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104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

有没有哪个地方会障碍修行的?诸位看看,有哪一种情形会障碍修行呢?六根、六尘、六识、七大,这二十五有就是著名的《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每一个尘、每一个法,乃至地水火风、空观识、虚空大地,都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对象,都是圆通的法门——圆满通达的法门。见道的人才能够体会到,这个身心世界啊,无一尘、无一毛孔不是你修行的地方。释迦佛回忆过去世修行的时候,他讲过一句话,他说:“纵观过去在因行上修道,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的世界,没有一毛孔许不是我修行、舍身、舍命的地方。”这句话听起来实在是太伟大了!我们还在找道场,还在说这个人修行不好,那个人不是我的好道友;这个人不修行,又在障碍我。哪一个人,哪一个事,哪一个尘不是你修行舍命的地方?你如果做不到这里,你就圆通不了!

有些人让他上殿,他说:“上殿干什么?我要自在。”他表现出“我是很自在的人,我不需要上殿了”,你看。上殿的因缘能否利益众生,要扪心自问。也许他就是自在的,他还可能就是破除你的我执;但是要扪心自问哪,看看你自己的心:你真的那么自在吗?如果真的那么自在,佛菩萨的表现可以给我们做很好的榜样,起码释迦佛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讨厌。你是不是让人讨厌了?哪怕一个不修行的人讨厌你,你都是不对的。你不要说:“那是他的错,我没错的;那是他知见有问题,他在那里着相。”他着相了,你有没有着相呢?你如果不着相,你怎么会知道他着相呢?你看见道的人,每一尘、每一刹,都是佛性在圆满地显现。

你是无一尘可着,他也无一尘可着,这个世界不会有一个众生是着在尘上的;因为每一个众生他的行住坐卧,他的言语举止都展现了佛性,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差别就这么一点点。尽管他不知道,但是它还是在显现,它没有离开呀。不懂得这样的一个事实,你对道没有感受,然后呢,养成自己的无明、习气。有些人他喜欢看书,喜欢偷懒,或者不喜欢参与到大众当中去,就喜欢自己这样,“我就要保持我的个性,我个性就是这样”。这个个性是什么?个性就是分别、妄想、执著,就是颠倒。佛性哪里是个性呢?佛性是共性啊。佛性是不但人与众生平等、相共,而且是身土不二——山河大地都是共同不二的;所以才有《楞严经》里面讲的,六根、六尘、六识,为什么全部都是佛性在显现。

“起心即错,动念即乖”,这是针对还没有见到佛性的人,他这样起心动念完全错掉;如果你是见道了,你的起心动念一定是随缘应物。我们看有没有见性,就看他能不能做到随缘应物。随着这个缘出现了,他能够给众生最大的帮助,能帮助多少,有这个缘就帮助他。让他能够欢喜的,你都不能舍弃,哪怕是一点点的欢喜;他在执着的时候,你要让他从执着当中跳离开。能够使他离开执着,采取各种方便手段都可以。“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但是一定要有入佛智的这个结果,你不要说“先以欲勾牵”,勾的结果还是欲,那不行的。你先要自己任性,任性到最后你也不逍遥,让别人也在那里烦恼不堪,这也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在座的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最怕的就是这一点,就是脑袋里面想的一套已经很完整了,而做的一套跟想的一套脱节了。一旦脱节了以后呢,他就增加那种我见,就认为:我思想是对的,我要保持我这个思想。你想保持思想,你的个性就越来越突出,然后呢,你的无明越来越增长。“惺惺寂寂,寂寂惺惺”,就是你心一无所有,没有一相可执著,能所双亡了。“惺惺”就是对于众生的感受,对于你眼前所对的众生,眼前所对的事物,还是清清楚楚。当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你不去帮助,别人正好叫你帮助而你不去帮助,这个说明你对物已经不明白了,并没有了了分明。你对众生的起心动念都是隔了一层纸,隔了一堵我慢的墙,隔了一堵自卑的墙。别人劝你也不听了,劝你、叫你放下你也放不下了,凡夫心是这样的。

见道对于修道来说,实际是事关重大。真正见道的人,就是已经见了这个道,你要去感受,这个道呢,是一定不会在任何一个地方有局限的。你是随时、随处、随地都能见道,唯独一个要修的,就是自己的习气毛病,因为我们无量劫的习气啊,像流水一样冲过来。见道以后的人,他的习气只会越来越少,不会越来越多。我们要看自己,比如说你喜欢自由,不喜欢别人管你,本来是习惯这样的,但是你一旦见道了,这个习惯慢慢就淡化掉了,最后完全淡化掉,融化在众生当中。佛,不应该有自己跟众生不同的独特,他不是有个独特性,他一定是容纳在一切众生当中。佛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佛教才有跟一切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一切众生都能成佛”的平等观念。因为他是亲证到这种境界,亲自看到在六根六尘六识当中都是在起用。你生气了、你哭了也是在起用,只是很可惜你不知道,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楞严大义》修道之九
下一篇:《楞严大义》修道之七
 净化心灵的妙宝 一、幸福在于心灵的净化
 禅者的包容
 永嘉禅修班讲记之八·入禅定之门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
 超越死亡·第十章、智者回眸——智慧从实践中生起
 永嘉禅法 第六章 五种方便行
 空山松韵
 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三
 《楞严大义》见道之五
 禅修要义 第四章 净修三业(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慧灯之光之二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栏目:慈诚罗珠堪布]
 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呼吸·第十四章:正念与禅定[栏目:德宝法师]
 女人的希望[栏目:永海法师]
 真正的修行要在哪里修[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九]
 临济拜祖[栏目:禅是一枝花]
 尊重与珍惜[栏目:白云禅师]
 当代中国佛教教育三题[栏目:黄夏年教授]
 苦跟乐都是果报[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朋友的一个问题[栏目:日常的佛心]
 傀儡[栏目:高处不胜寒·迷悟之间 ]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