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0

申三、结

如是已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又于中际若流转、若清净,是名缘起体性。

在大科上说三种杂染,「烦恼杂染」,「业杂染」,二科已经过过去了。现在是第三科「生杂染」,生杂染这一科,这一科里面一共有四大科:第一科「生差别」,第二科「生艰辛」,第三科「生不定」,第四科「生流转」。现在是属于「生流转」这一科,生流转这里面有「征」有「释」,在释中第一科是分成三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征」,现在就是第三科是「结」。

这个「缘起体」,在这里面「约自身辨」里面一共是分九大科:第一科是「缘起体」,第二科「缘起门」,第三科「缘起义」,以下一共有九科。现在是第一科「缘起体」,缘起体里面,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释」,现在是第三科是「结」。

「如是已说」,就是前面这一大段已经讲说了,有三种相貌建立缘起的体性。就是用三种相貌,解释缘起的体性。那三种呢?谓「从前际中际生」这是第一个相,「从中际后际生」这是第二相,「又于中际若流转、若清净」这是第三相,一共是用这样的三科,来解释十二缘起的体相,「是名缘起体性」。前面把这三大科都解释过了,我不知道各位还能记得吧!

 

未二、缘起门(分二科)  申一、征

缘起门云何?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标

谓依八门缘起流转:

一共是分九科「缘起体」,就是解释十二缘起的大义。这以下是第二科,说这个「缘起门」,缘起门实在来说呢,就是一切的缘起法分成九类,就是这样的意思。分成九类,现在这是第二科「缘起门」。

「谓依八门缘起流转」,就是分成八类,不是分成九类,分成八类。就是八个门户,说一个大房子有八个门;就是一个缘起法从八方面去解释,是这样意思。是依八门,这是「缘起门云何?」是问。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先是「标」。

「谓依八门缘起流转」,这是依据,也可以说是从,从八个方面来解释「缘起流转」的相貌。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相续不断的在生死里面「流转」;这个流动,相续不断的流动,就是叫做「流转」。这些流转的情况都是因缘生起的,没有一样事自然而有的。那么那八门呢?

 

酉二、列

一、内识生门,二、外稼成熟门,三、有情世间死生门,四、器世间成坏门,五、食任持门,六、自所作业,增上势力,受用随业所得爱非爱果门,七、威势门,八、清净门。

「一、内识生门」,「内」就是有情,一切有情生命体里面的识,这个地水火风是没有识的;只是有情,一切有情生命体里面才有识,所以叫做「内识」。这个「识」是怎么样生起的呢?它也是因缘有的。譬如说:有眼根、有色境,然后才有眼识。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而有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这一切「识」,要依据内根缘外境而有识,「识」就是这样生起的。

「二、外稼成熟门」,就是身外的,就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食品,就是农作物、庄稼、稼穑这一切的五谷。当然要有田地、要有种子、还要有水、有肥料、有阳光,然后才能有五谷的成熟,这也是缘起的。

「三、有情世间死生门」,第三个门就是这些有情,有心、意、识的有情。有心、意、识的世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世间,它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这一部份。这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那么这就是十二缘起,就是「有情世间生死门」。

「四、器世间成坏门」,有情他一定有一个处所,是他居住的地方,那就是这个「器世间」。这个「器」,就是一个器具,譬如一个生果放在一个器里面,不然的话这个生果怎么拿呢?那么说有器世间。有一个世界,这个众生在这里生存,当然这个「器世间」,包括了稼穑也是在内,这就是全面的。众生所以能生存,也就是因为有了「器世间」,这器世间也是很重要。这器世间也有成坏的事情,就是一切众生共业所造成的器世间;这个众生若离开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坏了。

譬如说:众生在欲界这里生存,这个欲界就不会坏;若是众生都修禅定,跑到色界天去了,不在这个世界居住了,这个世界就坏了。若是众生要来,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成就,成就好了众生就来了。所以从这样的说明看出来,若有一个世界,就是一定有有情的;若有世界的存在就是有有情,不能说是只有世界没有众生,不应该是这样。因为世界是以有情为根本的,所以有世界就会有有情;有有情也就一定有世界,世界的成坏以有情的来去来决定。有情若来世界就成就;这个有情走了,走了这个世界就没有了。当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全部的、所有的这个世界的众生都走了,这个世界就不存在了。

「五、食任持门」,这个有情世间,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定要有饮食,不吃饭是不能生存的。那么这是什么呢?就是四种饮食:段食、悦意触食、意思食、识食。这四种食能「任持」他,能保持他的生命,正常的生长、正常的生活,能保持住他的正常生活,所以不能够说没有食。当然我们欲界的众生,这个段食也是很重要,可是也要有悦意触食,也要有意思食,也一定要有这阿赖耶识这个识食。没有识,没有其余的三种食,只是段食也还是不能生存的。若是不是佛法谁能知道这件事,若不是佛说谁能知道这件事?

「六、自所作业,增上势力,受用随业所得爱非爱果门」,这是第六个缘起门。第六个缘起门呢,实在也就是有情世间死生门,更详细的说明了一下。这个众生他有果报,或者是善报、或者是恶报、或者是超越了善恶到了色无色界的禅定,这个色无色界的禅定我们先不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果报呢?「自所作业」,是他自己所创造的业力所成就的。这个业力「增上势力」,有强大的力量,他造的这个业力有强大的力量,随这个力量就得到了,他就「受用随业所得爱非受果」,就是他受用、他享受,就是那个果报发出来的作用为他享受;为他享受那个果报呢,是随业所得爱果、随业所得非爱果;随他所造的福业,他就得到一个可爱的果报;随他所做的罪业,他就得到一个不可爱的果。这个爱非爱果呢,是他自己的罪业、福业所得,为他所享受的。这就看出来「缘起的相貌」是这样子。是「自所作业」所成就的,不是别的人给他一个爱果,给他一个非爱果,不是,是你自己创造的。

「七、威势门」,这第七个呢,就是另外有一种人不欢喜欲,不欢喜这个欲。他欢喜离欲,他就修禅定得到了四禅八定,主要是四禅。他就会成就广大的神通,这个禅定和神通有大威德、有大力量。那么使令他,远离了欲界到了色界、无色界天去了,这是另一种缘起,也是缘起。

「八、清净门」,这个清净门,前面那都是在三界里面,流转生死相貌的缘起。另外有一种众生就是观察三界都是苦,能够断惑证真,得到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能够听到佛说法的音声,听闻正法能够如理作意,能够得到正知正见而灭除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所以这是「清净门」,这是清净。

那么前面那七种就是「流转门」,这清净就是「还灭门」。这个生死流转也好,涅槃还灭也好都是缘起,加起来就是有八种,有八个相貌、八个部分来解释「缘起」的。

 

未二、缘起义(分二科)  申一、征

缘起义云何?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显甚深

谓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于离有情复无常义,是缘起义;于无常复暂住义,是缘起义;于暂住复依他义,是缘起义;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续不断,复因果相似转义,是缘起义;于因果相似转复自业所义,是缘起义。

前面是一共九科,前面的「缘起体」、「缘起门」都说完了,现在说缘起的义、缘起的道理。缘起的道理分两科,第一科是「征」,就是问。「缘起义云何?」

「缘起门」你说完了我也听到了,这个缘起的道理是怎么回事情?你说出来我听听,这是问。底下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显甚深」,第二科「明建立」,这个显缘起是很深奥的,不是肤浅的事情,这一共是八句。那么「缘起义云何?」这是问,底下:

「谓离有情,是缘起义」,这是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先解释这个甚深义。「谓离有情义,是缘起义」,这个「有情」,就是有情识的这句话,「有情识」。这个「有情识」,梵语就是萨埵,不是菩提萨埵,那个菩提,那是圣人。现在不是说圣人,一般的人就是萨埵,翻到中国话就是翻个「有情」。这个旧的翻译翻个「众生」;新的翻译翻个「有情」。这个「众生」这句话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众生相就是我的意思。

我怎么叫做「众生」?就是从无始劫以来数数的受生死,很多的生,受了很多的生、很多的死,所以叫做众生,这么样叫这么名字就这么意思,这是旧的翻译,旧的翻译这样子讲,也正好是「补特伽罗」的那个意思,「数取趣」的意思。可是新的翻译翻个「有情」,翻个有情,那么就是在字面上说「有情识」。

但是若从我所执着的我,叫做众生的话,这个「有情」应该还有个解释才对。还有个解释说什么呢?我们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执着有个我,多数的人来说,执着谁是我?就执着「识」是我。色、受、想、行、识,执着这个「识」是我,应该是这个样子比较合道理。譬如说:这个身体瘦了,身体是地水火风,这生理的组织有时候瘦了、有时候胖了。但是这个我是没有变化,这个「识」还是没有变化的。

「识」有受想行,这个色是我的住处。这个识、这个想,这个地水火风的生理的组识是我的住处。我的住处,它和一切境界接触的时候,他有受的事情,有所觉受;那么它也有想的事情,有思想,取着一切境界的分际,能够安立种种的名言,那么这是想。它也会有种种的行动,有目地的、或者是作善、或者是作恶、或者是作不动、修禅定、或者出世间无漏的功德。

那么就是这个「识」,色为他的住处,另外它有受想行的事情,所以「识」是主体;识是生命的主体。说若执着我,识是我,这样说有情呢,就是我的本身是有觉知性的,我的本身是有情识的。这样讲「有情」者即是我也,就是所执着的我。所执着的我,通常的这个有我论者:「我是常恒住不变易的」,因缘生法都是无常的,我是常恒住不变易,是非因缘生;所以是常恒住的非因缘生,那就是「有情」的意思。

现在说是佛法中,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法」,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都是缘起。所以就是在一切法里面,没有这个非缘起的我可得,所以「离有情义」,那就是「缘起义」。若承认有我,那是违背缘起的,不合缘起的道理;一切缘起法里面没有我可得叫「离有情义」,这叫做缘起,是「缘起义」,就是没有我可得。那么,这个可以这么解释,「离有情义是缘起义」。如果若是执着有我,而认为真实是有我,那就不符合缘起的道理了。所以这第一句是「离有情义是缘起义」。

「于离有情复无常义」,这「缘起」里面还有一个道理,就是「离有情」以后,「复无常义」。一切法通常说,有我执,还有法执。没有我了以后,还有一切法,一切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法还是无常,「无常义」。没有常恒住的我,没有这个非缘起法,其余的一切法呢?「复无常」,又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它也不是常恒住、不变异的,「是缘起义」,这就是缘起的道理,就是有生灭的,剎那剎那变化的,这是「缘起义」。

「于无常复暂住义」,这个无常,不是永久存在的这一切色法、一切心法,这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无常之中「复暂住义」,还有一个暂时存在的意思,就是剎那间的存在,它生起了,有剎那的存在,剎那随转,还有这样意思。不是说一点也不存在,一点也不存在这个有情的世间也好,无情的世间也好,很难有东西存在了,那也很难成立了。所以「于无常复暂住义是缘起义」。

「于暂住复依他义」,这个暂时存在的,剎那间存在的一切法。得无生法忍的人,能看见一切法有剎那相、有剎那相。那么这个剎那相是「于暂住复依他义」。这个剎那相是怎么有的呢?「复依他义」,它又是依赖众多的因缘才现起的,所以叫做「缘起义」。这样表示呢,都没有自然而有的事情,都是因缘,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因缘,这样才能现起剎那相,不是自然而有的。

「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这二句话和中观论的说法,和天台智者大师的说法,有相类的地方。我读《阿毗达磨杂集论》也有这句话,现在读到这个。我最初读《杂集论》的时候,看到这句话很久不明白,不明白「于依他离作用义」,这句话很不好懂,很不懂。现在呢,我这几天常想这句话怎么讲?现在有一个解释,我解释给你们听听。

这个「一切」,唯识上也是说,一切法都有它的种子。种子就是因缘、因缘的种子,还有其他众多的因缘,那么就是他。一个自、一个他;种子是自,还有种子的因缘就是他。这个种子它自己能生出来吗?自己不能,自己不能生,自不生;说是他,还有其他的因缘能生出来一切法吗?也不行。

譬如说:眼识由它自己的种子生眼识,但是若有眼根,没有所缘境的话,也没有光明的话,没有作意心所的话,没有众多的因缘。就光凭种子能生吗?种子不能生,所以自也不能生。但是种子不生,那么其他的因缘能生吗?没有种子是不是能生呢?所以其他众多的因缘也不生,自也不生,他也不生;自也不生,他也不生,共起来也是不能生,共起来也不生。说是没有这些因缘也是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是无作用的,没有生起的作用,没有这件事。所以一切法没有生起的作用,那么这个和智者大师说的有点相似。

智者大师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一切法都不生。一切法都不生,怎么生呢?就是这么生的。那么这样说就是下文那样说:「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没有作用。但是眼识就是这么多的因缘就生了,还是这些因缘,一个自,一个他,还一个共,还是这么生了。就是同时这个自、他、共,又说不生,又说生。

在不生这方面就说:「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在其他的经论上说有一个譬喻,《涅槃经》上也在这里面说了好多话的,说个譬喻什么呢?譬如说是一个砂子做不出来油,这个砂,土石这个砂,二个砂子,一堆砂子也造不出来油。自不生、他不生,共起来也是不生,这么样作譬喻。那么不生,一切法是不生,怎么生了呢?不可思议,就是这么生的。但是《中观论》上就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生,那么怎么说是一法不生呢?就是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也无他性、也无共性,也无无因性,是因缘生的。那就是又是一个说法,那个解释法不同,和这个解释不一样。

「于依他离作用义,是缘起义」,就是众多因缘生法,你去观察它的时候,在所依的众多的,「他」就是因缘,众多的因缘里面每一法,每一种因缘,都是不生的。以叫做「离作用」,没有生起果法的作用,这是一个意思,这是「缘起义」。

「于离作用复因果相续不断义」,在那个每一法都没有生果的作用之中,而还是有因果相续不断的意思。这么多的因缘和合起来还是有法生,眼识也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切法都还是各有因缘都还生起了。有因就有果,因果相续,还是不断的,那不可以说有因而无果,那就断灭没有这种事,所以叫做「因果相续不断义」。所以叫做「甚深」,这个「甚深」,无我而有法可得,法又是剎那灭的,又是暂住的,又是缘起的;缘起中又无作用,无作用而又有功能能生一切法。「因果相续不断义,是缘起义」,缘起的道理是这样子。

「于因果相续不断,复因果相似转义」,有因就有果;果又作因,又有果,这样子从无始劫来,一直相续不断的这样演变下去。演变下去,这里面还有些事情的。什么呢?「复因果相似转义」,因和果是相似的、相续下去,而不是不相似。譬如说:做善就得善报,那么就是相似;做恶得恶报是相似。如果做恶得善,做恶因得善果,就是不相似了。前面不如理作意那里说:杀羊,杀了羊供奉天神就可以生天,杀羊是恶,生天是善,以恶因得善果这是不相似,就是不相似。不相似,这件事是不对的。所以这里说「因果相似转义,是缘起义」,一定是这样子才是对的,合道理。

「于因果相似转,复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是因果,因与果是相似才能相续不断,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一个事情,是什么呢?是「自业所作义」,你所受的果是你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你若没有造这个业,是不得果报的。别人造业,别人得果报;我造业我得果报。所以我不必说:他犯了规矩,那我也可以不守规矩,不能这么说。你这样说,他犯了规矩他有过失,你若犯规矩你也是有过失。你若不犯规矩你没有过失,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所以是「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他不努力他不得果报,我努力我可以得果报。就是你自己不会白辛苦的,总有一个果来酬劳你的,「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那么这一共是八句。

 

酉二、明建立(分二科)  戌一、问

问:为显何义建立缘起耶?

前面「显甚深义」,这底下「显建立义」,一问、一答。问:为什么要显示,为什么道理?「为显何」种道理而「建立缘起」的理论呢?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

 

戌二、答

答:为显因缘所摄染污清净义故。

就是为了显示各种不同因缘所系属的,虽然是很多很多,但是其中有「染污、清净」的不同的意义,不同的差别,就这个意思。那么「染污」,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清净」,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那么这样子显示这个道理,显示这道理有什么意思?

那么有智者自当知之,你就在这里可以选择了,染污是苦恼的,清净是安乐的嘛!那我就可以重新创造清净的缘起,我不要再生死流转了。这就是能开发、能摄受清净的缘起;能开发出来一个菩提道,开发出来成佛之道,所以这是「为显何义建立缘起」的理由,就是这样意思。

 

未四、缘起差别(分三科)  申一、征

缘起差别云何?

「缘起差别云何?谓于前际无知等,如经广说」。这底下是第四科,一共九科,现在第四科,「缘起的差别」,各式各样的差别相,分三科。第一科是问,是「缘起的差别」,也就是十二缘起的差别是怎么情形呢?「谓于前际无知等」。

这底下,第二个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指经广说」。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指经广说

谓于前际无知等,如经广说。

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到生缘老死。第一个就是无明,这个无明是什么意思?就是「前际无知」,前际、中际、后际无知。这样「无知等」的意思、的意义。像经中很广博的、很详细的解说过的。这《缘起经》里面,有一部经《缘起经》那部经,那里面有说。

 

酉二、别释句义(十二科)     戌一、无明差别(分二科)

亥一、约所知事辨(分三科)  天一、十九种无知(分二科)

地一、释(分十五科)       玄一、于前际无知

于前际无知云何?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

这底下「别释句义」,这个十二缘起一句一句的解释,解释它的道理,分成十二科。第一科是「无明差别」,解释这个十二缘起,第一个就是「无明」。无明的差别相是怎么样的呢?这里解释分二科,第一科、「约所知的事」来说明,无知、「所知事辨」,这分三科,第一科「十九种无知」,分二科。

那么下面第一科是解释十五种、十五科。那么十五科解释这十九种无知,十五科里面,第一科是「于前际无知」,先解释这个。

「于前际无知云何?」前际就是过去了,这过去了的无知。「无知」也就是无明的意思;有明,有灵明的心你就会有所知,有灵明的智慧你就会有所知。「无知」就是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也就是无明对于所了知境界不明白,被这无明所覆蔽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叫做「无知」,是这样意思。这个是分成「十九种无知」,现在第一种叫做「前际无知」,这个「前际无知」的意思是说什么?

「谓于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于过去诸行」,就是一剎那间已经过去了的,从无量劫来已经过去了很多很多事情,主要就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是「诸行」,都是有为法,所以叫做「行」。但是这个「行」是通于三世的,现在只说过去,「过去诸行,起不如理分别」,在我们这个内心里面,生起了一个不合道理的分别,这就叫做「前际无知」。

怎么叫做「起不如理分别?」这底下解释:「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这里面依我见,来形容、来表示、来说明这个无明,这句话的意义。「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就是这个有情,这个计我论者,他内心里面这样想:这个「我」的体性,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我」,这是常恒住不变异的。这个「我」,这么直接这么想,在过去世的时候是曾经有过吗?以前就是有的吗?如果是有,从无始劫来一直到现在这个「我」就是常住的了,若是这样的话…。

我们这个身体,一部分当然是生理的组识,一部分是精神性的,了别性的东西,那么加起来是我们这生命体。总起来说,是生理组织也好,精神性的分别心也好,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那么在这里面,如果执着有一个「我」是常住的,就是在这五蕴里面有一个我,有一个常恒住的我。有一个常恒住的「我」,当然这个是有我论者,他研究过这道理,他心里面这样子不如理作意分别。他就会执着,他有这种执着,执着在生灭变化里面有一个不生灭变化的;在生老死里面有个不生老死的,有一个我的体性。这个「我」的体性,在过去世就是有的吗?「我于过去为曾有耶?」过去世就是有吗?如果是有,这个「我」,就从无始劫来,一直到现在就是常住的了。

「为曾无耶?」说过去没有吗?过去世没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那么现在忽然间就有了吗?如果这样的话,这个我不是常住的,它迟早会断的。以前没有,将来也可能没有,那么就是断的了,这是成断见的。若是无始劫来就有,过去世有、未来也是有,那么这个「我」就是应该是常住的。就是自己这么分别,这样想:「谓我于过去为曾有耶?为曾无耶?」。

「曾何体性,曾何种类,所有无知」。「曾何体性」,说是若是过去世就有这个我的「体性」的话,就有「我」,那么那个我「体性」是什么样子?是善的、是恶、是不善不恶的?也就可这么想;或者是清净的、是染污的,自己这么想?「曾何体性」,是这样的。那么《披寻记》它另外有个解释。

「曾何种类?」我的过去是有,就有我的「体性」。那么这个我,它是那一类的呢?是天、是鬼、是胎卵湿化?各式各样是什么种类?他这么想。

「所有无知」,那么过去是有,也不决定,怎么会知道,也不知道;过去是无,也不知道。「曾何体性,曾何种类」也不知道,不决定,那么这叫做「无明」。这执着有我,或者是常,这是无明;你执着有我是断,也是无明;说它是那种「种类」,那也是无明,其实呢,没有我可得。执着有「我」当然就是「无明」,这里面有个意思,什么叫做无明?执着有我就是无明;执着是断也是无明,因为一切法生灭相就是不断的,这样意思。

这个我们如果是,不读这个《阿毗达磨杂记论》,不读《瑜伽师地论》,不读这些经论的时候,说「我」。什么叫做我?执着有我,他怎么执着的?怎么叫做无我?多数说不清楚,你说不清楚什么叫做我。《金刚经》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不容易说的清楚。《金刚经》注解多的很,但是你还说不清楚。其中有一样要注意的,无我是圣人,有我就是凡夫。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也好,在《大智度论》上也好,《般若经》上有这个意思。你讲《金刚经》,《金刚经》是般若的这个系统的经典。你讲这个「我」,能不能符合这个定义,与这个定义相合不相合、相合不相合,所以这个地方还是有事情的。

我们若初步没有学过这些经论的时候,别人怎么讲,也不知道是对、是不对,不知道。你不知道,不知道他讲的是对不对,不知道。所以这里面这一段文,就表示执着有「我」,是常是断都是「无明」。

 

玄二、于后际无知

于后际无知云何?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为当无耶,当何体性,当何种类,所有无知。

这是「于后际」,后际就是将来,不是现在,也不是过去。「于后际的无知」,这也是无明,这无明是怎么情形?这是问,底下回答。

「谓于未来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于」将来的色受想行识,也会生起来不合道理的虚妄分别。怎么样的分别?「谓我于未来为当有耶」,心里在那里妄想,我现在的我,受色想行识这个我,或者是即蕴是我,或者离蕴是我。这个「我」在将来的时候是「有」呢?「为当无耶?」为是应该没有呢?是这样。若是「当有」,过去是有,现在、未来有,能够常恒住不变异;若是未来没有,没有,中断了,这就是断见了,自己这么犹豫不决。

「当何体性」,我将来若是有,那个我的「体性」是什么样子?是清净的,是染污的?「当何种类」,是那一类?在胎卵湿化里是那一类?在五趣里面是那一趣?对于这些事情所有的「无知」,那就叫做无明。什么叫做无明?这就叫做无明。

 

玄三、于前后际无知

于前后际无知云何?谓于内起不如理犹预,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

那么这是「于前后际无知」,这个「于前后际」,这句话在《披寻记》里面解释的很好。「于前后际」,这就是指现在说的,现在若是对未来说就是「前际」;若对过去说就是「后际」。所以合起来有这样的差别就叫「现在际」。

对现在这个事情,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我不明白,这还是情有可原。对现在的事情明明白白地眼睛看见了,眼耳鼻舌意可以觉知道的,我们还是不明白,那么这叫做无明,这个无明是怎么情形?

「谓于内起不如理犹预」,就是指内身说的,我们这个身体。这个身体起不如理的犹豫,不决定,这样子?那样子?不决定。怎么样不决定法呢?「谓何等是我,我为何等」。「何等是我」,《披寻记》解释说是这个我,从过去际来到现在,究竟是什么是我?在过去来到现在,这我是什么样子?「我为何等」,说这个我,在现在死掉了以后又到未来去了,那么这个我又是什么,什么是我?我是什么?我不明白,不明白这叫「无知」,这么意思这样子。

「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所有无知」,这个《披寻记》解释很详细,在五蕴里面说: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乃至是识是我。那么何等是我,我又何等,我是色、我是受、我是想、我是行、我是识,这里犹豫不决、不知道,这样子解释。

「今此有情从何所来,于此没已当往何所」,说这个有情他过去世,从什么地方来,从天上来了、从人间来的、从三恶道来的,是以处所为主的。「于此没已」,是现在死掉了。「当往何所」,他到什么地方去,说到天上去、说到地狱去,这些事情都是不明白,「所有无知」,那么这叫作「无明」。这是于过去际」于未来际、于现在际不明白,不明白究竟这个「我」是怎么回事;执着有「我」而这个我又不太明白,还是犹豫不决的,那么这叫做「无明」。

 

玄四、于内无知

于内无知云何?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

这是第四科「于内无知」,「于内无知」,就是指这个身体里面的事情不明白,那么就叫做「无明」。「谓于各别诸行」,就是一样一样的有为法。譬如说是,这个前五色根:眼、耳、鼻、舌、身,这是有五净色根,那么生于五识去缘五种境,这是一种,「名别诸行」这是一种「行」。另外五净色根的依止处,那么就是扶根尘。有这么多的根,当然又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这些事情,那么这也是「诸行」。

「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作意谓之为我」,在各别的这些有为法,有生灭变化的这些五净色根也好,扶根尘也好,心识也好,这些诸行上发起不如理的想法,是什么呢?「谓之为我」,说是色是我、或者说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或者眼是我、耳是我、乃至鼻舌身意是我,就是执着这些事情是我,「谓于各别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之为我,所有无知」。「谓之为我」,这实在是「无知」,这都是不是我,那有我可得?而妄想颠倒执之为我,这就是「无知」,就是无明。

 

玄五、于外无知

于外无知云何?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所有无知。

就是身外之物,自己还是不知道的,那也就是无明。怎么不知道呢?「谓于外非有情数诸行」,不是「有情」之类,色、声、香、味、触,这一切的大地、山河、鸟语、花香这一切事情,这个外边的「非有情数」,不是有情的这个范围内,所有的有为法,也会发起不如理的这种作意想法。

「谓为我所」,这是我所有,这块土地是我的,这车子是我的,这房子是我的,种种的这些我所法。「起不如作意,谓为我所」,实在没有我,那有「我所」呢?我尚不可得,那有「我所」可得呢?所以是无知,这就是「无明」,也是无明。

这一切众生福报有大小,智慧也有大小。在这个世界上居住,居住的时候有逐渐的演变,他就这个私心生起来,就有「我、我所」的这些事情,有这个事情。若北俱卢洲没有这件事,他不积聚,但实在他还是有「我、我所」的。现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情形,就是有「我、我所」的事情,在有情的色、受、想、行、识,他会执着我、我所;在无情物上不执着我,而执着是我所有,执着这件事。

所以「于外非有情数诸行,起不如理作意,谓为我所」,实在这些事情都是无明,实在没有我,真实在一切有为法上,没有常恒住不变异的我。当然没有我也就没有「我所」;而执着有我、我所那是无明,所以叫做「无知」。

 

玄六、于内外无知

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

这是第六科,「于内外无知云何?谓于他相续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怨亲中所有无知」。

这「内外无知」,是怎么回事情呢?这《披寻记》解释得也是很好。这个「谓于他相续诸行」,另外一个有情的生命体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诸行」。「他」有情也是属于有情,所以也可以说是「内」;但是他不是我的生命,所以又说是「外」。

如果简单习惯的用法,当然就是「他相续」。另一个众生的生命体,「诸行」。「起不如理作意分别」,什么不如理作意分别呢?「谓怨亲中」,这个人是我的怨家,这个人是我亲爱的人,这个人也不亲、也不怨,是个中等、中间性的人,那么这也是「无知」。

 

玄七、于业无知

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

「于业无知云何?」前面是「于内无知」,「于外无知」,「于内外无知」,现在是「于业无知」,是第七科「于业无知」。

「于业无知云何?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谓有作者所有无知」。谓就是各式各样的「业」:或者是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是不动业、或者是十善业、十恶业,五逆十恶的业。

「谓于诸业,起不如理分别」,什么呢?「谓有作者」,因为这个「业」,不会自己就会有业,而是要个「作者」去创造,才会出来有「业」;那么因「业」而执着有我,这个「作者」就是我了。实在就是「无知」,就是无明,那有我可得呢?所以叫做「所有无知」。

 

玄八、于异熟无知

于异熟无知云何?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谓有受者所有无知。

于异熟无知云何?前面是「业」,是说因;这底下「异熟」,是属果,这是「异熟无知」,

「于异熟无知云何?」对于果报这件事不大明白,是怎么个情形呢?「谓于异熟果所摄诸行,起不如理分别」,属于果报这一方面的一切有为法,这些有为法,「起不如理作意分别」,你生起不合道理的分别,什么呢?「谓有受者」,就是这样的有为法现起的时候,有一个我去接受它,这我为「受者」,而实在我是不可得的,可是不知道,所以「所有无知」,所有的无明。

 

玄九、于业异熟无知

于业异熟无知云何?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所有无知。

「于业异熟无知」,前面是一个「业」是因,「异熟」是果,现在「业异熟」联合起来说。

「于业异熟无知」,是怎么样呢?「谓于业及果,起不如理分别」,就是对于「业」因,及业因所得「果」,生起不合道理的分别心,所有的无知,那就叫做「于业异熟无知云何?」。

但是《披寻记》解释呢,说这个无明,也不承认有「业」,也不承认有「果」,业与果都是没有的。那么这也可以说是断见外道,或者说是邪见外道,不承认有因果。那么这样的「不如理分别所有的无知」,就叫做无明。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9)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22 入海取沉香[栏目:百喻经译]
 法喜 Dharma Bliss[栏目:旅途脚印 Footprints on the Journey]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五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报师长恩[栏目:禅林衲子心]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六(六五三)[栏目:杂阿含经]
 答黄覕子问(二则)[栏目:太虚法师]
 相应1经 年轻经[栏目:相应部 3.憍萨罗相应]
 20 -ThePath(Dh.273-289) 二十、道品[栏目:法句经·中英对照]
 【佛】巴利经典中的佛陀生平[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本来面目[栏目:圣严说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