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初心修道中的四个障碍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27
初心修道中的四个障碍

我们发菩提心,上求下化,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学修佛法,才能成就佛果。在这修学佛道的过程中,初心学人,由於对佛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足够的修道体验,因此往往难以入门,停滞在相对境界上而无法证体启用。在初心的许多障碍中,有四个障碍比较突出,即:任务观点、执功德相、执著名相、执著仪规。由於在学法修法中,执著了以上四个方面,於是就不能离分别而悟证佛道,也就不可能从缘修——借法而修,进入真修——全性起修了。

一、任务观点

把修法立为功课後,每天只是为功课而用心,早晚课做好了,几座法修完了,很高兴。在功课中不知如何体证佛法,功课完了之後,也不知如何用心观照。有时时间不够,还为完成任务而急急忙忙地赶完功课。久之,功课变成一种负担,任务感压制了学佛的轻松自在的内心受用,把虔诚、自愿、欢喜、轻安、受用,变成苦恼被动的束缚,这是忘记了修法的本质在於修心,使心灵世界在修法中,不断地再生与升华,使清净本质的佛性在忘机忘境中,逐渐地显现其妙用。因此,修法应该是一件极愉快的事,如果参杂了任务观点,那么,法与心就不相应了,也就无法达到一心不乱,感应道交的目的。所以,学佛修法,不可以有任务观点,但也不必废除功课,而是在明白如何用心的前提下,活泼应用,心无挂碍,使内心处於一切放下,毫无负担的状态下进行,这样就容易与之相应了。

二、执功德相

一般人都认为修法有累计的功德,譬如诵经点圈,念佛积数或抖香炉,有的人把布施、弘法等好事,都认为有了功德而记在心上,於是执著了功德相而不忘陵,障碍了修道的进步。其实真正的功德并不在事相上,也不在修法上,而是在修法之後,内心世界脱离了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的状态,也即是自己性德显现的一种证悟,所以六祖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如念佛持咒,把一切妄心都打下去,一念不生,了了分明,那么,在这时,修法就有了真功德,因为与佛相应,感应道交了。假如在修法或弘法中,执有功德之相,即是妄心分别,便有了能所、人我等知见,遮盖了清净的自性,无法与佛相应,工夫也就用不上,不可能进入一心不乱的状态,因此成了修道成佛的大障碍。所以学佛的人不能执相忘性,把精进修道,广利众生的一切作用,放下来,不去执著,常常忘怀无住,使身心世界与佛果菩提融人一体。这样,不求功德,而真正的功德自然显前,道业方能日臻完善。

三、执著名相

佛教三藏经典、诸宗著作名相极多,如果学佛者不了解这些名相的意义和作用,一味地钻牛角尖,这个字怎么解,那句话是属於那一系的,这样子虽然学了很多,只是佛学而不是真正的佛法,更不可能深入佛慧、证悟佛道。因为佛祖所说的一切语言文字,都不过是指引大众进入佛之知见的种种方便,时间久了,方便积累多了,就形成了繁多的佛学系统与名相之学,而这些名相不过如指月之手一样,不应该执手而忘月。因此不必在名相上分高分低,分是分非,分此分彼,而应该借名相人佛正见,得意忘言,联系修道的实际,把名相中的真义,真正悟解,并将一切佛法融归自性,然後称性起用,不妨借名相而广宣教法,普利有情。假如我们不善於学,执著名相,忘了真义,虽然学了很多,积累了大量的佛学知识,也能讲得天花乱坠,但却无法明白佛法究竟是甚么!更不可能契理契机,接引大众,并人佛慧,内心依然烦恼重重,自相矛盾,临终时,手忙脚乱,无法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佛法本无需多文多字、多言多语,文字只是借以人道的敲门砖,故真正理解後,即应「离名字相」、「语言道断」,如果要体人大道,还须更进一步地「离心行相」、「心行处灭」,把攀缘的妄心统统放下,放下也放下,一切无住,一丝不挂,这样,内心光明的智慧自能显现,佛法於心顿具,不从外得,那么,无比清净、自在的受用,当下即是!

四、执著仪规

佛教行法中,为了接引修道人容易进入清净境界,故设立了很多的仪规,如丛林里的早晚殿、禅宗的禅堂、密宗的坛场,净土宗的念佛会与打七等,都有一定的仪规程式。有的人不明白仪规的作用,而有执著心,香一定要这么烧,蜡烛一定要这么点,供养一定要这么安排等等。本来仪规在修法中的作用是摄心的,譬如我们进入庄严的道场,心裏油然起敬,因为有了尊敬心,妄念就不起,把尘劳烦恼一放,身心轻松,一心在这样的环境下修心,就容易相应。假如执著了,就会在差别的事相上起分别心,挑起了千斤重担,这样如何能感受微妙的空灵之境呢?因此,所有的仪规只是修道的方便,修道的真功德并不在仪规的本身如何,庄严只是借境修心罢了;要是执著仪规,就会被仪规所缚,便不能离执人道。所以我们在仪规中修法时,不住仪规相,即相离相,一心安住离执正念,这样,就可借仪规修法而入道了!

为甚么初心学佛者有以上的四种执著?为甚么能够障碍人道?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般若智慧,对佛法真实义不理解,於是住著於修道的方便与过程,而不能借法证真。无论修甚么宗的人,如果真正领悟了中道佛法,以佛知见而为知见,时时回光返照,证得本来,对於一切事物、一切法门、一切行为都不住著,所谓「空灵无住,妙用无穷」,如是在修道中,超越了四个障碍,心地清凉而自在,故能在运用诸法时,如镜子照物,如寒潭临月,身心不动,运用无穷;能够做一切修道行法之事,而不住於相,尽管断惑证真、证体启用、而无修无证、不留痕迹。如此用功,便是般若智慧现前真修佛法的时节,与著相求法相比,何啻天渊之别,日劫相倍呢!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下一篇:禅观入门 五、禅的障碍与消除方法 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
 禅修与密宗
 禅修的开发过程
 垟山禅悟录 就路还家录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垟山禅悟录 垟山印证录
 圆觉经直讲 第十五章 圆归如实的道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斥妄显真第二
 禅修的方法与过程
 禅观入门 四、禅的渐修方便与顿悟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系列开示 50[栏目:常福法师]
 Part Two 10. Suddhodana Sends Messengers to His So..[栏目:The Life of Buddha]
 32.云何菩萨布施生尸波罗蜜?[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把“作茧自缚”变成“破茧而出”[栏目:看开]
 如果我帮他,就会耽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不耽误事情,就没法救他,这该怎么办?[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相应16经 详细经第二[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摄大乘论 第42讲[栏目:韩镜清教授]
 佛教眼中的物质世界(复旦大学演讲)[栏目:索达吉堪布]
 找到那个下手处[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孔雀经治愈眼疾[栏目:持验录]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