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成现象即佛论》释义(八)
4、证成道理
(1)概念
“证成道理”也称为“证成因”。
因明中有一个部分,叫做因类学。其中讲述了“因”的概念、分类、成立方式,以及准确的“因”与不准确的“因”的界定等等。此外,中观里面也讲了很多推理方法。无论是中观还是因明的推理方式,都叫做“证成因”。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前三个道理也可以包含在证成因当中,所以证成因包含了所有的道理和证据。除了前三种因以外,并没有单独的证成因。但此处还是把证成因单独划分开来,独立作为一个道理,因为证成因与前三个道理在表达、描述与抉择方法上,还是有所区别:前三种道理讲得比较简略,而证成因却是通过全方位的抉择,从而得出结论的,故而讲得比较广。
大家要明白,如果通过前三种道理,就已经能通达“一切现象都是佛的坛城”,则证成因就可有可无了;但在听闻前三个道理之后,仍然云里雾里、不知所以,固守不清净的“防线”不放,那就需要“证成因”的进一步论证。因为从无始以来到现在,这个观点在我们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一直认为,只有这个观点,才是唯一准确的真理,所以想猛然放下这种观点,还是不太容易。对于根机不太成熟的人来说,证成因就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要广讲证成因,则需要学因类学,故此处只能笼统地稍作分析。简单地说,佛教证成因的推理方式与西方哲学的推理方式有点相似,但其深度与精确度却有着天渊之别。所谓的因明或逻辑,也是针对某种群体的人或众生而言的,在特定范围内是正确的,所以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虽然因明的推理方法有时也会出一些纰漏,但这些纰漏都出自于我们感官的漏洞。
什么叫做感官的漏洞?譬如说,一般人都认为,燃烧的火温度很高,其灼热程度足以伤人。对普通人来说,这个结论并没有错,但对个别众生而言,火的温度不但不高,而且很舒适。对这种众生来说,前面的结论就不成立。这就是来自于感官的漏洞。
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与我们的感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类的眼睛不是现在的这样,那我们看到的世界也不会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人类的感官与世界是相互观待的,当感官结构有所变化的时候,外面的现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佛教经论中经常会举一个例子:患某种胆病的时候,虽然外面的物体没有改变,但患者却会把原本白色的物体看成是黄色;另外一种病,又会让患者把白色的东西看成蓝色。虽然这些变化都不是在外在事物本身上真实发生的,但因为观察者内在因素的改变,从而导致了这些所谓的变化。
四禅八定修法中也讲,通过禅定的力量,可以改变修行人的眼根,也即让修行人的眼根提升到色界天人的级别。在那个时候,修行人的眼睛就像显微镜一样,平时看不见的细微物质能看得明明白白;耳根也像加了功率强大的助听器,平时听不见的声音,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再例如:七地以下的菩萨,或是普通众生所能看到的,就是目前这个世界的现象;而地狱、饿鬼道的众生看到的世界,就更不清净;到了天道的时候,虽然天人们不是成就者,也没有证悟,但因为天人的业障比较轻,所以他们看到的水不是水,而是甘露;山河大地也不是由粗糙、坚硬的泥土、石头组成,而是金银珠宝构成的。
这些改变都源于心的变化——我们欲界众生的内心始终动荡不安,所以我们的世界也是最粗糙的;而色界众生的心相对来说比较平静安详,所以他们的世界也比较细微;
所谓的“细微”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就像不可见光、暗物质、电磁波等等一样。
至于无色界众生的心,就更是极度平静到偏于寂静、寂止的一边了,所以在无色界没有任何物质——不但没有欲界的粗大物质,也没有色界的细微物质。
物质有粗细之别,众生的身体也有粗细之分。粗细的根源,都是心的差别。
《俱舍论》中讲到,五蕴当中的色蕴,是由显色和形色,也即红、黄、白、绿等颜色和方、圆、长、短等形状组成的。除了形状与颜色以外,没有其他单独的物质。
而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红、黄、白、绿等颜色实际上并不存在。我们看到的颜色,是根据物质反射出来的可见光波段的长短而定的。在可见光通过我们的眼睛,将信息传输到大脑,大脑经过分析以后,就看到这样一个有颜色的世界。
有些动物的眼睛不能辨别光波的长短,所以在他们的眼里世界没有颜色;而X光照出来的人体都是骨架,也是和光的变化有关。
外在世界与众生感官的密切关系,佛教很早以前就讲得很清楚、很深入了。当感官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外面的世界也会有所变化。
为什么米拉日巴之类的修行人可以穿越墙体?为什么成就的高僧大德可以在石头上留下脚印、手印等等,都是因为这个原因。
在世俗谛的狭窄范围中,我们的五种感官是具有权威的——它说有就是有,它说没有就是没有。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逻辑始终徘徊在这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我们既不需要、也不可能冲出这个范围。但只要跳出感官的苑囿,我们就能感知到很多感官接触不到的东西。
释迦牟尼佛在显宗的《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是量,圣道复益谁?”不单眼、耳、鼻、舌、身是不准确的,而且包括意识也是不准确的。实际上,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所感觉到的一切外界,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我们自己创建,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可凡夫却始终执着于这些虚幻不实的东西,并为之患得患失、喜悲不定。
在这一点上,现代科学对初学者了解佛教的帮助很大。通过科学与佛教两个不同的渠道,最终得出的很多结论是不谋而合的。虽然没有科学的证明,佛教仍然有一整套的推导方式。而佛教本身,也远远超越了现代科学、哲学等一切世间学问,但利用科学的发展,能使更多的人接受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