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文明的归宿
达照法师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67

文明的归宿

达 照

   人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数千年、数万年,甚至是几十、几百、几千万年的文明史,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目前的人类文明情景,仍然怀着极高的探索精神和甚深的疑惑!可见,这是一条人类历史的漫长通道,谁也不知道这条通道的终点将会是什么样的。就象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了幼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成长,然后迈向中年、老年,最终的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谁也无法了解一样。但是,大家都知道,人是一定会死的,死亡就是人生的真正归宿,人们都需要经过这道人生的最后关隘。那么,人类文明的发展之后,其最终的归宿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
   从人类文明的出发点看,我们发现从开始的时候起,人类就有一种创造文明的机制,这种机制就是自发式的来解决人类的自身问题,而这种机制的前提就是“对苦的逃避”和“对乐的追求”,这就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成为高级动物,而不同于其它低级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对苦的逃避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切身感受,思想与现状不能一致,从而就想避免这种差距;对乐的追求就是对已经拥有的生活状态感到不满,只要还有一点不满,潜意识里头就会存在一点追求。无论是对苦的逃避,还是对乐的追求,都是建立在如何解决自身烦恼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痛苦可言,如果没有烦恼,也就不会去追求快乐。这里的烦恼包括人类对世界对生命的无知和困惑。这种烦恼是一切动物的自然生命都具备的共同特点,而解除这些烦恼的方法的多样化、高级化和简易的、单纯的,正是人类与非人类的差异所在,也是人类文明与不文明的根本区别。
   所以,“除烦恼”是人类文明的全部动力。

   人类文明是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然生命对烦恼的解除也有一套自己的办法,那就是直接的、简易的、单纯的解决办法,现在人类还同样保存着这些简易的方法,那就是——吼叫、斗打、流泪,这三者是包括非人类的动物在内的对烦恼的直接发泄,通过吼叫可以使盘结郁闷在内心中的烦恼气愤得到抒发,通过殴打斗架或者碰撞可以把内心的不满情结释放出去,通过流泪可以使情绪更加稳定,平时没有机会抒发的情感可以通过流泪得到清理,从某个角度上说,这三者对身体的健康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是,这种直接发泄的解决办法,也有它最根本的缺陷。就是在解决这些烦恼的过程中,内心还是感到一种深切的痛苦。无论是吼叫斗打,还是号啕大哭,它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烦恼的表现。就象出生不久的婴儿,不舒服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叫、动、哭来表现一样,这个过程就是烦恼的全体表露。但只是自然生命的一种解决烦恼的办法。当人类认识到它的缺陷,开始寻找其它方法来解决烦恼,并且通过努力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解决烦恼的时候,就是人类文明的开端时刻。
   首先考虑的就是:能否通过一种不感到痛苦的方法来解除烦恼。这时发现了一种“麻醉”的方法,可以在痛苦的时候使用而感到并不痛苦。这就比前面的直接发泄更加高明,起码它在解除烦恼的过程中,可以暂时把烦恼隐藏起来,或者暂时的忘却。动物当中也有这样带有本能性质的解除方法,比如聪明的猴子会在难受的时候去吃一种能够让它醉倒的野果,东南亚一带有些鸟儿会在失去伴侣的情况下去喝棕榈油,有时候就醉倒在棕榈油的油罐里面。人类的烟、酒和麻醉物品,就是在这层思想上的产物。明明大家都知道抽烟喝酒吸毒等,是有害健康的毒品,但是往往在烦恼郁闷的时候,又不得不用它们来暂时解除一下烦恼和痛苦。
   然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人类又发现了这种方法本身还是存在着极大的缺陷,就是虽然在解除烦恼的过程中能够不烦恼,但是到了麻醉的效果结束后,却还是会象原来那样烦恼,甚至比原来更加烦恼,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尽管比起最初的直接发泄要高级得多,但还不是比较理想、比较文明的解除方法。因此,人类又在寻觅更加妥当的“除烦恼”妙方。能否使用一种方法之后,就不再烦恼,甚至把烦恼变化为不烦恼的?
   于是,人类的艺术便应运而生了。艺术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歌唱、舞蹈、文学、诗词、书画等等,都可以归纳为这一阶段的根本解决烦恼的方法。艺术的表现,就是对人类命运的歌颂和痛苦的发泄。艺术的特点,就是艺术家的灵感与对生命的理解。而灵感则是一种忽来忽去的捉摸不透、把持不住的骤来情绪。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一种无明显现的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使艺术变得具有强烈的生命内涵。艺术家需要把人类的生命读懂,通过对生命内在烦恼痛苦的描述和表现,才能让别人产生深刻的感触和对生命的震撼。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千古巨作,都具有深沉的生命内涵,而更加让人震撼的作品,也大多数是对人类疾苦的理解和表达。比如中国有名的《孔雀东南飞》一文,其中所描述的情节就是人类的极大痛苦,“五里一徘徊,十里一回首”的情景是何等凄惨哀绝,作者在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内心一定具有某种对人类命运的控诉。没有苦闷烦绝的人,是写不出这样感人肺腑的文字的。而作者把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当他再回过头来读这篇文章时,内心却存在着一种极大的震撼,这种震撼具有某种巨大的悲壮的力量。再如《最后的晚餐》画卷等等,无不体现出人类的内在苦闷和生命的悲壮。所以,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面对自己的烦恼而感动不已!在发泄烦恼的时候可以尽情地发挥,在发泄之后却让自己对痛苦而感动。因此,艺术永远都会受人类欢迎。可以说,艺术就是把人类的痛苦给予升华,把人类的缺陷和痛苦变成为感动。而当艺术带上了某些不能升华人类品质的色彩的时候,它的价值也就会在人类社会当中大打折扣。所以,真正的艺术,是人类的瑰宝,具有与人类文明相等同的生命力。
   艺术主要表现的是人类的心灵问题,但对拥有自然生命体的人类来说,除了内心中某些烦恼痛苦的情绪外,更重要的还是对生活上的不便。一般人的看法是,由外在环境所引起的烦恼更具有普遍性。所以,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开始,就逐渐开始想方设法,知道取火和制作工具,从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发展到铁器、铜器时代,一直到原子时代、信息时代,这种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就是我们今天所崇尚的科学,它是一种具体实用的、可以证实的解决烦恼的方法。可以说也都与其它方法一样,秉持着一条共同的理念,那就是——除烦恼。这里的烦恼就是对外在物质的追求,如何使生活更加方便、容易、安全,这是人类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不能满足,从而产生的一种心态。比如,由于步行的艰难困苦,就用骑马来解决问题,马又只能坐少数人,就用马车来拉更多的人,马车又太慢,就用机车来运载,于是一直到轮船、火车、飞机等等交通工具的发明。从而也补充了人生的力量,能够使人在短暂的人生当中做更多的事情。
   科学的另一种动力,就是对人类未知领域的探索,人类的知识极为有限,而想在有限的人生当中,探索无限的时间、空间的真相,则是一个人类永远都达不到满意的前提。也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科学永远都会发展下去的,发展就意味着昨天的错误和局限,发展就意味着对明天的无知和无限。所以科学是相对的真理,相对于昨天来说,今天是最正确的,而相对于明天来说,今天就是全错误的。
   因此,用科学来解决人类的烦恼,即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又具有扩大人类烦恼空间的客观事实。更进一步说,科学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和作用也正日益严重。从心理学上分析,科学视野的扩大,也必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好奇和更大的贪心。这是科学的出发点所没有预料到的后果,本来想解决人类生活的烦恼问题,但随着一个一个烦恼的解决,人类的烦恼却也因此而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这原因就在于人类本身具有的贪的本能。假如让这种贪心无限制地扩大,就算人类已经把地球装在自己的左口袋里面,他们一定会伸出右手,企图把月球也装进自己的右口袋里。所以现代的前沿科学家们,不停地探测地球以外的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还想要开发月球、开发火星等等。这除了对真理探索的精神外,不得不说带有一种对现实的不满足情绪。人们不禁要怀疑:科学真的能解决人类的烦恼吗?
   从解除人类烦恼的层面上说,哲学与科学一样,都具有自己的一套思想和方法。科学专就物质上的探索和证明,哲学则主要从逻辑思辨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都是企图找到真理的本源,以此来消除人类存在的(包括无知在内的)各种烦恼。但是,哲学即使是有了解决烦恼的思想和认识,也没有解决烦恼的具体方法和行动。在这一点上讲,哲学与科学又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科学只有证实的东西才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对于没有证实的理论就绝对不予承认,更不可能肯定了。而哲学却只有理论的构想和推度,用逻辑辩证来认可,却没有办法来证实这种理论。因此,科学不能够彻底解决人类的烦恼,哲学也同样在彻底解决人类烦恼的问题上,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科学和哲学这两者,一个是重证实,一个是重理论。宗教在这个时候便发现了这二者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针对于科学的无限贪求,物质可以解决暂时的不满情绪,但永远解决不了烦恼的根本问题。而哲学的理论虽然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但又没有一种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使人们达到理想的境地。所以,宗教开始在考虑:除了物质以外的东西来解决烦恼,并在探讨实践的具体方法。首先对人类的心灵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从物质追求的外在世界,开始回归到心灵探索的内在世界,因此人们就把所有的宗教都说成为“唯心主义”。
   在这种由外向内的“回归”过程中,所有宗教又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找到可以解决烦恼的方法,并没有发现人类心灵当中的真正安乐园。所以就在物质和心灵之间,塑造出一个能够与心灵沟通的外在力量——神。神,即是一种物质的真实存在,又是一种最高的精神体。然后可以通过信仰等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而能够让人们到达神的世界。无论是西方的宗教,还是东方的宗教,都有一个至高无上、不可企及的神存在。神是万能的,是可以创造一切、改变一切的人类外在力量。神的这种力量是无限的,正好可以与人类的贪心(也是无限的)相吻合,所以宗教信仰的力量往往比人们对科学的态度还要虔诚。当然,不信仰的人便没有这种力量可言了。
   但人类的烦恼能够靠神来完全解决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首先,神具有一种永远都是高高在上的威严,信仰该宗教该神的人们,就算是通过最大的努力,最多可以上升到神的世界里面,也永远只能作神的臣民而已!也就是说人类的心灵并没有与这最高的真理或者力量相等,绝对不能完全一致。所以心灵的烦恼也就自然得不到根除了。其次,神的世界是人们死亡之后才能到达的地方,这种地方仍然离人类的心灵世界太遥远了。因此,对于现存的人类而言,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看来神是解决不了人类的烦恼。
   可是人类的文明还是要发展下去的,还是有它自己的真正归宿。这种归宿也就是把文明的出发点——除烦恼,彻底的解决。

   这么说来,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等等,虽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巨大的贡献,但是都不能真正彻底的解决人类的烦恼,也就都不能成为人类文明的真正归宿了。或者说,都只是一种头痛医头的权宜之计,并不能够成为根除烦恼的方法。所以,人类目前有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遗憾和无知的困惑,离开这个世界。那么,人类文明的归宿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
   从上述的文明发展情况看,只有宗教文明离人类文明的出发点是最接近的。因为人类的烦恼就是一种切实的内心感受,科学之前的其它文明都是通过一种外在的形式解决或者发泄烦恼的,科学就直接从外在的物质世界切入,而宗教就从外在的物质世界开始回归于内在的心灵世界,但并没有彻底的回归到心灵当中来,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而是在物质与心灵之外、或者之间,又建立了一个神的世界。但它已经开始向心灵回归了,这就是距离人类文明出发点——除烦恼,较为接近的地方。
   就回归的角度来说,佛教的根本思想理论和实践方法,又超出了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这表现在:第一、佛教认为烦恼是从内心生出来的,要在内心中努力,才能够解决和根除烦恼,所谓“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所以佛教是彻底回归到内在的心灵当中来了。第二、从佛教根本思想上看,佛教并没有在物质与心灵之间或者之外,建立一个神的世界,即没有一个独自高高在上的神所管辖的世界。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且一旦成佛了,就与所有已经成佛的生命完全平等,毫无差别可言。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第三、佛教认为生命当中的烦恼彻底消除了,也就成佛了,并非在生命之外去寻求什么佛来做。进一步说,成佛就是针对烦恼而言的,没有烦恼也就没有成佛可言。从这点上说,成佛就是生命的完全解放,烦恼的彻底解除。第四、佛教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是针对人类的烦恼而建立的。也就是看到人类烦恼的根本在什么地方,就从什么地方下手,最后根除烦恼。而消除烦恼的方法也就因此超出了其它一切宗教理念的范围,如印度的“文殊拿剑要砍佛”、中国的“喝佛骂祖”就是这种表现。因为佛教有了这些与其它宗教,根本上完全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人大声疾呼: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也有人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如此说来,人类文明的归宿就是佛教了吗?不是佛教,而是一种佛教的思想理论。如果有这么一天的话,人类真的能够完全彻底的解除烦恼,那个时候就不是存在“佛教”这个名词了,而是可以利用任何名词来形容,也可以说是科学、哲学,或者别的什么名词。但对于文明的回归心灵,是一定要彻底到位的,否则就根除不了人类的烦恼和痛苦,也就谈不上文明的归宿问题。
   当人们通过外在的形式来发泄烦恼的时候,往往会给外在的世界带来一定的影响,而烦恼的根本却一点也没有改变。如果人类的文明仅仅朝这个方向去发展,人类将是可悲的,文明也只是一种自我暂时的满足和自我欺骗罢了。因为这些距离文明的出发点——除烦恼,会越来越远。所以,文明出发点的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真正归宿。除此之外,一切都只是暂时的安顿,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而对于一个真正解除了烦恼的人来说,文类的所有文明便显得毫无价值可言,就如同简单的吃米饭、穿衣服一样平常,而人类文明的一切现象又都成为生命的恰到好处的微妙功用。这个时候,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乃至最简单、最直接的自然生命所具备的吼叫、斗打、流泪等等,也都成为了生命的完美点缀。一切生命都过着恰到好处的生活,也就永远告别了无知和烦恼的束缚,在他的世界里,人类真正得到了彻底解放,文明达到极致。这就是人类文明最好、最彻底的归宿。

 


 


{返回 达照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秘密宝藏
下一篇:佛教语言与汉语的融摄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二
 超越死亡 第四章 第三节 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七讲 正宗分——常行精进觉
 超越死亡 第一章 第二节 佛教业报论
 禅修要义 第二章 发宏誓愿
 觉悟入门—明了我们的觉性
 《楞严大义》见道之十三
 禅心密印 第十一章 明理断习出苦轮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五讲 正宗分——少欲无为觉
 永嘉禅法 第十章 二禅修证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49经 宾头卢婆罗堕若经[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什么是发菩提愿?[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因夫家家人都抽烟想与之脱离关系好吗?[栏目:教育孝道·净空法师问答]
 无我和空性 第二讲 破即蕴我[栏目:林崇安教授]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A 1164经:本经思辨性比较强,主要阐述二边与中道等义。[栏目:界定法师]
 讲法前念诵的八个偈诵的含义[栏目:达真堪布]
 紫柏老人集卷之十二[栏目:紫柏大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编译)[栏目:白话佛经]
 鹿的故事[栏目:日常的佛心]
 如果要学习佛法,是否应该皈依呢?[栏目:济群法师新浪微访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