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转心与转境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39

转心与转境

    关于转心与转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世间法和佛法两个层面来认识。如果从世间法来说,古今中外每个时代都会有出现一些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无论他们是思想家、文学家还是政治家,他们都具备这种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很多人,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应该算得上是既能转心,也能转境的人物。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希特勒、墨索里尼,无论是孔夫子,还是尼采、叔本华,他们都是这种既能转心,又能转境的人。但是从本质上说,世间法的转心,不仅可以转恶向善,也可以转善向恶。同样的道理,世间法的转境,既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也可以变和平为战争,化人间为地狱。
    佛法中的转心,指的是转三毒为清凉,是了生死、得解脱的根本,是大乘小乘的必修课程。佛法中的转境,是建立在能够转心的基础上的进修课程,是大乘菩萨道的内容。也就是说,小乘自了汉只要做到可以转心就足够了。只有大乘菩萨道,才会不满足于转心的成就,继续发愿尝试着去转境。
    因此,罗汉道转心不转境,自度不度人。当一个罗汉成道的时候,三界没有改变,依然是火宅;众生没有改变,依然是众生;唯一的不同就是有一个罗汉彻底脱离了轮回。因此,我认为小乘法转得了心,转不了境,改变得了自己的业力,改变不了众生的共业。行菩萨道就不同了,菩萨有入生死的愿心,有改变世界的愿力,转境是菩萨行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是行菩萨道成就的,因此,十方法界之中,没有转心不转境的佛。
    我们所说的菩提心,一定同时是伴随着发愿的。一个没有发愿的菩萨,也就不能称其为菩萨。菩萨发愿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变众生的因缘果报。换句话说,也就是为了转境。所以,我认为,只转心不转境,那是小乘发心。勇于改变环境,不怕困难,那才是菩萨发心。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我们学佛究竟发的是什么心。然后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
下一篇:论学佛法的四大步骤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三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五
 痴定须明理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二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六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六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
 多闻与实修缺一不可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三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中国“和”文化[栏目:韩焕忠博士]
 抉择法无我有为法中,抉择色法非自性成立之法,其概要为如何?[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十大愿王的修持关键[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华藏工程]
 《入行论讲记》第十册 第九品 智慧 第一百八十七节课[栏目:入行论学习]
 清欢[栏目:心美·一切皆美]
 相应2经 入流者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怀念祖德之遗风[栏目:闽南佛法学院·学僧园地]
 施食饿鬼道众生的缘由[栏目:海涛法师]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一四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