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三增上学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与挑战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7

从三增上学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与挑战

1 探讨此课题的重要性与挑战

探讨当代佛教僧团发展,是一个重要而且具挑战的课题。此课题所以重要的主因,是近百年来佛教,在量和质方面的发展均有显著的变化。从量方面来看,从十九世纪以来,在欧美人士对“东方智慧”的追求,加上殖民主义的推动,欧美人士研究和学习佛法,逐步将佛教带入西方。二次大战后,美国的亚洲移民也将传统的佛教信仰带入美洲。二十世纪末,在全球化的发展下,各传统佛教组织的发展,更趋向全球化。在促进世界和平和社会关怀的发展上,不少佛教团体中以慈悲入世的精神,参与各种世界性的慈善或宗教服务活动。

从质方面探讨,自十九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以科学研究佛学也成为现代佛教研究的方法和发言者之一。二十世纪的有识之士,深感过度强调理性和物质文明带来的问题,渐渐趋向重新肯定心灵世界的价值;因此,对东方的传统文明,尤其佛教的传统和智慧,抱持开放的态度并进而整合和应用。此外,在佛教本身各传统之间,也密切进行交流和对话。如南传禅法在东亚各国普及发展,汉传比丘尼对藏传尼僧受具足戒的关怀等,再在都呈现当代佛教不论在量或质方面,都在转变和发展。僧团组织,从地域性组织趋向国际化或全球化;佛教的研究和修持,允许学习者有更多的机缘,接触和学习不同传统的佛法义理和实践法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不仅在西方国家,正趋向所谓的“一乘法(One Dharma)”的面貌,在其它国家也正在进行不同佛教传统,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互动的景况。尤其透过网络平台,佛教的资源更允许当代学佛者,能在一个计算机前,接受各佛教传统的讯息,和其它人进行交流。由此可说,当代佛教正朝向一个全新领域发展并进行具有革命性的改变。和过去两千年来的传统比较,当代佛教将会有相当不同于现在的景况发生。

2. 探讨此问题的路径

本文认为,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范围,不能仅限于某个传统或国家,而需以佛教在全球各地的发展,作为思考当代僧团的范围。二、所谓佛教僧团,在意含上,应包含四众弟子,如此,将能更全面探讨佛教发展的实况和内涵。限于篇幅和时间,本文仅就僧侣部份探讨当代僧团。在探讨路径上,此课题不能仅限于回归到佛教文献探讨经典,强调佛教团体“应当”如何实践佛陀教法的精神,而忽视当代正在发生的社会脉动;或仅借用现代组织管理的方法,探讨“如何”运用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而失落佛教净化心灵的根本精神。此二方向均有其参考价值,但探讨有关僧团的营运之前,需要厘清僧团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缘此,本文认为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之前,须先将佛教僧团视为一个追寻和实践释尊教法的有机生命共同体,不只是一群共住或共事的僧侣。一个活的僧团,是一群僧侣藉由共同分享生活的资源、分工责任,持续地践行释尊所教导的心灵修炼。简言之,当代僧团是一个在现代时空中,能在生活中实践释尊解脱烦恼、证悟涅槃的修行道。即三增上学(Tisso Sikkhā)即是:增上戒学(adhisīla sikkhā)、增上心学(adhicitta sikkhā), 增上慧学(adhipaññā sikkhā),以此三学引导行者趋向体证身清净、心清净和见清净。

顺延上述观点,本文拟从三个层面的问题切入,以期全面地响应当代僧团发展的方向与价值。此三问题是:一、何谓当代僧团?二、为何当代僧团具有发展的必要及其潜力为何?三、如何发展当代僧团及响应其所面临的挑战?依此首先,从当代佛教的本质和正在进行的现象切入,继而分析辩证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潜藏的动力,最后则探讨实践僧团存在意义的具体操作途径。

3. 何谓僧团?从僧团的核心价值谈起

所谓僧团,是依止佛陀为师,学习佛陀教法的佛教出家人组织。僧团的基本组成条件,是成员放弃世俗地位和身份,专心投入佛法的修学为目的。僧团的种种规则,是为成就达到证悟涅槃所设立。 僧团成员除具有最基本的僧侣资格之外,更重要是僧团的核心价值,是以修学佛法为核心。如果佛教僧团,忽略或偏离佛法的修学,而仅着眼于其它事务,则虽名为佛教僧团,实质可能荡然不存。

3.1 僧团的核心目的:修学佛法

然而,何谓“修学佛法”?印顺法师在“论佛学的修学”中指出,“……修学佛法,不外乎“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三学。” 在《清净道论》中,则更以戒、定、慧三学,总摄修学佛法的道次第。目的在于透过此三学,能因受持戒法而身清净;因修禅定成就,能伏五盖得心清净;再依定成就,转修毗婆舍那观得见清净,最终能证悟圣果。由此可见,增上三学共同被南、北传佛教尊为佛法的修道次第核心教法。

因此,所谓“当代的僧团”的意含,是僧团成员以“修学佛法”为主要工作任务。僧团成长的指标,是以僧团成员修习戒、定、慧增上三学为专业内涵,以净化自心为组织的共同目标。如果僧团的成长指标,仅仅从僧团硬件设施的数量,或对外服务的工作量,或信众人员的多寡等,作为发展的评估指针,则僧团组织发展的价值可说是,失去方向和焦点。然而,这并不表示僧团会是一种封闭、静态,或仅仅专注在僧侣成员的自我内观的状态。相反地,以增上三学为基础的僧团,成员的内在世界因为有自我观照的基础,原则上更能有弹性地,面对个人所需要克服和超越的种种挑战。换言之,僧团成员原则上有更多机会面对自己,也有机会依戒定慧三学的训练,调伏自己的烦恼。如此的佛教宗教师,具备净化心灵的知能,基本上能响应,当代社会对心灵成长的需求。

3.2 戒、定、慧增上三学是僧团发展的指标

戒、定、慧增上三学,也是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内容。 戒增上学是阐明诸恶莫作;定增上学是指众善奉行;增上慧学则是自净其意。印顺法师进一步指出:三学彼此之间,互相增益,不宜偏废某一学。虽然佛典中对初出家的学习次,有主张“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但并不表示“偏重戒学”,忽略其它。印顺法师并举经文证明,“精勤禅思”;“初夜后夜,精勤佛道”— —修习定慧,就是在戒学的基础下,三学之间互相支持。理想的学佛方式,是“解行相应”,“三学相资”。

三学之间互相资助的关系,在《清净道论》的序论中有进一步说明:“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这有勤智的比丘,既持戒而又修止(心)和修观(慧)的意思。作者觉音论师(Buddhaghosa),认为这一颂是世尊,以戒定慧三门显示清净解脱之道。

这高远的目标是僧团为何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探讨当代僧团在新的时空背景中,僧团成员可从个人出发,僧侣之间彼此鼓励,以修学增上三学,为僧团组织的方针。从“六和敬”的理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同证择灭,就是佛弟子共同以断灭烦恼、修证涅槃为共同目标。

并且,僧团的成员为成就理和,需要在具体事相上成就,即是事和。事和共有六项: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彼此言语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上能能以喜悦的心共住共学;四、戒和同修,是共同遵守戒律;五、见和同解,是见解上能有共同观点或彼此能接受;六、利和同均,是指利益上的公平分享。

4. 为何僧团需要存在和发展

佛教如此悠久和广博的发展,是从一个人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开始。这个人是北印度释迦(Siddhārtha)族的贵族,名为乔达摩(Gautama)的一位男子,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在跟随当时印度的修行者后,由于深感不能一味修习苦行,后来放弃苦行,而以个人的力量,证悟宇宙人生的真正实相。他个人内在醒觉的成果,后来也成为他的头衔:“已经觉悟的人”,梵文是Buddha。Buddha是觉醒(Budh)动词的过去分词,是一种内在心灵转化的境界。这觉醒的方法和历程,并可以被其它人学习、运用,进而能因此达到和相同的目的。

从宗教学的角度分析,释尊可谓是一位人类宗教信仰的改革家。他所成就的圆满觉悟境界,是后学者可以达成;并非释尊专属,而是每个人都有成佛的潜能。释尊如此成佛平等主长,使释尊和其它的人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相当不同于其它的宗教:追随者可以和教主具有达到相同成果的可能。基此,追随释尊的后学者,虽然根器有千差万别,但基本上都承认此共同的价值,即透过效法释尊所过的生活方式,以能达到释尊所证悟的境界。

从释尊制定波罗提木叉(Prātimokṣa Sūtra)的“十事利益”中,更能说明僧团存在的理由。可分为四种层面的价值:(一)为令僧众之间能和合,即一者摄僧故。二者极摄僧故。三者令僧安乐故。(二)为使社会大众能尊重,即四者折伏无羞人故。五者有惭愧者得安乐住故。六者不信者令信故。七者已信者增益信故。(三)令有情能解脱,即八者于现法中得漏尽故。九者未生诸漏令不生故。(四)最终目的,即第十正法久住;也是为诸天世人开甘露施门故。从此衍生的思考是,每个戒法都是僧侣的学处(sikkhāpadāni),都具有此四种理由。这十种利益,彰显佛教教团存在的功能和目的,对探讨当代佛教僧团为何存在,仍然具有启示。

5. 如何发展当代僧团及响应其所面临的挑战

僧团,根据释尊的教法,物质需求需依赖信施;精神需求,则以修学增上三学为正业。如此的设计,促使僧侣需要和所在的社会有良性互动,并以传播释尊的教法,教化世间、促进社会的净化。教化是僧侣的任务,也是回馈信施护持的最好方式。信施提供物质的食物,僧侣则提供精神的食物。现代的僧侣、僧团,要如何提供释尊的教法,给现代人呢?从人的烦恼本质来看,现代和过去两千年的之间,心灵困境在本质上也许没有不同,但在现象上则千差万别。因为,当代的社会背景,物质、心理、社会关系等条件,和过去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

现代人经过现代化的形塑,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现象,可能无法完全以佛教古典的知识完全解释;但在发展心灵净化的方法上,践行增上三学,是无法被完全取代的。因为,调整、训练人心,仍然可以将增上三学的方法和内容,依照学习者背景、能力和根器,加以适当的调整。

为更贴近现代人的生命处境,当代僧团中的教学者或学习者,须以开放宏观的视野,柔软弹性的慈心,对现代化所带来的问题和限制,需具有一定程度的洞见和回应能力。缘此,对当代人类面临的现代文明的社会、人际、心理和心灵的问题现象和解决之道,能某种程度的了解和回应的知能。

其次,处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当代僧团组织管理,也需要有改革的勇气调整脚步,能和当代其它显学对话,互相显发。对于科学文明工具,更能以大乘菩萨积极学习“五明”的精神,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工具,将佛法的内涵,有效提供和分享,以能利益社会人心的成长和转化。

具体地说,当代僧团营运的发展方向,可从两方面切入。一方面,掌握佛陀领导建立僧团的目的,即已戒定慧三学,作为当代僧团营运的指导原则。另一方面,则是将佛教核心的修行蓝图和具体操作方法,和佛教各传统间,及当代人文科学,进行相互学习和对话,彼此截长补短。以全球是一个僧团的视野,互相支持和尊重。例如,从南传上座佛教中,学习增上三学的实践方法和理论。而上座部僧团,也能参考大乘六度的精神内涵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僧团在作决策考虑时,能平衡护法、护僧,又能实践无我的精神,不偏颇于一方。然而,这需要对自己和自己;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常以无常、空无自性中的智慧,实际从事宏法利生的工作中,实际践行出来。

更且,当代僧侣,能以“自他不二”的精神,从“以我为中心”的惯性反应中,转为“以他为中心”。此时,他者的成就,就等同自己的成就。不会因为爱护僧团,反而因固执自己的观点;或从保护僧团的行政考虑中,生起各种的防卫、隔离,无法和其它机构或个人,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僧团的成员具备自我反省和批判的能力;对于个人的烦恼,僧团的盲点,能彼此劝诫,辗转相教,活出释尊所教导的三学,真正活出“住持正法”。

6. 结论:

在与时并进的当代僧团发展中,戒定慧三增上学,作为当代僧团发展的理念基础和指针,是从理念层面探讨。以此为基础,僧团需定时检核僧团的生活、制度和组织运作,是否发挥共同建立的价值?如此,僧团组织的存在和运作,方能被内部成员和外部大众,认识到当代僧团,是实践、修学和落实佛陀教化世间、建僧以令正法久住的理想。

释自鼐 香光尼众佛学院副院长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宗教旅游的发展与台湾盛况
下一篇:在团体里锻炼 从境界中成长——学诚法师在执事会上的开示
 汉文佛教大藏经的整理
 深圳弘法寺佛教修学体系建设刍议——以闻思修三慧为中心
 团结之光如此强大
 和谐世界 从口开始
 管理科学机制思维与人间佛教管理的关联性
 刍论佛教公益事业的当代意义
 五台山信仰与世界和谐
 念佛法门在安宁病房施作时机之探讨
 敬天爱地聚福缘 灾难频仍 深觉来不及
 宗教旅游的发展与台湾盛况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保命保健康[栏目:仁焕法师]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栏目:白话佛经]
 二○ 饭泡施者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二 兹他拉他园品]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栏目:佛教常用呗器、器物、服装简述]
 佛七讲话 第六集 第二期 第一天 放下我慢随顺一切[栏目:智谕法师]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栏目:净界法师]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九十集[栏目:金刚般若研习报告·净空法师]
 何谓「直观」?跟直觉有何不同?[栏目:禅名词FAQ]
 大品第八 颠倒论[栏目:无碍解道·大品]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