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杂譬喻之三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2

杂譬喻之三

     [原文]
    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
    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著其前。后有一鬼逐来,嗔骂前鬼:“是死人是我物,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争之。
    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
    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二俱不免,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
    后鬼大嗔,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补之,即著如是。
    两脚、头、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身肉,我今定有身耶?为无身耶?若以有者,尽是他身。若无者,今现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闷,譬如狂人。
    明旦,寻路而去到前国者,见有佛塔众僧。不可问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
    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已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此四大合故,计为我身。”即度为道,断诸烦恼,即得罗汉道。
 
    [讲解]
    是为--能计无我,得道不远。
    佛陀通过这个比喻,让学佛者回光观察自己的身体,从身体中寻找自我而不可得,从而达到离执去贪的目的。这可是佛讲的解剖学原理啊,大家好好体会一下。
    这个比喻说明的是个“生死置换”的道理,其实是通过神通来认识身体的虚幻不实 。大家注意,这里其实用的是“析空观”的方法,即通过分析观照,得出“无我”的结论,得出“空”的结论。
     我们现在也说个比喻,姑且算是曲线救国吧。我记得以前有段相声,甲说乙没脸,乙不高兴,甲说:“你如果有脸,那么你的脸在哪儿?”乙就当场指给甲看,分别得出的答案是:腮帮子、颧骨、嘴角、额头、下巴。 指完了,乙也觉得自己真的没脸了。
    当“我执”很重,不得解脱时,其实可以通过这种分析的方法破除我执,最后发现“无我”才是真的,而那个无时无刻不在固执的“我”,原来不过是很多假名的集合而已。
    就象“手+脚+头+身”一样,加到一起的这个东东,既不能单纯称其为“手”,也不能单纯称其为“脚”等,所以就成了这个“我”。 这从逻辑上看是有问题的,就象“皮鞋+白菜=沙发”一样,几近于荒唐了。这样一分析、一推理的话,这个“我”就立不住脚了。
    总之,在八十八使见惑中,“身见”是最顽固、也是最根本的,是分段生死树的树根,三界生死从身见而有。从这一点来看,这个“二鬼争尸”的比喻和“尸毗王舍身饲鹰”的比喻是异曲同工的。不仅如此,在阿含经中,类似这种分析身体的典故很多,归纳起来,其目的不外乎“拔除身见”。
    大家注意没有,“舍身饲鹰”也好,“二鬼争尸”也好,“舍身喂虎”也好,仅从文字意义观之,个个典故都透着血腥,就象佛陀在给后人们示范人体解剖课一样。其中的道理,大家要参悟之。
    整个说法的过程,就想是用“空观之刀”在解剖四大之躯,一块一块、一刀一刀。末法众生将佛经所说的比喻,往往执以为实。正法时期则会得意忘言、会意于言表之外。佛法之中,但破其见,不坏其法。正所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
    客观而论,阿含教法是空、是净,却绝不消沉。只有受者领会不到位,才会带着三毒而生欣厌,从而得失生患,不得自在,并给后人留下了消极颓废的印象,并且误导了后人。
    正如“寂寞”一词本是佛语,原来是指境界的“万籁俱寂”和“广漠无垠”,那是禅者宁静祥和的受用境界,并无压抑不适、坐卧不安之意。可是若无修行之人,三毒炽盛之人的“寂寞”又是怎么的境界啊?心净之人听到孤独寂寞之说,那是法喜充满、很受用的。而烦躁之人听到孤独寂寞之说,恐怕头都大了。自杀的心都有。可见,三毒充斥身心,欲望主宰自己的凡夫,带着有色眼镜学佛,佛法也都变样了,失效了。
    记住阿含时的特点,若简而言之,那就是两个字:“空”和“净”,有了空和净,就远离了恐怖,远离了善恶得失。众生之心能够不恐怖、不颠倒,那就是改天换地了,那就是脱胎换骨了。各各自察,受用几何?
    总之,今天的比喻同上次一样,都是以破“身见”为目的的,身见一破,生死之树就被连根拔起了。自己要学会用“空刀”做人体解剖啊。多做多做,生死根就断了,好处多多啊!
    俗话说“杀人易,诛心难”。学佛要学诛心,善诛心者得受用。善诛心者得寂寞 。释迦牟尼者,“释迦”译为能仁,“牟尼”译为寂默。定力成就牟尼宝。换言之,小乘法成就“牟尼”,大乘成就“能仁”。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心经》别说
下一篇:杂譬喻之二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八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三
 关于“权实”的初步认识
 《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四
 论学佛法的四大步骤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四
 见性就是成佛吗?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宿世口业[栏目:法音集·佛教典故]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九二三)[栏目:杂阿含经]
 191.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五 摩伽经[栏目:经集 三 大品]
 法云灌顶 用心与卖力[栏目:果煜法师]
 相应48经 拔提亚经[栏目:相应部 55.入流相应]
 入菩萨行论 第三十三讲(第7~8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八章 五阴 问答[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佛说十善业道经-第153集[栏目: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净空法师]
 佛教的见解不需要创新[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