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解脱道次第(中鼎版)
空海法师 讲述
壹、序言
贰、佛教流变史简介
参、引言
肆、「阿含解脱道次第」目录简介
壹、序言
各位同修,大家好!今天是第二次到中鼎工程公司菩提社跟大家互动,因为谢经理真的表现出一位修行者,很诚心诚意在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就向他承诺如果中鼎的同修确有学法、求法之心,我会设法克服过来。于是谢社长就很积极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尽量的配合我们的需要,很快就正式的开设课程。因为我有考虑到这边大家都是以知识分子居多,有很多的工程师……,都是属于「师」级的,大家在求真求证的精神方面会比一般人还要高,正好是探究原始佛法所需要的精神。
因此让我慢慢重视这里的社团,为什幺呢?因为这个社团没有其他宗派、宗教的背景,不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一个分支。如果是属于某一座大山头的分支,就必须顾虑背后那个偶像所框设架构的一个框框,致使我在讲课的的时候,很多方面必须要有一些包装及婉转修饰。然而现在因为没有此项顾虑,这里大家都是知识分子,背后又没有一些预设「架构」,对我自己也是一个期许,期勉我们能够放下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架构,大家就只是为法、为真理,如实的探讨、了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让我能够直接深入、契入佛法核心,对大家的帮助会更多,可以节省大家很多不必要的摸索。
今天是第一次课程的开始,稍微简短跟大家讲一下,像刚才谢经理有提到,希望大家在一年后能够有证果的成绩出来,就像电视上新闻报导有出现的一句话「你给我一小时,我给你全世界」。我们现在有一个期许,如果大家有心在实修实证下工夫,你给我一年,我给你至少「证初果」的反馈。但是必须要双方面大家互相的努力,要有心闻思修证,只要大家真的实实在在、很有心。当然,上班的工作一定还是要尽本份做,修行不是说工作方面,我们就应付马虎,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做什幺事情都是认真负责的。所以,上班该做的工作方面,绝对不会亏待,也一样会认真负责,因为尽心负责才会对得起自己。这样当你专心下来看书的时候,也才能够更安心的、专心的深入经典。
大家一样把平常的工作做好,其他有余的时间,现在目前开设的课程以半年为一期,大家把闻思基础好好奠定下来,因为要进入实修,必须要具足这些闻思基础。当闻思基础建立之后,再进入实修,就很快、很快!真正具有正知正见之后,然后进入实修,不用几个月就可以实际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我们今天所讲述的是一门解脱法,不管你在世间方面多幺有钱、地位多幺崇高,或是任何行业有多高的成就,甚至是在学术领域方面有多辉煌的成就,每个人都几乎共通要探讨、要追寻的,就是「解脱法」,不管任何行业、任何学术、任何的科学家,到最后他一定要去探讨追寻的。
今天有因缘大家一起探讨,我想尽快协助大家进入闻思,再来进入实修实证,建立起正知正见。在进入主题之前,因为很多人对《阿含经》方面,并没有深入研究,所以今天第一次的上课,会简单跟大家介绍一下,让大家有一个概念知道说,为什幺我们要回归到《阿含经》上面来?如果这方面的观念没有厘清,我们修行会在很多的迷魂阵、很多的迷宫里面绕不出来。我今天还跟一位朋友讲,如果能够好好下工夫来闻思修,这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节省修行十年的时间。在此向大家保证,这半年好好下工夫闻思,可以节省你十年的时间,因为这一本书至今出版才三个月,很多人看了都很法喜,大部分都是在修行路上走十几年了。
我们今天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就一起直接回到原始佛法上面来。我为什幺会契入原始佛法?因为我本身并不是出生在佛教或是任何宗教背景的家庭,我是出生在一个纯朴的乡下,没有任何宗教背景。在高中时期,开始启发了对人生哲学的兴趣,那时候会开始去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像我昨天到板桥跟一个社团互动,他们很多人也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目的在哪里?」有的人能够回答出来,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不知道。
我在高中的时候,就认真在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幺样把这一生的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就这样一路一直在探讨、追寻,结果慢慢接近哲学、心理学以及宗教方面。在这样一个求真求证的过程,慢慢跟释迦牟尼、耶稣基督以及老子,这些世界级的伟人作心灵上的沟通。因为我想要去了解:为什幺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帝王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也是功过各半?为什幺历史上这些宗教家能够在二千年之后,对人类还有很深远的影响?到底他们的内心世界跟一般的政治家、跟一般很有钱的人,他们有什幺样不同的内心世界呢?这些是我在高中以及大专时期,不断在探讨思惟,然后又从动静理论、实务方面,去下工夫、去探讨、去体悟。
于是慢慢发现到佛陀提出很多很深的人生见解,深深打动我的心,在追求真理、追求解脱路上,深深吸引着我,能够为我解答很深的问题。让我感觉到佛教真的就是要开发我们的智慧,不是迷信、不是信仰。我所了解的佛教,它不是信仰型的宗教,不是迷信型的宗教。但是当我在1981年专攻中医时期,住在佛寺三年,却发现现在佛教所展现的样貌跟释迦牟尼佛当初所讲的,竟然有这幺大的差异,为什幺会有那幺大的出入呢?但是那时候不知道原因。所以,那时候就发愿,希望将来能够回归佛陀的本怀,找到佛法的真髓,真正掌握佛陀启发我们的解脱道,真正走出佛陀所讲的解脱道。
后来我是在1985年初考上中医特考,到1987年因缘成熟的时候,觉得因缘需要了,于是有很强要专攻深入闻思修证,所以放下工作到台南开元禅学院研究部读书,在这样的因缘情况之下,承蒙一些师长的启发,结果让我的很多疑问,都一一的获得解答、解开。
贰、佛教流变史简介
从中国佛教历史、西域佛教历史、印度佛教历史,以及佛教思想史的变化里面,找到了很多我所要的答案出来。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从上游、中游、下游这样顺流下来,看到下游的水质竟然是这样。我感觉到我所知道的佛法,应该不是这样的质量,为什幺佛教界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质量呢?因此,那时候我就想说必须要从下游往上追溯,就一直到中游在找,到中游之后,又觉得这样还不够,一定要找到源头,于是就抱持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一种求真求证精神,不断往上追溯,结果后来到了原始佛法地区,回到了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开示的这些经典。然后从原始佛法经典,再看整个法流、佛法的流变,也清楚知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清楚知道之后,最初会有为原始佛法打抱不平的这一种气概,但是到后来慢慢去思惟、慢慢去消化,因为体会到佛法会有这样的量变、质变,有它的历史时空背景,也是因缘所形、因缘所成啊!要怎样掌握到「究竟法」,又能够包容这些「方便法」,我想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后来我的胸襟方面,也逐渐的开启、逐渐的打开。当我们了解到「究竟法」之后,就能够包容一切的「方便法」,在此也很希望大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就能够契入掌握到佛法的核心,掌握到究竟法,掌握到真正的解脱法,然后又能够包容一切的「方便法」,进入到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视野、胸襟,这样就不会有大、小乘之分,也不会有宗派、宗教之争。
佛教为什幺会有这些质变、量变?为什幺我们要回到原始佛法方面?这些是一般在佛学院的研究所程度,才有解析的课程,一般佛学院里面有区分初级部、高级部、大学部,到以上程度情况可能还很少解析到这方面。现在我们要从历史时空来看,为什幺佛法会不断的质变、量变?我们就单刀直入来到原始佛法。
佛陀是诞生在印度恒河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跟尼泊尔的交界,如果以国境而论,是属于尼泊尔,但是以前是属于印度的一个小国。在佛陀诞生之后,到后来整个弘法地区也是在这里。佛陀当初所讲的那些经典教理,等佛陀灭度之后,弟子们把它结集下来,最早结集出来的就是《杂阿含经》,再来又慢慢的聚集结集。为什幺最初要结集《杂阿含经》呢?如果进入实修的人,就可以体会《杂阿含》是记载整个解脱法、究竟法的核心,实修实证一定会回到那里、体证到那里。
因为最初在佛陀灭度之后,就是把最重要的先集中过来,就是《杂阿含》,然后再慢慢陆续把次要的又集结过来,或是把比较深的一些法义,做更详细的诠释,就是《中阿含》。再次要的再集结过来,就是《长阿含》与《增一阿含》。所以,佛陀灭度后162年的前后一百年期间,就集结《四部阿含》经典。在今天的南传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就是《四部阿含》再加上《小部》,他们称作《五部》。但是《小部》的重点还是在前面的《相应阿含》,《相应部》就是我们称作的《杂阿含》。佛陀最初所讲的,以及佛陀灭度之后的二、三百年之间,所有的佛法、所有的部派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最初的经典只有《四部阿含》,没有其他经典。
公元前327年(佛纪218年),亚力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这是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亚力山大是代表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曾经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他也在几年后的卅几岁就死掉了。当时他曾在途中遇到一位很有智慧的修行者,亚力山大就问他:「你怎幺能够那幺快乐呢?能不能告诉我方法啊!」那位修行者就跟他讲:「陛下!请你走开一点,你遮住了我的阳光」这时候亚力山大产生一种恍然觉悟的感觉,但是因为他建立整个大帝国,又是一个国王,于是就说:「好!等我忙完、告一段落之后,再回来再跟你学习」那个人就跟他讲:「你未必有机会回来啊!」。学佛、修行不要说「等我什幺时候再修行、等我事业有成之后再修行、等我几年之后再修行……」未必有那个机会啊!修行解脱就是在现在,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亚力山大入侵印度是在佛陀灭渡后二百多年,引进罗马帝国非常兴盛的雕刻、美术艺术,在罗马文化的遗迹可以显现出欧洲在雕塑方面有特别的专长。虽然在历史上罗马帝国征服了希腊,但是文化上面却是希腊征服了罗马,因为罗马后来跟希腊文化混合了,有一句话说「政治上是罗马征服希腊,但是文化上是希腊征服罗马」后来包括希腊文化也都一并入侵印度,把罗马、希腊文化带入印度。他们的共同特性一个是非常重视雕塑、美术方面,另外的共同特色是他们的多神教信仰,所以会有阿波罗、宙斯、维那斯、邱比特……这些信仰。为什幺要提及这些呢?因为这些对佛教的质变、量变,关系非常、非常大,学佛的人很少去看到这一层。
佛纪277年,也就是公元前268年,阿育王即位,他是印度一位非常有名的国王,建立了孔雀王朝,而且把佛教拓展成为印度的国教,然后派很多的僧侣、佛教使者,到各处去传法。所以,把佛教成为印度国教,以及传扬到国际的是阿育王,这时候佛教开始外传,向西、向东、也向南传,有一支来到斯里兰卡,向东传的是到孟加拉,然后渐渐向东慢慢过来,向西的就向西边地区过来。为什幺后来大乘佛教的佛法会不断一直量变、质变?但是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方面却还是保存着原始佛法风貌,为什幺?这方面非常重要。当他们把佛法传到各地,由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阻隔,让印度跟中国没办法沟通、交流,所以佛法没办法直接传到中国,当时中国的国力范围只有到越南。
斯里兰卡又是在一个单独的小岛,佛教传到这里教化,没有外来的文化入侵交流,因此他们就能够保存相当原始的风貌,当初佛陀所讲的经典风貌都能够保存下来。为什幺佛法流传到中国会有很大的变化?公元前268年,当阿育王把佛法传开之后,因为罗马与希腊文化已经侵袭过来了,再者中国的文化也渐渐过来,于是形成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也是文化的大熔炉,刚好介于几大文化之间,一个是印度文化,一个是波斯文化,一个是罗马希腊文化,一个是中国文化。因为欧洲的罗马希腊文化侵袭过来之后,会将他们整个的观念、文化都带过来,于是就不断在变化、变化。
中亚地区都是属于游牧民族地区,特性是不断在迁徒,不断在流动、在变化,他们居无定所,这样的人民特性,哪来那幺多时间、那幺多的机会,让大家同聚在一起半个月好好闻思佛法,没有那一种福报啊!于是所谓的「快餐文化」就产生了,简单、快速就好了,没有那幺多时间听闻那些佛法,讲最简单的就好了。游牧民族的文化就是这样的一个特性,说一些最简单就好。另外,因为游牧民族就好像浪子、流浪的人,一般心灵上会比较空虚,所以背后会需要信仰上、精神上的寄托。因此,佛法讲说理智方面、靠自力方面的,对他们来讲会变成力量很弱,没办法体会那些,会认为「别人都有很多的阿波罗太阳神这些神在保佑啊!你们佛教所讲的这种靠自力,又没有那些神的这些信仰……」。
如果以市场需求、竞争方面来讲,佛教在这里变成没办法立足,因为他们需要这样一种层次的文化,所以那些祖师大德们就不得已,「好吧!你们有什幺,我们也来一些方便法 ……」于是佛教开始藉用一些方便法来摄化众生,「他们有什幺神,好吧!我们也来设立一个什幺某某佛、什幺佛、什幺佛……,他们有什幺神像,我们也来雕塑佛像……」于是佛教从理智型的佛教,然后渐渐为了适应这个地区民众的需要,所以从质变方面,开始利用一些方便法。但是,最初大家都知道什幺是「究竟法」,而「方便法」只是一些权说,透过「方便法」就像为了吸引小朋友来读书,幼儿园里面设置一些玩具,以及运动游乐、游戏器材,让小朋友比较喜欢过来,然后就再慢慢教化。
所以,用一些「方便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后来时空慢慢流变、演变之后,结果竟然演变成「以方便为究竟」,就把佛法本末又颠倒了。因为最初并没有整部经典,没有经典文字的整套印刷,也没有那些纸张,都只是靠背诵,这样很容易忘掉或是掺杂。到后来有简单的文字记载之后,也是一样容易会有一些掺杂,因此到佛陀灭度四百年之后,才慢慢有一些大乘经典结集出来。为什幺这些叙述跟中国佛教很有关系呢?经过大概三、四百年的孕育,到公元前233年,佛教普及全印度,阿育王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189年,这时候希腊系统统治了印度西北部。当孔雀王朝灭后,熏迦王朝建立,熏迦却是打压佛教,致力复兴婆罗门教。
到公元前180年,印度佛教本身不断在质变,也不断在变化,但是在这之前传出来的二支系统,却没有受到影响。印度本土方面的佛教,有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公元前150年,印度佛教发生部派分裂,但是各部派都仍以《四部阿含》为核心主轴。公元前139年,亦即佛灭后四百年,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才跟这里的区域有所接触,但是佛法在这里已经蕴酿一、二百年了,这时候也只是政府及文化方面的接触而已,佛法没有流传过来。到佛灭后四百四十几年,大乘佛教渐渐兴起,般若经成立。
在佛灭265年,佛教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但是不管再怎幺分裂,大家都是以《四部阿含》为主。由于「大众部」跟「上座部」的理念不同,经过二百年之后,「大众部」为了适应当地文化的背景,于是开始慢慢编辑一些大乘经典。所以,「大众部」所编辑的一些经典,后来经过佛教学者考证,为什幺大乘很多经典是原始佛法地区这里找不到的?然后从佛教历史的整个时空背景去找,才把整个因缘都找出来。所以,在公元前456年,三藏才正式成立。
公元前80年,雕刻佛像之风兴盛,都是受到罗马、波斯文化跟希腊文化所影响的。佛教从原来不崇拜偶像,到后来渐渐不得已,转变为有佛像的雕刻。到公元前二年,这时候中国边境地区才开始接触佛法。佛灭后204年,亦即公元前60年的前后一、二百年间,《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 …初期大乘经典就陆续成立,是在佛陀灭后四百年期间才慢慢结集出来。
所以,我们所接触的大乘经典,大部分都是在佛灭后四、五百年,才另外再慢慢编集出来。所流传的早期原始佛法并不是主流,所以就不受重视,传到中国来之后,因为到中国来度化的,都是中亚地区的僧侣、出家众,他们也不知道了,就把那些经过一、二百年后所编辑的经论,传到中国来翻译。很多后来的人也不知道了,就把他们所记的那些经论,然后传到中国来翻译。到中国来翻译他们就「如是我闻」,都这样移过来、移过来,大家也不知道所以然。
中国是在下游地区,只是类似一个「接受器」,传什幺过来就接受什幺,因此中国不知道这些质变、量变的过程。流传的旅程总共大概有五百年,公元前后中亚跟敦煌的佛教非常发达,所以才存留敦煌的石窟,那时候都是雕塑大乘佛法的一些菩萨,以及美术雕刻石像方面的,不断一直在变、在变、在变,就像经过化学变化,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说从原班人马,然后原来经文这样一直搬过来,都是会一直在变、在变、在变,不断从量变到质变,但是我们这边「接受器」都不知道。所以,中国这边后来所接受的,会觉得「奇怪!怎幺这一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这部经这样讲?……」很多都变成重复,中国人就不知道啊!结果后来就有人判别大概这个是佛陀什幺时候讲的,那个是什幺时候佛陀讲的,于是才有所谓的大、小、中、顿、圆那些。
事实上,那是中国的判别,跟原始佛法完全没有关系,当然那时候有那时候的时空背景,以那时候的信息就能够搜集到这样,是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也尽心尽力想要厘清迷魂阵,也希望帮助后学的人找到一条明路,只是当时他们所接受的讯息不够正确,也没办法去求真求证。因为在公元二、三百年到五百年期间,佛经大量传到中国翻译,以当时的时空背景,没办法进行考证研究。
到公元1171年,唐太宗贞观元年,玄奘大师由长安出发,当时候也感到很迷惑,为什幺这幺多的佛经说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玄奘大师的精神非常可佩,为法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真的就是用生命去修行、用生命去求法。他就由长安,然后经过西域、帕米尔高原到印度,绕这幺一大圈来到印度来取经,此时是在佛纪1171年,也就是佛陀灭后一千一百多年,玄奘大师才来到印度取经。玄奘大师认为中国佛教所得的这些佛法,好像很乱、没有系统,于是到佛法发源地--印度去取经,总是可以取到最原始、最好的法,总是可以挖到最好的宝了吧!
玄奘大师是怀抱着这一种理想及想法来到印度,也不知道佛法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了。在佛灭后1150年,印度佛教的「中观」与「唯识」二派论战不休,大乘佛教进入后期,秘密大乘佛法渐渐兴起,秘密大乘经典也陆续成立,佛法此时在印度已经是进入不断的论战,以及把佛法变成学术化在研究、在探讨,在大学里面写论文、写报告,能够进入实修的不多了,大家变成愈来愈是在表面上做学问。
玄奘大师来到印度第一流的那兰陀大学留学,就如中国西游记里面的记载,还有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在保护他,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结果他背着很多经典回到中国,当时的皇帝还出来迎接他,并建造一个让他便于翻译的地方,玄奘大师也翻译出很多经典。但是他主要是翻译「般若」体系比较多,后来也成立了「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玄奘大师用生命求法,然后带回到中国的是唯识体系,并没有挖到原始佛法的宝,这是很可惜的地方。以当时的信息是没办法,他以为来到佛陀出生地、佛法的发源地--印度,总该是最好的,结果还是没办法得到原始佛法。
玄奘大师当年用生命去求法,都还没有找到原始佛法,今天有幸经过很多祖师大德慢慢开发溯源,不怕各种横逆、阻碍,把原始佛法又再呈现出来,我们有这样的因缘能够直接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讲的这些解脱法上面来,这比玄奘大师幸运多了,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参、引言
现在我们正式进入本文,正式要进入解脱道实际一步一步的扎根。解脱道就像我们要建造一栋高楼大厦,一定要从地基稳扎稳打开始,因为我们中国台湾都是在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下,大家大部份都是接触大乘佛教的观念,很多人听闻到《阿含经》就认为是小乘经,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或是说阿罗汉都只是为自己、焦芽败种。事实上,这些绝对不是正确的评论。我们只要这几堂课下来,大家就可以知道要证初果以前,一定要具有慈悲之心,没有大慈大悲的柔软心,是无法证到「初果」。在课程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我们会比较详细讲述「怎幺样实际去修练慈悲喜舍?」这在修行解脱的证果次第上,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初步,假如这方面的基础没有建立起来,后面想要进入实修实证,就只是高谈阔论,或是走在「世间法」上而不自知。
佛陀当初自己在修行,以及在引导弟子修行,整个都是有相当明显的次第逐步深入,证初果就要很具有慈悲之心,然后二果的慈悲心必然是比初果要强,到三果、四果更不用说了。因此,没有只为自己的阿罗汉,没有自私自利的阿罗汉。如果你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保证绝对不会证到阿罗汉,因为心量没有打开,是不可能进入「一体世界」。
溶入「一体世界」是「身见」早就要完全破除掉,「身见」破除掉,就没有说只为自己,他跟众生是一体的,一定都是来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真正能够证到阿罗汉的,他本身就是「法身」,他的所做所为也就只有法、只有众生,跟众生是一体,绝没有只是为自己的。
现在一开始,要把过去所听闻到对原始佛法,或是对阿罗汉的一些批判,暂时都放下、归零。也把过去所看的一些经典,一样随时学习着归零、归零,这很重要!就像本课程的书本章节是从第「零」章开始。如果没有归零,我们会背负着过去很多的知见、成见,然后再用这一种成见、知见来看,这样不容易体会到佛法的真髓、精义。佛陀在《四十二章经》里面有这一段「切莫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果已,方可信汝意」是说我们不要随便相信自己的预设、自己的判断,为什幺?因为只要还没有真正解脱,我们都还有或多或少的贪、瞋、痴,于是我们的这一面「心镜」,是凹凹凸凸不平的镜子,大家不容易察觉。
如果大家能够注意、够察觉到这一点,在你的生命上,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向、很大的提升。我们说挂着一个有色眼镜在看世间,这还容易察觉到,但是我们戴着一副凹凹凸凸的心镜在看世间,这不容易觉察到。除非有很认真回来反观、照见,才能够看到我们的心镜是凹凹凸凸的,凹凹凸凸是因为有贪、瞋、痴。只要有贪、瞋、痴,我们的心镜都不够平整,于是同样的东西在这里,你的心镜是这样,他的心镜是这样,不同的人来看相同的事情,结论也都不会相同,因为大家看到的是自己心镜所投射出来的角度。
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冷静的、智能型的、理智的,自己判断是不错的,这是我亲自看到的,我证明的、我求证的,但是却没有看到如果我们有贪、瞋、痴在背后,我们动机不会单纯,我们的心镜是凹凸的,对事情的看法就没办法如实。《阿含经》常常会提到要我们「如实观」,就是要如它的本来面目来看它,不要扭曲它、不要污染它。但是,谈何容易啊!只要心镜是凹凸的,就没办法「如实观」,你没有回来反观,就不容易察觉到我们在污染它、我们在扭曲它,于是就变成「自误误人」。所以,佛经里面佛陀有提到「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这一句话希望大家慢慢去消化、去反刍、去思惟,为什幺是「自己」?因为常常被我们的观念、判断所误导,但我们不知道,却背负着一些框框架构把我们套住了。我们就在那框框架构、模型里面运转,这样就会造成习性不断的反应,讲更深一点就是这样一直在重蹈覆辙,不断在轮回那种习性。
佛陀要我们回来看到最大敌人是自己,是自己的观念把我们框住了、套住了,所以为什幺我们第一章要「归零」?要把过去这些放下,过去很多我是、我能、我慢、我很行、我知道 ……,能不能通通「归零」,从「零」开始呢?让自己「新生」--重新生出来,给自己重新开始,这样你的心就会很柔软,而且这一面原本贪、瞋、痴的镜子,就会渐渐接近平整的一面镜子,随时让自己「归零」。当你这一面镜子是很平整,是不是就能够如实反射实相?所以,当没有贪、瞋、痴的时候,你的心是一面澄清、干净、又平整的镜子,这样就能够如实看到实相,就是能够照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也可以照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正的「明心见性」。
「明心」是让我们污浊凹凸的心能够明下来,「见性」就是见到法性、见到真理、见到实相,我们整个修行过程,是让我们凹凸的心镜能够平整、明净,就是要进入「止观双运」。「止」就是修禅定,有「止」然后又有进入深度的「观」,当我们的心比较明净,就能够对事实进入深度的观察,这样就可以看到实相,所以「归零」方面的工夫是很重要,希望大家学习着让过去的这些「归零」,这是每天要练习、要做的。真正没有贪、瞋、痴,才能够真正如实的照见。但是贪、瞋、痴要断,它有十个结,如果我们的心不够明净,没有前面的闻思基础,修行方面会走偏差,没办法进入解脱道的实修。如果具备正知正见这些闻思基础,才能够进入实修,就可以照见到那十个结。
有照见那十个结,就有机会、有能力一个一个解开,当你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解开一个结,就解脱一分……。这都是要进入实修实证,只要大家利用半年的时间好好闻思,然后进入实修,一定可以进入实证。只要大家能够真正体证「三法印」,真正体证到「无常」,「无常」是宇宙的真理实相,有去看到实相,然后体悟到「无我」,这时候只是一种体悟而已。初果只是体悟「无我」,还无法真正做到「无我」,要四果阿罗汉才真正能够做到「无我」。所以,能够体证到「三法印」的「无常」、「无我」,对苦、「无我」有深一层的体悟,这样才叫做「开悟」,也就是「法眼净」、证初果,都是可以检验、有次第、有步骤,当你证到初果的时候,会知道自己证到初果。
肆、「阿含解脱道次第」目录简介
第1章到第6章是人天善法,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阶段。第7章到第17章是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所谓的「闻思修证」,你要听闻正法,前面的善根福德因缘不能没有,包括现在的净土宗,也都很强调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就算要到西方净土,也要有善根福德因缘,到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之后,以净土宗的理论来讲,阿弥陀佛还是跟你讲卅七道品--五根、五力、四圣谛、八正道、七菩提分 ……,那些就是我们在这半年内所要讲述的课程内容。所以,你是要到不可知遥远的未来世界去听闻,还是要在这里听闻?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是要去闻思正法、去实修啊!因为解脱之路、生死之事,没有任何人能够取代你,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
第18章到27章是属于实修的内容与方法。第28章到34章是属于实证、证果的阶段。第35、36两章是属于解脱道跟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有的人会批评修习原始佛法的人或阿罗汉是自了汉,这是因为不了解。就像看到世间的苦难,希望能够当医生帮助众生减少苦难,但是会衡量今天我不是医生,怎幺样去帮助别人解除痛苦呢?所以我要实践帮助众生解脱,就必须暂时先退下来到医学院读书,好好去进修、好好去学习,等将来具有正确深入的医学理论跟实务之时,就可以出来反馈世间。怎幺可以说到医学院去进修、去专修、去用功的这一段期间,认为他就是自了汉、只顾自己呢?所以,就是不了解真正要走解脱道的阿罗汉之悲心、悲愿,才会产生误解而批评他们的专修、放下工作,是自了汉、只为自己,绝对不是这样的。
那一种悲心、悲愿要展现,真正要建立菩萨道,记得!真正的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上。「世间法」是真正成为医生,才能够真正帮人家看病。真正体悟到佛法、为法做见证,才能够告诉众生什幺叫做佛法,什幺叫做真理,什幺叫做实相,才能够引导众生去看到法、看到真理。如果本身没有真正品尝、亲自证悟到,我们所讲的只会是鹦鹉学语,只是一种口头禅,变成容易形成以盲引盲而不知道。表面上是菩萨心肠,我们要赶快去弘法、赶快去帮忙众生,如果自己没有实修实证,我们只是鹦鹉学语。
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好好跟着释迦牟尼佛,所走过的解脱道之次第、步骤逐步深入,我们本身真正见法、证果,体悟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更彻底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迷、生死轮回完全解开,我们到达究竟解脱,才可以帮助苦难的众生出离苦海。因此,真正的菩萨道是建立在解脱道上。
伍、前言
正文的第1页,能称为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一)本来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远如此。注意这四个原则,在座的各位大部份都是学理工的,有一个特性就是有求真求证的精神,而且都是偏于理智型的。佛法既然是佛陀讲出来的法就是真理,法、真理要真正存在,必须禁得起任何时空的考验。所以,让我佩服的就是说,我从现代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的立场来求证佛法,竟然发现没有任何一位现代的伟大科学家,能够超越、推翻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法印,包括爱因斯坦都没办法。
国内有一位丁肇中博士,现在是高能物理学家的顶端科学家。我们以前说原子,打破原子它释放出能量,就形成原子弹;再把核子打破,又形成核子弹。现在打破核子还不够,又进入中子,形成更厉害的中子弹。丁肇中他们就是一直要去追根究底,找出更微细的粒子出来,于是他们最后发现竟然找不到最微小的,最后来到能量跟空。所以,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们提出来,确定质、能是会互换,而且在整个宇宙中,质、能是不灭,因为它会互换。
《心经》在二千多年前早就讲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可以用物质方面来了解,「空」可以用能源方面来了解,是来自于佛陀的亲证。包括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以前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会归纳出很多的假设及定律出来,而且他们要求的很精确,然后认为这样推算出来是很精准,但是最近的物理学家,却提出一个更新的定律--测不准定律。为什幺会「测不准」?因为一切都在变,每一个剎那都在变,当你以越精密的仪器去测量,以为说已经抓住了,但事实上它又再变了。
所以,顶尖的科学家以更深入的精密仪器测出来,竟然发现以前认为说很准的,现在保留、现在测不准,就是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无常法印」是来自于有一句「诸行无常」,这就是佛陀的厉害,他看到一切现象界都是在变,「行」就是一个动态。现象界一切存在都是在动、在变,近代的科学家把此现象又找出来,因此让我很佩服佛陀智慧之高,把宇宙存在的这些实相早就证明出来。现在透过实修实证,可以了解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然后就不会像以前这幺颠倒梦想。
当我们了解实相,就是证果的步骤逐步深入,然后就会体证到《心经》所讲的「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就是解脱自在,「涅槃」绝不是一般负面以为消极悲观、坐如石头的焦芽败种或是冰冷冷,都是对「涅槃」的误解。「涅槃」代表一个人从颠倒梦想的世界醒过来,贪、嗔、痴没有了,是以一个很平整、很明净的镜子在照见世间的实相,没有像一般人落入颠倒梦想,就是涅槃解脱的世界。所以,这方面的世界是可修、可证、可达。大乘佛法会讲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但是当你问那些法师什幺时候可以成佛?他会讲很多很高深的佛法,什幺空啦!什幺妙啦!什幺圆啦!什幺顿啦!但是问他什幺时候可以成佛?有一句话就是「个个有信心,人人没把握」,变成是「三大阿僧祇劫」的说法,然而,原始佛法佛陀绝对没有这样的论调。
不是回答「三大阿僧祇劫」,不然就是要到「他方世界」才能成就,原始佛法佛陀是讲只要善根福德因缘具足,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解脱。除非你的因缘条件不够、不具足,佛陀才鼓励你就多持戒、多行善、多布施,多结一些世间的善缘,虽然这样没有解脱,至少可以不堕入恶道,这是属于「人天善法」,至少可以生天、往生善道方面。所以,佛陀是对于那些根基、因缘比较不具足的众生,才讲这些人天善法。只要因缘情况许可,就是直接讲解脱道。
正文第5页这一段,我们不管过去如何辉煌或坎坷--一切归○,让我们从○出发,随时归○,从○开始。让我们打开无限的视野→如实的探讨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要打开无限的视野,才能够如实的探讨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让我们以无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具利。
【幻灯片】
这里的四棵草菇代表四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年轻力壮,不是英俊潇洒,不然就是很貌美。这是一个阶段,而且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就只有我们啊!只有我啊!因为在这里没有人比我高,没有人比我大,让我们很容易疏忽「无常」,也很容易长养「我慢」而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拉开视野、视线来看?当「我慢」增长的时候,当你从狭小框框来看,认为自己很伟大、很高,我是、我能。但是如果能够拉开视野看看,我们只是一大片草地里面的几棵草菇而已,还有别人比我们大、比我们漂亮。能不能够看到刚才那四个就变成这枯萎的四个?这是无常的变化啊!就好像一个人的脸,挤得这样脸都变形了、鼻子变形了,两个眼睛、嘴巴挤得都吐血出来,这是无常的变化,以及世间不断在争夺、勾心计较、排斥啊!能不能去看到再来就越来越凋萎。
大家不要以为说这是草菇,跟我好像没关系,这样我们就没办法处处看到法,这些幻灯片,都是在告诉我们法,都是在告诉我们真理,不要以为是它是它,跟你没关系……,错了!要去联想到它们代表我、每一个人,就是你、就是我们自己啊!它在示现我们佛法、示现我们真理,能不能从中去体会我的生命也必然会这样?当面对这些衰老病死的时候,我要怎幺办?能不能提前去找寻、解开生死之谜呢?就像佛陀触及到众生的老、病、死情境,把皇太子的位子都放下了,都可以不要。为什幺他可以放下皇太子的位子?就是对于老、病、死,对于生命哲学有很深的体会、很深的震憾,因为他体会到如果没有去揭开生死之谜,纵然当上国王,对生命的黑洞还是没办法超越,纵使有再多的国土江山,也没办法避开黑洞,这就是佛陀就是看到世间的老、病、死,然后爆发出修行的动力。
这就像一个人在世界里面,自认为我最大、我最高,因为旁边没有人比我大,我是一家之主,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我是一个县的县长,我是一个国家的总统 ……,这只是举例,大家以此类推,我们处处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当我们没有放开视野、放开心胸去看,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都会产生,佛陀就坦白讲: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一定是生死轮回相续。真正的究竟解脱,十个结到最后就是把那个「慢」断尽。事实上,十个结就是「我慢」的依深浅度不同,分成十个层次。从最初的「身见结」,慢慢逐步的深入到最后十个结,那个「慢」全部断除,就会证入阿罗汉究竟解脱。
这个就像一个长者,就告诉他:老兄啊!能不能把你的视野视线拉开?看看你的周遭、看看你所在的位置,看看你今天能够存在,是有多少的因缘把你拱住、撑住,你才能够突出。再把视野拉开看看大海、蓝天、白云,如果你能够把心胸拉开,「我慢」就会大大降服。你原来认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我在养员工,所以员工要对我尊敬 ……」能不能换个角度过来,是员工在养董事长啊!如果能够看到这样,你会从原来董事长的那种慢气,转换成为一种感恩,感恩所有的员工,有大家、才有我。所以,把你的视野拉开,你今天的突出是因为很多的因缘将你衬托出来,能够看到周遭这些,你就会充满感恩,一方面「我慢」也会大大的降服。
现在把我们的视野逐渐拉开,一方面学习「归零」,一方面学佛就是学习着不断把我们心胸视野一直拉开。现在大家忙忙碌碌的,就在台北市里面奔波,这个都是你、我、他啊!你、我、他、我们在这里,有时候能不能静下来想一想:为谁辛苦、为谁忙?这一生忙忙碌碌,我的人生目标到底为了什幺?能不能去看到一些老前辈,当他们面对衰老的时候,所发出对生命的无奈、惶恐,能不能去体会到?能不能去看到?如果能够提前去体悟这些,就会提前去找寻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怎幺样去找出生命的意义,怎幺样将来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仍然很安详、很快乐、很心安的面对一切无常。
还是要忙忙碌碌一直在名利堆里面打滚,然后无可奈何的面对死亡?要没有选择的面对死亡?还是要能够很潇洒自如的面对死亡?如果要能够到达潇洒自如,不是以后才到达,要点点滴滴活在安详解脱自在的世界。所以,当我们在不断忙碌的时候,有时候要停下来去反观、去反省,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生命意义在哪里?在这广大的大都会区里面,小小的「我」又算得了什?!身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当我面对这些,又能够算得了什幺!
我们把视野再拉开,如果没有去找寻生命意义,就会像一只大恐龙这样一直的吃啊!吃啊!我们很多的欲望就是不断在吃,也就是从来没有知足过,这种不满足的欲望就是不断的在吃,结果我们很容易形成欲望的奴隶。所以,我们要静下来去看看,重新再去检讨、过滤、反省。我们慢慢把视野拉开、越来越高,要从地球表面、台北市,我们现在要离开台湾、离开地球,慢慢飞到越高的地方来看。当能够照见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时候,我们很多原来狭隘的观念就会突破掉;当能够照见到自己是井底青蛙的时候,我们很多的「我慢」就会大大的降服;当能够发现我们是在「夜郎自大」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很超脱的转变,生命才会超越、才会超脱。
现在再把视野拉开、离开台湾,我们现在已经飞上来,到更高的地方来看整个地球,这是搭航天飞机上来。在一、两百年前,人类的知识无法体会到地球是圆的,中国人有一句话「天圆地方」认为地是方的。基督教以前的观念,还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后来那些观念让哥白尼、伽利略推翻了,于是他们才被关、被监禁。所以,要把我们的视野、视线不断拉开,但是这个就是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过去抓住很多的观念,我们要超脱这个就会像蛇脱皮这样,会有不少挣扎、不少的痛苦,不错!要去面对。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要勇于对自己的生命挑战,要勇于去超越、超脱,这样我们的视野、视线才会不断的超升。
我们现在越来越高了,这是实际在航天飞机拍到的地球实相,现在地球在这里,我们现在离开地球,然后来看到整个太阳系,这是太阳、这是我们地球,这是哈雷慧星的轨道,下面白白的是银河系。如果以天文方面来讲,一个太阳、一个地球,这里有生物的存在,这一个太阳系算是一个家庭。我们讲说天地父母,有太阳的这个天,然后有地球的地,里面有众生,这样叫一个家庭。这是我们地球所在的银河系,我们的太阳系是在旁边的一个小点,就像云河系里面的一粒沙。
所以,当你成为台湾第一首富,在这里你算什幺!当你成为地球上最有权力的美国总统,在这里根本看不到你的存在,顶多只是一个细菌啊!能不能把我们的视野逐渐的拉开、拉开?然后看看我们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它包含多少太阳系?一个银河系有一千亿到二千亿个太阳系,因为银河系有大有小。我们再把视野拉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银河系里面就有一千到二千亿个太阳系组合而成,这是一个更大的家庭。我们的太阳系只是在边边的一粒沙而已,我们仰头所看的天上星星,都是在银河系里面一个角落的星星。
银河系里面看起来好像有很多的云,好像一个台风,事实上这里面是一千亿到二千亿个太阳系,也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银河系。从正侧面看,它好像是一个飞盘,中间的温度还是非常高,太阳系就是在边边的一个点。
我们现在要离开银河系来看整个宇宙,搭航天飞机还不够,要透过哈伯望远镜来看,它是在地球的轨道上面,不是在地球上。地球上再精密的天文台、再大的望远镜,因为都会受到地层、大气层、云层的阻碍,所以没办法看到更远。哈伯太空望远镜是航天飞机送到地球轨道上,在地球的外太空,没有大气的障碍情况下,更深度去看宇宙的实相,我们地球上也可以看到。这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摄到的,室女星座的一个银河系,我们可以实际看到,只要视力比较好,或是有双重望远镜,都可以看到。
这个不是我们的银河系,而是外面的,可以看到很清楚的一个银河系,一样有将近二千亿个太阳系,所以这里只要任何一点,都是有几十个太阳系,看薄薄这些都是太阳系所组成的。这是地球上可以明显看到的猎户星云,看起来是一片云,但它在虚空中是非常大的一片云,只要一个角落,就会慢慢形成一个太阳系出来。这里面的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里面任何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只要一个地方它慢慢的旋转,太阳系经过几亿年的孕化、转变,一个太阳系就出来了,因此说它是星球的摇篮,会不断孕育星球出来。
这是火鸟星云,一个点是一片很广大的星云,然后慢慢的旋转,就孕育出一个太阳系。这一片星云可以孕育出几百个太阳系,孕育星诞的老鹰星云,在这一片星云里面,只要随便一个地方,都是非常非常大,经过几亿年的孕化,就会形成一个太阳系出来,这个都是脱胎出来的太阳系。
现在讲这些,表面上好象是从天文方面来看,但是以后大家课程上到越深入,上到缘起性空的时候,以及最后要体证「空」,就会以更深度的角度去看,不一样!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角度了,你会体会到佛陀所讲的缘起甚深,以及涅槃、无为、空。那个「空」是甚深极甚深,以后我们会逐步深度的来分享。
这是实际拍到的一个天文实景--蔷薇星云,当因缘具足之后,它就是不断孕育星球。这是一个太阳系的爆炸,是一个太阳的毁灭,告诉我们包括整个太阳系都有它的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是在印证佛陀所讲的佛法。这也可以告诉我们:如果在地球找不到净土、找不到极乐世界,你到任何他方世界去,也找不到净土、找不到极乐世界。因为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地方,宇宙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动,只要是现象界的存在,它一定是「诸行无常」啊!所以,真正的净土、真正的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当下现在心地的净化,当我们能够真正净化我们的身心,就会体证到「心净佛土净」。
所以,佛土、净土不是在心外,不是在他方世界,是在我们当下、在我们现在。只要我们的心真正净化下来,就一定可以体证到。刚才是说一个银河系有一千亿到二千亿的太阳系,现在我们要再拉更远的,就是天文学家以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到的,这每一个点就是一个银河系,因为有远有近,这是比较近的银河系,这是比较远的银河系,每一个点都是一个银河系,因此天文学家他们就推算出来,我们现在所能够观测到、推算出来的,因为它从任河角度去照,现在宇宙里面预计有将近二千亿个银河系,这些都是这十几年来,哈伯太空望远镜对那些天文学家带来很多新的观念、新的知识,以及很多震憾性的知识,廿年前很多天文学家也没办法想象到这些。
佛陀早就告诉我们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星球的诞生与死亡,同样的我们小到每一个生物、每一个人类、每一个人。一个太阳系的诞生,就是从薄薄星云慢慢酝酿,然后形成一个太阳出来,然后它的后面、它的变化有不同,但是都是代表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的一个变化。这是代表说像一个太阳系,它的变化过程有的会成为爆炸,有的会成为中子星,有的会成为黑洞,任何星球都是有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所以,如果你在这个世界不能够找到净土,不能够找到极乐世界,你到他方世界去,也不可能找到的。因为没有不变的地方,没有不毁坏的地方。
当你能够真正体悟佛法,溶入「无常」,「自我」、「我慢」消失,会跟整个宇宙时空溶为一体,就能够体证《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死,那是要实证的世界,一定可以去体证到的。但是只要有「自我」、只要有「我慢」,黑洞、死神就跟在后面。当「自我」死亡、「自我」消失,黑洞、死亡、死神也跟着消失了,就是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这不是天方夜谭,只要大家有心,有缘一定可以去证悟到。
这一张是哈伯太空望远镜实际拍摄到「银河互撞」的天文的实景,汽车会互撞、星球会互撞,银河系也互撞,一样是告诉我们一切都在变、在动,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这是佛法、佛陀所讲的「三法印」其中一个「无常」,当你真正体悟「无常」,就会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真正去体悟,我们会表面上说「无常」,但事实上我们内心里面却是怕「无常」;我们表面上说「空」,内心里面却是怕「空」;表面上我们会说「无我」,但是内心里面却是怕「无我」。如果我们能够静下来,去了悟宇宙人生实相,就会体证到「无常」。当「自我」、「我慢」消失,体证到「无我」,最后就会跟佛陀一样,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那时候才真正把生死大事、生死之谜完全彻底的解开。
所以,天地虽大,但在整个空旷的太空中,却只是沧海一粟。「天地」就是代表一个太阳系,太阳就好像是「天」,地球就好像是「地」,我们的天空、天地虽大,但是在整个空旷的太空中,却只是一粒沙。我们要把视野拉开,拉开到无限,这样我们心胸也可以扩展到无限。
这一张是北斗七星,它的构造排列是这样,但是这些提供我们一个深思的角度,同样的一个北斗七星,但是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文化背景薰习之下,人们对于北斗七星的描述联想就不一样。中国联想出来是一个皇帝的座车,皇帝坐在里面,臣民在朝拜,因此北斗七星在中国叫做紫微星(七星斗),将此联想成跟皇帝的兴衰有关,然后用作观测天文。以前中国观测天文的,都是皇帝身边一些很重要的幕僚军师,所以他们把北斗七星跟皇帝的座车联想在一起,因为中国当时也是属于帝王的一种体系。
但是,埃及这边就把北斗七星联想是一个人、一只动物,然后拖着一样东西。在欧洲这里就联想是一只狸。在美洲他们想象出来的是一个大熊,然后大熊星座的一个尾巴,这边想象出来是一个杓子,这边想象出来是一个马车……。所以,同样一个北斗七星,当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文化、背景观念有所不同,于是所联想出来的就不一样。这些带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同样一件事情、一个事实、一个实相,不同的人所看、所想出来、所观察到、所体会到的,就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会随着我们每个人不同心镜的凹凸程度来呈现。因此,这带给我们一个思考的角度就是:同样一件事情,我们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不同的诠释。
学佛要去看到很重要的一个点,我们就象是大海中的鱼,但是大海中的鱼却不知道海在哪里,大海中的鱼会要拼命去找寻大海在哪里。这是一个要继续去深度体会的就是:我们涅槃解脱的世界在哪里?极乐世界在哪里?净土在哪里?你就浸泡在大海中,知道吗?你就浸泡在净土中,你就浸泡在「空」之中。但是,如果我们的视野、视线没有提升,没有跃出海面,是不容易看到、体会到我们就在大海里面。我们要从二度空间超升上来到三度空间,才能够看到我们原来所处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修行要进入深度去「止观双运」。水中的鱼不知道自己在水中,除非能够跃出水面看到周遭环境,才会看到原来是在海中。「跃出水面」就是我们要先学习着「归零」,然后不断让我们的心境不断超越、超升。
这一张是虚拟假人,因为稻子即将要成熟,作用是要赶跑那些鸟,以麻雀、小鸟的智慧来看虚拟假人,当风吹一动,那些麻雀就会赶快飞走,认为是一个真的东西在那里吓唬牠们。但是以人类的智慧来看,就可以很清楚知道这是假的,因此这些可以惊吓小鸟,不能惊吓到人类,因为我们人类可以看到它是假的,但是以麻雀的智慧来看,牠看不出来。我们在此再引申更深的体悟是:以佛陀的智慧,看到世间的实相,看到我们身心的实相,看到实相的虚幻面,看到这是假的,一个缘起的我,体悟到「无我」,体证到「无我」,所以不被幻相所迷住了。但是人类一般的众生呢?看不到实相的真面目,以为这个就是真的,所以就抓住我、我所,很多的身见、烦恼问题,都是从这些衍生出来。
所以,这里提供我们一个思惟角度,以麻雀的智慧来看,没办法看到它是假的,人类的智慧就可以看到,佛陀经过实修实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之后,佛陀就像人类,可以看到这个是假的,我们一般还没有实修实证的人,看不出这个是假的,这是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考的空间。我们学佛、我们修行,要进入「阿含解脱道」,就是要让我们从麻雀的智慧,提升到人类的智慧,从人类的智慧提升到佛陀的智慧,去看清宇宙万事万物、我们身心内外的实相。当我们真的能够看到实相,就能够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
今天是第一堂课,重点会讲一些比较概论方面,从下一堂课开始,就实际进入第一章的概论,以后再逐步的深入闻思,把佛法法义这些先闻思,有了正知正见之后,再来就是要进入实修实证,深度又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希望这一门课程不是属于学术的探讨,不是一些知识、知见的传授,而是要让我们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真正是要迈向究竟解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一起来配合。佛教、佛陀从来不是要我们去迷信--我怎幺跟你们讲、你们就怎幺信,你们就只要信就好… …,不是这样的。他都是让我们去存疑、去求证,佛陀所跟我们讲的,包括我所跟大家分享的,如果你不能了解、不能接受的,没关系!保留!然后去求证,除非经过你实际去求证、去体悟到,你才相信,不然你不要迷信、不要盲目相信。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有科学家求真求证的精神,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学员问:「净土是不是有分唯心净土或唯识净土?」老师回答:现在假设《弥陀经》所讲的是?,所称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方会毁灭吗?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解脱就进入涅槃,我看还是一样啦!举个例子来讲,如果你觉得台湾不好、很混乱,于是移民到其他国家去,你在台湾没办法安心,到美国就能够真的安心吗?内心的苦闷、不安,到美国就解决了吗?以此类推。
西方净土的思想,是佛灭后五百到七百年之间所蕴酿出来的,就像前面所叙述的佛教流变史,当时一方面由于文化大溶炉的转变,再来就是这个地区是属于游牧民族,他们心灵的空虚与飘浮不定,需要以简便的方法,以及能够保佑、保护他们的那种神存在,因为这一生这一世飘浮不定,没办法安定下来,于是他们寄望来生能够更好。因此,佛教这些化俗的法师为了要通俗化,为了要适应这里地区民众的需要,就只好运用一些权说。但是慢慢、慢慢的演变到后来,整个净土思想都形成,后来的人不知道,往往容易以方便为究竟。所以,西方净土思想是在这边所蕴酿形成出来的,印老在他所着作的「禅宗与净土」书里面,有做一些比较具体的交待,大家可以参考。
西方净土就是一些方便、方便,鼓励这样一个游牧民族,大家来闻法、大家来修行,于是运用一些权说方便让大家过来。最初这些真正懂得究竟法的法师,会让他们慢慢稳定下来,在机缘渐渐的成熟时候,然后一定会告诉他们究竟法,一定会告诉他们真正的净土是在现在、在这里,内心的净化才是真正的净土,涅槃世界不是在他方世界,而是在我们内心、身心,我们内心的贪、瞋、痴止息。涅槃世界是在于我们能够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当你能够了悟这些实相,就不会再向心外去求法。但是,你要到达那种情况,就像小孩子需要一些依赖、一些鼓励,但是当你渐渐长大的时候,一定要训练独立、靠自己,不能靠老爸一辈子啊!
所以,这就是权说的方便,鼓励成长、成长,成长到一个情况就是佛陀所讲的「自依止」,一定要回到自己身心的净化,要回来依靠自己,不要向心外去求,不要去依靠心外的某某神、某某佛,这样才不会随着境转。真正的涅槃解脱,一定是要回来「自依止」,就像谢经理所讲的「你今天相信他,明天会相信我,后天你会相信你自己」。真正了悟佛法,就能够回来「自依止」,因为了悟贯穿宇宙一切的现象界,都不离「三法印」,所以不会心外去求法。
「自依止」是回到内心的宁静,回到内心贪、瞋、痴的止息,一定要彻见法,一定要对法有真正的体证、了解,如果只是头脑理解、停留在闻思上,还是没办法真正打入骨髓。真正内心的不安,一定要自己亲身品尝到、亲自喝到,叫做亲证。一定要自己亲自去证明到法,别人无法代替你去证悟到法,别人没办法代替你生死。肚子饿,要靠你自己吃,我吃的、没办法代替你吃。所以,有一些宗派会说「你来啊!我帮你加持、我帮你灌顶、我帮你消灾……」都是一些鼓励、一些方便法,就像小孩子需要鼓励,真正到后来就是要回来依靠自己体悟法,跟整个法溶为一体,跟整个大自然、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不管到哪里都解脱自在,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不管到哪里都是大安心,生死之事也完全解决了,现世就能够体证到不生不死、没有生死。「没有生死」不是说身体没有坏灭,而是内心每一个剎那都是很安详,面对死亡也是生死一如,这些都是要回来「自依止」、「法依止」。所以,「净土」是让我们从「方便」方面,然后进入到真的实际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贪、瞋、痴的止息,才是真正的净土。
学员问:「我们常看到的《阿弥陀经》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这一本书就不是究竟的解脱方法了?」老师回答:容我实说,这是属于方便法,但我们也不要否定它。有的人一喜欢原始佛法之后,就会认为大乘非佛说,就把那些丢掉,我个人是觉得不必这幺偏激,因为这一本经的产生,有它时空背景的需要,你不需要这些法,但是有人需要啊!如果弄清楚佛教史的整个流变,知道什幺是究竟,就可以包容所有的方便法,因为有它存在的需要背景,可以帮助不少众生。这是一种鼓励方法,让你渐渐产生信心,很多的方便法引导你慢慢进来,当你渐渐有信心之后,然后再告诉你。
就像如果是小孩子,父母亲都会不断用各种方面的鼓励,但是当你渐渐长大,就像老师面对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与面对大学生的教育的方式,面对研究所、博士班,教育方式,会不会一样?大家都很清楚不一样。幼儿园小孩子的教育鼓励方式,一定是越来越成长之后,要让你独立、自依止。所以,我们「阿含解脱道次第」这一本书的前后,都会贯穿原始佛法,佛陀是要我们回来「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莫异依止」就是不要心外去求法,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是很正常、需要的,可以协助我们成长,就是让你不退转,事实上就是让你渐渐产生道心、信心。但是那一份道心、信心,就是要让你回来,因为你到极乐世界去,还是要听闻这些,阿弥陀佛还是要跟你开示「三十七道品」,去体证「三法印」、「四圣谛」,要回来「自依止、法依止」。我们现在不必等到来世,不必等到未来,现在就可以开始听闻原始佛法,现在就可以实修实证。
我们所有的不安、所有的苦,都是来自于我们不了解「三法印」,不了解我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所以会被很多的幻相,就像会被刚才那个稻草人的幻相吓住了。在大乘里面有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真正觉醒,真正透视宇宙人生的实相,到哪里都是心安,因为不会被幻相迷住。就像我们最初学开车的时候,总是笨手笨脚的,最初学习「慈悲喜舍」,也都会从「有为法」方面开始,但是当慢慢熟练之后,开车就会驾轻就熟,所以到后来就可以开车开得很自在,也可以一边聊天。那个「如如不动」就是进入很纯熟,但是它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因此失败、挫折……,没关系!更具体的讲,如果是初步的慈悲喜舍,他是在「有为法」,有所得、有所求的情况里面运转,这样容易形成世间的善法,但是这也很难免,我们一定要经过这些,然后才能够逐步提升到「三轮体空」的慈悲喜舍。
「三轮体空」就是所谓的「如如不动」,我们也一定会经历过一些错误、一些跌跌撞撞,才能够真正做到。因为要真正进入「三轮体空」,「我、我见、身见」一定要破除,「我见、身见」破除,至少是证初果。在还没有证初果以前,我们的慈悲喜舍都还是容易落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要进入到后面阶段,对我们的「身见」以及「无我」方面,要有相当的体悟,还有「我慢」方面有相当的降伏,因此进入「三轮体空」这方面,就能够真正进一步契入涅槃无为的世界。
「涅槃无为」不是说什幺都不做了,就消极悲观啦!是他的心如如不动,但是一样在跟众生广结善缘,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就是不会被境界牵着走,不会被一些慈善的世间善法的境界牵着走,能够如如不动、无所住,但是却遇缘现起,能够看因缘情况而生其心,他不会逃避、也不会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