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十四章 四圣谛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8

第十四章  四圣谛       
             
   一                杂  三九七(三九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小绵丸、小劫贝华丸,置四衢道头,四方风吹,则随风去向于一方。如是,若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于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当知彼沙门、婆罗门常观他面,常随他说,以不如实知故,闻彼所说,趣说而受,当知此人不宿修习智慧故。

  譬如因陀罗柱,铜铁作之,于深入地中,四方猛风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婆罗门不视他面,不随他语,是沙门、婆罗门智慧坚固,本随习故,不随他语。是故,比丘!于四圣谛当勤方便,起增上欲,精进修学。

    【法义分享】

◎学佛者、修行人若于四圣谛没有如实深观体证,那就会如同小棉花丸一样,一会儿飘东、一会儿飘西,到处去找人、找法,所以常观他面,常随他说。而所亲近、所认定的善知识,是否有正知正见、是否体证正确,也没有能力深入辨别。

◎如果能对四圣谛进行如实深观、体证,那就如同地基深入地中,很稳固的铜铁柱,任四方猛风吹袭,亦不能动摇。因本身有正知正见,能深观世间实相,所以不视他面、不随他语。但要来到此阶段,通常都要经历过很多很多的波折。

   二                杂  三九八(三九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石柱,长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风吹,不能令动。如是,沙门、婆罗门于苦圣谛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斯等沙门、婆罗门至诸论处,无能屈。其心解脱、慧解脱者,能使余沙门、婆罗门反生忧苦。如是如实知、如实见,皆是先世宿习故,使智慧不可倾动。是故……

    【法义分享】

◎当你真的体证四圣谛,真的开悟、解脱,证到无学位的阿罗汉,你原来内心的不安就会完全一扫而光。是没有我慢,但会展现出「大无畏」的气势。

◎当你大彻大悟、解脱自在,同是修行人知道后,大多数的反映是「你走偏了、同行相忌、反生忧苦」。只有极少部份的人,会透过观察了解而想亲近、闻法。

   三                杂  三九九(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有人火烧头衣,当起增上欲,急救令灭。」

  佛告比丘:莫作是说!当置头衣,于四圣谛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无间等。

    【法义分享】

◎就算是在火烧头衣的紧要关头,还是要以现观四圣谛为第一优先。

   四                杂  四○○(四○ 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士夫年寿百岁,有人语言:『士夫若欲闻法,当日日三时受苦。晨朝时受百枪苦,日中、晡时亦复如是。于一日中受三百枪苦,如是日日,至于百岁,然后闻法,得无间等,汝宁能不?』

  时,彼士夫为闻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人生于世,长夜受苦,有时地狱,有时畜生,有时饿鬼,于三恶道空受众苦,亦不闻法,是故我今为无间等故,不以终身受三百枪为大苦也。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得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法义分享】

◎为了「能听闻到正法、为了了知宇宙人生实相」,条件是:每天打三百大板,连打一百年,然后才能闻法--听闻出离苦海的解脱法。佛陀认为真正要求法的人「悉堪能受」。

◎静下来问问自己:有没有这样求法的魄力与决心?有没有像玄奘大师那样,为法纵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的魄力?有没有像六祖慧能、像密勒日巴那样,为法忘躯、为法捐躯的决心?如果有,因缘具足则明眼善知识就会协助你。如此,要开悟、证果那就「不待时节因缘」。

   五                杂  四○六(四○ 七)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槃。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法义分享】

◎凡夫的言论都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就是谈论那些名、利、是、非、好、坏、对、错、美、丑、熟优、熟劣、谁多、谁少……。

◎若尚未见法、未证果的修行人,所谈仍然是不离世间思维。世间思维谈论再多,都无助于见法、开智慧。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所想、所谈论的是属于世间思维。更不易觉知到己所修的是世间法。

   六                杂  三八一(三八二)

  一时,佛住波罗奈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当知、当解,于苦集圣谛当知、当断,于苦灭圣谛当知、当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当知、当修。」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苦谛当知当解,集谛当断、灭谛当证、道谛当修。这些都需要「止观双运」才能办得到。否则学佛再久,「四圣谛」仍只是个名相,仍只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

   七                杂  三八二(三八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八               杂  三八八(三八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

    【法义分享】

◎佛陀鼓励大家要成为「大医王」。先把自己的病根、病源医治好,成为具格的医生--再协助众生从病根、病源拔除诸苦。治病要治本,不要只治标。

   九               杂  四三八(四三九)

  尔时,世尊手执土石,问诸比丘:「于意云何?此手中土石为多?彼大雪山土石为多?」

  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无量,百千巨亿,算数譬类不可为比。」

  佛告比丘:「其诸众生于苦圣谛如实知者,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者,如我手中所执土石;其诸众生于苦圣谛不如实知,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不如实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数无量。是故,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

    【法义分享】

◎几乎学佛者都知道「四圣谛」的名相,但能真正如实知、如实现观、如实修证四圣谛者,万人中不得其一。

   十                杂  四一一(四一二)

  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说:「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说成就,我等所说与理合;汝等所说不成就,不与理合;应前说者,则在后说;应后说者,则在前说,而共诤论言。我论是汝等不如,能答者当答。」

◎世俗之人,欲争不断;修行之人,见诤不断。懂些名相知见或稍有体证后,很容易就加入「破除异己」的行列。不断的宣说己高人低、己大人小、己优人劣……这个山头排斥那个山头,这个宗派排斥那个宗派,这个宗教排斥那个宗教。

◎凡夫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真正到达彼岸的解脱者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所谓「入空戏论灭」。

   十一               杂  四一○(四一一)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作如是论:或论王事、贼事、斗战事、钱财事、衣被事、饮食事、男女事、世间言语事、事业事、诸海中事。

  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论,论说王事‧‧‧‧‧‧乃至不向涅槃。若论说者,应当论说:『此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此四圣谛以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槃。

   十二              杂  四二八(四二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所以者何?修无量三摩提,专心正念已,如是如实显现。云何如实显现?谓此苦圣谛如实显现,苦集圣谛……

    【法义分享】

◎修定、修止就是为了「止观双运」,以便对四圣谛、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深观。很多人却迷在禅定的种种方法与境界上,早已忘掉了修定的目的。

   十三               杂  四三四(四三五)

  时,须达长者往诣佛所,稽首佛足,于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圣谛为渐次无间等?为一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

  佛告长者:「若有说言『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于彼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此说不应。所以者何?若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十四              杂  四三五(四三六)

  如须达长者所问,有异比丘问,亦如是说,唯譬有差别:「如有四登阶道,升于殿堂。若有说言『不登初阶,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升堂殿』者,无有是处。所以者何?要由初阶,然后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阶得升殿堂。如是,比丘!于苦圣谛未无间等,而欲于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无间等者,无有是处。」

    【法义分享】

◎第一步:首先知道世间种种苦的实况。

 第二步:对种种苦的形成原因加以探讨,知到苦因,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确定这些苦是可以断灭、可以根除的。

 第四步:脚踏实地的走在八正道上,老老实实的修行。(解脱者是已证涅槃而自然的走在八正道上。)

    【法义分享】

◎高楼大厦要落成--来自深厚的地基与逐层坚固的建筑。「顿悟」--来自渐修、来自实修。

   十五              杂  四八九(四九○)

  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苦者,云何为苦?」

  舍利弗言:「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略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四章 四圣谛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十三章 三法印
 修行次第简介
 为何要打坐 打坐益处(禅修问答)
 禅修开示 礼佛的意义
 永嘉大师证道歌诠述(2)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十二章 受相应 问答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功修行?(下)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序言
 妙法荷叶心经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海」学佛心历路程简介
 看透幻相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苦」从哪里来?如何是离苦得乐的方法?[栏目:宽运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