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九讲 智慧品
 
{返回 卓格多杰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87
第二十九讲 智慧品
 Lecture 29 Chapter Nine Wisdom
日期:二零零六年二月十一日
上堂提到为了确立空性是佛法的根本,就得先从多个层面确立大乘经典地位。寂天菩萨除了一一驳斥「大乘非佛说」的邪见,更进一步提出若不先确立大乘地位,小乘地位实在也无法确立。其中一点重要论证是:没有大乘经典,光靠小乘,我们根本无法证悟空性;无法证悟空性,自然不能斩断生死轮回的束缚,得入涅槃;不得涅槃,四谛「苦的止息」不过是空话。在这连串的论证中,寂天菩萨不仅提到生起轮回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明妄执诸法实有;还有一点,就是不透过证悟空性,表面上可以暂时压止现行烦恼,其实微细的贪爱瞋恨尚存,遇上适当外缘,识境相连,微细的烦恼再会生起,由是推论到未能体证空性的阿罗汉,根本未能断尽烦恼障。寂天菩萨这种论证除了恪守祖师龙树菩萨所说:「有法执必有我执」的教示外,并于讨论「人无我」、「法无我」时,驳斥唯识和中观自续派提出人无我、法无我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修行路向,所以证得果位亦不同,例如说证人无我断我执得大涅槃;证法无我断法执得大菩提。寂天菩萨在以后的篇章分成两种无我,纯粹是顺应众生才把五蕴割裂成物质和精神罢了。还有一点要提及的是颂四十九、五十及五十一,如智作慧论师等教内学者认为非出自寂天菩萨手笔,原因有两点:一是前后文理不相顺;但这种情况在以前也至少出现过三、四次,为什么在这次却毫不容情地把这三首偈颂斥为伪作,可见这点并非真正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文中有对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尊者有微言,认为他未能完全了解佛的教言,从而断定寂天菩萨不会如此失仪,认定这三颂非寂天菩萨所写,只是后人加上。这显示教内有一强烈信念;尽管我们可以说小乘阿罗汉若未体证空性,仍未具足资格,未能循名责实得到阿罗汉的美誉,因为阿罗汉蕴涵杀尽烦恼贼的意思。但佛弟子对他们的戒行仍十分尊敬,不能轻蔑;这个尊卑有序、圣洁理智的传统,是否应为我们福德轻薄的五浊恶世佛弟子切实地遵从呢?此外,寂天菩萨在陈述体证空性乃佛教根本精神,劝导小乘傲慢声闻不可因自己不了解大乘空性而随便破斥,反而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发现体证空性其实能让我们学得并成就全知的佛果,达到完全涅槃;另一方面,体证空性后能不住涅槃,以大悲心长住于世,救渡众生。接着,寂天菩萨提出执着诸法实有是轮回根源,并且使我们产生恐惧;「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既无少分我,谁复生畏惧?」寂天菩萨鼓励信众要好像圣天菩萨一般体证空性:「若见境无我,灭诸世间种。」(When selflessness is seen in objects, the seeds of cyclic existence are destroyed.)」不执着诸法实性,便能从根本上出离生死轮回期间的一切恐惧。
 
(四十九)
若语入经藏,即许为佛说,
三藏大乘教,云何汝不许1 ?
中观瑜伽师说:「如果语言一旦被编入经藏,就承认它们是佛说;那么大乘经典一样也被编入经藏中,何以你们又不承认它们是佛说的呢?」
You may say that those utteranc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sūtras are acknowledged as the Buddha’s words.  Why then do you approve of the Mahāyana, most of which is similar to your revered sūtras?
 
(五十)
若因一不摄,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一切成佛说。
如果只是因为宣说诸法空性不属于声闻乘之经典这一个原因,就认为整个大乘经典非佛说;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主张只有一项与小乘经典相同,一切大乘教法都是佛说。
If the whole is faulty because one part is not acceptable, why not consider the whole as taught by the Jina because one part is similar to the Hīnayāna canon.
 
(五十一)
诸圣大迦叶,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废持大乘教?
以大迦叶尊者为首的众多圣僧,尚且不能完全揣测所有的佛语教法;谁会因为你不理解大乘经教,而认为不应该信受奉行大乘经教呢?
This is a doctrine whose depths were not fathomed even by Mahākāśyapa.  Who then would refuse to accept it simply because you fail to understand it?
 
(五十二)
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当菩萨体证空性时,祂既对生死轮回中流转的众生产生大悲心,亦不会因执着寂灭快乐而害怕轮回;为了永恒满足众生的愿望,虽具有离开轮回的断证功德,祂却是出于慈悲而长久住世,不住涅槃;这种大悲心便是体证空性的成果。
The Bodhisattvas’ presence in the cycle of existence for the sake of those suffering due to confusion is brought about by their freedom from attachment and fear.  This is the result of realizing emptiness.
 
(五十三)
不应妄破除,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如理修空性。
对上面所说的空性教理,因为不了解就随便破斥是不对的。更不应心生怀疑,按自己根器,查出方法,合理地修习空性。
From this, the emptiness doctrine will be seen to be immune from all attack.  And so, with every doubt abandoned, let us meditate upon this emptiness.
 
(五十四)
空性能对治,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何不修空性?
空性能对治障碍成佛的烦恼障与所知障,因此,想要成佛者,何不快些去修习空性呢?
Since emptiness is the antidote to the darkness of afflictive and cognitive obscurations, how is it that one desiring omniscience does not promptly meditate on it?
 
(五十五)
执实能生苦2 ,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执着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痛苦,所以应对它生起畏惧,相反,证悟空性能止息一切轮回痛苦,那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Let fear appropriately arise toward something that produces suffering; but since realization of emptiness pacifies suffering, why should it be dreaded?
 
(五十六)
实我若稍存,于物则有惧;
既无少分我3 ,谁复生畏惧?
如果真实的有这个「我」,那么恐惧便会从四方八面而来;如果没有这个「我」,还有谁去经验恐惧呢?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called “I”, fear could come from anywhere.  If there is no “I”, whose fear will there be?
 
(五十七)
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
非涎非鼻涕,非脓非胆汁。
The teeth, the hair, the nails are not the “I” and “I” is not the bones or blood; the mucus from the nose, and phlegm, are not the “I” and neither is it made of lymph nor pus.
 
(五十八)
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
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
The “I” is not the body’s grease or sweat, the lungs and liver likewise do not constitute it.  Neither are the inner organs “I”, nor yet the body’s excrement and waste.
 
(五十九)
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
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4 。
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我不是骨头、血液,不是鼻涕,不是唾涎;也非脓液,也非胆汁。我不是脂肪,不是汗水,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不是其余任何内脏,更不是大便和小便。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运行于脉络中的气、体温不是我,眼等百窍不是我,六识等也不是我。
The flesh and skin are not the “I” and neither are the body’s warmth and breath.  The cavities within the frame are not the “I”, and “I” is not accounted for within the six perceptions.
 
 
第二十九讲完
注释
 
1 《入行细疏》注第二一零页说:「自此以下三颂(至颂五十一止)是遭后人窜改,并非寂天菩萨所造;而且它们的次序不顺接文理,这三颂就算是寂天菩萨所写,属于此论,亦应放于颂四十三后。」重要的是说话有毁损大迦叶尊者(Mahākāśyapa)之嫌。
2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为了使众生能从烦恼与智慧的障碍(obscurations to omniscience)解脱出来,所以从法(phenomena)与人(persons)两方面讲述无我之理。」同时,月称菩萨在《菩萨瑜伽行四百论》注释中说:「所谓的我(self),是指不须要观待其他事物,能够独立自性的存在。而无『我』就是指一切法的无实有自性。此无实有自性的『无我』,乃从被分割的『人』与『法』两方面理解;分别被称为『人无我』与『法无我』。」第三世章嘉国师(1717-1786)在《中观正理》反对唯识和中观自续派所提出:「当一个人现证到最细微的『人无我』时,他不再须要去证悟最细微的法无我,也能获得解脱。」章嘉国师依据龙树菩萨提出:「有法执必有我执」;因此,要达到解脱,必须体证最细微的空性。章嘉国师以应成派的观点反对唯识与自续派主张人无我、法无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修行路向(two selves are different and that the mode of conception of them also differ);他认为两种「无我」的确立方向是相同的。由于对五蕴的物质和精神现象执着,并分割成「法」与「人」,于是为了对治这种执着分别,我们提出两种无我;这不是在两个虚假的「我」(人我和法我)上,构造出人无我和法无我;例如由五蕴组成的一切现象,非真实存在,因此,我们称为法无我;同样的道理,由五蕴集合而成的人,也非实有;在这情况下,我们称为「人无我」。所以无论是人无我或是法无我,其理只有一个:一切法无实有自性。这便合乎龙树菩萨提出「有法执必有我执」,解脱必须现证最微细的空性;而不像唯识和自续派要以不同入路分别对治人无我,断烦恼障得解脱;对治法无我,断所知障得菩提,这种节外生枝的修行方式。(见Jeffrey Hopkins’s “Emptiness Yoga” 页三六四至三六五)
3 达赖喇嘛说:「在微细的层面上(例如体证微细的空性),这两者(人无我、法无我)是没有区别的。在此先讨论人无我,因为有关人的空性比法的空性容易确证。为了确认无我(identitylessness),我们必须认知本身(identity)和自我(self)。」(《超越的智慧》页九十)
4 章嘉国师说:「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俱生我执心识(innate consciousness),认为在色等五蕴组合的整体之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我』。这种俱生我执不用智力推理,甚至在没有任何理由下形成的一个自然(习惯)倾向。」所以,宗喀巴大师认为这种俱生我执是一种「非智力分析的天生我执」(the non-analytical innate conception of true existence)。(“Emptiness Yoga”页三七三)
 
 
应用讨论问题
一)为什么学者认为颂四十九、五十和五十一非寂天菩萨所写,而是后人窜改羼入?
二)寂天菩萨认为修行人如要得到真正解脱,必定要证悟空性;空性之道乃解脱的钥匙;试依颂五十二至五十六说明。
三)寂天菩萨依龙树菩萨、圣天菩萨、月称菩萨的应成派论点,否定唯识和中观自续派认为人无我、法无我是两个不同范畴,其对治及证果亦是两个截然不同路向和境界;寂天菩萨并恪守龙树菩萨「有法执必有我执」的教示,认为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法执, 
 
 与执我及执我所的「人我执」同样是承认客观存在具独立性,从这一点看「法我执」和「人我执」是一样理路的。换言之,在极细的体证空性时,人无我和法无我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人无我」、「法无我」是同一道理,否定一切法皆无自性。寂天菩萨在以后的篇章分成两种无我,只是顺应众生把五蕴割裂成物质和精神罢了。试找章嘉国师所著《中观正理:应成派概述》,进一步理解应成派与唯识和中观自续派对二无我的不同理解。
 
 
 

{返回 卓格多杰仁波切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讲 智慧品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八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三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八讲 静虑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六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九讲 回向功德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讲 持守菩提心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一讲 静虑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七讲 静虑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十一讲 安忍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三十六讲 智慧品
 入菩萨行讲义 第二十七讲 智慧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露名姓 人我相空[栏目:金山活佛]
 第二册 佛教的真理 第二课 经藏[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二册]
 汉藏教理院记[栏目:太虚法师]
 述说唯识二十颂 第十颂[栏目:刚晓法师]
 四大名著之儒林外史[栏目:戒嗔的白粥馆]
 六祖坛经 第七集[栏目:六祖坛经讲记·中广电台]
 《集量论》略解 十 C[栏目:因明学讲记]
 一念之差,地球可灭[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佛教对「宗教之间」的看法[栏目:当代问题座谈纪实]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