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六卷
净空法师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91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一五三六卷)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六段第二小段,第十二首看起: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前面一首偈讲见到陂泽,这首偈讲的是『池沼』,在形相上看是差不多。陂泽也是池塘,但是是蓄水池,也就是说它的水是不流的,所以发愿里面讲「一味之法」。「池沼」这个池塘是流动的,也就是说它有进水口,它也有出水的,我们一般讲活水,这是活水。所以发愿里面有『巧能演说』,因为它的水流动,从一边进来,一边出去,它是流动的,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进水,譬如我们修学佛法,我们接受如来的教诲;流出去,好比我们也能弘法利生。就是佛在经教上常常教导我们两句很重要的话,《金刚经》只有五千言,文字不多,这句话说了十几遍,读《金刚经》的人一定都很熟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两句话太重要了。水进来的时候,受持读诵;出去的时候,为人演说。所以你看看他这个愿是从这里相应的,发这个相应的愿,见到池沼的时候。
 
  『当愿众生』,愿是自自然然的。我们每次都要提一提,因为我们的道场听众不是固定的,几乎天天都有新面孔、新同修到来。尤其是从中国大陆,从海外各个地方,到这边来参访的。菩萨的愿,这个地方不是普通菩萨,是华严会上的法身菩萨,通常我们称法身大士;在天台大师六即佛里面,这些人是分证即佛,所以他们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的佛,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那个佛是相似即佛,要比华藏会上的法身大士,他还要低一级。为什么?他无明没破,没有证得法身,所以是相似即,这个要知道。在四种净土里面,相似即是方便有余土。
 
  我们凡夫烦恼完全没有断的,这在六道轮回,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修行功夫得力叫观行即,还不到相似,观行是功夫得力了。观行即在修其他的法门还是不能成就,因为你没有出六道。但是在净土管用,净土怎么样?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是相似即位,那就生方便有余土;如果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往生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那就不一样。所以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的二土,而是在凡圣同居土,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因为任何一个法门,你修到观行即,功夫得力的时候,你出不了六道,唯独净宗法门能超越六道。所以这是所有诸佛净土里头无比的殊胜,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自己想一想,相似位跟分证位我们是决定做不到的,这是说老实话。但是观行即,就是我们讲念佛功夫成片,善导大师讲得好,「万修万人去」,也就是说人人都能做得到。你这一生能不能成就?成就地位有多高?善导大师说得好,很多人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日本、韩国的法师都知道,我问他们,说有此一说。善导大师说的就是阿弥陀佛自己讲的,「四土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是真的,一点都没错。我们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自己就应该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跟目标。遇到这个法门,凡圣同居是肯定往生的,一个也不会漏;你不能往生,那是你连功夫成片都没有达到,功夫成片就是观行即。已经达到功夫成片的,要向上提升。
 
  我们今天遇的缘实在讲是无比的殊胜,真的,你要是真肯干的话,我们这一生当中能不能生到常寂光土?能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答案是肯定的,能!《华严经》上讲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个话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多简单。一切众生包括你我在内,本来成佛!《华严》上说的,《圆觉经》上说的。现在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就是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严重的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搞成这个样子!这才有三途,才有六道。三途六道决不是真的,这是幻相,迷了之后才有的,觉了之后就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你看说得多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无大千是连十法界都没有了,这个要知道。
 
  我们怎么样提升?我在讲席里头讲很多次,佛给我们讲,我们的毛病就是执着、就是分别、就是妄想,你只要把这个去掉。我们如果能够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人事物,从今以后不再执着,包括我的身以及我所有的我、我所,你都不执着了,放下了,念佛往生就不是凡圣同居土。是什么?方便有余土。不就提升了吗?再能进一步把分别也断掉,不但我没有执着,世出世法森罗万象不分别。不分别不是不知道,照见,我们凡夫的见里头有分别,他见里头只有照,没有分别。譬如我们眼见色,看得清清楚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什么?这是菩萨!菩萨往生还是生方便有余土,地位高了,方便有余土里头也有三辈九品,上品上生。
 
  如果无明破一品,无明是妄想,什么妄想?起心动念。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你念佛生西方净土就不是方便有余土,是实报庄严土,那就跟华藏世界一点差别都没有,一真法界,法身大士。法身大士我们能不能证得?只要你把这三桩事情做到,放下了,彻底放下,不执着、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记住,不执着你就证阿罗汉果,不分别你证菩萨果,不起心、不动念你就成佛了。这个成佛就是我们现在经上讲的法身大士,你不是圆满的证得,分证。确实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你用真心,诸佛如来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可是起心动念,心就是妄心,真心就变成妄心,这个非常微妙,起心动念它就变了。妄心是什么?在佛法里的术语叫阿赖耶识,真如本性只要一起心、一动念就变成阿赖耶识,佛法里称为「一念不觉而有无明」,就是指这桩事情。
 
  我们如果练功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知道,如果你心里还有「我不要起心、不要动念」,你已经起心动念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佛家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这个境界,真的是不起心、不动念。这时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叫做照见,照见是看到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空有不二,就是《心经》上所说的,你就完全明白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全看到了。现在科学最近才发现,色是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无中生有,有还归无。科学大概是从数学里面推演出来,但是不知道怎样让这个境界明显的显示出来。其实这个境界就在眼前,非常的明显,你就是看不出来。为什么看不出来?你起心动念。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像《法华经》上讲的「佛知佛见」,你就是佛知佛见,你就是本来如如佛!
 
  善导大师说的,「总在遇缘不同」,你相信了吗?一点都不错!遇到《华严经》这是无上的因缘,开经偈是为这部经写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这三个字重要,「得受持」就像水流到你这池塘来,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你就得受用,你就完全吸收了。然后才能够大慈大悲,千处祈求千处应,为一切众生表演!表演是做给众生看,为人演说。演是做出来,做出什么?做出我放下了,做出我不执着,我没有执着,我没有分别,我没有起心动念,做出来。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学佛跟谁学?跟释迦牟尼佛学。释迦牟尼佛在哪里?《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释迦牟尼佛表现的。释迦牟尼佛每天出去,这一段都是讲出去托钵,在沿途上所看到的这些人物、景观,看到这些。你看看到之后,自性里面自自然然的反应,并不是说「我愿一切众生」,你还是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这个「当愿众生」是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是不思议的境界,自自然然的反应。
 
  我常常用江本胜的水实验给诸位来做证明,他从这十一年的实验,水是矿物,知道水有见闻觉知。我还告诉他,见闻觉知是被你测验出来了,它还有色声香味。色声香味,你现在只见到色相,音声、香气、味道你没有实验出来,我说你还要努力,决定有色声香味。为什么?所有一切现相是法相,法相从哪里来的?法相是法性变出来的,法性有见闻觉知,有色声香味,这是本来有的。《中观论》上讲的八不就是形容这个,这叫灵性,我们叫灵性,色声香味、见闻觉知是灵性、本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大乘教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统统都有。如果你统统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你的性德圆满的现前,一点障碍都没有。我们的色身是法相,每个细胞都有见闻觉知,每根毛发也有见闻觉知,也有色声香味。心地清净,它完全正常,正常是什么?正常就不老,生老病死没有,这正常的;有生老病死不正常。
 
  由此可知,我们修行功夫还不够,如果要够的话,我二十六岁学佛,那我今年这个样子你看起来决定是二十六岁,这就是我做的功夫不够。我做的功夫真的够了,二十六岁达到这个境界,永远二十六岁,他怎么会变?变从哪里变的?妄想分别执着里头变的,你有这个东西它就会变,这是什么?这是识。所以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只有心现,没有识变,这是最正常的。我们现在最高的这一层,妄想断不掉,那是真难;断了妄想,你就证得法身菩萨的地位,至少也是圆教初住菩萨,那就没事了,真的就是不生不灭。这个达不到,下面两个我们努力能做得到,就是我们不分别,我们不执着。
 
  我这个分别心、执着心比一般人少,比一般人轻。所以人家常常问我,法师,你用什么保养身体的?我什么都没用,要说有,用现在话讲,意念,用这个来保养身体。意念是什么?清净心,这些年我提出来的纯净纯善,心地要清净、要善良,这就是最好的保养。心地清净善良,不受外面干扰,不受外面染污;心地慈悲,慈悲能解毒。所以保养要用自己,不要靠外头,外面什么玩意儿,给你说统统都有副作用,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所以你们有很多同修从中国来带一些补品给我,我就告诉你,这些补品我统统都做礼物送人了。我自己一丝毫都不需要,什么都不需要,没有一丝毫的副作用。
 
  形相,形相就是表演,谚语有句话说,「菩萨菩萨,年年十八」,真的,不是假的。我在过去讲经的时候讲过,我二十六岁学佛,心态永远保持在二十六岁;如果你们十七、八岁学佛,永远保持在十七、八岁。这个事实居然被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证明出来,难得!你看到这个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了。所以忧能使人老,人不能有忧虑,人不能有贪欲。你说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我常常讲这十六个字,这十六个字一个都不能有,彻底放下,你得大自在,《无量寿经》经题上的修学纲领你就得到,「清净平等觉」。你看经题,经题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这是讲的果;因是「清净平等觉」,经题上有因有果。
 
  我们的心要怎样清净?放下一切执着,心就清净;放下一切分别,心就平等;放下起心动念,觉了,那就是宗门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就是这首偈子里面池沼里的含义,你看水从这边进来,从那边出去;进来是信受奉行,出去是为人演说,举这例子。所以发愿里面特别显出来的是『语业满足,巧能演说』。我们要不要念很多书?要不要去找很多参考资料?不需要。找那些麻烦干什么?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念了多少书?他这么多的经教说出来,留传到现在,他从哪里学来的?
 
  再看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当年在世讲经说法三十多年,他不认识字,无论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去问他,他都懂,佛的经教他从来没看过。法达禅师念《法华经》念了十年,没开悟!自以为了不起,读了十年《法华经》。十年,我们想想大概是三千多部,一天念一部,每天都不缺,十年是三千六百部。所以见六祖的时候,顶礼头没有着地,被六祖看到,就把他叫起来,你一定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说给我听听。他就讲出来,念了《法华经》三千部。但是怎么?他不懂得意思。向六祖请教,六祖说这部经我没听说过,你念给我听。他太熟了,经真是倒背如流,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说不要念了,我都知道了。给他讲《法华经》的大意,他听了之后开悟了,再顶礼,头着地了。
 
  六祖这个能力从哪来的?你能答得出来吗?经上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从这儿来的,你本来有,不是从外头学来的。乃至于现在的科学技术,都是自性里本有的,没有一样东西是心外之物。只要你明心见性,别人一问,它自然就出来。就像水实验一样,我们给它写一个字贴在水瓶上,它立刻就起反应。从显微镜底下去观察它的结晶,善念就非常美好,恶念就非常丑陋,立刻就反应,这是性德的流露。有人常常说大悲水很灵验,我今天早晨叫我们这些同修,这个水瓶,你看现在我们贴的是阿弥陀佛。我想我们这边印一张「大悲咒」,把「大悲咒」贴在这个水瓶里面,这个水就是大悲水。
 
  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的实验,他用《法华经》做过实验,用《心经》做过实验。你用大悲水,你要发大慈大悲的心,这个水就灵验得不得了。我们协会带头做,家家保平安。你请别人去念「大悲咒」,里面还夹杂着妄想,效果就打对折;「大悲咒」贴在这杯水里面,一点妄想都没有,你想想,分别执着妄想统统没有,比我们念的功力不晓得大多少。你们细心想想,我说的话对不对?那我们用大悲水的时候,同样是一杯水,我们两个人用,得的效果不会相同。差别在哪里?我们的大悲心不一样。如果我有十分大悲心,我就有十分感应;你只有五分大悲心,你的感应只有五分。所以用这个水的时候要起大悲心,才管用!
 
  这都是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以大慈悲心念「大悲咒」就有感应。如果没有大慈悲心,念「大悲咒」,有好处,比说废话强,但是真实的利益效果不大;一定是心口相应,才能产生感应道交。我们听到老师教诲,当时感受没有这么深刻,从几次到日本访问,去参观江本博士的实验室才恍然大悟,这个道理太深了。所以我们的心善,全身细胞善,全身器官善。所以修行,这是我常讲的,而且讲多少年了,修行有没有什么功德,看你的面孔、看你的体质就知道。这就像什么?看你的心地善不善,从显微镜里面看水结晶就看出来了。心善,结晶就非常之美,心不善就很丑陋。同样个道理,心善你面貌就善,心善你身体就善,健康,老而不衰,一样活泼,道理在此地。
 
  今天佛教的宣传一定要从心做起,我们自己要真干,我们的相貌变了,体质变了;本来身体不好,现在变得很好;本来相貌很丑陋,现在相貌变得很美。相随心转,体质也随心转,佛法里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要表演给人看,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你讲,人家不相信;你表演出来给他看,不要说,他跟你接触之后,他看到你确实不一样,他就会向你请教。然后你再给他说明,他就能听得进去;不必先跟他讲,先就是形相给他看。这是我们人从心做起,从我个人做起,然后再扩张,从我家庭做起。
 
  这个利益太大了,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你的一生医药费省下来了。为什么?不生病!医药费省下来,不能享受,要捐赠给医院,很多苦难病苦的人要送给他。我说他不懂这个道理,他天天打妄想,天天搞贪瞋痴慢,所以他的病痛没有法子治疗。我们晓得,我们完全用佛法,佛法就是用自性,我们用这个方法,所以这笔钱可以省下来。你的家平安,你一家人幸福,真的是健康、长寿。从你一家就影响到你一个族群,你还有亲戚朋友,还有邻里乡党,你要帮助他。这样子扩展出去,就会我们全国得利益,全世界都得利益,这个重要,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你一定要懂得演,演不是为自己,是演给别人看的,他来请教,你就详细给他解说。他要相信,他能够理解、能够相信、也能够依教奉行,他就得利益。
 
  「山西小院」这个六张光碟,还有「为什么不能吃它」,就是不吃众生肉,好象也有四片,总共有十片光碟,我听说国内最近做了很多。「山西小院」报导,四十多个人都得了不治的疾病,医院放弃治疗。而他们能够回过头来,读诵《地藏经》、念佛,居然只是几个月当中,那个癌症再去检查,没有了,身体恢复得很正常,什么活都能干,这一组四十多个人。所以这套光碟,我听说流通量非常之大,很多人想要。这是什么?没有别的,就是我跟你讲的这个道理!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想善,你想恶?
 
  所以想佛、想菩萨,读经、念佛这个想是最殊胜的想,能把你全身的细胞变得最好、最殊胜、最美。细胞好了,器官就好、就正常,病没有了。病是什么?病是妄想分别执着变出来的,你现在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想佛、想菩萨,那就不一样了。所以要知道,物质的身体没有善恶,就像水一样,没有善恶,你善念对它,你看它呈现的结晶;恶念对它,你再看它呈现的结晶,不一样。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般人讲,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五都是水分。我说不但是水分,所有现相、所有的物质,你要懂得佛经里面所讲的法性、法相。法性在哪里?法性就是法相,法相就是法性。法性好比是金,法相好比是器,金就是器,器就是金,金在器中,器在金中,不能分的。法性没有善恶,法相也没有善恶,你的念头善,它就变善,你的念头恶,它就变恶。
 
  最善的是善恶都没有,那是佛的境界;有善有恶是第二义,菩萨以下的境界。十法界第一个是佛法界,佛法界里头没有善恶,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菩萨,那就不是佛。还没有执着分别的时候,这个跟佛很接近,十法界里头的佛法界;有分别了,还没有执着,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到有执着,有执着就变成天法界、修罗法界、人法界以下都有执着,执着愈严重愈往下堕落,就这么个道理!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你就会换了一个人的样子,真的把你自己改变了。我们一个人改变,一家改变,邻里乡党统统改变。现在世间人最忧心的如何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就全都达到了,不是做不到,真能做得到。
 
  所以,佛法确实能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问题,就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现在世间人求发财、求升官、求名闻利养,没有一样求不到。你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方法,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到,真的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些都是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传授的,我能相信老师,我依教奉行,命里面没有的全都求到。命里没有财,我这一生虽然也没有什么钱,可是生活非常自在,衣食住行一样都不缺乏。到晚年,最近这十几年,真的是有求必应。可是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求,为苦难众生求,障缘虽然很多,都没有什么大妨碍。这些事实诸位都亲眼看到,亲眼看到再不相信,那就没法子,亲眼看到是三转*轮的作证转。
 
  所以我们道场里面的同修一定要好好的修,你明了《华严经》里头这套方法、这套理论,你这一生会过得非常幸福、非常圆满。问题就在你是不是真的把这个道理听懂。以前讲的统统都保留着有光碟,我们现在已经讲了一千五百多集,一集是两个小时,已经讲过三千多个小时了。我们现在是在第二会,我是第一会、第二会详细讲;第三会是十住菩萨,三会以后我就不详细讲了。现在你看一个小时我们讲一首偈,往后我一个小时会讲二十首偈。为什么?如果像这个速度,我估计这部经需要三万个小时才能讲完,那时间太长了。我现在有意思把这部经浓缩成七千个小时讲圆满,所以后面我会讲得很快。
 
  前面要细讲,前面是基础,像盖房子一样,前面是地基,地基一定要牢要固,往后建筑就非常容易。基础要没有修好的话,你就是搞一辈子都搞不成功,为什么?信心不足。而且信心是最重要的,《金刚般若》里讲「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半信半疑,你怎么会有成就?前面这两会,我们依靠这建立信心,建立愿心,建立我们理解的能力,往后去一帆风顺,就不要这样细说了。所以前面,如果诸位前面没有听到的,我们有光碟,可以向协会借回去看。不能看电视,不能看报纸!你要看报纸、看杂志,你就不如看《华严经》;你要看电视,那你就不如听讲《华严经》。你一天果然能够听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一年你就改变了,二年、三年你就入境界,这就叫遇缘不同。现在这个缘在此地,只要你们肯干,这是个正法道场,希有难逢。在这个地方的同学要是粗心大意,当面错过,你说多可惜!
 
  唯有契入境界,智慧现前,你才能解答一切疑难杂症,你才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工作、怎么跟人家接触,跟别人往来都能做到究竟圆满。这部经无比的殊胜,是大乘佛教里面的圆满*轮、根本*轮!一切经皆是《华严》眷属。我们今天在这部经上下功夫,就是从根本学,真正把根本掌握到了。希望同学要明了,不要当面错过这个机缘,这个机缘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好,这首偈我们就说到此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第十三首偈颂: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在古代,居民日常生活当中所用的水,很多都是用井水。我在童年的时候住在乡村,乡村里面、城市里面都是用井水。大概一条街,一个街坊,或者一个村庄,村庄里面住众比较多一点,有井水;平常用小溪的溪水,河流里面的水。我们住的那个地方很近,大概一里路的样子,有个小湖,实际上湖也很大,所以说湖水,我们饮用都用这个水。挑一担水,小时候我们就常干的事情,人小力气小,就用小桶,也能够有两桶做一担。一里路的路程,一里路大概不到一公里,我们中国华里不到一公里。小孩就干这个事情。
 
  井水,当然有个桶,下到井里面去,有个很长的绳子。『汲井』,「汲」清凉大师有个注解,「汲者,取也,辩才演法,犹绠汲水」。绠是绳子,栓在水桶里面的绳子,用这个绳子把桶放在井里面去取水,取这个意思。所以引发相同的大愿,就是辩才无碍,具足就是无碍。『具足辩才』,诸位一定要知道,「辩才」是智慧的德用。能『演一切法』,这个地方的「演」是表演,偏重在演说,偏重在答问。一切众生遇到些疑难的问题来请教,你都能跟他解说,而且你决定有观机的能力。为什么?此地所说的全是讲菩萨,七信以上。七信位他断证的功夫跟小乘阿罗汉相同,但是他的智慧、德能超过阿罗汉太多了,阿罗汉是怎么比也比不上他!只是讲断烦恼跟阿罗汉一样,断见思烦恼。
 
  见思烦恼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执着。所以这一点,我们不厌其烦的提醒同学们,决定不能执着。你看这个世间所有的纠纷,所有的麻烦、烦恼,一切误会、对立、冲突,全都是从执着里面生的。只要放下执着,这些全都没有了。执着放下,烦恼去掉一大半,剩下来的,在佛法讲微细的烦恼,粗重的烦恼你都没有了,像法相宗《百法明门论》里面所讲的二十六个烦恼,全都没有了。根本烦恼有六个,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有三类,大随、中随、小随,大随八个,中随二个(无惭、无愧),小随十个。二十六个烦恼是根本烦恼,全是从执着来的,只要把执着放下,这个烦恼就没有。
 
  这二十六个烦恼是六道轮回的根源,这个东西没有了,六道就没有了,我们不能不知道。这个没有放下,那就有六道轮回;放下,六道轮回就没有了,你就超越六道。在大乘法里面,你的果位就是《华严经》里面第七信位的菩萨,阿罗汉;八信,辟支佛;九信,菩萨;十信,十法界里面的佛,相似即佛。我们能不能做到?努力一点,能,不是不能。那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也有人需要无量劫,那是什么?那是形容这个放下很难,一般人放不下;你能放下,你就是英雄豪杰。所以我们供养释迦牟尼佛的场所叫做大雄宝殿,你们到寺庙都看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里面一定是供养释迦牟尼佛,大雄是大英雄。大英雄跟普通人有什么差别?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叫大英雄。普通人什么事情做不到?把烦恼习气放下他做不到。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就是刚才讲的,这都是《华严经》上教给我们的,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大英雄!
 
  古时候谚语有句话说,「出家非将相之所能为也」。将是什么?元帅;相是什么?现在是国家的总理、首相,那个容易。放下执着、分别、妄想不容易!出家人干的是什么?把这个东西放下。所以将相放不下,出家人能放下,非将相之所能为,是这个意思。如果出家人连这个都放不下,那跟一般凡夫俗子有什么分别?有什么两样?诸位总要明白这个道理。佛门里面有句话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以为佛门里面的饭好吃!这个我在讲席里头也讲得很多。
 
  出家人就是沿门托钵托的这钵饭,比乞丐到外面要一碗饭,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乞丐去乞一碗饭,人家给你是怜悯你,绝对没有对你有任何回报的希求,所以你可以接受,没事。出家人接受供养不一样,他是恭敬心对你,他不是怜悯你,不是可怜你,不是同情你,他是恭敬心,他是有回报的;供养你,希望你道业成就,来度他。他对你有这么大的期望,如果你道业不成就,你白受他的供养,那怎么样?将来要还债。这些绝对不是祖师大德们说来吓唬我们的,不是的。祖师大德是佛弟子,佛教导弟子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那祖师大德怎么可能妄语?怎么可能骗我们?《金刚经》上佛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真就是不假,实则不虚,如语那是完全是事实真相,不增不减。可不能够轻视,到以后果报现前,你后悔莫及。
 
  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我们的缘无比的殊胜,遇到什么?遇到易行道,净土宗是易行道。其他的法门你一生成就是真不容易,为什么?要断烦恼。你看看经教里面告诉我们,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才证须陀洹果;在大乘里面,《华严经》里面讲的初信位的菩萨,初信位的菩萨断八十八品见惑。我们有没有断?我们如果断八十八品见惑,你才是初信位的菩萨。虽然是初信,也很了不起,为什么?你入了圣人之流。前面第十首里面讲「得预法流」,那就是初信位以上。三不退里面你证到一个位不退,你只要进去,永远不会退回来,所以他是圣人。虽然没出三界,入了之后就有保证,有佛出世的时候,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证阿罗汉果;没有佛出世的时候,证独觉。不必到第八次,天上人间,决定不堕三恶道。
 
  那你要问,他三恶道的因有没有?有。为什么不堕?他永远不干这些贪瞋痴慢的事情,缘没有了,三恶道的业因虽然有,缘没有;因没有缘不会起现行,不会结果,道理在此地。换句话说,初果以上,心地善良,清净平等觉没有满分,他有少分。如果我们从《华严经》上看,菩萨总共五十一个阶位,加上最后妙觉位,五十二个位次。我们讲清净平等觉,浅深也分为五十二个等级。初信菩萨证得第一个等级,清净平等觉他有,他不是没有,很浅。虽然很浅,管用,管什么用?绝不堕三恶道,管这个用处。
 
  如果这点都没有,你起心动念还都是贪瞋痴慢,都是自私自利,都是是非人我,这个没法子。这是造三恶道的现行,必定会引起你阿赖耶识里面往昔造的三恶道的习气种子。将来果报,果报就是三恶道,境界就现前。所以这桩事情不是阎王决定的,也不是上帝决定的,更不是佛菩萨的意思,自作自受;善感就善应,恶感就恶应,总在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里面决定没有一丝毫的迷信,绝对不是说信就有,不信就无,这总是释迦牟尼佛、佛菩萨劝人为善的一套假话,那你就大错特错!你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当面错过。这是什么机会?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轮回里头太苦了,无量劫来生死流转,苦不堪言,出不去,这一生遇到佛法才有这个机会。
 
  所以佛法的教育,我常常讲,在这个世间四种教育里头最殊胜的教育。这个话方东美先生告诉我的,他给我说过一句话,「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这么多同学在一起,你们现在都学佛,你们有没有真正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问我,我给你答复,我享受到了,所以我感谢老师。我在一切时一切处,我念念当中没有离开老师,感恩;念念当中没有离开护法,感恩。我这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佛菩萨教诲的境界当中,没有一天不读经,没有一天不讲经。从出家到现在四十八年了,明年就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四十九年,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在这个世界挫折有没有?有,我比你们受的挫折多得多,也严重得多,我能承受,你们不能承受,你们受一点小小的挫折就灰心、就退心。这是什么?佛法的法味你没有尝到,如果你要尝到,再大的挫折都不会退心。《金刚经》大家都念过,《金刚经》里头有段故事,歌利王割截身体。这段故事《金刚经》上只提了一下,但是有很多注解里面就注得很详细。故事详细出在哪里?《大涅槃经》里头就讲得很详细,那是忍辱波罗蜜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
 
  菩萨,忍辱仙人是菩萨,修忍辱波罗蜜的,是个好人,真的是纯净纯善,对于一切众生、一切人决定没有丝毫的恶意,被歌利王误会,歌利王把他凌迟处死。凌迟是什么意思?拿刀子在身上,一块一块的肉把它割下来,让他这样死,受这种罪,受这样大的侮辱。可是忍辱仙人一点瞋恚没有,当然更没有报复,而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你。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释迦牟尼佛成佛了,确实第一个得度的就是他,就是歌利王,歌利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憍陈如尊者,菩萨说话算话。
 
  那真叫难忍能忍,我们算得了什么?我们今天遭受任何侮辱、伤害,还没有到忍辱仙人那个时候,比他还差得远。不能忍,你修的是什么?大乘教里面修学主要的课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叫修行。大众在一起,必须遵守的规矩是六和敬,我们六度、六和敬有没有做到?天天要把这个放在心上,六和、六度要放在心上,你是菩萨心;念念想把六和、六度落实,你在修菩萨行。菩萨心、菩萨行念佛,你说你能不能往生?有把握往生,决定有把握。
 
  我们今天看到这首偈,井水现在不太容易看见,现在人都用自来水,可是农村里面还是有。我们也是预防着自来水一下断掉,停电、断水,这怎么办?所以我们自己的道场在澳洲,我们都打有深水井,道场有一口深水井。我住在乡下,我乡下的院子很大,要合中国亩那是一百七十亩。香港是讲呎,讲呎我们大概有一百多万呎,一英亩是四万呎,我们有二十八英亩,二十八个四万呎。所以很大,我们就打了两口深水井。澳洲,很多同修知道,缺水,在缺水的季节里面,我们院子花草树木很多,如果用自来水去灌溉那是犯法的。缺水的时候自来水只可以饮用,不可以拿去浇花、浇树,不可以;我们用井水就没有问题,不用自来水。
 
  但是现在井水是深水井,我们取水当然不能用绳子,我们用风车,这个也非常好。我们有很大的,不是蓄水池,我们用蓄水桶,一万加仑的蓄水桶,好象我们现在一共做了十个。换句话说,平常我们的蓄水是十万加仑,常年供养三百人是决定没有问题,水源很足,这是用井水。从前古老的井,在中国内地农村里面还有,我去年有机会到安徽南部,参观徽州的文化,它还保留十几个三百年前的旧村庄。那个村庄里面,你去看都有井水,你能够看到这种景观。
 
  这是法合到大乘教里面,就是「具足辩才,演一切法」,辩才,刚才说过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大乘教里面给我们讲根本智、后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实智,真实的;后得智也叫做权智,权巧方便,辩才是权巧方便。没有根本智,哪有后得智?像大树一样,没有根本,哪来的枝叶花果?枝叶花果是后得智,所以它有根本。根本智是什么样子?《般若经》上讲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就是根本智,就是实智,无所不知是后得智、是权智。这个地方具足辩才是后得智。
 
  这个地方你就要懂得,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从外头学来的。我们读《坛经》,《坛经》有很多的启示。你看看惠能大师,他那个时候见五祖,诸位要知道,二十四岁。见五祖,第一次见面就跟五祖报告,他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是什么?根本智。怎么晓得常生智慧?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自己就知道,没有过失。有过失就没有智慧,没有过失,那就是智慧。《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么?根本智就是清净心。所以,《无量寿经》上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根本智,平等、觉是后得智,是善巧方便。
 
  大乘教虽然是八万四千法门,走到最后真正入门就是三门,这个三门就是清净、平等、觉。在中国大乘八个宗派里面,觉正净,三皈依就是讲的这个。性宗、禅宗最后入门是觉门,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六根在六尘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大彻大悟,就是明心见性。教下到这个境界它不叫觉,它叫正知正见,大开圆解;正知正见,所以教下从正门入。你看正门跟觉门有什么分别?没有分别!我们净土宗跟密宗,这两个宗派是从净门入,就是清净心,真的是比较方便,包括密宗。从觉门确实要具有上上根,六祖所接引的对象是上上根人。所以你看他一生,三十多年传法度生,真正明心见性的有四十三个人。这《坛经》里面都有名字的,四十三个人,不容易!上上根人。
 
  你不是上上根人,没法子,接受不了,也就是说起心动念没有办法断掉。你能断执着、能断分别,就是你能断见思、能断尘沙烦恼,无明断不掉。无明是起心动念,太难了,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教下,中上根性的人行,没有问题。他是慢慢来,由浅而深,他不是顿悟,像念书一样,从一年级、二年级慢慢往上爬。禅宗不是的,禅宗是要一步登天,没有阶级。那个一步一步向上提升也很难,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也是个难事情。净宗既不是上上根,也不是中上根,下下根都能修,不需要去读很多经典。甚至于说只要这句佛号,你老实去念,念到心清净就成功了。
 
  这个秘诀诸位要知道,我们念佛的目的在哪里?目的是要把清净心念出来;换句话说,无论什么烦恼、什么事情,你遇到了,「南无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这叫做念佛。一面念佛还一面打妄想,这个不行!这不是念佛,这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就是古大德讲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真正会念佛的,譬如遇到顺心的事情,心里很高兴,「南无阿弥陀佛」,把高兴压下去。为什么?喜怒哀乐爱恶欲都是烦恼,叫七情五欲,这个东西生起来之后都是障碍,「阿弥陀佛」把它打下去。不顺心、不如意,瞋恚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我的瞋恚心压下去,这叫伏烦恼。用这句阿弥陀佛,统统归到阿弥陀佛,七情五欲、贪瞋痴慢、是非人我,全部归到阿弥陀佛,就摆平了,净宗用这个方法。你要这样念佛那就有效果了。
 
  别人毁谤我,别人在骂我,我听到很生气,南无阿弥陀佛,气就消掉了,就又压下去,这叫念佛。境界现前,随着境界转,一点不能控制,你的念佛功夫完全没有。什么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功夫得力,功夫能够把你的妄想、习气都给摆平了。妄想习气没断,但是这句佛号管用,无论什么念头起来,善念、恶念,一句佛号统统摆平,这叫做念佛。念长久了,心里头有佛,心里有佛,境界现前的时候自然能控制。虽然好象很不高兴的时候,心里有那么一阵子,但是时间很短,几秒钟就摆平,就没有了,自然就化解,这叫功夫得力;如果你还随着烦恼起现行、起作用,你的功夫不得力。诸位要记住,不得力就不能往生,关系太大!得力才能往生。
 
  要怎么样才能得力?不要跟人计较,什么事情看淡一点。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用《金刚经》来帮助你,想到《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还有什么好计较?所以人家赞叹你,也点头,总得要谢谢人家,有没有欢喜心?没有;毁谤我,也点点头,跟人家很有礼貌,有没有瞋恚?没有。这就是最严重的烦恼,一个是欢喜心,一个是瞋恚心,不顺自己意思,瞋恚心就发出来;合自己意思的时候,贪爱心就起来了。要知道贪爱跟瞋恚都是烦恼,贪爱是饿鬼道,瞋恚是地狱道,你随顺这个境界去发作,那你就是走地狱道、走饿鬼道。你将来死了之后,肯定就变鬼、变地狱,这就大大的错了。
 
  现在阿弥陀佛是救了我们,这个境界现前,统统归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善道没有,三恶道也没有,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你的感应决定是在极乐世界。这样念佛功夫才得力,这样念佛才叫真正的念佛。决不是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小小不如意就生气,这不是念佛人;对你恭维几句,你就很高兴,这不是念佛人。这种人什么?跟阿弥陀佛结个缘,阿赖耶识里头种了阿弥陀佛的种子,这一生不起作用;换句话说,该怎么轮回你还是搞你的轮回,你是轮回心,念佛也是轮回事。所以一切法要从心做起,这句话是对的。
 
  你用菩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菩萨业,绝对不是三途六道的事业,菩萨事业。你用四谛、十二因缘的心,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这个业是小乘业,小乘人所修的事业。所以什么样的心,感什么样的果报,这叫引业;你的言语、造作,这是做了事,这个事感得是满业,两种业力清清楚楚。我是用菩提心,菩提心跟诸位讲得很清楚,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念念不舍这十个字,念念跟这十个字相应,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佛心。那么你做的事,喜欢布施,喜欢持戒,喜欢持戒是喜欢做好人,持戒是好人的标准。所以你喜欢弟子规,喜欢十善业道,喜欢三皈五戒,出家人喜欢沙弥律仪。你要产生欢喜心,学起来才有味道,你才会高兴,愈学愈欢喜,法喜充满,所谓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如果这里头得不到法喜,谁愿意学?愈学愈欢喜,就欲罢不能,那你就入了境界。这是什么境界?初入佛门就这么欢喜,然后逐步向上提升。就像我们从井里面取水一样,井水慢慢提出来提到外面,步步高升!自己修成了,就能帮助别人,帮助人也不必作意,就是我有意思去帮助人,那你里头还有执着、还有分别;自自然然的。这就是佛教给我们的,普贤菩萨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喜就是随缘,不攀缘;攀缘,我们今天讲,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做,这总是攀缘。攀缘是落在分别执着里头,随缘没有,随缘才快乐,随缘才自在,无拘无束。有缘的时候决定不能够舍弃,要很认真努力去做,没有缘的时候一丝毫都不要勉强。
 
  我们怎么随缘?第一个随缘,就是把佛的教诲我们亲身做到,把佛陀的教诲变成我们日常的生活。我这个身体随缘,我的身心随缘,不要管别人,我要依教奉行。你做得很好了,肯定感动你一家人,你一家人对你都尊敬,对你都赞叹。当然他们会效法你,不知不觉、有意无意他就受到感染。你跟家人说法,只要一开口统统是讲经说法,爱语、利行,四摄法!布施是法布施,什么法?自己做到了,这个表演就是布施,我做出样子来给你看,就是布施;你们不了解,我跟你们讲解这是布施;身体做出来,是内财布施。你看四摄法用在家庭里面,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你的家庭多美好!你这个家庭诸佛赞叹,龙天善神保佑。利益唯有诸佛能明了,菩萨都赞叹不尽,这是真的,为什么不干?好,今天时间到了,这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返回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六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七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五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0八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一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六七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五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三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二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三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四九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五八九卷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念佛四十八法 36) 即戒即佛持名 Precepts are Buddha[栏目:念佛四十八法 A Guide to Pure Land Practice]
 何为精进?(海涛法师)[栏目:精进]
 印光大师说故事 68、相见不识 幸免于难[栏目:灵岩故事]
 To the Last Breath - 5. Letting Go (Magha Puja Day..[栏目:Maha Boow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