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之叶
止禅(禅修)的基础 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悉达多学院 编译
序
【掌中之叶――止观】
一时,世尊在憍赏弥黄檀树林里。那时世尊捡起几片黄檀树叶放在手中,然后问比丘们说:「诸比丘,你们认为如何?是我捡起来放在手中的这几片黄檀叶子比较多呢?还是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比较多?」比丘们回答说:「世尊捡起来放在手中的黄檀叶子很少,而头顶上黄檀树林里的叶子很多。」世尊说:「同样地,诸比丘,我所了悟但没有宣说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少……。」――出自《相应部.56谛相应.第31经》为何世尊只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这般少的法呢?因为这「掌中之叶」的法是有利益的、与梵行的基础相关、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槃,所以佛陀志在对弟子们宣说「掌中之叶」的法。这便是本书的缘起。这「掌中之叶」的法又是什么呢?这「掌中之
叶」的法就是四圣谛。只有四圣谛才是真正导向厌离、离贪、灭尽、寂静、胜智、正觉、涅槃的法。虽然世尊还宣说其它如布施、持戒、生天、感官享受过患、出离殊胜等善巧法门,但是一切善巧法门都志在归向这究竟解脱法门――止观禅法。四圣谛是诸佛不共(特有)的殊胜教法,八圣道分包括在四圣谛之中。实践四圣谛的方法就是修行止观。换言之,「掌中之叶」的法就是止观禅法。
【解脱道与菩萨道行者】
为什么止观如此重要呢?对于解脱道行者而言,只有通过修行止观,修行者才能现证涅槃。《法句经》第372偈说:无慧者无定,无定者无慧,兼具定与慧,彼实近涅槃。对于菩萨道行者而言,止观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止观才能现证真实的般若波罗蜜,有了般若波罗蜜才能实践菩萨万行。《金刚经》有云: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段经文说的是菩萨的使命。《金刚经》说得很清楚:「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菩萨的大悲心愿只有一个,那就是引导众生到彼岸――涅槃。作为菩萨道行者的您,如果只是一味地布施、持戒、忍辱……而不想掌握止观,那么您还不是真正的菩萨,只不过是善心人而已。《金刚经》有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您还不清楚何处才是众生的最终归依处,那么您究竟要把众生带到哪儿去呢?纵然您清楚了众生的最终归依处是涅槃,但是您可通晓那通往涅槃的道路吗?如何修行止观才能实证涅槃呢?这些都是菩萨道行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本书特点】
有人学佛多年,听了许多有成就的法师所教的法,可是总是觉得力不从心,以致最终不能受益。又有人苦修了一段时间,开始时还有一些成绩,可是时间愈久愈没有进展。本书要讲的是, 您需要对佛教的根本教法――止观禅法――重新认识,重新深入明白,并启发自己那么,您学佛修行多年的难题将能迎刃而解。很多书一再讲的都是传承里所讲过的话,我们听久了,虽然有所悟,但只属于个人肤浅的认知而已。另一方面,很多实修者的问题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对于基本的问题认识得不够深入。希望借着本书,能够阐明止观的心要,指出您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您真正懂修行吗?真正懂佛法吗?它要告诉您,佛法博大精深,可是因为能力的极限、定力的不足,所以您所领悟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您需要认真再去思考「什么是修行?」、「什么才是佛法?」。也只有如此,您才会认识到,原来佛法不是您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修行的悟境是无尽止的。本系列的书将谈及培育定力的法门(止禅)与培育智慧的法门(观禅)。掌握了止观禅法,您就得到佛法宝藏的核心,无论要追求解脱或弘法度众生,都可以随心所欲,满心所愿。
【对象】
期望提升定慧的一切修行者――包括解脱道行者与菩萨道行者。本系列的书讲的是原始佛教的止观,而您可能是一位修持密宗或北传佛教无上法多年的老修行。然而,实实在在的,在佛法的精髓――原始佛教教法――里,您反而会窥探到、认知到原来您对佛法懂得这么少,原来原始佛教保留下来的是一套如此博大精深、契合科技时代的止观禅法。
【止禅――现代学佛人的良方】
现代学佛人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心总是无法收摄。尽管听了许多法,乃至有所领悟,但是在体证方面总是觉得摸不着边。我们是一群生长在物质爆发时代的现代人,面对的是那无尽止的感官诱惑。我们也是一群生长在资讯爆发时代的现代人,冲击着我们的是那让我们
马不停蹄的文明讯息。这一切都使我们心猿意马,非常散乱,时时刻刻无法安住。所以,止禅正是对治现代人通病的良药,应当作为现代学佛人修行的首要工夫。希望透过《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之止禅》系列的书,能够指出修行止禅的一条康庄大道,帮助修行者顺利地提升定力,以作为培育智慧、追求解脱、弘法利人的深厚基础。愿大家修行进步,愿佛法久住世间。
—— 悉达多学院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