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一)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397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一)

省庵大师 著

益西彭措法师 编述

介绍作者:

省庵大师是汉地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诞生在江苏常熟的书香家庭。

大师从小不食荤腥,少年时代就有出尘的志向。父亲很早去世,母亲十分贤明,知道他宿有善根,就叫他出家修道。

七岁时,礼清凉庵容选为师。聪慧过人,读过的经典都能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精通世间典籍,擅长写诗、书法,但没有片刻忘记过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在普仁寺见一位出家人扑地而死,猛然觉悟人世无常,从此修持也更加精进。大师持戒精严,不离衣钵,日中一食,常常终夜不卧,终生不懈怠。

二十四岁,听闻教法,依渠成法师听讲《法华玄义》,又随绍昙法师学习唯识、《楞严》。昼夜精研方等经典,历时三年,对性相二宗通达透彻。

二十八岁,在崇福寺亲近灵鹫和尚,参念佛是谁的话头,功夫绵密。不到四个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了。”从此辩才无碍、善说法要。灵鹫和尚欲传衣钵,大师却无意接受。

后来在真寂寺闭关,白天阅读三藏,夜晚专心念佛。三年闭关圆满,大众恭请开讲《法华经》,大师升座开演经义,口若悬河,有如泉涌。从此利众生事业日益兴盛。

又过了几年,大师到宁波阿育王寺赡礼佛舍利。二月十五佛涅槃日,集合出家、在家四众,广修供养,自己在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发四十八愿,感得佛舍利放光。大师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励四众同发菩提心,文章极其生动感人、字字血泪,许多念诵者都感动落泪。

大师受请住持各大寺院,每到一处,都使该处清规整肃,模范一新。每天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前来听经求教者云集一处。

后来退隐到杭州仙林寺,不出门精修净土。后受弟子祈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大师摒除外缘,纯提净土,与大众结长期念佛会,严格制定规矩,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们都说是永明大师再来。大师先后十余年住持古刹禅院,度化了许多人。

雍正十一年腊月初八,大师告诉弟子:“我明年四月间要走了。”此后开始闭关,昼夜持念佛号十万声。

第二年四月十二日,大师对大众说:“我又见西方三圣降临,我是否要去净土了?”说后留下偈言:“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又说:“十四日我决定往生。你们集合大众念佛。”

十三日,大师不再进食,闭目端坐。次日五更,沐浴更衣,面朝西方结跏趺坐。接近中午时,远近弟子集聚身边,哭泣顶礼请求:“愿师住世,救度众生。”

大师睁开眼说:“我去了就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就这样,口念佛号安详示寂。世寿四十九岁。

 

全文分三:一、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一、序分

分二:(一)恳劝听察 (二)教理劝发

(一)恳劝听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

省庵大师说: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磕头,哀痛告诉现前大众及当代具清净信心的善男信女等。唯愿大家慈悲,抽点时间听我讲讲,同时作一点观察。(单听不观察不能引生定解,而没有定解就不会视菩提心为大乘心要,顶戴奉行,所以听后还需要思察。)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是大师的谦辞。(“不肖”即不像,比如父亲有道德,儿子不像父亲,叫做“不肖”。)“不肖”是说自己不贤,不像诸佛菩萨。“愚下”是说自己没智慧。“凡夫”是说自己非圣人。“实贤”是法名。“泣血”是把血哭出来。“稽颡”即双膝着地、以额头触地给大众顶礼,表示至诚劝请大众发菩提心。

《法华经》讲常不轻菩萨见众生就恭敬顶礼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省庵大师这时的心情就像常不轻菩萨那样,以满腔赤诚来唤醒大众的善根。

“泣血”是大悲心的反应。没得到名利、地位,失去了轮回中的圆满,并不值得哭泣,该悲泣的是有情本具佛性,却无始轮回至今,枉受辛苦,仍不愿回头发菩提心,照这样下去,还要千生万劫漂流生死。省庵大师不忍众生沉沦苦海,感同身受,就泣血稽颡劝请大家发菩提心。

 

(二)教理劝发

问:为什么要依圣教和正理劝发菩提心?

答:因为像发菩提心与成佛、度众生的关系、不发心会造成何种结果、菩提心有何种作用等等,都牵涉到极深奥的缘起,只有依靠圣教和正理才能引生认识。

问:如何劝发呢?

答:首先标明发菩提心是大乘入门,其次由正反面的理由证明其成立,最后得出结论:欲学如来乘,必发菩提心,不可缓慢。

以下就按“立论”“理论”“结论”分段讲解。

 

一、立论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

我听经论上说:大乘的入门以发菩提心为首要;修行最紧急的事是首先建立大愿。

这里,道是指大乘成佛之道。在布施、持戒、智慧等的众多法中,哪一法是入大乘道的首要之法呢?就是发菩提心,没有它,无论修什么都不算大乘。发心之后趣入六波罗蜜多的修行,又是以什么为首要呢?还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摄持,就不算波罗蜜多之道。

修大乘要发大愿,不发愿则不可能修菩萨行。想想连度众生、成佛的愿都没有,能修什么大乘呢?我们知道有了愿心才有行心,没有立愿,不论说修什么大乘,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宝性论》云:“信解大乘为种子。”《入行论》中说,在发心的当下就成为佛子,诞生于佛的家族中。阿底峡尊者说:“以发心区分大小乘。”《广论》中认定入大乘门是发菩提心。密续也强调入密乘的首要条件是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则无资格修持密法。宗大师说:如果能由勤修引发真实的菩提心,那么由菩提心的摄持,小到布施乌鸦少许饮食,也能列入菩萨行。相反,没有菩提心,纵然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而行布施,也不算入了菩萨行。像这样,没有菩提心,净戒乃至智慧,修持本尊、气脉、明点等等,都不能列入菩萨行。

 

二、理由

正面:

【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建立了大愿,就可以度一切众生;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

这里包含了深广的缘起道理,就是圆满的利他从发菩提心显现;圆满的自利从发菩提心产生。

譬如,枝叶花果都要从种子中产生,没有种子则一无所成,发菩提心就是成就一切佛功德法的种子,成佛、度众生的种子是菩提心,无量波罗蜜多的种子是菩提心,三身、四智、相好、净土的种子还是菩提心,因此,《华严经》说菩提心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世俗菩提心有两方面的德相,就是希求利他之心和希求佛果之心,一旦发起具有这二种德相的菩提心,就是种下了一切佛法的种子,将来以愿力推动,会逐步利益众生、成就佛道。

利他方面,菩提心是能带给众生无量利益的源泉。只要发心者不舍弃誓言,它就会不断发挥作用,由愿轮常转就可以救度众生。比如,到了初地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到了二地仍是以这愿力度化众生,如此辗转升进,愿力日益坚固、广大、圆满,最后成佛从菩提心中圆满出现一切利他事业,以愿力在无勤作、无分别中任运度化一切众生。

比如,观世音菩萨因地发十二大愿,这些愿在五道十地中辗转利益众生,到了佛地,更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又如,《金刚经》说:无论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众生),或者有色(四禅色界天)、无色(空无边处天)、有想(识无边处天)、无想(无所有处天)、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按这样发愿,可以度化一切种类的众生。心是无比微妙的,发什么愿就往什么方向发展。发誓度众生,就可以度众生;发誓成佛,就可以成佛。以哪种发心就造成哪种结果。

“心发,则佛道堪成”:发了菩提心就能成就无上佛道。《菩提心义》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刹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菩提。”

反面:

【苟[1]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如果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那纵然经历微尘数劫,也依然还在轮回,虽然有修行,也总是徒劳辛苦。

广大心是指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心。《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以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无有穷尽,”即是广大,包括所缘众生无量、所成佛道无上、所发愿力无尽等等。坚固愿,如经云:“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即纵遇命难也不退转的愿心。

问:为什么不发菩提心,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答: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成佛、度众生的愿望,那我们就只有自私自利的发心,想追求的就只是轮回中的圆满。以这样的发心能获得实义吗?比如,费尽心机当选为总统,但过不了几年,这个果就荡然无存了,这不是徒劳辛苦吗?或者,发心要作大富翁,最后创造了一大笔财富,但到来生呢?不都没有了吗?相反,为了成佛度众生而发心,以这个因缘最终会成就菩提,这样的果会坏灭吗?这不是究竟实义吗?

《四百论释》中讲了一个比喻,一个愚人用尽力气在山尖上堆起石堆,最后石堆不必勤作一时间就全部垮掉了。轮回里的事业就是如此,比如到了劫末,三禅天之下的器情万法荡然无存,从这个大的坏灭相往回看,追求三有中的圆满都是徒劳无义的。所以,不发广大心、不立坚固愿,再怎么追求世间的圆满,也只是徒劳辛苦。

 

三、结论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由以上的理由,《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连忘失都成了魔业,何况并没有发心呢?由此就知道,想修学如来乘,首先必须具足发起菩萨愿,刻不容缓。

所谓“魔业”,魔是指妨碍道业的法。《华严经》讲,过去有一位菩萨,最初发了菩提心,后来忙于世间善法忘失了菩提心。这样修一般善法,一般人认为是好事,实际却成了菩萨的魔业,因为忘失菩提心让菩萨从大乘道中退转,失坏了成佛度众生的愿心,失坏了高贵的佛子身份,失坏了佛子的六度万行,这是最大的衰败,当然是魔业。

魔业也可解释为使人着魔的业。本来发菩提心是为了度众生而希求佛果,现在心里没有了这种希求,只是为自利追求世间圆满,这是把无实义的轮回法执为有实义,是菩萨的着魔。着魔就在于心识迷乱,看不清那是无实义的,就像猴子不见水月虚假,到水里去捞月一样。

忘失菩提心尚且成为魔业,导致只能流转轮回,何况并没有发菩提心呢?所以,要修习如来乘,最紧要的就是具足菩提愿。虽然学小乘、求人天福报,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办到,但是修大乘法,不发菩提心则没有可能性。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遵循缘起规律,因不正确或不圆满,就不会有任何成果。大乘以菩提心为入门,是否是大乘及大乘的成就如何,完全观待有没有菩提心和菩提心的成就。不发菩提心而求佛果,就像从牛角中挤牛奶一样,即使经过恒河沙数劫,也无任何成果。所以,发菩提心不可缓慢,不可以想:“发菩提心不重要,我先修其它法,以后再发,”也不要认为“不发心可以成佛,或者发一点就可以,不必要那么投入。”

宗大师曾经说:这就像世间说的割草磨镰,在菩提心没有达到扼要时,不论多长时间努力修善,也无多大进展,犹如钝镰割草。反之,如果让此心修至扼要,那就像暂时不割草而把刀磨锋利,之后少时便能割下许多一样,一一刹那也能快速净障、积资,即使微少善根也能令其增长广大,即将穷尽的善根也能使其无有穷尽。因此,我们首先应修好菩提心,使菩提心日益增长圆满,由此就有真实、清净的大乘,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行持六度万行,则是成佛之道。由以上原因,论中说:“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

[1] 苟:假使。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劝发菩提心文讲记(二)
下一篇:醒梦辩论歌·幻乐众音
 至尊门措上师祈祷文(三)
 四法印讲记 第一法印 诸行无常
 对修心班的三个要求
 如来藏大纲狮吼论
 佛遗教经讲记(十)
 至尊门措上师祈祷文(二)
 般舟赞讲记(四)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新广论讲记3)
 往生论注讲记(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印光祖师:为何说最大的孝道是成就父母往生[栏目:佛教与孝道]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