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63

癸二、为得智见(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修定为得智见?

第四大科「摄诸经宗要」等,这一大科里分十五科,现在是第七科「四种修定」,就是有四个目的才修学禅定的,第一个是「为得现法乐住」,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为得智见」。

「云何修定为得智见?」什么叫做我们不怕辛苦努力的修学禅定,目的是为得智、为得见呢?这是问,底下解释。

 

子二、释(分三科) 丑一、标经说

谓诸苾刍,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如经广说。

这底下回答,回答是「标经说」,把经里面说的理由,把它引来,来回答这个问题。

「谓诸苾刍」,谓经上说,诸多的出家人,「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对于光明相,或者灯的光明,或者日月的光明,或者大火的光明。「殷勤」,就是精进的意思,不懈怠。「恳到」,就是诚恳的意思。「审谛」,就是真实、不虚妄,就是认真的。「而取」,就是取这个光明相,把这光明相拿到心里面来,心里面有这个光明相。取这个光明相,当然是要用眼睛把这外边的光明相拿到心里面来,就是你的眼睛看了光明相以后,再闭上眼睛,心里面想这个光明相。想的时候是要「殷勤恳到」,要「审谛」,这样你才能够成功,这样意思。

这件事,这里就是简单这样说。「如经广说」,像经里面说得详细。这里就是简单说这么多,底下也就把经里面的意思说到了。这是引经说,底下第二段是「明修位」,就是你修光明相、修这个智见的那个程度,什么程度,你到了什么程度,你才可以修这个智见,你才能够修这个光明相,是这个意思。

 

丑二、明修位

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

这是说出来了。「当知」,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在能发天眼,在能发出来天眼通。「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明白一点说就是修天眼通,这是在修天眼通的一个方法。所以这个比丘,「在能发天眼通」,说是我为了得智、得见,这个话也就等于说我想要得天眼通,得天眼通就叫做得智、得见,就叫得智见,是这个意思。「能发天眼」就是能得到智、能得到见,你希望得到智见,这是个果,在果的以前叫方便道,以此为方便,能得到天眼通。所以这个方便道就是因,天眼通是个果。

在因的时候,在发天眼通以前,你要有所行动,在那个时候,所有修的定,你有那样的定了,你在那个定里面取光明相,那就叫做前方便。这样意思…就是你若已经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在这个禅定里面取光明相,这就叫做「前方便道」,这就叫做「所有修定」,或者是初禅,乃至四禅,就是定。从这样的前方便道就可以得到天眼通了,就是能发天眼,是这么意思。

 

丑三、释得名(分二科) 寅一、见

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

这里是第三科「释得名」,解释为什么叫做智见?分二科,先说这个见。「此中天眼」,前面说「云何智见?」「云何修定为得智见?」其实智见就是天眼通,天眼通为什么叫做智见呢?就是「此中天眼」,这里面说,你在初禅或者四禅里面,修成功了天眼通,你得到天眼通了。得到天眼通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境界呢?

「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对于这个世界里面,广大的世界里面,所有的色境,所有的青、黄、赤、白的这一切境界,长短方圆,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或者超过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这么多的色境,「能照、能观」,你能够明明、很分明的显示出来,你能把那个境界很分明的显示出来,你有这个能力。我们肉眼的时候,黑天就不行,看不见;太遥远了,看不见;有障碍也看不见,各式各样的障碍就不行,不知道。现在这个天眼,这一切障碍都不能障碍,他照样可以看见,大地不能障碍,大海也不能障碍,他方世界的境界也是不能障碍,你完全无障无碍的很分明地显示出来,叫做「能照、能观」,这也就叫做见。

见这个字,叫做照、叫做观,你有这个能力。「照」,是明明了了的意思,分明的意思。「观」,是把对象显示出来,叫做观。那么这就叫做「见」。这是我们一般讲天眼通的时候,就是这样讲,能看见一切无障碍的境界。有障碍的境界所不能障碍,一切的境界都可以看见,这是境界。当然这个事情,你在初禅里面得的天眼通,你还不如二禅得的天眼通能力强,二禅还不如三禅,三禅还不如四禅。凡夫得四禅的天眼通,还不如圣人。那就是各式各样差别的,还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名字叫做「见」。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智。

 

寅二、智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如胜天经,是名为智。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这个天眼通不但是能观、能照,还能知道诸天的名字,诸天上的人,这个天叫什么名字,那个天叫什么名字,那个天叫什么名都知道,这个事情是很妙。得了天眼通,看见了那一个天,知道他的名字。这也是应该是有这个能力,不然你看见了,你也不能说什么,不知道名字,你没办法讲。天眼通有这个能力,可见这个禅定太微妙了,禅定有这种本事。

「如是种类」,天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天。天,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业障的,没有业障的…各式各样的,也是有差别的种类。「乃至广说」,这句话怎么讲呢?窥基大师解释,这个不但是知道天,其他的一切境界也知道,乃至知道其他的地狱、饿鬼、畜生…所有的这些五趣、六道轮回一切众生,看见了也都是知道,知道他是谁、怎么回事,知道这个人前生是谁,知道将来死了以后又怎么回事,知道。所以天眼通能知道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也知道。如《胜天经》,「乃至广说,如胜天经」上讲的,讲这天眼通的事情,「是名为智」,这叫做智。这个天眼通里面,不但是能见,而还有智慧,这个智就指这件事说的,能知诸天的名字,知道诸天的种类、种种事情,这里面事情也很多,像《披寻记》里面说的不讲了。

 

癸三、生分别慧

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为修习诸无碍解。

「云何修定生分别慧?」修定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得现法乐住。这个现法乐住,若按我们的人立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太苦了,有这个身体的存在是一个问题,我们有种种分别心,是有很多的问题。因为身体而有很多苦,因为分别心有很多苦,不管你是有福报的也好,没有福报的也好,都很多的苦恼。若是得到了四禅的话,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得到初禅乃至四禅的话,与人无诤,自己有一个独立的世界,非常的自在,能得到初禅就不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好的一件事。

我看如果努力的修禅定,比希求做总统好得多,比做总统好得多,比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得多,是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不能及。世间的荣华富贵,你就算是得到了,还有人在旁边想办法,挖你的墙角,想叫你垮台。也有可能自己犯什么错误,就垮了,费了很辛苦得到一个权位就垮了,很苦恼。若是好好地努力放下一切修持禅定得到了,没有人能破坏的,得到禅定的时候。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如果不是佛教徒,你得到的禅定,还有可能被破坏,若是佛教徒得到的四禅八定,没有人能破坏,是不可以破坏的。

如果说是,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苦,我们应该救世民于水火啊,很高的理想,怎么怎么样来救护众生,这也对的嘛!你就放下了一切,你在深山里住,你这是自私的行为,你说这个话也是对。但是你如果没有高深的道力,也只是妄想而已,你能把这世界上怎么样?我看从自有历史以来,每一个做皇帝的,都有很好的思想,到今天还是这样子,世界还是这样子。若是你有高深的道力,可进可退。我也可以到世间做一点事情,也是可以,我不愿意做,我就退回来。退回来也是自在的,向前进也是自在的。所以说起来,观察这件事,还是修行好。这是得现法乐住。这是第一。第二这是说得智见,得智见就是得天眼通。在禅定里面得天眼通。当然其他的五通也可以得到。其他的四个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得到,只是举出来一个天眼通就是了。

所以这底下第三科「生分别慧」。「云何修定生分别慧?」。前面得现法乐住和得这个天眼通,这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也就是凡夫也可以,圣人也可以,通于凡圣,现在这底下「生分别慧」,这不是凡夫了,这是圣人。就是得到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这一科,是「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说是我们修学禅定,我的目的不是为享受快乐,也不是为得神通,我是为得圣道、为得圣人的智慧,能够通达、能够观察、能够分别宇宙间的真理,能有这种能力,我希望得到这个智慧。那是怎么个情形呢?什么叫做修定生分别慧呢?这句话怎么讲,你给我讲一讲,我听一听,这样意思。这是问,这底下面答。

「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这是说谓谛现观。这个「谛」,是什么呢?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对于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能够现前分明地观察。这个「现」,叫做现前。或者这个「现」字怎么讲呢?现者,出现的意思,就是圣人的清净无漏的智慧成就了,能够分明的观察真理。什么叫做苦谛?什么叫做集谛?什么叫做灭谛?什么叫做道谛?他能观察的非常清楚,能认识真理,这叫做「现观」。

「谓谛现观」,就是对于真理能够很分明的、很明了的观察,那么这就是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就能够见到真理、能够见到法性,就是这样的意思,那就叫做「分别慧」。而这里这个无分别慧,还是有一个范围的,不是普遍地说的,指谁说呢?是「预流果向」。预流果,印度话的梵语叫做须陀洹果,翻作中国话叫做预流果。

「预」,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参加』的意思,这个团体怎么怎么好,我参加这个团体,叫做「预」。现在这里说是,这都是圣人,这些都是圣人,我现在也是圣人了,我参加到圣人这一类里面了,「流」者,类也,这一类里面,我参与在圣人的这一个团体里面,这一类的人里面,不是凡夫了,所以叫做「预流」。

还有一个意思叫做『先』。最在前,他最在前面,不是在后面,他是最在前面的。说是圣人有很多,有佛、有菩萨、有辟支弗、有阿罗汉、有四果、有三果、有二果,有很多很多的圣人,但是这个圣人,他是最先参与圣流的,他最先,没有人比他最先的,所以叫做「预流」。这样说就叫初果,初果圣人是最初参与,以前不是,以前是凡夫,这个时候参加到圣人的境界里面去了,不是凡夫。

预流果,这个「果」字,就是预流果的这个境界到这里圆满了,就是果。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学过《俱舍论》,学过《俱舍论》这个事情就会容易明白。这个地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位次、四个阶级。四个阶级,初开始是修四念处,进一步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的修四念处,这个时候就叫做『暖』。四如意足是就是得到禅定了,这时候叫做『顶』。

暖、顶,这个『暖』就是温暖的暖,就是不是冷的,是温暖的。这个什温暖么意思呢?这个暖,是温暖,由逐渐的、逐渐的加热,加到极点就是变成火了,就出了火,火是热到极点了,高温。这个火就是譬喻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用火做譬喻。我是凡夫,我修四念处,我精进地修行,我这时候这个智慧不是圣人,不是圣人的智慧,但是有相似,与圣人的智慧相似,这个火也是热的,那个温暖的暖也是有一点热。这个温暖的暖和这个火有一点相似,就表示说我现在修四念处,我精进地修行,我这时候这个智慧不是圣人,但是和圣人的智慧有一点相似,所以叫做『暖』。

『顶』,就是这个暖的智慧又高了、又进步了。就像什么似的,人在山下向山上走,走到山顶上去了,走到山顶上去,四面八方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对于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看得很清楚,是这样意思。『暖』是四正勤,『顶』是四如意足。

『忍』,这个忍位的时候,就是从顶这个位次再向前进步,再向前进步的时候,就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不退了。他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他的程度只能向前进,而不会向后退了。暖、顶的时候,有可能还会向后退,精进修一修,不修行了,这有可能这样子,但是到忍的时候就不退了。所以到了忍的时候,这个修行人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了,到了忍位的时候。而这个『忍』是什么呢?在三十七道品里就是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根,这是忍。

『世第一』是五力。五根,五力,头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暖、顶、忍、世第一。到『世第一』这个时候,在时间上说只是一剎那而已,一剎那就是到了初果向。初果向这个地方,佛的智慧,给这个修行人安立的位次,谁叫做初果向?就是向初果去了,向初果去的是谁呢?不是暖、顶、忍、世第一,不是!是这个…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了圣道了,一剎那间这个火就出来,这个暖是温暖,世第一是一剎那就入到圣位,就是圣人的智慧就出来了,这是圣人了。圣人了,这时候一共有十六剎那,一剎那、二剎那,是一剎那、一剎那,前十五个剎那,这十五个剎那,叫做预流果向,就是预流果的因,到了第十六剎那就是预流果,这样意思。

这样意思,是这个预流果向、预流果都是圣人。头一个剎那,一共是十六个剎那,也说叫做十六心。心意识的心,十六心。十六心这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剎那这个心,叫做苦法智忍,十六心都有名字的,第一剎叫做苦法智忍,第二剎那是苦法智,头一个是忍,第二个是智。

我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学院里面听老师讲《四教仪集注》,《四教仪集注》就说到这个事情,这十六心的名字,我不懂,我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法智忍?苦法智,不明白呀,不大懂。我先讲这个『苦法智忍』,苦法智忍,讲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什么叫做『苦』呢?就是苦谛。什么叫做苦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苦,这就叫做苦谛。这个苦谛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有了色、受、想、行、识身,众生就是有这种事情。

苦法,第二就是『法』,这个法是什么呢?这个法是佛的大慈大悲,依据这个苦谛为我们讲出来的这种教、这种佛法,讲出来的法,就是讲这苦谛。佛用佛的语言,也就是我们能明白的语言,讲这个苦谛。这是生苦,这是老苦、病苦、死苦…各式各样的苦。又是行苦、坏苦、苦苦…各式各样的苦。这个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三界里面的六道众生都是苦,我们认为荣华富贵是乐,但佛说那都是苦。这个佛就是判定了,三界之内通通都是苦,没有乐可言的。就是这样,佛用语言这样讲,这叫做『法』。头一个是苦谛,第二是法,佛开示我们苦谛的事情就叫做『法』。

『智』,这个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依据、根据佛说的这个苦法,去观察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就是这些事情,这么去观察,这时候叫做『智』。你这个观察,由四念处,暖、顶、忍、世第一,到了这个…一下子火出来了,太阳出来了,这时候就叫做『忍』。这无漏的智慧出来,你这样修行,一下子无漏智慧出来了,这叫做『忍』。这个『忍』,就是忍可了,是的,佛说是苦,人生是苦,是的。这时候从心里面承认这件事是苦,而不是乐,叫『苦法智忍』。

这个苦法智这个『智』,还是没有得圣道的这个智。由苦法智的修行,最后得到忍,忍这个时候是入圣位了,就是第一剎那。由世第一,暖、顶、忍、世第一,由世第一这一剎那,进了一步,到了苦法智忍。苦法智忍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啊,他断除去了三界的二十八种烦恼。所以圣人,不是说凭空是圣人,断了烦恼,见到真理了,才是圣人,这是第一个『苦法智忍』。

第二个是『苦法智』。这个『苦』还是刚才说苦谛。『法』是什么呢?『法』者,如也。就是苦谛都是寂灭性,苦谛的寂灭性,是诸法空相的寂灭性。当然若是《般若经》的道理,一切法自性空就是寂灭性。但是若是从《阿含经》的道理,这个寂灭性,就是无常,你观察它无常,就是寂灭性了,由无常入于诸法寂灭性,是这样。这个无常,比如说是…那天说过,我们敲锺,敲锺的声音,我们欢喜听,最初一敲,这个声音很大,慢慢慢慢小,慢慢小,没有了,没有这是什么呢?这就叫做无常。由无常而入于不生不灭向境界了,现在我们听不见声音了,这个声音入于诸法如的境界了,是这样意思。

我们人是惑业苦的流转,但是你修行的时候,最后成功,也是由无常,生住异灭,灭了以后不生了,就是诸法如,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法是指这个如说的。『苦法智』这个智慧当然是无漏智。这个无漏智是什么吗?和前面那个忍有什么不同呢?前面那个『忍』是见到真理,断了烦恼了;这个时候这个『智』证悟了断诸烦恼之后的解脱境界,还有差别的,那叫苦法智。

苦法智忍是一剎那,第二剎那苦法智,这是在欲界的智。那么第三剎那,叫做苦类智忍,第四剎那是苦类法智。这个是什么呢?刚才说的那个苦是欲界的苦,现在说的这个是色界、无色界的苦。色界、无色界的苦,就是这个圣人他观察色界、无色界也是苦。那个苦和这个苦,和这个前面这个忍和智这二剎那是同一类的,所以叫『苦类智忍』。这个智同一类的,所以他这个苦类智忍,这个忍也是智,就是观察前面那个苦法智忍、苦法智,观察那个智慧的境界。

第四剎那叫『苦类智』,这个苦类智就认可第三剎那的那个忍,认可那个忍,是这样意思。这样子说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苦法智忍、苦法智这二个智慧是观察真如理性的,后面这二剎那,第三、第四剎那是观察那个智慧的,观察前面那个智慧的,这个所缘境有点不同。这是这四个。

这是苦谛是这样子,集谛也是这样子,灭谛也是这样子,道谛也是这样子,四四一十六,十六个,十六剎那。集谛: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这样子。灭: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说是苦、集、灭、道,每一个都有四种;四四一十六。十六呢?前十五剎那是向,第十六心是预流果,这样意思。

这分别慧,「云何修定生分别慧?」我刚才说这是四谛,就是在修四念处的时候,只是观苦谛。但是到四正勤的时候,就是观苦、集、灭、道四谛。四如意足,也是观四谛。五根是忍,也是观四谛,虽是忍,观四谛,它有上忍、有中忍、有下忍,也是逐渐地逐渐地灭少,最后只有两剎那。两剎那去掉一剎那,就是世第一了。世第一过去以后,就变成初果向了。这个次第大概是这样子。

「顶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这话是这样,这个「谛现观」呢!这十六心、十六剎那都是谛现观,这十六剎那都是无漏的智慧见到真理了,所以都叫做「谛现观」。但是前十五心是「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方便道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前十五心是第十六心的方便道,可以这么讲;也可以说四念处,暖、顶、忍、世第一,是预流果向的方便道,也可以这么说。你修这暖、顶、忍、世第一,你才能得到预流果向。「所有修定」,那就是你从四念处开始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段里面所修的定,由这个定而能生出来圣人的分别慧,就是初果、初果向的智慧,初果、初果向这无漏的智慧是这样生出来的。

这样子说,你想要得现法乐住,你要修定;你想要得天眼通,你也要修定;你想要得初果须陀洹的智慧,也要修定。散乱心是不可以的,是不能有成就的,都是要一心不乱才可以。你不这样是不行,散乱心不可以,非要静坐不可。我们若不读经论,我们还不知道。我出了家了,非得要静坐?我不要静坐嘛!我就是每天这样子,上个早晚殿,然后用功的话,我再读读经,就好了,我很有修行,我有功课修行就好了。你要读经才知道、看看经论才知道,非要静坐不可,非要修四念处不可的呀!才知道这回事啊!这是一个意思。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云何修定生分别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得初果,那么你要修定;一个是修习「诸无碍解」,诸无碍解在《披寻记》上说了:

 

《披寻记》四二六页: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无碍解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训词无碍解,四、辩才无碍解,如是一切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为体。如集论说。(集论八卷四页)。

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这么多的无碍解。这个「法无碍解」:实在来说,就是读书,就是要读佛教的一切的经书,这也包括世间的经书,世间经书也是要学习,这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这法里面有义,你也要能通达、通达无碍。「词无碍解」,前面这个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这是书本上的,这个「训词无碍解」呢?就是语言,用语言文字、用语言去讲解的,那就是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啊!中国的文字里面有汉文,还有藏文,还有蒙文、满文…各式各样的文字,全世界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文字,各式各样的语言。

「辩才无碍解」那就是智慧,这是个智慧,智慧啊!有广大的智慧无障碍。这有广大的智慧利用各式各样的训词,然后讲解这法和义,而都是无障碍的,这样意思。这样说,这两种都叫做「修定生分别慧」。这四无碍解实在就是弘扬佛法所须要的,弘扬佛法需要这样,你没有无碍解是不能弘扬佛法这样意思。

 

癸四、为尽诸漏

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这是第四科「为尽诸漏」。前面那个「生分别慧」,指须陀洹果说,这底下「云何修定为尽诸漏」是指阿罗汉果说的,就是我修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的烦恼,那是什么意思呢?

「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那是指第四果阿罗汉说的,阿罗汉果他的方便道。那么初果、二果、三果,那都是阿罗汉果的方便道。或者指三果阿那含果,阿那含果向前进就是四果向,向四果去,那都是阿罗汉果的方便道。在那个方便道里面所修的定,依那个修的那个定,在定中修四念处,来断除非想非非想定最微细的烦恼,那就叫做「为尽诸漏」,这样意思。

这个非想非非想定的烦恼是最微细、最不容易断的,说要到第三果入这个金刚三昧,才能断除这个烦恼。这样说,这个四种修定是这样意思,第一个是得现法乐住,是能破除人生是苦的,很多的苦恼,是现法乐住。第二个呢「为得智见」,能得到神通、天眼通。第三个「生分别慧」,就是生初果。第四「为尽诸漏」,就是得四果阿罗汉了。为这件事,为这四种原因而修禅定的。

 

壬八、五圣智三摩地(分二科) 癸一、征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谓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广说如经。」前面是第七科「四种修定」,现在是第八科「五圣智三摩地」。

什么叫做五圣智三摩地呢?这个摄诸经的宗要,就是佛说的无量无边的修多罗里面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要有好的成就,这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只是念念文句,解释解释那就是佛法了,那不是,那是相似的境界,要有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五种智慧的三摩地,成就五种智慧的三摩地,是怎么回事情呢?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刚才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经说」。

 

癸二、释(分三科) 子一、标经说

谓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广说如经。

这是说这一位佛教徒,他得到了禅定了,得到三摩地、得到禅定了,而这个禅定不是一般的禅定,不是凡夫,「是圣」、是「无染」、是「无执」,这样的三摩地。「广说如经」,像经里面所说。那里面,下文都说出来,这里就说到这为止了。

这是「标经说」,底下第二「辨行相」,辨别这个五圣智,这圣无染无执它的行相。第一科是标。

 

子二、辨行相(分二科) 丑一、标

此中示现五行相智。

这里面就是表示、开示五种行相的智慧。这个「现」是出现的意思,就是佛菩萨若不讲的时候呢,这五行相智的相貌就隐藏在里面。佛用语言文字这样一讲,它的相貌就出来了,就显现出来了,用语言文字把它显现出来,这样意思。比如说这屋子里头有很多的物体,但是没有光明的时候,这物体的相貌看不出来,有了光明的时候,这相就现出来了。所以一切法相的道理,要用佛的智慧光明发为语言才显现出来,所以叫做「示现」,是这样意思。

这个「行相智」,这个「行」这个字,因为智慧也是有为法,所以叫做「行」。是这样意思。这个行也是心行,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心的境界,完全是心,心在动,所以叫做「行」。离开了心,没有一切法的事情。这个心行,心有很多的差别相,而现在是说智慧的行相,智慧是心所,心是王;这个心上有智慧的相貌,所以叫「五行相智」,这样意思。

这是「标」,底下「列」,把这五个智慧列出来。

 

丑二、列

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这五种智慧。这是列出来,底下解释。第三科「释经言」,是解释经上的话,也就是解释这五种圣智。分两科,第一科「明圣义」。先解释,「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先解释这个。

 

子三、释经言(分二科) 丑一、明圣义

圣者:善故名圣,又无漏故名圣。

这个「圣」,这个字怎么讲呢?「善故名圣」,不是染污的,不是恶的,是善的,那叫做「圣」。「又无漏故名圣」,表示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叫做圣。这个「善」,是成就功德。这个「无漏」,是远离过失。远离了过失,成就了功德叫做「圣」。说是善也有,但是没有远离过失,那不能称之为圣。说我能远离过失,但是没有功德,那也不能名之为圣。现在说又是善,又是无漏,故名为「圣」。这佛法里面这样解释圣字。这下面还有解释。

 

丑二、释智别(分五科) 寅一、自体智摄(分二科) 卯一、无染

无染者:显善圣性。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智别,解释那五种智慧。第一科解释…,寅一「自体智摄」,分两科,第一科是「无染」,解释无染。

「无染者:显善圣性。无执者:显无漏圣性」。前面解释圣解释完了,这无染无执还没解释,这底下解释。这「无染」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显善圣性」,显示那个善的圣性,这个善是纯善而没有染污的,就是没有恶法。这贪、瞋、痴是恶法,没有贪、瞋、痴的染污,就是善的圣性。

 

卯二、无执

无执者:显无漏圣性。

第二科「无执」,怎么讲呢?「显无漏圣性」,显示没有漏,还是没有烦恼,但是这个执,是一种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人,若不读经论的时候,不学习经论的人,他如果也用功修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境界呢?就是他也能够有好的境界,对满意的事情他不贪,不满意的事情他不瞋,他心里面遇见什么境界不贪也不瞋。如果你若不学习以经论,他自己就会误会:我是圣人了!我没有烦恼嘛!应该爱的地方不爱,应该瞋的地方不瞋,我是圣人了啊!就会容易有这样的误会啊!所以,又加上一句「无执者:显无漏圣性」,还要没有执着你才是圣人。

怎么叫做「无执」呢?贪的境界,不贪的境界,瞋的境界,不瞋的境界,凡所有相,一切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真实。你要有这样的智慧,那才可以,你才是圣人。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世间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这一切法都在内。在圣人的智慧来看,这都是虚妄的,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这不是嘴说不行啊!你得经过修行,你通达了这是般若的智慧,你成就了这般若智慧,才能照破这一切境界,不为这一切境界所蒙蔽了,那叫做「无执」。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你修行的时候,你只是修止,你不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呢?你就会有问题。修止的时候,心里面老训练自己,明静而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乱,修行久了的时候,出定的时候,心里不贪也不瞋,因为有点定力了嘛!这贪烦恼、瞋烦恼,被这个定力降伏了不动,就认为我是圣人了!这其实不是。你虽然是不贪、不瞋,但是你那个执着还在,你还是有我执有法执,你还是一个凡夫啊!不是圣人,所以无执这个时候才是圣人。

说「无执者:显无漏圣性」,而那个不贪,这个贪瞋是染污,但是你若没有般若波罗密,你说你不贪、不瞋,到时候又会有贪、有瞋出来,你的定力稍微差一点,这贪、瞋就出来了,不行的。若有般若波罗密,把那个执着心破掉呢,执着心破了以后见到第一义谛了,第一义谛那个地方不是生烦恼的,不是引发烦恼的地方。你若没有般若波罗密,你不能见真理,不能见到第一义谛,不能是到第一义谛呢,就在虚妄境界上分别,虚妄境界上是起烦恼的地方,这里面有土匪,要见到第一义谛那地方是和平的,无论什么境界这地方是不乱的,所以圣人是不退转的。

说「无执者:显无漏圣性」。我们若是不学习经,你不学习经能知道这个事情吗?不学习经论,你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的。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呢,他就有这个问题。我若修行,我不要去学习经论,不用学,我就是这样用功就好了。是的,这样用功就好了,其实呢智慧不够,很多地方不明白。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4 问答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居士传三十七[栏目:居士传]
 如何念大悲咒呢?[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栏目:王雷泉教授]
 入中论自释讲记 第五十课[栏目:入中论自释讲记·益西彭措堪布]
 逆流而上[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禅悟的直指 自序[栏目:宋智明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