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所谓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样的慈悲才会出祸害,请师父详细讲明?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7189

所谓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样的慈悲才会出祸害,这个慈悲一般人都不知怎么用,请师父详细讲明?(2010.12.28灵峰寺)

   答:可以呀,就是刚才所讲的。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这讲的就是没有智慧的滥慈悲,没有智慧的滥慈悲他才会出祸害。就好像父母亲一味的纵容小孩子、放纵小孩子。或是溺爱、错爱,像这些会让你的小孩子越来越走下坡。所以滥慈悲不但害了小孩子,而且将来这些问题也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为什么跟大家提到要有“智慧”。如果你有智慧的话,你所流露出来的慈悲就没有所谓的祸害。所以佛教讲的是“悲智双运”。为什么空海跟大家勉励:真正的菩萨道要建立在解脱道上,就是真正的慈悲要建立在“智慧”上。

你有智慧这个“体”,透过智慧的“体”流露出来慈悲的“用”,这样你才会真正帮助众生,利己利人。如果你没有开启智慧而只是一味地慈悲,很多情况是会害了众生,害了自己的小孩子。你一味纵容、纵容,到后来他可能走上吸毒,吃喝嫖赌的路;或是你一味地打压、打压、严格管教,他被很多的压抑压的很苦闷,到后来他可能一样也会吸毒,或是更加残暴。

所以真的要有智慧!解脱道所要回馈给大家的核心就是开启智慧啊!

如果你在修行方面不懂得佛法的核心在哪里,你不懂得究竟法是什么的话,只是一味地在方便法上面绕,那就会形成所谓的“方便出下流”。

这里所讲的“方便出下流”,也就是指你不知道佛法的核心,不知道智慧型的佛法,一直只是透过一些方便法……到后来整个佛教的品质它就一直地往下坡,走下坡,一直的劣质化,而不是优质化。

如果你了解什么是究竟法,了解什么是佛法的核心,那这样就没问题。你就可以透过一些方便法来协助众生。不同的根基的众生他需要不同的方便法。所以只要你有智慧,你了解究竟法在哪里,那你可以透过不同的方便法接引众生,契入佛门,契入佛法,这样的话各种方便法就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核心,不了解智慧型的佛法,而是一直停留在方便法上面,那真的就是把佛法的“正法”一直地导向、导向“末法”。

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好好的开启我们的智慧,智慧型的佛法不容易遇到,解脱道所讲的都是智慧型的佛法,都是属于原始佛法。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里面它都是充满着智慧。只要你掌握住这些核心的话,你就可以权施各种方便法。当你开启智慧,你所流露出来的慈悲,那都是悲智双运,真的就是在利己利人。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把解脱道的精神、核心要掌握住。

今天也有一位特地来找我的出家众,他也住在很有名的持戒道场。他今天来找我,是因为他在道场里面也接触到了,开始接触到了解脱道,但接触还没多久,只是这些法让他越来越震撼。他会特地来找我是因为他发生过一些很严重的事情,希望我能够协助他。

这位出家众他以前很认真、很用功,就是想要解脱啊,所以他很拼命用功来进入持戒道场里面接受严格的训练。但是以前所用的方法就是面对贪嗔痴的时候,只是谴责、打压。那他的修行路上越修越绷紧,越修越绷紧。但是他越精进用功,发现他内心里面的贪嗔痴、内心里面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都是被打压在里面,压抑在里面。但他又想要解脱,所以他很认真、很认真的按照规定去做,也很认真的去打坐,或是持咒、念佛。

当他越精进用功之后,结果有一天问题发生了:真的就进入了走火入魔,后来人就像发疯、发狂了一样。大家很惊讶,这么精进用功的人会变成这样。还好,后来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慢慢地、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静下来了,神志渐渐地恢复过来。但是他现在变成很害怕用功,想解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的深入。以前精进用功却出现那么大的问题,还好,他有逐渐地醒过来。像这种情况,真的很多。

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你不用功还没有问题,你没有闻思基础,你用功、精进用功程度不够还没有问题;如果你闻思基础不够,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的话,你越精进用功,问题就会越大。不是说一定会出问题,而是说问题就会越大,出问题的几率就会越大。

因为我遇过不少人,他们就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闻思。有的他是精进用功,但是还没有遇到正法,还没有遇到解脱道。很用功、用功,就冲错方向。那冲到后来、修到后来家破人亡;那有的是越修,脾气、个性越倔强、越怪异、越固执。这个都是求快速,想要赶快修行有成,但是你却没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导致非常容易出问题。所以空海常常是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贪快速。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答疑录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为什么我感觉自己动不动就想生气呢?我该怎么办?
下一篇:解脱道会让人失去信心和发展?
 明觉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希望能够再加以解释,为什么他很重要?
 去庙里拜拜,求平安健康,这算求吗?如何正确发愿?
 出世间的禅定跟世间定有何不同?
 《易经》的三易——不易、简易、变易是什么含义?
 感情很丰富的人是否不利于修行,修行应该注意什么?
 包括身体的还有外面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不见,我应该专注哪一边?
 例如烧柴、煮饭,都可以长智慧、可以成佛。请问我们还有读佛经的必要吗?..
 《阿弥陀经》是佛所说的吗?
 请师父讲一讲“禅宗十牛图”
 如何把四念处跟四圣谛结合起来?如何实修呢?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法】第六篇 四圣谛 第四、灭苦之道圣谛 (戒德) 八圣道 4.正业[栏目:约翰·布列特文集]
 称赞得辩才[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二]
 藏密素食观[栏目:索达吉堪布]
 中部7经 衣服经[栏目:南传经典·汉译四部·中部]
 What kind of person becomes a monk or a nun?[栏目:Good Questions, Good Answers on Buddhism]
 惭愧心[栏目:圣严法师]
 增强环保意识...我该怎么办?[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第九册 佛教问题探讨 第十一课 宇宙[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九册]
 灭苦的人生观[栏目:张慈田文集]
 忍是无价宝[栏目:宣化上人]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