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2)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16
卯三、释大种名(分二科)  辰一、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

「又一切所造色,皆即依止大种处。不过大种处量」,这一段是解释大种的名称,「释大种名」。这一科是……,在这第三卷一开始的时候,把那五法归纳成三处,就是色法、心心所法、无为法。这三处有「略摄」,有「广释」。「广释」里面第一科是「辨品类」,先解释色法这一类。色法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标说」,第二科「别辨」,第三科是「略简」。「别辨」里面,第一科就是「大种摄」,先解释这个大种的事情。这一科里面分成三科,第一科「明作五业」,第二科「辨说极微」,这二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释大种名」。「释大种名」,先说它的义,「标义」。

「又一切所造色」,就是一切大种所造的物质。「皆即依止大种处」,它所造的色完全是依止大种所在之处;它所造的这些物质还在大种这里。「不过大种处量」,它不能越过、不能超过四大种那个存在的处所的数量,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个数量呢,轻重也是量,长短也是量;或者它所容受的量,应该是都包括在内了。就是它所造的物质,不能超越大种的范围,它不能和它相离,不能相离的。那么这就叫做「标义」,标它这个大种和大种所造色的义,彼此相依而不相离,是这样意思。

「不过大种处量、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诸所造色还即据此。」「乃至大种所据处所」,这个「乃至」,就是中间还经过了一个阶段的。那么中间那一段,前面我们也说过,就是在造色也没有生起的时候,先是大种的种子它生起现行;生起了现行的时后,先占据一个地方,先在那里占据。占据了的时候,就是「大种所据处所」,然后「诸所造色」才能出现的;出现了的时候,它并不是到别的地方去,「还即据此」,它还是住在大种的这个地方,和它不相离。

「由此因缘,说所造色依于大种」,就是由这样的原因,说这个所造的物质是以大种为依止处的。这叫做「标义」,标它不相离的意思,相依而有,就是标出来这样的义。

 

辰二、释名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

「即以此义,说诸大种名为大种」,这底下正式说出来大种的名字。就是根据这样的道理,就说诸大种名为大种的名字。

「由此大种,其性大故,为种生故」,那么这个「大」字,「由此大种」,它的体性很广大。一般的说,不管是我们生命体上的物质,乃至所居住的世界的物质,都是大种所造,所以叫做「大」。但是在这里面看出来这个「造」,原来不是像一般说的那个「造」。就是一切所造的物质都是以四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大」;这个「大」字是这样解释。就像前面说的,一切的造色都是以大种为依止处,这叫做「造」,这也就叫做「大」。「为种生故」这个意思呢,就是大种生了以后,造色才能生起,这叫做「种」;「种」是这样意思。这是大种的名称的解释。

 

寅二、色事摄(分二科)  卯一、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谓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及眼等五根。

「复次于诸色聚中,略有十四种事」,这是第二科「色事摄」。前面是「大种摄」,解释「大种摄」。现在第二科,就是「色事摄」。这个「大种」,是说地、水、火、风各别的,一类一类。说「色」,就是总说一切大种了。这有总、别之义。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列」。

「复次于诸色聚中」,在一切的物质里边都是一聚一聚的,就是一堆一堆的,或者说是一块一块的。在这里边「略有十四种事」,这个「略」就是精要,它的要义的意思。从它的要义上来说,就是有十四种事情。那十四种呢?「谓地、水、火、风」,这是四种。「色、声、香、味、触」,这是五种。「及眼等五根」,这又是五种。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加起来就是十四种。这是标出来色的十四种成份,十四种因素。一切的色聚都有这十四种因素的,这是大略地这么说。底下又加以简别,「简差别」。简别中分二科,第一科「约内外辨」。「内」,就是内色。

 

卯二、简差别(分二科)  辰一、约内外辨(分二科) 

巳一、内色(分二科)    午一、举根所摄聚

除唯意所行色,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有一切如所说事界。

「除唯意所行色」,这十四种事是大略地这样说,但是有内、外之别。在内色上看,内色里边有「意所行色」,就是第六意识它所活动的所缘境,也有色法。这个「意所行色」,譬如说眼所行色,耳、鼻、舌、身所行色,这个是在这里要说明的。这里面不说的事情,是「意所行色」要除掉。

「意所行色」是什么呢?就是法触所摄的律仪色、不律仪色、及定果色,这三种色。这个律仪色,就是他欢喜学习十善法,学习善法。或者在佛教徒里面他受了三皈五戒,或者是八戒,或者是沙弥戒、沙弥尼戒,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那么这就叫做律仪色。律仪色,实在明白一点说,就是他内心里面有坚定的愿意:「我要持戒,我要受持这样的戒」,因为有这样的意愿了,他的身、口、意的活动的时候,他就受到约束了,就是这个地方叫做律仪色。

非律仪色,就是不律仪色,就是世间上做恶事的人,做恶事的人他以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事情为他的职业,他的性格也养成了,那么他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做,那就叫做不律仪色了。

这个定果色,也名为定自在所行色。这个定自在是什么呢?就是得到色界四禅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得到四禅,从本论上看,后面有解释,也说得非常详细。

得四禅与得四禅也不是完全一样的,有的人是得到初禅,但是初禅没有圆满,那个不算数。得了二禅、三禅、四禅了,得的不圆满。有所谓这个边际定,这个边际就是圆满的意思,到了最后边了,那叫做定自在。这个后面有所谓这个味禅、净禅、无漏禅,这里面说若是定自在所行色,这里边就是要在净禅之上才能称为定自在,而不是味禅。味禅也是得到四禅了,但是因为味着的关系,使令他所成就的禅不圆满,就算是有神通,神通也并不是很高。那么现在这里说,就是约净禅以上,成就净禅以上的四禅,这样的大威德定叫做定自在。由这样的定自在,他心里面所变现出来的一切的色法,那叫做定自在所行色。这个色法,也是意识所缘的色法,也就是意所行色,这是专指这一部分的「意所行色」。现在这里说的十四种事,是「除唯意所行色」,把这个所行色拣出去,不算在内,这里不说,不说这件事。

「一切色聚有色诸根所摄者」,一切的色聚里边「有色诸根所摄者」,那就是有情了,这有情的众生他有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而现在说「有色诸根」,就是前五根。因为第六意根它不是色法,所以用有色来拣别那个意根。「意根所摄者」,它里面所摄取的那些色法。「有一切如所说事界」,这个意根所摄的色聚,它里面都有什么样的色呢?有一切如前所说的那十四种事。这个「界」,在这里就是因的意思。用这十四种因组成了­有色的诸根,是这样意思。这是解释「根所摄聚」,这是属于「内色」,就是有情的,叫「内色」。

 

午二、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

「如有色诸根所摄聚如是」,这底下第二科「例根所依大种所摄聚」。这有色诸根所摄的聚,这个色聚里面有这么多的色,是这样的,「如是」。「有色诸根所依大种所摄聚亦尔」,这个「有色诸根」,就是五净色根;他所依止的大种,就是扶根尘。这个扶根尘里面……,它也是有大种,也就是所造,也包括所造色在内。它里面所摄这个摄聚,里面的成份「亦尔」,也是这样子,也有这十四种事。

 

巳二、外色

所余色聚,除有色诸根,唯有余界。

前面是说「内色」,现在是说「外色」。就是内色所剩余的「色聚」,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器世间了。「除有色诸根」,外边的器世界要拣出去「有色诸根」的这种色,就是去掉了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唯有余界」,只有剩余的那九种事。一共十四种事,去掉了五,就剩九,九种事。「唯有余界」。

 

辰二、约诸摄辨(分三科)  巳一、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前面是约内外辨。现在第二科「约诸摄辨」,有各种摄,用这个来辨别这件事。分三科,第一科是「相摄」。

「又约相摄有十四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这是第一段。「又约相摄」,这个「相摄」,窥基大师解释它,就是每一种法、每一种色都是依它本身的体性来相摄;它有这样的体,所以就有这件事。不是说我摄受你,你摄受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是很多的法互相摄受,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每一法它本身有它的体性,就说有这种事情了,这叫做「相摄」。这样子说呢,就是只要它有体性,那么这当然说就是把遍计执不算,从依他起法上看,它有它的因缘所生法,这样子说呢,那就是有十四种事,有这十四种事。「即由相摄施设事极微」,就是由于每一法有它的自相,每一法有它本身的体相,那么就根据这里假立名字为「事极微」。那么这个「事」在这里,我看这文的意思,就是众多的意思,有这么多的极微,就是这样的意思。那么这是约「相摄」来说。

 

巳二、界摄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

 

巳三、不相离摄(分三科)  午一、标

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

「若约界摄,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若约不相离摄,或内、或外所有的诸聚」,这么解释。

在窥基大师的略纂上,他先解释「不相离摄」,然后再解释「界摄」。这里一共有三种摄,第一个摄就是刚才讲过的「相摄」;第二个是「界摄」;第三个「不离摄」。那么窥基大师他先讲「不相离摄」,我们也按照他的次第说。

「若约不相离摄」,「不相离」,这就是彼此不相离,地、水、火、风,色、声、香、味、触,这些事情彼此不相离。不相离别,大家在一起;在一起,若按照这个立场来解释呢,「或内、或外所有诸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不相离摄呢,就是「或内、或外」,这就是内、外二种摄都在这个范围内要说明;所有的这些色聚。「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么多的法的自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多的事极微在里边。这里边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譬如举个例子,譬如说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譬如说眼,眼这个色聚里面「有尔所法相可得」,眼本身有一个极微,里边也有身的极微,眼、身,还有地,地水火风这个地的极微;另外要有这个色、香、味、触,有这么多,不相离。那么这就是七法,这个眼一共有七法不相离。「随于此聚中,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有那么多的法相可得,就是有七法,有七法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众多的事极微,就是这么意思。这是约「不相离摄」。

「若约界摄」,这个「界」,在这里似乎也是可以说当因字讲,因果的因;就是组成每一色聚的因素来说。「随于此聚中,有尔所界」,有那么多的因素。这样子说呢,我刚才说这个七法之中,没有说水、火、风。那么若约界摄,这当然包括水、火、风在内。包括水、火、风的时候,那七法再加上三个,就是十个了。「随于此聚有尔所界。即说此聚,尔所事摄」,有那么多的事极微。这样眼有七个,加上三个,有十个。眼、耳、鼻、舌,也都是有十个了。但是这个身不同!眼、耳、鼻、舌,要说七个都是七个,要说十个都是十个,但是这个身不一样,因为什么呢?身,它可以没有眼、耳、鼻、舌,也是可以;它这个身还可以存在。但是眼、耳、鼻、舌没有身可不行!没有身的时候,这个眼、耳、鼻、舌你附在什么事情上呢?这样说呢,这个身可以说有九个,它只有九法;它有地、水、火、风这是四个,有色、声、香、味、触,就是有这九法,所以和前四根就是不一样了,是这样意思。

那么这一段文,这是分三科,「约诸摄辨」。第一段是约「相摄」;第二段是约「界摄」;第三段约「不相离摄」,这么样的解释。这个第三段约「不相离摄」,「乃至有尔所法相可得,即说此聚尔所事摄应知」,这是标出来。这底下又问。

 

午二、征

所以者何?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一样呢?这是问。

 

午三、释(分二科)  未一、辨可得(分四科)  申一、唯一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唯一大种可得。如石末尼、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惑火焰、灯烛等中。或四方风轮有尘、无尘风等中。

「或有聚中」,这底下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辨可得」,他这一聚里边可以得到这么多,但是每一聚都不一样,所以是有多少的不同的。现在第一科「唯一大种可得」,举这一个例子。

「或有聚中」,或者有这样的色聚里边。「唯一大种可得」,只有一个大种。譬如说「如石末尼」,这样的东西;或者说「真珠、琉璃、珂贝、璧玉、珊瑚等中」,这些物质里边那只有一个大种,那么就是地,地大种。「或池、沼、沟、渠、江、河等中」,这也是有一个大种,只是一个大种,就是水大了。「或火焰、灯烛等中」,那只有火大种。「或四方」的「风轮」,是「有尘、无尘风等中」,那只有风大种。风大种,意思只是指无尘风说的;若是有尘的风,那可能不是一个大种,那就可能有其他的大种了。这一段是说,就是有这样的色聚只有一个大种,一类的大种。

 

申二、有二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或热末尼等中。

「或有聚中」,这第二段「有二大种可得」,是什么呢?「或有聚中,二大种可得,如雪、湿、树、叶、华、果等中」,那么这有二大种可得;这应该是一个水大种,加一个地大种来说。「或热末尼等中」,这样的物质里边,那就是有地大种,还有火大种了,这是二大种。这是第二科。第三科「有三大种可得」。

 

申三、有三大种可得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或动摇中。

「或有聚中,三大种可得,如即热树等中」,这个树木本身有地、有湿,又有个热,就是三个大种。「或动摇中」,那就是有地、有水、有风了。

 

申四、有四大种可得(分二科)  酉一、标聚

或有聚中,四大种可得。

这是第四科,先标出来。

 

    酉二、引证

谓于内色聚中,如薄伽梵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水界。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

「谓于内色聚中」,就是我们的生命体是「内色」,在这个物质聚里面。这是标出来,底下「引证」。「如薄伽梵说」,佛陀这么说。「于各别内身,若发、毛等,乃至粪秽;是内地界」,这是有四个大种,那么现在说我们这个「内色」,说人的生命里面。佛说这个生命体里面有各别的内身,内身里面不只是一种大种,有各别不同的大种在身里面。这底下举出来,若像人的身体里面这个「发」,或者「毛」,「乃至粪秽」等,这是属于「内地界」。「若小便等,是内」身的「水界」,水的大种。「若于身中所有暖等,是内火界。若上行等风,是内风界」,我们身体里面这个风,有下行风、也有上行风、也有旁行风,现在就是加个等字,「上行等风」,总而言之里面有这个气的流动,那么这是属于「内风界」。这样说呢,就是有四大种了。我们这个人的身体,这个色聚里面是具足四大的。前边是「辨可得」,这底下第二科「结有无」。

 

未二、结有无

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

「如是若于此聚,彼相可得,说彼相为有」,说是像上面举这个例子这样子,若于此色聚里边,有彼四大种的相可得,就「说彼相为有」,就是有这么多的大种。「若不可得,说彼相为无」,它或者是只有一种,或者是有二种,或者有三种,或者有四种,是这样意思。结束这一段。

 

丑三、料简(分三科)  寅一、约声等辨(分三科) 

卯一、声(分二科)    辰一、标不定

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相即不定。

这是第三科「料简」。前边是「大种摄」和「色事摄」,这是「别辨」这一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料简」,就是把前面说过的事情,再重新的观察思惟,想一想它里边的情形,就这么意思。「料简」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约声等辨」,有声、有风、有名色、暗色这些事情。第一科是「声」,先标出来它是不决定的。

「复次,声于一切色聚中」,这个声音在一切色聚里面。「界故说有,相即不定」,这个声音这件事,它是四大的振动才有声音,才发出声音来。发出声音这件事,当然在我们一般的人,我们一般没有神通的人做标准来说;若有神通的人,那可能还是不一样的。在一切色聚中,「界故说有」,这个「界」在这里就是当因字讲好了,因果的因;就是发出声音的因。约因来说呢,一切四大里面都有声音的,都有因,都说有。「相即不定」,由因而发出来的声音的相状,发出来声音的体相的时候,那就不决定。这是「标」,先「标不定」,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

 

辰二、随难释

由现在方便生故。

由于这个声音虽然是有发出声音的因缘,但是它若没和合的时候,那它就没有声音。它若是现在因缘和合了,「方便生故」,才能够随顺这个情况生出来声音的。这样说呢,那么有因缘就有声音,没有因缘声音就不现了,所以它不决定。这是说这个声音。

 

卯二、风(分二科)  辰一、标列

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及不恒相续。

「风有二种」,这底下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说「声」音,现在第二科说「风」。先「标列」。「风有二种:谓恒相续,及不恒相续」,有这两种不同。这底下解释,先解释「恒相续」。

 

辰二、随释(分二科) 巳一、恒相续

恒相续者:谓于彼彼聚有恒旋转风。

这个「恒相续」的风。「谓于」各式各样的色聚里面,「谓于彼彼聚有恒旋转风」,有常、不间断地旋转的风。那么在我们人来说,最明显的就是这个气息,这个气息那是不可以没有的,若断了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有恒旋转风」。

 

巳二、不恒相续

不恒相续者:谓旋风及空行风。

不恒相续的就是这个「旋风」,旋转的风,这是我们也可以看见的。这个风,左右,或者是右左来旋转,一方面旋转,一方面向前进;在美国这个地方是叫做龙卷风,不过那是更厉害的,一般性的旋转风也是可以看见的。「及空行风」,就在虚空里里面走动的风,这也事实有的这种风。最厉害的就是台风,或者说飓风,这种风。那么,这个是不常相续的。

 

卯三、暗明色(分三科)  辰一、出体

又暗色、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

「又暗色、明色」,这是说第三科。「声」是第一科,「风」是第二科,现在是第三科。「又闇、明色」,有闇色、有明色。「说名空界及孔隙」,这个「暗」和「明」都是颜色,也都属于显色。这两种色究竟是说的什么呢?就是说的「空界」,这个虚空界不是明、就是暗,是这样意思。而这里边,「空界」呢,是广大的空界;还有一些狭小的空界,叫做「孔隙」。这个地里面……什么地方,这个色法里面边也有孔,这个小小的洞。这个都是……或者说暗色,或者说明色;孔隙多数都是暗色。这一科是「出体」。下面就是别别的解释,先解释这个「暗色」。

 

辰二、释别(分二科)  巳一、闇色

又诸暗色恒相续者:谓世界中间。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

「又诸暗色恒相续者」,也有这种事情。「谓世界中间」,那样的暗色是恒相续的。

这个世界中间这个地方,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什么?我们就是前面讲过了的,这个世界的成、住、坏、空。这个成了以后就坏,坏完了以后就是空了。在世界没有的成就的时候,中间那个空的时候,是没有光明的。等世界成就了以后,这个众生本身身体上的光明也没有了,就出来日月了,那这个时候就是没有暗。若是世界没成就的时候,没有众生来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没有光明,只是一个虚空,虚空原来是黑暗的,那叫做「暗色」。这个暗色,可是啊……,成、住、坏、空,坏只是二十劫,空只是二十劫,二十劫以后又成了,那么这个暗色又没有了。所以那个世界中间的暗色是无常的。那么,这是一种世界中间的一种解释。

第二个解释,我们读《法华经》上曾提到,就是此三千大千世界,彼三千大千世界之间,日月微光所照不到的地方,那也是黑闇的,也是闇。这个黑暗是常相续的、恒相续的,应该指这个说法。指这个世界中间的这个暗是恒相续的。可见这个太阳的光明虽然是很大,但是还有照不到的地方。

「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虽然有黑暗,这个黑暗不是常相续的,有断的时候,那就是「余处」,就是其余的地方。前面「世界中间」,那个地方不是有情居住的地方,有情天不居住的地方。现在「谓余处」,就是有情居住的地方了,有情居住的地方也有黑暗,但那黑暗有的时候又没有了,就是「不恒相续」的。这是一种。

 

巳二、明色

如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

这是第二科。前面说「暗色」,这底下说「明色」。说「明色」,是什么呢?「如是明色恒相续者」,前面说暗色有恒相续、不恒相续的;那么明色也是。「明色恒相续者:谓于自然光明天中」,就是它不是人工创造的,就是果报自然有光明的天。这个欲界天的身体也发出光明来,色界天也是,身体也有光明,那个光明是常相续。当然这个事情呢,他们也会死亡,死亡也就不相续了,但是存在的时候总是常相续。这是一种。

「不恒相续者:谓于余处」,其他的地方,其他就像我们人间的人,那这个光明是不恒相续的。

 

辰三、明摄

又明闇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

这底下是第三科「明摄」。前面是说「明色」,现在是说「明摄」。看这个「摄」怎么讲。「又明闇色:谓于显色增聚应知」,这个明色和暗色,这两种色是指什么说的呢?「谓于显色增聚应知」,就是青、黄、赤、白这些显色;显色的增聚,在这上来说这个明色,又说暗色,是这样意思。「显色增聚应知」,这个青、黄、赤、白这样的色,这样的物质,它这种物质显现出来了,在我们的分别心里面显现出来了,这时候就叫做「明色」;如果不显现了,这就叫「暗色」,是这样意思。所以,这个明色和暗色原来就是这么样假立的。

这个「增聚」,「增」这个字,在这里看呢,我看那个文义就是出现的意思,出现。这个色出现了,就是这个名色的时候;光明来了的时候,这些青、黄、赤、白在我们的分别心上出现了,这叫做「显色增聚」。这个「聚」就是出现了。那么若是不出现的时候,那么就叫做「暗色」,就是这么意思。这个「增」应该就是……我看就是这样意思好了,在参考书上也没有明显的说出来怎么解释。应该知道是这样意思。

 

寅二、约诸种辨(分二科)  卯一、色聚种(分二科)  辰一、明差别

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

前边是第一科「约声等辨」,约声、约风,约暗色、明色来辨。现在第二科「约诸种辨」,各式各样的种子来说明这件事的变化。这里边分两科,第一科说「色聚」的「种」子。

「又由依止色聚种子功能故;若遇相似缘时,或小聚无间大聚生」,这底下说这个种子的事情。又由于依止色聚种子的功能,这一切的色法都是由种子的功能出现的,才有这个色法的出现。这个功能出现是出现,由种子功能出现,那么「若遇相似」的「缘」的时候。这个「相似缘」怎么讲?怎么叫做「相似」呢?我这么推测,就是和他是同一类的,和他是同一类的叫做相似;不同一类的,那就是不相似,不是相似的。最明显的这个「相似缘」来讲,譬如说是我们凡夫这有漏的境界,有漏与有漏就是相似的;若与无漏就不相似了。说是我们受持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那么用这有所得的心受持三归五戒、修学十善法,如果你有般若波罗蜜的无漏的智慧来的时候,这有漏的就不行了,有漏的东西就退减了。或者说是我们做恶事,五逆十恶、修学十恶法,我们就做这十恶事,忽然间遇见三宝的因缘,修学十善法了,那么把十恶就是消灭了,就减少了。所以这里面:「遇相似缘时」,和你遇同一类的;我修学这个十善法,又有更多、更好的同一类十善的因缘来鼓励你,那么你的十善法就增强了,就加强了,是这个意思。

「或小聚无间大聚生」,原来这个色聚是小小的,现在遇见同一类的增上缘,你这个小的色聚就变成「大聚」了,变成大的色聚了。譬如说这个小孩子,他的身体就是那么大, 同一类的、相随顺的、好的因缘来滋长这个小孩子,这小孩子就变成个大人了,所以说「或小聚无间大聚生」,就是这样子。或者是我们看经论上说,是迦叶佛的时候,这个灵鹫山,你可能要一天一夜才能到山顶上,从山下到山顶上。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好像一会儿就到山顶上了,就是这个山减小了。减小了的时候,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的业力,迦叶佛的时候人寿是两万岁;到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人寿是一百岁,就是渐渐的退减,这就是不是相似的因缘。就是人的道德降低了,降低了,这恶法逐渐地加多了,就是不相似的因缘,它就退灭。

若增劫的时候,人这个道德逐渐地高了,人的寿命也增长,我们居住的世界也是广大了,也就不同了。所以遇见相似的因缘的时候……,这样看呢,这个「相似」就是随顺他、能增长他的因缘,那就是小聚无不间断地就变成大聚了,大聚就出现了,「大聚生」。「或大聚无间小聚生」,就是这样子,不相似的因缘出现;或是也是相似的因缘出现,也会「大聚无间小聚生」。譬如说人壮年,身体各方面都是很如意的,但是到老年的时候就退化了,那也可以说是「大聚无间小聚生」。

 

辰二、结增减

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

这是结束这一段,「结增减」;前面说差别不同。「由此因缘,施设诸聚有增有减」,这个「施设」就是说话,就是安立一个名字,给他施设一个名称,说是这一切的色聚由于相似的因缘的关系,他有时候增,有时候减,有变化的,都不是决定的。

 

卯二、四大种(分二科)  辰一、释经言(分二科)  巳一、举说

如经言: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

「如经言。」前面是第一科「色聚种」,色聚的种子。这个一切的色法,是由色法的种子出现的,但是是有变化。现在这底下第二科又说「四大种」,说这个四大种的情形。四大种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经上说的话。那么先举出来经怎么说的。

「如经言」,就像经上说:「若坚、坚摄、近摄、非近摄、执受,乃至广说」,这是说经上说的话。前边是「举说」,是举出来。那么第二科就解释,叫「释名」。这个「名」就是言,解释经上的这个句子。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地大」,用地大里面来解释。

 

巳二、释名(分二科)      午一、举地大(分二科) 

未一、坚及坚摄(分二科)  申一、约现行种子辨

坚云何?谓地。坚摄云何?谓彼种子。

「坚云何?」经上说:「坚、坚摄」,那是什么意思呢?「谓地」,「坚」是谓……,地水火风,是指「地」大说的,地大。「坚摄云何?」这个「坚摄」怎么讲呢?「谓彼种子」,是地大的种子;它是属于地大的种子的,所以叫「坚摄」,这样子解释。

 

申二、约能造所造辨

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发毛等、或土块等。

「又坚者:即彼界。坚摄者:谓发毛等」,这是第二科。前边是「约现行」和「种子」来说明,现在是第二科「约能所造」来解释。

「又坚者:即彼界」,就是四大种,四大种是能造的。「坚摄者:谓发毛等」,这就是四大种所造,所造的色法。那么这样子,「坚」和「坚摄」有这么两种解释。或「发毛、或土块等」,「发毛」是指我们的正报,「土块等」是依报,器世间的事情。

 

未二、近非近摄等(分三科)  申一、约内外辨(分二科)  酉一、近摄等

近摄云何?谓有执受。执受云何?谓内所摄。

「近摄云何?」前面是解释这个「坚」及「坚摄」,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近」和「非近摄」是什么意思。

「近摄云何?谓有执受」,这个「近摄」这句话是「有执受」的意思。这样说这个「近」就是心法,就是阿赖耶识和前六识。色聚这个法,这个地大,色法,它和心相亲近,在一起,那么叫做「执受」。和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原来这个心法寄托在色法上,就叫做「执受」,是这个意思。

「执受云何?」这个「近摄」当「执受」来讲,那么「执受」又是什么意思呢?「谓内所摄」,「内」者心也,就是心。就是心的……,属于心里边的事情,也就是内色。「内」,说是心也可以,说色也是可以,就是我们有情的正报的身体;这个身体是和心在一起的,属于这一部分的就叫做「执受」,也叫做「近摄」。这是解释这个「近摄」,底下解释这个「非近摄」。

 

酉二、非近摄等

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

「非近摄云何?谓无执受」,没有执受。这「无执受」怎么讲呢?「无执受云何?谓外所摄」,就是我们的生命体以外的世界,属于这一部分的色法,那就叫做「外所摄」,这样意思。

 

申二、约执不执辨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前边约内外来解释这个「近非近摄」,现在第二科「约执不执辨」。

「又心、心所,所执种子名近摄、名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又心、心所法」,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和心的不同的作用叫「心所法」。这个「心、心所法,所执」的「种子」叫做「近摄」。那么就是心、心所法所寄托之处,所寄托的地方,这个地方指种子说,那当然指阿赖耶识才有这种能力,那叫做「近摄」,也叫做「执受」。「与此相违,名非近摄、名非执受」,那就是不与心、心所法在一起的,那一切的色法,就是「非近摄、非执受」。

 

申三、约不共共辨

又随逐自身故,名近摄执受,如前说。

这底下又这么样解释,约这个「不共共辨」。

「随逐自身」,那么这就叫做「不共」。「随逐自身」,我们的心常与它不相离,叫「随逐」。和这个身体常不相离,那么里面的地水火风,这个地不在内,所以说地,那就叫做「近摄」,也叫做「执受」。像前边说的这个「执受」这些意思。

 

午二、例水等

如是水等界,如理应知。

前边是约地大来解释,「地大」这样解释,那个水、火、风呢?「如理应知」,如前面说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或者约种子现行来解释,或者能造所造来解释,约执不执来解释,约共不共来解释,道理是一样,可以这样子注意。「应知」有个注意的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1)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华雨集第四册 三 中国佛教琐谈 二 死[栏目:印顺法师]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62-63卷[栏目: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日常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