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陕西法门寺佛法开示
学诚法师开示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02

不忘宗旨  不忘目标  不忘发心
            ——学诚大和尚陕西法门寺佛法开示

      再过两天,佛指舍利将被迎请到香港供奉。许多居士听到这个喜讯,纷纷报名参加法会,要求作法会的前行义工。在座各位能够被录取而来到法门寺,亲自参加法会的护持工作,亲身感受法会的氛围,并且能够预先瞻礼到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非常有福报。在这佛教胜地,值此殊胜因缘,作为佛弟子的我们,怎样珍惜当下的福报,好好地护持三宝、培植福慧?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 “三不忘”。
      一、不忘宗旨。我们是佛陀的弟子,佛弟子就要信佛、学佛、修行成佛。成佛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应该随时随地不忘宗旨。
      社会上有很多人,习惯了盲目的追逐,过惯了忙乱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生活才能活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尤其是现在的年青人,有的虽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烦恼很重,内心很迷茫。他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在盲、忙、茫当中度过,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没有人生的宗旨、生命的方向。再加上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创伤、家庭的灾祸、事业的挫折、环境的磨难、社会的逼迫,这苦难的现实,无奈的人生,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未来没有了希望。人生是苦的,是不清净、不圆满的,但苦难的人生是可以改善的。要改变这缺陷的人生,净化这杂染的世间,就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人生宗旨。
      对佛弟子而言,再没有比佛陀更圆满的生命楷模,再没有比成佛更究竟的人生宗旨。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圆满的报身寂然常在,无量的悲智功德并不会因此而消失;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却留在了人间,供奉在法门寺,永远摄受着我们;佛陀的化身虽然示现了涅槃,但佛陀清净的法身周遍沙界,圣者的教授、教诫仍然辗转流传,引导着我们把握离苦得乐的正确方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圆满菩提、成就佛道,这是我们一生的宗旨,也是无限生命的宗旨。
      二、不忘目标。怎样才能圆成我们的宗旨?这就需要有相应的目标,不忘目标,依着目标去实现成佛的宗旨。这个目标就是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
      三宝里面的僧宝,是僧伽,是清净和合的出家众,不包括居士。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则包含僧俗二众,是僧、俗和合一体,相互增上的清净团队。就像一棵树,要有良好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空气和水分、发达的根系、粗壮的枝干,才能够开花、结果。同样的道理,如果佛是果、菩萨是花,那么声闻、缘觉就是枝叶,出家僧众是树干,在家居士是树根,其他一切的众生,犹如大地、阳光、空气和水分。佛果的成就,离不开一切众生,离不开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
      怎样做到师、法、友的清净、和合、增上呢?这就需要我们这一群人,都围绕着成佛的宗旨去做,依止师长善知识,依靠同行善友,共同学习佛法,护持僧团,建立教法,利济众生。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已经示现了涅槃。佛陀的教法,不仅记载在经典上,更重要的是纳受在佛弟子的心中,通过身心的实践、言语的表达而流露出来。这就需要向出家师父请益,同时也要向同行善友学习。我们的团队就像一所大学,方丈就是这所大学的校长,出家师父就是老师,在家居士就是学生,大家相互和合,共同增上。我们不仅要向老师学习,还要向同学学习,而且要把所学到的东西教给学校以外更多的人。
      一滴小小的水珠,只有放在浩瀚的大海里才不会干枯。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跟团体的生命、跟佛教的生命、跟所有众生的生命连成一体,才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才能体现无穷无尽的人生价值。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容易生活在固执自我的小圈圈里,做起事情来就会感到非常琐碎,个人的生活也会觉得很孤独,孤单的生命就显得很脆弱、很苍白,寂寞的人生将会茫然无从。
      因此,一旦我们认准了成佛的宗旨,就一定要以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为目标,依止师长,依循教法,依靠团队。依着共同的目标,去实现共同的宗旨。
      三、不忘发心。要建立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要成就佛道,不是讲讲大话就能够实现;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也不是打打妄想就可以算数。要真正去落实、去实践,就需要发起大悲心,念念不离大悲心。
      《华严经》里面讲到了发心的重要:“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但是,怎样才算真实发心、发大悲心?比如一个人患了大病,却不愿意吃药,只是看着医生开的药单,盼望着病能赶快好。这样的话,就是再高明的医生,再好的医药,对他也起不了作用。无论他把药单看了多少遍,内心里面有多么焦急,也于事无补。只有真正将药吃下去,病情才会好转。同样的道理,真实发心、发大悲心,不是口头上的空话,也不是内心里的想象,而是真正去融入,去承担,去付出。
      我们能够来到寺院,参加法会,就要好好地检验发心,策发大悲心。大家一起诵经、听课、研讨、做事,彼此沟通,相互磨合,可以更好地看清烦恼,对治习气,破除小我而融入团队。不仅如此,还要承担三宝的事业,与师、法、友达成默契,将自己的发心投入到团队的运作当中。所谓“人心齐,泰山移”,每个人都这样去发心、去努力、去付出,大家的心力凝聚在一起,我们的团队就真正能够成为清净、和合、增上的团队。依靠团队的力量,我们就可以帮助社会上更多的人,将三宝的温暖和光明传递给更多生活在痛苦、迷茫中的人们。与此同时,在团队的带动下,在不分亲疏、不论贵贱、平等助人的过程当中,狭隘的心胸就容易敞开,广大的悲心便容易长养。大悲心一旦坚固了,我们就不会再迷失目标、偏离宗旨了。    
      今天,我们有缘相聚在法门寺,瞻礼佛指舍利,发心护持佛陀的化身;将来,我们更要依靠清净的师、法、友和合增上团队,护持佛陀的法身,光大佛陀的教法;在无限的生命里,只要我们不忘宗旨,不忘目标,不忘发心,时时精进,生生增上,必将成就佛陀万德庄严的圆满报身!

 


{返回 学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精进佛七开示(一) 放下万缘 一心念佛
下一篇:人生宗旨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六讲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二、善恶在心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六、愿力和智慧
 感悟人生 第七讲 从内心深处寻找苦乐源头 五、正见破无明 五蕴成假我..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十二讲
 感悟人生 第一讲 感悟人生 四、环境对人的影响
 发菩提心——入大乘门的唯一标志
 身教与言教
 建设优秀团体 培养优秀人才
 皈依开示——龙泉寺2009春节“国泰民安•华严祈福”法会报..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熏习观的比较(秦萌)[栏目:唯识法相·参考资料]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六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四集[栏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空法师]
 净土法门根本修行的方法[栏目:正净法师]
 第一O二 五三经[栏目:第三篇 后分五十经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二卷[栏目:圆瑛法师]
 《金刚经》释义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栏目:法界法师]
 把佛念到心里[栏目:济群法师]
 印顺大师劝修弥勒法门[栏目:弥勒菩萨专题文集]
 虔诚到忘我才能入道[栏目:万行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