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58

癸二、为得智见(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修定为得智见?

第四大科「摄诸经宗要」等,这一大科里分十五科,现在是第七科「四种修定」,就是有四个目的才修学禅定的,第一个是「为得现法乐住」,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为得智见」。

「云何修定为得智见?」什么叫做我们不怕辛苦努力的修学禅定,目的是为得智、为得见呢?这是问,底下解释。

 

子二、释(分三科) 丑一、标经说

谓诸苾刍,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如经广说。

这底下回答,回答是「标经说」,把经里面说的理由,把它引来,来回答这个问题。

「谓诸苾刍」,谓经上说,诸多的出家人,「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对于光明相,或者灯的光明,或者日月的光明,或者大火的光明。「殷勤」,就是精进的意思,不懈怠。「恳到」,就是诚恳的意思。「审谛」,就是真实、不虚妄,就是认真的。「而取」,就是取这个光明相,把这光明相拿到心里面来,心里面有这个光明相。取这个光明相,当然是要用眼睛把这外边的光明相拿到心里面来,就是你的眼睛看了光明相以后,再闭上眼睛,心里面想这个光明相。想的时候是要「殷勤恳到」,要「审谛」,这样你才能够成功,这样意思。

这件事,这里就是简单这样说。「如经广说」,像经里面说得详细。这里就是简单说这么多,底下也就把经里面的意思说到了。这是引经说,底下第二段是「明修位」,就是你修光明相、修这个智见的那个程度,什么程度,你到了什么程度,你才可以修这个智见,你才能够修这个光明相,是这个意思。

 

丑二、明修位

当知此在能发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

这是说出来了。「当知」,我们应该明白这是在能发天眼,在能发出来天眼通。「于光明相殷勤恳到审谛而取」,明白一点说就是修天眼通,这是在修天眼通的一个方法。所以这个比丘,「在能发天眼通」,说是我为了得智、得见,这个话也就等于说我想要得天眼通,得天眼通就叫做得智、得见,就叫得智见,是这个意思。「能发天眼」就是能得到智、能得到见,你希望得到智见,这是个果,在果的以前叫方便道,以此为方便,能得到天眼通。所以这个方便道就是因,天眼通是个果。

在因的时候,在发天眼通以前,你要有所行动,在那个时候,所有修的定,你有那样的定了,你在那个定里面取光明相,那就叫做前方便。这样意思…就是你若已经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你在这个禅定里面取光明相,这就叫做「前方便道」,这就叫做「所有修定」,或者是初禅,乃至四禅,就是定。从这样的前方便道就可以得到天眼通了,就是能发天眼,是这么意思。

 

丑三、释得名(分二科) 寅一、见

此中天眼,于诸色境能照、能观,说名为见。

这里是第三科「释得名」,解释为什么叫做智见?分二科,先说这个见。「此中天眼」,前面说「云何智见?」「云何修定为得智见?」其实智见就是天眼通,天眼通为什么叫做智见呢?就是「此中天眼」,这里面说,你在初禅或者四禅里面,修成功了天眼通,你得到天眼通了。得到天眼通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境界呢?

「于诸色境能照、能观」,对于这个世界里面,广大的世界里面,所有的色境,所有的青、黄、赤、白的这一切境界,长短方圆,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或者超过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这么多的色境,「能照、能观」,你能够明明、很分明的显示出来,你能把那个境界很分明的显示出来,你有这个能力。我们肉眼的时候,黑天就不行,看不见;太遥远了,看不见;有障碍也看不见,各式各样的障碍就不行,不知道。现在这个天眼,这一切障碍都不能障碍,他照样可以看见,大地不能障碍,大海也不能障碍,他方世界的境界也是不能障碍,你完全无障无碍的很分明地显示出来,叫做「能照、能观」,这也就叫做见。

见这个字,叫做照、叫做观,你有这个能力。「照」,是明明了了的意思,分明的意思。「观」,是把对象显示出来,叫做观。那么这就叫做「见」。这是我们一般讲天眼通的时候,就是这样讲,能看见一切无障碍的境界。有障碍的境界所不能障碍,一切的境界都可以看见,这是境界。当然这个事情,你在初禅里面得的天眼通,你还不如二禅得的天眼通能力强,二禅还不如三禅,三禅还不如四禅。凡夫得四禅的天眼通,还不如圣人。那就是各式各样差别的,还是不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名字叫做「见」。第二个是什么呢?就是智。

 

寅二、智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如胜天经,是名为智。

「能知诸天如是名字、如是种类,乃至广说」。这个天眼通不但是能观、能照,还能知道诸天的名字,诸天上的人,这个天叫什么名字,那个天叫什么名字,那个天叫什么名都知道,这个事情是很妙。得了天眼通,看见了那一个天,知道他的名字。这也是应该是有这个能力,不然你看见了,你也不能说什么,不知道名字,你没办法讲。天眼通有这个能力,可见这个禅定太微妙了,禅定有这种本事。

「如是种类」,天也是有各式各样的天。天,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业障的,没有业障的…各式各样的,也是有差别的种类。「乃至广说」,这句话怎么讲呢?窥基大师解释,这个不但是知道天,其他的一切境界也知道,乃至知道其他的地狱、饿鬼、畜生…所有的这些五趣、六道轮回一切众生,看见了也都是知道,知道他是谁、怎么回事,知道这个人前生是谁,知道将来死了以后又怎么回事,知道。所以天眼通能知道未来的事情,未来的事情也知道。如《胜天经》,「乃至广说,如胜天经」上讲的,讲这天眼通的事情,「是名为智」,这叫做智。这个天眼通里面,不但是能见,而还有智慧,这个智就指这件事说的,能知诸天的名字,知道诸天的种类、种种事情,这里面事情也很多,像《披寻记》里面说的不讲了。

 

癸三、生分别慧

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为修习诸无碍解。

「云何修定生分别慧?」修定有四个原因,第一个得现法乐住。这个现法乐住,若按我们的人立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太苦了,有这个身体的存在是一个问题,我们有种种分别心,是有很多的问题。因为身体而有很多苦,因为分别心有很多苦,不管你是有福报的也好,没有福报的也好,都很多的苦恼。若是得到了四禅的话,这些问题都能解决了。得到初禅乃至四禅的话,与人无诤,自己有一个独立的世界,非常的自在,能得到初禅就不得了。所以这是非常的好的一件事。

我看如果努力的修禅定,比希求做总统好得多,比做总统好得多,比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得多,是世间的荣华富贵所不能及。世间的荣华富贵,你就算是得到了,还有人在旁边想办法,挖你的墙角,想叫你垮台。也有可能自己犯什么错误,就垮了,费了很辛苦得到一个权位就垮了,很苦恼。若是好好地努力放下一切修持禅定得到了,没有人能破坏的,得到禅定的时候。不过这个话说起来,如果不是佛教徒,你得到的禅定,还有可能被破坏,若是佛教徒得到的四禅八定,没有人能破坏,是不可以破坏的。

如果说是,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很苦,我们应该救世民于水火啊,很高的理想,怎么怎么样来救护众生,这也对的嘛!你就放下了一切,你在深山里住,你这是自私的行为,你说这个话也是对。但是你如果没有高深的道力,也只是妄想而已,你能把这世界上怎么样?我看从自有历史以来,每一个做皇帝的,都有很好的思想,到今天还是这样子,世界还是这样子。若是你有高深的道力,可进可退。我也可以到世间做一点事情,也是可以,我不愿意做,我就退回来。退回来也是自在的,向前进也是自在的。所以说起来,观察这件事,还是修行好。这是得现法乐住。这是第一。第二这是说得智见,得智见就是得天眼通。在禅定里面得天眼通。当然其他的五通也可以得到。其他的四个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得到,只是举出来一个天眼通就是了。

所以这底下第三科「生分别慧」。「云何修定生分别慧?」。前面得现法乐住和得这个天眼通,这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也就是凡夫也可以,圣人也可以,通于凡圣,现在这底下「生分别慧」,这不是凡夫了,这是圣人。就是得到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这一科,是「云何修定生分别慧」。说是我们修学禅定,我的目的不是为享受快乐,也不是为得神通,我是为得圣道、为得圣人的智慧,能够通达、能够观察、能够分别宇宙间的真理,能有这种能力,我希望得到这个智慧。那是怎么个情形呢?什么叫做修定生分别慧呢?这句话怎么讲,你给我讲一讲,我听一听,这样意思。这是问,这底下面答。

「谓谛现观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这是说谓谛现观。这个「谛」,是什么呢?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对于这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你能够现前分明地观察。这个「现」,叫做现前。或者这个「现」字怎么讲呢?现者,出现的意思,就是圣人的清净无漏的智慧成就了,能够分明的观察真理。什么叫做苦谛?什么叫做集谛?什么叫做灭谛?什么叫做道谛?他能观察的非常清楚,能认识真理,这叫做「现观」。

「谓谛现观」,就是对于真理能够很分明的、很明了的观察,那么这就是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就能够见到真理、能够见到法性,就是这样的意思,那就叫做「分别慧」。而这里这个无分别慧,还是有一个范围的,不是普遍地说的,指谁说呢?是「预流果向」。预流果,印度话的梵语叫做须陀洹果,翻作中国话叫做预流果。

「预」,这个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参加』的意思,这个团体怎么怎么好,我参加这个团体,叫做「预」。现在这里说是,这都是圣人,这些都是圣人,我现在也是圣人了,我参加到圣人这一类里面了,「流」者,类也,这一类里面,我参与在圣人的这一个团体里面,这一类的人里面,不是凡夫了,所以叫做「预流」。

还有一个意思叫做『先』。最在前,他最在前面,不是在后面,他是最在前面的。说是圣人有很多,有佛、有菩萨、有辟支弗、有阿罗汉、有四果、有三果、有二果,有很多很多的圣人,但是这个圣人,他是最先参与圣流的,他最先,没有人比他最先的,所以叫做「预流」。这样说就叫初果,初果圣人是最初参与,以前不是,以前是凡夫,这个时候参加到圣人的境界里面去了,不是凡夫。

预流果,这个「果」字,就是预流果的这个境界到这里圆满了,就是果。果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学过《俱舍论》,学过《俱舍论》这个事情就会容易明白。这个地方,就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位次、四个阶级。四个阶级,初开始是修四念处,进一步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精进的意思,精进的修四念处,这个时候就叫做『暖』。四如意足是就是得到禅定了,这时候叫做『顶』。

暖、顶,这个『暖』就是温暖的暖,就是不是冷的,是温暖的。这个什温暖么意思呢?这个暖,是温暖,由逐渐的、逐渐的加热,加到极点就是变成火了,就出了火,火是热到极点了,高温。这个火就是譬喻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用火做譬喻。我是凡夫,我修四念处,我精进地修行,我这时候这个智慧不是圣人,不是圣人的智慧,但是有相似,与圣人的智慧相似,这个火也是热的,那个温暖的暖也是有一点热。这个温暖的暖和这个火有一点相似,就表示说我现在修四念处,我精进地修行,我这时候这个智慧不是圣人,但是和圣人的智慧有一点相似,所以叫做『暖』。

『顶』,就是这个暖的智慧又高了、又进步了。就像什么似的,人在山下向山上走,走到山顶上去了,走到山顶上去,四面八方看得很清楚。这个时候对于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看得很清楚,是这样意思。『暖』是四正勤,『顶』是四如意足。

『忍』,这个忍位的时候,就是从顶这个位次再向前进步,再向前进步的时候,就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不退了。他到那个程度的时候,他的程度只能向前进,而不会向后退了。暖、顶的时候,有可能还会向后退,精进修一修,不修行了,这有可能这样子,但是到忍的时候就不退了。所以到了忍的时候,这个修行人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了,到了忍位的时候。而这个『忍』是什么呢?在三十七道品里就是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这五根,这是忍。

『世第一』是五力。五根,五力,头一个是四念处,第二个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这是暖、顶、忍、世第一。到『世第一』这个时候,在时间上说只是一剎那而已,一剎那就是到了初果向。初果向这个地方,佛的智慧,给这个修行人安立的位次,谁叫做初果向?就是向初果去了,向初果去的是谁呢?不是暖、顶、忍、世第一,不是!是这个…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了圣道了,一剎那间这个火就出来,这个暖是温暖,世第一是一剎那就入到圣位,就是圣人的智慧就出来了,这是圣人了。圣人了,这时候一共有十六剎那,一剎那、二剎那,是一剎那、一剎那,前十五个剎那,这十五个剎那,叫做预流果向,就是预流果的因,到了第十六剎那就是预流果,这样意思。

这样意思,是这个预流果向、预流果都是圣人。头一个剎那,一共是十六个剎那,也说叫做十六心。心意识的心,十六心。十六心这个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剎那这个心,叫做苦法智忍,十六心都有名字的,第一剎叫做苦法智忍,第二剎那是苦法智,头一个是忍,第二个是智。

我初出家的时候,在佛学院里面听老师讲《四教仪集注》,《四教仪集注》就说到这个事情,这十六心的名字,我不懂,我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法智忍?苦法智,不明白呀,不大懂。我先讲这个『苦法智忍』,苦法智忍,讲这四个字,这四个字,什么叫做『苦』呢?就是苦谛。什么叫做苦谛?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苦,这就叫做苦谛。这个苦谛其实也就是我们这个身体,就是有了色、受、想、行、识身,众生就是有这种事情。

苦法,第二就是『法』,这个法是什么呢?这个法是佛的大慈大悲,依据这个苦谛为我们讲出来的这种教、这种佛法,讲出来的法,就是讲这苦谛。佛用佛的语言,也就是我们能明白的语言,讲这个苦谛。这是生苦,这是老苦、病苦、死苦…各式各样的苦。又是行苦、坏苦、苦苦…各式各样的苦。这个从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阿修罗,三界里面的六道众生都是苦,我们认为荣华富贵是乐,但佛说那都是苦。这个佛就是判定了,三界之内通通都是苦,没有乐可言的。就是这样,佛用语言这样讲,这叫做『法』。头一个是苦谛,第二是法,佛开示我们苦谛的事情就叫做『法』。

『智』,这个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依据、根据佛说的这个苦法,去观察是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就是这些事情,这么去观察,这时候叫做『智』。你这个观察,由四念处,暖、顶、忍、世第一,到了这个…一下子火出来了,太阳出来了,这时候就叫做『忍』。这无漏的智慧出来,你这样修行,一下子无漏智慧出来了,这叫做『忍』。这个『忍』,就是忍可了,是的,佛说是苦,人生是苦,是的。这时候从心里面承认这件事是苦,而不是乐,叫『苦法智忍』。

这个苦法智这个『智』,还是没有得圣道的这个智。由苦法智的修行,最后得到忍,忍这个时候是入圣位了,就是第一剎那。由世第一,暖、顶、忍、世第一,由世第一这一剎那,进了一步,到了苦法智忍。苦法智忍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啊,他断除去了三界的二十八种烦恼。所以圣人,不是说凭空是圣人,断了烦恼,见到真理了,才是圣人,这是第一个『苦法智忍』。

第二个是『苦法智』。这个『苦』还是刚才说苦谛。『法』是什么呢?『法』者,如也。就是苦谛都是寂灭性,苦谛的寂灭性,是诸法空相的寂灭性。当然若是《般若经》的道理,一切法自性空就是寂灭性。但是若是从《阿含经》的道理,这个寂灭性,就是无常,你观察它无常,就是寂灭性了,由无常入于诸法寂灭性,是这样。这个无常,比如说是…那天说过,我们敲锺,敲锺的声音,我们欢喜听,最初一敲,这个声音很大,慢慢慢慢小,慢慢小,没有了,没有这是什么呢?这就叫做无常。由无常而入于不生不灭向境界了,现在我们听不见声音了,这个声音入于诸法如的境界了,是这样意思。

我们人是惑业苦的流转,但是你修行的时候,最后成功,也是由无常,生住异灭,灭了以后不生了,就是诸法如,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法是指这个如说的。『苦法智』这个智慧当然是无漏智。这个无漏智是什么吗?和前面那个忍有什么不同呢?前面那个『忍』是见到真理,断了烦恼了;这个时候这个『智』证悟了断诸烦恼之后的解脱境界,还有差别的,那叫苦法智。

苦法智忍是一剎那,第二剎那苦法智,这是在欲界的智。那么第三剎那,叫做苦类智忍,第四剎那是苦类法智。这个是什么呢?刚才说的那个苦是欲界的苦,现在说的这个是色界、无色界的苦。色界、无色界的苦,就是这个圣人他观察色界、无色界也是苦。那个苦和这个苦,和这个前面这个忍和智这二剎那是同一类的,所以叫『苦类智忍』。这个智同一类的,所以他这个苦类智忍,这个忍也是智,就是观察前面那个苦法智忍、苦法智,观察那个智慧的境界。

第四剎那叫『苦类智』,这个苦类智就认可第三剎那的那个忍,认可那个忍,是这样意思。这样子说有什么差别呢?前面的苦法智忍、苦法智这二个智慧是观察真如理性的,后面这二剎那,第三、第四剎那是观察那个智慧的,观察前面那个智慧的,这个所缘境有点不同。这是这四个。

这是苦谛是这样子,集谛也是这样子,灭谛也是这样子,道谛也是这样子,四四一十六,十六个,十六剎那。集谛: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这样子。灭: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说是苦、集、灭、道,每一个都有四种;四四一十六。十六呢?前十五剎那是向,第十六心是预流果,这样意思。

这分别慧,「云何修定生分别慧?」我刚才说这是四谛,就是在修四念处的时候,只是观苦谛。但是到四正勤的时候,就是观苦、集、灭、道四谛。四如意足,也是观四谛。五根是忍,也是观四谛,虽是忍,观四谛,它有上忍、有中忍、有下忍,也是逐渐地逐渐地灭少,最后只有两剎那。两剎那去掉一剎那,就是世第一了。世第一过去以后,就变成初果向了。这个次第大概是这样子。

「顶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这话是这样,这个「谛现观」呢!这十六心、十六剎那都是谛现观,这十六剎那都是无漏的智慧见到真理了,所以都叫做「谛现观」。但是前十五心是「预流果向」。「方便道中」,方便道这个地方有一点分别,前十五心是第十六心的方便道,可以这么讲;也可以说四念处,暖、顶、忍、世第一,是预流果向的方便道,也可以这么说。你修这暖、顶、忍、世第一,你才能得到预流果向。「所有修定」,那就是你从四念处开始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段里面所修的定,由这个定而能生出来圣人的分别慧,就是初果、初果向的智慧,初果、初果向这无漏的智慧是这样生出来的。

这样子说,你想要得现法乐住,你要修定;你想要得天眼通,你也要修定;你想要得初果须陀洹的智慧,也要修定。散乱心是不可以的,是不能有成就的,都是要一心不乱才可以。你不这样是不行,散乱心不可以,非要静坐不可。我们若不读经论,我们还不知道。我出了家了,非得要静坐?我不要静坐嘛!我就是每天这样子,上个早晚殿,然后用功的话,我再读读经,就好了,我很有修行,我有功课修行就好了。你要读经才知道、看看经论才知道,非要静坐不可,非要修四念处不可的呀!才知道这回事啊!这是一个意思。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云何修定生分别慧」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得初果,那么你要修定;一个是修习「诸无碍解」,诸无碍解在《披寻记》上说了:

 

《披寻记》四二六页:

或为修习诸无碍解者:无碍解有四: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训词无碍解,四、辩才无碍解,如是一切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为体。如集论说。(集论八卷四页)。

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才无碍解,这么多的无碍解。这个「法无碍解」:实在来说,就是读书,就是要读佛教的一切的经书,这也包括世间的经书,世间经书也是要学习,这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这法里面有义,你也要能通达、通达无碍。「词无碍解」,前面这个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这是书本上的,这个「训词无碍解」呢?就是语言,用语言文字、用语言去讲解的,那就是各式各样的语言文字啊!中国的文字里面有汉文,还有藏文,还有蒙文、满文…各式各样的文字,全世界一切众生各式各样的文字,各式各样的语言。

「辩才无碍解」那就是智慧,这是个智慧,智慧啊!有广大的智慧无障碍。这有广大的智慧利用各式各样的训词,然后讲解这法和义,而都是无障碍的,这样意思。这样说,这两种都叫做「修定生分别慧」。这四无碍解实在就是弘扬佛法所须要的,弘扬佛法需要这样,你没有无碍解是不能弘扬佛法这样意思。

 

癸四、为尽诸漏

云何修定为尽诸漏?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这是第四科「为尽诸漏」。前面那个「生分别慧」,指须陀洹果说,这底下「云何修定为尽诸漏」是指阿罗汉果说的,就是我修定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一切的烦恼,那是什么意思呢?

「谓阿罗汉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那是指第四果阿罗汉说的,阿罗汉果他的方便道。那么初果、二果、三果,那都是阿罗汉果的方便道。或者指三果阿那含果,阿那含果向前进就是四果向,向四果去,那都是阿罗汉果的方便道。在那个方便道里面所修的定,依那个修的那个定,在定中修四念处,来断除非想非非想定最微细的烦恼,那就叫做「为尽诸漏」,这样意思。

这个非想非非想定的烦恼是最微细、最不容易断的,说要到第三果入这个金刚三昧,才能断除这个烦恼。这样说,这个四种修定是这样意思,第一个是得现法乐住,是能破除人生是苦的,很多的苦恼,是现法乐住。第二个呢「为得智见」,能得到神通、天眼通。第三个「生分别慧」,就是生初果。第四「为尽诸漏」,就是得四果阿罗汉了。为这件事,为这四种原因而修禅定的。

 

壬八、五圣智三摩地(分二科) 癸一、征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谓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广说如经。」前面是第七科「四种修定」,现在是第八科「五圣智三摩地」。

什么叫做五圣智三摩地呢?这个摄诸经的宗要,就是佛说的无量无边的修多罗里面的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就是我们,在佛法里面,要有好的成就,这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只是念念文句,解释解释那就是佛法了,那不是,那是相似的境界,要有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复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五种智慧的三摩地,成就五种智慧的三摩地,是怎么回事情呢?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是刚才这是问,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经说」。

 

癸二、释(分三科) 子一、标经说

谓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广说如经。

这是说这一位佛教徒,他得到了禅定了,得到三摩地、得到禅定了,而这个禅定不是一般的禅定,不是凡夫,「是圣」、是「无染」、是「无执」,这样的三摩地。「广说如经」,像经里面所说。那里面,下文都说出来,这里就说到这为止了。

这是「标经说」,底下第二「辨行相」,辨别这个五圣智,这圣无染无执它的行相。第一科是标。

 

子二、辨行相(分二科) 丑一、标

此中示现五行相智。

这里面就是表示、开示五种行相的智慧。这个「现」是出现的意思,就是佛菩萨若不讲的时候呢,这五行相智的相貌就隐藏在里面。佛用语言文字这样一讲,它的相貌就出来了,就显现出来了,用语言文字把它显现出来,这样意思。比如说这屋子里头有很多的物体,但是没有光明的时候,这物体的相貌看不出来,有了光明的时候,这相就现出来了。所以一切法相的道理,要用佛的智慧光明发为语言才显现出来,所以叫做「示现」,是这样意思。

这个「行相智」,这个「行」这个字,因为智慧也是有为法,所以叫做「行」。是这样意思。这个行也是心行,世间上一切法都是心的境界,完全是心,心在动,所以叫做「行」。离开了心,没有一切法的事情。这个心行,心有很多的差别相,而现在是说智慧的行相,智慧是心所,心是王;这个心上有智慧的相貌,所以叫「五行相智」,这样意思。

这是「标」,底下「列」,把这五个智慧列出来。

 

丑二、列

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谓自体智、补特伽罗智、清净智、果智、入出定相智」这五种智慧。这是列出来,底下解释。第三科「释经言」,是解释经上的话,也就是解释这五种圣智。分两科,第一科「明圣义」。先解释,「我此三摩地是圣无染无执」,先解释这个。

 

子三、释经言(分二科) 丑一、明圣义

圣者:善故名圣,又无漏故名圣。

这个「圣」,这个字怎么讲呢?「善故名圣」,不是染污的,不是恶的,是善的,那叫做「圣」。「又无漏故名圣」,表示没有烦恼,没有烦恼叫做圣。这个「善」,是成就功德。这个「无漏」,是远离过失。远离了过失,成就了功德叫做「圣」。说是善也有,但是没有远离过失,那不能称之为圣。说我能远离过失,但是没有功德,那也不能名之为圣。现在说又是善,又是无漏,故名为「圣」。这佛法里面这样解释圣字。这下面还有解释。

 

丑二、释智别(分五科) 寅一、自体智摄(分二科) 卯一、无染

无染者:显善圣性。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智别,解释那五种智慧。第一科解释…,寅一「自体智摄」,分两科,第一科是「无染」,解释无染。

「无染者:显善圣性。无执者:显无漏圣性」。前面解释圣解释完了,这无染无执还没解释,这底下解释。这「无染」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显善圣性」,显示那个善的圣性,这个善是纯善而没有染污的,就是没有恶法。这贪、瞋、痴是恶法,没有贪、瞋、痴的染污,就是善的圣性。

 

卯二、无执

无执者:显无漏圣性。

第二科「无执」,怎么讲呢?「显无漏圣性」,显示没有漏,还是没有烦恼,但是这个执,是一种根本的烦恼。我们一般人,若不读经论的时候,不学习经论的人,他如果也用功修行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境界呢?就是他也能够有好的境界,对满意的事情他不贪,不满意的事情他不瞋,他心里面遇见什么境界不贪也不瞋。如果你若不学习以经论,他自己就会误会:我是圣人了!我没有烦恼嘛!应该爱的地方不爱,应该瞋的地方不瞋,我是圣人了啊!就会容易有这样的误会啊!所以,又加上一句「无执者:显无漏圣性」,还要没有执着你才是圣人。

怎么叫做「无执」呢?贪的境界,不贪的境界,瞋的境界,不瞋的境界,凡所有相,一切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真实。你要有这样的智慧,那才可以,你才是圣人。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世间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这一切法都在内。在圣人的智慧来看,这都是虚妄的,都是空的,都是假的。这不是嘴说不行啊!你得经过修行,你通达了这是般若的智慧,你成就了这般若智慧,才能照破这一切境界,不为这一切境界所蒙蔽了,那叫做「无执」。

所以我们修行的人,你修行的时候,你只是修止,你不修毗钵舍那的时候呢?你就会有问题。修止的时候,心里面老训练自己,明静而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乱,修行久了的时候,出定的时候,心里不贪也不瞋,因为有点定力了嘛!这贪烦恼、瞋烦恼,被这个定力降伏了不动,就认为我是圣人了!这其实不是。你虽然是不贪、不瞋,但是你那个执着还在,你还是有我执有法执,你还是一个凡夫啊!不是圣人,所以无执这个时候才是圣人。

说「无执者:显无漏圣性」,而那个不贪,这个贪瞋是染污,但是你若没有般若波罗密,你说你不贪、不瞋,到时候又会有贪、有瞋出来,你的定力稍微差一点,这贪、瞋就出来了,不行的。若有般若波罗密,把那个执着心破掉呢,执着心破了以后见到第一义谛了,第一义谛那个地方不是生烦恼的,不是引发烦恼的地方。你若没有般若波罗密,你不能见真理,不能见到第一义谛,不能是到第一义谛呢,就在虚妄境界上分别,虚妄境界上是起烦恼的地方,这里面有土匪,要见到第一义谛那地方是和平的,无论什么境界这地方是不乱的,所以圣人是不退转的。

说「无执者:显无漏圣性」。我们若是不学习经,你不学习经能知道这个事情吗?不学习经论,你不知道这件事,不知道的。但是我们中国佛教呢,他就有这个问题。我若修行,我不要去学习经论,不用学,我就是这样用功就好了。是的,这样用功就好了,其实呢智慧不够,很多地方不明白。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正信的佛教[栏目:找回内心的平静]
 华雨集第二册 上编「佛法」第三章 方便道之发展趋向[栏目:印顺法师]
 我们的心跟佛号一接触,念念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栏目:净界法师]
 第十五回 圣雄重情[栏目:自然的代价]
 418.东明普慈禅师悟道因缘[栏目: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二十一禅修手册 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16.受[栏目: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念佛胜易 第三章 弥陀光明 唯摄念佛[栏目:净宗法师]
 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修法仪轨)[栏目:金刚萨埵法门]
 46 金刚般若经偈会本(清.通理)[栏目:04 经注]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20~29)[栏目:傅味琴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