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97

第四节  其他戒体问题

  涉及“戒体”论者,尚有菩萨“三聚净戒”、“定共戒”及“道共戒”三者。兹分项述之。
  
  一、三聚净戒
  在第五章第六节一项,已略明“三聚净戒”的性质及出处,于此不赘。
  “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的合称。而“摄律仪戒”,义与上述的“别解脱戒”差不多,不过应加上《梵网》、《璎珞》、《瑜伽》诸经的大乘菩萨戒法;总之这种“戒”,是真正的戒条规范性质。“摄善法戒”并非指一般意义的“法规”,而是如道宣所判辨的“化教”,即指佛教中的“义理”部分而言。“饶益众生戒”,实指利益他的众生的一切行为,属于作为菩萨的实践范畴,总而言之,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知慧,谓之六波罗密多)万行,均可由此“三聚”所赅括。而三集之中,又以“饶益众生”为最重要。因为前二聚乃与小乘所同有,只有此聚才是菩萨之本质内容。
  与道宣差不多同时的随朝名僧慧远,撰《大乘义章》,乃佛学名著,为历代大德所推崇(33)。该书卷十对“三聚戒”作义理的分析,全然袭用声闻戒律学的观念,用“作、无作”戒体、“止持”与“作持”等理论漫为演述,实无必要(34)。
  例如他把“三聚戒”分七门,其中第二门为“论戒体”,也如上节所引《业疏》内容一样,先分为“作戒”与“无作戒”,论其戒体问题。事实上,“三聚净戒”中,只有第一聚的“摄律仪戒”属于规范性质,可以涵括声闻的“别解脱戒”。若如此,直接用其“戒体”理论即可,没有必要自立一套理论的。而且,第二聚“摄善法戒”根本不是规范性质,而是佛教义理性质,本无所谓“戒体”问题。第三聚“饶益有情戒”,才是真正“菩萨行”这特色,其与声闻乘的根本分别亦在此。而此聚是纯粹的“实践”问题,更无“戒体可言”。所以可说,强将“戒体”论用到“三聚净戒”上,徒然“昏迷后学”而已,实无必要。
  
  二、“定共戒”与“道共戒”
  “定共戒”又名“禅戒”、“静虑律仪”。谓禅定时,达到初禅、二禅等境界,则会出现与禅定共生的自然防非止恶戒体。此时身、口所作自然契入戒条文的规定。
  “道共戒”又名“无漏戒”、“无漏生律仪”。谓三乘圣者入色界所发之“无漏定”,则与“与漏智”共于身中,自发出防非止恶的戒体。此“戒”比起“禅戒”更高一层,因为“禅戒”包涵“有漏”与“无漏”,此戒唯有“无漏”,是最高境界之“戒”(35)。
  谈到这两种戒与“别解脱戒”分别的经典不少,如《俱舍论》、《成之前论》、《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多论)等是。兹引《多论》卷一所言,以明其原义(36):
    “此波罗提木叉戒。若佛在世,则有此戒;若佛不在世,则无此戒。禅、无漏戒,若佛在世、若不在世,一切时有。波罗提木叉戒,从教而得。禅、无漏或,不从教而得。波罗提木叉戒,从他而得。禅、无漏戒,不从他得。波罗提木叉戒,从他而得。禅、无漏戒,不从他得。波罗提木叉戒,不问眠与不眠、善、恶、无记心,一切时有。禅、无漏戒,必无漏心中、禅心中有戒,余一切心中无也。婆罗提木叉戒,但人中有。禅、无漏戒,人、天俱有。波罗提木叉戒,但欲界中有。禅戒、无漏戒,欲、色界俱有;无色界成就无漏戒。波罗提木叉戒,但佛弟子有。禅戒,外道俱有。”
  此引文畅白,不待详释。惟应注意者,核其文义,一个“戒”字。有时指“戒法”而言,有时则指“戒体”而言,有时则泛指“法、体、行”而言,未可一概同视。例如首句“若佛在世,则有此戒”,应指戒法而言。“从教而得”、“从他而得”、“一切时有”,当指“戒体”而言。“但人中有”、“但佛弟子有”、“外道俱有”,当泛指戒法,戒体、戒行而言。
  但无论如何,这两种“戒”的戒体,与上节的“别解脱戒”所说的戒体,在来源、本质、存在时间等,都是迥然有别的。

  附  注
  (1)近似说法,参李世杰《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文;载于《佛教思想论集》75页。台产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初版《现代佛教学术丛刑》八九册。又见《佛学大辞曲》“戒体”条。
  (2)《弘一大师全集》二册,10页。
  (3)释文大意参元照《行事钞资持记》卷三。前揭《全集》409页。
  (4)参弘一《戒体章名相别考》文,“全集”一册,487页。又参舟桥一哉著,余万居译《业的研究》一书,有详细解说“业”的问题。如北法尔出版社1988年一版。
  (5)此种解释,参慧岳《律宗教义及其纪传》文,载与《律宗概述及其成立与发展》70页。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初版《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八八册。
  (6)同(1)书76页,又参“全集”一册,488页。
  (7)参清·读体《传戒正范》,卍续藏一O七册,104——6页。
  (8)见弘一《随分自誓受菩萨戒文疑》等文,“全集”一册,2478页。
  (9)参《佛学大辞典》“无戒”条。
  (10)“全集”四册,455页上。五册,186页上。
  (11)周叔迦《唯识研究》114页。台北天华公司1994年12月六刷。
  (12)近世论者多指出南山、相部、东塔所依理论不同,但究竟在何处所依不同?则未言及。事实上,“戒体论”(戒体之性质)才是三派的真正分歧点。参圣严《或律学纲经》20页。慧岳《律宗教义及其纪传》文,同(5)书181——4页。
  (13)如《律宗教义及其纪传》一文,前揭75页。又如《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文,同(1)书94页。
  (14)前揭“全集”二册,354页。
  (15)见“全集”二册101——6页。
  (16)“全集”三册67——89页。
  (17)“全集”六册,130——146、542——594页。
  (18)同上,548页。
  (19)下引文见“全集”三册,69页。称“作”为“教”者,见“全集”六册,550页。
  (20)同上注。
  (21)在“业论”中,五蕴中的“行”及十二缘起中的的“行”即是“业”的代表。见前揭《业的研究》16页。
  (22)“全集”六册,546——7页。
  (23)同上注,545——6页。
  (24)同(21)书、14、15、35、95页参看。
  (25)此问题可参弘一《戒体章名相别考》有清晰的表解。“全集”一册,487——8页。
  (26)如《佛学大辞典》“戒体”条,李世杰前揭76页,慧岳前揭70页。
  (27)“全集”六册,565页以下。
  (28)“色法”指物质,有变坏、质碍、示现特性。唯识宗的“五位百法”中,色法有十一种(五根、五尘及法尘)。小乘有宗立十四种色(五根、五尘、四大)。见“全集”六册,550页。于凌波《唯识三论今诠》30页,台北东大公司1994年初版。
  (29)“全集”一册,490页。又参弘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卷一,“全集”四册,5页下“假名宗”条。
  (30)见《佛学大辞典》“依正”条解释。
  (31)“全集”六册,138页下。又见571页上。
  (32)“全集”六册,568——570页。
  (33)参汤用彤《随唐及五代佛教史》6页。
  (34)见大正藏四十四册,659——663页。
  (35)《佛学大辞典》“定共戒”及“道共戒”条。
  (36)大正藏二三册。506页下。


{返回 佛教戒律学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一节 从禅宗“无相戒”看戒律的会通
下一篇: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三节 戒体的性质
 佛教戒律学 第十一章 戒体论 第一节 戒体的要义与实用
 佛教戒律学 第十章 佛教戒律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制教”有关理论..
 佛教戒律学 第五章 佛教规范的法源 第六节 大乘戒律与禅门清规..
 佛教戒律学 第三章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与其发展 第二节 律宗的创立、发展..
 佛教戒律学 第十二章 规范会通论 第三节 儒家道德与佛教规范的会通..
 佛教戒律学 后记
 佛教戒律学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第一节 中国固有法制之特色..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二节 三归
 佛教戒律学 第三章 佛教戒律传入中国与其发展 第一节 戒律之初传中土..
 佛教戒律学 第四章 历代政府对佛教的规范 第七节 清·近代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悲魔喜的种种现象[栏目:多识仁波切]
 无条件布施[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六]
 时时观待自己的过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先权后实勤修成道[栏目:静思晨语·证严上人]
 有些道友念《助念往生仪轨》给亡人助念时,偶尔会见到阴间的众生;或者念了之后头晕、嗜睡,第二天的精神各..[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佛说二十难中有富贵学道难,佛为什么这样说呢?[栏目:大安法师·开示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