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831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净明山人

今天我们讲永嘉大师证道歌,证道歌就是证道的人从内心流出的智慧,他对道的真实体现的证境的一种表现。那么什么叫证道呢?就是说他的心灵世界和宇宙的道完全相应,就是证道,解和行一致了就叫证道。而证道的真实的状态,他本来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言说的。这个歌词,是一种流露,是道人对后人的一种方便显示,其实这么多的话在他的内心里面是没有的,所以说这是对后人接引的方便,才作这么一种表达、一种描述的。下面我们讲文字。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这个“君不见”,的“君”字就是代表着佛性,代表着道的根本,代表着每个人当下的觉性,能够听、能够说的,当然这个时候,能够听、能够说的,它是不带妄想、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是很清净。在这个清净本来的状态,无所见、无能见。因为这个地方见不到,没有相貌、没有东西、没有名言、概念,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够知、能够说、能够做。

这个“君不见”这三个字就是悟道证道的人的根本。如果有一个东西可以修,有一个境界可以得,有一个相貌可能见,有颜色、有方位、有功能、有什么,这就是外道。比如说有一个定、一个境界、深和浅、内和外、功夫的高和低,或者光明的大和小,可以去比量的话,这不是道。

因为道的真实的体性就是无相的光明,就是灵妙无着的智慧,这是我们宇宙人生里面最奥密的地方,达摩西来就是传这个,它不是言教,不是修证,不是境界,不是神通、不是有相的光明。但是这个灵妙的体性,它是不生不灭、无来无去,教中所讲的根本旨趣也是它,但是教下用语言来描述,而宗下以直指而显。所有的修行人的修证也是以它为本,但是他不知道,它本来具足,不知道它这个“本”的本来相貌是怎么样,所以他要除妄,除妄来求真,他要用之个心去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定,然后他想获得什么。

但是因为在凡夫、在外道的心灵里面他要追求。追求什么?追求一个解脱,追求菩萨的位子,追求佛一样的境界,那么在佛教里面就形成了三乘次第了。有很多的修行方法,他要追求一个道果,追求一个境界。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本性是所有的修行功能的根本处,就在我们的灵妙觉性当中,这个灵妙觉性,它无始以来都是一样的,它是从来没有变化过,但是众生被无明覆盖,外道被他的知见覆盖,罗汉被他的空性覆盖,菩萨被他的菩提心、着相修行,或者说度化众生的慈悲心覆盖,没有完全找到那个空灵的本性,找不到。

所以达摩西来,它是言教之外,它不立文字,要直指人心,让你见到这个灵妙的觉性,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赤裸裸的体性。在西藏来讲就是“明体”,在我们来讲就是觉性,就是觉性菩提心,它是本具的,而这个“君”是万物之君,是万物之体,它是不可见的、不可知的,不相对性的,它就在当下,你能够说、能够做的就是它,但是你却找不到它,你无法描述它,无法把握它。但是它就在这个地方,从生至死,从凡夫到佛,都是这个东西在作用。

因为六道的轮回众生,它迷妄之后,成为灵魂或者神识,罗汉偏在空上,这个灵知的妙性,落于空性而不能显现作用。菩萨虽然有作用,它在空有两边动荡、变化、分别、取舍,他不能究竟。而这个觉性的体性它是没有生灭、没有内外、没有来去、没有空有两边、没有作为和不作为,它是自然的、法尔的、本来的。它就是这样,它能显现万物,但是它不是万物之源,万物不是作为它的源头来显现,但是它是显现万物的根本。

因为我们人类就是有了这个佛性、觉性,所以说它能够一直显现变化,无穷无尽的未来都是它的作用。这首永嘉大师证道最根本的地方,就是因为他亲证了这个佛性,所以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

绝学,就是说他没有相对事物的那种对立的学习、求知、求学、求一个外在的境界,在这里面已经没有了。绝学,就是停止了所有外在的东西的追求和有所得。为什么?它是本具的,在觉性当中具有一切。但是具有一切不等于说已经拥有了一切,因为它是在无尽的时空当中永远在起作用,永远在流布着。明天的事情,今天不等于说是具足了,但在原理上、在性上是具足的,但是明天要在明天的时候显现,当然也可以显现明天的境界,但是不等于说已经显现了明天的作用。一本书你没有看过,但是一般对求知的人来讲,他说我要了解它,我要学通它的内容,但对悟道的人来讲,他不是学外在的东西,我要显现它,显现这部书的内容,而这本书的内容是本性所有的,只是我以前没有显现过它,现在我显现它了,就起了它的作用,那么在这种显现情形下,他不是有所得、有所学的,他不是学东西、积累的,他不是积累了这个文化、知识、经验、不是积累的,他是显现的,他是一种活泼体现的一种道,所以为什么说道无所不在。

因为山河大地、我们人类的文化一切,都是这个我们的灵知觉性显现的,灵知觉性显现了一切,那么一切就不是道吗?一切都是道。当然显现的范围、显现的因缘有不同,所以说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有差别,不是一致的,不是统一的。他在不同的因缘、不同的众生界,他显现的不同。譬如说,文殊菩萨显现的大智,普贤菩萨显现大行,地藏菩萨显现大愿,观音菩萨显现大悲,那么这四位大士,他显现的都不一样,他们在显现的这个作用当中是不能求同,在这个觉性的体上是不能求异,是无异的。

这个“绝学”就是在你的心灵里面圆满去关心,要你去学习,而是不断地显现。“无为”就是说,你虽然说话、做事,运作于你的事业,但在觉具足的,不是向外有所学,在这以外没有另外的东西要你性体上是没有作为的,它是不作为,为什么?任何时候的作为在它的上面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非、没有男女、没有高低、没有好坏。在这个觉性的体上,绝对是没有的。

因为在这个体上没有任何的染污、任何的增加、任何的变化,所以说它是无为的。它没有作为,而我们一般来讲的作为,只是从那个作用的层面,从那个现象的层面,从体性的功用的层面来说的,这个在佛教里面讲叫妙用,道人的妙用。妙用是没有痕迹的,妙用是随时随地变化的,称之为机缘,机缘的变化,它没有实在性的。为什么?一时、一地、一刹那一刹那都在变化,过而不留,它是无法留在这个法界当中的,无法留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的名言概念、一切的感觉、一切的存在,它是始终在无常地变化,也可以讲始终是空的,因为它没有主体,没有一个永恒的主宰着,这是因为在无为的觉性上能够无所不为的显现,那么在道性来讲得到了统一。

所以说这个无为就是它的体性,它等于是摩尼的宝珠,它是空的,它有清净的光、净裸之相。但是如果外面的光照过它的时候,它会呈现颜色、光色,这光色里面可能有很多的变化,但是对它的体性来讲,始终不变,它没有作为,它没有有意地我要造什么颜色,我是什么东西,它没有这个一个概念,没有这么一个执着,它没有。但是它能够显现,是活的,活泼泼地显现,所以说能够体悟到绝学无为的这个觉性本体的人,他是一个闲道人,他没有修、没有证、没有作为什么。虽然他在世上在别人看来还要工作、还要生活、很多事,但他的这个觉性是闲的。所以赵州和尚就讲了这么一句话,有人问他,我悟道以后怎么保护?他说你只要守着闲闲的就可以了,你没有事了。守着闲闲的,你没有什么修证,你就守着你清净的本来,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不要落在有为上,去努力达成一个境界,努力去用一种功夫,要做到什么什么样的程度。比如说有的人说,我要做到不睡觉,我做到不吃饭,我打坐能够坐到2小时、4小时,这个就是落作为,就和道性违背。闲道人就是在这些地方不作为,让它自然,坐半小时和坐一个小时没区别,打坐和不打坐没有区别,睡觉和不睡觉没有区别,忙和闲没有区别,在你的觉性的体上对整个的事物、整个的人生发展的历程都不作为,让它随缘。在达摩祖师来讲就是说任运,就是说二六时中行,有一个行就是随着你的命运而行。你不要求得一定的成果,一定的一种生活状态,一定的要什么时候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者什么时候退休,或什么什么一定要出家或在家,一定找一个清净的地方修,怕红尘的烦恼,等等。这一切你都不能有作为,你要做一个闲道人,就是说怎么样就怎么样,随其它自然,那么你的心灵世界已经和道相应了,已经是真正的修行了,而自然会表现出来。外在的念咒、打坐、气脉,这一切一切只是他的表现,但是他的表现就随他表现吧,应缘不同,他的表现都不一样,如果你真的和觉性相应,因为它是宇宙当中最纯净、最灵妙的能量,可以这么讲,是一种灵能,最纯净的灵能。当它显现的时候,一切万物随之而变化,身体在变化,环境、一切因缘在变化,甚至和你相应的人、接触你的人,他都在变化,他的业障在减轻,智慧在开朗,都在变化。因为这是觉性的宇宙,这就是佛。等于说你和佛在一起,你就在佛当中,你是以佛来体现的,那么怎么不能改变呢?一切一切都在不可思议的变化当中。但是你没有作为,你没有说,我度众生了,我帮了你了,我加持你了,没有这个作为,他是闲道人,什么都没有做。

“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没有妄想可以除,也没有一个真可以求,这两个是一个概念,妄和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人都是建立相对的概念,对道人来讲,世上没有一个东西是虚妄的,也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他没有这两个东西存在。他无可说,不可说的,没有什么一定的定义和一定的一种说法,他没有。因为没有妄、没有真的话,那么就是全体,法界没有对立面的时候,法界就是一个整体,就是一合相,当世界分出二边的时候,那么世界的差别相就出来了,相对的境界矛盾就出来了,当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矛盾呢,真和妄是一体了,男和女、是和非、好和坏,如果都没有对立面的话,不就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吗?非常完整。非常的完整,那么你就没有矛盾的地方,没有执着的地方,没有对立的地方,就超然于万物之外,又显现于万物之中,圆融无碍。

“无明实性即佛性”,无明的实性,众生都是怕,无明实性啊。无明是一种对于缘起、对于本性的不明了,没有智慧,就形成了无明,把一切一切事物当作实有,把自我的感觉当作实有,然后沉湎其中,在这里面起颠倒、生是非、执着、烦恼,等等一切都是无明,而无明的实性,而众生执着为实有,就是叫实性、实在性、主宰性,或者主体意识,我是我,你是你,世界是世界,一个个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无明实性。但是我们说无明实性就是佛性,不要在这些以外来求一个佛性,明白道的人,知道一切众生都是道,都是佛,都在佛性当中,不要分开来,这是无明,这是佛性。

但是悟道的人知道,你执着了,你执着了我,执着了境界,你的烦恼是这样来的,但是悟道的他并不是把佛性和你对立起来,他知道你还是佛性的作用,还是佛性的显现,只是你不能了知,你不明白而已。那么他的作用并不是要给你一个境界,他要把你的无明实性的执着、你的分别心、执着念化掉,那么在接触当中,他自然的光明、还有相应的种种语言来把你化掉,化掉一点,你回去就轻松一点,就和佛性相应一点,这就是说悟道人的作用,在机缘当中把这些解开、化开,他的佛性就浮现出来了。

佛性是本来的,就像污浊的水,污浊的水表面很不清净,但是他的水的本质是清净的,这样把污浊化掉了,它的洁净的透明相就出来了,所以说无明的实性就是佛性,而“幻化的空身即是法身”,幻化、法身不是孤立的一个存在,就在幻化的空身当中,我们知道这个身体不是实有的,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幻化的,它是四大五蕴显现的,而四大五蕴,如果你没有烦恼的话,它是什么呢?它就是法性,法性显现。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身,不是实有之身。因为它有不同种性物质,佛教讲种子,四大种子、六大种子,现代人讲就是原子、电子,等等的因素组成的,这在宇宙的能量当中是存在的,它是物质世界,物质世界是由这些构成的,那么这个物质世界,它有没有主体,它是不断地变化,能量和质量的不断变化,这里有很多很多的层面,很多的多维世界的空间,很多的变化的。这是无穷尽的变化,而这个觉性和它不是直接的关系,觉性不在它里面,但它在觉性的里面,它是在觉性的里面起变化,但是它不是觉性生出来的,是觉性显现的,觉性是宇宙里面独立的、无量的大的空间,其实是没有大小之分的,它是永远存在的一种灵知的妙性,非常清净,宇宙万物是它显现,但是它不是直接的关系,但是从显现的角度来讲,这一切万物又没有离开它,但是它不是万物。

这个觉性如果你迷惑在万物当中了,这是由于无明的关系、幻化的关系。如果一明白过来,它们不是一个东西,不是同一个层面。而觉性广大无量,能够显现万法。而万法在觉性当中,觉性不在万法当中,不会被它所迷,是这个体悟。所以说幻化的空身就是法身。法身在佛教里面怎么讲呢?就是说法身就是无相的清净的光明,就是灵妙的光明觉性,就是法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来无去的那个清净心,明明朗朗,一念不生的就是法身。而这个法身,你的显现、作用都是它,你的感觉、身体、种种变化都它显现的。所以说幻化、空身也就是法身,不生两边见,当体就是。好,这个是前提,悟道人的一种体悟、总纲,那么下面再进一步了。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法身觉了”,一明白、觉了就是开悟,就是明白,噢,就是这样。觉,叫觉了,就是明白。了,就是通达、就是了知、明了了。无一物,没有东西,我的心里面的确没有东西,但是又明明白白,找它找不到,但是我知道。在这个时候是什么?你已经悟到法身了,没有另外一个东西可以给你悟,没有一种相貌,没有一种好象爆炸了、脱落、特殊的境界,不需要。过去达摩西来、很多祖师就是直指,明白了,噢,我的本性非常清净,本来无一物,当下就是,没有分别,就是它。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啊,没有东西。

那么“本源自性天真佛”呢?这个就是本源自性天真佛,没有修造,没有外面的师父告诉你得到什么理解,得到什么境界才是佛,不需要一种特殊的体验,它本来就现成的、本来具足的。所以说是“本源自性天真佛”。

这一段明白之后,你就有一种体会,下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的体会,什么体会呢?“五蕴浮云空去来”,你知道了这个妄想、烦恼等等境界,它们来来去去和我有什么相干啊,我和它们没有相干,我还是在这里,我还是很清净,很明白,外面声音传过来了,我没有一个心念去听它,我这里很明白;我看到一个东西,我没有心念去看它、当作实有,只是我知道,东西出现了,我知道东西出现了,这是什么?这就是开悟的人的境界,开悟人的六根当中显现了事物,但是他的心是空的,心是不动的,心是觉了的,明明白白的,这就是体现出来“五蕴浮云空去来。”为什么讲一个“空”字?与你不相干,你不受迷惑、不受影响,它们的来和去与你无关,但是你知道,这就是第一个体悟。

第二,“三毒水泡虚出没”,三毒就是贪瞋痴,贪瞋痴对世人来讲,它是烦恼的根源、造业的根源。但是对明白人讲,他知道,这个贪瞋痴是了不可得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东西,不是真实。只要你不去分别、不去执着,世界的一切境界、我们一切的作为都不是造业。因为我们的觉性当中没有这种分别、没有这种取舍、没有把它当作烦恼、没有落在这个境界上去,你没有落进去。那么这样一来呢,等于是水上的泡泡一样,它当下出生,当下灭尽,泡就没有了,它是虚的,不是实有的。尽管有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也是世界尘劳烦恼带来的。譬如说,有男女、有欲望,我们要吃、要睡,或者说等等的现象,但是你看看自己的心,如果对这些现象,对这些作用的过程当中,你那个明白的心、清净的心还没有变样,还是照样,那么这一切显现都是“虚出没。”它的显现和不显现都和你没有关系,它是虚的。虽然在作用当中你似乎是有,这有不是真有,是一种假有,是一种暂时的假相而已,对你的本性还是没有影响。如果你影响了,那么就叫覆盖。如果你不影响,就是妙用。妙用,在尘劳当中而得自在。在这里面是有工夫的,就是说刚刚开悟的人,悟到这一点了,知道,啊呀,我烦恼,一知没有了。这个根本就没有了,我也不执着了,但是事情遇到的时候怎么还有动呢?还有感觉呢?这就是习气,人的习惯性,还有外缘的一种影响。别人的愿望、别人的想法会强加于你,你感受到,噢,你需要这个,我要顺着你,因为你需要。顺着的时候自己就掉到别人的那种愿望里面、别人的一种烦恼里面,自己掉在他的感觉里。只要你不掉在别人那里,你还是保持你自己。你不要因为顺着别人而把自己投到别人的境界里去,那你就不会失去。很多时候,因为太慈悲、太照顾人,就是把别人的烦恼背在自己身上,掉在那里了。这个叫悟后迷,这就是不懂得保护的人的一种过失。自己被他人、本来不属于你的境界迷惑了。这就是说,在作用外不懂得方便、不懂得转化,自己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激动。尽管别人看到你很兴奋,你还是一样,你还是很清净。尽管别人讲的话非常的悲伤,你的心没有悲伤、也没有快乐。你知道,你悲伤了,你快乐了,都很清楚,但是你的心没有动。但是你也可以讲悲伤的话,也可以讲开心的话,也可以讲顺他的话。但是你看看你的心还是没有变化,还是没有动,那就是法身,那就是你的本来面目,那这样子叫真用功、真正的修行,真正的用功。

你上班了,你没有去。回家了,你没有来。事情很忙,你觉得里面一点不忙。外面很嘈杂,你里面非常的静,你没有觉得嘈杂。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是真正的用功。如果外面嘈杂,你起了一个心,烦,你就掉进去了,马上就掉进去。你上班觉得着急,啊呀,我要赶紧上班,你就掉在上班路上。能够体悟到这里,24小时都在功夫当中,就是牧牛,这就叫牧牛。一下子被东西拉走了、落境界了,马上回来,就知道了。如果牧牛熟了,就没有什么可以动心处,就不会再掉进去。掉进去之前,他一直安住在这个觉性当中,那么这个就起大用了,妙用就大显出来。好,看下面: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在前面悟证当中,从悟到证,证实相,其实我们刚才讲的就是证实相。当你的觉性和万物没有区别的时候,在万物当中你的觉性还是如如不动的时候,还是一样地清净显现的时候,这个境界就叫实相。

实相者,若见诸相非相就是实相。诸相,一切缘起的相。非相,你的心不动,没有被相所影响、所迷惑、所动心,这个就是非相了,相就不是相了。比如,见到女的,你不觉得是女的。苦的时候,你不觉得苦。觉得快乐,你的心没有快乐。这叫非相,因为你不落于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实相。这个时候,你能体现出来,这个就是证实相了,证到实相的境界。而证到以后呢?没有人,没有法。刚才我们讲到了,就是说他没有对立的建立,没有人也没有法。人,就是人和我,主体的建立,主观的意愿,主导的作用等等,这个就是一种人的存在了,人我的存在。法呢,就是缘起、客观的事物、种种的变化、相对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体现都叫法。当你证到实相的时候,没有人的执着,也没有法的执着,但你是一个主体。比如说,你有什么感觉吗?舒服不舒服吗?气脉通了没有吗?有没有放光吗?等等。这是人的感觉。然后呢,对所观的内容、气脉变化,外面有什么境界的等等的变化、等等的显现,如果你执着为真、为实有,就是法,就执着了法。在这个当中你没有自我意识感受这个执着,也没有对法的执着,叫没有人法。

没有人法,人依旧存在,法依旧缘起,这就是叫活泼泼的显现一切妙用。我们尽管也在走路、也在说话,但是找不到自己。虽然自己说话,但是不会认为这话是我的,不认为这话是我说的,没有这种概念。所以说,无人法。

“刹那灭却阿鼻业”,如果你体悟到这一点,这一刹那就灭去了无间的地狱的业,无间的业,不但是自己能灭业,和你接近的人都能够灭掉业,阿鼻地狱的业都会灭掉的,是不可思议的。一般讲念一句阿弥陀佛能消八十亿劫的生死大罪,这也是念到相应的人才能做得到的。你见到本性的一刹那之间,阿鼻地狱都掉了。也就是说,任何地狱的业境从此不会在你的心里面显现,地狱的、黑暗的那种境界,永远在你的心里面不会出现,这就是灭地狱的业。这两句是永嘉大师讲他自己:如果我所讲的不是这样的话,不是实证到这个的话,用妄语来欺骗众生的话,那么就“自招拔舌尘沙劫”。就是说,前面所讲的都是我的体悟,真实证到的地方,如果不是这样,就自招堕入于拔舌地狱,非常苦难的地方要经尘沙劫,意思说的确是这样子的。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顿觉了,就是顿悟了,听到了,或者说某一个时候,因缘到了,自己明白了,那么就顿觉了。一明白这个本性,一觉了它的这个本来面目的清净性,一旦知道了,那么这个就是如来禅,也是祖师禅所指的体性,就是说在根本上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说“六度万行体中圆”呢?不是外面的建立。譬如说,布施度,它是什么作用呢?度是度悭贪。人的这个悭贪,就是小气啊,舍不得布施,所以要通过布施度来度悭贪的心理。但是你的觉性当中有悭贪吗?你的觉性里面没有悭贪,已经度了。已经度了,那么你可以施舍一切,是不是?它里面没有东西啊,什么东西是我的?既然什么东西都不是你的,你一切都布施了,这样的体悟就是“六度万行体中圆”。都是在体性上圆满的,不是外面的建立,不是说你要布施多少才是达到你的功德多少,无论是哪一方面,六度我们不细细分了,都要这样去体会,都在觉性当中圆满的、具备的,要领悟到。这个领悟就是开发差别智,慢慢去体会,在实际当中体会。不是在外面的作为当中、有相当中做到的,那就是着相了。

那么什么是“梦里明明有六趣”?在无明的大梦的当中,在众生虚妄的颠倒里面,那么他觉得有六趣啊,六道轮回,有六道轮回所以要修行啊。所以要做很多的苦行,做很多的布施,诵很多的经,修很多的法。为什么?为了摆脱轮回,为了从这个梦里面醒过来,所以要修很多。因为通过修和佛菩萨接近了,和善亲近了,和清净觉的本面接近了,离开了恶。因为恶业越重,对本性的覆盖越利害,所以说有这么一个转变过程。但是有的人根基很深了,他多生以来已经很净很净了,很清净、很善很善,和佛菩萨已经很相应、一致了,他就不需要通过这么多的努力,这么多的修行啊,他直接从梦里醒过来,不可以吗?直接就可以醒过来,直接明白本性。那么这是这个祖师禅、禅宗的意旨,就是说能够顿悟,顿悟契入我们的本性。所以说“梦里明明有六趣,”但觉后呢,“空空无大千。”当你悟了以后回头一看,当然这个回头是方便说,再照一照,你的过去所做的一切都是空的。再照一照,宇宙的一切都是空的。尽管你的过去修了很多法,但是你明白了都是空的、白修的,等于不要修的。当然有的也感谢自己的过去生,哎,我修了多少生的苦行,出家多少生,我这生才证到,那么这就是说人类修道走过的路程,这是一种方便说。

但是他在觉性当中的时候体悟到、他就明白,我过去修,根本就是冤枉的,根本不要修。但是在过去的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修,才能达到我这一步,如果没有过去修,我这一步哪里来呢?这才是明白人的话。但是当你明白了以后呢,知道他本来不用修、本来具备、本来清净的。

所以很多开悟的人,一旦开悟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体会,啊,我原来就是这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的,开悟和不开悟也是一样的,我本来就是这样子。好,这样才是叫明白。如果说,另外有所得,另外一个境界得到了,那反而他是不明白了。很多人开悟以后,他觉得我和佛没有区别,我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但是如果他退回去的时候,又不是这样子了,如果他再到烦恼境界当中,他还是照样执着,照样烦恼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这个觉性当中,他是超越时间对立相的,超越烦恼相的,他一旦回到清净的时候,他第一体会原来就是这样,所以说叫原本如此。嘿呀,我就是这样的,也不是从师父那里得到的,我应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有的哭了、有的笑。为什么?哭过去的冤枉啊,笑现在的明白。有哭、有笑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说“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都是一个幻相,都是显现,了不可得。好,接下来: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

就是在觉性当中,他没有罪福的观念,罪福是我们人伦的道德,人的一种对世界的观念,对人的行为的一种观念,道德观念。在觉性当中是没有罪和没有福的,因为他不会遭罪,他没有罪恶的东西,他也没有福报的东西,福的存在也没有,因为他的体性是赤裸裸的,所以说在这个本质上是没有罪福观念的。

那么你无论怎么修行、怎么持戒、怎么做好事,在这个本体当中是无所得,你不能认为自己修得很好、很有福报、很有成就感,这些是不存在的。甚至佛也不知道自己是佛,越修得相应的人越没有什么,这在禅宗讲就是平常心是道,在尘劳烦恼当中,在随顺众生当中,在别人看来你有染污了,你造业了,或者譬如说请你到酒店喝酒,遇到等等事情,别人觉得你不清净了,在你的觉性当中还是照样清净,没有罪,没有罪恶感,即使和那些非常下劣的人、非常恶劣的人在一起,你也没有觉得犯罪感,你没有这种分别,当然这是一定力量到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来。就是说佛教里面认为入佛和入魔是两个比较难的境界,入佛就是说在佛的境界当中,佛的庄严、佛的愿力、佛的功德、佛的这种言教等等一切的这个当中你进去了,明白,但是无所住、不执着。入魔就是五欲的境界、尘劳烦恼的境界,众生的颠倒、是非、善恶当中你还是没有污染,你一样清净。只是入佛容易,理解佛容易,到佛的境界容易,佛堂的庄严、观想佛的境界、宣读佛的经典、礼拜佛的形象,这些都容易做得到,因为他是你的信仰的地方、羡慕的地方、归宿的地方,是你的目标,容易建立。但是入魔,一个学佛的人,本来想超越、想出离,但是要你回过头来,以无所住的心在尘劳烦恼当中不受染污,又能够和他们平等相处,没有障碍,没有分别,这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但是你在本性当中明白了,你就会有这种体会,就是说即使显现佛的境界,也没有觉得有所得,有什么了不起,有什么向往的、盼望的东西、追求的东西,没有!即使在很恶劣的这种尘劳烦恼当中、一些凡夫俗子当中,你也没有轻视他们,没有觉得染污,没有觉得可怕,你还是照样清净,是这么样的自在,那这就是无罪福的境界。

什么叫无损益呢?就是你做了好事,你没有得到什么,在烦恼境界当中,你也没有损失什么。在你的心里面显现。譬如说染污的境界,你没有觉得心所受损了。你想到佛、想到好的境界,没有觉得我庄严了,我得到利益了,得到好处了,这个心他不存在。很多时候,禅宗为什么有机锋,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给你显现一个境界,说一些某些话,反面的或者说奇奇怪怪的话,看你的心有没有损和益,你觉得,噢,你损害我了。或者,噢,你赞叹我,说我的好话了,我开心。这个你就有落处了。他的机锋的作用,就是看你有没有罪和福的感觉,有没有损和利益的感觉,有没有产生这种反映。如果你没有这种反映,你是本位不动,你在觉性当中。如果你直接反映出来了,那你就落在圈套里,已经落去了,本性就是迷惑了。或者你根本没有开悟,或者你即使开悟了,这个时候落去了。如果你不回光返照、不回来,那你就是颠倒。那个禅师会提醒你:哈哈,你落处了,你落在这里了。他就明白,噢,我这个时候的确迷惑了,这就是一种机锋的锻炼、考验的地方。

所以说“寂灭性中莫问觅”,在寂灭性中、一念不生处,不要去问,不要去找,这是不是佛性,我要找到什么光明、什么境界。在这个地方不要去问,不要去寻觅。因为这个就是你的家,你的本位,在这个本位当中只有唯一的存在,因为只有一个唯一的存在,所以不可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从另一个角度去捕捉它,因为他就是你全部的自己,因为它是你全部的自己,所以你在这个当中你不知道,你无法去知道,无法去看见它。所以说为什么有人说,为什么我见不到,因为太亲切了,“只因亲切甚,转而不认识”,好象是不认识了,因为太亲切了。

所以“比来尘镜未曾磨”,比来,就是过去,过去我在尘劳烦恼当中,我的镜被尘劳覆盖了、染污了。“未曾磨”,还没有磨干净,心啊,它的体性原来就是这样,但是在没有磨干净以前,不能照天照地啊!所以说“今日分明须剖析”,今日我把尘镜磨干净了,已经证悟到觉性了,所以说要分明地显现。剖析,就是智慧地朗照,就是要分明的显现,要起大用,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执着于身心世界,执着于某一种修为的境界,执着于功勋。要把这些罪福损益完全融化掉,不落在这个上面,然后呢,依我们觉性的力量来体现它,分明地体现它。

“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谁无生”,这个就是剖析的一部分内容,叫你去体会,什么是无生的?什么是无念的?谁无念,这个念就是妄念、分别,而谁能够了达本来无念、本来没有妄念,“谁无生”谁能够了达本来没有生灭,没有显现,就是说没有这种境界的一种生起,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的,这个谁无念,就是灵知的作用。谁无生就是空寂的现量。“若实无生无不生”这句话就是实相、证道的境界,如果真的证到了无生的境界、本性空寂的境界,那么是无所不生的,无所不生就是显现,就是能够起一切作用,显现一切境界,不是说断灭空,不是说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能够了知万物,能够显现作用。

所以说“唤起机关木人问”,唤起机关、木人,木头人,就是身体。机关木人,等于是一个机器人一样,是一个生理结构,如果在这个身体上修行用功的话,那么你是向外求、向外修,所以说“求佛施功早晚成”,求佛、向外面求佛、在身体上用功,那么什么时候能够成就呢?早晚成,什么时候能够得道呢?那是不可能的。这个都是虚妄的东西,不在外面修、不在外面成,是我们的本体,如果你真能够体悟到灵知觉性,那么无生无不生,一切都是现成的,当下都是具备的。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

这就是告诉我们把四大放下,不要执着四大、一定要怎么样修。“放四大莫把捉”,不要把捉它,你要怎么盘腿,单盘还不行,一定要双盘,半个小时不行,一定要一个小时,怎么样啊,或者不倒单,那就是你四大放不下。放不下四大,我们的本性就被四大所障碍,就落在这四大上放不开呀,老是有身体在,我在身体上用功,要坐多长时间,那么就落在这个上面了,所以说要放下它。

不但是打坐这样,睡觉也是这样,工作、吃饭一切时候都要把四大放开,不要执着它,随缘。所以下面四句话“寂灭性中随饮啄”,就是说在我们的寂灭性当中,随缘生活,随缘吃饭,摆在我们面前什么菜,我们就随便吃。今天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随缘应付,我们的性还是寂灭不动。

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一切的显现是“诸行无常一切空”啊,诸行,我们的行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变化,身口意的流动,这种流动当中都是无常的,什么东西能够停留得住呢?都是刹那刹那过去了,一天天就这么过去了,一切都是空的,这样叫做空,而不是说有一个停留的空,它是一种运动、变化、生灭当中,它本身是无常的,我们所以称叫空。它没有主宰,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它只是一种幻化的变化、显现。所以你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在寂灭当中能够随缘生活,又能够知道这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无常的生灭,那么这是什么,即是如来大圆觉,这就是佛啊!就是如来的大圆觉海,大圆觉海当中,觉性的海,它是空的,它是波浪,随起随灭,随缘变化,它能够运载很多的船只,在这个海上流动着、变化着,来来去去,生生灭灭。但是觉性的海,它是始终一如不动,在这个地方我们称为什么?就是佛!就是说见性成佛,就是成这样的佛。

“决定说,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顺寻枝我不能”。

前面这一段,如果明白的人就到这里就够了,下面不讲也可以了,就是他已经体悟到了,什么是佛?已经够了。下面是对那些还不明白的人再方便再讲一点,其实祖师就是这样子善巧的,他就是把觉性的真正的道表述以后,如果你明白了,就过关了,就这样安住。但是他怕有的人还不明白,就是再从头起,再演绎开来,演绎开来使那些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是更加地彻底地明白,更加彻底地证入。那么在他的见地、在他的那种显示的方面,就更加的圆满。

所以他说“决定说”,就说我前面所讲的对道的领悟、对道的体现是决定之说,不是方便说,是非常真实地体现了我们本性的大道,而且这个体现的大道是表示什么真乘,真乘就是一佛乘,就是佛祖的成就道的地方叫真乘,他不是说有二有三的,有次第的方法,他是直接知道本性的,而这个本性人人本具,本来不需要那么多的次第,但是你没有次第,在世间上的人可能领悟不到那个地方,也不会认为那个地方是真实的、无上的道妙,不会领悟到他很殊胜。

因为讲了人天乘、声闻、菩萨、缘觉乘,讲了一乘,到这里,凝聚在这个空灵的觉性上,人才会明白,它太伟大了、太殊胜了、太高深了,因为有下面那些奠基石啊,一步步走上去的,如果前面都不懂,即使让有人指点你明白本性,你也不会珍惜,也不会觉得这个有什么奇特、有什么奥妙,他觉得这个我都在,我也知道,但他就不会用,他也不会保持他。

如果通过这些次第,通过这些世间法、出世间法的了解,才回到这个地方来,才了解祖师的这个本怀、真意呀。啊,太珍惜了、这太珍贵了。原来修行修来修去就是为了这个,甚至连阿罗汉都证不到这个,甚至有的菩萨都达不到这个,才觉得,噢,这太珍贵了,太妙了。这的确是这样,所以说我表达的这个就是唯一的真乘。

但是“有人不肯任情征,”有的人就是不肯任情征,不肯在这个地方下手作功夫,在这个地方去参究、去体悟它,它不肯任情征。征是什么?是征问,征就是参究。任情征,就是说他要随着自己身心的这个作用的地方,身心的这个疑情的地方,能够死心蹋地、全部的精神投入到这个觉性的征问当中、参究当中去体悟它,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忘掉,然后提起来,去体悟它。

所以说如果你能够直接地任情征的话,那么这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这就是直截根源啊,这是佛祖的根源,这是大道的根源,也是众生的生命的根源。那么这是佛所印可的,所以是佛印可,也就是佛所赞叹的最无上的法门。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就是这个地方。

后面一句,就是说很多人在佛教里面寻求文字,等于是“摘叶寻枝”是“我不能”这样做的。在文字里研究、看很多的知识,了解很多的道理,然后掌握很多的技巧、方法,这些在禅宗来讲都是摘叶寻枝,他不得根本,他说“我不能”我不这么去做。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

这就讲摩尼珠了,本性可以形容为摩尼珠,也叫如意珠,它里面可以起变化,就是说有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可以随你的需要,都可以化出来的,是很神奇的一颗宝珠。而我们的本性,在佛祖的比喻来讲,就是摩尼珠,能够变化一切,显现一切的。但是在这里讲,这个摩尼珠,就是我们的灵知本性,但是“人不识,”不认识它,不知道它,即使他一直在用它,但是众生总是用自己的执着、分别心,执着于这个外在的世界,然后在这里面起比量,所以说“人不识。”

“如来藏里亲收得”,它是在如来藏里呀,就是说具有的,亲收得,就是说万事万物的显现的源头叫如来藏,那么在教下来讲叫如来藏,在禅宗来讲就是我们的觉性,或者叫摩尼宝珠,是亲收得,收藏在如来藏当中的。如来藏可以说是成佛的因,有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和空不空如来藏,是万物显现的源头,所以说这里讲如来藏亲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六般神用,就是六根根与识,我们的觉性在哪里用?就是在六根当中,说话、做事都是它,但是这个神用是能说能做的,都是它的体现。所以说,空即是不空,六根当中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染污,没有动心处就是空,不空是活泼泼地体现,能够看、能够听、能够作用,非常的清净,从这个觉性的明体上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方便、妙用,就是不空。

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一颗圆光啊,是真色,真色无相就是明,这种明啊,觉性的明就是色,这个色就是真色。真色者,非色也,不是颜色,不是光色,它没有颜色,但是这是真色,自己明了,自己明白,这就是一颗圆光,有的人听到这句圆光,他会想象到一个圆,其实他是没有范围的,没有一个圆的形状,没有一个内和外的大小,这个圆光是形容,就是说这个圆光的觉性在哪里都是圆的,吃饭、穿衣、睡觉、干活都在这个圆光当中,都在觉性当中,所以说“一颗圆光色非色”。

“净五眼,得五力,惟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拈争得”。

净五眼,这个名相大家可能知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还有佛眼,这是五眼。五眼都清净,这个表示出什么呢?譬如说我们的肉眼,觉性在肉眼中起用的时候,肉眼就是清净的妙用;天眼就是现大小、远近等等相的;慧眼呢,就是能够破一切迷惑;法眼呢,通达一切法相,通达一切根机;佛眼呢,就是觉性朗照、圆照万法,就是佛眼。“得五力”,五力就是五根五力,是信、进、念、定、慧等五种根力。那么这意思是什么呢?如来的这个五眼和修行道上的五种力量,那么都在觉性当中体现,不是外面修行得来的,所以说“唯证乃知难可测”,只有证到的人,才能了知,没有证到的人,他是无法猜测的,无法了解的。

所以“唯证乃知难可测,”因为它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理解、不是名相、不是颜色、不是一个东西。所以说下面比喻了“镜里看形见不难”。镜里看形见不难啊,觉性的镜子里面看到山河大地,万事万物的确不难,都是显现嘛,但是你要想抓住什么东西,抓不住。所以说“水中捉月拈争得”,就是说得不到,没有一个东西实在地存在。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就是说这是一个道人啊,意思说他的风格。他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层呢,古代的道人啊,他喜欢一个人寂静的一个山林里面养着道,因为如果没有世上的缘的话,他就是独行独步,也就是说佛讲的不求伴侣,这是外在的伴侣。另一种意思说,在觉性当中,他永远是独行的,觉性没有伴侣,永远是独步的,他在一切作用处,就是说在当下体现的,体现他的作用,他没有一个对立面,没有一种就是说依赖的、依倚的东西,他是独步的。也可以讲,他的作用、他的智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永远是他自己的作用。

所以说“达者同游涅槃路”。但是前面讲“独”,这里为什么讲“同”呢?因为证到觉性的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同样的这个觉性,所以达者就是见性的人、证悟到的人,同游涅槃路,同游一个涅槃路。但是虽然同游涅槃路,每一个人都走自己的路,都在自己的作用当中体现。所以说“调古神清风自高”啊,这个调是很古,就是从古到今,从诸佛菩萨到历代祖师都是这个调,没有两个调。“神清”就是觉了本性以后,精神是非常的清朗、高雅,所以说风自高,风格自然高雅,他自然不会落在五欲尘劳当中自寻烦恼,他是超越一切的,。

但是他如果入世,如果度众生当中,虽然觉性不迷,但是他身体可能会辛劳,所以“貌悴骨刚人不顾”了,可能他的容貌会很憔悴,因为讲法,度众生在尘劳当中和大家在一起,可能会劳累,身体会劳累,“骨刚”可能他的身体很消瘦。 “人不顾”,不顾就是说不了解,或者说看不起他,或者说,他不是和我们一样吗?也这么憔悴,这么辛劳等等,也就是说不能真地明白他。

我们继续讲证道歌: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修道的人,尤其是出家修道的人,他很穷,因为他没有在财富上发展,不是求财富而享受,所以说口里面称贫。“称贫”说我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财富,我是很普通的人,我什么都没有,这个叫口称贫。二是说他是一丝不挂的,他没有什么自我的执着放在心上,是他的谦虚的德,从来不表现自己。那么“实是身贫道不贫,”实际上是身贫道不贫,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过三衣一钵的生活,身上没有多余的东西,既使在家修道也是一样的,他不在财富上追求,如庞居士一样。

但是“道不贫,”道里面有很丰富的智慧,很圆满的功德,他具备一切的,是不贫乏的。“贫则身常披缕褐”贫呢?身上穿的粗布的衣,这是指过去,现代人因为物质丰富了,不在意穿什么,就是随缘穿,随缘吃,随缘住,这些对现代人来讲,不是大问题,只是他的心不应该住在这些方面,不应该住在穿、吃、用或者居住的地方,不应该这样子,没有这些东西。

那么什么是“道则心藏无价珍”。道呢?他心里面藏有,没有价值的,无法评估的这个最珍贵的宝藏,在西藏来讲就是意藏,心性里有无穷无尽的宝藏在里面含藏着,这就是大智慧光明、大圆满的功德,法报化三身,五种智慧,都在里面包含着,这是修道人对贫富的态度。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 ,”“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这个无价珍,是我们心灵中的宝贝,那么是用不尽的,尽未来际是用不尽的,一切的作用都是它的体现,而我们的作用是随缘的,自己没有作意,自己没有作为,是应因缘而变化,所以禅中讲了一个字“机”,叫机缘,就是我们的作用处的,它是随缘而变化,没有固定的东西,那么所以它是应用无尽,众生的一切就是它的作用,众生需要就是它应化的地方,他没有说我一定要哪个净土去,我住在什么地方,他是没有的,而是应缘而现的,缘尽了,他就消失了,缘显了、缘来了,他就出现了。

所以说他是“利物应机终不吝。”“利物”物就是众生世界一切的众生,他利一切众生应机而用,你需要什么,他给你什么,而给你的都是宝贝,不会把不好的给你,给你的是智慧,、是福报、是庄严、是平等、是加持力,给你安心,给你指向正确的道,他给你的是最好的宝贝,应机的。不是说我有东西给你,实际上道人是没有东西的,但是他又有无尽的家藏,他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所以说终不吝。他不会悭吝,他不会说这个法是我的,这个功德是我的,这个能量是我的,我给你可惜了,白白浪费了,或者我有漏掉了,能量损掉了,他不会,他最累最苦,他不会吝惜这个,他是遍施法界众生,你需要就拿去吧,只要你好就可以,道人的态度是这样的,而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成道,成了道,他自然会这样做。如果他说这法是我的,哎,我的加持力,加持你们就可惜了,浪费了,他就不是证道的人,他绝对不是。

所以说“三身四智体中圆”法身、报身、应化身,还有四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还有大圆镜智,密宗讲五智。“体中圆”这里的体中圆就包括了法界体性智,“体中”,就是法界的体性中圆满的,这个圆既是圆满又是圆明,圆照法界,这里面都包含着。

“八解六通心地印,”八解脱是佛教里面八种的解脱,在八个方面获得解脱的。“六通”,六种神通之用,“心地印”,都在心地当中印现出来,不在别处,不要执着于名相,执着于它的差别,一切一切的功德都是心地的作用,心地中的显现,它没有一点奇特,它能随机而现种种的功德,种种的妙用,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印有二种意思,一个在你的心地中去印证,去印合;第二种意思是印现,千江映月,印章也是印,印合也是印,这里有回印的意思,这个印是心地与宇宙的道相印了,和众生相互了解印了,它会自然体现出它的功德来。

“上士一决一切了,”上士就是根机相当好的人,有菩提心的,行菩萨道的人叫上士,上士一决,他只要一决定,他一切都了脱了,他只要悟到本性,只要明白真实的道,他一切就了了,他就没有后事,没有后面的一些等等的疑虑,等等的障碍,等等的想法。他不会说,啊呀,我没工作,我没房子住,我怎么啊?我将来要不要结婚、我死了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他一概没有,如果有的话,他不行,他没有真正的决定,没有真正的明白。

“中下多闻多不信。”中根下根的人他闻听了很多,而且他的道理不是他所需要的,都是书里看来的,别人所提的问题,他都去了解学他不该学的内容,听了很多东西,但是多不信,信不入,因为他的叉路太多,思想太多,反而不能归一。我们佛教讲“万法归一,”消融自性,那么他就有个承当的地方。如果你的知见太多,学得太多,就散乱了,理解就散乱了,无法肯定承当,也就是不能圆融归一,你就信不下来,老是受别人的影响,受文字道理的影响,定不下来。

所以这是讲上根的人能够肯定相信,承当后去体会,就可以了,中下的人他没有办法信入自性,那么诸佛菩萨出世,他先度上根的人,后来旁带中下。净土宗也是这样的,接引上根,旁带中下的。佛祖都是这样做的,看他们自己的缘份,他跟得上来,就上来,跟不上来,就让他慢慢反复变化,但是一生一生会提高一点,很慢的。

“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修道的人,他只要把把自己的脏衣服解开,清洗干净,就是修道人的为人出世,修行用功的下手处,他是这样做的,从来不看别人的缺点,看自己的落处,不把别人的错误放在心上,不谈论是非的,。

那么“谁能向外夸精进。”自己身上的脏化掉,是应该做的,谁还能说向别人说我很精进、我很用功、我很了不起?他就没有这样夸奖自己的份,他从来不会这样。谁要是夸奖自己有功夫、有境界,他就是修行上的一种堕,修行上的颠倒,他不是正确的智慧。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别人毁谤你,随他去,我们不要阻止,“从他谤,”他怎么毁谤就怎么毁谤,那么“任他非,”他怎么样说你不对,说你的不是,随他去,但“把火烧天徒自疲”,他把这火烧天,天能被烧红吗?烧得坏吗?烧不掉,他是会疲倦的,他会很累,我们很轻松,一点也不会累。

那么“我闻恰似饮甘露,”我听到别人的毁谤,别人的是非,那么好像饮到甘露水一样,很清凉,一点也没感觉,那就对了。所以“销融顿入不思议”的境界,把这些话、这些语言,在觉性中销融,顿入不思议境界,没有思想,没有议论,不再提这种话题,不再说这种事情,没有事,这就是道人的态度,对语言毁谤的态度。

“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观恶言”不好听的话,那么就是我们的功德,为什么?我们听到恶言的话心不动、平等啊,没有分别啊,这就是我们的功德,那么“此即成吾善知识”这校语言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就是增加我们的道力,增加我们的福德,开发我们的平等性,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没有他的恶言,我们还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动心,有了这些话我们知道,哎,我们原来不动嘛,原来没什么事嘛,就成了我们的善知识。“不以讪谤起冤亲,”不会因为他们毁谤,分出冤和亲来,好人、坏人,是我的亲人或者冤家,没有,那么,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怎么能够表示无生的慈忍力呢?无生的就是本性,无生的那种慈悲的忍,安忍力,就是本体,无生不是修养的,是本性当中的慈悲的忍辱力,它是本具的,它自然不动的,不是克制,也不是通过某一种思维,它是自然而然不动的。

“宗也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

悟道的人透过重重境界,透过文字,透过世间和佛法,那么“宗也通,”宗是性地,本性;“说亦通”就是教理,就是显教。宗也就是密,内在的一种密印,那么“宗也通”啊,心地通达光明,充满着觉性的智慧。“说也通”,种种譬喻,种种言说,能够对机说法,种种的大乘小乘,种种祖师的那些言语,我们都明白,知道是起什么用,这叫说通。宗通与说通就是佛教的二轮,就是圆满了,圆融了。有的人的说宗通说不通那开口就乱道,说通宗不通,不能合于本性、印入本性,就会是说食不饱,还没有用。

“定慧圆明不滞空”这个宗呢,他体现在定上,定体不动,就大定,那么慧呢?体现在说上,慧照,知道众生需要什么,知道佛的讲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他是圆明。圆明,我们常常讲,不是要一个境界很大,很辽阔,很圆,很光明,指你的宗也通,说也通,这是圆明,在理、在事,在种种境界当中,你体现了宗说不二的道,体现了定慧不二的道,这个才是圆明,这是真正的圆明。所以说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到最后圆明,就是指这个圆明,就是道,就是圣人境界。所以“定慧圆明不滞空”,他不会停留在空上。为什么这样讲?他是活泼泼的,从定体上去大用的,要朗照的,圆明照了,一切无碍的,就是道用,证到圆明就是道。定慧圆明后呢?不滞空,就是用,有无穷无尽的用从这里出来,所以“非但我今独达了,”这位永嘉大师讲,不但我一个人通达、了悟,了证这样的境界,而“恒沙诸体皆同”都是这样的体,都是定慧圆明的体,恒沙诸佛都是这样的,也就说他证到这里与诸佛不二的,都是如此。

“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狮子吼,指佛说法,像狮子吼一样,百兽惊伏,是无畏之说。为什么?因为诸佛或者证道的人,都是从定慧圆明里面说法的,所以说无畏说,决定是没有错的,决定是没有畏惧的,决定能够指出真理,破除邪迷,决定有这样的作用,所以是无畏说。

“百兽闻之皆脑裂”,脑裂,就是把他的知见,把他的执着破裂了,破开了,这也表示很多的含义在里面,就是说一个悟道的人,证道的人说法,那么能够破人的执着,破他的知见,破他的颠倒,破他的无明,让他开显本性的功德,所以说脑裂。因为人有大脑,大脑思维都有执着,大脑剖开了是心灵的光明,心灵是不依大脑的,超越大脑的,是个形容,也是这样的含在里面。

“香象奔波失却威,”像是代表着大乘,大乘的菩萨道行,这奔波失却威,大象是奔波,为什么?行菩萨道啊!在众生界,菩萨像大象一样奔波、劳累,弘法利生,他本来觉得自己很不错,但是在本性的道上来讲,他反而失去威了。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种种的作为,在这个道上被消融了,不要你执相,要你不取众生世界的种种功德相,不要认为有所作为,所以说失却威,大乘的菩萨道也歇下来了。

“无龙寂听生欣悦”天龙指禅的心,不是指天上的龙,他这个天龙,能够腾空而去的,只是不入有为的人,三乘都超越的人,就是指禅悟之人。天龙寂听,无念而听,无生而闻,无所作为,他是寂听,寂就是体性,寂是无生的体性、是显现身心,心花开放,非常开心,非常喜悦,自己很相应。所以说,他是脱空而显的一种天龙,所以说画龙点睛也是个意思。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他指自己走过很多的江海山川,为什么?参学善知识,涉猎了很多的山川人物,这是古之修道的人都要去参学的,故百城烟水,寻求善知识,所以寻师访道,为了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自从永嘉大师到了广东,拜见到了六祖大师,得到了六祖大师的印证,这样之后,他是了知了生死不相关,生死和他没关系,也就是他证道了,再也不为生死而烦恼了,不是为了修行而行了,这一道事情,他都了结了,出来了,超越出来了,从此之后怎么样呢?

“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刃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就是从此之后,走路是禅,安坐也是禅,这个禅就代表我们的本性,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修行方法,他一切都是道,都是禅,和行住坐卧的形式没有关系了,和固定的修行方法没有关系了,

“语默动静体安然”无论语、无论默,无论动,无论静,体性都是安然不动。这个体就是道,证到体性了,所以说“纵遇锋刀常坦坦,”有人说,你平时在山里面,那么优闲的生活,当焚是可以做得到,那么到大事来临你怎么办呢?他说纵遇锋刀挂在脖子上,心里也是坦坦,也是闲闲,也是无为,也是不动的。那么“假饶毒药也闲闲”别人毒药给你吃,也闲闲的啊,喝就喝吧,有什么呢?心还是不动,这就是叫考验了,意思说证道的人,他真正的在这个事情上要这样体现,才是真正的道。那么“我师得见燃灯佛,”他这里指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过去见到燃灯佛,多劫以来呢?曾为忍辱仙,意思指多劫个过来,曾为忍辱仙。

“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那么这是指自己了,几回的生,几回的死,那么为了修道,经历了很多人生。前面讲释迦牟尼佛也是多劫修过来的,我也是这样,“生死悠悠无定止,”生死悠悠,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才结束,不知道的,但是我自从顿悟了无生,自从顿悟以后,“了无生”没有生死,只是本性的随缘的作用,所以说“于诸荣辱何忧喜”。于,对待一切荣辱有什么忧虑?有什么喜悦?没有了,意思说世界的世态炎凉,人生的种种变化,对他没有什么影响,这就是道人的体悟,证道的地方。

“入深山,住兰若,岑 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他说我从此之后啊,证了以后入深山,就是无事人,住兰若,住茅棚里面很清静,“岑 ”,就是说很高峻的一个山;“幽邃”,很深很深,在长松的下面,在住那么幽静的地方没有世俗的事情,是那样地“优游静坐野僧家,”我非常优游、自在,无牵无挂,无心无事,那么静静坐在野僧家,走也可以,坐也可以,很潇洒,很自在,所以“阒寂安居实潇洒”。就是寂然无声,心中无念无事,非常清净的道用当中安居。安居表面上指深山,其实他是形容道人的心,就像住在深山一样,非常幽静,非常自在,实在是很潇洒,的确是这样的。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指他自己证道以后,就是说要做功夫,一觉就了,当下就脱,妄念起来,一觉就了,“不施功,”不要再施一个功,“不施功,”不要想到我要用功,我要觉照,不要再起这个念头了,一照就了,没有了。

“一切有为法不同”,一切有为法很多很多,都是不同的,不要执着于有为法,有为法永远没有止境的,永远学不尽,永远用不尽,他是流浪的,他是生灭法,那么比如世人,他要住相布施,肯定会生天福,执着有我相,有物相,有对象,三轮不空,那么会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箭射向虚空,最后还会坠下来,还会落轮回,是这样。

“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是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射。”

力尽,箭还要坠下来,招得来生反而不如意,一个人百万富翁,亿万富翁,享受惯了,结果变成了穷人,下来拉,他很苦,非常的烦恼,原来的生活习气带过来,但是又没有条件,所以:“招得来生不如意,”甚至造业,造业以后呢?堕三恶道,那么“争似无为实相门”,哪里比得上无为的实相门呢?不要求有为,只要无为实相门。

“一超直入如来地” 一超就顿入如来地,和如来是一鼻孔出气.同一个道证.同样圆满成就.。其实我们的本性和如来是不二的,一体的。所以说,只有这个无为实相门能够顿入顿证。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

“但得本,莫愁末“就是明心见性,就是体悟到,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寂照不二的体性。定慧圆明这个是本,末呢?神通啊,福报啊。其他的缘分啊。这些都是末。所以我们的心要体悟到什么样呢?净琉璃,含宝月。清净的琉璃,透明的,含着宝月。宝月就有定慧啊。宝月就是我们的智慧郎照,琉璃代表我们的定体的清净不动,空灵的不动,不动体中现起的空灵而朗照的光辉。能够照耀一切。就是这个比喻。这就是证道。指证道的人就是这样的。然后呢?他照出来的一切万物都是这样子的,虚明而显现的。

“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既能够解得如意珠,这个解不是理解。由解脱而证得、解开,也可以说是衣里面解开了这个如意珠了。那么”自利利他终不竭“这是没有止境的。

不要为了一生的事,我这一生一定要做到什么,不需要的,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只要你这一生证到了,就随缘用吧。这一生用过了,来生再用,是用不尽的。不要为一生的事,匆匆忙忙的去用,不需要的。有的人说众生可怜啊,这一生一定要度他们,不需要的,不要执着,随缘而度,随缘而用,不要急于一时。如果有缘,根基成熟,他自然会相应。如果他不成熟,他还要受点苦,。还要一些反复的是不能作意的,不能有意去度众生的。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

这是形容证道人是怎么样情形,江月在照,江上的月照下来,那么宁静透彻,水中映着月亮,夜色当中一片宁静,松风吹过来,很清凉很清凉,“永夜清宵,”在这长夜的清净之中,道人做什么呢?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在佛性当中就是戒珠,没有另外的戒律,心清净就是无上的道戒,无上的清净戒,心地光明,映现万物。“雾露云霞体上衣,”这个大自然的一切就是你本性体上的衣服,像雾啊,露水啊,云啊,天上的霞,都是你体性上的衣服,他也是形容,一切万物都是你的衣服,是你的用,所以说妙用无尽,这是道人所证得的境界,它是形容的。

“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降龙钵,解虎锡,”这是指过去如来释迦牟尼佛的时候,有一条毒龙很凶猛,佛以慈心三昧摄受他,结果龙化成象小蛇一样,就到佛的钵里面去,所以说降龙钵。“解虎锡”就是说老虎,听到这个锡杖一响,都能够降服,这是指道力,就是很威猛的老虎,很毒的龙,以你的慈心的威力、道力,起降服之用了,也就是道人之大用。

“两钴金环鸣历历。”这是指真谛俗谛,能够显示一切法,作用一切法,这是道在真俗不二上的体现,所以“不是标形虚事持,”这不是标形啊,是说标一种形象,如来形象怎么样,都是虚的事情,没有的事,这是“如来宝杖亲宗迹,”如来证道以后,以他的宝杖显示出来的,亲自的踪迹,道人成道以后,一定有他的作用,而如来以真俗不二的中道来显示大道的作用,降服的作用一定有的,不是空口讲白话,这是如来的真实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前面指踪迹,这是指真实相。那么比如说,证道的人,他不求真,已经在真当中了,不断妄,己没有什么妄的了。“了知二法空无相,”了知真和妄这两个法空无相,本来没有相的。“无相无空无不空,”无相当中有无相的光明,无空,没有空;无不空,没有什么不空,这就是妙的地方了,没有空,而没有不空。我们觉性的无相光明,他是无空无不空,微妙不可思议的,无法说的,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也无法表达的,那个地方就是如来的真实相,说不出来不的。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

这是指真实相,怎么形容呢,就是以比喻的话来形容,心镜很明,像镜子一样,很明朗,很清澈。“鉴无碍,”鉴就是照,照境界没有障碍,照得清清楚楚,这就是说虽然它里面无空无不空说不出来,但是有这个作用,这个作用一起就知道,所以说本性在作用处,在照用当中。

“廓然莹彻周沙界,”廓然,很辽阔,心情很辽阔,云彩非常透彻,光明而透彻,周沙界就是遍一切处,在什么地方用,就照什么地方,处处无碍是这样子的,所以“万象森罗影现中,”万事万物都是影现出来一样,镜子里照出来一样,影现在其中,不是我有一个东西,我没有东西,但是能显现万事万物,所以“一颗圆光还内外,。但是要知道这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形象也没有大小,不可说,不可说。这你就明白了,我们的道就是这样,像一颗圆光,不是内不是外,没有颜色,没有大小,不可说,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在用处知道,而且尽未来际就是这样用随缘而显现。

“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豁达空就是狂慧扫荡一切的业力果报的邪空,有的说本性是空的,随便怎么做,都没有障碍,那就是这种人,他偏邪空了,于是便拨无因果,狂造恶业。所以就会“莽莽荡荡会招殃祸”,莽莽荡荡当中,他没有智慧,又是随着境界飘流,这样他就会招来殃祸,招来因果的报应,本性不受因果,缘起中要受因果,缘起中仍然要注意。如果反过来,抛弃了邪空而又执着了实有,着有相、有为、有果,落在执着实有上,又是一样的毛病,他还是受束缚,还是受报应,还如避溺而投火,他避开了水,但是又投到火上去了。如果两边都不触犯,禅宗讲不触犯,不背不触,那就得自在,也不是落因果,也不是破因果,他很明白,知道怎么用,他是空灵觉性的朗照,随机而用,自己没有在因果中,他不住在因果相上,他本来没有什么,他是自然而显现的,显现众生的机缘而用,这一切作用,都是不落在那一边,他没有一点落进去。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舍去妄心,要取一个真性,就是取舍之心妄想颠倒了,这个取舍之心成子巧伪,这是很善巧的虚伪,伪装的,伪就是颠倒的。因为在世俗来讲,他都是取舍贪爱形成取舍心,修道了你还是取舍,还要取一个好的,取一个真的,那么要舍掉不好的,你这个心和凡夫没什么区别,还是一样的,还是这个心态。所以说“学人不了用修行,”学人不明白,在用这个妄心取舍去修行,那么他就是成了“深成认贼将为子,”用这个虚妄心去修学,等于是越修越颠倒,越修越烦恼,将贼认作了自己的儿子一样。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识,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

因为有取舍之心,用这个虚妄心意识而作用,他就损法财,这个法财是自性的法财,他会被这个用错的心所损害掉,他还会灭功德,本有的功德被它灭掉了,那么这一切的原因莫不由斯心意识,都颠倒的心意识在作怪,在真性当中成了颠倒。所以不知道心意识如果能够化掉,不落心意识是真修行,就是真功德。“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他的功德的地方就是了却心,只要你悟了心,只要你把心的执着化掉,那么本来就是佛,本来就是道,也就“顿入无生知见力”了,无生的大道是可以顿入的,顿入无生靠什么?“知见力”靠那种禅的一种知见,无见的见,就是说超越一切的见离开心意识的见,然后以这个力量顿入无生的本性当中。

“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兮金刚炎,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他说能够有般若的知见力,契入本性的修禅的人,就是大丈夫,他秉持的是慧剑,慧剑就是破一切,破尽一切烦恼执着。“般若锋兮金刚火”他是般若的锋,般若的锋就是智慧的锋茫,金刚的火焰,催毁一切,“非但能摧外道心”,不但能摧一切外道的心,“早曾落却天魔胆”,天魔会怕,怕一个有智慧观照的人,怕一个和本性相应力的人,他会不觉的怕,所以落却天魔胆,天宫都会震动,一个人见性的时候,天宫震动,他会下来破坏,破坏你的道。为什么原因呢?契入本性的光明的时候,正好是把无明破开,无明是魔坚固执着的地方,一旦破无明的时候,就和他联系了,他那个地方就震动了,魔宫是无明建立起来的,所以说当你和佛性相应的时候,就和诸佛连在一起了,诸佛的光明有多大,所以加持你的力量震动了魔鬼,所以他的破坏也是有他的魔的作用的,因为影响他了,他很难受。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云兮洒甘露,龙象蹴踏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就是说震宣法之擂,击起演法之鼓,以大智慧的光明体现这个道,体现这个大法。利益众生的时候叫布慈云,荫护众生洒下的甘露水,成长众生的善根。“龙象蹴踏润无边”,龙象代表明心见性的人,就是说体悟到大道,他是利益无边的众生。“三乘五性皆醒悟”,三乘和五性的人都醒悟,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五性是五种根性,即一阐提、人天性、定性、不定性、菩萨性,那么都可以醒悟起来,“雪山肥腻更无杂,”就是雪山,它是纯粹的回应,都是良草,最好的草,他是没有掺杂不好的草的,所以雪山大白牛,吃了这个草以后,出来的都是醍醐,它不经过牛奶,它挤出来的都是醍醐,无上妙味,禅宗就是无上的妙味,它挤出来的。意思说他悟到道、证到道以后流出的法流,说法之音,都像醍醐那样,都是大智慧光明,都是最殊胜的佛法,所以说“纯出醍醐我常纳,”就是受纳,意思这样的法流,这样的法的智慧,我是常常受纳的,常常相应的,就是诸佛的法界大光明灌顶。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善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一性,即我们的觉性,圆通一切性,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圆通的,都没有差别,“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当中遍含着一切法,比如说六字大明咒的法,某一句法意的法遍含着一切法的,为什么?都是本性流露的、都是不二的体现。“一月普现一切月”,我们的报身在虚空中都是一个月,报身在虚空中照下来的,一切千江万水现一切月,就是说一个众生思念到你的时候,在报身光里面会现起作用,或者以形象见,或者以音声闻,或者以慈悲来救度,或者以威力来加持,这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显现的作用,“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切的水月都共同归入一个道,诸佛菩萨是不二之道,道人都是一个道,所以一切的水月都归摄到一个报身光明之月中,所以“诸佛法身入我性”,诸佛的法身入我的本性,“我性同共如来合”,这就很重要了,证道的人诸佛的法性都入你的觉性当中,子母光明相会,我性共同如来合,这就是西藏密宗最高的法门,也是十方诸佛灌顶的地方,大光明灌顶,就是全体朗照。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切数勿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一地当中具足一切地,这个地就是本性的地,只要性地证得了,一切地都具足了。“非色非心非行业”,“非色”不落在色相上,“非心”不落在心念上,“非行业”菩萨的六度万行的行业,功德的行业都不是,都不可得,都是一个全体。“弹指圆成八万门”,一弹指八万法门都圆成了,都在里面。“刹那灭却三祗劫。”一刹那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不会再落在这上面,这多圆妙。“一切数句非数句,”一切数句代表着所有的法门,一百零八法数,八万四千法数等等,所有的数句和非数句都超越。禅宗讲离四句,超百非,也超越,那么与我的灵觉有什么交涉呢?我这个灵觉、摩尼宝珠灵妙的大道和这些没有关系。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

觉性的光明当中,无法毁灭,无法毁谤,“不可赞”无法赞叹,赞叹不到那个地方,这个体,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岸崖,没有一个地方的。有的说,唷,我们的觉性很大,哪里有个边啊!边岸都没有的,所以“不离当处常湛然”。虽然证得这么妙,这么殊胜,但是还是在当处,还是在大家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作用就是他,这个就是禅宗,这个道的地方,最微妙的地方,。湛然就是很清净,不动,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觅即知君不可见”。要找,知道它不可见,没有相貌,没有颜色,找不到它,但是活泼泼的,朗照着,具足一切。

“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怎么得,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拥塞,”

这个觉性的光明,无相的空灵,取不得,不是一个东西,舍也舍不得,你想离开它,也离不开,就是这样子,。“不可得中怎么得”虽然不可得中,但它依然存在,就在当下作用,当下显现,时时刻刻没有离开。“默时说说时默”,默的时候,就在说法,说得时候也就是默,说等于没有说一样,这个时候,“大施门开无拥塞,”这个就是大布施了,你一举一动都在布施法流,法界光明,无尽的智慧无尽的加持力,就在这个当中布施了,所以说“大施门开无拥塞。”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

有人问我解何宗,你悟到了什么宗,那么我报道给他说是摩诃般若力,大智慧的光明,那么“或是或非个不识,”或者是或者不是,别人不会认识我,不知道,因为无相,无相的智慧光谁能认识呢?“逆行顺行天莫测”或者逆行或者顺行,逆行是什么?反着走叫逆行,别人行善,你偏偏行恶,别人吃素,你偏偏吃荤,逆着走,别人不理解,或者顺行,别人行善,你也行善,别人赞叹,你也赞叹,等等顺着众生的心去做,顺着众生的意思去做,这叫顺行。逆行和顺行,天都测不到,护法神都不知道,不知道你的意境是什么,这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证到道的人,他自然会这样,他自然有逆和顺的不可思议的变化,随因缘而表现,众生需要逆,他就用逆法,也可以用世俗法,也可以用五欲,也可以下地狱,这是逆的,可以骂人,但是他是慈悲加持力,可以用种种威严,可以做国王,种种变化,他内在的觉性光明,他是随机缘而变化,如果只会顺,不会逆,道还没有圆满,会逆也会顺,道才圆满,诸法之王,一切的法都是被你用的,但是你是没有的。被你所用,这是道人自然之用,这不是修的问题,不是透的问题。如果自己还有障碍,有东西在,还做不到,要透过它,要透过它,它就自在了,就证到,证到了就会用。那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是一世世修过来的,所以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呢,早年,过去世,也是多劫修过来的,这是永嘉大师讲自己,不是等闲,我不是凭空这么讲,来骗大家,说高超的话,不是,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证过来的,证到,这一世,遇到禅宗,证圆满了,禅宗为什么会出现于世,就是多生多劫,很多人修过来,但是他还有着相,还有痕迹,还不能证到这个觉性,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果你没有这个根机就接不上,但是你遇到禅宗,能够相应了,你就会成就,就超越了,禅宗是起这个作用的,禅宗不是次第的教化,他是顿悟的,。有的顿证,顿悟以后保任,再透过他,这是人的根机不同。

那么下面讲: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建立禅的传承法幢,树立禅的宗旨,明明佛教敕的六祖曹溪,六祖大师的传承是什么过程?第一是迦叶尊者首传灯,经过二十八代的西天授记,到东土来,所以: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六代传衣闻名天下,后人得道的很多。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无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

这是祖师禅的宗旨,真不立,妄本空,就是不要对立,不要对治妄,那么有和无俱遣,不着有,不着无,不空而空,空而不空,这是禅的智慧的地方,连个空门都不着,。二十个空门,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等等,第一义空都不执着。“一性如来体自同,”一性的如来本来就相同,本来就这样,体悟到一性的如来,那么连空也不执着,所以说不立空观,不立空见,都不执着,这是祖师禅的宗旨。

“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前面讲宗旨,下面讲实际,他说心是根,是根本,心起照、起用,那么法是尘,显现的一切都是尘,那么“两种犹如镜上痕”,心是我们能知能觉的,法是我们所知所觉的,如果建立心法,即是根尘双立,犹如镜上的痕迹,那么”痕垢尽除光始现”,心法双亡,痕也没有了,垢也没有了,光才能显现,光就是本性的光明,所以“心法双亡性即真”。天台宗也是这样讲的,天台宗讲能所双亡性即真,心法双亡,性就是真的,这就是脱落,天台讲:“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之性即中,”本性就是中道,这是他用功的地方,实际的地方,叫你脱落根尘,禅宗说一切不执着就是了,其实还是实际,实际说你的痕垢要去掉,垢不去掉,这个光就不显,那么就变成豁达空,或者变得狂妄自大,口头禅,就会走偏。

“嗟未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嗟叹末法时代的恶时世,恶时世众生的福薄难以调治,制伏不了他的心,离开圣人远了邪见就深,所以“魔强法弱多怨害,”魔很强,法力弱,多怨害,那么他听说如来顿教法门,这么殊胜,“恨不灭除令瓦碎,”就想破坏它,用种种的方法破坏它,有的人开悟了,他偏偏讲一些话,说你不开悟,说你很坏,很多地毁谤,然后把你破掉,把正法破掉,这是末法时代的特征。

“作在心,殃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

作在心,粘在身上,不须怨诉更尤人,报应到的时候,不要怨了,不要向别人倾诉了,现在嘴歪了,神经病了,生癌症了,什么样苦报了,不要尤人,不要说某某人给我造成的,别人怎么怎么样,“欲得不招无间业,”的话,便应“莫谤如来正****。”

“旃檀林,无别树,郁密森沉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飞禽皆远去”

旃檀林是很香的,代表觉性的光明的林,觉性的丛林,没有别的树,也就是开悟证到本性的人,他的周围没有小乘的,也不是为世间法求而来的,他来的都是这种人,都是本性上的开智慧的见性的人,所以“郁密林沉师子住”。这个郁密就是说功德丛林很密,很深沉,是狮子住的地方,也就是只有相应的人在一起,不相应的人不接的,不说那些小乘法人天法,不说这些的。那么“境静林间独自游,”境很静在林间独自游,不求伴侣,是这样的一个无为道人。那么“走兽飞禽皆远去”,我们不要拉他们,不是根基的,不对机的,不要在那里作用,让他们远去,不然的话会染污,对他来讲可能会毁谤,他会有障碍。

“师子儿,众随后,三岁即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

师子儿,也是刚刚开悟的的人,众随后,有很多的人跟在后面,就是说一个开悟的人,后面都跟着开悟的人,都是见性的人,不见性的人你不会接引,不用带他们。三岁,代表三谛,有的说很短的时间,不用太长,即能大哮吼,很短的时间,三岁就三年啦,保护三年就能够开大智慧,就能够大哮吼,就能够破灭外道,降服魔怨,他就能起大作用,意思说“大哮吼”一开口说法能惊动天地的,惊动众人心的,说话有威力的,威力很大的。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野干就是一种野兽,它很像狮子,但又不是狮子,所以野干逐法王,随逐法王,但不要认错。“百年妖怪虚开口,”百年的妖怪开不了口,没有开口的机会,没有他说话的余地,。所以:

“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就是说圆顿教,这就是禅,、大圆满最高地方,是不要执着人情,没有人情的,一个不是根基的你不要说话如果有根基的人,他有疑惑、有疑点,不通达的地方,那么你一定要给他指点,一定要讲清楚,不恰,不明白,不决定,直须争,要说个清楚,要给他指点明白,不然的话会有落处,会有障碍的,会搞不清楚,所以“不是山僧逞人我,”不是说我有本事,我有智慧,不是这样,“修行恐落断常坑”恐怕你会落在断见常见当中坑里面出不来,那就冤枉了,就很苦了。

“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是财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

非和不非,是和不是,这个之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是的话,龙女能够顿成佛,七岁的龙女就能够成佛,非的话,那么善星比丘一念起了执着,那么他退失了道心,因为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那么说“生陷坠,”身体就陷入地狱去了,在修行上这点,很重要,讲法是一点不能错,但是个人的习气,有错难免,习气照破就是了,不能在这里讲较,不能看外表的,要看见地,要修正的法正不正,这很重要。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

他说我早年来也是积学问的,“亦曾讨疏寻经论,”研讨疏抄,寻求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不知道歇下来,因为名相他是指一种表现,一种道理,道理是指一种根本的东西,根本的东西,根本的真实是唯一的,根本认识了,名相就超越了,所以当时是不知休啊。“入海算沙徒自困,”就入海算沙一样,被困住了,却被如来苦呵责,被如来苦苦呵责,“数他珍宝有何益?”数他珍宝有什么用?数别人家里的账薄有什么用?不是你家里的,“从来蹭蹬觉虚行”就是说世事难进,走不进去,失意,困顿、潦倒,不是自己的东西,“觉虚行”就是白白地浪费时间,白白在外面研究、寻找,所以多年以来枉作风尘客。风尘客就是生死轮回中的风尘客,所以:

“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制,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

所以种性要是邪了,他知解错了,就“不达如来圆顿制,什么叫圆顿制?就是不能了悟顿悟成佛之宗旨。

二乘非常用功,但是没觉悟的道心,外道虽然很聪明,但他没有智慧,这个聪明是分析的,是知识性的,是外在观察性的,是一种利智,但不是真正的智慧,不是本性的智慧,所以说这些都是种性邪了,他不会见到本性,都走了偏差的路。

“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提怪”

就是说二乘外道,他知见偏差邪了以后,非常地愚痴,。“亦小呆”就是很呆板,那么在“空拳指上生实解”一切的言说,一切的道理,一切的方法都是空拳,里面没有东西,但是他们生出实有东西的解。实,里面有东西,里面有宝贝,其实宝贝在自己心里,不在文字,不在道理上,不在方法上,所以“执指为月枉施功”。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言教当成月,白白地浪费时间,有的法师研究几十年,就是研究道理,研究那些文字,写出很多东西,其实本性不明白,所以“根境法中虚捏怪。”这都是根境法,心的了解和文字境界在法虚捏怪,搞来搞去的很多的内容,很多的道理。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因须还宿债,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就是当你悟到了不见一法,一切法都不可得,“不见一法即如来,”不见一法就是心中清净明朗,一点东西都没有,这就是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这个不见一法,不是打座的时候是这样,一切作用处都是这样,那么叫作观自在菩萨,。“了即业障本来空”,能够了悟,见到本性,你就知道这个业障本来空的。业障是我们的执着,分别来的,那么未了还要还宿债。“饥逢王膳不能餐,”你饿了,碰到皇帝吃的餐,但是你不能吃,不会吃,“病遇医王争得瘥,”就是你病了,遇到医王,你怎么能够治得好,为什么你有东西在,有执着在,你不能体会自己,不能悟到自性,所以你还是不能了,不能好。

“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在欲行禅,欲,五欲世界,在五欲世界里面行禅,体现我们的觉性光明,这就是靠知见力,就是智慧力,就是本性朗明的力量,“火中生莲终不坏,”是火中的莲花经过锻炼,在境界上磨练过的透脱出来的,他是不会坏的,意思说你的道,不是说,我要持戒,我要避开五欲,避开世间法然后我养着清净,这不是,要在欲望的海里面,在烦恼的世界里面,在种种的是非、善恶当中,你清净无碍、你没有分别执着,这就是火中莲花,是不会坏的,任何地方,碰到任何事情,你不会动摇的不会染污的,这是真正的莲花。在这里面透出无碍,能够随缘随机地去变化应用,不能落身份,大道是没有形象,不落身份,要在作用处体现,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境界,要看自己的心有没有障碍,有没有分别,有没有染污,然后活泼泼地去体现它。

“勇施犯重悟无生,”就是过去二比丘犯了一个杀戒、淫戒,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给他指点,就悟到无生了,罪性是空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所以“早时成佛于今在”,就是现在。

“师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玩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就是说佛有师子吼、作无畏,说悟道证道的人体现了一切无碍的境界,自心清净的境界,但是“深嗟懵懂玩皮靼,”他没有智慧不明白,那么“只知犯重障菩提”只知道犯了重戒,障了菩提,但“不见如来开秘诀,”如来开秘诀,就是说你透过这些罪性,透过戒律,证到了本性,在本性当中哪里有罪,哪里有戒?这是如来的秘诀,不要从相来看。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就是二比丘犯了淫杀,那么波离的智慧只有一点点莹光,萤火的光反而境加他罪结,你这样犯的罪,将来什么报,罪结很深,但是维摩诘居士给他一指点疑惑就没有了,就像太阳一样,照见霜雪就溶化了,这是大智慧,任何一个人到我们这里来,不要增加他的忧虑和罪障,要销溶他,让他一身轻松地回去,非常清净,过去的做了,任何的罪都销溶洞了,这样子就获得了一种新的生活,新的心灵,他就不一样,要这样体会,信心就出来了。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身碎骨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亿。”

“不思议,解脱力,”不可思议的解脱力,任何人来了,都能化解,所以,妙用恒沙也无极。”这个妙用恒河沙也没有穷极,“四事供养敢辞劳,”就是四事供养,饮食,床坐,衣服啊,医药,就是说可以受用得起,“万两钠金也消得”。所以“粉骨碎身未足酬,”像以这样的善知识,粉身碎骨无足以酬劳,酬报他的恩德,因为什么呢?“一句了然超百亿,”一句了然,就超百亿劫生死的重罪与束缚,是超然自在的意思,大家都是这样,平等不二的,要体悟到这里都能起这样的作用。

“法中王,最高胜,河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这是法中之王,禅、大圆满、大手印我们的觉性的这个光明就是法中之王,是最高最殊胜的,河沙如来都是共同证到这里。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我现在已经解得如意珠,就是说证到了永嘉大师讲的,信受的人他都会相应,信受永嘉大师禅道的人,都会相应。

“了了见,无-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那么“了了见,无一物”,他讲真实的地方了,了了见,很清楚,明朗,分明的很,但是没有一个东西。“亦无人,亦无佛,”这里没有人相,也没有佛相,不执着于任何相,但是圆明之光遍照着,在当下体现着,所以大千世界就像一个水泡泡,你没有分别它,执着它,它都是在你觉性当中一个水泡泡一样,大千世界,也就是任何事物,怎么广大,怎么重要,但是到了你这里都是一个水泡泡,显现的一个作用,一切圣贤到了你这里像闪电一样,一闪就过了,意思你也不会把圣贤放在心里、执着在心里,只是作用,像闪电一样,光过去了,不停留,不会停留在心上。“假使铁轮顶上旋,”就是遇到灾难,铁的轮子在顶上旋,很恐怖,但是你的“定慧圆明终不失,”定慧圆明,如如不动,不会失去,遇到危险的,这样的境界也是如此,这是道人的体悟。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象驾峥嵘漫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日可令,月可热,但这个真理不会变化,这个道不会变化的,不会被破坏的,所以“众魔不能坏真说”一切的魔不能破坏真正道上的一种智慧,真正的证道歌的言说,或者六祖坛经义言说,这些不能破坏的,证道的人就像大象驾在峥嵘的路上,就是歪歪曲曲的山路上,人生的路是峥嵘的,有高有低的,有变化 ,但是你是大象,“漫进途”就是说走向未来,走向未来广大的空间,广大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永远无止境的,是漫漫进途,。但是“谁见螳螂能拒辙,”谁能够看见螳螂抗拒这个巨大的车轮,他抗拒不了。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诀,”

大象,大智慧的人,大道的人,他不游于兔径,他不会走兔径的,他不会被那些小事,小人、小见所拘束,意思不会落你的套套去做人的,他有大丈夫气概,他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是不受你的拘束的,“大悟不拘于小节”大悟不会拘于小节,他是很透彻,他是根据机缘,缘起去做,他以不同的人都不同的作法,有不同的体现,所以“莫将管见谤苍苍,”管见,一管之见,很小的一个孔里去见不要以你的管见谤苍苍,道人的智慧,他的境界像苍茫的天空广大无边,世俗的人呢?他是管见,只见到一个孔,他说我看到是真的,哪里有天啊,没有那么大,不可能的,他不相信,不要毁谤,为什么?毁谤会有罪,会堕落的,所以“未了吾今为君诀,”如果你不明白,不了达,我可以为你决定,可以为你作一个说明,而这个证道歌就是是这个道的说明,你不要不相信真正的道,真正的道是存在的,所以“未了吾今为君诀。”那么证道歌的内容就是这样了,他体现到了真正道人证悟到的地方,那么证悟到的地方的确什么都没有,道不远人而人远道,他什么都没有,但是明明了了,那么形容的很多,实际的是一个字找不到,一句话都没有的,他都是当下的,但是用的时候,他是随机变化的,他应有尽有,变化莫测,所以明白到这里。

你不要想什么时候成道,你要体悟到道在目前,在作用处,要安心在道上体现他,在道上去转化,在种种的境界当中去销溶,那么你就是自在的人。

圆净记录

后记

非常感谢无锡的居士们,出资出力完成了香风谷禅语系列的书本事宜,也使愚完成了此生的弘法因缘,因此当诸仁读完此书时,愚已隐归山水之间了,当然有缘人仍可同游尘外之境,共谈无言之言。

佛法非文字之可述,但不妨借文字而印心,故应机之文字成为禅人可以照鉴自心的镜子,而真正的智慧却是各位自心的现量,体现于明朗之中。

同时向帮助过此一系列书籍印行的诸仁表示谢忱!也希望阅读文字的明友,能速得悟证个中三昧、圆成妙道!

厚实是在踏实地,浓厚是在意味深,法厚就在一法入,深厚探得大道成。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圆觉经直讲 目录 自序
下一篇:禅网应机语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禅悟的直指 自序
 空谷的回音 短文七篇 四、悟人的气象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极乐依正第一
 垟山禅悟录 大日西落的畅想——温洲熬江大日寺法会感言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老年人的学佛方法
 垟山禅悟录 垟山印证录
 空谷的回音 与无锡居士对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天台小止观 讲解 第四十二集[栏目:天台小止观讲解·成观法师]
 密乘五条根本戒(一)恭敬上师[栏目:达真堪布]
 维摩诘经 嘱累品第十四[栏目:白话佛经]
 午休前的游戏[栏目:超然法师·我的清晨诗稿]
 深观无碍观 歌拥月轮观[栏目:首愚法师]
 禅宗戒律思想初探(王月清)[栏目:禅宗思想研究]
 三十祖 僧璨大师‧(东土三祖)[栏目:佛祖道影白话解·宣化老和尚讲述]
 节俭爱民,心不贪婪[栏目:心念与命运·第4册]
 一位死刑犯的忏悔录[栏目:铁窗下的醒悟]
 人间佛教的生死学教学和人间净土(释依昱)[栏目:人间佛教]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