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7)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52

寅二、生艰辛(分二科) 卯一、引经说(分二科) 辰一、举二量(分二科)

巳一、血量(分三科)    午一、标

生艰辛者:如薄伽梵说,汝等长时驰骋生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

这个「生杂染」,三杂染里面最后一个是生杂染,一共是分成四科,第一科「生差别」讲完了。现在是第二科「生艰辛」,就是在三界五趣里面,流转生死是很艰难,是很辛苦地,这一段文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分两科,第一科是「引经说」,「引经说」里面先「举二量」,二量第一个就是「血量」,流血的数量。第一段是先「标」。

什么叫做「生艰辛」呢?「如薄伽梵说」,像世尊所说的,是「汝等长时驰骋生死」,就是你们这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长时期的「驰骋生死」,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光阴非常的迅速,像是「驰骋」似的跑来跑去。「身血流注,过四大海」,这身体里面的血流注出来的,如果把它积聚在一起,能超过四大海的海水那么多,可见生死有多多,生死太多了。这是「标」出来,底下第二科是「征」。

 

午二、征

所以者何?

 

午三、释(分二科) 未一、举生象马等中

汝等长夜,或生象、马、驼、驴、牛、羊、鸡、鹿等众同分中;汝等于彼,多被斫截身诸支分,令汝身血极多流注。

这底下是解释。佛说「汝等」众生在长夜,「长夜」就是生死的流转中时间太长了,但是都没有光明,没有智慧的光明。在这样的生死境界里面做什么呢?或者是生在大「象」里面,或者生在「马」,或者是骆「驼」,或者是「驴」,或者是「牛」,或者是「羊」,或者是「鸡」,或者是「鹿」等等的这些众生里面,也可能是做蛇,也可能做老鼠。「众同分中」,各式各样同类的身体,老鼠与老鼠是同分的,人与人是同分的,大象与大象是相同的生命体,但是各有各的分,各有一分。「汝等于彼,多被斫截身诸支分」,若在象、马、驼、驴、牛、羊、鸡、鹿等中呢?那个身体多数是被斫,被截断了,这个身体分成一分一分。「令汝身血极多」的「流注」出来,这种事情,这是这个「血量」。

 

未二、例生人中

如于象等众同分中,人中亦尔。

这第二段「例生人中」。前面说我们若生在大象,生在马、驼、驴等畜牲世界这样子,「众同分中」。「人中亦尔」,我们生到人的世界来,也是一样,也是这个「身血极多流注」,也是这样。

 

巳二、泪量

又复汝等,于长夜中,丧失无量父母、兄弟、姐妹亲属,又复丧失种种财宝,诸资生具,令汝洟泪极多流注,如前血量。

这是第二科是「泪量」,前面是血的数量,现在说流泪哭了。

「又复汝等」,在「长夜」之中是丧失掉了,失掉了无量无边的父亲,无量无边的母亲、哥哥、弟弟、姐妹亲属,一些亲爱的人,这是失掉了这么多亲爱的人,就是要流泪了。「又复丧失种种财宝」,很多的「资生」资「具」,心里面也是在痛。「令汝洟泪极多流注」,是亲爱的人死掉了,或者贵重的财富也失掉了,就使令我们鼻涕眼泪极多的流注,就像前面那个流血那么多。这以下第二科「例乳量」。

 

辰二、例乳量

如血洟泪如是,当知所饮母乳,其量亦尔。

「如血洟泪如是」这么多,「当知所饮母乳,其量」也是这么多,超过四大海水那么多。这底下第二科「结应知」。

 

卯二、结应知

如是等类,生艰辛苦,无量差别应知。

我们应该知道,应该这么想,这个生是苦,流血是痛,流泪也是痛,就是饮乳的时候,母亲也是爱,儿女也是爱,因爱而有痛,因爱而有苦,所以「应知」。

 

寅三、生不定(分二科) 卯一、显不定(分四科) 辰一、于父母(分二科)

 巳一、明算计

生不定者: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如四指量,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父母。如是众生曾为我母,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如是众生曾为我父,我亦长夜曾为彼父。

「生不定者」,这是第三科「生不定」,这「生不定」分两科,第一科「显不定」,先说这个「于父母」,这一方面先计算一下。

「如薄伽梵说,假使取于大地所有的一切草、木、根、茎、枝、叶等,截为细筹」,把它割成小小的筹。这个「筹」就是计算数目的一种用具,或者是有四寸长,或者是多少长。「如四指量」,像四个指头横着立起来这么的尺寸。「计算汝等长夜展转所经」过的「父母」,这一生谁是我父亲,谁是我母亲,我死了以后又到一个地方去,又会有父亲、有母亲。「如是众生曾为我」做「母」,做母亲,「我亦长夜曾为彼母」,她给我做母亲,我也可能长夜为她做母亲,谁做谁的母亲不是决定的,所以说「生不定」。我给他做父亲,他也可能给我做父亲,就是这个人他是我的儿,但是来生可能是我的父亲,就是不定,不决定的。「我亦长夜曾为彼母」,说是这个人不是我父亲,也不是我母亲,是我的怨家,他那怨家就可能是你的儿,也可能是你的女,也可能是你的父亲,也可能是你的母亲,因为你若相距几千万里不会做怨家的,就是因为亲爱就有恨,恨从爱来的,那也是彼此有亲厚关系的,所以真实说起来,不应该有恨,也不应该有爱,所以这是彼此亦不决定。

 

巳二、释无尽

如是计算,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

「如是计算,四指量筹速可穷尽」,这是第二科是名「释无尽」。这个大地所有的草木、根梗、枝叶把它截断了做成筹,这么多的筹来计算的话,「速可穷尽」,很快的筹就没有了,就不够用了。「而我不说汝等长夜所经父母其量边际」,这样说那么,那个筹不够用,还有很多不能计算的,所以我不说你们长夜生死里边所经过,为你做父亲的,为你做母亲的,那个数量的边际是不能说的,这个边际是不可以说的,太多了,这是彼此自他的更互不定。底下「苦乐」不定。

 

辰二、于苦乐(分二科) 巳一、举苦

又复说言: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今得究竟;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

「又复说言」,佛又这么说,「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这个苦从那来的?从执着来的,不要执着苦恼就轻,你老是执着,苦恼就多不可,就很多很多的苦恼。「汝等有情自所观察,长夜展转成就第一极重忧苦」,这个「汝等有情」自己观察自己的情况,不要说佛说,就是自己观察一下。「长夜展转」,在无明黑暗的生死里面,展转的流转生死,由前边就可以看出来,成就了最强的极重大的忧苦,受过了很多的苦,受到了很多的苦。「今得究竟」,这句话是佛说的,说现在遇见了佛法了的时候,有希望这个苦是停下来,到此为止了,遇见佛法以后就究竟了,这个苦到这里可以没有了,有希望停下来了。那就是因为学习佛法的关系,你要学习佛法才可以,也就是心里不执着才可以。

「汝等当知,我亦曾受如是大苦」,你们知道,这是佛这么说,你们知道我现在成佛了,但是你们知道我以前没成佛的时候,也和你们众生一样的,也曾经受过这么大的苦,这么多的苦啊,极重的苦也是受过的。受过的,可是遇见善知识了,知道修行,所以成佛了。这是说这个苦是这么样的情形。

 

巳二、例乐

如苦,乐亦尔。

这是例这个「乐」,前面说举「苦」,这是举「乐」。说我在生死里受苦很多,一点没有乐吗?也不是,也有乐也是有,但是不决定。忽然间苦了,忽然间乐了,忽然间乐了,忽然间又苦了,老是靠不住的,所以这是苦乐不定。这「生不定」是苦乐不定。

 

辰三、于处所

又复说言:我观大地,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

这是第三段「于处所」,前面第一段「于父母」,第二段「于苦乐」,现在是「于处所」。佛又这么说,我观察这么大的土地,这广大的世界,没有小小的地方可以得到,「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无量生死」的,说那个地方你没有在这里受过生死,你想找这个地方很少的,广大的土地之中,遍一切处啊,就在那里生过,也在那里死过的。「无少处所可得汝等长夜于此处所,未曾经受」过生,受过死的。这可以知道受的生死太多了,不过太多了都忘掉了,记不住。

 

辰四、于眷属

又复说言:我观世间有情不易可得,长夜流转不为汝等,若母、若父、兄弟、姐妹,若轨范师,若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

前面说这一生在这一个范围内,另一生又在另一个地方,这「处所不定」。总而言之,遍一切处受生死。这底下「于眷属」。佛又告诉我们说,「我观」察「世间」的「有情不易可得」,就是很难得到一个人,「长夜流转不为汝等」,做「父」亲,或者做「母」亲,或者是「兄弟、姐妹」的;很难可得一个人,没给你做过阿阇黎的,没给你做和尚的,「轨范师」就是阿阇黎,「亲教师」,就是和尚;「若余尊重,若等尊重」,「若余尊重」其余的,若和尚、阿阇黎,这个和尚的同学,阿阇黎的同学,那也都是叫做「余尊重」。「若等尊重」,也不是和尚的同学,也不是阿阇黎的同学,但是他同样是有道德的人,所以也是可尊重的,都是有过这样关系的。这么多的有情里面,说是要找到一个人,没给你做父母、兄弟、姐妹的,不容易,没给你做过轨范师、亲教师、若余尊重、若等尊重,也是不容易,就是可见人与人之间,都是有过深厚友谊,深厚的友谊关系的,所以小小的不如意,应该把它放下,不要执着。

 

卯二、显生量

又如说言:若一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假使有人为其积集不烂坏者,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

这底下「显生量」,显生的数量。「又如说言」,又如佛这么说,「若一」个「补特伽罗,于一劫中所受身骨」,不要说无量劫,就说一劫,一劫中或者一个中劫,或者是二十个中劫,二十个中劫算是一个大劫。「所受身骨」,所受生命的那个骨,「假使有人为」,假使有这么一个人好管闲事,把这个骨头堆积起来,「为其积集」,而没有烂坏的话。「其聚量高王舍城侧广博胁山」,那个积集起来那个骨身的那个量,那个数量,那个体积,能比王舍城旁边的广博胁山还要高,堆积起来。这个「广博协山」,旧的翻译叫做富罗山,现在这个《瑜伽师地论》上,玄奘法师翻个广博胁山。「胁」什么意思呢?就是阿修罗的胁,那个山的形式像阿修罗的胸部的那个胁似的,就是很陡,大概是那个意思。这是这个苦恼的境界是这样子,这是第三科「生不定」。底下是第四科「生流转」

 

寅四、生流转(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生流转?

这个众生在生死里流转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这一科比较麻烦一点,复杂一点,分二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解「释」。先是「征」,「云何生流转」?底下解释。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约自身辨(分三科)  巳一、标

谓自身所有缘起,当知此即说为流转。

这个解释里面,先约自己的生命体来说,先是「标」。「谓自身所有缘起」,这个「生流转」,就是自家的这个生命体,他的「缘起」,这就叫做生流转;「生流转」不是自然的,是由因缘生起的。「当知此即说为流转」,这就叫做生流转,这个生命体有因缘故,现出生命来又结束了,又现出生命来又结束了,这样子。这是「标」,解释里面先是标,底下又问。

 

巳二、征

云何缘起?

这个生命的「缘起」,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问。底下又解释,分两科,先是「嗢柁南」,把他列出来。

 

巳三、释 (分二科)  午一、嗢柁南列

嗢柁南曰:

体门义差别 次第难释词 缘性分别缘 摄诸经为后

这就是这么多,这是「嗢柁南」。底下就是「长行」解「释」,长行解释在这个窥基大师的略纂上,这是分十科,但是现在这里的《披寻记》是分九科。这个「体」是一科,「门」是一科,「义」是一科,「差别」是一科,「次第」是一科,「难」是一科,「释」是一科,或者难释词是一科,「缘性」是一科,「分别缘」是一科,摄诸经为后又是一科,这有分九科的,有分十科的,那么到下面看吧,看他们究竟怎么说。这底下长行的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缘起体」,第一科是「征」。

 

午二、长行释(分九科)  未一、缘起体(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缘起体?

生命是由缘起来的,缘起的体性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问,底下就解释,解释先略说,先是「标」。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略说(分二科) 戌一、标

若略说,由三种相建立缘起。

这是「标」说,先是这个标,底下是解释。「若」是简「略」的解释缘起的体性,很简单就是三种相,「由三种相建立」这个「缘起」的道理,很简单。这是一个「标」,底下解释,看怎么解释的。

 

戌二、释

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

「谓从前际,中际生」,这是一个相,第一相;「从中际,后际生」,又是一个相;「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又是一个相,这是三相,就是这样子三种相。三种相前两种相,「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这两种相是生死的流转相。这个「中际生已,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这是还灭,就是入涅槃了,就是这样子。

「从前际,中际生」,「从前际」就是过去,从过去的时代,现在我们生命体的缘起叫做「中际」,我们的中际是从那来的?从过去际来的,从过去际来的。这个「从中际,后际生」,我们现在这个生命体的情况,这在时间上说剎那剎那的也会过去了,那么将来,将来还有生命,那个「后际」就是未来,未来的生命也不是自然有的,是从「中际」来的,就是从现在的生命体创造而来的。「从中际,后际生」,那么这是过去、现在、未来,这个生命体分这么三个阶段展转的生起,是这样子。

这样子说其中的事情,在这里简单说一下,也有这个需要。「从前际生」,这里面就是说十二因缘,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从前际生」是什么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前际」;那么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是「现在际」;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缘老死,那么这就是「后际」,分这三个阶段。这是「谓从前际,中际生;从中际,后际生」,是这样子。

「中际生已」,现在说,过去的先不说了,就说现在那个「中际」,中际这个生命现起来以后,以后这个时候有二种情形:一个是「趣流转」,一个是「趣清净究竟」。这个「趣流转」,就是我们对于生死的情况,感觉到满意,虽然是流了很多的血很痛,流了很多的泪又是很痛,但是还是感觉满意,那你就继续的流转生死,这是很难停下来的,是「若趣流转」。「若趣清净究竟」,如果你对于这个生死的苦,生的艰辛,艰难困苦啊,流了很多的血,流了很多的泪,感觉到没有意味,生了厌离心了,那就转过来了,就能到涅槃那里去了。「若趣清净」,「趣」者向也,就是向涅槃,清净的涅槃那边去了,那就是究竟的解脱了惑业苦,究竟的解脱了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都停下来了,就是得大自在了,就是成了圣道了,成了圣人了,所以「若趣清净究竟」。

这一段文就是「略说」,简略的说缘起的体性,就是这样子。下边就是广说,「广显」,第二科是广显,前面是略说,这就说广显。「广显」分两科,第一科是「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说这个意思。那么这一科里面分两科,先「征」。

 

酉二、广显(分二科)  戌一、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分二科) 

亥一、征

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

这句话是什么意义呢?你讲讲我听听,你解释解释我听听,这是问。底下就解释,解释分两科,先「辨相」。「辨相」里面先是「辨」,「辨」里面先说这个「受生义」,先说这个受生的意思。「受生义」,也先说「前际摄」,「前际摄」里面先说「无明缘行」。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辨相(分二科)   地一、辨(分二科)

玄一、受生义(分二科) 黄一、前际摄(分二科) 宇一、无明缘行

谓如有一,不了前际,无明所摄,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

这底下解释。这个十二缘起,很多的地方都有,很多的地方都有解释,但是我感觉《瑜伽师地论》解释的很广很广的,解释的很详细很详细的,和别的地方讲的,应该要注意,要解释。因为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光解释那一句话的意,也不能说不懂,也应该懂,但是里面复杂的关系,这《瑜伽师地论》里面,可是发挥的很多很多,希望你们各位也注意。

「谓如有一,不了前际」,这是解释我们在生死里面,怎么会得到一个生命,一个生命体。这先从「前际」开始说,再解释「无明缘行」,就是说有这么一个人,「不了前际,无明所摄」,就是在过去的时候,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什么?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我们这个生命体,我们不知道这是个臭皮囊,这个身体是个幻化的,是无我、无我所的,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不了」。过去,「前际」就是过去,在现在以前久远久远了,那个时候在生死流转,就是色受想行识在变动,变动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叫做因果,什么叫做业,什么叫做异熟,什么叫做我我所。总是虽然在业、业果里边流转,但是不知道怎么叫做业,也不知道怎么叫做异熟果,不知道什么叫做因,什么叫做果,不知道怎么叫做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不明白,不知道这个色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的,不知道,执着有我有我所。

尽管有的众生不是分明,不是分明的怎么叫做我,怎么叫我所,不分明,但是还是执着的,这就叫做「不了」,这就叫做「无明」,都是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生死里流转,很多很多的事情不明白,那么这么多的无知,都在「无明」的「所摄」,属于无明这一个范围内的东西,我们简单的做一个分类来说。譬如说在世界上大概的可以分两类人,或者说分三类人也可以,一种人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他就做恶事,做很多的恶事来占这个便宜,反正人死了就完了,说我若是不占这个便宜,你不占便宜,你白不占便宜,不吃白不吃,所以就是这随意的做种种恶事。这种人他就是不相信有善恶果,就无知,就无明,在这个我们现在学的是《瑜伽师地论》,还有其他的《阿毗达摩论》、《杂集论》,叫做「异熟果愚」,就是不知道有善恶果报,异熟果愚,那么这种执着心就是重一点,执着心重一点。

第二种人就是叫做「真实义愚」。「真实义愚」,真实义是什么?就是涅槃第一义谛。我不明白第一义谛的道理,那么这种人可能相信因果,也可能不是相信因果,但是他不做恶,他做什么呢?做善事。就是在或者相信佛的佛教徒,知道做善有善报,但是他还不是明白真实义的,所以去在这社会上,做这些执着心啊,我相、法相,就是我执、法执的心去做一些善事,在这广大的地区能够有很大很多好的计划,做得非常圆满,很多的人得到幸福,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当然这是在佛法来说,这是好事,社会的福利,做官也好,做个好的官;做生意也好,也做得非常合道理;我卖这个药的时候,为人治病的药,要品质的管制,这药一定是没有毒素;或者是做所有事业行业的时候,总是做得很如法,很好。将来当然不是在人间得富贵荣华,就是到天上享天福,但是你不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不能,这是一种人,这种人就是做善而不做恶。

再另外一种人,是做了很多的福业,散散乱乱的做了福业,感觉还是不行,不如不动业好,修禅定,禅定一入定几千年几百年,身心自在安乐,没有这个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的这些事情,社会上的问题。社会上虽然是做了很多的善事,你还不能离开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这些社会的问题,你还是在那里困惑。所谓对社会上有贡献,有什么贡献?就是穿的衣服好一点,住的房子住得好一点,有电灯,冷的时候有暖气,热的时候有冷气,只是这些享受好一点而已,内心的世界,你不能逃出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你逃不出去。

我以前我还不大懂,后来明白,在公司里做事,人事的冲突,普遍的都是苦恼,但是还不能不做,你不能不去,你不去不行,我要吃饭,我希望我的分期付款,到时候能交到,那非要做工不可。少数人他没有这件事,但还有其他的问题,也是有。总而言之,这苦是不能离的,我不高兴这个,我静坐弃舍了这一切的爱别离、怨憎会,到深山去修行,那么得禅定成功了,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这是不动业。这种人是不做恶,不动业,但是你还是不能逃离生死之苦的,你还不明白第一义谛的,还是不行。

所以这个,「不了前际,无明所摄」,就是包括这么多的因,有的做恶的因,有不做恶的因。不做恶的因大概说分两类:就是学习这个散乱的善法,得到社会上人的赞叹尊重,但是都还是苦恼的人;另外一部份人,我不稀罕这件事,我要多修禅定,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去了,造这个「不动业」。你若说「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就是一个「真实义愚」,他还不明白第一义谛,不能修四念处的圣道,这也是无明。他这「无明为缘」,就能发出来「不动业」;他欢喜做一些散乱的善法,利益了广大的社会的这些贫苦的人,他能够创造出来「福」业,这两种人都算是真实义语。其次有一种人,就是不相信善恶果报这种人,随时可以开枪杀人,他就造这「非福」业,就是造罪业了。

所以「不了前际」,就是明白点说,也就是不明白第一义谛,不明白第一义谛,说有「异熟果愚」,有「真实义愚」,有这样的「无明为缘」,所以是有造「福」业的,有造「非福」业的,有造「不动」业的,就是这样子。「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不管是做罪,或者是做福,或者不动业,都是要由身语意来创造的,离开了身语意还有什么事情呢?说「若作」,说做这个业,做了业若忏悔了,那这个业就不增长了;那没有忏悔,我做得很好,那你有这个心情,你的业就逐渐的「增长」,或者做一次不够,做第二次,一次一次再做,这业就增长。那么这就叫做「无明缘行」,就叫做「无明缘行」,我不相信有善恶果报这些事情,那么就叫做「无明」。

 

宇二、行缘识

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能为后有相续识因。

这底下第二科「行缘识」。这个「行缘识」怎么讲呢?

「由此随业识」,这个「无明缘行」的时候,「无明」是自己的糊涂造了业,就是「行」。「行」有福行、非福行、不动业,你这样子造了业的时候,这个业就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而阿赖耶识受了这个业力熏习以后,这个业熏,并不是单独业能熏习阿赖耶识,你在动作的时候,你在有行动的时候,谁来推动这个行?当然是烦恼,就是贪瞋痴,你动机是贪心,动机是瞋心,这个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烦恼也在动。这个业动的时候,烦恼一定也是动的,不会是没有烦恼,而业单独的会动,不会的。所以它熏这个识,熏阿赖耶识受熏的时候,是有烦恼也在熏习它,业也在熏习它,熏习完了,所熏习的这个种子就随着这个识,就相续下来了,相续下来了。

所以人的一生内心的动作,包括了一切的烦恼,包括一切的活动,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没有遗漏的,一点也没有遗漏,都在阿赖耶识给你保存下来了,给你保存下来了,而这些东西一直随着在阿赖耶识,随着阿赖耶识就相续下来了。这个「随业识」,可以做两个解释:一个是熏习这些东西,这些种子它随逐这个识,随逐这个识相续下来,有业随逐的识不断的相续下来,这是这样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这个业熏习了识,这个识就随着业向前进,随着业向前进,随着你的业向前进,总而言之,他是不相舍离的,不相舍离,「随业识」。这里面当然还有其他的事情,我们后面再说。

「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这个「随业」,我们人在一生之中,也是不管是做善,或者做恶,或者做什么,我们思想的活动,就是一直的在动,当然有的时候懈怠,有的时候精进,就是各式各样情形,一直到「命终流转不绝」,像这情形是不断的,「流转」就是相续,这变化的情况,一直的相续下来,是不绝断的,这样意思。

「能为后有相续识因」,这样情形的,这叫做「行缘识」。这第二科是「行缘识」,怎么叫做「行缘识」?就是这么回事,行为识做因缘,行是福行、非福行、不动业,它能为识做因缘。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它会变现出来根身、器界,变现出来人的生命,人的世界,有时候变天的世界,变畜生的世界,变这老鼠的世界,变毒蛇的世界,变老虎的世界,变成地狱的世界。它为什么会变?由「行」为缘,是你自己造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为因缘,所以阿赖耶识有这种功能,这就叫做行为缘。现在这样说,这是「乃至命终流转不绝」,流转不绝又怎么的呢?

「能为后有相续识因」,现在说「由此随业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是现在这个生命,是这个时候是这样,这个生命存在的时候是这样子。这个生命一定不管寿命有多长,终究有一天中断了,它不能相续下去了,不能相续以后,这个生命以后又有一个生命,又有一个生命。那个生命怎么来的呢?「能为后有相续识因」,现在的这个「随业识」,能为将来那个生命的「相续识」的因,将来那个生命就是从现在这个「随业识」来的,是这么事,是相续下去了,所以叫做「相续识因」。

相续识因,这个「相续识」怎么讲?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生命,还活活的存在,但是到了时候,老病死的时候,一剎那就灭了,不管是苦是乐,反正一剎那是灭了,灭了以后有可能多数是有中有,中有也是有色受想行识,他也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子。中有他也不是永久的,他也是会要死掉的,经上就说是七天,中有的寿命就是七天,七天到最后的时候,一剎那就灭了,如果没得果报,第二个剎那又是个中有,他还是七天。那么或者有一个七天之内,这个得果报的因缘出现了,一下子得果报了,得果报时候的情形,还是中有前一剎那灭了,后一剎那这阿赖耶识出现了,那一剎那的阿赖耶识出现了,叫做「相续识」,就是没有中断。

前面的这个,我们现在这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结束了,有中有的五蕴相续下来,中有一剎那灭了,就正式得了果报了,那第一剎那,那个果报的开始的第一剎那,叫做「相续识」,那就叫做,就是阿赖耶识,相续识。我们现在的这个「随业识」,把他一生的,你这一生之中这个生命体,你活了五十年,活了一百年,你活了一千年,这一生的这个熏习的种子,能为后来生命「相续识」的因,就这样子。由此因有彼果,又接续下去,是这么回事,「能为后有相续识因」。

当然第一剎那识又是闷绝,前六识都不活动,所以只是一剎那的阿赖耶识,但是不知道经过几剎那,这个是各有各的差别,前六识又恢复过来了,恢复过来。但是假设做人的话,在父母的胎里面,身体,你前五根没长成,眼耳鼻舌身,前五根没长成,没长成前五识不能动,只有意识,意根的意识。意识它还,意识它也是能够见闻觉知的,他自己不知道,我们一般人在母胎里面受了果报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身体还没长成,不知道。他只是意识在那里胡思乱想,但是他自己认为我还是正常的一个人,这样子。那么可是事实上,只是一个第六识,意识和阿赖耶识,只是这样子,这么情形。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能为后有相续识因」,那么这是「行缘识」,无明缘行,行缘识,是这样意思。这是这一段文是「前际摄」,这一段文是说前际,底下。

 

黄二、中际摄(分二科) 宇一、释生长(分二科) 宙一、生起位(分二科) 

 洪一、识缘名色

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从彼前际,即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

这底下是「中际摄」,就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了,那个时候是「中际摄」,属于这个范围内。分两段,第一个是「释生长」,解释生长。那么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这底下就是这个果报开始生长了,开始生长。分两科,第一个是「生起位」,开始生起的这个阶段。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识缘名色」。

「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这个随业识,随业识为相续识因,相续识就是果,就是阿赖耶识,那个随业识还是阿赖耶识。那么「此」,这个前际生命体的随业识,是后一生命的阿赖耶识的因,是这么回事。这底下又详细的解释,「此识将生果时」,这个随业识,就是接近要感得果报的时候,感得要成就这相续识的时候,那怎么才能够成就呢?那个果就是那个相续识,怎么才能生起呢?「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要有这件事,由内外的贪爱,内外贪,一个内贪爱,一个外贪爱。这两种贪爱心现前的时候,「以为助伴」,它有力量帮助这个随业识去得果报,要这样子才行的。这个内贪爱、外贪爱是什么呢?

「内贪」,就是我爱,就是我爱,爱着自己,爱着我自己,爱着自己。譬如人在生存的时候,也是爱着自己,这个我爱还是很强烈的,时时的有我爱,不是暂时的;临命终的时候,唉呀,我要死了,如果他还有一点分明的话,知道我要死了,他心里面很痛苦,我要死了。他这样等到真实是死了以后,因为我爱就出来了中有,到中有的时候,还是有我爱,爱着这个自己,这是我爱,我爱就是内,「内贪爱」。

「外贪爱」,就是这个,外贪爱实在也是实有,生存的时候,爱着自己所有的一切,也爱别人所有的一切,就要打主意了,总是有境界爱,等到临命终的时候,还是有境界爱,只是爱到、爱不到,是又一回事。是愿意有我,这个「内爱」就是我爱,这个「外贪爱」就是我所爱。到了中阴身,中有的时候,就是爱着,他要找一个可爱的境界去,找一个可爱的境界要做人,那么就看见父母的颠倒,他也就是那虚妄的境界,他不知道是虚妄,贪烦恼就出来,瞋烦恼就出来,就有这个爱,这个就叫做「外贪爱」。「外贪爱」,说是这个到了猛火地狱,这个众生要临死的时候,要到地狱去,到这个八热地狱,不是八寒地狱,到这大热的地狱里面去的时候,他怎么情形呢?他本身很冷,这时候感觉冷的很厉害,就希望有热的地方去到那里,于是乎热的地方就出现了,他心里很欢喜就去了,到那去是地狱,就受果报了,所以那个看见那猛火热就欢喜了,那就是「外贪爱」。

「由内」爱着自体,爱着自体的内爱;若「外」,由爱着外面的境界爱。这两种爱正现前的时候,前面那个「相续识」,那个「随业识」里面那个业的种子,你以前造的业力,就得到现在这两种爱的帮助,一下子得果报了。或者得人的果报,或者天的果报,或者是得老鼠的果报,或者得毒蛇的果报,或者是到三恶道,反正总而言之,这么多以为「助伴」,这个生死就是这么回事。其实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个〈意地〉的时候讲过了。「以为助伴」,这个助伴,「伴」就是助的意思,就是帮助他,虽然我们若是遇见了佛法,修行了的人,你修行之前,你也一样是要贪爱的。那么现在忽然间转变不贪爱,修这四念处,修行的时候,你以前的爱,以前的爱的烦恼、爱的业力还在,似乎还是要,也是要流转生死呢?由随业识为相续识因呢?不是了。

因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得圣道了,你若修四念处得了圣道的时候,没有内外的贪爱了,要到阿罗汉的程度。初果、二果、三果还不行,到了阿罗汉的程度,他没有内的我爱,修无我观,他感觉没有我可爱,也观察一切境界也没有爱,对一切境界也不爱。「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圣人是这样子,一切境界心不动,心不动摇,所以他这样没有事了,心里面那是一个无为的不可思议境界。除非他有大悲心,我想要做天王,他就到天上去做天王;我想要做人,愿意做国王,那就是做国王。是由他大悲心般若的智慧,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做,就什么也不做。我们凡夫不可以,凡夫说是我想要做国王,不一定,这个如意的事情,你想做不一定,除非你的业力够;不如意的事情,我若是有了罪的时候,你这不如意事不做,不做也得做,因为你的业力逼迫你,不做也得做。

所以说凡夫是个不自在的境界,就是受很多的苦,圣人没有这回事了。从这地方看出来,「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正现在前,以为助伴」,所以你若,佛说这个四念处是对了,修无我观能破除内自贪爱,一切法也都是空无相的,所以灭除了这个外贪爱,这个时候所有的尘劳境界,不能影响你,你不会再流转生死了,你不会。你若不修无我观,不修无我观这内自爱贪还是在的,你得了非非想定,你还是有我爱,有我爱的,所以都还是凡夫境界。

「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从彼前际,既舍命已」,就是这个人,就是随业识能为后有相续识因,一下子内外贪爱正现前的时候,就得果报了。那么这样子时候,就是剎那间,「从彼前际」,就是过去一剎那前那个时候,或者是死有的境界,或者是中阴身在死有的境界,一剎那间就灭了,就是舍命,果报结束了。「于现在世,自体得生」,现在世他的自体,就是他的这个生命体出现了,一剎那间出现了,就是在母体里面,那个胎藏里面,新的生命开始了,一剎那间就开始了,就是这么回事。

「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那么这是生起位,识缘名色,这就是识缘名色。识缘名色,就是刚才说,这个名色,这个色就是父亲、母亲的遗体,这是色。这个名,就是那个,这个时候就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还有一个识,识里面只是第六识,前五识不动,前五识没办法动,只是第六识。那个「识缘名色」,那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那个「名」里面包括了受想行识,「色」就是父母的遗体,这么和合起来,合起来就是「自体得生」,你这个生命体,你自已的生命体出现了,就是这么回事。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6)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道生 (孤明先发 顽石点头)[栏目:高僧大德的故事]
 Lesser Worries with More Compassion and Wisdom[栏目:Master Sheng-Yen]
 65 净化心灵的甘露[栏目:智海浪花·历程]
 药师经疏钞择要[栏目:药师佛·论疏钞解]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栏目:净土宗文集]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一二○六)[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