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4
午二、色界

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

前面说色界的初禅天,他所受的轻安乐,广大的轻安乐。昨天说过欲界以下的诸天和人,他所受的快乐都是凭借外面的资具,如意的资具才能够有乐;如果没有资具的话,本身是没有什么快乐可说的。但是色界天以上的这些众生,他们所受的乐是在本身上就有乐,而不须要凭借什么,这是很不同于欲界众生的乐的地方。你凭借外缘而有乐就会有很多麻烦,有很多问题;你本身就有乐那就减少很多麻烦,减少很多的问题,所以它会更殊胜,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个初禅天是「离生喜乐」。

现在说到「第二静虑」,第二禅天「受定生喜乐」,他所享受的快乐是因「定」而生出来的「喜乐」,和初禅就是不同了。初禅原来就是在未到地定再进一步到初禅,但是未到地定现在这里似乎是不承认它是定,所以只是说到「离生喜乐」,就是散乱心里面远离了五盖,成就了初禅,这时候生出来的轻安乐。现在「第二静虑地诸天」,又进了一大步,他所受的「喜乐」是在初禅,初禅天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远离了寻伺,初禅天的寻伺的这种内心的浮动,得到了二禅所生的「喜乐」,那么「乐」还是轻安乐,当然这是定也深了、智慧也深了,是初禅所不能及的。

「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这个二禅天的人,他得到的这种「定生喜乐」,初得到的时候,他也感觉到很满意,但是久了就有问题了,就是对于这个「喜」不欢喜。就是成就了这种初禅,心里面很欢喜,久了的时候,就感觉这种喜有扰乱定,不高兴这种事情,它这个喜有踊跃性,就像人得到如意的事情会跳,手舞足蹈叫做踊跃。这个在内心里面,虽然不是手舞足蹈,可是也有浮动,不是那么样的寂静,所以对这个喜,不欢喜了。不欢喜,他就在定里面来呵斥这个喜,这一呵斥,逐渐这个喜就逐渐的不现前了,逐渐的就没有了,没有了就是「离喜」,就是远离了这个喜只有乐,所以叫「受离喜妙乐」。而这时候这个「乐」,又比初禅、二禅天的乐更进了一大步,就是最殊胜的乐了。这个经论里面说三禅的乐,在三界里面是最殊胜的,没有再比它更高的乐了。这个圣人得到这种「离喜妙乐」还是容易弃舍,就是佛教徒还是容易不执着;但是若是非佛教徒得到这种乐,是很难弃舍的,凡夫舍为难。

「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之乐」,这个第三禅天他成就了「离喜」的「妙乐」之后,他也感觉到非常的满意,但久了也有问题,也又不高兴这个乐。不高兴这个乐他就呵斥,用这种呵斥的方法,在禅定里边呵斥这个乐,一呵斥,逐渐的久了,乐就不现了,就不现前了,那就是成就第四禅天的境界了。这个第四禅天的境界就是「舍清净、念清净」,「舍念清净」的「寂静无动之乐」是这样的乐。

这个「舍清净」,这个字,这个词也是很妙,就是在三十七道品,七觉支里面有这个「舍」。这个「舍」字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舍」,是心平等、心正直、无动转而安住性,名之为「舍」。我们也是讲过,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心里面也就是定,也不散乱、也不昏沈,明静而住的时候,叫做平等,叫心平等。

心正直,这个正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平等的境界,并不是一剎那、二剎那,而是相续不断的平等下去,叫做正直。心平等、心正直、心无动转而安住性,这时候心里面没有一切扰动,没有一切动乱,而心里面很明了的安住下去,这就叫做「舍」。这个心平等、心正直、心无动转而安住性,这个无动转,这个地方有事情。不过我们欲界的人,没有禅定是根本不算数,不要提。就说已经得了禅的人,初禅他心里面有寻伺,有寻伺;第二禅心里面的喜;第三禅里面的乐;在第四禅天的人来说,这都是动乱,都是内心里面的动乱。现在到了第四禅的时候,把这些动乱都打倒了,排除去了,都息灭了,没有这个动乱了,没有动乱。

这个没有这个动乱之后,他还有一件事,这个我们欲界的人也是不要提,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天的人,虽然有那么高深的禅定,他还是有出、入息的,这口气有出息、有入息。但是第四禅天的人没有出、入息,也不出息、也不入息有这件事。这个出、入息,也是个动乱的事情。这不要说是色界天上的人,就说平常我们这些没有得禅定的人,常常静坐的人,都会感觉到这个出、入息是个问题,都不高兴这件事,都是感觉如果没有出、入息是更好,坐在那里会好得多,会有这个问题。现在但是你想灭掉它可是不可以;到了第四禅天的时候没有这件事了,他一入定的时候,出、入息没有了,没有出、入息。那么这是内心里面没有寻、伺、喜、乐、入息、出息,另外也没有水、火、风的,外没有水、火、风的灾难,他内心里面没有寻、伺、喜、乐这种灾难,外边也没有水、火、风的灾难,所以他是「寂静无动之乐」就是这样意思。

现在说这个「念清净」。这是说这个「舍」,这个「舍清净」。这个「念清净」怎么讲呢?这个「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明明了了的记忆这件事,没有忘失,明明了了的把所记忆的事情,显现在心里面,这叫做「念」。譬如说念佛,明明了了的念这个佛的名号、佛的功德,那么这叫做「念」。 现在这里指什么说呢?就是第四禅天的这个「舍」的境界。这个「舍」,他超越了,也就是解脱了寻、伺、喜、乐,没有出、入息的这个动乱的这种境界,他能够明了而不忘失,心明了而不忘失,是名为「念清净」,心明了而不忘失。就是我们现在学习静坐的时候,学习静坐假设以出、入息为所缘境的话,出息、入息,知出、知入,知息出、知息入,知息长、知息短,把这个境界明了的显现在前,显现在心里面,这就名为「念」,这就是叫做「念」。你这个念能明了的现前,能这样训练自己,天天这样训练,成功了,就是定,就叫做定。那么定的境界常常现前,那也就是定,也就是「念」。这个「念」是一个习定的方法,一个重要的力量,修定的方法里面,一个重要的一个因素。你不能够把定的境界明了现前,那就是散乱的境界,就是没有正念了。

现在是说成就了「舍」的「清净」,就是把前边的第三禅天的乐,把它排除去了,那么简单的说就是「舍」。然后这个「念」,就是这个「舍」的境界,一直的明了的现前而不忘失;如果忘失了,三禅的乐又出现了,那就不对了,所以这里面说「舍清净、念清净」。这个时候的「寂静无动之乐」:这个「寂静」,就是前面把这个「舍」和「念」这二个,这二种境界叫做「寂静」。正面说就叫做「寂静」,反面说就是「无动」;没有这个寻、伺、喜、乐、入、出息的动乱,这个时候就叫做「乐」,不是前面说的轻安乐,不是那个。因为那一个乐已经排除去了,所以「无动之乐」应该这么说。

 

午三、无色界

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

前面说是「色界天」的乐。我们欲界的人是有很多问题,如果说是我欢喜修习禅定,我坐在那里寂静,寂静不动还不行,你要吃饭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色界天上的人没有个问题不需要吃饭,他就是这样子就好了,这就是饭,这个定的境界禅悦为食,这就是饮食。所以不需要另外去解决吃饭的问题,所以他们居住的问题自然就是有了,这是我们欲界的确是赶不上他们。

那么到了色界、「无色界」天是什么样子呢?「无色界诸天,受极寂静解脱之乐」:他们「无色界」天,有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天那他们的禅定是在色界定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更高深的定成就了,所以是「极寂静」,特别的寂静。「解脱之乐」,解脱了色的系缚。「色界天」它还是有色,有这个身体,有这个四大的组织有这种色。这个「无色界」天的人,把这色的这件事也去掉了,远离了这个对于色的贪爱。有色也就是因为对于色还有爱着,所以色界天的人还有色;「无色界」天的人,他把这个色破掉,破掉它,他就是在第四禅定里边。

这个凡夫禅有二条道路,得到了这个色界四禅之后,有二条道路。一条道路是修无想定,他不灭色而灭心,把这个意识灭掉了,成功了就是无想定,他们认为这时候是涅槃了,这是一条路。第二条路就是修四空定,在第四禅定里边修四空定,破这个色他不破识,厌恶这个色,这个色是一个麻烦,好像这一个雀在笼子里面,这个小鸟在笼子里面,它感觉是拘束它,不得自由,愿意到天空里可以无障、无碍的,远远的高飞,自由自在。所以我们这一念明了性的心,为这个身体所困,不自在,并且有这个身体的存在,你怕刀、怕毒、怕很多很多的恐怖的问题。破了这个色,只有无形、无相的心法,就是大自在、大解脱的境界,没有恐怖。所以破坏了这个色的时候,那么就思惟空的境界,成功了就是空无边处定。

所以这个从修学禅定上看,的确是唯心造,都是心自己创造的,你愿意创造什么就有什么。那么能把这个有形相的身体,把它不要了,只有受、想、行、识的思想活动,那就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了,他们内心里面特别寂静,而又解脱了色的束缚,就是成就了这样的快乐。这下边有详细的解释,解释什么叫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四空定。这是说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们的乐是这样子的。

 

丑二、总料简(分三科)  寅一、苦乐殊胜差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一、形量殊胜。二、柔软殊胜。三、缘殊胜。四、时殊胜。五、心殊胜。六、所依殊胜。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这是第二段「总料简」。就是前边说受苦、说受乐,由三恶道的苦到人天的苦;又说到受乐,由欲界,人、天,乃至到色、无色界天的乐,这二大科说完了。现在再加以「总料简」,总起来再重新的简别简别、观察观察、思惟思惟。这个「料」,思惟的意思。「简」,是简别,再把里边不同的境界再想一想,再观察一下,分三科。第一科「苦乐殊胜」的「差别」,「苦」的「殊胜」、「乐」的「殊胜」,究竟的不同的地方在那里,先把它「标」出来。

「又由六种殊胜故,苦乐殊胜应知」,有「六种」特别的地方,是「苦」的一个原因,是「乐」的「殊胜」的原因。「苦」的「殊胜」、「乐」的「殊胜」,就从这里面可以知道,这是「标」出来。这底下是「列」。这底下就把这个「六种殊胜」列出来。

一是「形量殊胜」。这个「形量殊胜」下面有解释,我们就念一念好了。一是「形量殊胜」。第二个是「柔软殊胜」。第三个是「缘殊胜」。第四是「时殊胜」。第五「心殊胜」。第六「所依殊胜」。这是有「六种殊胜」的名字标出来,列出来了,底下就问。

 

卯二、释因(分二科)  辰一、举苦殊胜(分二科)  巳一、征 

何以故?

这「六种殊胜」什么原因这样子呢?这底下就解释。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身量渐增广大苦转殊胜

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时分渐远无间,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如如所依苦器渐增,如是如是苦转殊胜。

「如如身量,渐增广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解释第一个,第一个殊胜就是「形量」的「殊胜」。这「如如身量,渐增广大」,譬如说是那个地狱的众生,这个八大地狱,等活地狱以下,黑绳地狱逐渐到无间地狱。「如如」,就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子、那样子那个众生的「身量」渐渐的「增」长「广大」,愈往后这个「身量」越大。「如是如是苦转殊胜」,那他们的痛苦也就是随着身量的广大,这个痛苦也就特别的厉害。一直到无间地狱身体是最大的,他也是最苦恼。说是这个是「形量殊胜」这是一个原因,他的身形的大小之量殊胜。

「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二个殊胜是「柔软殊胜」。「如」是「如」是,这个从地狱说,如是这个地狱、那个地狱他们的身体,这个「依止」,就是身体,身体是一切事物的依止处,没有这个身体什么事情也没有了。说是如是如是的地狱众生的身形「渐更柔软」,这个由等活地狱开始,八大地狱都是逐渐的「更柔软」,「更柔软」。「如是如是苦转殊胜」,愈柔软痛苦愈厉害。

「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三个「缘殊胜」。这个「缘殊胜」,「缘」是对因说的。因是内心,内心里面所造的罪业是受苦的重要的因素。「缘」,就是受苦的外缘的境界,是这地狱里边有很多的猛火,还有很多受苦的具,资具这些都是叫做「缘」。「如」是「如」是受「苦」的外「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就是八大地狱前后的次第的差别,在前面说的那些形相,「如是如是苦转殊胜」也是厉害;最后到了无间地狱是最厉害了。·

「如如时分渐远无间,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四个时间。就是这个地狱里边,愈往后他们的时间愈长,时间渐渐的要长远、无间,无间隔,这么长的时间内一直的相续的受苦,「如是如是苦转殊胜」。

「如如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五个「心殊胜」。这是「如」是「如」是,这个受苦的众生,他内心里面没有智慧,没有智慧。这个从受苦的时候的众生心情上说,那就是那个狱卒来愚弄他,叫他受苦,是拿着叉子,把这人叉起来放在火里头烧,那么这个受罪的人,认为这个狱卒太坏了,使令我这么苦。实在这种说法,实在是错了,实在是自己的罪业使令自己受苦,而不是狱卒使令你受苦。可是他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他就怨恨这个狱卒,这个「无简择力」,他内心没有「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在受果报的时候,在因地的时候造罪的时候,内心里面没有智慧,不相信有善、恶果报,只要我自己能占便宜那就好了,管别人死活。没有这种善、恶因果的智慧,没有慈悲心,这种心愈严重造的罪也是愈大,所以受苦的时候也是最严重。所以是「内心无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苦转殊胜」,这是第五个。现在说到第六个。

「如如所依苦器渐增,如是如是苦转殊胜」,从这个字面上说,这个「苦器」,前边那个缘,「如如苦缘渐更猛盛,众多差别」那就是重复了。所以现在这个解释「苦器」,什应叫做「苦器」呢?就是我们造罪时候所造的业力,就是这一切的「苦器」,地狱里面的所有的这些「苦器」,都由我们自己造的罪业来的,所以那个是「苦器」的根本,就叫做「苦器」。「如如所依」,这一切「苦器」所依止的那个业力,你造的愈重,「如是如是苦转殊胜」是这样意思。前面「如如内心」,是说内心没有智慧、愚痴。这个「所依苦器」,是那个愚痴的心,所造的罪,造的很厉害,所以苦也是厉害。

 

午二、例乐殊胜

如苦殊胜如是;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

这个苦的殊胜,分这么六段是这样子。那么诸天乐的殊胜也是这样子。这个身量也是逐渐的广大,这个身量愈高大的,他的乐也是愈殊胜。人、天,这个欲界顶天,一万六千由旬这么的高,乃至到色界顶天是更高大了,寿命也更长了,所以他们的乐也最殊胜,这是第一个身量的广大。「如如依止,渐更柔软」,如是如是乐转殊胜,诸天也是身体逐渐的柔软。如如他们乐的助缘「渐更猛盛」这么多的差别,如是如是乐转殊胜。「如如时分渐远」,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愈往后来寿命愈长,所以这个乐转殊胜。

如是如是,「内心无简择力」;「乐」,就是有简择力,有简择力,「渐渐增广」,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有简择力,就是这种乐多数是在欲界,欲界的人,还不是欲界天,而是欲界的人。欲界的人,苦也不像三恶道那么厉害,乐也没像诸天那么厉害,因为有苦,所以使令我们人有厌离心,感觉到人很苦,我们要想办法不要这么苦,会有这种可能性。第三个乐也不殊胜,想要得到乐,那么就这个世间上有宗教,有佛教,于是乎他就多学习,多闻学习就有了智慧了,有简择力,「如如内心有简择力」,相信善、恶果报,相信善、恶果报,我不做恶我能修善,修欲界的散乱的善法,修色、无色界天的定善。这个善、恶果报都是人自己造的,那么我自己重新创造,那么这样子有这种智慧的力量,当然也要有信心,有信、进、念、定、慧。于是乎他就自己创造,于智慧愈高,创造的成果是愈广大,所以「如是如是乐转殊胜」,这是按照智慧说。

「如如所依」的「乐器渐增」,「如是如是乐转殊胜」。因为你内心的智慧高,你创造的功德,定的力量也更高深,所以「如是如是乐转殊胜」。所以「乐殊胜义,随其所应,广说应知」,这是约这个「总料简」,是约这六个方面来辨别他们的不同的地方。

 

寅二、受用乐受差别(分二科)  卯一、辨生缘(分二科)

辰一、出种类(分二科)       巳一、标列

又乐有二种: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

这个「总料简」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苦乐殊胜」的「差别」这一科讲完了。现在说到第二科「受用乐受」的「差别」。前面又有乐、又有苦,现在单独说「受用乐受」的不同,第三科。「受用乐受」的「差别」分二段。第一是「辨生缘」,乐受生起的因缘,生起的因缘里边,这个先辨别他的「种类」,这个乐的「种类」的不同,有不同的「种类」,先「标列」出来。「又乐有两种」,就是种类,说出他的种类。「一、非圣财所生乐。二、圣财所生乐」:这个这么两种不同,简单的说「圣财所生乐」,就是依据佛法的修行、学习,而生出来的乐,就是「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就不是佛法,就是一般我们世间上的人的智慧,世间的智者,所想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辨法,所生出来的快乐,就是这种。世间上的乐就是五欲乐了,分这么两种。这个我所以要欢喜学习《瑜伽师地论》的原因多得很,这里也是一个原因,他说的非常的、很全面的,不只这一条,还有很多地方都是我们所想不到的,这是「标列」。这底下是解释。

 

巳二、随释(分二科)  午一、非圣财所生(分二科)  未一、标列

非圣财所生乐者: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一、适悦资具;二、滋长资具;三、清净资具;四、任持资具。

「非圣财所生乐」是什么呢?这底下解释,也是先「标列」出来。「谓四种资具为缘得生」,世间的智者所得到的快乐,要靠外缘,要靠外缘才能成就,外缘是什么?就是有四种,「四种资具」。这个「资具」:这个「资」,当做帮助讲,帮助你得到快乐的条件,帮助你得到快乐的东西。「具」,就是一种物、一种器物、一种东西,这是有四种,它做外缘、做因缘你就能得到快乐,一共有四种。

一是「适悦资具」;二是「滋长资具」;三是「清净资具」;第四是「任持资具」。我这个本子是「住持资具」;《披寻记》那个是「任持资具」都可以,都可以说过去。这是「列」出来名字,底下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适悦资具」。

 

未二、随释(分四科)  申一、适悦资具

适悦资具者:谓车乘衣服、诸庄严具、歌笑舞乐、涂香华鬘、种种上妙珍玩乐具、光明照曜、男女侍卫、种种库藏。

「适悦资具者」:这个「适」者,依也,就是和你的内心所喜欢的事情很合适,你就喜悦了,就是满我所意,满我的意愿,能满足我的希望那叫做「适」。我的希望当然是喜悦,令我的心快乐,「适悦资具」什么呢?就是「车乘衣服」,我要有好的「车」为我所乘,我坐这个满意的车,心情会快乐;穿上一个满意的衣服也是会快乐了。或者还有另外「诸庄严具」,我满意的「庄严具」也是快乐了,如果是没有满意的「车」、没有满意的「衣服」、没有满意的「诸庄严具」那有快乐呢?

「歌笑舞乐」,我欢喜唱歌,心里面大家在一起谈笑,一方面「歌」、一方面「笑」。这个「笑」,也是在这里也有喜悦的表示。「舞」,能够有节奏的跳舞,还有音乐这满意的这些事。还能够有「涂香」、还有「华鬘」、「种种上妙」的「珍玩乐具」,这都是「适悦资具」。另外还有「光明照曜」着,也会增加了喜悦的气氛。还要有「男女的侍卫」,这也是一种「适悦资具」。还有种种的「库藏」,就是财富,很多的财富,这就是我们人「非圣财所生乐」的「适悦资具」,若有这些资具才会快乐,没有资具有什么快乐呢?

 

申二、滋长资具

滋长资具者:谓无寻伺轮石捶打,筑蹋、按摩等事。

「滋长资具者」:第二种「滋长资具」,这个「滋长资具」看看这个解释。「谓无寻伺轮石捶打、筑蹋、按摩等事」这叫做「滋长资具」。「滋长资具」看这样的意思,就是一种运动、「按摩」。用这个「轮」,「无寻伺轮」。这个「轮」,它是一个无情物当然是没有寻伺。这个用人,有寻伺的人,用这个「无寻伺」的「轮」,这个「轮」,或者用木头做的,或者是用什么东西做的,或者有什么石头,用这些「轮」或者「石」头来「捶打」和「筑蹋」。这个「筑」,也是打的意思,触动的意思;或者用足来「蹋」。总而言之,是「按摩」的意思,「按摩」由足至头,由头至足的这么「按摩」,这些事情使令我们的身体,就解除劳倦,气血的流通无障无碍,身体健康了,那么这就叫做「滋长资具」。这个年轻的时候好像不感觉到有这些事情,年纪渐渐大了,还须要有这些事情。

 

申三、清净资具

清净资具者: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

「清净资具者」:「清净资具」是什么呢?看这解释「谓吉祥草,频螺果、螺贝、满瓮等事」。这是说窥基大师解释是印度的一种民俗,也就是婆罗门的人,婆罗门教的修行人,也就是当时那人的分别。「谓吉祥草」,说这个婆罗门的道人,他要从他的住处走出去看见「吉祥草」了,这就是表示好,那就是吉祥,表示会有如意的事情。「频螺果」,就是频婆果,一种果,这也是吉祥果。或是「螺贝」,或者就是海里面一种东西;或者「螺」,就是贝;或者「螺」是「螺」;或者「贝」是「贝」。「满瓮等事」,用这个瓶子装满了什么东西,送给你「吉祥草」,或者是你看见「吉祥草」;或者送给你「频螺果」,或者你看见「频螺果」;或者看见「螺贝」,或者送给你「螺贝」;或者一个「瓮」里,有一「瓮」里边装满了吉祥的东西送给你,这就表示吉祥的意思。这是人的分别心的执着,或者用现代人说的话这都是迷信,认为这是吉祥,这就叫做「清净」。「清净」原来是这个意思。

 

申四、住持资具

住持资具者:谓饮及食。

「住持资具者」这底下倒是很重要,「谓饮及食」。这个「任持资具者」是第四个,就是要有「饮」、要有「食」。当然不能够饮食毒,不能食毒,这样子能使令身体健康得到快乐。世间上一般的「非圣财所生乐」就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得到快乐,就是凭借这些东西会得到快乐,不然的话那有什么乐可说呢?没有乐可说了。其实就是有了这些资具真是得到乐,实质上来看有什么乐?还是平平常常。这底下就说到「圣财所生乐」。第二种「圣财所生」的「乐」,先是「标」。

 

午二、圣财所生(分三科) 未一、标

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

「圣财所生乐者:谓七圣财为缘得生」,而生出来快乐的。

 

未二、征

何等为七?

那七种呢?

 

未三、列

一、信。二、戒。三、惭。四、愧。五、闻。六、舍。七、慧。

这「七圣财」。这个修行人有一种共同的事情,就是自己不生产,他不生产,他就是穷,贫穷的人。但是他有不同的财富,什么呢?就是有「信、戒、惭、愧、闻、舍、慧」,这个是他的财富。如果这个修行人自己本身没有「信、戒、惭、愧、闻、舍、慧」,这就是罪过了。你不生产,没有世间的财这倒是你的本份;你的本份应该有「信、戒、惭、愧、闻、舍、慧」有这七种财。这七种财如果不成就,那就是名之为世间大贼也,就是贼了,不是修行人了。不过这个「七圣财」通于在家的佛教徒,也通于出家的法师,也是有的。

那么第一个,就是「信」。这些文呢,下边也会有解释,现在我们简单说一下。这个「信」,这个《成唯识论》上说的非常好。你怎么样的情形我才能相信呢?就是这件事是真实不虚的才可以相信;如果是虚伪的,就不可以相信。但是真实不虚,其中还是要有道德,才可以相信。就是真实有这么一件事,也不一定要相信,要有道德。当然这个道德,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还有出世间的道德,佛菩萨那有殊胜的道德。

第三个条件,还是要有我也要能成就,我也能有希望可以成就这样的道德,于是乎这件事我可以相信。我成就了这个信心,这个佛弟子、圣弟子成就了这样的信心以后,一切世间沙门、婆罗门所有的思想,不能够动摇我的信心的,那就叫做「信」,这「信」是这样子的。其他的宗教是不能动摇佛教徒的信心。这件事,我来到美国以后,我倒是感觉到这里,佛教徒对于佛法的信心,其他的宗教不能动摇的,确实有这种感觉。

第二,是「戒」。「戒」,就是有所不为,错误的事情我不做。那么简单的说就是不做十种恶业,身三、口四、意三,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乃至不邪知、邪见,这就是「戒」,要有这样的「戒」。有了信心的时候心情快乐,心情快乐,对于佛法有了信心的时候,心情快乐。有什么快乐?我有一条光明的大道,我要走这条路。那么对佛法有了信心以后,对世间上的人走的道路不感觉兴趣;当然也要生存不能够不顾虑事实,但是不认为那是一个安全的道路,所以它从佛法里面建立一条安全的道路,虽然这一条道路我还没有走到最后,但是心情快乐了,这是「信」所生乐。

这个「戒」所生乐,你如果自己修这个十善法的时候,心情快乐。因为相信因果,我从这一天开始,我一直的不再造罪过的事情,我心里快乐,自然是这样子。相信善、恶果报的人,如果自己做了恶事心里不快乐,心里不快乐的。他能做这修学十善法的时候心情快乐。从久远以来,我都不知道这件事,现在知道了我不做,我不再做了,心情快乐,这是一种快乐。

三、是「惭愧」。这个「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的自尊心,要有自尊心,我不可以做恶事,我不可以!我一定要有种种功德庄严,那么就叫做「惭」。我不可以做恶事,我一定要有功德庄严。「愧」呢?我不要做恶事,我若做恶事人家会批评我、讥嫌我、呵斥我。说人不知道,人是肉眼看不清楚,诸天善神有神通,佛菩萨有神通会知道。你怎么怎么的做了什么罪过,真是这样子感觉到「惭愧」了,所以我怕佛菩萨呵斥我,我不可以做恶事,所以叫做「愧」。有这样的「惭愧」心,不敢做恶事,就会清净了。那么有了「惭愧」心,那么心里也快乐,因为我没有做恶事,那么心里快乐。这两个心所法倒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两个心所法,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第五是「闻」。这个「信、戒、惭、愧」,都要有「闻」的功德做基础,就是要多闻佛法、多读经论。多读经论,从经论里面得到一些智慧才知道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事情是功德?什么是罪过?才知道。如果不去多读经论,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恶,不知道。所以说「闻」,听闻,多闻佛法,一次一次的闻,而能够积集不忘,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发生作用,这是一个快乐,是个快乐。

我在没有出家的时候听说一件事,这个做土匪的被政府的军队抓住了,抓住了,就是要杀。决定了要杀,就是跪在那里要杀的时候,要杀的时候,他的母亲来了,母亲看儿子被杀,就是端一碗饭、菜,好的菜给他儿子,儿子一看见他的母亲就不高兴了,说是你都光是爱护我,不告诉我说做土匪是错误的,我不知道,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就是不知道,他并不是愿意做恶事,不知道是恶事,所以才做。但是他怨谁呢?怨他母亲,说他母亲没有告诉他,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应该要多闻。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佛菩萨的经论,我们应该注意学习,这样子才能够有智慧,才能够有「信」、有「戒」、有「惭愧」的。

第六,是「舍」。这个「舍」呢?是一种慈悲的行动,慈悲心的行动。就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很苦,很多人。若是站在佛法的态度来看,世界上的人都是很可怜的,用佛法的态度的确是。在那里钻牛角尖很苦,很苦、很可怜。我们佛教徒要有要有慈悲心,「舍」,就是舍掉,布施自己的智慧,布施自己的其他的一切能解决他人的困难的力量,解决他人的问题,要有这种心,要有这种行为。不能说是就是我自己独善其身就好了,佛教徒不应该这样子;应该对他人的困难有同情心,这叫做「舍」。你自己有了这样的行为的时候,也快乐,心情快乐。假设我们能用财,用钱财来解决别人的困难的时候,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一部佛法,就是将来你会得到财富无匮乏的苦,对于财富没有匮乏的苦。所以这个「舍」也是快乐,也会令人得快乐。

第七,是「慧」,就是智慧。这里说智慧,那是比「闻」又进了一大步了。就是有思慧、又有修慧、又有无漏的智慧,能见第一义谛,得大解脱的这种境界,这是真实的智慧,这是我们一切佛教徒所追求的地方。那么这是「七圣财」是从开始说,一直从开始到最后得到智慧,一切的佛教徒从不断的学习佛法中,成就这七种财富,这叫做「圣财」,「七种圣财」。这个非佛教徒,那当然和这个是相反,也是相反的就是不同了。不过孔孟之道多少还有一点,也有一点相似的圣财,但是没有佛法圆满。

 

辰二、辨胜劣(分三科) 巳一、标

复次,由十五种相,圣非圣财所生乐差别。

这底下是第二科「辨胜劣」。这个前面是说这个财的种类,有「非圣财所生乐」、有「圣财所生乐」。这底下第二科说出来这两种乐的「胜劣」,谁是最殊胜的,谁是不殊胜的,辨别这个。第一个先是「标」。说是「复次」是「由十五种相貌」,可以表示出来「圣财所生乐」、「非圣财所生乐」的「差别」不同的地方。

 

巳二、征

何等十五?

这是问。那「十五」种差别相貌呢?这底下就解释出来这个「十五」种。

 

巳三、辨(分十一科) 午一、起行差别

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

第三科,是「辨」。「辨」里面分成十一科。十一科第一科,是「起行」的「差别」。「谓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这是第一个差别。就是不学习佛法的人,他们有种种的智慧、种种的知识,也会想出来种种的快乐的事情。但是那个地方,他们「非圣财所生乐」的缺点在那里呢?「能起恶行」。为了追求财、追求那个乐,可能会伤害了别人,会伤害到别人,那么就是造罪了。造了这个罪有什么不好呢?就是到三恶道去受苦了。所以那就是不圆满,有过失的地方。

「圣财所生乐」有什么好处呢?「能起妙行」。他能够发动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不伤害任何人,而对人还有利益,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真实的好处,真实的好处。说我做这件事是好,我卖毒品,卖毒品我能赚很多钱,很多人他要吸毒,他吸毒我满足他也是好,而我又赚到钱也很好。当然是不相信有善、恶果报的人,当然这个事情有利可图就可以。但是这种事是罪恶的事情,这是犯法的事情;犯法,我有办法愚弄警察,我还可以不犯法,警察和我同伙,那么就是大家合作,就是什么事没有,还是安乐自在的,但是这是一种恶行。

佛教徒,我们在家佛教徒也应该有职业,不可以卖酒,佛教徒不可以卖酒。就是饮了酒,人就放逸,就造种种罪。所以我们佛教徒有同情心、有慈悲心不应该做这种事,当然也不应该贩毒。就是所有这个对别人有伤害的事情,都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非圣财所生乐,能起恶行。圣财所生乐,能起妙行」。所以「圣财所生乐」是最尊贵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丛林盛事》杂俎[栏目:陈士强教授]
 四七五 攀达纳树本生谭[栏目:第十三篇]
 九十四年住持禅七圆满日导师开示[栏目:惟觉法师]
 尊重生命[栏目:传喜法师]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栏目: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25.深山居处寂静 Dwelling in the deep mountain stillness[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顿渐第八[栏目:慧能大师(惠能)]
 虔诚念吉祥神咒[栏目:宣化上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六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冷冷暖暖 都是春天[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