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610
午二、列句

彼复云何?所谓地、根、境、法、补特伽罗、自性、差别、作用、自、他、有、无、问、答、取、与、正性、邪性句。又有听、制、功德、过失、得、不得、毁、誉、苦、乐、称、讥、坚、妙、智退、沈量、助伴、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句。又有七言论句,此即七例句。谓补卢沙、补卢衫、补卢崽珔、补卢沙耶、补卢沙摫、补卢杀裟、补卢铩,如是等。又有施设、教敕、标相、静息、表了、轨则、安立、积集、决定、配属、惊骇、初、中、后句。族姓想、立宗言说、成办、受用、寻求、守护、羞耻、怜愍、堪忍、怖畏、拣择句。又有父、母、妻、子等,一切所摄资具,应当广说。及生、老等,乃至所求不得、愁叹、少年、无病、长寿、爱会、怨离、所欲随应、若不随应、往来、顾视、若屈若伸、行住坐卧、警悟、语默、解睡、解劳句。又有饮啖、咀味、串习、不串习、放逸、不放逸、广略、增减、寻伺、烦恼、随烦恼、戏论、离戏论、力劣、所成、能成、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句。又有杂糅、共有、现见、不现见、隐显句。又有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资产、真妄、利益、非利益、骨体、疑虑、惊怪句。又有怯弱、无畏、显了、不显了、杀害、系缚、禁闭、割截、驱摈句。又有骂詈、忿怒、捶打、迫愶、诃责、烧烂、燥暑、摧伏、浑浊、圣教随逐比度句。

「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不和合、相似、不相似句」,这是「众多言说句」。昨天讲到「次第」。

「时、方、数、和合、不和合」,这个「时」,就是一切因缘果报,这一切有为法里面有生灭的变化,因此而安立时间的。这是因缘生法已经生起而灭掉了,就是过去的;已经生起而没有灭,就是现在;还没有生灭的时候,就是未来。所以,在因缘生法的生灭相上安立时间;若是离开了这一切法,这时间是没有自性的、没有自体性的。所以,时间也是假的,不是真实的。但是这个假的时间里面,也很复杂。譬如说是在昨天来说,今天是未来;在今天来说,昨天就是过去了。这过去里面也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也有现在的过去、未来;未来也有未来的过去、未来、现在的。这样说,每一个时间都是过去、现在、未来,有这种情形,这是说时间。

「方」,就是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就是十方。十方,也是按照因缘生法而安立的。我们在这里就可以安立东、西、南、北,但是随任何的地方都可以安立东、西、南、北的。那一个地方,你站在那里,都有东、西、南、北。所以从这样情形看:东,也是东、西、南、北──四方、上下的;西,也是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的,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十方。这样说这个「方」,一切因缘生法所陈列的地方、所在的地方,也有这么多的复杂性,它也是假安立的;离开了因缘生法,这个「方」也是不可得的。

「数」,也就是在因缘生法上,一一法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就安立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数目了。这数目也不是真实的,离开了因缘生法,数目也是不可得。

「和合」,就是一切因缘生法,它所具足的因缘都具足了,就是「和合」了。如果有所缺,那就是不合,不合就是没有因缘,所生法就不可得了。

「相似」,就是彼此相等的、相同的,那叫做相似。这就是那个等流果,等流的的因果就是相似;异熟的因果就是不相似,它是不一样的。或者人与人有相同的地方,这叫相似;人与畜生就不相似。所以彼此相对,有很多很多种的「相似、不相似」。「句」,这都是言说,这么多的言说句。

「又有杂糅、共有、现见、不现见、隐显句」,这是第七门是「杂糅」。这个「杂糅」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糅合在一起。譬如说这个灯光,这个灯的光和那个灯的光和合在一起,那么叫做「杂糅」。或者人与人合作,也叫做「杂糅」。或者说这个世界是共业所成,共业所成,就是彼此的业力也是「杂糅」。但是你用力最多的地方,虽然是「杂糅」,你的业力多一点,譬如你拿钱买这个房地产了,虽然这个房地产也有其他人的业力,但是你的业力强一点,但是又不是固定的,你可能出售,又变成别的人了,所以里面的变化也是很大,叫「杂糅」。

「共有」,也是、也有「杂糅」的意思,是共同拥有的事情,那么叫做「杂糅」,也叫做「共有」。「现见、不现见」,「现见」,是现在的事情大家「现见」;过去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是「不现见」。「隐显句」,就是现见的事情里面边,它也有隐显的不同,它里面的形相有很显著的容易知道、还有很隐微的不容易明白。像我们的心思,这第六意识你就容易明白一点;倒是第七识、第八识就是隐微,不容易明白的。那么一切法都有这种情形,这些也都是些语言。

「又有能作、所作、法律、世事、资产」,这是第八门「众事不同」。「又有能作」,「能作」就是因缘,「所作」就是果报了;或者是人是「能作」,一切事是「所作」,各式各样的情形。还有「法律」,世间上也是有法律,共同规定出来的、共同遵守的一种规律,「法律」。

「世事」,世界上所有的这些私人的事、大众的事,各式各样的事情。「资产」,他的财富,或者世间上也有诚恳的、真实的;也有虚伪的、虚妄的。「利益、非利益」,世间上大家欢喜做这种事情,但是这种事情有对人有利益的;也有对人不利益的、有伤害的事情。「骨体」,或者就是这个众生身体里面的骨,以骨为体,叫「骨体」。或者是「疑虑」,对于这些事情心里面不决定,就是「疑虑」。「惊怪」,特别的事情,心里面感觉到惊、感觉到奇怪,这也都是一些众多的言说句。

「又有怯弱、无畏、显了」,这底下是第九:「劣弱衰丧门」。就是「怯弱」,就是恐怖了。「无畏」,是不恐怖。「显了」,或者是读书说什么样的道理;或者所读的书有的「显了」,有的「不显了」。一样道理,你说得很明白、或者没有说明白,或者那个道理不容易明白,叫「不显了」。还有人与人之间、众生与众生之间的「杀害、系缚、禁闭、割截、驱摈」这些事情。

「又有骂詈」,这底下第十门「骂詈」。「詈」,就是骂,人与人之间的这些互相骂辱的事情;或者是「忿怒」;或者是「捶打」;或者是「迫愶」、「诃责」;或者「烧烂」;或者是「燥暑」。「燥暑」,也就是热。「摧伏」,把它降伏了,把它破坏了。或者「浑浊」,不清净,污浊。「圣教」,这是说圣人所说的妙法,来教化众生的这些事情。

「随逐比度句」,这个「圣教」是要我们随顺的去实行的,所以叫做「随逐」。那么初开始是「比度」,由『比而知之』,由内心的去推度、思惟、观察,慢慢的才能够明白,那么叫做比度。这以上是说众多的言说句,很多很多的言说,那么由这些言说里边,来表达众生的思想。

这是前边这一大科是「正明意相」。这个意地,意地里面这第一科是「正明意相」。这「意相」里面分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这五科讲完了。这底下是第二科「总显相应」。

 

 

《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  意地第二之三

戊二、总显相摄(分二科)  己一、长行(分三科)  庚一、三处所摄(分二科) 

辛一、别辨相(分二科)    壬一、略摄(分三科)  癸一、标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

这以下「总显相应」。前面是一段一段的说,说它的「自性、所依、所缘,乃至作业」。这以下就是把这五种放在一起讲,这叫做总显他们相应的事情。这底下分两科,第一科是「长行」;第二科,是「颂」。这个「长行」分三科,第一科是「三处所摄」。「三处所摄」,这底下是列出来,「三处所摄」里面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别」,就是别别的、一样一样的说明这三处的相貌;这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摄」,就是简略地、简要地摄取其要义说一说。第一科是「标」。

「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这就是「标」。前面这五科一样一样的说完了,现在再把它变化了一个形式,再加以说明。这个说明也还是前面所说的那五科:自性、所依、所缘,「乃至作业等五事」。这个「等」字里面表示什么呢?现在是十七地里面的「意地」,就是「意地」的五事;这个「等」,表示包括「五识相应地」的事情也在内,「五识相应地」,也是有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在这里边也会谈到的。这五种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这五种事完全的可以归纳成三种事情、归纳成三样事情,都属于这三样事情里面。这是「标」,底下就「列」出来。那三样事情呢?

 

癸二、列

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

「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就是归纳成这三种。第一个就是「色聚」,就是物质:地、水、火、风这一聚、一大堆。第二就是「心心所品故」,第二就是这一类,归这心、心所这一类。「及无为故」。这个色和心心所法,这是一色、一心;第二种就是无为法了。色、心是有为;第二种就是无为法。

这个一切法在唯识里边综合起来是五种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一共这五种,一切法不出这五类。现在这里边:色法在里边,心、心所这三个,加个不相应行,还有一个无为。

 

癸三、简

除余假有法。

这个不相应法,「除余假有法」,就把这个不相应法除掉,这里不说,所以叫「除」,把它简除去,不算它。前面这个色法,心心所法和无为,它们都是有体性的。这假有法是没有自体的,所以不算它,把它简除去不算。这个假有法就像前面刚才讲的:「时、方、流转、势速」这些事情,这都是假有法,一共有二十四个不相应,都是假有法。这是「除余假有法」,这一句话是「简」,就把这不说的把它简别出去。

 

壬二、广释(分三科)  癸一、辨品类(分二科)  子一、色聚(分三科) 

丑一、标说

今当先说色聚诸法。

 前边是「略摄」。现在第二科「广释」,就是详细的解释这个「三处所摄」的事情。「三处所摄」分三科。第一科辨它他的品类:辨他品类就是色聚、心心法、无为这就是类。先说这个色聚,色聚里面先「标说」。

「今当先说色聚诸法」,现在先说明色聚诸法的事情。这个「聚」,可以当成「积聚」讲;也可以当个「类」讲,这一类的,属于这一类、不是那一类。现在先说色聚的一切法,属于地、水、火、风的一切法。这是「标说」。

底下「别辨」,「别辨」里面先说这个「大种摄」,大种所摄的一切法。这里边先说明这大种有五种功能,就是「作五业」。第一句是先「问」。

 

丑二、别辨(分二科)  寅一、大种摄(分三科)  卯一、明作五业(分二科) 

辰一、问

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云何造色依彼?彼所建立、彼所任持、彼所长养耶?

「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的确是有这种疑惑,这是「问」。这一切法──世间上一切有为法;无为法没有种的,只是一切有为法。它们的现起都是「从自种而起」,从他自己本身的种子生起的。这个贪心,贪心有他的种子,瞋心有瞋心的种子,所以就是从他自己的种子生起的。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每一法都是从他自己的种子现起的。

「云何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现在,我们佛教里面怎么会说是诸大种它能生起所造色呢?它所造色应该从它自己的种子现起,怎么说是由地、水、火、风现起、能生起它呢?这道理不是违背了『诸法唯心所现』的道理了吗?提出这个问题,这是能生的疑问。

「云何造色依彼」,这个所造的物质唯依四大种为依止处,四大种是造色的依止处。这个造色要依赖彼大种才存在的,为什么要这样子呢?「云何造色依彼」,这是第二问。

「彼所建立」,这是第三个问。彼造色是大种所建立,云何是这样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这是第三个问。

「彼所任持」,这是第四个问。「彼所长养」,这是第五个问。就是这个造色是彼四大种所任持──因为它来摄持,它才能够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彼所长养耶」,这个造色是四大种来长养它,来增长、来滋养它,它才能够存在、继续的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子呢?问。这一共有五个问。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释(分五科)  午一、生因(分二科)

未一、辨相(分二科)  申一、种子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

「答:由一切内外大种,及所造色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这底下回答这五个问题,这个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解「释」,就是正式回答。解「释」分有五个问,就是分五段。第一是「生因」,解释这个「云何说诸大种能生所造色耶?」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生因」。「生因」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辨相」。「辨相」里面,第一科是「种子」,辨别这个生的形相,第一科说「种子」。

「由一切内外大种」,这个大种有内外的不同,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生命体里面的大种,是内;器世间,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器世间,是外。这个大种,有内外之别。

「及所造色」,大种所造的这一切的地、水、火、风,它们的种子──所造色的种子,这个所造色当然也是有内外之别的。内外的大种和内外大种所造的色,都是有自己的种子的。这个种子「皆悉依附内相续心」,完全依附在阿赖耶识里边,是由阿赖耶识的种子变现一切大种、及大种所造色的,是这样子的,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宗旨是不变,没有违背「唯识所现」的这个宗旨,是的!但是还有其他的问题。

这个「依附内相续心」这句话,也还有点事情。这个「附」:依附在那里。譬如说我们的这个生命体里面,生命体里的头发,这个头发我们可以用剪子把它剪掉;可以留着,长短随时也可以剪掉,但是剪的时候你不痛。指甲,长长了你也可以剪,你也不痛。我们在身体还有其他的部分也是类似这样子,这些东西也是属于我们生命体里面;但是它不是阿赖耶识所执受的,不是。

譬如说墙壁,你用什么重的力量撞击它,它破坏了,我们不会有痛的感觉。为什么有这个分别呢?都是唯心所现;但是因为有执受、不执受的关系。那么执受的这些东西,它的种子和它种子的现行;和不执受的,这里面有分别,有点分别的。虽然都是阿赖耶识所现;但是有执受、不执受的不同。

那么现在说,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有感觉的部分,它是阿赖耶识所执受;其他不执受的,也依附在阿赖耶识里边,是依附,依附而已。当然,外边──外器世间的也是依附;内身的也是依附,就是还有种种的这些不同的事情。

「内相续心」,就是指阿赖耶识说。阿赖耶识是相续不断的。它从第一剎那,从投胎──约人来说,约胎生的众生来说,第一剎那乃至最后一剎那,一直是相续不断。就是最后一剎那死了、一剎那灭了;一剎那又生了,它是一直的相续不断的。其他的识,前六识不是的,前六识不是常相续的。

「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这底下在解释四大种能生所造色的理由。「乃至诸大种子未生诸大以来」,这个诸大的种子,就是地、水、火、风诸大种子。它「未生诸大以来」,它没有生出来地、水、火、风的现行以来。「诸大种子」,是种子;「未生诸大」,这个「诸大」,是现行。这个地、水、火、风的四大的种子,它没有生出来地、水、火、风以来,这个时候。

「造色种子终不能生造色」,这个地方又有问题了。就是这个造色种子,另外一种物质,它的种子也在阿赖耶识里面,可是它「不能生造色」,它这种子不能现行去生造色,不可以。就是诸大种子没有生现行,造色种子不可以生现行,它不可以生。那怎么样子才能生呢?

 

申二、现行

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是故说彼能生造色。要由彼生,为前导故。

「要由彼生,造色方从自种子生」,要由四大的种子生出来现行以后,造色的种子、造色的一切法,才从自种子生出现行来。就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关系了。「是故说彼能生造色」,所以说,彼四大种能生所造的地、水、火、风,能生所造色,就是这么回事儿。就是「要由彼生,为前导故」,要由彼四大种生起、先生起,它在前面做导引,那么所造色才能现起。

 

未二、结说

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

就是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生因」,就是这么回事儿。「由此道理,说诸大种」,为彼造色的生因。实在或者在四缘里面应该就是增上缘,还不能算是因缘,因缘还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原来「生因」就是这么一回事,这样意思。要由四大种做前导,而后造色才能现起,就是这么一个原因,所以叫做「生因」。四大种为造色作生因,就说四大种子所造色。

 

午二、依因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

「云何造色依于彼耶」,前面是生因,四大种为造色的生因。现在说四大种为造色的「依因」,依止的这个因,它有这种能力,能为造色的依止处。「云何造色依于彼耶」?为什么它要依靠它呢?

「由造色生已,不离大种处而转故」,是因为这个所造的一切物质,它现起来以后,它不可以离开四大种的地方而活动,它还要在四大种那个地方才能存在、才能活动;离开四大种就不可以。这样说就是:四大种的种子先现起,占据了一个地方,然后这个造色才现起,也就在四大种这个地方、在这里存在,遍满四大种,和它和合在一起。所以四大种是它的依止处,它不可以离开四大种单独的存在。所以四大种是造色的依因,这是它生存的第二个理由,叫「依因」。

 

午三、建立因

云何彼所建立?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

「云何彼所建立」,这是第三个叫做「建立因」,它存在的一个原因。这是先是问,「云何彼所建立」?

「由大种损益,彼同安危故」,由于四大种它若遇见了破坏的因缘,四大种受到了伤害叫「损」。这个「益」,它遇见了相应的、支持它的因缘,它就得到好处了,这四大种。四大种这个损益,「彼同安危故」,彼造色也一样的受到了损益,就是因此而名为建立,而名为建立因。这个建立因原来是这样:彼共同的安危,但是以大种为主,是这样子。

 

午四、任持因

云何彼所任持?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

这是第四科,答复第四个问题。怎么叫做这个造色要是彼大种所摄持?「所任持」,也就是所摄持、也就是所护持,它要由大种来保护它,这叫「任持」,是这样意思。怎么回事情叫做「彼所任持」呢?

「由随大种等量不坏故」,因为造色它本身力量不够,它要随顺大种的力量,由大种的力量来保护它,才能使令它的量不受到破坏,由大种的保护,它就不受到破坏,它的那个量不损灭,它是多少就是多少,而不会损少、减少的,所以这叫做「任持」,是它任持的一个因。这个「等量」,就是量不减少,它原来是多少就是多少,叫做「等量」。那么这叫做「不坏」。

 

午五、长养因

云何彼所长养?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

「云何彼所长养」,说是造色要由四大种来长养,这是什么道理呢?「由因饮食、睡眠、修习梵行、三摩地等,依彼造色,倍复增广」,这个四大种怎么能够得到增益呢?「由因饮食」,由于我们──约这个有情的众生说,由于你有饮食;后面有个「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禅,禅悦为食;所以,这个饮食本身应该说有四种饮食,可是特别有三摩地了,这个地方主要是说段食,就是段食。其实是四种食,再加上「睡眠、修习梵行」,你修习梵行、或者是你得了三摩地,你这个四大种就得到增益了。得到增益了,「依彼造色,倍复增广」,这个造色是以四大种为依止的,所以造色也就借光了,它也加倍的就广大起来、殊胜起来了,就是茂盛起来了。

这个地方有一点小小事情:这个「睡眠」能使令这个大种增益,能使令大种增益。我听医生说出一件事来,说是我们人不睡眠的时候,我们一天工作,工作的时候,就使令你这个身体受到了消耗,这个精神、体力受到消耗,那一个地方也可能有点问题 ,发生问题;但是你睡着觉了,你本身的力量,在你睡觉的时候,你本身有种力量,那个地方若不对了,就去修理修理、补充补充;那么睡觉睡好了,身体又恢复正常了,这么讲。

现在这地方说是饮食和睡眠能令你的大种得到增益,这个事情好像这道理是一样的,如果要是失眠了,就糟糕了,你消耗的就得不到恢复,只能从饮食里面得到一点,那么得不到睡眠的、休息的补充,这一部分的补充失掉了。

但是,另外还有第三种,「修习梵行」也能补充,你能入定也能补充,也能补充这个四大种。这可见失眠的人,我们若常常静坐的人失眠的时候,你静坐,静坐也可以代替了睡眠,也是还是不错。

「依彼造色,倍复增广」,四大种得到补充,所以造色也得到补充了,那么这叫做「长养」。长养,其实就是资养,使令它增长。「故说大种为彼养因」,所以说这个大种是「彼生因」、是「彼依因」、是「彼建立因」、是「彼任持因」、是「彼长养因」。

 

巳二、结

如是诸大种,望所造色,由五种作用应知。

「如是诸大种」,这底下结束了。「诸大种,望所造色,由五种作用应知」,就是生、依、立、持、养这五种因,就是原来是这么回事。

这个身体里面,看这样说,同是地、水、火、风,但是其中有一个是主要一部分,就是四大种;次要的一部分就是四大种所造色,有这么两部分。两部份以四大种为主要的;而四大种所造是随顺着四大种,它不能够做主要的部分。

 

卯二、辨说极微(分二科)  辰一、简实有

复次,于色聚中,曾无极微生。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或细、或中、或大。

这底下是「辨说极微」,卯二。前面是「明作五业」,说这个「大种摄」,「明作五业」,四大种能为造色发生五种功能;这是第一科。现在是第二科「辨说极微」,极微分两科。第一科是「简实有」,简别这个实有的事情。

「复次,于色聚中」,前面说五种业,另外还有道理要说明,所以叫「复次」。在这个地、水、火、风的色聚中。这个「聚」,就是一大堆。这么多的物质里面「曾无极微生」,并没有生出来一个极微的这件事,没这件事。那是怎么回事情呢?

「若从自种生时,唯聚集生」,说是物质──这个地、水、火、风的由无而有的时候,原来没有,然后有的时候,它是从它自己的种子现起的,就是从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现起。现起的时候,怎么样现起法呢?「唯聚集生」,就是一下子就现出这么多。「或细、或中、或大」,或者是一少部份、或者是中等的、或者是一大部份的,就是这样现出来。并不是现出个极微,由极微再渐渐增多,不是这样子的;是顿生,而不是渐次的生起的。一下子就是这么多,叫顿生。所以,不是先生一个极微、再生第二个极微,不是这样生法;是一下子就现出来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有极微的。那么这可以知道这个极微就不是真实有,他不是真实有这个极微的。在我们的分别心认为:这么多的地、水、火、风,我们从地大上说,我们可以把这一大块的土,把它分开多少,逐渐的减少,减到最后名之为极微,这个有极微,怎么说没有?但是,这地方说不是那么意思;是一下子就现出这么多的色法,所以不是先生出个极微,逐渐地才有这么多的色法的。

 

辰二、明假说(分二科)  巳一、标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

这是第二段「明假说」,就是极微是假说的,不是真的。先「标」出来。

「又非极微集成色聚」,一切物质的积聚不是由极微集成的,不是由极微少的物质逐渐的集成一大堆的物质,不是这么样,不是这样有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常常说到极微呢?

「但由觉慧分析诸色极量边际,分别假立以为极微」,极微的这件事是这样有的。「但由觉慧」,这只是由于这个人,他的觉知性的智慧去分析这一切的诸色,很多的色法。分析,由多分去一半,再分去一半,再分去,一直分到最后极量的边际──分别到最后,不能再分析了,这个时候,剩余的这一极少的部份。「分别假立,以为极微」,由我们的分别心给他假立一个名字,称之为极微的,这个极微是这么样有的。是由我们的分别心这样子造成的,并不是由阿赖耶识种子先变出个极微来、再变第二个极微、再现出第三个极微,不是这样意思。这样说,这个极微是假立的名字,不是真实的。

这是「标」。这底下「辨」。

 

巳二、辨(分二科)  午一、有方分(分二科)  未一、标二种

又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

这底下再辨别这个极微的这件事。第一科是「有方分」,说这有方分的道理;第二科明「不相离」。这个「有方分」这一科先标出来两种。

「又色聚亦有方分」,就是物质的聚集它也是有方分的。这个「方」,就是方所──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有这么多的色法。这个「分」,就是微细的一部份。「方所」,就是很粗大的、很广大的一部份。这个色的聚集是很明显的有方所的、有存在的地方。它也有很多很多的分、很多的微细的色法,这样子。

「极微亦有方分」,说是我们心里面「分析诸色极量边际」的时候,名之为极微,极微也是有方分的,这怎么讲呢?他也一定占据一个地方的,这个极微只是大小不同、多少不同,它也是占据一个空间的、也是有方所示现,就是出现在一个地方的。所以也可以说「有方分」。

 

未二、简差别(分三科)  申一、标

然色聚有分非极微。

前面标出来有两种,就是「色聚亦有方分,极微亦有方分」。这底下简别,第二是「简差别」,分三科,先「标」出来。

「然色聚有分非极微」,这个色,一大堆的、很广大的地球;这么大的世界,它是一大聚、一大块,是「有分」,就是很多很多的部分:这是高山、这是大海、这是大河,或者这是房子,很多很多的分,一部份、一部份的。这样说,这些分不是极微,那不是极微小的,它还是可以再分析才可以称之为「极微」。这是「标」;这底下「征」。

 

申二、征

何以故?

什么原因呢?底下解释。

 

申三、释

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是故极微非有分。

「由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这底下说出个理由来。由于这极微它就是最微细的一部份了,极微是最微细的一部分,所以「极微即是分」。「此是聚色所有」,这个分,是一大块、一大块的这个土地,是有很多的极微,是「聚色所有」。「非极微复有余极微」,不是这个极微还可以再破坏成多少极微,不是的。因为它已经分析到最后的边际了,不能再分析了;它是最小的一部分了,不能再分析了,所以它「即是分」,这和那个「聚色」不一样。「是故极微非有分」,所以极微它不能再分析成为更多的极微了,所以它没有分,极微是没有分。前面说有方分,是说它一定出现在一个地方,所以叫做方分;现在说「非有分」,就是它不能够再分析成为更多的极微,所以叫做「非有分」,这样意思。这样说,极微是非有分;聚色是有方、有分的,有方分的。

 

午二、不相离(分二科)  未一、略标

又不相离有二种。

前面说「有方分」,这底下说「不相离」,彼此在一起而不分离。第一科先「略标」:「又不相离有二种」,极微他们是在一起而不分离的,是有两种不同,这是「略标」。底下是「列释」。

 

未二、列释(分二科)  申一、同处不相离

一、同处不相离,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于无根处,有离根者;于有根处,有有根者,是名同处不相离。

第一,先列出来「同处不相离」。有两种不相离,什么呢?「一、同处不相离」,大家在一起住而不分离。

「谓大种极微,与色、香、味、触等」,这是说这个四大种的极微,四大种的种子现行了以后是一大块,那么它是有极微一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的极微。「与色、香、味、触等」的这些极微,它们和合在一起住。

「于无根处,有离根者」,这个「于无根处」是什么呢?「根」,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根,它能发出识来,叫根。「无根处」呢?就是器世间,我们居住的地方。居住这个器世间,它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它没有,它所以叫做「无根处」。「无根处」这些大种极微:色、香、味、触,这是离根的极微大种。

「于有根处,有有根者」,就是我们人的生命体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若从极微上说、从物质上说,是前五根;因为第六意根是无色的,没有物质的。所以这个「有根处」就是我们的生命体,生命体上的这个大种极微是有根的。这里面「有有根者」,也不全是根,一部分是有根的。

「是名同处不相离」,这个有根上面的大种极微是同处不相离;那个「无根处,有离根者」,他也是大种极微同处不相离,同在一起不相离的,也是这样子。

 

申二、和杂不相离(分二科)  酉一、标相

二、和杂不相离,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是名和杂不相离。

第二个是「和杂不相离」;第一个「标相」:和杂不相离怎么讲呢?

「谓即此大种极微,与余聚集能造、所造色处俱故」:「即此大种极微」,比如说,我们说这个地大──地大的大种极微。「与余」,和其他的水、火、风大种极微。而这些都是有能造、有所造。能造就是大种;所造的就是造色。「俱故」,同在一起的。是名「和杂不相离」,这个「和和杂不相离」怎么讲。这底下第二科,是「喻简」。

 

酉二、喻简

又此偏满聚色,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以水和合,互不相离。非如胡麻、绿豆、粟稗等聚。

这底下是形容这个「和杂不相离」的相貌。「又此偏满聚色」,这个四大种这个色法,他先出现占据这个地方;然后,造色的地、水、火、风这个物质偏满在四大种的物质这个地方。这样的和合不相离是怎么个情形呢?「应知如种种物,石磨为末」,就像种种的东西,或是苹果、橙子、香蕉,它用这个石磨磨成末,「以水和合」加在里头,「互不相离」。这个四大种和四大种所造,这一些极微和合在一起的情形就是这样子,互不相离是就类似这样的情形。

「非如胡麻」,这胡麻、或是绿豆、或是粟、或者「稗等俱」和合在一起,那是不同的,那个和合是很容易分离了。你若是用机器把这么多的物质弄成末,用水和合在一起,不容易分离,很难分离的。所以,这里面说「和杂不相离」是这样的不相离,用这件事来譬喻它。就讲到这里。

经论多数是在心法上、在修行上、在这个世俗谛、在第一义谛、各式各样的法门上去宣扬;但是《瑜伽师地论》把这个地、水、火、风也说得很多,下文还有很多地方说地、水、火、风的,也说明这些事情。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五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根本上师祈祷文》略释[栏目:达真堪布]
 信因信果[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五四二集[栏目:净土大经解演义·净空法师]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2[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智慧的能量 第五章 运化困难为菩提道[栏目:智慧的能量]
 佛教、道教间的分别是什么?[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念佛的意义[栏目:张慈田文集]
 家庭沟通 - 我不是小流氓[栏目:方外看红尘]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二)[栏目:传喜法师]
 评《新雨》的〈谈龙树的哲学〉[栏目:温金柯博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