诸欲、「先所受用」的诸欲境界,「不正作意」,和过去一样,也还是不能如理作意。「而被贪欲散坏其心」,使令被这个贪欲心、这个贪欲的心所法、贪欲的烦恼,散乱、破坏了他的清净心,心老是为欲所系缚,而不得清净。

这上面说这个「猛利贪欲」,是因为过去生中曾经这样贪欲过,所以在他内心里面熏习了这样的种子;今生也继续这样子不断地熏习,熏习就猛烈了,这个贪欲心就猛利起来。

 

午三、随观净妙(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随观净妙?

这是第三科,解释「随观净妙」这一句话,分二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随观净妙」呢?清净美妙的这种欲的境界。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未二、释

谓如有一,不善护身,不摄诸根,不住正念,游行聚落,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便不如理取净妙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

「谓如有一」,就是有一个补特伽罗。「不善护身」,不能保护他的身体。「不摄诸根」,他不能够收摄他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不能这样。「不住正念」,他不安住在如理作意上面。所以心里面向外攀缘,这个诸根也向外攀缘,也包括了身体。「游行聚落」,就各地方去游行,从这个都市到那个都市,从那个都市又到一个地方,各处走。

「见甚少年可爱美色诸母邑已」,因为各地方走,就会看见了很年轻的、可爱的「美色诸母邑已」,很多的女人。「便不如理取净妙相」,他就不能如理作意,心里面随顺自己的爱着心去取着这个清净的、美妙的相貌、她的身相。「由此因缘,身心烧恼」,由于他现在不能如理作意,所以他的身、他的心,为这爱烦恼所燃烧,就像猛火在燃烧似的,他这个爱烦恼苦恼他的身心,就是像火的燃烧似的,所以使令他很苦恼。这个《披寻记》的文。

 

《披寻记》六六五页:

不善护身等者:谓游行时,不避恶象马等而与俱行,乃至广说履诸粪秽,是名不善护身。于不应观所有众色,不护根门,起恶寻思,是名不摄诸根。于所应观所有众色,不策观察,起善寻思,是名不住正念。

「不善护身等者:谓游行」的时候,「不避恶象、马等」,这个恶象、恶马、恶狗乃至土匪。「而与俱行」,同他同时在那里、在路上走,在一起走。「乃至广说履诸粪秽,是名不善护身」,这个「不善护身」,是这样意思。「于不应观所有众色,不护根门」,说是不应该去看所有的众色,他不保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就是门,这个心从这里边向外去活动,所以叫门;也从外边得到很多的消息,所以有「出入」的意思。不保护根门:就是保护使令心里面能够如理作意,不生烦恼、不起烦恼,积集善根,叫做「保护」;现在他不能保护、放逸自己,起恶的寻思,就是种种……主要是欲的寻思,「是名不摄诸根」。

「于所应观所有众色,不策观察」,应观所有众色,不能够鞭策自己去观察,应该观察一切的色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苦、空、无常、无我,应该这样观察;但是他不能这样观察。「不策观察,起善寻思」,若发动这苦、空、无常、无我的善寻思,那叫做「应观所有众色」;他不能这样子。「是名不住正念」,就是不如理作意了。

 

午四、倍增爱染(分二科) 未一、征

云何倍增染爱?

这是第四科,先是「征」,怎么叫做「倍增染爱」呢?加倍的使令他这个染爱心殊胜起来。

 

未二、释(分三科) 申一、标

谓由五种相貌,当知染爱增长。

这下面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谓由五种相貌」,当知道染爱的增长。染爱的增长有五个相貌,从五个相貌,就知道染爱的增长了。这是「标」。

 

申二、征

何等为五?

这是「征」。

 

申三、释(分五科) 酉一、不舍诸欲

谓如有一,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诸贪欲缠,耽着不舍,何况上妙?

这是第三科解释。解释分五科,第一科解释「不舍诸欲」。

「谓如有一」,有一个人。「虽于下劣诸欲境界,尚生猛利」的诸贪欲缠,他能够生起猛利的烦恼。「耽着不舍」,爱着这个下劣的诸欲境界而不肯弃舍。「何况上妙」的诸欲境界呢?这是一个相貌。

 

酉二、邪求摄受

又以非法多分凶暴积集珍财,不以正法;亦常摄受增上众具。

这是第二科:「邪求摄受」。

「又以非法」,说这个人又能够以非法的手段、不合法的手段,多分是凶暴、凶恶强暴的手段「积集珍财」。是「不以正法」,他不能够「以正法」:就是合乎十善道、合乎因果的道理;他不能这样。「亦常摄受增上」的众具,就是品质特别好的一些器具,这样子。

 

酉三、悭物行恶

又于轻贱无所用物,尚不欲舍,何况贵重?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恶,何况多胜?

「又于轻贱无所用物」,这是第三科「悭物行恶」:又于这个「轻贱无所用」的东西,是「尚不欲舍」,都尚且不愿意布施给人,何况那个贵重的东西,更不愿意布施给人了。「虽为追求少劣财物,尚行众多身语意」的恶行。「何况多胜」,何况又多、又殊胜的财物呢?那么所造的恶事是更多了;这是第三个相貌。下面是第四个:「不乐妙行」。

 

酉四、不乐妙行

又于受持少小妙行,其心尚无趣向爱乐,何况广大?

又此人对于受持很少、很小的善行,有功德的一种行为。「其心尚无」,他的内心里面尚且没有「趣向爱乐」,就是不是爱乐,是向于爱乐,是这么一个心情都没有。「何况广大」的妙行呢?更是没有这种心了、没有这种欢喜心。

 

酉五、不乐涅槃

又于涅槃尚不乐闻,何况欲得?

这是第五个。又此人对于佛教里面,这个三乘圣人所得涅槃的境界,尚且都不欢喜听闻这件事。「何况欲得」?更没有这种出离心了。这是第五科:「不乐涅槃」。

这是用这五个相貌来解释「染爱增长」的这个意思。

 

午五、坚固缚(分四科) 未一、征

云何坚固缚?

「云何坚固缚」?这个「坚固缚」。前面解释「倍增染爱而流转」,现在要解释「便能自为坚固缚」,解释这句话。这是第五科「坚固缚」,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坚固缚」呢?

 

未二、标

谓由三种相,知坚固缚。

这是「标」,标出来三种相。下边是第三科,是列出来这三种相。

 

未三、列

一、坚牢故,二、苦所触故,三、长时随逐故。

这是三种相。下边第四科是解释这三种相。

 

未四、释

于现法中,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知缚坚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

先解释这个「坚牢故」。

「于现法中」,就是他不是过去、不是未来,就是他现在的身口意中。「由恶行根」,就是恶行的根本。恶行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贪瞋痴」,由贪瞋痴发出来种种的恶行,所以贪瞋痴是恶行之根。「知缚坚牢」,所以知道他的烦恼的系缚是很难破坏的、是坚固的。

 

《披寻记》六六五页:

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等着:贪瞋痴三,名不善根。此为因缘,起诸恶行,名恶行根。难可破坏,故名坚牢。当知此约烦恼名缚。

「由恶行根贪瞋痴故等着:贪瞋痴三,名不善根」,贪瞋痴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此为因缘,起诸恶行,名恶行根。难可破坏,故名」叫做「坚牢」。「当知此约烦恼名缚」,这个坚固缚指烦恼的系缚叫做缚、叫做「坚固缚」。

 

「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傍生、鬼趣,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他现在世由这个恶行根贪瞋痴,发出来种种的恶行,将来世怎么样呢?「于当来世,由生那落迦」,他就会到地狱去了;「傍生」就是畜生;到饿鬼的世界,叫「鬼趣」,就生到三恶道去了。

「知苦所触」,他就知在这个苦恼的境界里面生存,为苦所触恼。「知苦所触」这个「知」,到三恶道的受苦,他现在还没有到三恶道,但是你现在造了很多的罪业,就知道你将来要到三恶道去,所以叫「知苦所触」。

「及长时随逐」,这个业、这个罪业不能一下子都得果报,所以没得果报的时候,它长时随逐你,终究有一天它要发生作用、令你苦恼了。

 

《披寻记》六六五页:

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者:当知此约业缚,名坚固缚。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故。

「知苦所触及长时随逐者:当知此约业缚」,当知此约业缚,知苦所触就长随逐,就是你造的罪业来系缚你,「名坚固缚」。「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你没得果报,它就不灭,所以你不能从这里解脱出来,所以「长时随逐」。

这是把这三种相──这个「坚固缚」有三种相,解释完了。

 

巳二、略辨义(分二科) 午一、标说

复次今当略辨上所说义。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别释颂」,第一科;这是简要地说明前面这一大段的意义,分二科;第一科是「标说」。

「复次」,前面说完了,这又再说。说今当简要地辨别上一段所说的道理,这等于是个题目,下面就是解释这一件事。

第二科是「释义」,是解释略辨的义,分二科;第一科「依失坏辨」,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午二、释义(分二科) 未一、依失坏辨(分三科) 申一、标

谓略显示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

现在这个略辨义,怎么叫做「略辨义」呢?谓简略地、也就是简要地,显示这个众生,「依二失坏因」,这个失坏是有因的,叫「失坏因」。「依二失坏因,有二种失坏」,说这件事。这是「标」,下面是列出来。

 

申二、列(分二科) 酉一、二失坏因

何等名为二失坏因?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

这个二种「失坏因」是什么呢?「谓不正思惟力及因力」,这是二种失坏因。这是两种。

下面是第二科:是「二种失坏」。

 

酉二、二种失坏

云何名为二种失坏?谓方求失坏及受用失坏。

这叫做「二种失坏」。这一共是二种失坏因和二种失坏,这是标出来。下边第三科是解释,解释这二种失坏因和二种失坏,分四科;第一科先解释「不正思惟力」。

 

申三释(分四科) 酉一、不正思惟力

云何不正思惟力?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 

前面标出来失坏因,第一个失坏因是不正思惟。怎么叫做不正思惟的力量,令这个人失坏呢?「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就是前面那个「依耽嗜」、那个「寻思」。「谓随念」,谓随顺自己的意念。「先所受用境界」,不是现在,你过去受用的境界已经不现前了;但是你心里面忆念,就会在你的第六意识现出这个影像来,所以叫做「念」。随顺你的念力,能现出来先所受用的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过去受用的境界,由于你忆念的因缘就现出来了,现出来以后,就在这个境界上有不正思惟。这个境界不是前五根所得,前五根所得已经过去了,只是在第六意识里面现出来过去的影像,在影像上有种种的不正思惟,这叫做「不正思惟力」。

「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是第二个「或邪分别现前境界」,这个现「前境界」,前面是先所受用境界,现在是现前──显现在你的面前的这些境界,就是前面「随观净妙」那个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就是你前五根面对的这些欲的境界,你心里面有不正思惟:一个是前五根面对的境界,第六意识有不正思惟;一个是已经过去的境界,心里面又忆想而不正思惟。

「或邪取相不正思惟」,这就是前面那个倍增染爱的境界,就是特别地猛利了,「或邪取相不正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或即于彼」,就是前面那个随观净妙的境界。「或即于彼」所观的净妙的境界,「若住」,若停留在那里;「若行」,就是自己在走路、在经行的时候,而心里面忆念这些境界,而「不正思惟」。这一共加起来是四种不正思惟。把这《披寻记》念一下。

 

《披寻记》六六六页:

云何不正思惟力等者:此中四种不正思惟,如次配前依耽嗜思,随观净妙,倍增染爱应知。随观净妙有二差别:谓不善护身等,及取净妙相。由是成四不正思惟。言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者,谓于住时、行时诸所作业,不守正念,不住正知故。

「云何不正思惟力等者:此中四种不正思惟,如次配前依耽嗜思」,这是第一个:「谓随念先所受用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这一个。「随观净妙」,这是第二个:「或邪分别现前境界,因缘所生不正思惟」。「倍增染爱」,就是「或邪取相不正思惟」这一个;「应知」。「随观净妙有二差别」,这第四个思惟「或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怎么讲呢?「随观净妙」这一部分有二种差别,「谓不善护身等,及取净妙相」这二种。「由是成四」:这「不善护身」就是行;「取净妙相」就是住,是「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这二种,加起来就是成四种不正思惟。「言即于彼若住、若行不正思惟者,谓于住时、行时诸所作业,不守正念,不住正知故」,是这样意思。

 

这一大段解释二种失坏因的第一种,就是「不正思惟力」,这个解释完了。

 

酉二、因力

云何因力?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

「云何因力?」这个「因力」的失坏因是什么呢?「谓于可爱境界宿习欲贪」,对于这个可爱的境界,你前多少生也是熏习过这种烦恼,这就叫做「因力」。假设这个人前一生是在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他今生来到欲界来,他的烦恼就轻、他这欲烦恼轻;所以若是前生是在欲界,那今生还是在欲界,那他的烦恼就重。

 

酉三、方求失坏

云何方求失坏?谓如有一成就二种失坏因故,以非正法,或以凶暴,追求积集所有邪财。

这个「方求失坏」──这是第三科「方求失坏」。怎么叫做「方求失坏」呢?「谓如有一」,有这样的人。成就了「二种失坏因」,有不正思惟、还有一个因力。这二种失坏因,就是使令你的心里面破坏了你自己的清净心、失掉了正念,叫做「失坏因」、叫做「失坏」。这二种失坏因你都成就了的关系,那么会怎么样呢?「以非正法,或以凶暴」,不合乎国家的法律、也不合乎佛法的因果的道理。那么或以凶暴的态度「追求、积集所有邪财」,就是你追求财的这个手段太恶劣了,所以叫做「邪财」;得到了财以后,而还会造种种恶,所以叫做「邪财」。

 

酉四、受用失坏(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受用失坏?

这个受用失坏因,怎么叫做「受用失坏」呢?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别辨所蔽」,分三科;第一科是「贪染」。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别辨所蔽(分三科) 天一、贪染

谓如有一,于先所得顺乐、顺苦、顺非苦乐诸境界中,或有于一生染、生着,广说乃至不知出离而受用之。

「谓如有一」个补特伽罗,于他以前所得到的境界,这个境界顺乐受──顺生乐受,就是它能够随顺你的心情,能引发你的快乐的感觉、安乐的感觉。顺生苦受,这个境界它能随顺你的烦恼,能引起你苦恼的感觉,能随顺这一面。「顺非苦乐」,能随顺生起非苦乐的感觉。这些诸境界中:顺乐受的境界、顺苦受、顺非苦乐受的诸境界里面。

「或有于一生染、生着」,或者他这个人,他没能修四念处、没有成就禅,所以这个众生「于一生染」。「于一」就是顺乐受──顺生乐受的境界里边。「生染、生着」,生这爱染心,生这个执着心而不肯弃舍。「广说乃至不知出离」,这期间就不知道这种乐受会有过患的,你若爱着它,会有广大的灾难的,所以「广说」,就是里面有包含这个意思。乃至不知道从这个境界里面解脱出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修戒定慧了。「而受用之」,而去受用这个顺生的乐受。

这是第一段「贪染」。

 

天二、瞋恚

或有于一发生憎恚,憎恚所蔽。

「或有于一发生憎恚」,第二科是「瞋恚」:或有一个众生于所遭遇到的境界里边,顺生苦受──生到很多的苦恼的境界,他就发出来憎恚的心情、憎恚的烦恼。是「憎恚所蔽」,他这个心为憎恚所蒙蔽、所障碍。

 

天三、愚痴

或有于一发生愚痴,愚痴所蔽。

这是第三科。或有一个众生他顺生非苦乐受的时候。「发生愚痴」的心理,他不明白非苦乐受也不是个好境界,他不明白这个道理。「愚痴所蔽」,这个愚痴心蒙蔽他,使令他不得解脱。

这是「别辨所蔽」,就是这个众生的心为这个贪瞋痴所蒙蔽。

 

亥二、总明所缚

彼由如是贪染所蔽,乃至愚痴之所蔽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为贪瞋痴三坚固缚之所缠缚,亦为那落迦、傍生、鬼等诸缚所缚。

这第二科:「总明所缚」,总明所缚的心。前面实在是别说的,这底下再把它合起来说。

「彼由如是」,彼众生由于这样的贪染所蔽、瞋染所蔽,「乃至愚痴之所蔽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为贪心蒙蔽的时候,他不会停留在这里,他会发出来行动,发出来身语意的种种恶行;为瞋恚所蔽的时候,也会发出来身语意种种恶行;为愚痴所蔽,也会造作种种恶事。「为贪瞋痴三坚固缚之所缠缚」,这个众生为烦恼所缚、为恶业所缚。「亦为那落迦、傍生、鬼等诸缚所缚」,这就是果报的系缚了。

 

《披寻记》六六六页:

云何受用失坏等者:此中略有三种差别:生染生着等,谓于顺乐诸境界中;发生憎恚等,谓于顺苦诸境界中;发生愚痴等,谓于顺非苦乐诸境界中。

「云何受用失坏等者」,这《披寻记》:「此中略有三种」的差别:「生染、生着等,谓于顺乐诸境界中」,就是生染、生着。「发生憎恚等,谓于顺苦诸境界中」才能生出憎恚的心情。「发生愚痴等,谓于顺非苦乐诸境界中」。有这种三种的差别。

 

未二、依杂染辨(分三科) 申一、标

又有差别。谓爱结所系补特伽罗,略有七种杂染,当知皆是贪爱所作。

前边是「依失坏辨」,他的内心为这些种种的烦恼所破坏,失掉了正念,在这方面说。现在是以杂染来辨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又有差别」不同的解释,谓爱结所系的补特伽罗,略有七种的杂染不同。「当知皆是贪爱所作」的,这七种杂染实在都是贪爱心所造作的。这是「标」,下边是「列」。

 

申二、列

谓随念杂染、不自在杂染、境界离染、热恼杂染、善趣相应杂染、恶趣相应杂染、诸见杂染。

七种杂染是什么呢?「谓随念杂染、不自在杂染、境界离染、热恼杂染、善趣相应杂染、恶趣相应杂染、诸见杂染」,这七种杂染不同,这是列出来。下边第三科是解释,解释分七科,第一科就是解释「随念杂染」。

 

申三、释(分七科) 酉一、随念杂染

云何随念杂染?谓如有一不正随念先所受用可爱境界,希望追求,令心散坏。

「云何随念杂染」呢?「谓如有一,不正随念先所受用可爱境界,希望追求,令心散坏」:谓如有一个补特伽罗,他「不正随念先所受用」的「可爱境界」,以前受用过的境界,现在由于忆念显现在心里面的时候,他不能正──不如理作意。「希望追求,令心散坏」,「先所受用」是过去,他忆念过去的受用可爱的境界,现在「希望追求」,再重新有这种境界,他有这样的妄念,使令他这个心里面散乱,就把正念失掉了。这个《披寻记》这句话:

 

《披寻记》六六七页:

云何随念杂染等者:此配释前依耽嗜思应知。

就是那一句话说的。

 

酉二、不自在杂染

云何不自在杂染?谓如有一宿世串习贪欲法故,今世贪欲为性猛利。虽复如理于可爱境随念作意,而有希望追求贪欲散坏其心,彼由贪欲极猛利故,心不自在。

「云何不自在杂染?」这是第二句。「谓如有一宿世串习贪欲法故,今世贪欲为性猛利」,就是说这个人过去生中「串习」──不间断的熏习这个「贪欲法故」,今世这个贪欲心就特别的猛利,特别的、特别的重。「虽复如理于可爱境随念作意,而有希望追求贪欲」,虽然这个人有可能还能够接触到善知识,也听闻到多少佛法,知道应该如理作意,他也可能这样作。虽复是如理作意了,于可爱的境界还是随念作意,而有希望追求贪欲。那一点信心力量薄,回转不过来的,他还是继续的希望追求这个贪欲,散坏他的清净心,还是这样子。那么这叫做「不自在」。这个「不自在」里边,表示这个人是一个佛教徒,他有一点正念,但正念力量小,所以不能、作不得主,叫做「不自在」,这样意思。「彼由贪欲极猛利故,心不自在」,所以这个人由于贪欲心特别厉害,他那一点的如理作意力量小,所以不能够决定。

 

《披寻记》六六七页:

云何不自在杂染等者:此配释前猛利贪欲应知。

    「云何不自在杂染等」,这个《披寻记》:此配释前猛利的贪欲,应知。

 

酉三、境界杂染

云何境界杂染?谓如有一游城邑等,现前会遇容色端严可爱境界。由彼境界极端严故,随美妙相心识缠绵,因此发生希望追求种种贪爱。

这是第三科「境界杂染」。

「云何境界杂染?谓如有一游城邑等」,从这里到那里,各处走。「现前会遇」了、遭遇到容色端严可爱的境界。「由彼境界极端严故,随美妙相心识缠绵」,那个美妙相现在他的心里面,他心里面这个烦恼、个贪欲心现前了。「缠绵」,就是系缚他的心、束缚他的心,没辨法解脱。其实这个美妙相并不系缚人,是爱着美妙相的烦恼系缚他。这样子,心里面有二个相貌:一个是美妙相,是由这意念现出来;第二个就是爱烦恼系缚其心。「因此发生希望追求种种」的贪爱心,这叫做「境界杂染」。前边是「猛利杂染」,指是烦恼重;现在这个是偏于说境界特别殊胜,他心里面不能自在。

 

酉四、热恼杂染

云何热恼杂染?谓如有一由是三种能长贪爱诸杂染故,令己贪爱展转增盛,追恋过去已受用境,希求未来当受用境,耽着现在正受用境,乃令身心周遍热恼。

「云何热恼杂染」?现在是第四科「热恼离染」。「谓如有一,由是三种能长贪爱诸杂染故」,怎么叫做「热恼杂染」呢?谓如有一个人,「由是三种」,就是前面这三种:一个是随念杂染、一个不自在杂染、一个境界杂染。

这个「念」也是很厉害,说是境界虽然是很特别的──极端严故,特别的美妙;但是你若不忆念,这个境界就不现、境界就不现在心里边;不现在心里面,这爱染就不现前,所以这个念心所也很厉害。

现在是说「谓如有一由是三种」烦恼,「能长贪爱」,能增长这个人的贪爱心,由贪爱心现出来很多很多的污染。「令己贪爱展转增盛」,使令自己的贪爱心展转的增盛,一节一节的增长,特别的炽盛起来。「追恋过去」,「追恋」就是回头爱恋过去的境界、已受用的境界,爱恋这个境界。「希求未来当受用」的境界,「耽着现在正受用」的境界,「乃令身心周遍热恼」,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六六七页:

云何热恼杂染等者:此配释前倍增染爱应知。

这是「热恼杂染」,这样的解释的确是更明白了。

 

酉五、善趣相应杂染

云何善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于乐受耽着不舍,醉闷而住,专行放逸。

「云何善趣相应杂染?」这是第五科,怎么叫做「善趣相应杂染」呢?「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得生善趣,或天、或人;彼于乐受耽着不舍,醉闷而住,专行放逸。」

这个「云何善趣相应杂染」?「善趣」就是人天,属于这一个广大的范围的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谓就是由这个补特伽罗他的贪爱心,这个贪爱就是集谛,这个贪爱心的强大的力量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他能够──由这个贪爱心的这个力量,他能够创造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他不做恶事,做种种善业。

以前我看见这个法严法师,他翻译的一本书上面,那上他记录,说是有一个人是从天上来的,她原来是天女,在天上做女人,死了来到人间做女人,她能知道她前生是天上的女人,她还想回到天上去,不欢喜人间的事情。她就努力的去供佛,那就是到寺庙里面去清理这个殿、供佛的这个殿,用花来供养佛、拜佛,常常回向:愿意回到天上去。大概在人间活了五十几岁,她就死掉了,就回到天上去了。回到天上去了,那个天的男人说是:「今天午前我还看见你,后来就不看见你了,你到那去了呢?」她说:「我到人间去了。」那么那个天的男人问她:「人间的情形怎么样呢?」她说:「人间的人只知道现在,不知道将来的事情,都不管。」有这么一段记录。

那么和这上的意思有一点相合,就是「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妙行」,他不敢作恶事,他欢喜天上的境界,他做种种功德。「得生善趣」,他成功了,他就生到──又生到好的地方去,或者生到天上去、或者是人间。「彼于乐受耽着不舍」,得到了果报的,那个人间的富贵荣华的境界、天上的这个境界都是乐受。是「耽着不舍」,就是爱着这些境界而不肯弃舍。「醉闷而住」,这个爱烦恼、和爱着的境界来困扰他,他就是迷迷糊糊的在那里生活,而一点儿不能觉悟。这个「醉闷」就是迷惑的意思。「专行放逸」,就是他不能做别的事情,就是行放逸的事情。

 

《披寻记》六六七页:

云何善趣相应杂染等者:此配释前坚固缚中贪缚应知。

指这个。

 

酉六、恶趣相应杂染

云何恶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行身语意种种恶行,身坏命终堕诸恶趣,生那落迦等。于彼生已,便为种种极重忧苦,恶心、愤心之所扰恼。

这是第六科。「云何恶趣相应杂染?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这还是这样的贪爱的烦恼强大的力量。「行身语意种种恶行」,这个人和前面那个相反,就做种种恶事,这个人当然不知道有来生的事情、有善恶果报的事情,他不知道,所以做种种恶事来满其所愿。「身坏命终堕诸恶趣」,他现在这个果报坏了──老病死,坏了;这个寿命结束了以后,但是所作的业力使令他「堕诸恶趣」,堕落到三恶道去受苦了。「生那落迦等」恶趣,就是地狱,这「那落迦」是地狱的意思,地狱、饿鬼、畜生里头。

「于彼生已,便为种种极重忧苦,恶心、愤心之所扰恼」,生到三恶道去以后,那就有种种极重大的忧苦;这个「忧」是在第六识说,「苦」是在前五识说──很重的忧苦来苦恼他。有这样的苦的时候,他心里面受不了就生恶心、生这愤恨;「之所扰恼」,扰乱他的身口意,使令他苦恼。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六六七页:

云何恶趣相应杂染等者:此配释前坚固缚中瞋缚应知。

权力大的人做种种恶事,没有人能够处罚他;但是得果报的时候,无可奈何了。果报来的时候,不受不可以啊!但是多数的人不知道这件事。

 

酉七、诸见杂染(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诸见杂染?

这是第七科「诸见杂染」,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诸见杂染」?其实这个「见杂染」就是思想,反倒是根本。思想上愚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过患。

 

戌二、释(分三科) 亥一、闻不正法

谓即由彼贪爱集谛增上力故,会遇恶友,说颠倒法,为令杂染得解脱故。

「谓即由彼贪爱」的「集谛增上力故,会遇恶友」,你这个烦恼、贪爱心重了,你很难遇见善知识;遇见善知识也等于是没有遇见,那么他就容易遇到恶知识。「说颠倒法」,这个恶知识为他说什么话呢?就说些不合乎因果的道理,就是帮助他做恶事的这些事情,说这些颠倒、不合乎因果的事情。「为令杂染得解脱故」,这个说颠倒法,他这些颠倒法,他的心里面认为这些是能够于杂染得解脱;实在是错误的!这是在制造杂染、制造苦恼,不能得解脱的;但是他说这个能得解脱,他说这些事情能得解脱。

这个我们以前讲过。得了禅定、有了神通的人、有了天眼通的人,看见牛死了、生天了:「哦!这牛的行为能令你生天。」于是乎跟牛学,持牛戒、持狗戒这些事情,他认为这个能得解脱,就是类似这些颠倒的说法。

 

亥二、起诸邪见

彼虽希求杂染解脱,由遇如是倒说法故,不证解脱。于六十二诸见趣中,随令一种邪见增长,于诸缘起法,愚痴增上故。

前边是第一科是「闻不正法」,现在第二科「起诸邪见」。

「彼虽希求杂染解脱」,彼那个人虽然也希求这个杂染的解脱,从杂染、从苦恼里边解脱出来。前边说是这个诸见杂染这个人,当然他是遇见这些不苦不乐的境界,他也可能遇见苦恼的境界、也可能是遇见快乐的境界;当然遇见苦恼的境界,他也愿意从苦恼里边解脱出来,自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彼虽希求杂染解脱,由遇如是倒说法故」,由于那个人──他遇到的这个恶知识,颠倒说法的缘故,他说出的事情是不能证解脱的,还是令你继续苦,更严重的苦恼下去了。

「于六十二诸见趣中,随令一种邪见增长,于诸缘起法,愚痴增上故」。「于六十二诸见趣中」,就是这一切外道的这些邪知邪见,总计起来有六十二种。在这么多的邪知那见里面,不要说你完全具足六十二见,你就随你有一种邪知邪见,你这样子,你这个邪知邪见你认为这是一个妙法,使令你这邪知邪见的力量继续的增长。「于诸缘起法,愚痴增上故」,若有了外道的邪知邪见,你会对于佛法中说到缘起的道理,你就没有辨法明白了,反倒是拒绝佛法、佛法的这种缘起的智慧。所以他那个智慧更强大起来,他那个邪知邪见的力量更强大起来了,「愚痴增上故」。这是「起诸邪见」。

 

亥三、显其过患   

彼由如是见结所系,于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脱。

这是第三科「显其过患」。前面第一科是「别辨所蔽」(注:口误。解释诸见杂染下有三科,第一科为「闻不正法」),第二科是「总明所缚」(注:口误。第二科应为「起诸邪见」),现在第三科就是「显其过患」。

「彼由如是见结所系」,彼那个人,由于这样的这个六十二种邪知邪见。

亥一「闻不正法」,亥二是「起诸邪见」,现在第三是「显其过患」。

「由如是见结系缚,于五趣等生死大海,不得解脱」,就在这个生死的流转,不能解脱了。这个见结反倒是一个根本的烦恼,你有这样的邪知邪见很难解脱了。

 

《披寻记》六六八页:

云何诸见杂染等者:此配释前坚固缚中痴缚应知。

  「云何诸见杂染等者:此配释前坚固缚中」愚痴的「痴缚」,「应知」。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雨集第五册 一七、愿道老再来人间[栏目:印顺法师]
 相应1经 涅槃的询问经[栏目:相应部 38.阎浮车相应]
 慧灯之光十 生命的真相[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我们只有最后到了成佛的时候才能够任运?[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中台禅寺八十三年度春季僧众精进禅七 83.2.19─83.2.26[栏目:惟觉法语]
 前行讲记 第四十六讲 前行备忘录-祈祷上师[栏目: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讲记]
 「活在当下」的真谛[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