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皈依与信仰建设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95

皈依与信仰建设

内容摘要: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也是学修的根基!皈依是加强信仰建设的必备基础,信仰建设更是升华皈依内在的方便法门。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的最高要求,光信仰不皈依是不如法的,本文就皈依与信仰建设简单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皈依 信仰 信仰建设 

谈到皈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真正认识皈依的内涵却不是简单的事。比如说我们在寺院里,常常会看到许多人烧香、磕头,拿很多供品去供佛菩萨,但很难由此判断这些人是不是信佛、是不是佛教徒。这些人可能信佛,但是并没有受过皈依。如果他们不信的话,不会去供养;说他们信,似乎和我们信的又不一样。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皈依三宝。

皈依,皈是回转、皈投;依是依靠、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也不是佛教之所专用。不过,讲到皈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唯有皈依三宝,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乐的究竟解脱之道。实际上,皈依的倾向,固应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皈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暂时歇脚的处所,绝对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则泥牛过河自身难保,安能渡人?!

再从个人的角度来深入地说,我们为什么要皈依呢?最主要的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恐惧感,第二个是求庇护。皈依二因中的恐惧感主要是指对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因为我们害怕受苦,才要去求皈依。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种的痛苦,那皈依干什么?因此只有对种种恶道的、生死轮回的痛苦产生非常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才会去求庇护。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对于六道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是很难有所感觉的,这只要检查一下自己的内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因何在呢?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我们的常执太重,总觉得后世很遥远,因此不知不觉地,我们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受与追求都被局限在现世,局限在眼前能够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的事物上面,根本不会想到后世的苦乐。

我们要皈依三宝,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到三宝种种功德的本质,要认识到三宝确实具有那么多、那么好的功德,而且这些功德是我们可望可求的。如果可望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及,那么这些功德和我们就没什么关系。既然三宝的种种功德可望也可求,那我们如何去求呢?首先要知道皈依的利益,引发我们的希求心。皈依的利益有八种:第一,皈依以后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如果没有皈依,即使佛教知识懂得再多,也只是门外汉,或者是佛学家,不能算是佛教徒。第二,皈依以后才可以受戒。五戒、八关斋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等,受戒前都要皈依,没有皈依不能受戒,因此皈依是戒律的基础。第三,皈依以后,凭借佛法僧三宝的力量,我们的罪障会逐渐得到消除。第四,因为内在有三宝力量的加被,皈依以后我们就不会被其他的魔道鬼神所伤害。第五,皈依以后,能够让我们拥有一种高远的志向和宗教的情怀。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真正地皈依,他就没有什么志向,也没有什么愿心,就不会有真正的宗教情怀和宗教情操。佛教的信仰与情怀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是伪装出来的,偶尔装一两次或许可以,但怎么能一生一世装下去呢?一个人内在真正具有慈悲的情怀、三宝的情怀,才会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第六,皈依以后,我们的功德就一直能够得到累积。第七,皈依以后不会堕三恶道。第八,皈依以后学佛会比较容易进步。由上可知,皈依对佛弟子非常地重要。

何谓信仰呢?信仰,就是信心瞻仰之意。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或榜样。亦即内心对某一物件,有了特胜的了解,因而生起一种崇敬、仰慕、好乐、渴求之心,而没有丝毫的疑惑,谓之“信仰”。信仰在所有的宗教里都是最根本的,《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就是在说明信仰的重要性。佛法的信仰是要能以纯洁无疵的心态,诚挚善意的信念,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授教诫,便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财富。信仰如同救命的船筏,能度我们从此岸到彼岸。

如何信仰呢? 信就是信仰,对佛、菩萨的信任与景仰,更是对自身佛陀的信任与开启。依佛法说:佛教徒对于佛法要有正确坚固的认识--胜解。胜解是信仰的前因,胜解后的信仰,才是真诚的信仰,理智的信仰,不是迷信。孙中山先生有句话说得非常确切,“有思想而有信仰,有信仰而后有力量”。 佛法的方法是信仰与理智的合一,可见佛法的德行,对于真理是怎样的尊重!可以说,佛弟子对于佛法的不断努力,一贯的本于纯洁无疵的净信。进而言之,佛教的信仰,必须所信的物件,有实、有德、有能。譬如西元前545年出生于印度的释迦牟尼佛是确实存在过的,他有大觉的智德,离惑的断德,慈悲的恩德。

信仰的心灵中,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达到一个纯粹的精神高度,才会获得坚实的生命基石。在世间有太多的人采取盲目的信仰,将信仰置于一个游戏或戏耍的境地。世上有多少人在持这样一种信仰呢?心灵信仰潜在这样一种不纯的因素,会因为这样的人生态度而陷入不自由的精神空虚之中,是他们内心不纯净导致信仰生活处于满足个人私欲的处境。一切私欲的功利愿望让自由的信仰毁灭,让纯粹的精神信仰失去了一个理想的高度。

信仰对于生命就是这样一个高度,你若没有内心的纯净和良知的反省和顿悟,谈信仰就是虚假的,就是一次亵渎。我们离真正的信仰究竟有多远?这是一个回皈到自身反思的问题,信仰的高度产生于我们接近它的虚无和纯净心灵和良知的纯粹,它具体的表现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里,给自己的良知和纯粹心灵怎么定位?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进入世俗的生活,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是在什么样的人性或道德自律的基础之上?接受信仰首先是要从生活中的自我更加无私、纯净和自我完美开始。

在信仰之中,修持是最主要的,没有修持就没有宗教体验,没有宗教体验就不容易产生坚定的信仰。既然如此,我们信仰之后,要怎样去体验佛法的伟大和快乐呢? 《瑜伽师地论》中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只要人人信仰佛教,奉献自己的一点爱,这个世界将是一片净土,人人将是一尊佛。佛教的信仰是净化内心的清新剂,提升人格修养的阶梯。人人奉行五戒十善,从而使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从上面所述,不难看出信仰建设的重要性。末法时代,佛教弟子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信仰淡化、戒律松弛,丛林衰落。既为佛子,当作佛事。我们应该努力从三皈依开始,加强四众弟子的信仰建设,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固须三皈;加受五戒八戒等,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中,没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三皈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三皈之中含有戒义)。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朝暮课诵,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终结,也都应以三皈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区,他们把三皈看得特别重要,以唱三皈作为行持,也以唱三皈为人祝愿。所以,皈依是加强信仰建设的必备基础。在四众弟子素质提高后,我们的学修中就能更如法更庄严的显现出皈依的功德,同时也就更好地让众生生欢喜心、发心皈依。所以,信仰建设更是升华皈依内在意义的方便法门。

总而言之,“茫茫长夜中,三宝为灯明,滔滔苦海中,三宝作舟航”。只有走进佛教,读诵经典,亲近僧众善士,善护身口意业,按照佛法僧三宝的教诫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认识佛教,才会发信,也才能信的切,行的真。

上述观念,皈依很重要,大家都要好好发心皈依,对出家众来说更是如此。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是需要我们天天学、日日修的,因此可以说是一个很好、很重要的根本法门。佛、法、僧,并为佛教的三宝。佛教生命在现代的存在与发展,我看,不是或主要不是在佛学的现代知识化,就是佛学存在的理由与意义也并不是本身,而是在僧俗两众的信仰与修持,在众生的生命。弘法也在弘扬佛法,并非以佛学的现代知识化为目的。知识,再现代,对佛教生命的存在与发展,只能是个助缘,这两者之间相互依持,皈依是进入佛门的第一课,它既是佛教信仰的最低标准,同时也是佛教信仰建设的最高要求。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信仰的四大特点
下一篇: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的构建
 敬天爱地聚福缘 灾难频仍 深觉来不及
 大学课程中佛教教育的方向和实际
 佛教真理要义
 佛教教育的未来展望
 佛教与环境保护
 西藏佛寺音乐中的汉地器乐形式——楚布寺甲瑞居楚乐
 数位经录与时空资讯
 中国还是“弥梨车”佛教观念中的“众生”与“民族”
 浅论佛教的心灵环保
 企盼透过大爱情怀援助 慈济大陆慈善工作纪要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3)[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灵魂[栏目:管理三部曲·迷悟之间 ]
 伏虎—无明烦恼对治法·伏虎 正业[栏目:阿康仁波切]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0五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