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6

我们想善的时候是善的力量。想恶是恶的力量。白法和黑法在自心显现无疑。经常你能依戒依法起心动念的,你修行达到一定的层次了,身口意善业就能有显著的变化。久修的同修,人家一看你的举止就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的能量,是大家可以感觉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这里有没有作者?没有。这个佛像是我们造的,又能加倍我们。我们把佛像造出来了。我们把自己的心力投入佛像中,佛像又加倍我们,这是互动的,所以你对人好他能感觉出来。心里一点一点的感觉积累起来是强烈的感觉。心里面的阴影始终存在,是心头的影响。这是佛法中的精华。我们讲中观佛法就在这几句话当中把唯识中关给你统一起来了。一切高僧的哲理就在这几句话中。一切法皆不思议,自信如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内心的法,外在的法都是言语倒断,不可思不可议的。你想不透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太复杂,太玄妙。很多众生想不透。你想用语言来表达,是不是讲清楚了呢?我自己感觉差得很远。所以说言语相对于非常奥妙的语言来说是非常浅显的语言,很多时间就是词不达义。我自己的修行不到家,我给大家说出来的就不明显。一切法自信如患,自就是我,大家认为有一个我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执著,虚幻的。我们的眼睛有毛病了,看到太阳起花了,是你的眼睛花了。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自心是虚妄的。我们看到外面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就是虚幻的东西。这个道理非常深透。

智者知也应修善业。我们有智慧的人把上面的道理听懂了之后,应该来修正善业,来修正我们的心,来修正我们的口,修正我们的身。使不善的东西变成善的东西,使执著变成不执著,这怎么变?道理就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就是说通过起心动念的善的行为。通过开言吐语善的行为。通过为人处事善的行为,从善业中出来的五蕴六处十八戒等等的东西。

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十二处有六根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根所对的法尘有六种,就是十二处,眼睛所看到的是色,耳朵听到的是声,鼻子嗅到的是香,舌头偿到的是味,身体接触到的是冷暖的一切感触。心里想到的是法。我们自己的正报身体和外在的一报环境。那就是十二处。十八戒在六根六处中要生起多种心法。

眼对一切颜色的时候就会生眼识,由于眼根对着一切的物质现象,一切的物质色法我们心里就会分别。分别从哪儿来?从眼识开始分来的。这里有分别心。由于眼根对这些物质的色法自己起了分别东西了。眼耳鼻舌身意诸法相对的时候都会产生分别心。

所以圣水寺有几个老居士起烦恼了,他说:师父,圣水寺我是有眼睛的,有耳朵的,我听得到看得到,我不说怎么行吗?我看到我忍不住要分别。你就难免起烦恼。众生一旦不如理的分别就会产生是非,产生烦恼。你比如我不会的东西,今天我这个手表,人家是顺看三点,结果我倒着看就是八点半。结果我说今天时间是八点半,人家说都是你看错了。他给我说我就有分别心。哦,我错了,我一个表都看不对吗?所以虚妄的分别心分别起来烦恼就会起来。是非也会起来。这是非常正常的。


{返回 智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一
下一篇: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九
 观无量寿经第十讲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21
 药师经 讲记 三
 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五
 安居讲法第二十八讲
 《因果明镜论》讲记 八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十八
 观无量寿经第十二讲
 学习《十善业道经》之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故道白云 19.对橘子的专注[栏目:故道白云]
 四十二章经讲录 第二章 断欲绝证[栏目:苏行三博士]
 学佛的人该如何面对单位里的竞争、升迁?[栏目:法清法师·问答集]
 42 估客驼死[栏目:百喻经译]
 藏传因明典籍中的反驳论证探析(达哇)[栏目:因明学参考资料]
 如果上师仍健在时,把上师的照片做成唐卡供奉,这是否会对上师的寿命有影响?[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四章 修道 1 一悟便休的误区[栏目:元音老人]
 成唯识论疏翼 韩老之愿——《慈氏学全集》[栏目:韩镜清教授]
 捱过一生「咸苦」之后[栏目:禅门一念·传灯法师]
 Buddhism in Practice, Practice In Buddhism[栏目:Jetsun Khandro Rinpoche]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