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七、彼异名(分二科) 申一、略标
又此中有,有种种名。
这是说中有。中有在有色界里面才有,一共是分七段,现在是第七段。「未七、彼异名」,「彼」中有的不同名称,分两科。第一科,「申一、略标」。「又此中有」,又这里边说的中有,有各式各样的名称的,什么名称呢?这底下列出来。
申二、列释(分四科) 酉一、中有
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
「或名」字叫做「中有」,为什么立这样的名称呢?「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因为他在死有和生有,这两个有的中间出现的,所以名之为「中有」。这个死有,就是本有的最后一剎那,这个生命结束的时候,名之为死有。这个生有,就是生命开始的那一剎,名之为生有。在这两个有的中间,也有生命存在的,那么就叫做「中有」。这个名称就是这样的原因安立的。
酉二、健达缚
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
这第二个名称叫做「健达缚」。「健达缚」翻到中国话,「寻香行」,他就是这个名字。就是他也要吃饭,他也要饮食,维持他的生命的,但是他和我们的饮食不一样,就是「寻」找「香」的味,或者是好香,或者是恶香;福报大就是好香,福报差一点就恶香了,他就是「行」,就是去各处走走,去「寻香」,为了寻找这个食品的香,以香为食,所以去寻,「寻行」,所以叫做「寻香行」。「香所资故」,他的生命要香的气味来滋养的,所以叫做「寻香行」。
酉三、意行(分二科) 戌一、标释
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
「或名意行」,这是第三个名字,就是先「标释」。他这个「中有」的名字,也名为「意行」。因为什么叫做「意行」呢?「以意为依,往生处故」,因为中有,他是以「意」为依止处的,以「意」去往生投胎的那个地方去,到受生的那个地方去,那么所以叫做「意行」。
戌二、料简
此说身往,非心缘往。
这底下第二段就是「料简」,再重新简别一下。这个「意行」这句话会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意」,就是心。我心到那个地方去了,那么叫做「意行」。但是这里又不是这样意思,是「身往」。他到那个受生的地方去,是他全部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都去了,不只是心。
「非心缘往」,不是心里面打妄想,想到那里去,不是这个意思;是全部的身体都去了,所以叫做「身往」。「身往」可是「以意为依」;这个「意」,就是内心的思想为主要的力量,他心里一想就全部的身体都到了。不只是心,像我们这个人坐在那里打妄想,心里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我们人是有这种境界,但是身体没到,只是心到而已;但是意生,这个中有不是这样,中有他心里想到,就是全部的身体都到了,所以这个这要加以简别,名字叫做「意行」,但实在是身行,实在是「身往」。
酉四、趣生
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
这是第四个名称,叫做「趣生」。这「趣生」是什么意思呢?「趣」者,求也。这个「趣」是求。中有这个时候,他就是急急的希求到一个地方去受生去,所以叫做「趣生」。或者这个「趣」字,当「往」字讲,就是往,到那个受生的地方去,所以叫做「趣生」。
这个「趣生」他有一个意义的,就是「对生有起故」,就是对那个生有,中有的下一个情况,就是生有,就是下一个生命开始了,而那一个生命的开始呢?就是由中有到那去,他才能开始的。所以这个中有,他是对「生有」而成立的,而建立的,所以叫做「对生有」而现起的,或者这么说。所以叫做「趣生」,就是趣求这个生有的现起,他希望这个生命能够成就,新的生命能够正式的现起来,所以叫做「对生有起故」,安立名字叫做「趣生」。还是当求字讲好,「趣」者,求也。求得生有的现起,就是求得新生命的成就,所以叫做「趣生」。新生命就是生有;这样说这个生有就是所求的,中有就是能求的。中有是个求者,他求什么呢?要求得这个生有的现起,就是对这个生有安立,叫做「趣生」。
午二、无色界无
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
这是第二段。前边第一段是「有色界有」,欲界是有色界,色界也是有色界,这两个世界的众生死亡的时候,都有中有。那么「无色界」天呢?是没有的。所以叫做「无色界无」。这「无色界无」,是「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这个「中有」这个生命是要减除去「无色界」的「一切生处」,是没有生命的,没有这个中有的。「无色界」的「一切生处」,就是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这四个生处,就叫做「一切生处」,是「无色界」天的「一切生处」;包括了所有的「无色界」的「一切生处」了,这「一切」的「生处」,是没有这个中有的。因为「无色界」天,他只有受、想、行、识,四个蕴,没有色蕴。中有里面是有色的,所以「无色界」的众生是没有这个中有。
这在《大毗婆沙论》上说的很清楚,因为无色界天的众生,假设在人间修四禅八定,得到色界四禅,进一步就在色界的第四禅里面修四空定,在色界的第四禅里边修这空无边处定成功了,就识无边处定,再进一步修无所有处定,再进一步修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个空定你修成功了,死亡的时候就在那里,就是无色界天;并不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若是欲界和色界呢?那是有变动的,有变化的。这个《大毗婆沙论》说到举一个例子。
譬如说一个人,或者是男人、或者是女人死掉了,他就变成虫,变成一个虫子。变成一个虫子,而它就在它这个死尸的身体里面,身体上面,那么虫子是属于三恶道,那么它死亡的时候是从足,这个最后业。这个识,阿赖耶识从足,从脚那里最后面,那么这个虫子就从足那里开始,它的生命在那里开始,有中有。中有就从足那里爬到头上那个鼻子来,爬到鼻子来,那么这个从足到鼻子中间的,中间这个生命就是中有。由中有,由足到鼻,这一段是中有;到了鼻以后,正式得到虫的生命体,就是生有了。就是这么远,这一个人的身体从足到鼻,要由中有到那里去,不能够只是识,从足到鼻的,所以它一定有中有。
但是无色界天的众生,这种有高深禅定的人,他若是在那个地方死了,那里就是无界天,不需要移动,不需要移转到另一个地方去的。他也是不需要有中有,一方面也是没有色的关系;一方面也不需要假藉中有去移转,所以他是没有中有的。有这种修行的人,多数不是在聚落,不是和人同住的;这个有色界定,得到初禅的人,或者是再进步二禅、三禅、四禅,乃至到四空定的这种人,无形中这种人就孤独。他和别人不能够共处,这个不是他心里孤独,因为他的生活情况自然是孤独,他一坐,一入定最少七天,那么谁和他来往呢?你打电话是不能连络他的,他也不和你连络,他没有时间,他也无所求于你,因为他那个生活太快乐了,他孤独。
所以这样子的人,自然也就不在聚落里住,他也厌恶人的这种尘劳的这种境界,他也不欢喜,所以他自名之为净。色界天以上都称为梵,梵者,净也。这个里面味道,就是高慢的意思,就是你们都不净的,他是净的。除非是佛教徒观察无我,是没有我慢;不然的话他和人不同住,自然是在深山里面,在深山里面那就是无色界天,原来这无色界天是这样子。所以是「当知中有,除无色界,一切生处」。
巳二、异熟生(分二科) 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分二科)
未一、举那落迦(分二科) 申一、标业类
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
「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这底下是「已二、异熟生」。前面是「中有生」。这是「异熟生」。前面是说中有是一大段。现在这里说这个正式得果报了,「异熟」,就是果报,得到果报了,分成两科。第一科是「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这一科说这一件事,说他的果报,分两科。第一科「未一、举那落迦」,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申一、标业类」,说出来他业的类别。「业」,是各式各样的「业」,现在说他是什么「业」呢?
「又造恶业者」,这个众生在世间,他就是造这个罪过的事情,什么事情呢?「谓屠羊、鸡、猪等」,就「屠羊、屠鸡、屠猪等」,以此为生活,以此为职业,做这种事情,以杀生为职业的。「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随这个人,他在做这「一类」的,或是屠羊、或者是屠鸡、或者是屠猪;或者又屠羊、屠鸡、屠猪等等,这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这个「众同分」,就是这么多的人,彼此有相似性,彼此有相通的地方,就叫做「众同分」。譬如说是老鼠和老鼠,就是「同分」。譬如说老虎和老虎,它们是「同分」;人和人是「同分」,而人里面又是各式各样的情形,譬如说是读书的人,在教育界里面做事的人,在科学界,或者是做律师的,做画宅师的,就是一类一类的,那么彼此相通的,那叫「同分」。
现在这里说这个「众同分」,是「不律仪众分」,「不律仪众分」。这个「律」这个字是什么呢?制恶之法名之为律。制恶、制止,停止一切有罪过的事情,不许做恶,这样的法,就是也这样的戒,这叫做「律」。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这个「仪」是什么意思呢?行于律戒,我们的身行、语行、意行,这三业要随顺于律,能这样随顺了呢?就叫做「律仪」。这个「律」,是指法上说的,这个法在人的身、口、意上实行了,那就叫做「仪」,叫做「仪」。那么这是一个解释。
或者说是内调三业。内外的内,调伏的调,内调身、口、意三业;或者是内净三业,内里边我清净我的身、口、意三业,这叫做「律」。外应真则,名之为「仪」。外应真则,外呢?就是应,是符合的,符合佛所说的,佛所闻导的那个真实法则,真实的法则,符合佛说的戒法,符合佛说的戒法。
是内净三业,外应真则,这叫做「律仪」,这叫做「律仪」。这是在《大乘义章》上解释,《大乘义章》,就是慧远法师,慧远法师就是净影寺那个慧远,〈地论宗〉那个慧远法师,他是有智慧,「律仪」解释的非常好。这个灵芝律师解释,他是说是通禁制止,通别的通,通达的通,这里通禁制止,这个通,应该是普遍的意思,普遍的制止我们的罪过,禁止我们的罪过,不可以做,通禁制止名之为「律」。造作有相名之为「仪」,造作有相名之为「仪」,这样讲。通禁制止说明为「律」。造作有相,也还是在身、口、意上奉行佛的戒法,这是有一个清净的相貌的,这就叫做「仪」。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守护佛的戒法,叫做「律仪」。
现在这一类的人,「屠羊、鸡、猪等」的人,他是不律仪,不律仪、不守佛的戒法,他那就要做恶事了,屠猪、羊、鸡、狗,那就是做恶事了,叫「不律仪」。这个「住」这个字呢?《披寻记》上解释的好,《披寻记》解释「住」呢?他心甘情愿,他欢喜他自己愿意,好!我就终生的以此为职业,做这个「屠」,杀鸡、杀羊、杀猪,做这种事业。心里面很欢喜的做这种事,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是「不律仪众同分」了。他一直的不弃舍这种事,不弃、不舍,这叫做「住」。不弃舍,那么这叫做「住不律仪,众同分故」,就是这一类的人,这一群人都是有这种「众同分」的,做这种恶事。
「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这「住」这个字,「住不律仪,众同分故」,后边说是「作」,有一点分别。就是他从他开始入这一行,开始入这一行里面,愿意很欢喜做这种恶事,这个时候就有不律仪的无表色了,这也就是有了戒体,有了那个体,这是不律仪的体。那么这就等于发心了,发心做这件事,做以后呢?他就「作」这种事,做这个屠羊及猪这种事,做了这种业。这个业力就「感那落迦恶不善业」,他这个「恶不善业」就是有罪过,没有功德,这种业力能够招感「那落迦」的苦恼。「那落迦」,就是地狱,这个有罪恶的人到那个地方去,所以叫做「那落迦」。
「及增长已」,他一直的做,这个罪过一直在长。这是举这个「业类」,他这个罪业,是属于这种有罪过的这一类的,杀业特别重。
申二、明趣生(分二科) 酉一、由眼见(分二科) 戌一、喻见相
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
「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这是第二「明趣生」,就是到那个受果报了,这里面分两科。第一科「由眼见」,「由眼见」这种事情分两科。第一科是「喻见相」,这是说这个「见相」。
「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说这个人到临死的时候,就像在做梦里边的境界。「自于彼业所得生处」,他自己对于他所造的那个恶不善业,所得受生的地方,就是地狱了,那么在那个地方。「还见如是种类有情」,他自己像是做梦似的,本来那是地狱,但是他没看见地狱,他看见什么呢?看见「如是种类有情」,就是看见有很多鸡、很多猪、很多羊,也有很多杀猪、杀羊的人在那里。「及屠羊等事」,再看到那个地方,有人在那里屠羊、杀鸡、杀猪看这些事情,这就是眼见的事情;其实这眼见的都是虚妄的,真是唯心所现,那里有这个事情,就是这个现象。
戌二、显受生(分二科) 亥一、略标所由
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
「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这是第二段是「显受生」。他还没有受生,先看见那个相。这底下正是他要受果报了,分二段。第一是「略标所由」,简略的说出来,为什么会到那边去。
「由先所习喜乐驰趣」,就是由于他在生前的时候,他是做这种事情的,现在一看见这种事情,心里面很欢喜,就是「驰趣」,还不能慢慢的去,很快的跑到那里去。「即于生处境色所碍」,就在受生的那个地方,那个境界那个地方,那个境界当然是有色相,就障碍住了,就不能到别的地方,就在这留下来了。这可见做了罪业的人下地狱的时候,自己是很欢喜的去的,这表示这个意思很欢喜的,哎呀!这个众生的世界是这样的。「喜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 「中有遂灭」,这个时候一欢喜,「中有」就闷绝了。他这个「中有」有是色、受、想、行、识,也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他一欢喜那个境界,「中有」就闷绝了,就死了,「中有」就死了。「生有续起」,那么地狱的那个生命,一剎那的,无间的就相续的现起了,就得了果报了。这是「略标所由」。底下是第二科「别释二相」,别别的解释这个中有的一个「相」,生有的一个「相」。现在这第一科解释这个中有的这一部分的事情,「中有摄」。
亥二、别释二相(分二科) 天一、中有摄
彼将没时,如先死有,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
「彼将没时」,这底下再详细说,前面说个大概,这底下详细说。「彼将没时」:「彼」那个造那落迦业,感那落迦恶不善业的那个众生,「将」要死「没」的「时」候,「将」要死「没」的「时」候,那个中有还没出现。「如先死有」,就像前面说这个中有的时候,「死有」那个时候。「见纷乱色」,见到一种不正常,变怪的一些杂乱的境界。
「如是乃至生灭道理」,见到那个就是一种苦恼的境界出现,苦恼而死,就是那个境界。「乃至生灭道理」,前面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等等,那么就是「生灭道理」。前面又说「由二种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无间得生」就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就是他有这个名言种子的熏习,加业种子的熏习,这两种力量使令他去得果报了。「如前应知」。
天二、生有摄
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
这是这个「如是乃至生灭道理」,这个「灭」,就是中有灭了;生有现前,名之为「生」。这个第二段就是「生有」,属于「生有」这一部分的。「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具足」:这个「生时」,就是指生有生的时候,生有现起的时候。「唯是化生」,这到地狱去,地狱里面没有胎生、卵生、湿生,「唯是化生」,就是无而忽有。无而忽有,就是那个业的增上力,诸根顿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根一下子就现起了,就出现了,这「六处」都是「具足」的。而人那个胎生,就是慢,他要逐渐的一点点、渐渐的成熟。而地狱的「化生」,不是。一下子就出现了。
酉二、由心倒(分二科) 戌一、正显(分二科) 亥一、趣欲
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技艺。
前面是「由眼见」,是「由眼见」的境界。这以下说「由心倒」,是由于他内心里面的颠倒。其实「眼见」和「心倒」是一回事,那么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正显」,正显此事。分两科,第一科是「趣欲」,第二科是「妄见」。
「复起是心,而往趣之」,就是在中有的时候,他眼见了,他看见了那个境界了,他心里面就是妄想,就是颠倒妄想。他就生起了这样的心情,就跑那去了,向那去了。「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他心里想,那里那些人在那杀猪、杀羊,他正合我意,他也就到那,我和他们在一起,去「嬉戏」,会得到快乐的。「习诸技艺」,可以习学很多的技能,那一行都有那一行的技艺了,这样子。这是这个「趣欲」,就是到那去的欢喜心,愿意到那边去。
亥二、妄见
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
这是第二科「妄见」。第二科是虚妄的执着。那个有情在那个时候,他是糊涂了、颠倒。什么糊涂呢?「谓造种种事业」,他心里想在这里杀猪、杀羊,做这种「种种事业」。「及触」到,接触到「冷」的事情,或者是「热」的事情,其实这是苦。这个「冷」,「触冷」,他接受「冷」,他就希望「热」。若接触「热」呢?就希望「冷」。希望「冷」,就下寒冰地狱了;若希望「热」,就是猛火地狱了。这是苦恼的境界。
戌二、反成
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
「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这是第二科「反成」。前面是「正显」,「正显」他的颠倒妄见。这底下从反面来成立这件事。「若离妄见」,若是没有这个错误的看法执着的话。「如是相貌,尚无趣欲」,那是个地狱的境界,是个猛火的境界,是寒冰的境界,很多很多苦恼的事情,那怎么会欢喜去呢?「尚」且没有「趣」的「欲」,尚且没有求的欲,何况还是到那边去呢?没有这件事了。从反面说。
「若不往彼,便不应生」,若不去,不去,就不会下地狱。说是「若离妄见」,就不会下地狱。这个因为有「妄见」,所以下地狱了。说我们这个修止观的人,常常静坐的人,从这个地方要警觉自己,遇见不管如意的事情有好,不如意的事情,都是「妄见」,这都是「妄见」。一定用止观把它破掉它,破掉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这个修行你要从这么多的法相看,这个修行的时候,说是『转凡成圣』这句话是非常对了。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一切的境界,都是凡夫境界,都是妄念颠倒的境界;但是用止观来做的时候,时时的要不颠倒。用止观来破的时候,不颠倒了。我们执着常、乐、我、净,随这个肉眼所见的境界,都是颠倒境界;用这个佛这个般若,来破这个颠倒的境界,这是圣人的境界了,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到这下地狱这个众生,有是先是颠倒妄念,他心里面生欢喜心,就糟糕了。
未二、例余鬼趣一分
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如筘鬼等。
「如于那落迦如是;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生,当知亦尔」,前面是举出来这个那落迦,第一科。这个「午一、那落迦及鬼趣一分」这个分两科。第一科是「举那落迦」,讲完了。这底下第二科「例余鬼趣一分」。
「如于那落迦如是」:「如」,这个就是像,像这个堕落那落迦的有情,这个经过的情形是这样子。对「于余」,对于其余的「似那落迦鬼趣中生」,这个「鬼趣」,它不是地狱,但是它像地狱,「似那落迦」,与地狱的苦恼相似的那种「鬼趣中生」。如果另一类的众生,他不是下地狱,他是到「鬼趣」里面,但是和地狱的事情相似,「于余似那落迦鬼趣中」得到生命了。「当知亦尔」,和这里一样,也就是这么个次第。
「如筘鬼等」,这里举出来一个事实,就是这个「筘鬼」,就是这个鬼的脖子那里,有一个大包,可能还不只一个,这种痛苦使令他不能吃饭,不能有饮食。这种鬼的世界和地狱一样,相似,是相似的,也是这样子。
午二、鬼趣一分及余一切(分二科) 未一、显趣欲
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
「又于余鬼旁生人等、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这底下是第二科「鬼趣一分及余一切」。前面是说「那落迦及鬼趣一分」这是一科。现在第二科。「又于」其「余」的这个鬼趣的众生。「旁生」,就是畜生。或者是「人」,到人间来。「及欲色界天众同分中」,「欲界天、色界天」,这个「众同分」里面,在这里得果报的情形,怎么样呢?「将受生时」,他们当然有都有个自的名言的熏习、净不净业的熏习,将到这种惑业的成熟了,将要受果报的时候。「于当生处,见己同类可意有情」,也都是看见他自己一类的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那么看见这种境界「起其欣欲」,由此境界,对于那个投生的人来说,「起其欣」,就发起了他的欢喜心,他愿意到那边去。「即往生」,你愿意去,当然就去了。「即往生处」,就到那个地方去了。「便被拘碍」,到那里就出不来了,就被困住了,出不来了。
未二、例受生
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这里也是「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等等,也就是名言的熏习,乃至净不净业的熏习这个道理,如前面讲的应该知道。这是这一大段说完了。
辰二、别广胎生(分二科) 巳一、中有摄(分二科) 午一、入因缘(分二科)
未一、由三现前
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二、父母和合,俱起染爱;三、健达缚正现在前。
「又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前面这一大段是「总名五趣」。这第十四科,说这个「死生」,说「死生」,「死」说了,说「生」。「生」里面就是「总名五趣」,这一科「生」说了。这底下第二科「别广胎生」,特别的详细的说一说这个「胎生」。「胎生」,人是「胎生」,还有其他有些众生也是「胎生」,把「胎生」这件事详细的说一说。所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中有摄」。第二科也是「异熟摄」。「中有摄」分两科。第一科是「入因缘」,这个入胎的因缘,说这件事。「因缘」分两科。第一科是「由三现前」。
就是「又由三处现前」,又这个胎生这件事,那又和前面的地狱、饿鬼、畜生又有不同,他是要「三处现前」才可以。三个地方要「现前」,不「现前」不可以,不「现前」是不成就。那三个地方,「由三处现前,得入母胎」,有三个地方现前,你才能够「入母胎」。「入母胎」谁入「母胎」?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入母胎」。这个「三处现前」这句话怎么讲呢?
「一、其母调适,而复值时」,就是他的母亲,他这个胎生也要有父母。这个化生,像地狱是不需要有父母,无而忽有,化生。现在这个胎生是要有父母,父母,他的母亲四大要调和,没有病,要「调适」。「而复值时」,又要遇见正要受孕的那个时候,不是时时都受孕的,要遇见这个时候才可以。这是一个现前,这是一个地方现前,这叫做「现前」。
第二「父母和合,俱起爱染」,这又是要这样,父母不和合,没起爱染,那也不行,也是不可以。「三、健达缚正现在前」,说是母亲没有病,「父母和合,俱起爱染」了,还要这个中有,这个寻香行,这个中有也是要现前。这样子「三处现前,得入母胎」才可以。
未三、无三障碍(分二科) 申一、略标列
复无三种障碍。谓产处过患所作,种子过患所作,宿业过患所作。
「复无三种障碍」,这是第二科。前面是第一科「由三现前」,第二科是「无三障碍」。「无三障碍」又分两科。第一科「略标列」,有三种没有障碍,没有三种障碍,那三种呢?「谓产处过患所作」的这个障碍,第二种是「种子过患所作」,第三种是「宿业过患所作」,这三种障碍没有,那才能入母胎的。这是「标列」出来障碍的名称。底下再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解释「产处」的「过患」,分三科。
申二、随别释(分三科) 酉一、产处过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产处过患?
这句话是问。
戌二、释
谓若产处为风、热、荫之所逼迫,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复其门如车螺形,有形、有曲、有秽、有浊。
「谓若产处为风、热、荫之所逼迫」,这是第二科解「释」。「谓若」生「产」之处「为风」的病、「热」的病、「荫」的病「所逼迫」,假如有这样的病痛。「或于其中有麻、麦、果」:或者有「麻」,或者有「麦」,「麻」的「果」就是那个「麻」有多大呢?那个「麦」有多大就是那个。「或复其门如车螺形」这样子,「有形、有曲、有秽、有浊」。
戌三、结
如是等类,产处过患应知。
那这样子「如是等类」,这是「产处」的「过患应知」,有这样的病,那也不能够入胎的。
酉二、种子过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种子过患?
这是第二,说这个「种子过患」。什么是「种子」呢?什么是「种子过患」呢?
戌二、释
谓父出不净非母,或母非父,或俱不出,或父精朽烂,或母,或俱。
「谓父出不净非母」,是他父亲出不净,母亲没有出不净,这样也不行。「或母非父」,或者母亲出不净,而不是父亲。「或俱不出」,或者父母两个都没有出不净,这也不行。「或父精朽烂」了,「或母」也是朽烂了,或者都是朽烂了「或俱」。
戌三、结
如是等类,种子过患应知。
「如是等类」叫做「种子过患应知」,这叫「种子过患」。这个「种子」,原来就是父母的所遗出来的不净,叫做「种子」。这个《披寻记》上解释,这不是「种子」,这是假说假名为「种子」而已。实在的「种子」,是这一个众生他本身的名言熏习,才是「种子」,他的名言熏习才是「种子」;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才是「种子」。这离开了他的名言熏习、业熏习之外,另外没有「种子」,而这些都是增上缘就是了。这是「种子过患」也是不能入胎的。
酉三、宿业过患(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宿业过患?
这是第三个,先是问。什么叫做「宿业」的「过患」呢?就是过去你造的业,这里边有问题,有障碍,不能够入母胎。
戌二、释(分三科) 亥一、无相感业(分二科) 天一、无感子业
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复俱无。
「谓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或」者是「父」亲,「或」者是「母」亲,他那个时期,他没有造作,或造而「不增长」,所以就「不作」;就是造了而「不增长」,或者是「不作」;或者作了,而没增长,什么呢?「感子之业」,能感得一个儿子的业力,他没造这个业,没造这个业,那就不行。或者父亲没有作,或者母亲没有作。「或复俱无」,或者父亲、母亲都没有造这种业。
我在一本经上看见,父亲是造,造了这种感子,能感得儿女的业,就这种业。但是母亲没有,母亲若没有,就是没有。父亲有这个儿女也是没有。这个有一本经上说这么一件事。「或复俱无」。
天二、无感父母业
或彼有情不作、不增长感父母业。
前面是说父母没有这个业,没有这个业,那当然是不行。或者这第二段是「或彼有情」,就是那个中有那个人,他没有造作,或者造了而没有增长。造而「不增长」,就是没有力量,有了这个业,这个业力量不够,那也不能够感父母业。这个意思就是针对某一个人来说,我和这个人结的缘,结了缘,这个缘结的不够,那就不能以他为父亲、为母亲,应该是这么说。说「或父、或母不作、不增长感子之业」,就是这个父母对于某一个有情,没有造,结成这个儿女的因缘,结缘结的不够。那么或者这个众生,就是两方面的事情,或者那一方面作的不够,作的不够就影响了对方,这样的情形也不能够入胎的。
亥二、有感余业(分二科) 天一、感余子业
或彼父母,作及增长感余子业。
不是这个人,是另外的人,那么这个有情就不能入母胎。
天二、感余父母业
或彼有情,作及增长感余父母业。
和别的父母业,那也是不行。那也不能在这个父母这里投胎,就不可以。所以这个众生结缘,这个人与人结了缘的时候,你不想给他做儿、做女还不行,不行的。结了缘的时候,他就是要给你做父母,你要给他做儿女的,就是这个意思。没有结缘勉强也是不行的,是这个意思。
亥三、感异宗叶业
或感大宗叶业,或感非大宗叶业。
这是又一种差别的情形。或者是这个所造的这种业是「感大宗叶业」。这个「大宗业」是什么呢?譬如说是皇帝,皇帝这富贵的人家,富贵的人家在我们中国的这种风俗,大儿子是最有权利,最有威势的,那么他这一部份,那就叫做「大宗业」,「大宗」。这个「宗」者,族也。在一个族姓里边,他最权威,最有权威的,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就像一叶一叶的那样子,像那个树的叶,那个枝叶,就是那个躯干生出一个大枝躯干,一叶一叶的。就是一事一事的,这个「叶」是个事,事业的事,当做事业讲,一事一事的那么传下来。或者是你造了这种业,这种业能感得「大宗业」的,是感得「大宗叶」的「业」,这不是一般的这个人家,这是富贵的人家。
「或感」得的「非大宗叶业」;你若是造的是「感大宗叶业」,那就得要到那个「大宗叶」那里去投胎。这个不是「大宗业」,你就不能去投胎。或者是你感得的,是你造的业是能「感」得「非大宗叶」的「业」,那你就不能到「大宗叶」那去投胎,这是有这样关系。这是种种的差别,你若没有造那个因缘,你去不成,你不能入胎,就是这个意思。
戌三、结
如是等类,宿业过患应知。
这些差别的情形叫做「宿业过患应知」。这个「过患」,就是彼此的因缘不够,叫做「过患」。不是像前面的两种「过患」,不同。彼此的因缘不对劲,不够,那就是不可以做儿女,也不可以做父母。其实世界上人很多,但是你不能去投胎,这就是有这个问题。
午二、入相状(分二科) 未一、牒具缘
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三处现前,得入母胎。
这底下是「入相状」。前面说入胎的因缘,这以下是入胎的时候的情况,分两科。第一科是「牒具缘」。前面已经说这个具缘了,现在重说一遍叫做「牒」,重新再说一遍。「若无如是三种过患」,也「三处现前」了,那么阿赖耶识就「入母胎」,这个识就成功了,是这样子。这可见这世界上人口这么多,可见这因缘还是容易具足的,不是那么难;但是若是佛教徒,有的出家人愿意做国王,我出家还有一些老法师,他感觉到弘扬佛法困难,就是发愿要做国王,要这样子,那就是投胎的时候就有分别了,可是有分别的。
未二、别辨相(分五科) 申一、起趣欲
彼即于中有处,自见与己同分类有情为嬉戏等;于所生处,起希趣欲。
这第二科「别辨相」,一样一样的说出来它的相貌,这里分五科。第一科「起趣欲」,发起来到那里去的欢喜心,我愿意去。「彼即于中有处」,是那个有情他就在「中有」活动的地方,这时候已经不是死有了,还不是生有,是在「中有」的这个境界里头。「自见与己同类的有情」,也是「中有」;或者是他以前生活时候的那个情况。「同类有情为嬉戏等」,大家很快乐的人,那说是在世间上做功德的人,但是不是生天的,天也是化生,人间的人是胎生,共同做功德的人,到「中有」的那个时候,看见了以前共同合作做功德的人,心里也是欢喜。所以「于所生处,起希趣欲」,中有的眼睛好像天眼似的,远远的就看见了,在「所生处」,就「起希趣」的一种「欲」,愿意到那个地方去,我希望我能到那里去,他有这样的欢喜心。
申二、起颠倒(分二科) 酉一、标
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
「彼于尔时,见其父母,共行邪行」,这底下第二科是「起颠倒」,这是「颠倒」的一种糊涂错误的想法,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释」。那么远远的看见「嬉戏等」愿意去,到那里去了,又不是了,又看「见父母,共行邪行,所出精血,而起颠倒」,就起了「颠倒」的错误的想法,这是「标」出来,底下解「释」。
酉二、释
起颠倒者:谓见父母起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见己自行。
「起颠倒」怎么讲呢?「谓见父母起邪行时,不谓父母行此邪行」。「乃起倒觉」,错误的想法。「见己自行」这样。
申三、起贪爱(分二科) 酉一、标
见自行已,便起贪爱。
「见自行已,便起贪爱」,这第三科「起贪爱」心。「起贪爱」心,怎么「起贪爱」呢?
酉二、辨(分二科) 戌一、起贪
若当欲为女,彼即于父便起会贪。若当欲为男,彼即于母起贪亦尔。
「若当欲为女」,是这个众生他的业力,要使令他做女人,「彼即于父便起会贪」,和父亲合会的贪心。「若当欲为男」,他的业力使令他要做男人的,做男性的,「彼即于母起贪亦尔」,这样子。这是起这种颠倒的想法。
戌二、生欲
乃往近趣,若女于母,欲其远去。若男于父,心亦复尔。
「乃往逼趣」,他先有这样的贪欲。而后他就像在「逼」者,近也,到那去,到那近趣去了。「若女于母,欲其远去」,愿意他母,远远的离开。「若男于父,心亦复尔」,愿意他父亲,躲开。
申四、被拘碍
生此欲已,或唯见男,或唯见女。如如渐近彼之处所,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是应知。
「生此欲已」,这底下是第四科「被拘碍」,他生了这样的心情以后。「或唯见男」,或唯独看见女,而不看见男;唯独看见男,而不看见女。「如如」的「渐近彼之处所」的时候,「如是如是渐渐不见父母」的「余分」,「唯见男女根门;即于此处,便被拘碍」,就把他困住了,困住了,这个在《大毗婆沙论》上说的意思,就是闷绝了。他就是闷绝了,明白点说就是死了,中有就死了,中有就没有了。这个「死生」的「道理,如是应知」,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