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往生论注讲记(九)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044

往生论注讲记(九)

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此二句,名庄严无诸难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朝预衮宠,夕惶斧钺。或幼舍蓬藜,长列方丈。或鸣笳道出,历经催还。有如是等种种违夺。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安乐相续,毕竟无间。】

(“衮”:帝王或公侯穿的绣龙的衣服,借指三公。“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永离障难的功德庄严。佛因地为什么发这一愿呢?是见到有的国土,有人早上准备领受君王的恩宠,晚上就被问罪,惊惶地面对刀斧。有人幼年时家境贫寒,住简陋的茅屋,长大后生活奢华,享用的是摆满一丈的美味。又有人在号角声中满怀壮志地领兵出师,中间却被君王因奸臣唆使,连连下旨催促收兵。见到世间有诸如此类种种的障难,就立志庄严国土,使国土中安乐恒时相续,永无间断。

注解里“种种违夺”,“违”是与心愿相违;“夺”是夺走安乐,也就是世间拥有的荣华富贵等安乐会瞬间就被夺走。“安乐相续,毕竟无间”是法藏菩萨成就净土的志愿,意愿中成就的净土完全超出三界苦轮。像三界任何有漏的五蕴身每刹那都是苦的自性,苦受是苦苦;乐受也是坏苦,终究变坏有忧苦来逼;舍受是苦因,一直往下迁流,就会遇缘发起种种苦苦和坏苦,所以世间的安乐都可夺,而不能保有。见到这种苦相之后,法藏菩萨立志成就安乐相续、永无间断的国土。

【身恼者,饥渴寒热杀害等也。心恼者,是非得失三毒等也。】

“身恼”,指饥、渴、寒、热、杀害等身体上出生的苦恼。“心恼”,指由计较是非得失引起的贪、嗔、痴等心上的苦恼。

沉溺苦海的众生以弥陀悲愿的摄受,一往生西方就永离了一切身心的苦恼。受用自在,没有饥渴的苦;四季常春,没有寒热的苦;圣众慈悲,没有杀害的苦;莲花化生,没有老病死衰的苦。总之,没有任何身体上的苦。而且得佛力摄持,不会再起分别计较而生贪嗔痴等。《法华经》上说,如果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就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从此不再被贪欲所恼,不被嗔恚、愚痴所恼,不被骄慢、嫉妒所恼。就像这样,往生之后心上的烦恼就彻底远离了。所以极乐国的人永离身心苦恼,恒时受用喜乐。

《弥陀疏钞》:“彼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三界,则无行苦。”“彼国莲花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五阴盛苦。”

【是故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此四句,名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门者,通大义之门也。大义者,大乘所以也。如人造城,得门则入。若人得生安乐者,是则成就大乘之门也。】

这四句是说极乐国土的大义门功德成就。“门”特指通入大义的门;“大义”就是大乘得名为“大”的所在,或者大乘的内涵所在。具体在《大乘庄严经论》里归纳成七种大:第一、所缘大,大乘菩萨的所缘是大乘无量的深广经藏,不像声闻只缘小乘三藏;第二、修行大,大乘具足自他二利的修行,不像声闻只作成办自利的修行;第三、智慧大,大乘通达人、法二无我,不像声闻只通达人无我;第四、精进大,大乘在长劫中恒时精进不退,不像声闻只在三生或七生中精进;第五、善巧大,大乘菩萨以大悲安住生死,以智慧不被烦恼染污,不像声闻怖畏轮回,寻求断除轮回的寂灭之乐,不具足善巧;第六、果德大,大乘得到十力、四无畏等无量无数的佛果功德,何时也无穷尽,不像声闻只证得阿罗汉果和十遍入、八胜处、六神通的功德,而且会在入涅槃时息灭;第七、事业大,大乘成佛后,乃至众生界尽之间,示现种种入胎、成道、转*轮等的事业,不像声闻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不作成道、转*轮等的事业。以上讲了什么是大义。

那么,怎么才能进入到大乘的大义中呢?就像古代的城市,走进了城门就能进入繁华的城市,如果众生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走进了成就大乘大义的大门。因为生到极乐世界,依止的是无上的大乘导师——阿弥陀佛,以及观音、势至为主的清净大海众菩萨。一切时中心所缘的都是大乘法,不但在佛的法会里亲自听佛说无生法,而且连风声、水声等都在说无生法,见到地下七宝幢等的时候就自然证悟无生,所以内心生起的是通达人法二无我的智慧。而且在弥陀本愿威神的加持下,成就的是大乘极广大的智慧、慈悲、神通、辩才、三摩地、陀罗尼等功德,兴起的是尽未来际化现十方普利群生的事业,行持的是自他二利、周遍、广大的普贤行海,所以生到极乐世界就是进了成就大义之门。

【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虽有佛如来贤圣等众。由国浊故,分一说三。或以拓眉致诮,或缘指语招讥。是故愿言,使我国土,皆是大乘一味,平等一味。根败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残缺,名字亦断。】

佛因地为什么兴起这一愿呢?或者,为什么要发愿成就国土大义门功德呢?原因是见到有的国土,虽有佛菩萨等圣贤大众,但以国土秽浊的缘故,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说;又见有国土中有女人贪著自己的形象,有意把眉毛描长,被人讥讽;或者哑巴只能用手指比划,招来讥笑。由于这些原因,就发愿成就庄严国土,使得国土中大乘一味,平等一味,二乘种子毕竟不生,女人、根缺等不仅没有事实,乃至没有讥嫌名字。(“根败”,指菩提根芽败坏。声闻缘觉以只求自己解脱的下劣作意,不求无上菩提而失坏了无上菩提的根种,因此被呵斥为“焦芽败种”。)

这里要看到佛因地的悲愿是怎么发起的?发愿的着眼点又在哪里?发愿要成就国土的大义门功德,是源于观察到国土有三种不能成就大义的现象——二乘、女人和根缺。法藏菩萨是想到在五浊炽盛的国土,需要把一乘法分成三乘来说,这样很多众生会趣入小乘的道。虽然他们修小乘的法也能从生死中解脱,但从成佛总的进程来说,是缓慢的、曲折的;而且针对大乘的道果来说,这只是成就小义,也就是没有以菩提心摄持行持菩萨万行,所成就的福德就像牛脚印里的水那么少,和大乘成就的如海福德相比,相差悬殊;再从智慧上比较,如所有智方面只证得人无我,就像芥子里的虚空那样小,这不像大乘证得一切法无自性的空性,如虚空般广大;尽所有智方面也只了达五蕴等少分的意义,不像大乘能了达极广远、深细的万法事相。像这样,如果发了二乘的心,就不能速疾成就菩提,将来回小向大也比直接入大乘的钝根人成佛缓慢四十九劫。

后两个不能成就大义的现象是女人和根缺。也就是一般的凡夫女人,受宿世烦恼、业力的牵制,有心量狭小、见识短浅、心力不勇猛等的障难,导致在成就殊胜功德、开启广大智慧、担荷度生事业等的方面,有很多不堪能。“根缺”是指六根不具足,有不能了知取舍等的困难。这样以根器不够的缘故,难以成就大义。

见到这些情况,法藏菩萨兴起成就国土大义门的悲愿,立愿在自己成就的国土中不生二乘种子,不出现女人、根缺的现相。凡是往生的人一进入净土,就能顺利趣入成就大乘殊胜道果的大义,速成无上菩提。

【是故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大乘善根界”是指极乐国土纯一是大乘善根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有往生的众生最终都被导入大乘道中。“等无讥嫌名”,就是国土上下没有女人、根缺、二乘等遭来讥嫌的名字。“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就是国土里不出生女人、根缺和二乘的种子,这一句不能错误理解成女人、根缺、二乘生不了净土。

像这个娑婆世界,不但佛法里有种种乘,世间道更是五花八门,各种思想、行为多得像超市里的物品。众生各行其道,各有主义,所谓多元化的世界,实际是浊恶杂乱的世界!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一味的大乘善根界,国土中毕竟不生二乘焦芽败种,女人和根缺下至没有名字存在,这就是“国土大义门成就”。

下面注解里依次断除三个疑惑:一、断除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疑惑;二、断除说极乐世界无二乘、女人、根缺三种名的疑惑;三、断除以极乐世界声闻众多为奇特的疑惑。

一、断除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疑惑。

【问曰,案王舍城所说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言,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知其数者,不取正觉。是有声闻一证也。又十住毗婆沙中,龙树菩萨造阿弥陀赞云,超出三界狱,目如莲华叶,声闻众无量,是故稽首礼。是有声闻二证也。又摩诃衍论中言,佛土种种不同。或有佛土纯是声闻僧。或有佛土纯是菩萨僧。或有佛土菩萨声闻会为僧,如阿弥陀安乐国等是也。是有声闻三证也。诸经中有说安乐国处,多言有声闻,不言无声闻。声闻即是二乘之一。论言乃至无二乘名,此云何会。】

有人问:依据佛在王舍城讲的《无量寿经》,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中说“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能计算它的数量,我就不取正觉。”这是极乐世界有声闻的第一个证明。《十住毗婆沙论》里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赞》中有“声闻众无量”这一句,这是有声闻的第二个证明。《摩诃衍论》也说到“有佛国以菩萨和声闻众会为僧,比如极乐世界等”,这是有声闻的第三个证明。经上说极乐世界的地方,多数说了有声闻,而不说无声闻,声闻是二乘之一,但本论说乃至没有二乘的名字,这两种说法怎么会通呢?

回答依次有四点:(一)以理成立极乐净土不生定性二乘种子;(二)以理成立阿罗汉唯一应生净土;(三)说明称名“声闻”是用前世的名字;(四)说明“二乘种不生”不妨“二乘来生”。

(一)以理成立极乐净土不生定性二乘种子。

【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

答:以道理来推,极乐净土不应当有二乘存在。怎么说呢?有病才有药,没病就没有药,这是一定的道理。《法华经》上说:释迦如来出兴在五浊恶世,由于时劫浊恶,把一乘分成三乘来说。但极乐净土不是五浊恶世,没有三乘是很明显的。

这里说的“无三乘”是指没有究竟三乘,也就是二乘往生的人在极乐净土,首先听佛和风树水响等说小乘法,暂时证得小果,但不会只停留在小乘果上,而是渐次增进到菩萨位。就好像两个人都做县长,其中一人只做到县长再不升迁,只能称他为县长,因为不再升迁的缘故。另一人以后会升迁,不决定是县长,因为他的官职毕竟要改变。以这个道理,不说极乐净土有定性二乘种子,因为毕竟升入菩萨位的缘故。

(二)以理成立阿罗汉唯一应生净土。

【法华经噵(dào)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

《法华经》上说:声闻人是在哪方面得了解脱呢?是以单单远离虚妄或者远离人我的执著,而称为“解脱”。其实没有得到一切解脱,因为没有证得无上的道。

“无上的道”是指圆满见到人、法二无我的智慧。这个道能息灭一切虚妄的分别,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证得无住大涅槃,因此是无上的道。声闻的道是见人无我和少分法无我的智慧,这不是无上的道,因为还不圆满,还有增上。由它的道不圆满就知道果上没有得到一切解脱,也就是只解脱了烦恼障,没有解脱所知障;只解脱了分段生死,没有解脱变易生死。

【核推此理,阿罗汉既未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生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

按这个道理来推,既然阿罗汉没有得一切解脱,就应当还有生。但他断了烦恼,不会生三界,而三界外除了净土又没有别的生处,所以只应当生在净土。

也就是阿罗汉只证人空,没有证法空,还有执著轮回是所断、涅槃是对治或者微尘、刹那等实有的戏论,以这个无明就集无漏业,而有受生。这个生处不会是三界,那就一定是净土了。

(三)说明称名“声闻”是用前世的名字。

【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主。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

像经上说的声闻,就是他方的声闻生到西方,还用他原先的名字,叫他“声闻”。就像帝释在人间时姓“憍尸迦”,后来虽然生天做了天主,佛想让人知道他的来历,跟他谈话时,还叫他“憍尸迦”。称呼“声闻”也就是这样。意思是佛以愿力把声闻摄到了净土,还用他原来的名字叫他“声闻”。

(四)说明“二乘种不生”不妨“二乘来生”。

【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橘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橘。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陇西”是今天的甘肃一带。“赵魏”是河北一带。)

再说,本论只说了“二乘种不生”,就是国土中不会生定性二乘的种子。这又何妨二乘来生呢?比如桔子不生在江北,但不妨在黄河、洛河流域的水果店里见到桔子。又像鹦鹉不会飞出它的产地陇西,但不妨在赵魏人家房檐横木上的鸟笼里养有鹦鹉。这两种东西只是说不产它的种子。极乐国土有声闻也就是这样,虽然国土里不会生定性二乘的种子,但不妨有二乘人来生。按这样理解,就能会通经论里的不同说法。

二、断除说极乐世界无二乘、女人、根缺三种名的疑惑。

【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

问:名字是为了称呼事物而安立的,有事物才有名字。安乐国里没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实,有什么必要再说没有这三者的名字呢?

【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语而讷口𠽱(jiǎn)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答:比如软心菩萨不太勇猛,没有求菩提、普度众生的大心力,就被人讥讽为“声闻”。又比如男子内心谄曲,或者软弱无能,被人讥笑为“女人”。又有眼睛虽然明亮,但不能识别事物,被人骂为“睁眼瞎”。又有耳朵虽好,但听不懂话语的意思,被人嘲笑为“聋子”。又有舌头虽然能说,但口吃结巴,被讥笑为“哑巴”。像这样,根虽然具足,但有讥嫌的名字。所以有必要说乃至没有这三种名字,来表明净土没有这样的“与夺之名”(“与夺”就是给予和夺走。给具根者安上“根缺”等的名称,来夺走他“具根”等的名称,叫做“与夺之名”。)。

总之,说极乐世界没有三种名,是表明极乐世界不但没有二乘、女人、根缺的事实,连加在人身上的讥嫌说法也没有,或者说,连类似的事情也没有。

三、断除以极乐世界声闻众多为奇特的疑惑。

【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

问:查阅法藏菩萨的本愿和龙树菩萨的赞文,都像是以极乐世界的声闻很多为奇特,这有什么深义?

【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声闻本来是以“实际”为证,就是以证得人无我、息灭五蕴身为究竟。这么看来,他不应当还能生起佛道的根芽,因为他执著这已经到了究竟,就再发不起求证佛果的心,这样没有求佛果的愿力,就入不了大乘门修持六度万行,所以不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的神力摄受他生到净土,一定会再以神力让他生起无上道心(就是让他心里再发起求证无上菩提的愿心和行心)。

这就像鸩鸟飞入水里时,鱼蚌都中毒死去,犀牛用角触到水时,已死的鱼蚌又都复活过来。像这样不应生的还能生,所以可说是非常奇特。《大智度论》说了五种不可思议(众生的数量不可思议,业果报不可思议,禅定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在五种不可思议中,以佛功德法的神力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再发起无上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悕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己。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

这两句是说极乐国土一切所求都得满足的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什么要发这一愿呢?这是见到在很多国土里,众生有愿不能满足,有人名高位重,想隐居过普通人的生活,却不得自由;有人出身卑微,秉赋一般,想出人头地,却不能实现;或者众生一期寿命的长短完全随业支配,丝毫不能做主,像“阿私陀仙人”就是例子。像这样见众生随业而转,毫无自在,就兴起悲心立愿要使国土中的人民都能随心所求而满愿。

法藏菩萨以智慧观察到的就是世间都落在随业而转、不得自在的苦性当中。无论功名富贵、寿夭穷通,乃至一切的一切,都是随惑业而转,下至地狱、上至天宫,念念随业自在,这就是世间的行苦自性。有人想在功成名就之后退隐,却被业牵制,无法满愿,甚至遭受杀身之祸。有人空怀一世的梦想,因为没有宿世的修积,也只落得终生潦倒。有人想长生不死,但丝毫不能自主。“阿私陀仙人”的公案是说:当悉达多太子诞生时,净饭王请来相师给太子占相,其中五通仙人阿私陀在给太子看相时,老泪纵横。他说:如果太子留在世间,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世修行,会成就无上佛道。别人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我等不到那一天了!”所以五通仙人也主宰不了寿命。世间的事是这样无可奈何!

为此,法藏菩萨就立誓建立超胜三界的净土,让众生一往生后,就能一切所愿都得满足。

【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所以在极乐世界里“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有阿弥陀佛的愿力、福德力作增上缘,我们生到极乐世界就一切都如意自在了。寿命达到无量寿,随自己的心愿,愿意在净土住多久就住多久,舍净土的寿命生到十方世界度众生,也是想住世多长,都随心所欲,这是“寿命自在、修短随意”。而且,在净土想受用什么,随心里所想,就自然现前;愿意听什么法,水声、雨声、铃声里就说什么法;在楼阁里愿见十方哪一国土,也都自然显现。或者愿意去他方无量佛刹供养诸佛菩萨,也能一念间遍游十方,要什么供养具都随意化现。这是具缚凡夫做梦也想不到的。但一往生,仗佛的自在力就一切所求都自在满足,所以极为胜妙!

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

这两句是总结:由于观察到了弥陀佛国具足十七种庄严成就,因此希求往生。

“所以”表明天亲大菩萨愿生弥陀净土有极深的原因。原因就是弥陀净土成就了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能对上述极乐国土的每类功德作深刻、具体的观察,就自然引生对极乐世界的欣求,也就能从心里说出“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所以对上述的清净功德、量功德、性功德等,极有必要作细致地观察,这才是生信愿的根本。

像这样胜妙的净土,越跟娑婆秽土比较,就越显示出它的胜妙。越了解它的胜妙,就越能引发求生的心。就像对世间某种圆满听多了、了解多了之后,就生追求的心,从各方面去认识极乐国土的庄严,就会引发愿生的心。

【释器世间清净,讫之于上。】

解释器世间清净的内容,以上就结束了。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往生论注讲记(十)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记(八)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五)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四)
 佛遗教经讲记(九)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九)
 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入中论日光疏(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5)
 般舟赞讲记(三)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五)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Why Religious Tolerance?[栏目:Dr. K. Sri Dhammananda]
 简明成唯识论白话讲记 (第六篇 明唯识位.唯识五位修行)[栏目:于凌波居士]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解脱篇)[栏目:智海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